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山东省滨州市麻兰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度山东省滨州市麻兰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度山东省滨州市麻兰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度山东省滨州市麻兰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度山东省滨州市麻兰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山东省滨州市麻兰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花脸雀李娟(1)我实在看不出那种鸟的脸花在哪里。甚至连它们的脸长得什么样子都看不清楚——它们在沼泽上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2)外婆一看到这种鸟就像小孩子一样又惊又喜:“花脸雀!花脸雀──我们放生铺的花脸雀怎么飞到这里来了?”(3)放生铺——她的故乡,她九十年的时光里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地方。(4)我去过放生铺几次。也知道那个四季长青、松柏满坡的地方的确有很多鸟,但实在想不起其中还有一种鸟叫什么“花脸雀”……(5)在那个地方,每天早上鸟叫跟吵架似的热闹非凡。(6)沙依横布拉克的鸟也多,但啾叫声却寥寥的。没办法,山野太广阔了,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显得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7)外婆整天“花脸雀,花脸雀”地念叨,真搞不清楚她在说哪一种,是体态稍显修长清秀,翅膀上有白斑的那种黑鸟,还是灰不溜秋,腹部白色,带抹轻红的那种?(8)她每天洗了碗就把洗碗水倒在固定的地方,水渗进大地,饭粒残渣留了下来。那些鸟每天去那里努力啄啊啄啊。双方都养成了习惯。(9)“花脸雀又来了。”(10)或者──“今天怎么只有灰山雀雀来?”(11)“灰山雀雀”又是什么?(12)我妈干活时也爱往那边瞅。她观察得更详细,详细得让人无法相信。她说上午来的那批鸟和下午来的那批不一样,午后和黄昏的也各有讲究,毫不乱来。她还说有一公一母两只鸟──实在想不通她是怎么辨别公母的──每天下午四点都要来那么一阵子。公的叼到食了,就赶紧去喂母的,等母的吃饱了,他自己才吃一点。吃完了互相叫唤一阵便双双飞去。她每天都在等那两只鸟。(13)我整天啥活不干瞪大了眼睛也没本事发现这种事情。鸟儿们真的都长得差不多啊。(14)又想起一件事。在内地上学时,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校园里散步,走进花园里覆盖着葡萄藤的读书廊时,她在绿荫碧盖间停住,惊异地叫出声:(15)“看!那么多鸟!”(16)“哪儿?哪儿?”我东张西望。(17)“那!那──就是那儿──”(18)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鸟影子也没有一只。干脆拉上她要走:“鸟有什么好看的!”(19)“不是,那鸟很奇特……”她沉默了,站那儿不走,看出了神。我只好跟着徒劳无功地努力往那边瞅:“怎么样奇特啊?”(20)“特小……顶多只有手指头肚儿那么大点儿……到处都是……五只,六只……十一,十二……天啦,居然有那么多!不留神还看不出来……”(21)“哪儿呢?哪儿呢?”(22)“……你看,到处都是,恐怕上百只不止……静静地,全都不吭声……看──飞起一只……”(23)我还是什么也看不到,瞎着急。她指向的地方是一排低矮的红砖花墙,隔着花墙有一大蓬乱糟糟的冬青,没有修剪,旁边是一个喷泉。(24)“……真是鸟的天堂……”(25)我放弃。静静地听她的描述,好像真的看到了一样……我渴望它们一下子全飞起来,闹翻天,让我能一下子看见。可是,那里真的始终只是一蓬冬青。最后我只好装作看到了的样子,拉着妈妈离开了。后来她经常一个人去看那些鸟,有时还带别人去看。我只好相信那个世界的门只能被我妈妈的眼睛打开。(26)那么“花脸雀”呢?开始我妈也不知道何为“花脸雀”。后来我外婆指了一回给她看,她就知道了。可我外婆给我指了一百回我都搞不清。这只看着像,那只看着也像,过一会儿又全不像。再过一会便懒得理它们了,跑去干别的事情。──真是的,认下一只鸟儿对我有什么用呢?它会从此属于我吗?(27)外婆有三十年的时光在稠密浓黏的鸟叫声中度过,是不是鸟已经用翅膀载走了她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整天坐在沼泽边的一根倒木上,笑眯眯地看着啄食的鸟儿们,好像在看她养的一群小鸡。(28)外婆多么寂寞。我们之间遥远陌生的七十年人生距离让这种寂寞更为孤独,令旁人也不可忍受。她生命中的鸟永远不会飞进我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只。毕竟有七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29)还有我妈,她是否真的就知道外婆所说的“花脸雀”?如果她认错了,这个误会将永远存在于剩下的时间里吧,并且再没有任何机会与必要来进行澄清。尤其是她们永远不会意识这个。(30)那么我和我妈之间呢?我们之间的那些鸟儿,到底有没有?(31)我们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沙依横布拉克那片沼泽上的一个小帐篷里。却只因一只鸟儿,彼此分离得那么远。(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18.文章开头先写自己看不出花脸雀,有什么作用?19.简要赏析文章第(6)段文字的表达效果。20.文中画线句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1.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意蕴。参考答案:18.写出花脸雀跳跃突闪的特点;以自己“看不出”,引起读者兴趣;和下文外婆十分熟悉花脸雀形成对比;初步写出了作者的尴尬无奈。

19.运用叠词,使文句富有音韵美,强调了此处鸟叫声的突兀(稀少);以声衬静(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野的广阔(寂寥)。

20.表现了母亲对这两只鸟的期待(牵挂);对打破单调生活的渴望;也体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对夫妻真情的向往)。

21.我们用亲情(血缘)和时而的妥协(以假装懂得来安慰对方)维系着共同的生活;因为一只鸟而发现彼此并不理解(空间距离很近,但心灵距离甚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世界,即使是亲人也难以真正走进(每个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亲人之间也有无法消除的隔膜);作者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感到无奈与悲哀。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开头先写自己看不出花脸雀,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作答。文章第一段写到“我实在看不出那种鸟的脸花在哪里。甚至连它们的脸长得什么样子都看不清楚——它们在沼泽上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由破折号可以知道,“我看不出花脸雀”是因为“左跳右跃,上突下闪,急匆匆地来,慌忙忙地去”借“我看不出”凸显花脸雀跳跃突闪的特点,而下文却写外婆非常熟悉花脸雀,“我”的看不出与外婆的熟悉形成鲜明的对比,“实在看不出”“甚至”等词语流露出作者此时的尴尬和无奈,“看不出”却又接着写“花脸雀”,这就引起读者的阅读的兴趣。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比如本题,题干的提问非常明确,一是“开头”,这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二是“自己看不出”,这是设题的内容,考生要考虑“‘我’看不出”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明确了这些提示,答题就不难了。1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文章第(6)段文字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先找到设题的句子,“沙依横布拉克的鸟也多,但啾叫声却寥寥的。没办法,山野太广阔了,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显得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这是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有“沙依横布拉克的鸟”“山野”,写“鸟”主要写其声音,“啾叫声却寥寥”“惊惊乍乍而稀稀落落”,使用叠词,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鸟的声音,体现鸟声音的稀少突兀;写“山野”的时候,“太空阔”“发生其间的任何声响都会被拉得一声与一声远离”,写出山野的广阔和寂寥,而写鸟的声音主要是为了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设题的句子是写景性的句子,所写对象有二,一是鸟,二是山野,写鸟的时候借助叠词来体现鸟声的稀疏,而写鸟声的稀疏主要是为了突出山野的空阔,这使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20.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画线句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这是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找到画线句,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母亲的心理。“她每天都在等那两只鸟”,“等”字表现母亲对那一公一母两只鸟儿的期待和牵挂;前面对这两只鸟进行了介绍,“公的叼到食了,就赶紧去喂母的,等母的吃饱了,他自己才吃一点。吃完了互相叫唤一阵便双双飞去”,由这两只鸟儿的表现可以知道母亲内心应是向往夫妻的真情的,而从下文“我”对外婆和母亲对鸟儿期待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母亲对鸟儿的期待表现出她内心的孤独,以及打破这种单调生活的渴望。2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意蕴”,这是针对结尾段设题。理解结尾段的内涵应结合上文,结合主旨。“我们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沙依横布拉克那片沼泽上的一个小帐篷里。却只因一只鸟儿,彼此分离得那么远”,祖孙三人共同生活在那个小帐篷里,这是空间的距离,“共同生活”写出空间距离之近,却“分离得那么远”,这是心灵的距离,虽然住在一起,但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世界,都有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故相互之间又是遥远的,而且即使是亲人,也难以真正走进对方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和人之间有无法消除的隔膜;再结合上文,即使“我”看不到那些鸟儿,“我”依然装出能看到的样子,这就好似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假装懂得来安慰对方,因血缘和亲情而维系着共同的生活,“我”因为一只鸟的存在发现了亲人之间的隔膜,对于这种隔膜,作者是无奈而悲哀的。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土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即焚于室内,以祛秽气:熏衣与被,以取芳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不过是融A本土固有的习俗,而非创立新制。到两宋,香事兴盛发达。元代出现线香,香事里便有了“快餐文化”,不过追求古法与古意的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中土香事发展演变,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香料的变化,二是香具的变化。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也大致有两项:其一与香料相关,其一与用途相关。后者便是因供养器具与日常生活用器之别而有了香炉的式样和风格之别,或者说俗与雅之别。设于寺院为公众所用者,自然不以难为标准;设于桌案为士人所用者,自求古朴典雅。两宋,香妒传统式样完成它最后的演变,并且新创的形制几乎都成为后世发展变化的样范。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宋代士人之焚香,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宋代士人视焚香为日常,从水沉香的使用可知当时用香的大概情况。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霍香、郁金、麝香为多。宋人重沉香,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香也是核心。调和众香制作香饼,从两宋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而宋人艳称的“龙涎香品”也是以水沉香为本,杂以脑麝香花而制成的舍香。为宋人所喜者又有“蒸沉”,即用蒸馏香水的方法薰制水沉香,调配出个性化的香气。类似的办法宋人发明了不少。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合香之法,两宋已经完全本土化。本草学的发展此际达到一个高潮,园艺学的发达也可谓空前。牡丹、梅、菊等各有专谱,“更将花谱通香谱”乃是必然,成为宋代合香的重要特色之一。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不过寻常所用毕竟以线香为多,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更是如此。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的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往来递送的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趣。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富贵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的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嚣的应用蔚然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近年出现了“香文化”热,面对久违的香事,我们应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了解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摘编自扬之水《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土久远的香事有祭祀的传统,即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祭飨祖先神灵;也有实用的传统,即焚香祛除秽气,获取芳馨。B.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人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沉香就与霍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C.水沉香是制作“龙涎香品”的基础原料,也是宋代制作香饼的核心原料,从它的使用可了解宋代用香的大概情况。D.宋代把一些园艺花卉用作合香的新原料,创新了合香的制作,形成了重要的特色,这与当时园艺学空前发达密切相关。2.【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香具的变化是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除了香具的用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香料。B.香炉因用途不同,在式样和风格上有雅俗之别。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最后演变,新创的香炉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C.焚香历史悠久,魏晋时期就已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直到明清仍未曾断绝。宋代,焚香甚至成为士人的一种生活情趣。D.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的香具是时尚,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人的外来香事并没有在中土自成体系,而是被吸收同化,融入到中土传统的香事习俗中。B.宋代合香技术在原料使用以及制作方法上比前代更具多样性,调和众香的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C.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在人们平常用香中居多,在大众化佛事活动中更是广泛使用,但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D.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宋代香事的清韵,但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成分,这种清韵在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参考答案:1.B

2.D

3.D【1题详解】试题分析:B是明显的增加了文章内容从而改变了句意范围的错法。回文定位可以找到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原文为“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藿香、郁金、麝香为多。”可知选项中“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入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是正确的。但是“沉香就与藿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这句与原文相比,增加了“沉香就与”这几个字,扩大了合香主要原料的范围,因此错误。【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2题详解】试题分析:错误在于改变了原文的内容,导致句意的改变。回文定位到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可以看到“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贵富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多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器的应用蔚然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可见,选项中的“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对香具是时尚”为正确,但是“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的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焚香倒在其次”并不是完全失去作用。【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曲解文意。【3题详解】试题分析:错误在于强加了逻辑关系。当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时,如果看到选项中存在着逻辑关联词,就一定要注意其逻辑的正确与否。回文定位涉及“明清士人”和“仪式化”的内容分别位于第三自然段的“宋代人士之分享,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而是奔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以及倒数第二自然段的“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多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往来递送多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趣。”两者并没有逻辑联系,只是分别叙述了“宋代人的清韵”以及“明清士人失去了清韵”这两个事实。【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混淆逻辑范围。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先秦人爱带剑,汉代人则喜佩刀。汉初,承先秦馀绪,带剑习俗仍盛。《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庄、项伯拔剑而舞,项羽按剑而跽,樊哙执剑切生肉,范增拔剑击玉斗,刘邦逃脱,“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可见,当时宴会上的将领,都随身佩剑。《汉书˙陆贾传》曰:“贾常乘安车驷马,从歌鼓瑟侍者十人,宝剑直百金。”则汉初儒生亦佩剑。西汉中期以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刀逐渐取代了剑,成了人们身边常带的武器。考诸典籍及出土文物可知,汉代文人、武将、僚吏、游侠,甚至童子皆有带刀习惯。汉代的刀一般用铁制成,直脊直刃。刀鞘一般由两片木材合制而成,用丝线或丝织物缠紧,外面涂上漆。东汉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奢靡之风的兴起,佩刀的装饰亦渐趋华美。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刀可算是典型代表。该刀长105厘米,刀身上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精美异常。这或许就是典籍中常提到的“金错刀”吧。同时,作为汉人重要饰物的刀随着礼制的稳定、强化也呈现出等级性。汉代的帝王、诸侯、百官,乃至童子,皆带刀,且不同等级之人,佩刀及刀鞘之质料、形状、色彩和纹饰亦有别。汉代,随着佩刀习俗的盛行,出现了以刀为礼物赠赐人的现象。从《应奉传》:“赐奉钱十万……金错刀、剑、革带各一。奉其勉之。”等史传资料中可知,汉代皇帝、侯王常把佩刀作为贵重之物赏赐给功臣、宠臣或嘉宾。汉代带刀习俗之兴盛已如上述,那么,汉人为何一改先秦旧制,舍剑取刀呢?笔者认为,这与刀的自身构造及其在骑战中的优势有关,而这种优势又显明地呈现在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汉一统天下后,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国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其中又以匈奴为最。而北方民族的军队主要是骑兵,惯用刀。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说:“纵横驰骋在战场上的大队骑兵,手执长剑向敌军冲击时,由于马的速度过快,要想毙伤敌人,主要靠挥臂劈砍,而不是用剑向前推刺。”如此,以刺杀为主的剑在战场上的作用就不大了,且在击刺、劈砍时,剑还容易折断。因此,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刀成了战场上的主角。可以说,为了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汉人抛弃了剑而选择了刀。甚或可以说,汉人带刀习俗的兴起,亦源于此。因为,早在战国及楚汉战争时期,骑兵战在中国业已兴起,然从典籍记载看,彼时所用武器仍然是剑,少见刀的身影。汉武帝时,在大规模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汉人才真正发现刀在骑兵战中的作用,于是弃剑用刀,由此,刀在中国流行了起来。这也正是汉初人仍佩剑而至武帝后佩刀之俗才逐渐兴盛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汉代人怎样佩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考证西汉中期的典籍和出土文物,可知当时文人、武将甚至童子都有带刀习惯。B.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刀可以体现当时科技的发展及奢靡之风的兴起。C.东汉时,作为汉人重要饰物的刀呈现出等级性,与汉朝的礼制逐渐稳定和强化有关。D.在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骑战中,因为马的速度过快,所以剑的弱点就暴露出来。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列举刀取代剑进而兴盛的现象,然后分析刀盛行的原因。B.文章主要依照时间顺序,来论述刀的起源、发展与流播。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刀在骑兵作战时的优势。D.文章通过引述大量历史典籍、出土文物证明本文观点的合理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在汉初,无论是将领还是儒生都有佩剑的习惯。B.到了汉代,皇帝侯王常把刀作为贵重的礼物赏赐给臣子或嘉宾,这促使了刀的盛行。C.刀的兴盛与战争密切关联,若无与少数民族的战争驱使,刀在汉代未必会如此兴盛。D.在战国及楚汉战争时,骑兵战在中国已兴起,但是当时骑兵战规模较小因而刀未兴盛。参考答案:1.A

2.B

3.B【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考证西汉中期的典籍和出土文物”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西汉中期以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刀逐渐取代了剑,成了人们身边常带的武器。故答案选A。【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论述刀的起源”理解有误,原文未涉及起源。原文只说的汉代的刀,汉代的刀一般用铁制成,直脊直刃。刀鞘一般由两片木材合制而成,用丝线或丝织物缠紧,外面涂上漆。故答案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本及归纳文本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这”指的是“皇帝侯王常把刀作为贵重的礼物赏赐给臣子或嘉宾”,它作为促使刀盛行的原因,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汉代,随着佩刀习俗的盛行,出现了以刀为礼物赠赐人的现象。故答案选B。【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竞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B.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C.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D.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古代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鉴称为玺,臣民用的印鉴称为印。B.“治最”是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分年度进行考核,评定等次。C.“宗庙”专指封建帝王用来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是古代重要的礼制场所。D.“昆弟”指兄弟。古代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次之,叔为老三,季是老四。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罕天资聪慧,博览群书。他通晓多国文字,深得奥鲁赤信任,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B.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跟随征讨安南时,他怒斥安南王子,列举安南王的罪行,使其哑口无言;他劝说因丧父悲痛的仁宗以国事为重。C.察罕为政宽容,政绩卓越。在处理广西高仙道妖术惑众一案时,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D.察罕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还释放了许多奴婢为平民。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参考答案:7.A

8.D

9.B

10.(1)众人指责他,察罕说:“我一人独自承担责任,你们不会受到连累。”(2)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这段文字是说“御史台奏请任察罕为湖南省行政长官,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说:“察罕为官廉洁,固然应为御史,但武昌是大郡,非此人不能治。”于是任武昌治中。”,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中书省”“丞相哈剌哈孙”“察罕”“风宪”“大郡”“武昌”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意思是“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武昌路治中”是官职,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察罕廉洁”意思是“察罕为官廉洁”构成主谓句,句子完整,断开;排除C项,故选A。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季是老四”解说错误,“季”应为最小的一个,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他怒斥安南王子,列举安南王的罪行,使其哑口无言”错误,文中说的是“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意思是“镇南王命察罕列举安南王之罪行,并加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率众逃走”,可见应是“使者哑口无言”,而非“安南王”。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难”译为“指责”;“当”译为“承担”;“无累”译为“不会受到连累”。(2)谨,谨慎,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指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察罕是西域人。他体格魁伟,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强于记忆,通晓多国文字。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跟随镇南王征讨安南,大军驻扎在泸江。安南王子遣他的叔父来到军营门前自陈无罪。镇南王命令察罕列举安南王的罪行,并加以斥责,使者哑口无言,安南王子率众逃走。跟随奥鲁赤调任治理江西,宁都的老百姓说:“某乡的石头上有五色云气,有一个东西在上面,仔细看是玉玺。不派士兵去取回,恐怕被持有人占有。”众人疑惑。察罕说:“荒诞!这一定是陷害仇人的。”审查询问,果然是这样。元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请任察罕为湖南省行政长官,中书省则奏举他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说:“察罕为官廉洁,固然应为御史,但武昌是大郡,非此人不能治。”最终任命为武昌治中。广西妖道高仙道用妖术迷惑民众,平民受他迷惑的达数千人。事情败露后,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一起处理。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众人指责他,察罕说:“我一人独自承担责任,你们不会受到连累。”在武昌路以治理卓著闻名,升为河南省郎中。元武宗去世,元仁宗悲伤痛哭不已。察罕再拜禀告说:“百姓寿命长短,尚且说有天数;圣人的天命,难道是偶然的吗?殿下您掌握着天下,即使让自己痛苦,那么怎么面对宗庙和太后呢?”仁宗停止哭泣说:“以前国君去世,一定要修建寺庙,有什么用处呢?我想打开府库来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的人,怎么样呢?”察罕说:“推行政事,施行仁政,这是文王成为圣主的原因。殿下这么做太幸运了。”拜中书参知政事,察罕只是全面主持法度,不屑于琐碎的事务,有见识的人都说他适合大臣的举止。当初,察罕出生在河中时,那夜天气晴朗,月白如昼。看相的人祝贺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富贵。”察罕天性孝顺友爱,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们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释放许多奴婢为民。所以人们多称他是有德行的人。退休后悠闲过了八年,寿终正寝。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22分)刘晏初为转运使,独领陕东诸道,陕西皆度支领之。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①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弊、流亡、饿殍,然后赈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专用榷盐法②充军国之用。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船十艘为一纲③,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数运之后,无不斑白者。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注】①递:驿站。

②榷盐法:食盐专卖法。

③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白:报告。B.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俟:依靠。C.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失:丢失。D.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息:休息。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晏以为官多则民扰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其江岭间去州县远者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运谷或至百馀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刘晏担任漕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物价的暴涨暴跌。B.刘晏及时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灾情出现官员申请后他立即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安排赈济灾民,因而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C.刘晏利用食盐专卖的方式,收购盐户所产之盐转卖盐商,虽然盐乡之外不再另设盐官,但食盐供应也能调度得当。D.刘晏认为应依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段漕运,建造运船,训练漕卒,从此每年安全运送谷物有时多达百余万斛。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船十艘为一纲,使军将领之,十运无失,授优劳,官其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9.A10.C(A项“则”都是连词,表承接,译为“就”;B项“于”都是介词,译为“在”;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译为“那,那些”,第二个“其”是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D项两个“者”都译为“……的”。)11.B(刘晏预先奏请朝廷,而非灾情出现官员申请后奏请朝廷。)12.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色者/多晏之故吏也。13.(1)常拿优厚的报酬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并设置驿站远近相望,来打探并报告各地的物价。(2)丰收时就用高价收购粮食,歉收时就用低价卖出粮食,或者用粮食交换其他各种货物供给官府使用。

略6.文言文阅读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战国策》)

(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看B.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C.秦王惊,自引而起引:伸直身子D.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残废(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例:而乃以手共搏之A.以次进B.以故荆轲逐秦王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3)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赈”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C.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D.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4)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参考答案:答案:(1)D(2)D(3)A(4)B【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比较两个句子使用的虚词意义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从后面的句子入手,因为这些句子是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我们了解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然后我们再看第一句文言文出现在文中哪个地方,再来比较两者意义用法是否一致.(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通假字的判断.在学习课文时多留意,注意它正确的含义就不难判断了.(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找到与之相关的段落,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解答】解析:(1)D项“废”解释为“残废”有误,应解释为“倒下”,句子翻译为: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2)例句“以”,介词,用;A项“以”,介词,按照;B项“以”,连词,因为;C项“以”,表目的连词,来;D项“以”,介词,用,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3)A项“秦武阳色变振恐”中“振”通“赈”有误,应通“震”,身体摇晃;(4)B项“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表述有误,这里只是衬托出来了秦武阳的胆怯和荆轲的沉着镇定.参考译文: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把剑背到背上!大王把剑背到背上!”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月球已不只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陆续加入了“月球俱乐部”,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的一大步。比如,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上,着陆器的月表中子和辐射剂量探测仪由德国研制,巡视器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由瑞典研制。(

)。两个月前,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公布了一款新型的“蓝月亮”月球着陆器,可以将3.6吨货物运送到月球表面。这有助于实现他的野心——把重工业都搬到太空上去,让地球成为一个无工业的宜居星球。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月球已不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而是欧洲一些国家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陆续加入的“月球俱乐部”,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步伐。B.月球已不只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而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与欧洲一些国家陆续加入的、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的“月球俱乐部”。C.月球已不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而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与欧洲一些国家陆续加入的、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步伐的“月球俱乐部”。D.月球已不只是美国、俄罗斯博弈的战场,而是欧洲一些国家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陆续加入的“月球俱乐部”,互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步伐。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民间团体也积极探月,加入“国家队”队伍中B.除了“国家队”,民间团体也加入探月的队伍中C.民间团体也加入“国家队”的队伍中,积极探月D.积极探月的还有民间团体,加入“国家队”的队伍中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有助于实现他的野心”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一一理——B.他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用不到家?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D.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一一内山老板走了进来。参考答案:17.C

18.B

19.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的能力。横线句有两处错误:“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并列失当,可改为“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与欧洲一些国家”或“欧洲一些国家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月球已不只是……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陆续……”中途易辙。……相交流探测技术,一起迈出探月步伐”,前面说“月球”,后面说“各国”,仍然是中途易辙,排除A、D两项;“不只……而是”搭配不当,应改为“不是……而是”,排除B、D两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连接的能力。“民间团体”与上文的衔接不够紧凑,排除A、C两项;“加入‘国家队’的队伍中”与下文衔接不紧凑,排除A、D两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标点运用的能力。和文中“有助于实现他的野心”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声音的延长;B项表示引出下文;C项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8.下面是我校16届“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含标点符号)。(6分)[KS5UKS5U]参考答案: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拟于5月4日举行,该活动分为前期准备和仪式过程两部分。前期准备包括制作家长邀请函和设计成人纪念章。成人礼的仪式过程依次安排:升国旗、唱国歌,亲情互动,集体宣誓,校长致辞和通过“成人门”等五项活动。【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拟于5月4日举行,该活动分为前期准备和仪式过程两部分。前期准备包括制作家长邀请函和设计成人纪念章。9.下面是某校“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参考答案:文学社活动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目的都在于提高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校内活动包括读书会和创作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盐和话剧表演、中秋诗会和感恩诗会等,都在课外活动时间举行;校外活动包括微电影拍摄、作家访谈和其他文学社交流、社员采风等,都在节假日举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然后分析图表的类型,如本题的图表属于框架图,考生要关注箭头的指向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哪里是开头,从开头沿着箭头指示去理解描述即可。本题根据题干可知,这是“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由此可知,“文学社活动”就是开头,从这里出发,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校内,一个是校外;校内活动包括读书会创作交流会和课本剧话剧表演以及感恩诗会中秋诗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校外活动包括微电影拍摄和社员采风以及作家访谈和其他文学社团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在节假日完成;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活动,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培养社员的文学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点睛】本题属于框架图的转化。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作为活动构思的介绍,应注意到活动的主题、类型、开展的具体活动、开展地点、以及活动要求等必要环节。10.下面是某小区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近期有业主反映小区内有养狗的随意遛狗,给大伙儿带来了安全隐患。面对这种情况,物业管理处决定,在小区东北角划定遛狗区域。望每个养狗业主遵照本小区遛狗规定,共同营造小区的和谐氛围。参考答案:“养狗的”改为“养狗户”或“养狗人士”,“大伙儿”改为“大家”或“各位业主”,“面对”改为“针对”,“每个”改为“各位”,“遵照”改为“按照”或“遵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这是一则通知,书面色彩较浓。(1)“养狗的”是口语语体,可改为“养狗户”或“养狗人士”;(2)“大伙儿”也是口语语体不够庄重,可改为“大家”或“各位业主”;(3)“面对”与后文不搭配,可改为“针对”;(4)“每个”口语语体,对人不够尊重,可改为“各位”;(5)“遵照”与后文不搭配,原文为病句,可改为“按照”或“遵守”。【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