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锋学校2022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前锋学校2022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前锋学校2022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前锋学校2022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前锋学校2022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前锋学校2022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汉武帝时全国分设有13“州”监察区。《汉书》在分叙西汉疆域时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载州之治所;记述东汉历史的《续汉书》则将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并将各州治所一一注出。这表明两汉时期A.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B.郡国并行从未改变C.地方制度发生更易

D.史书记事有失严谨参考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主要介绍了汉代的地方区域划分形式。A选项只是关注到汉武帝时期的措施,但是东汉并没有如此划分地方行政区域;B选项错误,东汉时期已经没有国存在;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说法错误,并与此无关。C2.图3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A.“三大改造”的启动

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C.“八字方针”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参考答案:B中共八大。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的信息可知该会议是1956年的中共八大,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的召开,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故B项正确;A项是1953年,C项是1960年,D项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故ACD项排除。3.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B.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参考答案:B4.关于北宋禁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国家的正规军

B.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

C.禁军实行更戍法

D.禁军将领由枢密院委派参考答案:D5.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对于材料中这种经济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这种现象典型的代表国家有美国和德国②这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③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④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A.①②③B.①④C.②③D.①②④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垄断的理解及灵活运用。垄断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种现象典型的代表国家有美国和德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时期的,排除④;所以答案选A。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6.下列选项对右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A.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B.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C.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参考答案:D【考点】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B、C错误,它不符合中国的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改革和政治制度以及西方民主思想。而D正确,因为它们的改革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本题选D。

7.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A.从君主专制变为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到政治民主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参考答案:A8.罗马法的“法学的论证”方式,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依据人们的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力来推理”。在帝国时代,元首或皇帝总揽帝国大权,法学家们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这一思想A.蕴含卢梭的“人民主权说”精神B.违背了罗马自然法的精神C.在客观上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D.确立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参考答案:A【详解】“依据人们得权利和统治者有依据的权利来推断”表明罗马法不接受没有根据的事实,不承认没有权利的权利,统治者的权利必须有权利的依据,只有以权利为基础的权利才是合法的。从材料反映的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来看,是因为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决定有法律效力,故A项正确;罗马法的“法学论证”方式符合罗马自然法精神,选项B排除;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帝国时代罗马皇帝或者元首权力至高无上,这容易导致暴政,不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选项C排除;根据法学家的解释可知,君主具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是因为人民把权力通过王权法移交给了他,从这一角度解释可以看出,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是有法律依据的,而并非皇帝通过确立法律来体现君主意志,排除选项D。9.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南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B.发展中国家正在追赶发达国家C.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参考答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世界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经发生转移,所以需要商讨构建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不符合现实。C项说法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交替时期;D项错误,因为是世界论坛,并不只有大国。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影响【名师点睛】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1785年,约翰·亚当斯被任命为第一任驻英大使。当他抵达伦敦赴任时,英国外交部的一位官员问道:“怎么只有你一人来到伦敦?应该有十三位大使才对呀!”这说明A.英国不承认美的独立地位

B.当时美国还未能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C.美国宪法规定各州有独立的外交权

D.美国驻外使节由各州选派参考答案:B11.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参考答案:A解析:1962年、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对其施压。从时间上看,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从政治角度上分析,说明美国的受到挑战,而从经济角度上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所以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法国是发达国家,②项排除;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④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12.对于巴黎公社的最终失败,马克思说“为了避免篡夺政权的嫌疑,他们进行了公社的选举,失去了大好的时机,而组织公社等等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B.巴黎公社的选举是不合时宜的C.巴黎公社缺乏斗争经验

D.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参考答案:C13.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A.印刷术的普及B.市民文化的兴起C.道教的正统化D.书法艺术的发展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D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C排除。14.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B.共和政体的确立

C.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参考答案:A1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涉及民生问题的有(

)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市易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16.1946年10月10日,民主人士梁漱溟到上海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的原因是(

)A.国人要求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B.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了内战C.国民党拒绝在双十协定上签字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参考答案:B17.“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他主张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故B正确。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属于智者学派,故A排除。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属于康德思想,故C排除。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属于启蒙运动,故D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18.英国学者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指出:“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受“美国的爱国者”的影响,英国出现了(

)①辉格党与托利党轮流执政 ②“光荣革命”结束君主专制③要求普选权的宪章运动

④英国议会的选举制度改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参考答案:D19.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华前夕送交国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对话不应以牺牲中华民国这个朋友为代价,应该保持我们的友谊、外交关系和防卫承诺。”这番话表明尼克松A.准备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B.说服国会同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C.不打算放弃干涉中国内政D.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参考答案:C材料“不应以牺牲中华民国这个朋友为代价”“应该保持我们的友谊、外交关系和防卫承诺”体现了美国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故C项正确;材料“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华前夕”说明BC项错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20.1974年3月,在维修都江堰时发现了一尊深埋河床下4.5米,高2.9米的石像(见图6)。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修建都江堰完工后,……作三石人,立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由此判断,李冰立石像的目的是A.调节航道B.昭示后人工程竣工C.测量水位D.邀约江神按需放水参考答案:C21.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清楼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

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参考答案:D22.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参考答案:D23.据统计,1938-1953年间《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印刷了三百零一次,共四千两百八十万册,被译成了六十七种语言,印数最多的是俄文版。这一现象是A.政治体制的产物B.史学繁荣的标志C.国际斗争的需要D.社会主义的胜利参考答案: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编辑出版《简明教程》的根本目的是要推广斯大林模式,把斯大林模式当作供全世界效法的样板,以便传授俄国革命和苏联建设的经验,故A项正确。《简明教程》的出现使联共党史的著作统统被封存或烧毁,排除B。编辑出版《简明教程》的根本目的是要推广斯大林模式,而不是国际斗争的需要,排除C。材料体现编辑出版《简明教程》是政治体制发展的产物,没有涉及社会主义的胜利,排除D。24.1905年,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团76名随从人员教育背景表,这反映出考察团留学国内新式学堂科举不明戴、泽考察团12人10人19人9人27.91%23.26%44.19%20.93%戴、端考察团12人10人15人7人36.36%30.30%45.45%21.21%说明:具有多种教育背景者则重复计算,因此各种教育背景者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百分之百。)A.清政府决意进行改革

B.教育格局新旧并立C.新式教育的迅猛发展

D.宪政改革人才充足参考答案:B25.“英国人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把‘暴力革命’和‘激进主义’的观念传播向欧洲的时代,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下列最能够体现当时英国人“自己的方式”的是(

)A.1688年“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的颁布C.建立现代工厂制度

D.1832年议会改革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由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成功地避免了暴力和激进,通过非暴力的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当时的问题。由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不符合时代背景;C项不符合材料内容;而能体现题意的基本史实是1832年的议会改革,故答案为D。26.“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近代中国的一些革命口号。这些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参考答案:C27.《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参考答案:A28.唐文基在《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中指出,“我们以为,16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尽管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体现是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和海外贸易的扩张。”这里“未完成的革命”的含义是指A.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未引发工业革命C.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D.未形成国内外市场参考答案:B29.“凡是超出社会与个人经济能力而扩大的消费需求,必定包含着危机的因素。”据此判断,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相关原因是A.生产过剩

B.分期付款

C.政府干预

D.工资骤降参考答案:B30.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参考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褪。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1)根据材料,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原因。(10分)(3)综上,谈谈你对“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的认识。(7分)参考答案: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分析:(1)根据材料“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能够得出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根据材料“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到18世纪……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能够得出消费人群的变化,从贵族上层的奢侈消费,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国风’”“到18世纪晚期……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褪”能够得出欧洲人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国风’”“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能够得出陶瓷命运的变化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2)第一小问中国外瓷畅销原因:可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航运条件(造船技术、指南针等)、欧洲人的兴趣(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国风’”)以及欧洲的发展程度等方面论述。第二小问中国外瓷被排挤的原因:可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特点(缺乏创新意识)、对外政策、欧洲制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根据材料“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到18世纪晚期,……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根据材料“到18世纪……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工业革命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论述。(3)回答此题首先可点出中国外瓷命运反映中国国运逐渐衰微的基本史实,认识可从以小观大、从中国外瓷命运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科技、国家政策、社会坏境等方面来分析。从衡量国力标准来看,科技成为衡量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准;从要改变衰颓国运的角度,就不得不重视科技的发展;还可从恰当的国家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论述。答案:(1)特点: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消费人群的变化:从贵族上层的奢侈消费,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命运改变: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每点2分,共8分)(2)原因:外销瓷畅销原因:中国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精美朝贡贸易推动瓷器的外销;中国的造船业发达,为外销瓷器创造了条件;欧洲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欧洲国家的落后;(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外销瓷器被排挤原因:中国:制瓷技术长期受官府垄断,缺乏创新精神,虽有发展,但没有根本性突破;明清的海禁政策的阻碍;欧洲:作坊大量仿照瓷器;饮茶流行的推动作用(欧洲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科技含量提高,组织管理提高和商业运作的推动;欧洲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化。(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3)认识: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的演变是“国运事变”的缩影,它表明,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用科技占领先机,才能使国家赢得优势;国际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的政策、社会环境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2点4分,3点7分,共7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必须围绕科技与国运展开)32.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