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_第1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_第2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_第3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_第4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供中学生物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教学时参考。二、本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教科书,在本书的开篇安排了《致使用本书的教师》,就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编写方式和教学建议作了说明。在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有单元说明。各章都设有本章提示。每一节都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参考答案等几部分组成。参考答案包括正文中学生活动讨论题的答案、技能训练的答案和练习的答案等。大多数节后面还附有背景资料。三、本书的主编是朱正威、赵占良。编写人员是朱正威、赵占良、李红、吴成军、王伟光、张怡、王洁、毕晓白。责任编辑是李红。四、为本书绘制插图的有郭威、高巍等。希望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做进一步修改。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1年7月致使用本书的教师辛勤工作在教学改革第一线的老师们:你们好!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我们共同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往。我们作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对其中的一些特点应当尤为关注。一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的人才;二是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日趋明显,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对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课程的理念和内容需要更新,教学和评价的方法需要改革。当然,教材也需要改革。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教材,谨就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编写方式和教学建议作以下说明编写指导思想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这种认识出发,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对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往往还要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地讲述,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因此几乎是大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缩写。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说,这样的体系无疑具有优越性:知识的结构比较完整;系统性较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等等。然而在当今社会,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传统学科体系的弱点愈来愈突出:知识容量过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少内容是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而选取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事实性知识过多,如叶形、叶序、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等,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动物部分和人体部分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等等。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理解,又能有较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仅在传统的学科体系内做局部增删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呢?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之所以构建这样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1)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人既是生物学的研究者,又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应当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结构和生理,以及卫生和保健,学会健康地生活,这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4)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按照这样的体系,可以侧重讲述绿色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是怎样生存的,与生物圈的关系是怎样的,而相对减少动物部分的内容,从而在总体上减少知识性教学内容,为探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时间;(5)这样的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按照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编排思路,本册教材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三个单元。后面三册将陆续编排以下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结语——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图1)图1本套教材的知识框架图教材中具体内容的展开也大都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例如,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教材不是单纯地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过程、条件和意义,而是从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的角度出发,分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两章讲述。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观察与思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如对一些生物或非生物进行比较观察,观察花的结构等。“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等。“调查”旨在倡导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如“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等。“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应当说明的是,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或测量的方法,这要根据探究的课题来确定。此外,教材中并非只有标为“探究”的活动属于探究,有些观察和调查活动同样是探究,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等。“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探究”和“课外实践”,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但是教师也应当提供机会让同学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同其他栏目相比,这两个栏目中的活动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教材中没有给予明确的提示或指导。“技能训练”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种探究技能。例如,有的训练“提出问题”,有的训练“作出假设”,有的训练“解读实验数据”,有的训练“推理”,等等。“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有益的。注重科学方法教育教材结合有关活动介绍了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材中明确写出这些方法性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这些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当做教条来记忆。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或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探究活动中,大致是先安排明确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的探究,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最后安排要求学生进行全过程设计的探究,让学生练习从问题到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施探究方案,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对自己已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这种梯度化设计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技能训练也是如此,先安排简单的观察、比较、测量、计算等,后安排需要较多逻辑思维的分析实验结果、解读实验数据、推理等。后面各册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探究技能的要求还将逐渐提高。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重视科学探究,并不意味着否认知识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同等的价值。有的知识可能仅仅是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则是大众都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会较快过时,有的知识则具有较长的时效性。有关研究说明,教学内容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相关性越强,其时效越长,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越高。因此,本教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这样做还有一种意图,即减少知识内容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例如,关于被子植物,删掉了现行教材中根、茎、叶的形态,花的类型,叶序,花序等内容。关于根,一是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介绍了根尖中有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是由分生组织的细胞分化形成的;在《植株的生长》一节,介绍了根是如何生长的;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安排了“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等内容。关于茎,则主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内容:茎是枝条的组成部分,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茎具有适于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结构——导管和筛管。关于叶,则主要让学生理解叶片适于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结构,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意义。关于花,主要让学生理解花适于传种接代的形态结构特点。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中这方面的内容有所增加。教材还对近年来的生物科学成果做了适当介绍,如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生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有些列入教材正文,有些则供学生课外阅读。编写方式教科书首先要让学生爱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教科书还应当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提供较充分的空间,也应当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从这些认识出发,本书在编写方式上有以下特点。探究指导的写法力求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开始部分,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作出假设这一环节,指出作假设的依据,或者描述有关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有的探究项目是在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的基础上,提供供学生参考的探究计划;有的探究项目是提出如何制定计划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理清思路,抓住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的关键所在。在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环节,则提示学生如何收集证据,观察、记录和整理探究结果,通过分析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对相当一部分探究活动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做严格的规定。探究项目一般还安排有“表达和交流”、“讨论”等环节,以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避免机械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教材中关于“探究”的体例并非千篇一律。例如,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项探究中,就没有明确写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标题,而是通过“问题、思考、提示、讨论”,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避免从理论到理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符合现代教学设计原理。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藻类植物,教材并非先讲什么是藻类植物,而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起,自然引出藻类植物这一主题。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的功能也应当有所转变。教材不仅具有释疑解惑的功能,而且具有启疑生惑的功能。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疑问是可喜的事情,没有疑问反倒是问题。教材中有不少知识内容并没有给出结论,而是只提出问题,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些活动内容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并未作过死的规定,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有较充分的空间。这样就使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一个向教师和学生开放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作业题加强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作业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功能,又有培养能力的功能,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改进:一是加强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二是体现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三是广泛联系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四是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有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设置课外阅读栏目设置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这些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物学与文学”。文字表述力求通俗、准确、生动文字表述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亲切自然,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是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教材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版式设计力求美观活泼,以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建议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尽管有一些中外生物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但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和学校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课程的教学资源丰欠不一,教师对生物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一致,面临的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为了减少教学的困难,尽快地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的使用,谨就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下列一些建议,供你们参考。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此次国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贯彻在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面向全体初中学生这一方面是说课程标准和依标准编写的教材的要求是所有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或者说,这些要求是最基本的公民素养,不应以任何理由降低这一要求,而是千方百计创设条件去努力完成。例如,本册教材所列三个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它们所涵盖的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相关知识的面和难度都降低了,以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求能实现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还包括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进步。即使是课后的练习,很多也是发散性的、开放性的。总体上减少了整齐划一的要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留有余地。还要特别指出的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反对的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义务教育应该让所有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就科学教育而言,也就是“科学为大众(Scienceforall)”。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显而易见,这指的是一般公民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生物学家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课程标准和教材,都不是努力去搞一本生物学的中学用缩编本,去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说得更通俗一点,我们眼睛盯着的是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不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对此每一位生物学教师要心领神会,否则,就会感到不适应、不舒坦,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回到过去教学的老路上去。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将是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其可能结果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弱化了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正因为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就是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本教材中列入了系列化的、分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性活动,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当然可以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但不能减少,只应拓展和丰富。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守住一条线一一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此次生物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中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的成败所在,当共勉之。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它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初中生物学的课程目标涵盖了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综合起来说,也就是期望学生达到的基本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先要全面厘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再具体分解到各个章和各个节中去。单元教学目标,可参见本书中的单元说明,也可参考教科书中每单元最后的单元小结来权衡确定。例如,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单元小结是这样写的。它的第一段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目标;第二段是科学过程、方法及由此达到的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三段是加深有关生物学的观点、知识和应用的理解。具体到一个单元的章或节,其教学目标必有其侧重点,不应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要在备课时生拉硬套,该有的必须有,并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完成,达不到的,写在教案上也没有用。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常常是把知识范畴、难点、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这自然有它好的一面,但因此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就不好了。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还要注意的是,生物科学教育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其教学目标常常是跨学科的或泛学科的。过去的生物学教学,比较专注于本学科的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特别是技能和能力的学科性更强。这和科学课程的综合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素养的综合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应当重视跨学科或泛学科的技能、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的培养。我们是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在本教材设计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和技能训练中,都贯穿了这种思想。因此,这些探究和训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跨学科或泛学科的。如果各门学科都这样做,则聚焦到一点,就是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作为本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内容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这里不再阐述,仅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以下若干注意事项。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全书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时时不忘探究。但首先要把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要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的侧重点。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取样、检测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当然有些探究活动有几个侧重点,此外如何发现问题(或确定问题)、作出假设,以及如何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几乎是所有活动的共同要求。因此,一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仍然应该有非常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于是,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即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探究活动的大多数是分小组来完成的,特别是在我国初中的班额偏大的情况下,多数活动只能分组进行。同时,分组进行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互相帮助。但在分组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积极参加者,消极被动甚至偷懒者。因此,在教学策略上应有计划地将小组成员编为AB、CD••…在不同探究活动中承担的任务进行互换,如操作的、设计的、记录的、完成报告的等角色的互换。经过一段时间,小组的组成也可重新编排,以利于不同学生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另外对探究活动的及时、有效的评价也很重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都可以,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组,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的进行有良好的影响。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一是教材有章、有节,章节都有要学习的内容的标题,而且这些标题都是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探究是要训练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这就是一个不易解决的矛盾。二是探究内容涉及的生物材料或生物与环境状况等难以适应地区、学校的差别。三是探究应提供的资料和创设的情境,只能用文字、图片、数据来表示,它的生动性、具体性,以及和学生的距离并不理想。这需要教师去弥补,即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当地的生态环境及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学校的、社会的);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是发达地区,还有网上的信息资源等,经教师选择和组织,创设多样化的,更为亲切、生动的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探究性学习要注意安排好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教材安排的主要的探究活动,就是要求在课内完成,即占有一定的课时。这决不可以挪到课外,加重负担,甚或任其自流。但另一方面有些即使是课内的活动,也需要课外用适当时间才能坚持完成。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必须坚持数天,至于体验栽培管理一种植物的全过程,更需要数日的艰辛,否则又如何亲自体验其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的全过程呢?而对于城市的孩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会停留在字面上的了解。教材中设置的进一步探究栏目,就是要课外做的,当然这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性,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还有调查、访问、参观等都要有计划地利用好课内外的时间,一个学期要早作统筹安排。要重视探究活动的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有条件的还可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并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从一般的课堂讨论交流到举办小型报告会;从出墙报、办展板到制作网页在校园网上交流;以及向家长、校友、学校的来宾展示。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写一篇叙事或抒情的美文,却不会撰写一篇科学报告,这样的学生不是少数,这是因为我们训练不够。而撰写一篇科学报告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继续,辩证的逻辑,严密的推理,是科学活动要求的思维品质,在撰写科学探究报告时会得到锻炼。本教材的练习中,也有几处要求学生撰写几百字的文章,其意也在于此。最后要指出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提倡。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里讲的启发式和讨论式正是需要在探究性学习中体现的。要启发,教师就要说话;要讨论,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参与,而且教师的组织、引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要一讲探究,教师就三缄其口,说不得,讲不得。更不要把探究式学习单一化、模式化。本来探究性学习具有模拟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特征,众所周知,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既有共同的规律,又充满了个性、睿智和灵感。此外,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它的创造性应用,也将推动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革。4.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许多探究性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实验。对于实验教学,老师们是很有经验的,因此,这里仅提出加强和改进方面的一些意见。提倡实验的低成本和简单易行。鉴于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多数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和相应的仪器设备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提倡低成本、简单易行尤为重要。本教材的实验,除显微镜外,材料用具都是非常低廉的,可以有多种代用品。例如,教材中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用的就是普通广口瓶,很容易获得,也可以换用其他用具。教师只要认同这个道理,就能够在低成本实验上做出许多创造。实验的设计应该多样化。通常生物实验,都要使用生物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而且要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爱护生物,对野生动植物,不宜大量地采集,这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这册教材中涉及的鼠妇等实验动物,还特别提醒实验观察后放归大自然。整个课程标准就没有要求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以及解剖动物,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在不用生物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如课程标准中模拟血型鉴定的实验就以不同的化学药品代替血液及血液制品。模拟的方法也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引入多媒体技术,设计虚拟实验。实验设计的多样化,还包括同一实验的不同设计思路,教师可以创造,学生也可参与,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验包含着丰富的技能训练,这里的技能,不单单是指的操作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因此要特别强调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表示方式,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本教材中除了各个实验活动和探究活动外,还专门设置了技能训练的栏目,也旨在强化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也可以说和过去实验的要求重在验证有显著的差别。要十分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首先是实验环境安全问题,实验室中药品的安全存放,实验室的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良好的通风设施等。其二是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最要注意的是接触药品后的冲洗和眼睛的保护。其三是如果实验涉及户外工作,要注意防止当地可能发生的意外。5.开创科学、技术和社会(STS)教育的新局面过去的生物学教学由于偏向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在教学中体现不够。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突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这本教材不仅在体系上、内容的选择编排上都十分注意这个问题,而且还设置了有关的专门栏目。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教学中开创新局面、总结新经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首先是教材中蕴含有大量的有关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重视,不要当作可有可无的附带的事,甚至觉得作为知识的价值不大。本来它的目的就不单纯是讲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知识,而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包含着多种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宜增添许多内容和活动,增加学生的负担,基本上依教材为准就可以了。其次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需要的背景资料涉及的领域很宽,对于初中学生常常难度很大。因此,更多地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生活能接触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教学活动为好。使学生感到亲切、实在,有用武之地。其三,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进入教学,常常要采取调查、资料搜集、分析讨论等方法,还包括上网查询,个别专访等许多活动,会占用许多的课外时间。因此,有些活动不一定所有学生都参加,部分有兴趣、有精力的学生参加,取其他形式(如报告会,展览等)和别的学生交流,成果共享。如果需要所有同学参加时,可分成小组,小组再分到个人,分别完成一个内容的一部分工作,而后交流,形成总的成果。这都是合作学习的办法,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还要说一点,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极快,与此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问题很多,有些还是热点问题。今日,大众传媒对这类问题的传播很快,也很热衷。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多渠道关注此类问题,并对各种信息及信息源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必要的思考和分析,不能对学生作出误导。这也是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之一。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尚未经过实验,实践出真知。以上的教学建议,也许能给你们一点启迪。成功的教学要由你们去实现,鲜活的教学经验将由你们去创造,期待着在实验过程中与你们更深入地交流。附表:附表一科学探究活动分类表活动类别活动内容在教科书中的位置观察生物或非生第一单元观察物的实物或图片第一章第一节与思观察并连接食物第2页考网第一单元观察常见的藻类第一章第四节植物第25页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观察种子与果实的关系观察花的结构观察根毛观察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观察生物圈中水循环的图片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第79页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第81页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第85页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第102页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第110页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第111页第三单元第-章第-节第116页分析生物生存所第一单元需条件的资料第一章第一节分析生物适应环第12页境的资料第一单元分析生态系统的第一章第三节组成第19页分析有毒物质在第一单元资料食物链中积累的资料第一章第四节分析分析河流生态系第23页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第一单元联系第一章第四节第26页从小羊多莉的身世分析遗传信息与细第一单元胞核的关系第一章第五节第30页分析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第55页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第108页探究光对鼠妇生第一单元活的影响第一章第一节第15页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三节探究种子萌发的第20页探究环境条件第三单元测定种子的发芽第一章第一节率第90页探究根的什么部第三单元位生长最快第一章第一节探究二氧化碳是第93页否光合作用必需的原第三单元料第一章第一节

第96页第三单元第五章第129页第二单元练习使用显微镜第一章第一节第37页观察植物细胞第二单元观察人的口腔上第一章第二节皮细胞第42页观察人体的基本第二单元实验组织第一章第三节观察草履虫第47页观察种子的结构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观察叶片的结构第62页绿叶在光下制造第二单元有机物第-章第-节第69页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第83页第三单元

第三章第三节第113页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第119页种子在明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第123页种子在明发过程第三单元演示中放出了氧化碳第四章第二节实验种子在明发过程第124页中吸收氧第三单元光合作用产生氧第四章第二节气第124页第三单元

第五章第127页调查调杳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第7页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第98页第三单元第六章第134页设计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第三单元第六章第135页模拟制作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第49页课外实践发豆芽对某种植物进行无土栽培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第95页第三单元

帮助植物受粉第一章第一节给栽培植物松土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第101页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第105页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第126页第三单元第六章第137页探究鼠妇生活是第一单元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第一章第一节响第17页进一探究我们在食物第一单元探步究网中的位置第二章第四节空气流动会影响第25页蒸腾作用吗?第三单元叶片正面和背面第-章第-节

的气孔一样多吗?第117页探究叶绿素的形第三单元成是否与光有关第-章第-节第117页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第121页通过观察找出相第一单元同点和不同点第一章第二节第9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节技能作出假设第21页训练测量和计算第一单元观察叶脉第一章第五节第32页解读实验数据推理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分析实验结果第45页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第88页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第109页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第126页第三单元第五章第131页附表二课外阅读资料分类表资料类别资料名称在教科书中的位置科学•技术•社会生物圈H号从古老的光学显微镜到电子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第33页第二单元第与生物学与生物学林业工人的第一单元第显微镜一章第一节第40“脱缰之页马”一一癌细胞第二单元第朊病毒、疯一章第三节第60牛病、克雅氏病页无土栽培第二单元第四章第74页节水农业第三单元第现代化温室一章第一节第热带雨林100页地球的第三单元第“肺”三章第三节第118页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第122页第三单元第六章第137页有关的职新任务一章第四节第28业农业技术员页和绿色证书第三单元第大地的美谷师园艺师一章第一节第95页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第106页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第50科学家的页故事他发现了细胞中神奇的物质核酸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第58页生物学与文学寄予植物的情怀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第89页附表三本册教科书教学参考课时数(37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课时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9第一章认识生物本章提示2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1第一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7第一节生物圈1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第四节生态系统1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11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4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1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2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1第章细胞的生活本章提示3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1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1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3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1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1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7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4第一节澡类、苔藓和厥类植物2第二节种子植物2第章被子植物的生4第一节种子的萌发2第二节植株的生长1第一节开化和结果1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3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1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1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2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1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一華平衡2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本章提示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说明本单元共分两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以及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本套教材之所以把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角度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本套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应使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认识到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类型,理解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尝试观察、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初步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本章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本章的教学方法不是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在这些活动中,不同的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本章的第一节是大致区别生物和非生物。第二节是调查身边的生物,不是以获得多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要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在调查过程中熟悉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对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为第二章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教学目标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二、教学策略建议本节上成讨论课,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的教学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如向学生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生物(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哪些非生物(空气、桌椅、黑板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也可用较难区分的生物和非生物,如课后练习的第1题让学生分析,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至于什么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在课上让学生观察,或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生物的特征。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全面,教师仍应及时给予鼓励。在总结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这时,可对观察的方法进行说明和训练,训练题可用第二节的技能训练,也可另外准备。在观察之后,再让学生继续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比较学生归纳的特征。本节针对生物的共同特征,安排了11幅图片,基本上是用动物和植物的具体例子来进行说明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的生物共同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呢?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任举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或以人体为例,说明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特征,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即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本节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关于生物能进行呼吸这一特征,教材中只举出鲸呼气的例子,其实,鲸呼气只能说明呼吸的表面现象,真正的呼吸发生在细胞内,因学生知识有限,这里不能深入说明。植物的呼吸也是如此。植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一般不明显,学生不一定清楚,如果学生在此有疑问,教师可用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加以说明。三、参考答案练习机器人和钟乳石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物的特征,它们不是生物。(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珊瑚虫才是生物。(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