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石油时代的风云石油时代风云变幻,先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来对抗西方石油公司,导致了石油危机的出现;国际能源机构在石油危机中诞生,来对抗石油输出国组织,导致了反向石油危机的出现。美国的中东石油霸权和俄国寻求的东山再起,都与石油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1.4石油时代的风云1.4.1石油输出国组织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1.4.3美国石油霸权1.4.4俄国兴衰与石油墨西哥的没收国外石油公司在本国的资产是许多年来——很可能甚至从1911年解散标准石油托拉斯以来——石油工业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事件。在墨西哥来说,同外国公司的解决方案确定了它的行动方针是正确的。1938年国有化被看作是革命的最大胜利之一。墨西哥完全是其石油工业的主人了,而墨西哥石油公司将以第一家和最重要的国有石油公司出现在世界上。实际上,墨西哥已为未来确立了一个模式。
1.4.1石油输出国组织20世纪50年代由于许多独立石油公司大规模涌入中东,石油产量和供应量急剧上升,造成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连续下跌。1959年3月美国决定实行限制石油进口限额,以保护国内石油生产者的利益。这一决定将国际石油市场石油价格进一步推向了深渊。1959年2月国际石油垄断资本为了转嫁危机,强行将原油标价降低9%,给产油国造成了巨大的税收损失。据估计这次压价使产油国损失4.76亿美元的收入。1960年9月委内瑞拉、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为抵制西方各石油公司强制压低原油价格的行动,发起组织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缩写OPEC,中文为欧佩克)。1.4.1石油输出国组织君子协定各政府建立一个石油咨询委员会;它们要保卫价格结构;它们要成立各个国家的石油公司。各国政府也受到敦促,要它们正式扬弃西方国家极为宝贵的“50%对50%”原则,改为对它们有利的至少是“60%对40%”的分摊。此外,它们应当逐步建成它们国内的炼油厂,走向石油工业的后阶段程序,为了“确立稳定的市场”而使它们更加一体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它们的收入。尽管君子协定是秘密签订的,但是从各方面来说,它是石油工业变革动态中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朝为了对付石油大公司而组织共同战线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1.4.1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9月14日,一个对抗国际性石油公司的新的实体已经建立起来,即“石油输出国组织”;它明白宣布它的意图:维护石油价格——更确切说,恢复到未削价前的水平。从那时起,成员国将坚持石油公司必须在定价问题上同它们商量,因为定价对它们国家收入的影响是非常关键性的。它们也要求建立一个“调节生产”的系统。
欧佩克的创立代表了“在石油输出国方面,是对主权采取的第一个集体行动”,开始转向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有效控制。
1.4.1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章程第2条规定:该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最有效的手段以单独或集体方式维护其利益。欧佩克的成立,标志着第三世界产油国争取平等经济关系和联合行动抵制西方跨国石油公司的开始。在这一阶段,欧佩克的斗争主要是反对跨国石油公司压低油价、改变租让地使用费、取消销售补贴、收回未开采的石油租让地等防御性的斗争。1.4.1石油输出国组织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进行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损失惨重。阿拉伯国家便拿起石油武器,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1.4.1石油输出国组织那次的最大限度的损失约为每日150万桶——等于正常情况时运往三个遭禁运国家(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数量。损失的150万桶可以在极短时期内补上,办法是动用充足的存货以及日后从其他地方增加的生产量里予以补足。七年以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曾把美国的闭井油说成是“一旦得不到中东石油时欧洲安全的主要因素”。这个假定在1967年经证实了。美国政府中有些人——以及得克萨斯独立经营者——提出的国家安全论点,赞成按比例配给,事实证明这种论点是正确的;美国持有一宗大规模的闭井油储藏量可以迅速地命令转入生产。连同得克萨斯铁道委员会和其他各州的相应机构的分配,美国的产量每天上升近100万桶。委内瑞拉的产量每天增加40余万桶,伊朗的产量每天增加约20万桶。印度尼西亚的生产也上升了。到了1967年7月,六天战争以后仅一个月,“阿拉伯石油武器”和“有选择的禁运”明显地失败了。
第三次阿以战争1.4.1石油输出国组织这是由于发展了“超级油轮”——1956年苏伊士危机所促进的一个发明创造。到了1967年,苏伊士危机之后仅仅11年,已经有了比1956年时的油轮容量大出5倍的超级油轮。还有日本制造的6艘超级油轮,每艘总载重量为30万吨,比1957年的标准油轮大7倍。这6艘油轮已经作好服役准备,将穿梭来往于波斯湾和欧洲之间。
美国内政部在它作出的关于处理那次危机的报告里得出两个教训:分散供应来源和维持“一个庞大的灵活的油轮队”的重要性。
第三次阿以战争1.4.1石油输出国组织19世纪60年代这是OPEC成立的最初十年。同为石油输出国的五个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成立OPEC组织,共同致力于为该组织成员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谋求合法地位,以求打破当时号称“七姐妹”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垄断。OPEC在这一时期内完成了一系列的组织基础架构工作,明确了组织目标,设立了秘书处并于1965年最终定址维也纳,同时通过了相关OPEC决议,持续开展与各大石油公司间的谈判,成员国数量也从最初的5个扩大到了10个。1.4.1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10亿吨197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23亿吨1.4.1石油输出国组织
煤推动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煤既便宜又易于得到,它真正可说是大王。十九世纪经济学家W.S.杰文斯写道,“煤不是站在其他一切商品的旁边而是完全站在它们上面。它是国家的物质能量,万应援助,我们所干任何事情的要素。有了煤,任何功绩都变为轻而易举的事;没有了煤,我们又被扔回到旧时代的艰苦穷困中去。”煤王在二十世纪前半期中一直高居王位。可是,他无法抵挡从委内瑞拉和中东汹涌流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遍地球的石油潮水,无法站在原地不动。石油很丰富。对环境来说,石油更能吸引人并且能简便地处置。石油逐渐比煤低廉,这一点成为石油最最可取和起决定性作用的特点。使用石油为能量-密集型工业提供了竞争上的有利因素。它也给予改用石油的国家以同样的有利因素。
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潮水首先冲向整个美国。世上尽管有汽车,可是即使是美国,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前它也主要地仍然是煤经济。不过到了那个时候,煤工业的自身成本结构使它成为抨击的目标,因为石油经过几次削价,比煤低廉。此外,还有另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说明为什么从煤转向石油,那就是美国煤矿的工潮。要他们去找一个煤的代替品,那就是石油。
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石油胜过煤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环境,特别是在英国。伦敦长期来吃“杀手烟雾”的苦楚,这是烧煤而产生污染的结果,特别是在屋内敞开烧煤造成的。烟雾一降,伦敦的医院都挤满了患严重呼吸道疾病的人。针对这种情况,在禁止家庭用煤取暖的地方设立了“无烟地带”;1957年议会通过了洁净空气条例,该条例赞成使用石油。可是最强大的推动力是费用;油价在下降,煤价则否。不可阻挡的石油洪流涌到哪里,哪里的事物就在转变。转变最剧烈的地方无过于美国的地貌景观。石油的丰富使汽车数目激增,这又转而产生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时代确实是碳氢人的时代。公共运输纽带,特别是铁路曾把美国人同人口密度比较高的中心城市连结起来,但在汽车的冲击下中断了,巨大的郊区化的浪潮波及全国。
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是美国本土石油工业分水线的年份。美国用完了它的过剩生产力。在1957年到1963年期间,美国的剩余生产能力总计为每日400万桶左右;到1970年就只余下100万桶了,这个数字甚至可能还是夸大了的。也就是这年,美国的石油生产达到了每日1130万桶。这是石油生产的顶峰,过去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从那以后,美国的石油生产开始下降。1971年3月,在1/4世纪中,得克萨斯铁路委员会第一次允许按百分之百生产能力生产。随着石油消费继续不断增长,美国不得不转向世界石油市场来满足需求。原由艾森豪威尔限定的配额放松了,净进口额从1967年每日220万桶迅速上升到1973年每日600万桶。在同时期,进口石油在石油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从19%上升至36%。
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1973年10月6日的第四次阿以战争——历次阿以战争中破坏最大、最激烈、后果最深远的一次战争。冲突双方的武器是由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供应的。但是,一种最有潜力的武器为中东所独有,那就是石油武器。这一武器是采用禁运方式——削减产量和限制出口——来行使的。用亨利•基辛格的话来说,它“无可挽回地改变了世界,因为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时期已经发展形成了”。禁运和战争本身一样,是一种突然袭击和突击行动。但是,回顾通向两者的道路,在某些方面看来是容易看得清的。到1973年,石油已成为世界工业经济的命脉,而在石油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已很少有剩余。在整个战后时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紧张的相等式供需平衡;同时,石油输出国和石油公司之间的关系继续在分解。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额外的压力都可能触发一场危机,假如是这样,将是全球均衡关系的一场危机。
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这些刹那间成了暴富和肯定做梦都没有想到如此有钱的石油输出国开始实行一项使人眼花缭乱的花钱计划:工业化、基础设施、津贴、公共设施、必需品、奢侈品、武器、浪费和行贿腐化。由于花钱似水,港口远远超出它们的吞吐能力而堵塞,船舶得等上好多个星期才轮到卸货,各种货物和劳务的卖主和推销员从工业国冲到石油输出国,抢订早已客满的宾馆客房,挤进政府各个部的等候室里。一切都是为了要向石油输出国推销,因为他们如今有钱购买一切。输出国的大量挥霍加上它们过热的经济所引起的飞涨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它们的财政盈余不久就会消失殆尽。结果是果然如此—尽管银行家们当初还担心他们花不完。1974年欧佩克在购买货物和劳务以及诸如投资收入等“无形”收入方面的收支盈余有670亿美元。到1978年这一个盈余变成了负数。
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七十年代初,尼克松和基辛格确立了一种“空白支票”的政策,允许伊朗国王随意购买美国的武器,只要不是核武器,即使是技术最先进的,要买多少就可以买多少。这项政策是英国撤出海湾以后为地区安全而确立的“两支柱战略”的一部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都是支柱,但是两者之间伊朗显然是美国一位官员所说的一个“大支柱”。到七十年代中期,伊朗购买的武器占美国在国外销售的武器的整整一半,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空白支票感到吃惊:在国防部看来,伊朗需要的是强大的常规军,但不是极端现代化的武器系统,因为这类武器伊朗掌握起来可能会有困难,而且也可能落到俄国人手里。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委内瑞拉在国有化以后将需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保持外部世界的技能和技术的源源流入,以使石油工业尽可能地有效率和现代化。石油公司同委内瑞拉谈判服务合同,按照这个合同,前特许权所有人继续转让技术和人材,作为交换,它们将得到十四或十五美分一桶的报酬。第二个条件是取得进入市场的通道;国有化后的石油工业将生产大量石油。它需要出售石油,但在国外没有自己的销售系统。与此同时,前特许权所有人仍然需要石油供给它们的生产过程的后续系统。因此,他们同委内瑞拉订立了长期的合同,使石油进入市场。国有化以后第一年,埃克森石油公司同委内瑞拉签订了据认为是当时曾经缔结过的最大的单个石油供应合同,每天供应九十万桶石油。
每个国有化的公司都面临这样的情况,所以石油公司仍有自己生存的余地。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世界石油市场的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完全受到影响,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多数成员国主张随行就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主张冻结油价,甚至单独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价。结果欧佩克失去市场调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官价,火上浇油。这一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引发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通过两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但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一)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新的石油危机而诞生了国际能源机构。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是石油消费国政府间的经济联合组织。1976年1月19日,《国际能源机构协议》正式生效。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宗旨是协调成员的能源政策,发展石油供应方面的自给能力,共同采取节约石油需求的措施,加强长期合作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提供石油市场情报,拟订石油消费计划,石油发生短缺时按计划分享石油,以及促进它与石油生产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关系等。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国际能源机构的主要活动:①在出现石油短缺时,该机构在成员间实行“紧急石油分享计划”,即当某个或某些成员国的石油供应短缺7%或以上时,该机构理事会可作出决定,是否执行石油分享计划。该机构各成员国根据相互协议分享石油库存,限制原油消耗,向市场抛售库存等措施;②该机构还要求各成员国保持一定数量的石油库存,即不低于其90天石油进口量的石油存量;③在加强长期合作计划方面,该机构采取了加强能源供应的安全;促进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在能源保存上合作;加速代替能源的发展;建立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改革各国在能源供应方面立法上和行政上的障碍等措施;④开展石油市场情报和协商制度,以便使石油市场贸易稳定和对石油市场未来发展有较好的信心,以及加强与产油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关系;⑤对能源与环境的关系采取应有的行动,如限制汽车、工厂和燃煤的火力发电厂的排放物等;⑥该机构定期对世界能源前景作出预测,供全世界参考。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二)节能运动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能源消费大手大脚的美国人尝到了苦头。为了改变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并加强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利用,美国政府不断制定新的能源政策,1975年颁布实施了《能源政策和节约法》;1982年针对机动车辆的能效问题制定了《机动车辆信息与成本节约法》;1987年颁布了《国家电器产品节能法》;1992年制定了《国家能源政策法》,是能源供应和使用的综合性法律文本。1998年公布了《国家能源综合战略》,要求提高能源系统效率,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其中1975年的《能源政策和节约法》和1992年的《国家能源政策法》是两个最重要的立法。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近90%的资源依赖进口。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让日本痛下决心,力做世界超级节能大国。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将重要的能源和工业资源的石油战略放到首位,先后制定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官民互动”,掀起了大规模的节约石油、高效利用石油资源的全民运动,以此形成了全面的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大多数国家注重节能始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各国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三)石油工业大投资过去,即使在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任何一次繁荣就其狂热的范围程度而言,都比不上七十年代末引起第二次石油冲击的那一次。那是历次繁荣中最繁荣的一次。随着石油价格猛涨到34美元/桶,卷入石油工业的金钱数额之大,使以往经营中所赚的钱或所投入的钱都相形见绌。石油公司把赚来的钱反过来又投入石油工业,谋求新的发展。有些公司还从银行得到贷款,从渴望赚钱的投资者那里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并把自己的一切投入石油工业。石油公司租用更多的油井钻机,向更深的地方勘探,不断地投资再投资,以求获取超额利润。
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对欧佩克来说,危机逼近了。最迟到1977年,欧佩克生产的原油占自由世界生产总量的2/3。到了1982年,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第一次超过了欧佩克,日产量的实际超过数字达到100万桶,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甚至苏联向西方国家出口的石油数量也在大幅度增加。这是由于苏联谋求利用油价上涨,增加从西方国家取得硬通货收入。
1983年,石油市场上的竞争继续在迅速升级。单是北海油田的英国那部分,自从1975年开始产油后,现在生产的石油超过了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三国产量的总和,而且北海石油产量会更多。
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油价开始暴跌引起的后果就其动乱和戏剧性而言,不亚于1973年——1974年和1979年——1981年的危机时期。西得克萨斯中间产品石油价格从1985年11月底最高峰时的31.75美元一桶直线下跌到十美元1桶,仅仅几个月就暴跌了70%。这一次,石油产量的实际变动也是很有限的。总的说来,欧佩克石油增产使整个自由世界的石油供应量只增加3%稍多一些。然而,加上要夺回市场份额的表态,它促使油价暴跌,跌到几个月前真正想象不到的低水平。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确实是第三次石油冲击,不过,一切后果在方向上同前两次相反。现在,不是买主们在争夺供应,而是石油输出国在争夺市场。现在,不是卖主而是买主在玩跳蛙游戏,竞相追逐石油的最低价格。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原因之一是世界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庞大的过剩石油。第二个原因是石油业本身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由于民族主义和谋求租金,石油输出国政府确立起对其本国境内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同样,还逐步确立起对其生产的石油在国际市场上营销的权力,它们这样做,就打断了过去它们的石油储量同国外的特定的石油公司、炼油厂和市场之间的联系。石油公司同世界上许多地方的石油供应之间的直接联系被切断了。这些公司便到其他地方去开发石油新的来源。如果这些公司不再能成为一体化的公司,它们便会变成石油买主和石油商。这样一来,它们的重点便从长期合同转移到现货市场。
1.4.2石油危机与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冷战后,美国将中东石油视为其最根本的国家利益之一。经济战略利益则是这种国家利益的基础和体现。为了更有效获取和控制中东石油,美国往往通过战争来推进其石油霸权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牵头”发动四次战争,其实质都是“为石油而战”——以国家利益和“干涉主义”理论为幌子,以武力为后盾独霸中东石油,从而实现其经济战略利益。1.4.3美国石油霸权确保海外石油供应和掌控国际石油价格是美国在后冷战时代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之一。本质上,美在中东的石油战略是一种霸权战略。在分析美国中东石油战略时发现,经济因素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美国来说,作为其国家利益基础和重要体现的经济利益,在国际石油领域虽可通过勘探开发和投资与贸易的方式来实现,但诉诸政治外交乃至军事手段,有时会更加有效、更为根本而又能隐藏其真实意图。1.4.3美国石油霸权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战争或军事斗争无非是政治以另外一种方式的延续。因此,从战争或军事斗争前的政治关系往往可透视到战争背后的经济或战略意图,以此为视角来分析冷战后美国在“大中东”地区发动或组织的四次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四次战争分别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我们也就不难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为石油而战”的经济或战略利益。1.4.3美国石油霸权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并一举占领了科威特,引发了震惊世界的海湾危机,而危机最终又演变为一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高科技之战——海湾战争。这场战争与其说是美国“解放科威特”的“自由”、“民主”之战,还不如说是“为石油而战”——一场在正义名义下谋求中东石油霸权的战争,是美国中东石油霸权战略遭遇萨达姆地区霸权行为制约而产生冲突的结果。1.4.3美国石油霸权海湾危机触犯了美国在中东的“根本利益”——石油及其霸主地位。同时也影响到整个西方经济的发展,并威胁到美在中东的经济和政治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安全。从根本上说,美国率领多国部队出兵海湾,是为了保护其石油战略利益。1.4.3美国石油霸权从一定意义上说,海湾危机甚至海湾战争,都是美国为控制和影响中东石油自己“创造”出来的“良机”。美既刻意“制造”了这个机遇,又害怕此机会“稍纵即逝”。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授权对伊拉克使用武力的决议,并给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这意味着“布什既可以挥舞战剑,也可以摇动橄榄枝了。”与石油垄断资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美国统治集团不愿放弃军事介入海湾石油的机会。1.4.3美国石油霸权科索沃和阿富汗战争:为争夺油气战略通道而战在20~21世纪之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先是以避免“人道主义危机”为由发动了科索沃战争,接着又在“反恐”大旗之下,打响了阿富汗战争。这两场战争尽管有着不同理由和导火线,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武力推进油气地缘政治扩张、抢占石油战略通道以实施美国新的“大中东”石油霸权战略。
1.4.3美国石油霸权在新旧千年之交,美国之所以要对科索沃和阿富汗这两个“贫油区”大打出手,进行高度的军事干涉,并不是真正为了人道主义和反恐,而是鉴于这两个地区在新的世界油气连接版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缘经济战略地位:它们是连接与沟通“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和美欧石油消费地带、通向里海-中亚石油“心脏地带”的新的油气战略通道和枢纽。1.4.3美国石油霸权美国在新世纪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是作为海湾战争延续的伊拉克战争。不管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是什么,也不论人们对其真正意图如何认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场非正义战争背后隐藏着多层次的石油战略企图。伊拉克战争背后的美国石油利益是多层次的:既有石油经济利益,又有石油战略利益。1.4.3美国石油霸权如果说,海湾战争是为石油而战,而伊拉克战争则是完成海湾战争的“未竟事业”,是美国强权政治再次以暴力方式在石油经济领域的延续。美国再次军事打击伊拉克,无不渗透着排挤法、俄等国的石油公司以确保战后美石油公司在伊获取高额或垄断性石油收益的利益因素。对美国而言,控制了大中东,就控制了石油;控制了石油,也就控制了世界。
1.4.3美国石油霸权众所周知,日欧都是贫油区,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极高。而在所有遏制欧、日的战略手段中,石油似乎成了美国手中的一把“利器”。美不惜在海湾打一场新的战争,就是要控制石油储量丰富的中东地区,进而主导国际石油价格,从心理和政治上威胁欧盟和日本等潜在竞争对手,必要时“卡断”油管,“钳制”对手的经济发展,使其不敢对美国“说不”。此外,美现在仍将中国视为潜在战略对手,发动伊拉克战争,或许也有向中国施压并在必要时控制中国石油需求的潜在意图。1.4.3美国石油霸权作为一种商品,石油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的影响。但由于石油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价格又往往受政治乃至军事因素的制约。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战略意图之一就是为了瓦解OPEC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削弱其对世界石油价格的控制,并以此打消其他产油国(如俄罗斯等)对石油价格的影响。如果美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或影响世界石油价格,那它就能保持对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经济体的有效“钳制”,进而使世界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1.4.3美国石油霸权据说当年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石油”。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年产量约4.74亿吨﹐但其开采费用昂贵﹐每桶造价在20美元以上。1989年当时国际油价一度上升﹐苏联把仅存的外汇储备投放在采油上﹐在国内经济不景情况下希图大卖石油加以突破﹐但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通过各种手段把当时的油价压低回落到每桶20美元以下﹐使苏联采油越多蚀本越大﹐最终经济崩溃﹐达至解体。1.4.3美国石油霸权苏联时期,政府预算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石油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出口收入。如果考虑到苏联时期政府预算的45%用于军工综合体,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石油曾经打造出一个超级大国。
但是,石油给苏联和俄罗斯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让这个国家吃到不少苦头,甚至刻骨铭心的苦头。1.4.4俄国兴衰与石油
从某种意义上说,石油导致,至少是加剧了苏联超级大国的解体。上世纪80年代初,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在经过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高价运行后,开始急剧下降。1985-1989年,世界石油价格始终在13-17美元一桶之间徘徊,苏联出口石油的价格最低曾经跌到6美元一桶。苏联不仅无法维持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阿富汗战争,连国内基本的日用品市场都出现空前的短缺,居民为购买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需排长队,甚至出现所有商店的货架上空空如也的状况。政府没有钱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导致社会情绪激化,反对派势力壮大,民族矛盾加深,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以苏联超级大国的解体而告终。1.4.4俄国兴衰与石油苏联解体后的头几年,国际石油市场原油的价格也在低水平徘徊。1991-1997年,国际石油价格一直处于19-20美元的水平,1993-1994年为15美元左右一桶,俄罗斯国内社会矛盾迅速激化。1998年,当国际市场俄罗斯石油价格再次跌到11.83美元时,当年8月17日,俄罗斯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在政坛上焦头烂额的叶利钦不得不在1999年底辞职。1.4.4俄国兴衰与石油普京总统当政后,国际石油价格一路攀升。俄罗斯获得滚滚的计划外财源。依靠石油出口获得的额外收入,俄政府补发了前几年拖欠的工资,偿还了巨额外债,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政策改革。俄经济连年增长,普京始终保持很高的社会支持率。1.4.4俄国兴衰与石油国有制变成寡头所有制早在1989年戈巴乔夫所掀起的「经济改革」浪潮中,天然气工业部,率先改成第一个国有公司。整个天然气工业部的产业和操作,得以作为一个整体保存下来。石油工业却不同,以油田为单位生产,可以个别出卖、交换或租赁。石油产品便于用任何容器载运,卡车,轮船,火车都行。因此,易于分层次处理,分散为较多的公司。苏联解体后,一夜之间,政府的生产部换上公司的招牌。原先的部长、局长等等大小官员,换了头衔,成为经理。其下属单位皆准此办理,或招标出卖,钱落入原来的主管官员的口袋,或卖到自己或亲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安全咨询与管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电子信息产业零配件绿色供应链管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互联网金融服务合同6篇
- 年度水解弹性蛋白产业分析报告
- 年度皮肤科医院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第3单元经济全球化第7课第1框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何谓二零二五年度合同履行的担保专项审计与报告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毛竹山承包及竹林农业科技示范合同3篇
- 速写线性课程设计
- 2024金融服务合同范本大全
-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9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火灾安全教育观后感
- 农村自建房屋安全协议书
- 快速康复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表(电子版)
- ICU患者外出检查的护理
- 公司收购设备合同范例
-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光伏发电项目EPC总包合同
- 子女放弃房产继承协议书
- 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专项训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