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摩尔根:1877年发表《古代社会》,提出家庭进化理论,全面阐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进化学说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从生物学方面解答了人类的起源问题——人类产生的自然前提

劳动起到关键的作用:身体结构,心理、意识、语言,劳动工具的制造、使用——人类社会的形成从猿到人的演化不仅仅是生物进化的过程,更是从自然界向人类飞跃的质变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socialexistence:社会生活中物质的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社会意识socialconsciousness: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包括宗教、政治法律意识、道德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等。历史观上的基本派别①唯心史观historicalidealism第一,神学史观:(神的意志说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历史过程,否定社会客观性、主体性)——《圣经》第二,主张精神、观念是历史的本质的历史观:(把“绝对理念”、“意志”等看作历史的最终力量,认为人类历史是思想史,夸大个人意志、力量的作用)第三,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用抽象的人性解释历史,如:性恶论观点)②唯物史观historicalmaterialism旧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历史观唯物辨证的历史观地理环境:非决定作用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口因素:非决定作用(1)社会存在物质资料(materialgoods)生产方式※(马克思:考察一个社会主要的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1)生产方式(modeofproduction):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生产力productiveforce

生产关系relationofproduction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第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为了生存——生产实践,社会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第二,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第三,决定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面貌——所有制)第四,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方式变革)(2)社会意识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非意识形态部分:自然和思维科学等意识形态部分——文化结构/思想上层建筑(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83-84社会意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反作用第一,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第二,各种社会意识间的相互影响和各自的历史继承性第三,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加强文化建设,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当前中国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的功能第一,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新人、全面发展)第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三,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第四,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1、含义: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这一概念的进步之处:协调、控制力,而不是征服力)2、生产力的要素(构成)

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硬件

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软件(一)生产力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劳动对象:生产的前提,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志。(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条件)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第一,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二,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第三,制约劳动对象的广度、深度和劳动组织形式(家庭、社会大生产)、劳动方式(手工、机械)(3)劳动者含义: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技能和知识,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且从事生产实践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地位:生产过程的主体,能动的、主导作用的要素含义:第一,是总体性概念,“科学”与“技术”的合称。(科学:偏重于知识体系;技术:表现为方法、工艺、能力等。)第二,科技不是直接生产力,其作用的发挥要经过实体性要素的中介作用,即通过劳动者和工具,物化于劳动对象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4)科学技术technology——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现代科技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渗透到其他要素中,提高其科技含量第二,现代科技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生长点早期,生产工具是突破口,蒸汽机——运输、纺织业发展;现代:科技,信息产业——(后)工业化第三,现代科技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20世纪初,科技贡献率:5-20%;中叶:50%;末:75%我国:科技主导型——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二)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productionrelation: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2、内容: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P87):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表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方面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第二,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还是平等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产品分配方式和比例关系(地租、资本利润、工资)3、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类型客观性:不能自由选择和任意改变历史性:与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适应到目前为止:类型: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分别构成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注: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是否唯一?(如:中国当前: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多种生产关系地位不平等,主导地位的——决定社会性质)特征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一,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第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马:“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标准(准确、全面理解生产力标准)

第一,“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而非唯一标准,尤其不能撇开生产关系来理解它,因为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通过生产关系实现(生产力创造财富,但财富的分配、交换等——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力标准”是“物”的丰富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当前社会片面追求技物价值,忽视人文价值生产力——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全面发展)

第三,“生产力标准”是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速度、质量的统一生产力标准的意义:第一,从根本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没过时)第二,是党对我国正确定位(初级阶段),提出基本路线,判断工作的基本标准。其次,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或阻碍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形式,促进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物尽所用,人尽所能)资:100年……总和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2、正确把握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注:不是生产力的任何变化都立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生产力的变化积累到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的程度,才会变革。(2)如何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应变革(标准)第一,从质上看,一种新的生产力已经形成第二,从量上看,这种新的生产力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或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第二,生产力未足够发展,却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的超越(大跃进、农村公社等)反对两种倾向:第一,生产力要求变革却不变革,致使生产关系长期落后于生产力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含义经济基础economicbasis: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要点:(1)实质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2)与经济体制有联系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核心:国家政权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国家的本质country: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对内:第一,政治职能:调整阶级关系(民主+专政)第二,社会职能:公共事务、社会秩序、干预经济等国家的职能:第二,调整国际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对外:国际交往的职能:第一,组织国防国家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演变(区分:国体、政体)国体polity:国家的根本制度,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权在谁手里)政体constitution:政权的组织形式,一个阶级采取什么方式去组织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关系到国体巩固与否。(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政体首先取决于国体,其次受阶级力量对比(英国、法国)、民族文化传统(日本)等制约)类型:历史至今:四种国体及相应政体无产阶级专政国体:都实行共和制,具体不一,新型国家,最后一种国体帝国政体(罗马帝国)共和政体(雅典共和国)君主专政(一般)共和制(少数)民主共和制(美、法)君主立宪制(英、日)奴隶主专政的国体封建主专政国体资产阶级专政国体(2)国家发展趋势是历史范畴,将与阶级一道消亡。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与社会日益脱离的力量,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靠社会供养又阻碍社会发展的东西剔除(为什么?),当国家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国家就消亡了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归根到底:上……的一切都是适应经……的需要产生的。)第二,经……决定上……的性质(在经济关系领域居统治地位,必然在政治、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第三,经……决定上……的变化发展(垄断资……,其上……变化,经济职能强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服务作用(政企不分、对经济尤其公有制企业管的过多,统的过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P93(二者是社会结构的不同部分,必然有矛盾)原因:第一,新的上层建筑刚建立时,会不完善,与经济基础会发生矛盾(如:一个国家刚建立时,在发展生产力、改进经济结构等问题上的职能不完善。新机构建立过程、信息产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时,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情况(如:国企改革需要国家干预,怎么改,怎么干预?采取政策、措施等中间环节)第三,经济基础相对于生产力是相对稳定的,但相对于上层建筑则是易变的,二者必然发生矛盾(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社会形态theformofsociety含义:是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一)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形态演进——五种社会形态……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社会形态的演进(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形态的依次更替统一性体现:人类总体历史过程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多样性:P94第一,相同社会形态国家发展模式不同,经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各不相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封建社会;美国与英国)第二,各国历史演进的时间不是同步的,方式是多样的(西:资——中:封建;中俄革命道路方式)第三,不同民族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甚至某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第四,不同国家、民族所处社会形态很复杂(几种形态交叉渗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多样性、跨越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不能跨越——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一般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演进、一般规律、自然历史过程民族历史而言:不是按照五种形态系列演进的,不同历史条件和主体选择的作用一个民族,当其历史处在一个转折点时,往往显示出多种可能途径,哪一种能成现实,则取决于该民族的自觉选择第一,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历史选择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前进性:是总趋势,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曲折性:不是直线上升的,会有暂时的停滞和倒退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socialbasiccontradiction三个要点: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基本性质、趋势对社会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二)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进而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内容和尺度第二,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第三,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class: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与阶层阶级与等级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形成: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相对发展不足的结果。战争、暴力等非经济因素起了促进作用,但非决定作用。——根源于经济,经济标准是划分标准,首先是经济范畴阶级斗争classstruggle: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根源: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思想领域——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文化斗争。)作用:第一,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第二,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以下几种是否属于社会革命第一,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集团间的政权交替(美国选举)第二,根本制度不变,同一社会形态内的个别变革第三,反动阶级颠覆进步政权(前苏联、东欧)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革命社会革命socialrevolution:先进的阶级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社会活动。(结果:社会形态质变,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基本标志:国家政权社会革命最主要的形式:暴力革命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reform: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措施。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农业社会——工业社会;19世纪后半期:工业文明新时代;20世纪中后,现代科技革命,信息时代,劳动者、工具、对象、管理深刻革命)第二,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改善了物质、精神生活条件、质量,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办公自动化,生活、工作一体化第三,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第四,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新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观※①必要性:科技的双重作用负面作用引发的全球问题:应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念发展中的问题:人口问题

1950年25亿

2000年60亿2050年93亿2025年80亿《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12日

: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主要矿产只有24种能满足需要,15种支柱型大宗矿产将有一半出现供给缺口。现有国有矿山中,有30%的煤矿、40%的石油、40%的有色金属和50%的铁矿将面临资源枯竭资源问题:生态问题《英卡达·百科全书》:1700年动植物年灭绝1种;1970年:超过200种;1990年:1000多种空气(臭氧层破坏)、水及其他环境环境污染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第二,社会发展方面,要保持适度人口和改善社会服务体系,增加就业,提高生活质量,消除贫困第一,经济发展方面,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偏重数量增长向强调质量转换。③哲学意义:第一,社会发展应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第二,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者——参与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最主要: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