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世文化争论(2):中体西用论相对于“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是近世有识之士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更为核心的理论,兴起虽晚,影响却久,时至今日,余波犹存。从学术角度而言,“中体西用”论已属烂题,研究成果之丰,解读范围之广,论述观点之杂,可谓无出其右。小至只言片语,大到长篇累牍,但凡言及晚近,必谈“中体西用”。因此,稍有智识之人,多少都能就此说道一二。当然,文化比较与文化选择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故而,“中体西用”论所反应不同阶段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中体”与“西用”之间的内在层次和有机关联性、此论的历史作用和现时价值都还需要对大众阅读者予以普及,以期能对今日中华文化复兴有所裨益。如果说“西学中源”说还是带有经验性的观点,那么“中体西用”论就涉及到了思辨性的哲学观念,因为“体用之辩”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体”和“用”的概念与欧洲哲学中的“本体”与“现象”、佛学中的“法性”与“法相”相类似,与之更为接近的中国文化词汇中又延伸出“本末”、“道器”等观念。所以,史料中伴着“中体西用”出现的常常还有“中本西末”、“中道西器”这样同义的论调。尽管国人一直在讲“体用”,但对其内涵却缺少准确的定义。中国的文化特性大体如此:概念模糊,靠心领悟。因此,到了近代中西文化发生碰撞之时,“体”和“用”的内涵外延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描述中呈现出不断变换、百家争鸣的景象。追本溯源,先来谈谈“中体西用”的最初形态。有趣的是,“中体西用”四字明确见著于笔端文字并不在西学东渐之初,而是到了1895年这个特殊的年代节点:4月,沈毓桂在《万国公报》发文提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后,孙家鼐筹议京师大学堂、张之洞改革两湖书院、梁启超起草大学堂章程,都使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而与“中体西用”相应核心理念的提出则相对早了30多年,学界的普遍共识是1861年,林则徐的高徒冯桂芬在其《校颁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论断。其实现在来看,林则徐和魏源那一代“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所提“师夷长技以制夷”多少已经包含了中体西用的理念。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强调西技所指“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其中收录乾隆时期编著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一句话:“(西学)特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而所穷之理又支离神怪而不可诘,是所以为异学耳。”同时,魏源还引用了康熙朝时杨光先申斥天主教的《辟邪论》。这透露出魏源文化观念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提出中国要学习西学,另一方面却将“老师”称作为“夷”,将所学内容限定为“技”。显然,鸦片战争仅仅打开了林、魏等人的眼睛,却还没有让他们敞开心扉。师承林、魏,冯桂芬的思想可贵之处在于他对西学范围的扩展与认同,儒家所谓“诚心正意”在他身上多有体现。冯氏的“本辅”说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待西学的态度迥异,这不仅表现出他真心实意提倡“采西学”,而且其所论也突破了简单的“西技”范畴。他在《收贫民议》中明确更主张效法荷兰设立收养和教育贫民的机构,效法瑞典设立强制性义务教育学校,其眼光已转向西方各国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单项政策和措施上来了。更为重要的是,冯桂芬首创以“中体西用”的论述方式来提倡西学,开学习西学之一代新风气,“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基本框架已经在此成型,之后的洋务运动正是在此思维范式指导之下进行的。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在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西方技术的巨大优势,主张办洋务,学西学。然而保守人士反复声言,只要整纲纪、崇圣道、励气节、振民心,中国定可强盛起来,无须乎他求,更不应效仿西人,舍本逐末,讲求技艺数术。面对这样的非难,革新人士不得不极力表白自己坚信礼教立国的中学具有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想方设法论证西学对于富国强兵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而这正是“中体西用”的内涵所在。李鸿章、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人,都发表过词汇各有不同,但实质与“中体西用”并无二致的观点。如薛福成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王韬直言:“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郑观应则话之更明:“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而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洋务巨头,李鸿章的言论无疑更具代表性。早在兴办洋务之初,李鸿章在奏折中就谈到:“中国文武制度迥异外洋猱狉之俗……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庶几取外人知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细于相形,斯可有备无患。”到了光绪二年(1876),他在写给友人信中又说道:“中国所尚者道为重,而西方所精者器为多。……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李鸿章在文化问题上的开放与包容心态,以及锐意吸收和引进西学的远见跃然而出。虽然他在表达“中体西用”观点时对“西用”并没有固定的解释,但他颇有逻辑地表达了这种逐层递进的“西用”:“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从“利器”到“制器之器”和“制器之人”再到“专设一科”改革科举制度,李鸿章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这种深入递进学西学的途径。李鸿章等人连篇累牍地议论中学西学关系,其用心显然不在于说明中西文化地位的高低主次,不在于说明西学需要中学主宰统摄,而是在竭力证明中学必须用西学来辅助保卫,立意之明,真是洞若观火。但是,无论开明人士如何论争引入西学的必要性,必须指出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论都秉持了两个基本原则:一不能违背封建伦理道德,这是传统士人所坚持的;二不能破坏延续了两年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这是当权势力所固守的。进入到19世纪90年代,“中体西用”的思维范式已经广为流行。如上文所述,沈毓桂、孙家鼐、张之洞等人已明确采用“中体西用”这一词汇来畅谈中学与西学间的关系。其中尤以张之洞的议论最具影响力,他明确指出:“学堂之法约有可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在具体处理中西学关系上,他也给出路径:“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难怪梁启超曾说:“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可见张之洞倡见影响之广泛,以致戊戌变法时所发布的《诏定国是》也谈到:“以圣贤之学植其根本,兼县西学之切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达济变之才。”然而随着变法高潮的到来,旧的统治秩序受到致命震撼之际,维新与洋务立呈分道扬镳之势。张之洞所代表的洋务阵营在新形势下并未与时俱进,而是渐趋保守,公然变成反对维新变法的卫道者。这一方面揭示出洋务派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与维新派存在着本质差异,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体用观念”在中国传统士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地位。因而,在“体用”的框架之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为适应变法要求,就中西古今文化关系问题提出了“群体变用”的新口号,所谓“以群为体,以变为用。斯二义立,虽治千万年天下可己”,主张保留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但在政治层面,则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在中国实行彻底的变革,而在文化层面,虽对西学给予肯定,但并不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试图将之与西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对接。这一点显然带有鲜明的“中体西用”的思维范式。只是这个“中体”的范围缩小到中国文化核心的精神层面,而“西用”则扩展到西方的民主政体层面了。戊戌变法失败后,“中体西用”论在思想文化领域仍有较大影响,清政府在1901年的“新政”和1905年的“预备立宪”中都把其作为指导思想。而在新型的知识分子当中,许多人开始在理论上有了反思,在言论上作了批判。严复曾指出“中体西用”论在逻辑内容上的错谬:“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担之重;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只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严复的话不无道理,近代中国所引进的“西技”、“西政”,往往徒具形式而缺乏内容。民主政治制度应以自由、平等为基础;近代经济制度应体现普遍的商品契约关系;国际通行的法律体系应含有权利、公正的意蕴,这些核心的体制内容虽在戊戌时期略有传播,但却没有在中国真正扎根下来。作为近代中国对于中西文化交汇的一种思考,一个政治思想的理论命题,“中体西用”论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它的印记,近代以来的历史演进总是有意无意地回应着这一思考。民国建立以后,关于近代文化的建构,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文化精英,他们依然沿袭“中体西用”模式来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的学界泰斗陈寅恪在20世纪30年代还认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钱穆同样看到近代中国学术界的核心议题是融合会通“民族精神”与“物质科学”,认为近代学术的变化是“国家民族内部自身一种新生命力之发舒与成长”。到了40年代,冯友兰仍极力论证“中体西用”的合理性:“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是说:组织社会的道德是中国人所本有底,现在所需添加者是西洋的知识、技术、工业。则此话是可说底。”以致到了90年代,李泽厚还坚信,时至今日“仍然是'中体西用’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显然,在解决中西文化冲突的手段中,“体用”的模式具有诸多的优越性,所以作为一种时代性的学术文化趋向和社会思想成果,长期以来一直为学人所肯定、接受与传承。从开眼看世界的林、魏,到洋务运动的李、张,再到维新变法的康、梁,以至中西文化交融后新儒学的诸多国学大师,都是在“中体西用”的思维范式下畅谈自己的思想见解、政治主张。无论对西学具体内容在认识上有多大差别,也无论对中学复杂的源流和丰富的内涵论述有多么不同,他们都将各自理解的中西学内容置入到“体用”的框架之下,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这是近世以来学术文化变迁的共相,也是“中体西用”观念直至今日尚有文化市场的原因所在。现代化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程,民族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有益资源,而绝非建立现代化的阻碍。中国的文化有数千年的底蕴,无论何种外来思想,要想在这块土壤上长久驻足并产生影响,必须坚持本民族地位的前提,并经过吸收和改造的过程才能融入其中。单纯地肯定或否定中、西文化,绝不是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化秉持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并以此来处理本位和外来文化冲突。“中体西用”的范式正是适应了这种多元的文化要求,也适应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与世界文化的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派遗合同范本
- 养殖社购销合同范本
- 借条正规合同范本
- 公司网络线路维修合同范本
- 加工蔬菜采购合同范本
- 利益联结机制合同范本
- 出租专用桌子合同范本
- 与社区合作社签订合同范例
- 二手房按揭买卖合同范本
- 公司许可经营合同范本
- 2023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单招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内科学讲义(唐子益版)
- 五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专项训练课件
- 苏科版五年级下册《劳动》全一册全部课件(共11节)
- GB/T 7260.40-2020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第4部分:环境要求及报告
- GB/T 3199-2007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 GB/T 19845-2005机械振动船舶设备和机械部件的振动试验要求
- GB 9706.14-1997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X射线设备附属设备安全专用要求
- 变革型领导问卷TLQ
- 测绘安全生产专题培训课件
- 诊断学-绪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