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与“现实的”东方-萨义德《东方学》专题读书报告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团队)_第1页
“想象的”与“现实的”东方-萨义德《东方学》专题读书报告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团队)_第2页
“想象的”与“现实的”东方-萨义德《东方学》专题读书报告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团队)_第3页
“想象的”与“现实的”东方-萨义德《东方学》专题读书报告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团队)_第4页
“想象的”与“现实的”东方-萨义德《东方学》专题读书报告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团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团队“想象的”与“现实的”东方——萨义德《东方学》专题读书报告会1《东方学》背景及其绪论2012级文艺学专业何睿,王梓均第一部分后殖民主义(一)什么是后殖民?(二)什么是后殖民主义?(三)后殖民主义的产生(四)后殖民主义兴起的原因(五)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来源(六)后殖民主义关键词(七)对后殖民主义的整体评价(八)萨义德简介第二部分《东方学》绪论解读1.用以指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及其人民。2.用以指称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反思、批判和研究。3.用以指称殖民主义时代结束以来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一)什么是后殖民?第一部分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的问题,其创造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研究模式,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后殖民主义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二)什么是后殖民主义?1.酝酿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法农,其著作批判地分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受殖民者造成的文化心理创伤。2.形成和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代表人物是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他们三人共同促成了后殖民文论的广泛影响。他们被称之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3.反思期9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德里克,他对上述三位学者的学术立场及其理论自身的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指出了他们理论的盲点。

(三)后殖民主义的产生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国家关系的紧张2.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3.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的重新崛起4.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寻(四)后殖民主义兴起的原因1.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3.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

4.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五)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来源1.身份认同(Identity)2.自我/他者(Subject/Object)3.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Imperialism)4.混杂性(Hybridity)5.模拟(Mimicry)

(六)后殖民主义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一种实践和拓展,是一种发生和兴起于西方社会,同时又存在东方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思潮。它一方面有助于西方社会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再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东方世界对西方关系的再思考。但就其总体研究来说多停留于学术范围,着重从文化方面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在客观上往往转移了对全球政治、经济霸权的关注,使得其理论不自觉地陷入了文化决定论。(七)对后殖民主义的整体评价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1935—2003),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也是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阿拉伯基督教家庭,家境富有。他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埃及开罗度过,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八)萨义德简介1953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多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萨义德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阿拉伯语和法语。其还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2003年9月,萨义德因白血病在纽约逝世。主要著作:·Beginnings:IntentionandMethod(1975)《开始:意图与方法》·Nationalism,Colonialism,andLiteratureOrientalism(1978)·TheQuestionofPalestine(1979)《巴勒斯坦问题》·LiteratureandSociety(1980)《文学与社会》·Orientalism(1980)《东方学》·CoveringIslam(1981)《报道伊斯兰》·TheWorld,theText,andtheCritic(1983)《世界蜰本礰评家》·AftertheLastSky(1986)(与JeanMohr合著)《最后的天空》·BlamingtheVictims(1988)《谴责受害者》·CriticismInSociety,CultureandImperialism(1993)《文化与帝国主义》·MusicalElaborations(1991)《音乐之阐发》·ThePenandtheSword(1994))《笔与剑:赛义德访谈录》·RepresentationsoftheIntellectual(1994)《知识分子论》·ThePoliticsofDepression(1994)·PeaceandItsDiscontents:EssaysonPalestineandtheMiddleEastPeaceProcess(1996);《和平的终结》·OutofPlace:AMemoir(1999)《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ReflectionsonExile(2000)《放逐论及其它散文》·《音乐的极境》萨义德的《东方学》是第一本揭开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衣的著作。

《东方学》批判与解读的是作为一种认识论态度与文化态度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具体表现为一系列东方学文本),但它真正的深刻之处在于表明这种态度是与实际的政治、经济统治联系在一起的。在于表明文化—知识生产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复杂缠连。《东方学》对于反殖民事业特殊贡献就在于:它对殖民知识与殖民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艰苦而卓越的探索。第二部分《东方学》绪论解读“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本杰明·迪斯累里《坦克雷德》

在全书绪论中,萨义德首先阐明了何谓“东方学”,随后介绍了“东方学”研究和阐述的出发点及其限定性说明,最后还分析了将他引向“东方学”研究的当代现实。

萨义德认为,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说,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而现在,这东方一天一天地消失,或者说已经消失。通过这样的描述,萨义德突出了欧洲对东方及其当代命运表述的地位和意义。

东方就成为了欧洲物质文明和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一、“东方学”释义(一)作为学术研究的一个学科的含义;这一称谓仍然用于许多学术机构中

与这个含义上的“东方学”相联系的,还有东方学家等词汇。正如萨义德本人所说,这个意义上的东方学带有19c和20c早期欧洲殖民主义强烈而专横的政治色彩,远不如东方研究、区域研究等词更为中性和受人欢迎。一、“东方学”释义(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

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指东方与西方相对而言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是以二者之间这一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以此作为建构关于“东方”(其人民、习俗、性格、命运等)的理论探索、文学写作、社会描述与政治解释的起点。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是西方/东方的二元对立,也就是说,它总是在与西方的相互比较的意义上谈论东方,反之亦然。一、“东方学”释义(三)从历史和物质角度进行界定的,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这种意义上的东方学具有历史与物质的限定性,它出现于18世纪晚期,可以称作东方主义。从这个角度,应将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来考察,深入理解后殖民语境下欧洲文化通过东方学以政治、社会学、军事、意识形态、科学以及想象的方式来处理甚至创造东方。一、“东方学”释义

萨义德研究的出发点,在他自己看来,是“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它不仅仅存在于自然之中,正如西方也并不仅仅存在于自然之中一样”。像西方一样,东方这一观念有着自身的历史以及思维、意象和词汇传统,正是这一历史与传统使其能够与西方相对峙而存在,并且为西方而存在。二、“东方学”研究和阐述的出发点及其限定性说明

首先,做出东方本质上乃一种观念或一种没有相对应的现实的人为创造物这一结论将是错误的;然后,如果不同时研究其力量关系,或更准确地说,其权力结构,观念、文化和历史这类东西就不可能得到认真的研究或理解;最后,萨义德认为我们永远不应认为,东方学的结构仅仅是一种谎言或神话的结构,一旦真相大白,就会烟消云散。二、“东方学”研究和阐述的出发点及其限定性说明(一)纯粹知识与政治知识的区分

萨义德认为,欧洲、美国对东方的兴趣是政治性的,然而,正是文化产生了这些兴趣,正是这一文化与残酷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原因之间的相互结合才将东方共同塑造成一个复杂多变的地方,而这也是东方学研究的领域。三、“东方学”研究的当代现实(二)方法论问题

研究从英、法、美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东方的经历;什么样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使这一经历得以发生;这一经历的性质和特征是什么出发。

萨义德强调了研究权威的主要方法论工具为策略性定位和策略性建构,注重联系。

他强调了研究东方的外在性,即间接的在场。这使得东方学的意义更多依赖于西方而非东方。三、“东方学”研究的当代现实(三)个人的层面

萨义德关注的是与东方、东方学相联的“东方人”意识。在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东方形象的类型化趋势增强,直接影响了大家对东方、东方人的认识。三、“东方学”研究的当代现实

在萨义德眼中,“东方学”所呈现的正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而非东方人的东方,是拥有者辉煌文明、曾经作为西方人梦想中的东方落寞后进入西方人话语体系和强势文化中以后被西方人或东方学家表述出来的东方。东方相对西方而存在,如果没有西方,这个意义上的东方也就不复存在。萨义德“东方学-权力”与福柯“知识-权力”

福柯认为,以什么为知识,运用什么话语表述,其中都包含着权力的运作。福柯认为知识与权力之间有一种隐秘结盟,知识和权力为一对共生体,这个共生体的表象是知识,实质是权力。权力总是与知识携手并进,利用知识来扩张社会控制,故而知识并不是客观的、中立的,它是拉起“真理”来做虎皮、包裹起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萨义德“东方学-权力”与福柯“知识-权力”

在当下的中国,东方学的影响作何体现?

中国是作为“东方”的存在,还是“西方”的存在,或是没有陷入萨义德后殖民理论中的“东西方”的分野?萨义德“东方学-权力”与福柯“知识-权力”2

东方学的范围2013级文艺学专业田丽,喻子千问题一:什么是东方?你怎么理解东方化的东方?问题二:你对本章中的“计划”如何理解?问题三:危机如何产生的?怎样处理危机?问题四:东方学该何去何从?

萨义德的东方:

地域:欧洲所说的近东与中东,即伊斯兰世界所处的东方文化:精英文化对于下层的偏见,主要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文化情怀宗教情怀:基督教)所导致的对非基督教(伊斯兰教或穆斯林)的一种排斥而划分的想象中的东方经济:由于近代社会以来西方——主要指基督教世界——以其经济和科学优势几乎一度占据了世界的绝对话语权,才使得这种“偏见”变成了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武器。政治(军事):为了政治强权(军事上)的扩张需要,而寻找借口做出的想象划分种族:从种族的优越性上所做出的一种想象划分

总之,萨义德的东方一种西方对于自己不了解世界的自解读。它是源于地理及政治差异而造成的文化间的隔阂结果2、详细理解“本土-他者”理论:

在萨义德看来,东方学不是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东方学不是欧洲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奇想,而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含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涵。这一物质层面的积淀使作为与东方有关的知识体系的东方学成为一种得到普遍接受的过滤框架,东方即通过此框架进入西方的意识之中,正如同样的物质积淀使源自东方学的观念不断扩散到一般的文化之中并不断从中生成新的观念一样”。“他者化”总结:从萨义德的理论表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东方学并不是有关东方的一种真实的理论阐释,它是西方人站在西方优越于东方的前提立场上被描述与假设的一个结果。在西方人的眼里,东方是一个“他者”,是封闭、神秘、愚昧、不开化的世界,“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这种认识的结果,使有关东方学的理论表述已脱离了它自身的真实存在,而成为了西方人强加给东方的一个文化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东方已被不知不觉地“他者”化了。(据P126)一,认识东方主要人物观点:贝尔福、克罗默、基辛格(观点惊人相似)

亚瑟*詹姆斯*贝尔福(英国保守党领袖、首相(1902-1905)、外交大臣(1848-1930))的观点(为占领埃及寻找证明):其谈论到了培根曾论及的两大主题:知识和权力。当贝尔福为英国占领埃及的必要性进行论证时,他心目中起支配作用的权力主要不是与军事或经济力量相关联,而是与“我们”对埃及的知识相联。(P39)埃及本身是否存在无关紧要,英国队埃及的知识就是埃及。(P40)英国了解埃及,英国远要比埃及优越,他缺乏像英国一样的自治能力,在英国的治理下,埃及获得了比他以前整个历史都要好得多的治理。而这不仅使埃及获得了利益,也使西方文明国家获得利益。英国对埃及的统治是“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管理”。

克罗默:在《现代埃及》一书第34章写下了对埃及智慧的个人理解:东方人永远是并且仅仅是他在英国殖民地所统治的肉体物质,行为,说话,思维方式等等(据P47-48)

基辛格:的国内结构与对位政策”所表示出来的观点也是类似的,他面临着美国处理世界上的问题时国内力量和国外现实的双重压力,希望在美国和整个世界之间确立一个两级对立的关系。(P57)于是提出了将世界划分为前牛顿与后牛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知世界的方式的观点,即根据有没有进行牛顿革命进行划分。(据P58)

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像贝尔福等人会有如此相似之认识,是由于他们目的的相似性,即都是为了给他们霸权提供理由和推动力。二,想像的地域及其表述:“理论旅行”说,即认为任何理论和观念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三四个阶段:首先是发轫环境,即起点;第二是通道,即文本穿行的一段距离;第三是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一部分的不可避免的抵制条件;第四是观念在新时空中的一定程度的改造。萨义德运用“理论旅行”的理论来解释东方主义具体的形成过程:东方学最显著的特征是防伪的日益扩大,而不是选择性的日益增强。(P63)

有《圣经》和基督教的兴起,马可波罗这样的旅行家,绘制贸易路线图……东方有可怕的征服运动,西方有狂热的远征行动……描述这些经历的文献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资料库。从此资料库中压缩过滤除了少量典型的模式:旅行,历史,寓言,原型,有争议的接触。这些构成一组镜片,东方正是通过这些镜片而被感知,它们同时还塑造着东西接触的寓言、感知和形式。(P73-74)异国的、遥远的东西,出于这样的或那样的原因,总是希望能降低而不是增加其新异性。人们往往不再停留于将事物要么判断为全新,要么判断于烂熟的做法;一个新的中介类型出现了,这一类型是人们将新事物,视为以前事物的变体。这样一种类型本质上与其说是接受新事物的方式,还不如说是防止人们对已经形成的看法提出质疑和挑战的方式。(P74)

作者观点(东方化的东方):

东方学并不是熟悉的欧洲世界向外的无限延伸,而是一个封闭的领域,欧洲的一个戏剧舞台。(P80)东方学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同时也是面向欧洲人的。因为东方由于存在于欧洲社会、“我们的”世界之外而被修正,甚至被惩罚。因此东方被东方化了。(P86)

此外,东方学的观点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极为反经验的观点。它与魔术和神话共同享有任何封闭系统所具有的独立自足和自我强化的特点:或一时,或永远,总有其本体论的根源,任何经验物质都无法逃脱或改变。(P90)

三,计划

从总体上说,是西方压制东方。东方学是一通用术语,用以描述西方向东方一步一步的入侵;东方学是一个学科,作为学术、发现和时间话题的东方过去曾经被(现在仍然被)西方系统地近逼。(P94)东方学的计划正是来源于此。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拿破仑1798年入侵埃及和突袭叙利亚为界限。

前一部分:在1798年之前,东方学研究领域还存在至少两个重要的计划。其目的就在于撕开东方神秘的面纱,同时冲越“圣经东方”这一牢不可破的堡垒(P98)第一项来自于安格迪尔-杜贝隆,他到亚洲旅行目的是为了证明“上帝的选民”和《圣经》所描述的谱系是存在的。第二项来自于威廉*琼斯,安迪格尔打开了一副巨大的画卷,而威廉·琼斯则将其逐渐收卷起来,对其进行编码,归类和比较。(P100)他的目的就是将东方和西方进行比较。拿破仑计划拿破仑之前所有东方研究计划之中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人们几乎不知道为了计划的成功实施事先应该做怎样的准备。(P103)而拿破仑则不同,他的目的很明确:整个埃及,他为此做了无与伦比的周详而细密的准备(1797):第一,英国对他构成威胁(“福密欧营合约”的签订),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他转向东方进行军事活动;第二,从青年时代开始,拿破仑就对东方充满向往;第三,拿破仑无论是策略上、战略上、历史上还是文本上他都对埃及了如指掌。在拿破仑拿下埃及后,严格教导其代理人,一定要通过东方学家以及能被赢获的伊斯兰宗教领袖来管理埃及四,危机:“文本与权力话语”理论:文本就是话语的具体化,它不是无声的纯粹的审美理想而是权力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出来的事实。萨义德吸收了福柯有关权力的理论,强调权力本质上是种生产性力量,知识与权力是一对共生体,权力产生知识,知识本身又体现出一种权力。只是到了东方学那里,权力就变得具有压抑的性质了,知识凭借权力创造出自己的认知对象,即便是“真理”,作为知识表述,也仍不失为一种居支配地位的权力形式。东方学文本的写作是一种掩饰其物质性实质的方式,它本身就是把控制和受控制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系统转换为纯粹的文字。“所有的文本本质上都排斥其他文本,或者更经常地是取代其他事物”。(据P120)

背景:到19世纪和20世纪,东方学研究越来越走向深入,原因:首先是,到这时可提供想象和实际操作的地域已经越来越小;其次,这一时期东方与欧洲之间,为欧洲寻找市场、资源和殖民地这一一发不可收拾的扩张活动所决定;最后,东方学自身也完成了从学术话语向帝国主义机制的转化。(P124)

标志:这一危机的一个标志,根据阿卜德尔·马勒克的看法,不只是“前殖民地(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完全打破了东方学所形成的消极被动、相信宿命的“臣属民族”形象;

此外,还有包括“专家和普通大众都意识到了东方学科不仅与其研究对象之间存在这时间上的错位,而且其所使用的概念、方法和工具与人文社会学科所使用的概念、方法和工具也存在着时间上的错位。(P137)东方学家的态度(两种选择):

其一是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地继续我行我素。其二是使旧的方式适应新的东方现实。只有少数人考虑第三种具有修正主义色彩的选择——完全废弃东方学。(P137)传统东方学家面对危机试图挽救:

传统的东方学家不会将过时的知识应用于东方;不,他的专业知识将会用来提醒他初出茅庐的区域研究同行们注意,将西方政治体制的心理特点和与运行机制应用于亚洲或阿拉伯的现实纯粹是类似于迪斯尼动画版的行为。(P140)面对如此危机,(萨义德认为)东方学该何去何从呢?(P142-143)当代东方知识分子可以从东方学中学会:一方面,如何实实在在地限定或扩大他的学科论说范围另一方面,如何探知文本、视野、方法和学科得以发源、成长、兴盛和衰落的人性根源。(P144)萨义德呼吁知识分子考察几乎被东方学的范围、经验和结构所彻底消除的那些“人文价值”。(P144)东方学发展趋势:①东、西方学者的真诚合作。②学术中心的逐渐东移。③由古代东方文化的研究转向东方现实问题的研究。④研究视野的拓展,通过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丰富、深化东方学的内容。东方学虽然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但学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统摄各分支学科的宏观理论研究和把握;学科研究不平衡,明显重亚洲,轻非洲。(引自百度百科)本章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和东方学之间是存在很密切的关系的,或者更稳妥的说,来自东方学的东方观念可以用于政治这一可能性,乃一重要而极为敏感的事实。东方学从仅仅对东方进行文本上的理解、阐述或界定到将所有这些行为实际应用于东方也就是与政治结合,而且,东方学在此扮演者重要而荒谬的角色。人们宁可求助于文本图示化的权威而不愿与现实进行直接接触。人们正是在用这种态度对待东方学。(P124)

作为东方学的审判者,现代东方学并不像他自己所认为甚至是所说的那样只是将其作为研究对像,与其拉开距离。他的东方并非现实中的东方,而是被东方化了的东方。一道知识与权力的连续弧线将欧洲或西方的政治家与西方的东方学家连接在一起;这道弧线构成了东方舞台的外缘。(P136)东方学的范围与帝国的范围完全相吻合,是二者之间这种绝对一致性引发了西方在思考东方和面对东方的过程中所隐含的全部危机。这一危机一直持续到今天。(P137)3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2013级文艺学专业陈玉华,韩静(18c晚期-19c的现代东方学)

东方学的学理层面开始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萨义德是将其提升到当代话语机制层面的集大成者。由以下三个时期构成:“经典东方学”时期:黑格尔、马克思、史密斯,贝尔福“现代东方学”时期:克罗默、罗素、魏特里、提巴威、阿拉塔斯、贾伊特“当代东方学”时期:萨义德一重新划定的边界,重新界定的问题,世俗化了的宗教文本《布瓦尔和白居谢》福楼拜观点:欧洲通过亚洲获得新生东方学说到底乃19世纪欧洲思想众多世俗(以及类宗教)的信念之一种东方极大地扩展至伊斯兰地域之外(这一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在世界其他部分不断进行探索和扩张的结果)对异国更具见识的一种态度不仅得到旅行家和探索家们的支持,而且得到历史学家们的支持。现代东方学特定的知识结构与体制结构的基础(现代东方学产生的因素):1、扩张——东方在地域上的进一步东扩以及在时间上的进一步后溯极大地松动的甚至瓦解了圣经所确立的框架。2、历史比较——随着对历史本质理解的进一步加深,以历史的方式处理非欧洲和非犹太—基督教文化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3、内在认同——对自身文化以外的文化的选择性认同缓和了关于自身和身份的僵化教条4、分类——当命名和派生的可能性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对人类所进行的分类得到系统的倍增;种族、肤色、来源、气质、性格和类型淹没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的区分。萨义德:

这些相互联系的因素代表着一种世俗化的趋势,这并不意味着从宗教角度对人类历史和命运所做的传统类型划分和那些“既存的范式”别简单地抹除。

一种自然化了的超自然论,此乃东方学话语中根深蒂固的本性。我力图现实的正是根植于东方学家关于自身,关于东方、关于东方学学科的观念中的这一潜在的欲望。东方学家所使用的特定技巧——词汇学、语法学、翻译、文化解码——重建、充实、确认了存在于古代东方以及传统语言学、历史学、修辞学和宗教论辩的价值。现代东方学理论和实践的本质特征:

东方学不是从天而降的关于东方的客观知识,而是从以前继承过来的,为语言学这样的学科所世俗化、重新处理、重新建构的一套结构,而这些结构本身又是自然化、现代化和世俗化了的基督教超自然化的替代品(或变体)。在新的文本和新的世俗观念中,东方被纳入这些结构之中。二西尔维斯特·德·萨西和厄内斯特·赫南:理性人类学和语言学实验室萨西(东方学之父):1、为英雄般的努力2、对教育和理性之功用的满腔热诚所有著作基调:实际的功用、不懈的努力、直观有效的理性著作性质:编纂将重点放在文选、选集、具有说服力的场景、一般性原则上《法国学术之历史横截面》(1802拿破仑委托法兰西研究院的报告)东方学对理解东方学初创阶段的意义:将东方知识及其特征外化,同时还对东方学家与其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历史横截面目的:建立一种边沁主义的展览室学术学科是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它是为其使用者提供业已丢失的工具和认识赫南(继续)东方学第二代

任务是加固东方学的既成话语,将其真知灼见系统化,为其建立学术的与世俗的机构。语言学进入东方学(语言学的方式)文本语言学“片段”理论:经过东方学家们捞出一些有用的珠宝,代表性的片段,无需涉及所有的东方作品。萨西(开创)三东方的居处和研究:字典编纂和想像的必要条件

东方与西方不平等的伙伴关系东方学家用以构想人性的基础要么是总体的集体无意识,要么是抽象的一般概括处在东方的欧洲人:居处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关系三种类型作家雷恩《现代埃及风俗录》东方将由一群科学工作者从勇敢的旅行者和居处者个人性的、有时甚至是经过纂改的经验转变为一种非个人性的权威界定。

收集——重新转换、结构字典编纂式、图书馆式、部门化、文本化的东方学意义4

东方学的现状2013级文艺学专业张小兰,杨慧瑄一隐伏的和显在的东方学

1.区分隐伏的东方学和显在的东方学萨义德认为,隐伏的东方学指一种“几乎无意识的(当然是无法感触的)确信”,而显在的东方学则是一种”对东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等所做的明确陈述”,有关东方的知识中所出现的任何变化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可以在显在的东方学中找到;而惰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则或多或少地永远存在于隐伏的东方学之中。隐伏的东方学不同于显在的东方学之处在于,隐伏的东方学是内在的、“无意识的”、“无法感触的”,它是隐伏在显在的东方学深层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意识。

这一观念和意识最明显地表现在所谓的东方与西方、进步与落后等二元区分上,而隐伏的东方学就体现在这些所谓的东西方二元对立的东方学“信条”之中。这些“信条”包括:

理性、发达、人道、高级的西方VS离经叛道、不发达、低级的东方间绝对的、系统的差异;东方永恒如一,始终不变,没有能力界定自己,东方要么给西方带来威胁,要么是为西方所控制。

2.隐伏的东方学和男性化的世界观萨义德认为,隐伏的东方学可以促使人们形成一种特别男性化的世界观,东方学自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男性领域,它在考察自身及其对象时戴着性别歧视的有色眼镜,而女性通常是男性权力幻想的产物。他指出:“更有甚者,男性化的世界观在东方学家的实践中常常走向静止、僵化、一成不变。他们否定东方和东方人有发展、转化、运动的可能性。作为一种已知并且一成不变或没有创造性的存在,东方逐渐被赋予一种消极的永恒性。”二风格,专门知识,想象视野:东方学的现世性

1.风格

“白种人”:“白种人”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存在方式,一种把握现实、语言和思想的途径。它使一种特定的风格得以产生。

19世纪的东方学与其有两个共有的历史背景:一个是对事物进行总体归纳和概括的文化习性另一是二者控制着相同的“领域”叙事性描述的段落通常与重新归纳出来的对叙事有破坏作用的界定性和评价性段落交替出现是东方研究专家们的作品所具有的典型风格和特征。2.专门知识

二元世界观西方传统上对东方的敌意和恐惧——现代东方学的学术风格、个性特征白体东方人的身份使东方表演,东方的须被吸纳进“我们”的价值、文明、目标中;东方学家成为东方历史塑造者,成为东方在西方人眼中的典型符号3.想象视野

东方学家的“知识”在东方激发了运动,其“计划”带来了非常复杂的后果;这种半真实半想象、半悲剧性半喜剧性的结果成了专业写作的主题,成了一种新形式的东方学话语,这一话语提出了对当代东方的新的想象视野,这一想象视野不是作为对东方的一种叙事呈现,而代表着它所有的复杂性、疑难和破灭的希望。叙事呈现为想象视野所挫败东方学家事总体想象视野的主要代言人想象视野的静态性东方学术性态度向工具性态度的转变三最近阶段

传统的欧洲东方学在美国新的语境下发生的变化:第一,大众形象和社会科学表述第二,文化关系政策第三,一切归结到伊斯兰第四,东方人东方人东方人5后记及若干问题的思考2012级文艺学专业宋洁,肖笛一、对《东方学》的误读原因

二、“东方学”与“西方学”主要内容:一、对萨义德《东方学》误读的原因1、原教旨主义的影响2、反西方论倾向以及自我身份的建构3、现实政治军事的冲突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这个概念最早以基督教为背景。一战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基督教新教中一些自称为保守的神学家,为反对现代主义,尤其是反对《圣经》考证学,形成了这一神学主张。《大英百科全书》认为原教旨主义有两层意思:(1)它是一种保守的基督教思想,它抵制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很有影响的自由主义或现代主义的神学倾向;(2)它是一种有自己的组织和机构的保守运动,旨在宣传原教旨主义的五个基本要点。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它们是构成真正基督教信仰必不可少的成分。中国学术界将Fundamentalism一词用于基督教时,称为基要主义;用于伊斯兰教时,称为原教旨主义。由于其他宗教也出现了Fundamentalism的宗教现象,故国际学术界和传播媒介把这种宗教现象通称为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1、原教旨主义的影响原教旨主义的认识论错误在于认为“原教旨”是一个非历史性的范畴,被其虔诚信徒完全接受,不会受到他们的批判性细察并因而可以超越于这种批判性细察之外。在那些维护伊斯兰早期教义的人的眼中,东方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因为东方学家歪曲了这一教义,对其产生了怀疑,认为它是欺骗性的,非神性的。因此,对这些维护伊斯兰早期教义的人看来,萨义德的这部东方学著作的价值在于向人们指出了东方学家的险恶用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将伊斯兰从这些东方学家的魔爪中解脱了出来。人类现实是不断被建构和结构的,任何诸如稳定本质之类的东西都会不断受到威胁。让人们心平气和而且毫无畏惧的接受这样一个观点是困难的。而那些维护伊斯兰早期教义的人还有其他的所谓爱国主义和极端惧外的民族主义还有包括民族沙文主义这一类人在面对这种威胁时所作出的就是这种反应。2、反西方论倾向和自我身份的建构萨义德指出,“正如许多不管持敌视态度还是同情态度的评论家错误地并且过于夸张的指出。这一观点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有时结合在一起,有时各自分开。第一部分:东方学现象是整个西方的隐喻或缩影,实际上应该用来代表整个西方。第二部分:一个掠夺性的西方和东方学是对伊斯兰和阿拉伯的一种侵犯。萨义德所采取的立场是试图表明这样一种东西——“每一个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alterego)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因为在我看来,身份,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法国的还是英国的,不仅显然是独特的集体经验之汇集,最终都是一种建构——牵涉到与自身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并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绝非静止的东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就像是一场牵涉到各个社会的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3、现实政治军事的冲突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东方学》出版之后的一年,伊朗发生了一场具有不同寻常意义的伊斯兰革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前展开了残忍的战争,从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入侵直到1987年底开始的巴勒斯坦暴动。更近但激烈程度丝毫未减的是由苏联入侵阿富汗所引发的冲突;由阿尔及利亚、约旦、黎巴嫩、埃及和所谓“被占领土”等国家和地区的伊斯兰群体对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社会现实所提出的挑战,以及美国和欧洲对此所作出的反应;在巴勒斯坦组织的反俄国的伊斯兰特遣队;海湾战争;对以色列一如既往的支持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加剧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迫宣称自己属于西方人或东方人心中的受迫害感,这样就使得没有人能够摆脱“我们”与“他们”之间存在的这种对立关系。“他们无法表述自己

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二、“东方学”与“西方学”

海德格尔指出:“理解应以前有、前见和前设作为前结构形成释义学循环,决定性的不是要走出这个循环,而是要以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伽达默尔区分了“使理解得以可能的生产性前见”和“阻碍真理并导致误解的前见”。伽达默尔进一步说,要获得理解,就需要对自己的前见作“基本的悬置”。东方和东方人是客体,西方和西方人是主体。“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马克思西方文化以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