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医学的相关性摘要中医学的“以状态为中心,研究状态的识别运动,强调动态、综合的整体观”。正与免疫网络强调的联系和动态变化的特点无声的靠近。尽管两者从基础理论的起源与立论具有较大差异,尽管强调的结构与集合点不尽相同,但在哲学观点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讨论思路上,毕竟可以找到共鸣处,使两者可能相互弥补,相互启发与借鉴。本文主要论述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之间的相关性,主要从理论以及临床实践上这两个出发点出发来阐述。关键词:中医药学;现代免疫学;相关性一、前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养生保健的亲身经历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经验学科,它与现代免疫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药里开展中关于免疫调节和治疗免疫性疾病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发展前景,而国外更把中药免疫、养生保健、抗衰老的机制连在一起研究;越是发达和科学越进步的国家,就越喜欢研究中草药。文章就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在理论基础相似性、实践应用的密切性等关系加以论述说明[1]。二、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理论的相似性(一)整体观与对立平衡贯穿始终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其阴阳五行、气血、经络、四诊、八纲、脏腑等理论都具有深刻内涵。在中医看来,人体的机能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有序的整体状态;它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是以状态为中心,着力于整体或局部状态的调整控制,旨在强调调整彼此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既对立统一又消长平衡的理论。如阴—阳,表一里,寒一热,燥一湿等,这些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一朴素的、自然的医学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可寻觅到许多共同点。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认为,免疫反应决定于机体的相互协同与相互制约,即对立双方免疫调节的平衡。其核心内容是免疫反应的个体差异和共同规律、免疫系统的稳定与失常。同样,我们也领略到免疫系统存在的生理、病理的诸多矛盾对立体,如自我与异己、特异与非特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自身免疫免疫耐受、免疫增强免疫抑制、局部反应—整体反应等。1974年Jeme第一次把免疫网络概念移植到免疫学中,免疫网络学说对整个免疫学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把对自身组织的识别和自身反应性看成免疫系统的基本属性,把单一的整体概念转变为相联系的主体网络概念。(二)脏像学说与现代免疫学的关联脏像学说是中医生理学与病理学的集中体现,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以及脑、髓、骨、脉、胆、等奇恒之腑;这些脏腑的名称与现代解剖医学的脏器名称相类似,但其生理学与病理学含义则不同。如“心主血脉而藏神明”,除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心脏相合外,还显然包括部分神经系统功能;如“肝主疏泄而藏血”,除了和西方的肝一样主藏血外,还主管全身气机的疏泄条达,因而它还与人的月经、血压和胃肠道功能的通调与否有关;其他如“肺主呼吸而调通水道,脾主运化而统血,肾主水而藏精”等等也是类似情况[2]。据相关研究证明,中医脏像学说与现代免疫学及其相关疾病也有密切的关系。(1)传统的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的消化运动。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生化吸收,生命活动的持续,都有赖于脾胃的正常。现代医学证实,脾脏能储存和调节血量外,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它是各类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也是对抗原物质产生应答反应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的重要基地。脾脏能合成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如干扰素、补体、细胞因子等。脾脏同时也是全身血液的一个重要滤器,其红髓中的巨噬细胞能及时清除血液中外来抗原一世发生突变和凋亡的细胞。(2)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肺气充沛,则腠理固密,开阖正常,外协部已入侵”;表名肺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机体的防卫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肺组织不仅仅具有由外界摄氧并排除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呼吸功能,还具有重要的肺呼吸功能,包括防御、滤过和内分泌代谢等功能。肺的肺呼吸功能对正常肺呼吸运动和保障肺外某些器官的正常功能起着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协调作用。如肺与心脏、肠胃、肝脏、肾脏等系统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相互协调与制约,鼻部的某些病变亦能反射性的引起肺部的哮喘症;故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为五脏华盖”,“五脏六腑,俱受气于肺”,“肺朝百脉”,“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肺同时又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屏障,肺泡巨噬细胞有着对致病物质强大的吞噬能力[3]。(3)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且“骨髓坚固,气血皆从”,说明机体的防御机能和体质的先天因素与“肾”的能力强弱至关重要。现代研究发现,一些先天免疫缺陷病与肾有关。肾生髓的机能包括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与调节,而这些免疫活性细胞均来源于骨髓中的多种干细胞及其造血干细胞、定向干细胞等。中医临床实践中,肾虚者常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地下的症状,而服用相应对症的补肾中药,则可促进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脏像学说体现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结构的模型性,把望、闻、问、切所获取的不断运动变化的全部状态看成一个系统;然后按照性能、特点或设计要求,将系统分为若干单元,在不打开人体“黑箱”的条件下,研究整体层次上的生理或病理反应状态。三、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密切性(一)扶正与免疫虚证,一般指正气不足,意指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下。既可发生过强的免疫异常反应,变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因为机体免疫功能过低而对抗原刺激失去应答反应,或因免疫耐受而无应答反应。用现代免疫学解释,扶正的作用,主要在于改善或恢复机体内的神经体液调节,调整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支持或减低病理生理反应,促进细胞、组织和器官机能代谢,以及形态结构的改善和修复。因此,对虚证患者常予以扶正固本药物治疗,包括壮阳、补气、滋阴、利肾、保肺、健脾、强肝等中草药的运用。现已证实,这类药物均有程度不一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了临床实践与多种实验研究,已揭示了虚症者普遍存在的细胞免疫低下的现实。而诸多补益药(补虚药),只要用药对症,均可收到增强细胞免疫的效果。许多中药尚可促进健康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强淋巴细胞数量,有的还能直接提高淋巴细胞的比值与活性。如灵芝、五味子、菟丝子、茯苓、香菇、何首乌、桑葚、黄精、白术、巴戟天、绞股蓝等。有些补益药可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作用的正常发挥,以此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学者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补益药共27味,分别进行了三项免疫学临床指标的研究(包括促机体防御功能降低的恢复实验,溶血性空斑实验,对人体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这四类中草药均有明显的免疫增强和调节作用,且每类补益药之间在增强机体防御能力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协同增效的互补以及双向免疫调节的作用。说明免疫增强或调节效应已经成为补益药的共性,也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提供了很好的验证。(二)祛邪与免疫实证,是指邪气即各种致病因子有余或过剩,故需祛邪或泻实治之。现代医学认为:中医祛邪之作用在于抑制或清除发病原因和致病因子对机体的有害影响,减轻或消除各种损伤与障碍现象,加速各种毒性物质的排泄等。中医认为针对邪实,“实则泻之”。泻法具体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解郁、化痰软坚、攻坚破积等,以此达到疏通经络气血,清理邪实,治愈疾病的目的。以临床常用清热解毒中药为例,该类药多用于热证,多数感染性疾病的急性期或慢性期有热证表现者均可采用。这类中药的抗感染效果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具有抗病菌抗病毒的作用,某些重要完全无抑菌药效,但却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抗菌抑菌和抗病毒的效果[4]。经研究认为,该类药主要是启动机体免疫反应,促进内源性皮质激素分泌,使免疫治疗作用得以增强的同时,还打到抗炎抗渗出血。如白花蛇舌草常用于治疗阑尾炎、盆腔炎、肺炎和腮腺炎登感染性疾病,疗效较好;另外对恶性淋巴肿瘤已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研究证明:白花蛇舌草的清热解毒药效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游走吞噬活力,可引起嗜银物质呈致密化改变,显示了免疫过程中机体防御能力增强。这种能力的增强不仅是在炎症反应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也有移动的作用。白花蛇舌草本身无抑菌和抗病毒作用,但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激素抗炎的作用。因而其抗炎机制,可能与免疫作用有关。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免疫性疾病、无论虚证或实证,都有可能出现机体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的异常。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针对机体免疫状态来调整补徐或者泻实,从而达到改善免疫功能、实现治疗目的;这不仅是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更是现代医学提出的“生物治疗”的具体实践。结论综上所述,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上,可寻找的共同点很多,可以有机结合的范畴广泛。但要把古老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免疫学的研究,应用高科技手段探讨中草药免疫学特征和原理,使中医免疫学进入分子免疫学和狗免疫学的研究层次,并注重运用现代免疫学理论和方法,根据中西医诊治原则,有选择的使用中药和中药复方制剂进行免疫治疗和机体整体气血阴阳调节或生物治疗,从而促进中医药免疫学与生物治疗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1]韩晓伟,谭健,关洪全.浅析中医六腑学说与现代免疫的关系[J].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小学书法与传统文化结合计划
-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课堂互动计划
- IT行业网络安全意识培训计划
- 2025-2030年中国中防滑板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海安仓储货架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 列管式冷却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参考范文)
- 2025年小苏打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铝金属屋面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深圳市凯派实业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榨花榨油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科技节活动小学科普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80题)
- 决胜新高考·四川名优校联盟2025届高三4月联考生物+答案
- 2025年元宇宙+游戏行业新兴热点、发展方向、市场空间调研报告
- 森林管护员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考评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附答案)
- 培训课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浇筑、养护)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下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策略研究
- 2025年高考语文模拟作文导写及点评:社会时钟
- 《护理信息系统》课件
-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与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方案
- 建筑施工大型机械设备安全使用与管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