山西省吕梁市京汾中学2022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吕梁市京汾中学2022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吕梁市京汾中学2022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吕梁市京汾中学2022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吕梁市京汾中学2022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京汾中学2022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信息与世界的新主人

泳①从全球看,越越多的信息以越越快的速度被传送到越越多的人手中,无论是宽带网、无线通信还是智能终端的普及都在推动这一趋势。在这个趋势中,人们不仅强烈要求接入互联网,而且也渴求随着上网而获得未经阻碍和不加过滤的信息。正如在互联网上流传多年的那个著名的口号所言:“信息渴望自由”。②如果你仔细观察国际生活的真正运转,你会发现这个舞台的主角已然发生变换。有哪些新的演员在登台亮相,试图把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呢?今天我们评选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的五十人,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领袖了,可是就连他的光芒与谷歌两个年轻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或者Facebook的更年轻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相比也难免黯然失色。③在2010年,一个人和一个网站搅得世界上众多的国家政府都心神不宁,这个人和这家网站不是别的,就是朱利安·保罗·阿桑奇以及他一手创办的“维基解密”(Wikileaks)。④早在2007年4月,维基解密就曾因为披露美军在伊拉克操作阿帕奇直升机对地面上的人群开火的视频录像而名声大噪。2010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做了一件更加令世界震动的事情:它一举披露了25万份美国外交密电,数量如此庞大的密电令所有外交官都打起了寒颤。⑤如果你去检查维基解密的简介,会看到上面写的一句话介绍是:“我们打开政府”,而地点则写着:所有地方。维基解密网站的简述则自称是一项“跨越多个司法管辖区域的,保护泄密者、记者、活动分子等拥有想向公众公开的敏感材料的人士的公共服务”。自从2006年12月成立以,维基解密就在全球致力于获取、公布和保护这样的敏感材料。维基解密把自己的信念说得十分清楚:我们相信,政府活动的透明导致腐败的减少、治理的改善,令民主政体更加强大。所有的政府都会因自己的人民以及世界共同体的监督而获益,而这种监督有赖于信息。⑥可以清楚地看到,维基解密的宗旨一定会令其与世界各地的政府发生冲突。纽约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杰·罗森把维基解密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无国界新闻组织”。维基解密的整个架构设计就是跨国界的:维基解密的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境内,两国都有全世界最严密的对新闻消息提供保护的法律。同时,它也在美国等多个国家设有服务器。这样的架构保证了如果维基解密在一个国家遭到打击,服务器可以马上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令它得以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⑦这些靠信息撑腰的世界的新主人手执历史奔马的辔头,他们显示了国家政府的无能并在某种程度上挑战着后者的合法性。他们之所以如此气势如虹,原因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传播架构,这个架构是开放的、对等的,为亿万获得了信息自由流通好处的网民所支持。所以,权力正在从总统和总理们的手中转移到大公司的董事长和CEO手中,很像宗教改革时期权力从主教和教皇手中向总统和总理手中转移的那个过程。⑧总统和总理们当然可以和董事长和CEO们搏斗,然而,他们

战胜的是人们对自由的和未经过滤的信息的追求。他们

一时能够阻挡住信息的洪流,但从长远看,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原因很简单:你

控制你给予人们的,但你无法控制人们主动寻求的。⑨当然,公民社会也不是万能的。维基解密教导我们的是,各方都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国家不可一厢情愿地想象回到没有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站的日子,而维基解密企图逃避所有司法辖区的做法——虽说,对于挑战强权的一个小小机构说,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也使其具有变成不负责任的权力的风险。须知,挑战不负责任的权力,恰好是维基解密本的宗旨。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根本的前提上:任何不受制约的力量,本质上都是危险的,无论国家、跨国公司还是好斗的无政府主义者,皆如此。1.“信息渴望自由”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2.分析第②段提及“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领袖”的用意。(3分)

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⑧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2分)A.难以

可以

可能

B.难以

可能

可以C.可能

难以

可以

D.可以

可能

难以

4.阿桑奇等人之所以成为世界新主人的根本原因是(

(2分)A.他们登台亮相并具有将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的愿望。B.他们披露的大量信息令众多的政府遭受重创并最终失败。C.他们能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D.他们拥有新的、开放的传播架构满足民众对信息的渴求。5.阅读第③—⑥段,筛选重要信息,给“维基解密”下定义。字数在50字左右。

(4分)

参考答案:2.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古

耿春元1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2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3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4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5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6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7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8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9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10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11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12

“你不早说。”13

“早说怎么?”14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15“为什么?”16

“缺钱用呀!”17

“现在不缺了?”18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19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20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21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22茶壶即茶壶,23打碎是瓦片。24人间多少事,25都被自己骗。26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1)EC【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及人物精神、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A项,塑造吕尚这个人物的手法概括不全面,除动作描写外,还有语言描写。B项,“贯穿始终”不准确,“古董壶”是中起线索。D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及此壶的“文化价值”。所以选EC。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①对待礼俗非常淡然:他坚持厚养薄葬,母亲生前,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并不讲究葬礼的排场,不顾礼俗。②对待金钱非常淡漠:他并未因“壶”是古董而多加注意,更不因它的价钱而动摇,宁可让古董壶消失,也不让金钱打扰自己平静的生活。【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常少山与别人做法不一样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来即可。例如,第二段,常少山在母亲去世前后的行为举止表现的跟其他人不一样,故可从对待礼俗淡然的角度概括。再如,后文常少山对待家里的茶壶这把古董非常淡漠,故可从对待金钱淡漠的角度概括作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①形象上,表现出吕尚对此壶做判断时的谨慎和得出结论时内心的惊喜,与常少山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常少山对此壶的淡然。(2分)②结构上,暗示此壶的不同寻常,引出下文引师相壶、人逝寻壶等情节。(2分)③艺术上,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使作品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2分)【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动作,自然要从表现吕尚的人物形象和心理角度作答;而吕尚鉴赏茶壶的谨慎与惊喜与常少山的表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表现了常少山对待金钱及茶壶的淡然形象。在结构上,从下文可知,此处写吕尚赏茶壶,为下文的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作用,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在艺术手法上,这种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能起到增强文章可读性的作用。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观点一:合理①人物塑造:这种处理丰富了人物性格。常少山生前自己不看重古董壶的经济价值,死后还教育子女乃至朋友,不要执着于身外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他思虑深远的一面。②情节发展:前文中常少山已经拒绝卖壶,死后又引出寻壶、壶失等情节,陡起波澜,产生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③主题表达:这首诗表明了常少山对利益的观点态度,也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升华了主题。④艺术效果:这样一个结局带有一种朦胧之美,含蓄蕴藉,引人联想。观点二:不合理①人物塑造:前文塑造的常少山是个率性而为的人,行动多于语言,这样一个人在死前特意处理了古董壶,还留下这么一首诗,显得有些刻意,前后不一。②情节发展: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这把壶在他眼中始终就是把沏茶用的壶,他的儿子也说,真有这么一把壶,常少山的脾气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当回事却又特意去处理,使得情节发展缺乏合理性。③主题表达:这首诗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看淡名利、坚守自我。主人公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已经表达了这一主题,这首诗的出现实属画蛇添足。④艺术效果:这样的结局有些做作,也太过模糊,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文章的故事情节、文章的主题、文章的艺术手法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还表现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每个人都应该有知识。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知识的作用,他在《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作为社会的头等任务。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正宗,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不只文学艺术,其他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理性精神。建筑不只是为避风雨,更是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音乐舞蹈等表演不去创造幻觉的真实,而是更多诉之于理解、想象的真实。这明显高扬的是人类的理性精神。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人来到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意识,不同的意识导致不同的面孔。社会角色规定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以及相联的行为模式,预定了处于该位置上的人的言谈举止的基本准则。在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的中国艺术王国中,人的角色意识非常强烈: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孔孟制定的这些道德规范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绳。在社会责任和“自我”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服从的是前者。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因爱国纵身投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以父子的死来救孤儿及全国的孩子;而公孙杵臼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使程婴父子活下来。在面临生死的重大时刻,他们几乎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没有“自我感情”的考虑;考虑的只是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人说,中国人是重社会而轻自我,西方人是重自我而轻社会。这并不准确,起码在古代社会不是这样。荷马史诗中的氏族首领大部分都是勇敢无私的。阿喀琉斯的母亲曾经预言,他可能有两种命运,或者过和平生活而长寿,或者在战斗中早死。为了得到荣誉和尽职,他选择了第二种命运。赫克托尔的妻子规劝丈夫不要上战场,他响亮地回答:“保卫特洛亚是我的职责。”中西方古代艺术所揭示的人的社会角色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层认识。人一生下来,就首先面临着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人的角色意识是处理好这种关系的中介因素,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平衡的必要环节;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都是从中产生的。它高扬的是人的自觉性,是人的理性精神。当然,高扬理性既有正价值,亦有负价值。人一切从社会要求出发,扮演好自己所充当的社会角色,势必把自己看成是具有群体生死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个体;势必以理驭情,以社会利益来压制个人的欲望。这样,个体的主观情感、本能欲望被排斥在精神生活之外;合理的要求常常被当作有害的东西而加以压制,个人的创造探索也往往被视为异端而遭扼杀。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艺复兴史纲》,有删改)1.关于“理性精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性精神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古代中西方艺术家们都积极弘扬和倡导这种理性精神。B.理性精神表现出的纯粹的哲学思辨,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中也有体现。C.理性精神在古代西方也很受推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精髓。D.理性精神不只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建筑、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领域也有明显体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用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强调培养哲学家的看法,阐明了古代西方也注重倡导理性精神。B.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用中外古代故事证明正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让人产生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境界。C.屈原投江自尽,介子推割股奉君,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D.文章第五段在前文论证高扬理性精神具有正价值的基础上,又辩证分析了其消极作用,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3.下列关于“社会角色意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又让人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社会上。B.王昭君、程婴等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角色意识,反映出儒家道德规范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绳。C.阿喀琉斯最终选择在战斗中牺牲命运,体现了他作为氏族首领“勇敢无私”的社会角色意识。D.人们只要有了社会角色意识,就会产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参考答案:1.D

2.B

3.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古代中西方艺术家们都积极弘扬和倡导这种理性精神”错,原文第二段为“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知识的作用”;B项,“理性精神表现出的纯粹的哲学思辨”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为“这种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还表现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应是“理性精神”,不是“哲学思辨”;C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错,没有柏拉图,原文第二段为“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正宗,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故选D。【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用中外古代故事证明正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让人产生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境界”论据和论点关系错,应该是证明“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第四段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都是从中产生的”。故选D。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2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

(请用四字成语概括)。(1分)2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4分)参考答案:23.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4.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患。23.24.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政府和人物的关系,也就是材料中的“君”与“百姓”的关系。【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技巧点拨】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5.文言文阅读(19分)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节选自《宋史

黄庭坚传》)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守文彦博才之

才:认为……是才子B.出知宣州

出:调出京城C.俾前史官

俾:使D.与赵挺之有微隙

隙:嫌疑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B.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C.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D.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才气绝人。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考试的文章列为优等,,担任了国子监教授;苏轼看到他的诗文,大为赏识,认为世上很久没有此类优秀的作品了。B.黄庭坚一身正气,淡泊明志。因为编撰《神宗实录》而受到审问,黄庭坚都能用正直的话来回答审查官的盘问;虽遭贬谪,黄庭坚都淡泊以对。C.黄庭坚为政平易,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收更多的赋税,只有泰和不这样,虽然官吏不高兴,但是百姓都喜欢。D.黄庭坚命运多舛。转运判官陈举为了奉承皇帝的旨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7.把文中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2)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参考答案:4.D【嫌隙】5.C6.D【不是奉承皇帝的旨意,而是为了奉承赵挺之】7.(1)黄庭坚本性非常孝顺,母亲生了一年的病……等到母亲逝世,他在母亲坟墓边住下守孝,哀痛至极以致于病得差不多死去。(2)四川的读书人仰慕他并跟着他学习,黄庭坚讲学不感到倦怠。凡是经过他指导教育的人,文章都写得非常可观。翻译: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灵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年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等次为最优,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两次担任教职。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用平易之法治理该县。当时上级下发征收盐税的政策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唯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改任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衔。《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服侍察看母亲的脸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又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让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来又因为亲属的嫌隙,于是改官至戍州,黄庭坚对此泰然处之,丝毫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征召他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官职,他都不去赴任,请求为郡官,得以任命为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一项是(2分)A.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脱然有怀,求之靡途C.此皆上古之所不及

农人告余以春及D.绝鬼神之祭祀

请息交以绝游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世咸嘉生而恶死

泉涓涓而始流B.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C.专务以德化民

奉宣室以何年D.善人之治国百年

光照临川之笔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1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并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也要求百姓节俭。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景帝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司马迁认为,汉文帝的德政达到极盛的地步。

15.翻译下面句子(10分)①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5分)②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5分)参考答案:11.C(C赶不上,来了A依靠B没有,不D断绝)

12.B(B于是,就A项连词,并列/修饰,;C项介词,用/介词,在D项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13.B

14.B(“也要求百姓节俭”错。)【译文】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没有不死的。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过分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护宗庙,凭着我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依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