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安徽农大高智谋)_第1页
水稻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安徽农大高智谋)_第2页
水稻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安徽农大高智谋)_第3页
水稻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安徽农大高智谋)_第4页
水稻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安徽农大高智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病害发生规律

及综合治理高智谋(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内容目录概述第一节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病毒病水稻中后期病害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60%人口的主要食粮,我国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一半。然而水稻病害一直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全国各种稻病如不进行防治,每年平均减产稻谷可达300亿kg,而即使在防治条件下年平均损失仍可达200亿kg。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大病害: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三大病害,我国对稻白叶枯病、稻瘟病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稻瘟病运用肥水管理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对策均能控制为害。但由于病害流行规律复杂,防治上难度大,三大病害仍将是今后的主要监控对象。

水稻病害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载达7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重要性的有20余种,我省重要有10多种。水稻病毒病:发生种类日益增多,至今我国已经发现11种,其中普矮、黄矮、黑条矮缩病曾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主要病害,60-70年代在江、浙、皖一带屡次流行成灾,近20多年来虽发生甚少,但其流行的间歇性和爆发性原因尚不明确,仍应加强流行预测和防治研究。

水稻细菌性病害:条斑病是国内检疫对象,发生日益广泛和严重;基腐病是水稻上的一种新病害,自80年代在浙江发现以来,病区不断扩大,应引起重视。

水稻中后期病害:稻粒黑粉病、稻曲病、叶尖枯病和云形病发生日益加重,成为杂交稻生产中的一个问题。水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均为种传病害,50-60年代已根本控制,70年代以来有所上升,局部地区发生严重。

小结:

水稻病害的发生流行受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影响,使各地主要病害种类和为害情况有各自的特点。

我省水稻病害发生有如下特点:一、我省水稻栽培特点1.栽培制度变更:四稻并举,籼粳混栽3.季节变化明显2.地理环境复杂:南北过渡地带〔1〕春季寒流:早稻烂秧〔2〕梅雨:早稻稻瘟病、纹枯病〔3〕夏末台风暴雨:中稻白叶枯病〔4〕秋雨:晚稻稻瘟病、后期病害二、我省稻病流行区域1.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主要是稻瘟病,纹枯病2.江淮和沿淮稻区:稻白叶枯病,纹枯病4.淮北稻区:纹枯病3.沿江双季稻区:纹枯病,病毒病(间歇性发生)三、稻田病害发生和防治时序分蘖秧田期4月4/104/205月5/105/206月6/106/207月7/107/208月8/108/209月9/20早稻播种拌种(恶苗,线虫)秧田期烂秧栽秧返青稻叶瘟纹枯病病毒病孕穗抽穗灌浆黄熟纹枯防治穗瘟防治中稻播种秧田期防白叶枯移栽分蘖孕穗抽穗成熟白叶枯细菌基腐细条病纹枯病稻曲、粒黑粉、叶尖枯、云形、纹枯双晚播种栽秧分蘖稻瘟白叶枯纹枯叶瘟抽穗纹枯叶瘟白叶枯第一节稻瘟病Riceblast一、历史、分布与危害1.历史:有文字记载约有350多年的历史2.分布:约有70多个国家发生,亚、非稻区较重3.危害:是水稻三大病害中流行情况最复杂,潜在威胁最大的病害。近几年我省正处于该病的一个流行周期,一旦有适应环境,就可能造成大流行。二、病症多阶段性病害,病症具有多型性的特点,根据危害时期和危害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秆瘟、枝梗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最大,而且同一部位发病,因环境和品种抗性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病症特点:1.发病时期:从幼芽到近成熟均可感染,但最易感病的生育期有幼苗4叶期〔苗瘟〕、分蘖盛期〔叶瘟〕、抽穗期〔穗颈瘟〕2.发病部位:3.叶瘟病症变化:病斑因天气条件、品种抗性的差异,在形状、大小和色泽上有所不同,分为4种病斑类型:〔1〕慢性型〔典型〕:病斑梭形,分为三部一线,反面有灰色霉层坏死线(褐色)坏死部(褐色)崩溃部(灰色)中毒部(浅黄色)叶瘟典型病斑中毒部(黄色)坏死部(褐色)有同心轮纹稻胡麻斑病病斑稻褐色叶枯病中毒部(黄色)坏死部(褐色)无轮纹〔2〕急性型: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色霉层,该病的出现是流行的预兆。〔3〕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4〕褐点型:抗病品种老叶上产生病斑类型寄主环境产孢量慢性型S时宜时不宜少急性型S适宜多白点型S(幼嫩)侵染时适宜,显症时不适宜(干燥)不产孢褐点型R(抗、老叶)受环境影响小不产孢分生孢子白点型感病嫩叶干燥高湿褐点型抗病老叶适温高湿慢性型急性型干燥流行叶瘟病斑变化规律4.叶瘟不同类型病斑的意义1〕不同类型病斑在流行上作用不一样2〕不同类型病斑是发病条件适宜与否和品种抗性强弱的反映叶瘟病斑变化规律三、病原1.分类地位及形态:1〕无性时代:Pyriculariagrisea半知菌亚门梨孢属2〕有性时代:Magnaporthegrisea子囊菌(不常见)2.生理1〕菌丝:温度范围8-37℃,适温26-28℃2〕分生孢子形成:温度范围8-37℃,适温26-28℃;RH>93%,并需有一定时间光暗交替条件。3〕分生孢子萌发:RH>90%,最好有水滴或水膜3.寄主范围:自然条件下侵染水稻,马唐、秕壳草等4.田间传播再侵染是无性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散布主要在夜间,需高湿〔夜2—4时〕5.生理分化:有明显生理分化现象,目前长江流域双季稻籼粳混栽区小种组成较复杂,籼稻以2B、2C群为主,粳稻以2F、2G群小种居多。1〕鉴别生理小种方法采集病标样分离单孢菌株扩大繁殖接种于3-4叶期幼苗的鉴别寄主上保湿后使其充分发病7-10天后根据病斑反应型划分生理小种2〕生理小种命名〔加抗法〕a.将我国小种鉴定统一应用的7个鉴别品种按顺序编号〔数字代表各群下最大可能的小种数〕ABCDEFG特特勃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丽江新团黑谷26(64)25(32)24(16)23(8)22(4)21(2)20(1)RSSSSRSb.按最前面为S的鉴别品种代号定小种群,用加抗值定小种号。上例中小种应为B群3号小种〔21+1〕,即B3小种。3〕鉴定生理小种意义合理利用抗病品种(保持或延长抗病品种寿命)定向培育抗病品种预测小种的流行,及时指导预测防治6.稻瘟菌的变异途径主要有:体细胞重组、突变〔10-4〕和适应性变异,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以作物品种作用最大〔定向选择〕。我国北方粳稻区:小种组成简单,毒性变异较小南方籼稻区,籼粳混栽区:变动大早中晚稻连载区:小种组成复杂,毒性易变异四、病害循环1.侵染过程:2.侵染循环:1〕越冬和初侵染源: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2〕传播与再侵染: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秧田和本田,受侵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有可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附着15-32℃萌发附着胞侵入丝从机动细胞或长形细胞直接侵入潜育期显症病斑扩展孢子形成孢子释放传播26-28℃4-5天病害循环:水稻春播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气流传播大田侵染水稻秧田秋、冬收后产生病斑形成发病中心大田传播:早稻苗叶瘟早稻叶瘟早稻穗瘟早稻病稻草双晚苗叶瘟双晚叶瘟双晚穗瘟病稻草越冬带菌的种子和病稻草(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形成分生孢子再五、发病与流行因素〔一〕水稻的抗病性1.抗病性的表现1〕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高抗至高感2〕不同类型水稻抗病性不同:籼稻>粳稻>糯稻3〕水稻个体发育中抗病性的变化4〕病原种群与水稻品种间的相互关系:①抗性是针对某个小种群而言的;②大面积种植单一抗病品种会使抗性丧失。生育期:四叶期、分蘖盛期、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器官龄期:愈幼嫩愈感病因此,全生育期有三个发病顶峰期:四叶期〔苗瘟〕、分蘖盛期〔叶瘟〕和齐穗期〔穗瘟〕2.抗瘟性机制1〕结构抗性〔固有抗性〕:株形2〕生理生化抗性:表皮细胞硅质化和细胞膨压程度3〕过敏性反响:抗扩展的一种机制〔二〕气候因素:温、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风和光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主要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光照:主要影响光合作用、C/N、硅化程度风:有利于病菌分生孢子的传播〔三〕栽培条件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1.施肥1〕肥料种类:氮肥作用最大2〕肥料用量:氮肥过量发病重处理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侵入率高肥89.0%23.9%89%×23.9%控肥47.7%5.9%73.7%×5.9%2.土壤和灌溉1〕一般中性土发病轻,酸性土发病重〔施肥〕2〕土温低的冷浸田、长期深灌田发病重3〕长期干旱、田间水分缺乏,稻株蒸腾作用减弱,影响硅酸盐在体内运转,细胞硅化程度降低,易诱发病害发生。3〕施肥时期:偏迟会使病害加重①分蘖期追肥:偏重会加重叶瘟②孕穗期追肥:偏重会加重穗瘟六、我省流行状态分析与流行预测不同地区有利的气象条件与水稻感病生育期配合,决定了这一地区病害的特点和流行程度,我省稻瘟病发生流行在一年内出现两个顶峰:第一顶峰:6月上旬—7月上旬第二顶峰:8月下旬—9月底10月初气候生育期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5/下6/下7/520-30℃梅雨8/中9/上20-30℃10/上单晚分蘖期(中稻)早稻穗期晚稻秧田期中、晚稻抽穗灌浆期因此,在测报上要抓住发病顶峰的关键:1)查孕穗前(6/中):叶瘟发病程度2)破胸抽穗期:气候吻合早稻1)9/上晚稻叶瘟发生情况2)穗期气候状况晚稻七、稻瘟病的防治〔一〕防治策略应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防病栽培措施为根底,适时施药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二〕防治措施种子稻草处理垂抗品种利用减少菌源局部抗性品种利用合理栽培措施药剂保护压低病害流行速率1.选育利用抗病良种1〕防止品种〔抗源〕单一化2〕培育多系和聚合品种3〕注意水稻几个重要病害的兼抗4〕注意抗病品种和栽培措施相结合2.改善栽培措施,提高水稻抗病性:1〕合理施肥为核心:前期发的早,中期控的牢2〕根据不同生育期需要,采取薄水栽秧,浅水护苗,分蘖期烤田,促进稻叶老健,增强抗病力。孕穗期寸水壮肥,灌浆后湿润灌溉3.结合其它病害防治进行种子处理10%401抗菌剂1000X浸种48h早中籼稻2-3天粳稻3-5天80%402抗菌剂2000-8000X浸种48h直接催芽早稻2天晚稻1天50%多菌灵1000X浸种48h催芽时清洗,兼治白叶枯、恶苗4.药剂防治:关键是防治对象和防治时期〔控苗瘟、巧治叶瘟,狠抓穗期防治的化防策略〕早稻秧田:发病初期喷药1次双晚秧田:气候有利喷药1次一季中晚为主秧田:感病品种喷药1-2次1)控苗瘟2〕巧治叶瘟:感病品种、肥水条件高、发病中心早的田块是主要防治对象田。以稻株上部三片叶为准,病叶率为3%左右施药及时控制发病中心,用药剂挑治3〕狠抓穗瘟防治〔穗瘟是防治的重点〕一次施药:抓始穗期,二次施药:以破胸和齐穗期各施一次药防效最优,错过时期防效差。常用药剂:40%克瘟散50%异稻瘟净100-150g/667m2兼治纹枯、叶蝉、飞虱,但防效差,残效短40%富士1号100g/667m275%三环唑25-30g/667m2兼治菌核病和云形病25%敌力脱EC1500X每亩用药液60-75kg兼治纹枯和水稻中后期病害八、问题与展望1.小种变异大是防治和育种的最大困难,必须加强根底研究,进行小种监测2.利用模拟预测,各国尚在研究中思考题:1.我省水稻病害发生有何特点?2.稻瘟病的病症多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重要意义?3.为什么稻瘟病常发于山区?4.为什么我省稻瘟病的发生一年常有两次顶峰?5.怎样抓好稻瘟病的预测与防治?第二节稻白叶枯病Ricebacterialleafblight一、历史分布与危害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目前已成为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我国1950年首次在南京郊区发现,目前除新疆外各省、区都有发生,但以华东、华中和华南稻区发生普遍。我省解放以来大流行6次。二、病症由于品种、环境和侵染方式不同,病症有以下几种类型:1.普通型〔典型叶枯型〕从叶尖、叶缘开始,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向下加厂加宽而扩展成条斑。病健交界明显。波纹状〔粳稻〕直线状〔籼稻〕病部易见黄色菌脓2.急性型:主要在环境适宜或品种感病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迅速扩展,几天内全叶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有菌脓。3.凋萎型〔kresek〕:多在秧田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叶先失水、青卷,而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折断病株基部并用手挤压可见大量黄色菌脓溢出。4.黄叶型:病株新出叶均匀褪率或呈黄色或黄绿色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抑。在病叶上检测不到细菌,但在病株茎基部以及紧接病叶下面的节间有大量病原细菌存在。三、病原物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稻黄单胞水稻致病变种)形态与生理性状:菌体短杆状,极生单鞭毛。琼脂培养基上菌落蜜黄色,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生长温度:5—26-30—40C;致死温度:53C/10min〔无胶膜时〕,57C/10min〔有胶膜时〕2.噬菌体:是寄生于细菌、防线菌和一些真菌上的病毒。在细菌平板培养上,噬菌体可使菌苔溶解,出现透明斑〔溶菌斑〕,液体培养时可使浑浊的细菌液澄清。在白叶枯菌存在的地方都可别离出白叶枯菌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对白叶枯菌有一定的专化性和稳定性。

噬菌体可用于测细菌数量、分类和预测发生趋势等。3.致病型〔菌系、小种〕: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4.寄主范围:

主要侵染水稻,还可侵染茭白和一些杂草。致病型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金刚30Tetep南粳15Java14IR261SRRRR2SSRRR3SSSRR4SSSSR5SSRRS6SRSRR7SRSSR注:长江流域以北以2、1型为主;长江流域以2、4型为主;南方以5多四、病害循环1.越冬和初侵染来源:1〕病稻草和稻桩2〕带菌谷种3〕带菌杂草4〕再生稻及自生稻株

在我国,目前普遍认为带菌谷种和病稻草是主要初侵染源,老病区以病稻草传病为主,新病区以带菌谷种为主,远距离调运病种是病区逐步扩大的原因。2.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1〕侵染过程的假说直接感染假说间接感染假说系统感染假说2〕侵入途径:主要有两种,同时与水有关水孔伤口变态气孔(假气孔)3〕感病生育期苗期:三叶期最易感病——酝酿过程,不引起注意成株期:孕穗至抽穗最易感病——后期爆发4〕传播和再侵染: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借风雨露滴和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再侵染可不断地发生,致使病害传播、蔓延,以至流行。5〕小结大田病害循环:显症秧苗带菌秧苗发病中心扩展健株中心病圃带菌田水侵染秧田循环:秧苗根围聚集活化增生水带菌稻草种上存活细菌释放水显症适宜水孔、伤口、变态气孔侵入维管束通过组织带菌秧苗不适细菌放出芽鞘叶鞘变态气孔水五、发病和流行因素:在菌源存在前提下,主要决定于气象条件。1.水稻抗病性:品种间抗性差异大1〕一般糯稻>粳稻>籼稻2〕同一品种孕穗-抽穗期最感病,分蘖前较抗病3〕抗性机制:机械抗性:叶面窄、挺直不披抗性强,水孔多感病生理生化抗性:感病品种总N量,尤其是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还原糖低、C/N小、多元酚物质少。抗性遗传:抗性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所控制2.气象因素:一般25-30℃时发病最盛,<20℃或>33℃受抑气温的上下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适温、多雨、日照缺乏利于发病,特别是台风、暴雨和洪涝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易引起爆发流行〔台风暴雨造成伤口,雨水传播,淹水那么蔓延〕“病菌水里头,串灌淹苗头,菌水到处流,发病整畈头〞我省常年早、中稻白叶枯病的发生与6、7、8三个月的气候状况有关,特别是7月份的影响最大;晚稻那么受8月中旬至9月中旬气候条件影响。3.栽培因子耕作制度:对白叶枯病的流行有重要影响,一般以中稻为主地区和早、中、晚稻混栽区病害易流行,而纯双季稻区病害发生轻。栽培管理:以肥水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注意:旱育秧田,秧苗发病轻六、流行区划分和病害预测〔一〕流行区划分:不同栽培制度、气象条件和水稻感病生育期的吻合是划分流行区的依据。1.双季稻区——早稻偶发型2.早、中、晚稻混栽区——中稻常发区3.一季麦茬中稻区——偶发区1〕早稻偶发积累菌源2〕梅雨季节雨水淹苗3〕7-8月份正是中稻孕穗期:〔二〕病害预测:根据气象条件、水稻生育期及长势和田间菌量进行预测1.始病期预测2.流行趋势预测3.中长期预测1〕设置预测圃:常发病区2〕噬菌体预测:1〕6月下旬雨日数达8天左右,早稻白叶枯可能重发2〕7-8月中阴雨多达20天,平均气温30℃以下中稻重发3〕7-8月雨日和台风暴雨交加天数6天以上,晚稻重发七、防治〔一〕防治对策:应在控制菌源前提下,以抗病良种为根底,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但不同稻区侧重点有所不同。1.双季稻区:主要栽培控病,缩短流行期和流行速度2.早、中晚稻混栽区:针对中稻以抗病良种为主3.一季麦茬中稻区双季稻区:以培育无病壮秧为主〔二〕防治措施:②20%叶青双wp500-600X浸种24-48h①80%“402〞2000X浸种48-72h1.杜绝种子传病:2.选用丰产优质抗病品种:3.培育无病壮秧4.加强肥水管理:抗病品种是针对病菌的致病型而言的,不同地区病菌致病型不同,故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抗感反响不一,因此要注意选用抗当地主要致病型的丰产品种。抗病品种有镇稻511、9602和协优63等,9311中抗。采用湿润育秧和旱育秧,严防深水淹苗,3叶期和移栽前3-5天各喷一次药,用量200g/667m2川化018。做到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烤田,严防深、串、漫灌,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防止氮肥过量或过迟。

分蘖末期烤田效果最好。5.及时喷药防治

水稻进入感病生育期后要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发病中心多的田块应全田防治,常发区在暴风雨后应立即喷药。目前常用药剂有:1〕20%叶青双〔噻枯唑、叶枯宁、川化018〕wp500-600X2〕20%叶枯灵〔渝7802〕wp200-300X3〕10%叶枯净〔5-氧吩嗪〕300-500X4〕50%代森铵800-1000X5〕10%氯霉素wp800-1000X6〕48%消菌灵水溶性粉剂500-600X,兼治细条病药液用量:秧田40-50kg/667m2,本田60-75kg/667m2八、问题与展望1.杂草带菌仍有不同看法2.品种抗性不稳定、不持久3.研究防效高的农药有可能的前景九、思考题1.水稻白叶枯病的病症类型及诊断要点;2.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致病型划分;3.水稻白叶枯病病害循环及主要流行因素;4.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策略及措施。第三节水稻纹枯病Ricesheathblight水稻纹枯病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广泛分布危害日趋严重高产稻区高产田块受害尤重引致鞘枯、叶枯、秕谷一般减产10%—20%,严重达30%以上一、病症二、病原物1.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2.形态与生理:3.寄主范围:广泛4.生理分化:7个融合群适温28-32℃菌核萌发RH>96%最适pH为三、病害循环1.越冬与初侵染源:典型土传病害2.侵染过程:3.病菌再侵染:主要由气生菌丝再侵染春耕灌水耕地菌核漂浮(60-95%)附着稻株菌核萌发侵入叶鞘内侧水上病斑跨越病斑水下病斑气生菌丝多次病斑出现叶搭接再侵染多代菌核形成菌核脱落再侵水平扩展垂直扩展越冬菌核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水平扩展孕穗后期至蜡熟期——垂直扩展四、发病和流行因素1.菌源数量:田间菌核数量与初期发病轻重关系密切2.气象条件:高温高湿型病害3.栽培技术:4.品种和生育期:1〕氮肥:2〕深水灌溉:3〕密度:籼稻>粳稻>糯稻,孕穗至抽穗期病害开展最快五、流行预测1.根据氮肥、品种、气候条件和生育期等因素综合分析,对病害发生趋势作出估计,指导大田防治。2.两查两定测报:分蘖末期、孕穗中期、抽穗期查病丛,定防治时期和防治对象田:分蘖末期丛发病率5-10%孕穗中期丛发病率15-20%抽穗期丛发病率25-35%六、防治:农业防治为根底,适时施药的综防措施1.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肥防水控1〕水控:“前浅、中晒后湿润〞,烤田效果明显2〕肥防: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2.药剂防治:前期施药〔分蘖末期〕:杀死气生菌丝,控制水平扩展后期施药〔孕穗至抽穗〕:抑制菌核形成,控制垂直扩展,保护顶部功能叶不受侵害常用药剂:1〕抗菌素:井冈霉素60ppm,75-100kg药液/667m210万单位纹霉清2)有机氮制剂:50%多菌灵50%托布津50%纹枯利100g/667m2+水75kg3〕有机砷制剂:10%稻宁100g/667m25%田安200g/667m250%退菌特50g/667m2+水75kg,应在孕穗前施用,以免发生药害2%稻脚青100g/667m23〕三唑类:20%三唑酮wp25g/667m225%敌力脱Ec100g/667m2七、问题与展望1.打捞浪渣不易彻底且费工,实际效果不大2.开发杀菌核剂是研究方向第四节水稻病毒病Ricevirusdiseases一、概述目前全世界有16种病毒病〔含类菌原体病〕,我国有11种〔普矮、黄矮、黑条矮缩、条纹叶枯、黄萎、簇矮、草状矮化、橙叶病、东格鲁病、锯齿叶矮缩病和疣矮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稻区,其中以普矮、黄矮发生普遍。在国内外病毒病中大多数由叶蝉和飞虱传播,多为持久传毒,个别由土壤或昆虫传播,种子不传病。普矮、黄矮、黄萎——黑尾叶蝉传病,花草田越冬条纹叶枯、黑条矮缩病——灰飞虱传病,麦田越冬二、病症类型及特征1.叶片深绿,分蘖增多,严重矮缩—普矮、黑条矮缩1〕普矮病:叶片、叶鞘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白条斑〔黄白条点〕2〕黑条矮缩病:叶片反面或基部茎秆〔剥开叶鞘〕沿叶脉出现隆起的蜡白色短条斑〔肿瘤〕,后变黑色2.叶片黄化、橙黄、黄绿相间花叶—黄矮黄萎条纹叶枯1〕黄萎:叶片、叶鞘均匀黄化,叶柔软、叶小矮缩丛生,有高节位分枝2〕黄矮:初心叶下一叶发黄,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后整叶枯黄,但叶脉仍绿色,叶片僵直角度大即“一黄二矮三平摆四错位〞3〕条纹叶枯:心叶基部出现窄宽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花斑,卷曲成假枯心。三、病原物〔传播介体和传毒特性〕1.病原与传播介体:普矮:病毒颗粒为球状二十面体,直径70num,RNA双链〔180个亚基〕,传播介体为黑尾叶蝉和大斑和电光黑尾叶蝉。

黄矮:病毒颗粒弹状,长150-180num,宽70-90mum,传播介体为黑尾叶蝉和大斑和二点黑尾叶蝉。2.生物学特性:病毒钝化温度稀释限点体外存活期RDV40-45℃10分10-4-10-50-4℃48-72hRYSV55.5-57.5℃10分10-5-10-60-2℃11-12天28-33℃36-48h3.病原与媒体昆虫的关系:1〕黑尾叶蝉传病均为持久传毒

黑尾叶蝉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普矮病毒可经卵传递6代以上,黄矮病毒不能经卵传至下一代。2〕获毒率:普矮0-69%,黄矮5-31%3〕传毒效率:普矮高于黄矮。黄矮间歇传毒,传毒效率23.6-45.4%,普矮传毒效率高,以连续传毒为主。4〕病毒在虫体内循回期:从获毒到具有传毒到植株上的时间称为循回期,受温度和虫龄大小的影响。普矮20℃30℃<15℃17d12d不能通过黄矮22℃30℃<16℃32d13d不能通过5〕病毒潜育期:从侵入到显症普矮22.6℃16.1d25℃12.8d29.2℃9.8d黄矮22.7℃23d26.7℃16.3d30.4℃14.8d6〕发病期:普矮:愈嫩愈感病,分蘖期始病,孕穗期达发病顶峰;黄矮:分蘖前易感,拔节期始病,乳熟期达发病顶峰7〕寄主范围:普矮广,有30余种;黄矮窄,只有3-4种四、病害循环初侵染源主要是获毒越冬的黑尾叶蝉3、4龄假设虫,主要在绿肥田越冬,病毒在虫体内越冬,一代虫对黄矮病无作用,但对普矮有作用,第二迁飞顶峰是关键。4、5代早稻田2-3代成虫迁入(7/中下)5、6代越冬黑尾叶蝉(3、4龄若虫)1代越冬代成虫(3/下-4/上)越冬成虫早稻发病6/下-7/上病毒在虫体内或寄主植物上越冬4/下-5/上T>15℃晚稻发病获毒若虫越冬晚稻早稻越冬毒虫迁入早稻秧田、早栽本田传病第一次迁飞高峰早稻成熟收割毒虫大量迁入到晚稻秧田、早栽本田传病第二次迁飞高峰外围:病害循环内围:黑尾叶蝉生活史五、发病与流行因素及预测〔一〕流行因素1.黑尾叶蝉发生量与带毒率关键是越冬代和第2、3代毒虫,越冬代预测早稻病情,第2、3代对晚稻发病影响最大。田间发病盛期常与叶蝉顶峰期吻合。花草面积、长势好坏:长势好虫多冬季温暖:虫死亡率高秋季防治:影响晚稻上虫口密度影响越冬代虫量大小的因素一代繁殖量大小:与早稻栽插期有关7月雨日雨量:雨量<100nm、雨日少,二代虫量大存活率高影响2—3代虫量大小的因素2.栽培条件1〕栽培制度:早、中、晚稻混栽,不成熟期品种插花种植为黑尾叶蝉提供了桥梁寄主,有利于其繁殖、迁飞和传毒危害。2〕品种抗性:矮秆比高秆品种感病,杂交稻较常规稻感病,籼稻较粳稻感病。3〕生育期:分蘖期前最感病,拔节期以后较抗病4〕密度:播种量少,密度稀,增加单株虫口密度,危害加重〔二〕病害预测1.指标预测法〔根据2、3代虫量带毒率〕早稻病株率2、3代毒虫量(头/百丛){带毒率×虫量(7月上早稻)}晚稻病株率流行程度(病株率)<0.01<0.2<0.1零星0.1-0.6<1<1轻微(<1%)0.1-0.65±4±轻度(1-5%)0.1-0.610±8±中等(5-10%)215±>10大流行(>10%)总虫量超过100头/百丛时应注意2.预测式法:n:虫量〔万头/亩〕,2代虫量〔顶峰期〕d:2代带毒率p:2代迁入率t:2代带毒率每个迁入本田的毒虫能传毒的苗数〔10〕x:栽插密度:每亩根本苗数〔株〕y:晚稻发病率六、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根底,治虫防病抓关键,把传毒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1.合理作物布局1〕实行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2〕早晚稻秧田按田畈集中3〕紫云英、大小麦等虫源田成片耕翻4〕早稻按成熟期连片收割,晚稻连片移栽5〕双季稻为主地区,尽量压缩单季中晚稻种植面积2.改进栽培技术3.品种防病4.狠抓治虫防病:重点抓好两个迁飞顶峰的防治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本田初期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速效N、P、K肥,增强抗性。杂交稻中以四优4号抗黄矮,汕优63较抗普矮。1〕越冬代成虫迁飞顶峰期:着重抓好早稻秧田和早栽本田2〕2-3代成虫迁飞期:着重抓好双晚秧田和本田初期的防治——这是全年治虫防病的关键25%西维因wp500-800X50%马拉松EC、巴丹wp、叶蝉散wp1000X常用药剂水稻中后期病害及其控制

Ricediseasesatmediumlategrowthstageandtheircontrol一、概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稻制种田不育系稻粒黑粉病发生严重,同时中后期稻曲病、叶尖枯病、云形病等发生日益加重,成为杂交稻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二、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一〕叶尖枯病Phylostictaleafblightofrice1.症状在孕穗期开始发生,危害叶片,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少数始于叶片中央,然后沿叶缘或叶片中部向下开展,形成长条斑。病斑初为墨绿色,后为黄褐色,最后是枯白色。病间交界明显,交接初常有一褐色条纹,病部变薄而脆,叶尖易破裂或乱麻丝,叶缘或叶片中央易纵裂。后期病部对光可见许多埋生的褐色小点〔分生孢子器〕。2.病原物

PhylostictaoryzicolaHara,半知菌亚门叶点属。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分生孢子器形成的温度为15-30℃,25-30℃萌发率最高。除寄生水稻外,还能侵染禾本科杂草10多种。3.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和病种颖壳内越冬,因此,病稻草、病残体和野生杂草带菌是该病的初侵染源。落于田间的病叶是老病区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对新病区发病起重要作用。病稻草、病种分生孢子器(越冬)适宜释放分生孢子风雨从叶尖、叶缘或叶中伤口侵入6-8d分生孢子再水稻叶片稻叶尖枯病稻白叶枯病1.病部边缘褐色病部边缘枯白色2.病健交界处不呈波浪纹呈波浪纹3.后期叶片破碎纵裂成束叶片不破碎4.后期病组织内可见小黑点有蜜黄色菌脓4.发病因素1〕品种和生育期:杂交籼稻发病重,常规中籼次之,籼、粳发病重,水稻孕穗至灌浆期最易感病。2〕气候:孕穗—灌浆期低温多雨和台风有利病害发生,尤其是台风暴雨,湿度越大雨日越多发病越重。3〕栽培管理:以肥水与发病关系密切〔二〕水稻云形病Riceleafscald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小点,后迅速向叶片下部或内侧扩大,病斑呈灰褐色和暗褐色相互交互的波浪状云纹。高湿病健处病斑上产生不很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后期产生许多褐色小点〔子囊壳〕。2.病原物有性态为Monographellaalbescens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为Gerlachiaoryzae半知菌亚门格氏霉属发育温度为18-30℃,最适为20℃。3.病害循环:目前尚不很清楚分蘖末期侵染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分生孢子再菌丝体在病叶和病种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4.发病因素1〕品种和生育期:2〕气象条件:杂交稻最易感病,常规籼稻次之,粳、糯稻发病轻。籼稻中早熟品种较感病。苗期极少感染。分蘖末期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最易感。该病喜低温高湿的条件,发病适温为22-27℃,RH>80%。因此,在感病期遇连续阴雨、高湿、气温偏低年份发病重。此外,台风暴雨造成大量伤口有利病菌侵入危害。〔三〕稻曲病Ricefalsesmut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美洲和非洲许多国家也有报道。国内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北京、天津等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在一些地区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通常在中、晚稻上发生,在杂交水稻上发生也较普遍。该病危害穗部,一般每穗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病粒附近的谷粒粒重下降,瘪谷增加,减产可达20%~30%。此外,稻曲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内脏病变,直至死亡。1.症状仅在穗部发生,危害个别谷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的孢子座,后变为墨绿色或橄榄色,包裹颖壳,近球形。最后孢子座外表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剖视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外围可分为3层:外层是最早成熟的厚垣孢子,墨绿色;中间是菌丝和逐渐成熟的厚垣孢子,橙黄色;内层是放射状菌丝和正在形成的厚垣孢子,淡黄色。

2.病原物

无性态Ustilaginoideavirens半知菌绿核菌属有性态Clavicepsoryzae-sativae子囊菌麦角属1.形态病菌厚垣孢子侧生于菌丝上,球形或椭圆形,墨绿色,外表有瘤状突起,萌发后产生短小、单生或分枝、有分隔的菌丝状分生孢子梗,梗端着生数个卵圆形或椭圆形、单胞的分生孢子。孢子座中的黄色局部常可形成1~4粒菌核。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后变成黑色成熟时易脱落。落入土壤中的菌核翌年产生肉质子座数个。子座具有长柄,顶端球形或帽状,其内环生数个瓶形子囊壳。子囊圆筒形,内并列着8个无色、丝状、单胞的子囊孢子。2.生理: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低于13℃或高于35℃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菌核萌发产生子实最适温度为26~28℃。厚垣孢子在4~6℃低温枯燥条件下,可存活8个月以上,而在28℃、高湿条件下经2个月即丧失发芽能力。厚垣孢子经长时间低温休眠越冬后,需要在26℃和高湿条件下处理20d才能打破休眠。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5~35℃,25~28℃最适,同时要求足够的水分和氧气,致死温度为50℃。光照对厚垣孢子萌发无明显抑制或促进作用,但可抑制分生孢子的形成。3.寄主范围:

稻曲病菌除危害水稻外,还可侵染玉米、药用野稻等植物和马唐等多种杂草。3.病害循环: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外表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翌年水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或直接以厚垣孢子藉风雨传播至稻株穗部,自花器和幼颖侵入。病菌菌丝在侵入点组织内繁殖扩展,经10~15d的潜育期,即引致稻株发病。病部产生的厚垣孢子藉风雨传播,引致再侵染。病害循环图解气流传播进入剑叶叶鞘内籽粒发病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孕穗产生子座厚垣孢子附着种表和落入田间越冬翌年菌核在田间越冬4.发病因素1〕水稻抗病性:

水稻不同类型间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一般粳、糯稻和籼粳亚种杂交后代较感病,而籼稻较抗病。同一水稻类型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汕优2号、桂朝2号、2159糯和秀水48等较感病,而汕优36、汕优452、嘉湖5号等较抗病。中、晚稻一般抽穗早的发病轻,抽穗迟的发病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