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茶文化》教案张允碧第一讲侃侃生活中的茶一、教学目的:1、了解生活中的茶事2、知道生活中常用的茶具名称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基本的茶具名称及用途三、教学内容:1、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与茶有关的那些事儿日常饮茶茶馆与茶有关著作及电视剧——《红楼梦》、《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茶诗——卢仝《七碗茶》2、基础茶具的认识茶壶盖碗:又称三才杯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可泡茶可泡、饮合用
茶道六君子:又称“君子六艺”茶筒、茶匙茶漏、茶则茶夹、茶针4)茶船:放置泡茶用具的垫底茶具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5)公道杯:亦称茶盅、茶海盛放泡好的茶汤。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亦称公平杯6)茶滤网7)品茗杯8)闻香杯9)杯托10)盖置: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11)茶荷第二讲中国茶文化概述一、教学目的:1、了解茶文化的概念2、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3、了解中国饮茶史史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茶文化的概念和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国的饮茶发展史三、教学内容:1、茶文化内涵广义的茶文化一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茶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茶文化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茶事旅游。2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茶文化的启蒙阶段公元前2700-三国时期茶的发现和利用神农发现茶,《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西汉时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三国《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文化的萌芽阶段三国至唐代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脱离一般的饮食而走向文化圈,对人的精神和社会产生作用晋左思《娇女诗》有:“心为茶萍剧,吹嘘对鼎"把茶大量移入诗坛,使茶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他以茶为主题的诗有八首,叙及茶事茶趣的有五十多首,二者共六十多首。如“看风小溘 (ke)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又如:“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前者讲在不同环境中有时饮酒,有时饮茶;后者是把茶作为解酒之用。《唐才子传》说他“茶铛(cheng)酒杓shao不相离”茶文化的形成阶段自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达到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中包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制茶种茶饮茶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把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融于饮茶之中,创中国茶道之精神诗和对联。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庭筠的《采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唐代由于寺庙崇尚饮茶使唐代的中国茶道出现了宫廷茶道、文人茶道和寺院茶道宋代茶业的大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宋太祖赵匡胤嗜茶,在宫廷设茶事机关,茶仪成为礼制在下层社会,茶文化更加活跃,“邻里间献茶”、订婚“下茶”、结婚“定茶”、同房“合茶”、民间的“斗茶”宋代北苑贡茶园石刻明清时期茶艺有了大的发展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文人墨客对品茗技艺、茶具款式和品茗环境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他们认为讲究“至精至美”才算“道”。如张源《茶录》:“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也。”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元神”,发乎于外体-“元体”。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在茶事活动中,做到质朴求真、中王冲和,便可求得茶之真谛。张大复:“世人品茶而不知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要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一种超然物外、精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茶业发展迅速,社会不断文明进步,茶文化飞速发展。1949年茶叶产量仅为 7500T,发展到2003年,全国茶园面积发展到119万公顷,茶叶总产量达到75多万「近几年全国各地已办起茶馆3. 5万多家。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实现了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如杭州的“茶人之家”、北京的“中国茶人联谊会”、湖北的“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杭州西湖乡的“中“中国国际茶文化交流馆”、各地出现的茶艺馆、茶文化节、茶叶庄园等。4、饮茶的发展史饮茶的起源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 有“密赐荼疑以代酒”, 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疑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王褒《僮约》中有 "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 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饮茶风俗成于中唐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穷日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饮茶方法的演变生煮羹饮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煎煮法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冲泡法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当今茶之饮据饮茶习俗可分为三种类型:,顺乎自然,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第三讲中国茶道一、教学目的1、掌握茶道、中国茶道、道家文化等。2、了解中国茶道的内涵,学习礼仪文化,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茶道之内涵三、教学内容:1、茶道所谓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学习礼法,美心修德,增进友谊,是一种有益的和美仪式。2、茶道起源茶道起源于中国唐代《封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当时社会流行茶宴,以茶代酒,品茗赏景。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在茶事活动中倡导此种精神。希望品茗者从煎到饮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宋徽宗赵佶:“至于茶之为物,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则非庸人孺子可得也。”明代朱权《茶谱》:“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3茶德即饮茶时的道德要求。即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境界和道德风尚-真善美。陆羽的俭朴。刘贞德《茶十德》:“以茶利礼仁,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4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台湾教授吴振铎:“清敬怡真”“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5中国茶道分类寺院茶道(视频)中华茶艺 7禅茶茶艺.mp4宫廷茶道(视频)中华茶艺 2唐代宫廷茶艺表演.flv文人茶道(视频)中华茶艺 4文士茶.mp4第四讲茶叶分类和命名一、教学目的:1、了解十大茶分类和命名及分类依据2、了解各类茶的工艺流程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十大茶类分类,分类依据三、教学内容:1、茶叶命名1)依茶叶的外形命名:竹叶青、莲心、毛尖、毛峰、松针•一..2)依地名命名:西湖龙井、咸宁龙井3)依色泽命名:红茶、绿茶….2、茶叶分类及分类依据分类依据:茶叶的品质特点加工工艺和加工水平茶叶分十大类:绿茶、黄茶、黑茶、红茶、白茶、青茶、花茶、紧压茶、茶叶食品饮料、速溶茶3、主要茶类的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1)绿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二三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工艺:杀青一一揉捻一一干燥2)黄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分“黄芽茶”(君山银芽)、“黄小茶”(涝山毛尖)和“黄大茶”(霍山黄大茶 )。工艺:杀青一一闷黄一一揉捻一一干燥3)黑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云南的普洱茶和湖南的安化黑茶就是中国传统的经典黑茶。工艺:杀青一一揉捻一一渥堆一一干燥4)红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 80%),其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功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 。世界的四大高香红茶有: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工艺:萎调一一揉捻一一发酵一一干燥5)白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我国特产,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工艺:萎调一一干燥6)青茶品质特点及工艺流程属半发酵茶,即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一种茶类。它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浓醇 。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工艺:萎调一一做青一一炒青一一揉捻一一干燥4、中国名优西湖龙井的品质特征:外形--光、扁、平、直、色绿。内质--香高纯,熟栗香;汤色绿、黄绿明亮;滋味鲜浓醇;叶底完整嫩绿明亮。西湖美景、龙井名茶,早已名扬天下。游览西湖,品饮龙井茶,是旅游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扁形类的名茶还有:大方、旗枪、竹叶青、剑毫、瓜片等黄山毛峰的品质特征:黄山毛峰外形条索紧结壮实,白毫显露。内质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黄山毛峰属条形类绿茶,与之相似的名茶有:峨嵋毛峰、蒙顶甘露、凌云白毫、天目山毛峰等安溪铁观音品质特征:安溪铁观音属青茶类,相类似的有乌龙茶、武夷岩茶等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外形--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内质--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洞庭碧螺春品质特点:“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改定名为“碧螺春”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祁门工夫红茶品质特征:属工夫红茶类,类似的有宜红、滇红、川红等高档祁红外形--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内质--冲泡后茶汤红浓,香气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显的甜香,有时带有玫瑰花香。祁红的这种特有的香味,被国外不少消费者称之为“祁门香”。台湾冻顶乌龙品质特征:冻顶乌龙茶属轻度或中度发酵茶,主产于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的冻顶山。冻顶山是凤凰山的支脉,居于海拔700米的高岗上,传说山上种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农必须蹦紧脚尖(冻脚尖)才能上山顶,故称此山为“冻顶”。冻顶山上栽种了青心乌龙茶等茶树良种,山高林密土质好,茶树生长茂盛。外形--卷曲呈半球形,色泽墨绿油润。内质--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高,有花香略带焦糖香,滋味甘醇浓厚,耐冲泡。第五讲茶艺的“三法”“四要”一、教学目的:1、了解茶艺的“三法”“四要”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茶艺“四要”三、教学内容:1、茶艺“三法”:制茶法、烹茶法、佐茶法;2、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要精茶。—茶要好,要懂茶要靠感官鉴定茶的形、色、香、味,定出茶品优劣,不历练难得真功夫。品饮名茶是古今时尚。名茶的形成与贡茶、名山、名人、消费市场关系很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要真水陆羽论择水以“山水上 ,江水中,井水下,”雨水、雪水是“天水”,烹茶亦佳。宜茶之水一般要清、活、轻、甘、冽。茶趣之一是择水,汲水自煎茗乃文人雅事。品水文学是茶道开出的奇花异卉。天下名泉天下第一泉:玉泉,北京玉泉山玉泉,为清代乾隆帝御封;谷帘泉,庐山康王谷谷帘泉,为唐代茶圣陆羽品定;中泠泉,镇江金山寺中泠泉,为唐代刘伯刍品定;趵突泉,济南趵突泉,清皇帝乾隆曾为之亲提“第一泉”天下第二泉:石泉,无锡惠山寺石泉水,名曲《二泉映月》就说的是惠山石泉天下第三泉:杭州虎跑泉;杭州龙井泉;苏州虎丘寺石泉水,此前被陆羽品定为天下第五泉,后为刘伯刍评为“第三泉”济南珍珠泉。天下第四泉:扇子山蛤蟆石泉;上饶广教寺陆羽泉。天下第五泉:扬州大明寺泉水。要活火茶有九难,火为之四。烹茶要“活火”,燃料选择上一要燃烧值高,二要无异味。如何看火候 ?“三大辨,十五小辨”是古人的经验。饮食行业谚话曰:“三分技术七分火。”烹茶用火不易。所以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提出“茶有九难”火为之四。并说“膏薪庖炭,非火也”,即有油烟的柴和沾有油腥气味的炭不宜作烤、煮茶的燃料。要妙器茶艺四事,茶具乃其一端。中国茶具在唐代以前是与食器混用,作为品茗专用的茶具草创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宋承唐制,为适应斗茶游戏有所损益;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茶具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古朴、富丽、淡雅三个阶段。茶具的发展与文化同步、与茶道同步。茶具第五讲茶具一、教学目的:1、了解不同质地的茶具的特点2、学会搭配茶具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同质地茶具的特点茶具的搭配三、教学内容:1、茶具的种类(按质地分)陶土茶具:紫砂茶具、陶质茶具等;瓷器茶具:白瓷茶具、青花茶具等;玻璃茶具:玻璃茶杯、玻璃壶等;金属茶具:金、银、铜、铁、不锈钢;漆器茶具:漆器茶杯、漆器茶托等;竹木茶具:竹木茶杯、竹木茶托等;石器茶具:玉石茶具、玛瑙茶具等。2、茶具的特质陶土茶具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 ,然后逐渐演变成比较坚实的硬陶和彩釉陶陶土器具的发展:土陶一硬陶一彩釉陶陶土器具的质地:粗糙一坚实一多彩、细腻陶器中的佼佼者一一宜兴紫砂茶具明代(陶庵梦):“宜兴罐以龚春(供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不愧色。”史料记载“供春之壶,胜如金玉”,“阳羡 (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紫砂茶具创始于宋,明代以后大为流行,成为各种茶具中最惹人珍爱的瑰宝。紫砂茶具性能:透气性强、保温性能好、且能蓄留香。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便。”历代紫砂壶名师:? 明代:龚春一一供春壶? 明代万历年间: 紫砂壶“四大名家”:董翰、赵粱、文畅、时朋,- 紫砂壶“三大妙手”: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 近代:顾景洲、朱可心、蒋蓉、徐秀裳、汪寅仙、吕尧臣、徐汉裳、谭泉诲、 许四海餐器的发明和使用稍迟于陶器;瓷器茶具:白瓷、青瓷和黑瓷三足鼎立。白瓷茶具唐代:白瓷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江西景德镇:质地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而异军突起,技压群雄——中国瓷都。明、清两代:“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青瓷茶具青瓷茶具始于晋代,主产地为浙江。唐代顾况《茶赋》:“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诗人皮日休《茶瓯》:“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青瓷生产水平鼎盛时期:宋代浙江龙泉哥窑、弟窑黑瓷茶具宋代,茶色贵白,所以宜用黑瓷茶具陪衬。
黑瓷以建安窑(今在福建省建阳市)所产的最为著名。所生产的兔毫盏,釉底色黑亮而纹如兔毫,黑底与白毫相映成趣,加上造形古雅,特别为日本茶人所推崇。彩瓷茶具3)玻璃茶具玻璃茶具是茶具中的后起之秀。玻璃质地:透明、可塑性大。玻璃茶具: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光洁、导热性好,时代感强,价廉物美。
4)金属茶具金属茶具是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茶具,主要是用于宫廷茶宴。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精行俭德”,故在茶艺中不提倡使用金属茶具。5)漆器茶具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产于福建福州故称为“双福”茶具。福州产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赤金砂”等名贵品种。6)竹木茶具竹木质地朴素无华且不导热,用于制作茶具有保温不烫手等优点。竹木还有天然纹理,做出的茶具别具一格,很耐观赏。目前主要用:竹木制作茶盘、茶池、茶道具、茶叶罐等,也有少数地区用木茶碗饮茶。7)其它茶具用玉石、水晶、玛瑙以及各种珍稀原料制成的茶具。台湾:木纹石、黑石胆、龟甲石、尼山石、端石的石茶壶都很受欢迎。一般用于观赏和收藏,在实际泡茶时很少使用。3、茶具和茶类的搭配1)茶具的色泽茶具的色泽一指制作材料的颜色和装饰图案花纹的颜色。冷色调:包括蓝、绿、青、白、灰、黑等色,暖色调:包括黄、橙、红、棕等色,凡用数色装饰的茶具可以主色划分归类。2)茶具与茶类色泽的搭配茶器色泽的选择:指外观颜色的选择搭配。选配原则:要与茶叶相配,饮具内壁以白色为好,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与明亮度。注意主茶具中壶、盅、杯的色彩搭配,再辅以船、托、盖置,力求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以主茶具的色泽为基准,配以辅助用品。可根据所泡茶类选用。绿茶类—冷色透明无花纹、无色彩、无盖玻璃杯;或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大宗茶类单人用具,夏秋季可用无盖、有花纹或冷色调的玻璃杯,春冬季可用青瓷、青花瓷多人用具,宜用青瓷、青花瓷、白瓷等各种冷色调壶杯具。红茶类—暖色条红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白瓷、白底红花瓷、各种红釉瓷的壶杯具、盖杯、盖碗。红碎茶:紫砂(杯内壁上白釉)以及白、黄底色描橙、红花和各种暖色瓷的咖啡壶具。乌龙茶类—冷色轻发酵及重发酵类:白瓷及白底花瓷壶杯具或盖碗、盖杯。半发酵及轻、重焙火类,朱泥或灰褐系列炻器壶杯具。半发酵及重焙火类,紫砂壶杯具。花茶茉莉花茶:冷色,玻璃杯,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玫瑰红茶:暖色,玻璃杯,斗彩、五彩等盖碗、盖杯、品种的盖碗、盖杯、壶杯具。普洱熟茶(黑茶)—暖色普洱生茶(晒青绿茶)—冷色第六讲茶俗一、教学目的:1、了解不同民族、地区的茶俗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同民族、地区的茶俗三、教学内容:1、国内少数民族茶道布依族“姑娘茶”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制好的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由姑娘家作为信物送给情人。而只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送给情人。意思是用纯真精致的名茶来象征姑娘的贞操和纯洁的爱情。西藏高原茶文化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做酥油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 )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 。云南三道茶一道苦、二道甜、三道香麻辣云南的盐巴茶茶汁 +盐巴。早一盅威风,午一盅轻松,晚一盅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蒙古奶茶2、国外饮茶习英国人的午时茶印度热带奶茶俄罗斯的红茶蒙古的砖茶泰国人喜欢冰茶美国人喜速溶茶德国人喜玉兰、米兰花茶土耳其人喜“苹果茶”埃及人喜甜茶第七讲茶与健康一、教学目的:1、了解茶的营养价值2、了解茶的保健功能及常见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茶的营养价值,茶的保健功能三、教学内容:1、茶之营养价值茶叶被誉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历来被公认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英国人“文明之饮”、“健康之饮”、“灵魂之饮”法国人“浪漫之饮”日本人“原子时代的饮料”这与其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分不开的。2、茶叶化学成份的分类主要的有机物(占干物质%):蛋白质20〜30%氨基酸1〜4%生物碱3〜5%茶多酚20〜35%糖 类20〜25%有 机 酸 3%左右类 脂 类 8%左右色素1%左右芳香物质0.005〜0.03维生素0.6〜1.0主要的水和无机物:水分-鲜叶 75%干茶4-7%无机物(占干物质%)-水溶性部分2〜4%水不溶部分1.5〜3.0%含25种氨基酸25种氨基酸都是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茶氨酸是茶树特有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 80%,另外,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比例也较大。还有苏氨酸、赖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等 。含丰富的维生素丰富的矿质营养元素40多种。钾:占干物质 1.5-2.5%硒:紫阳富硒茶1.5-3.8ppm,硒是GH-PX的组成成分锌:35—50微克/100g,是RNA和DN咪合酶的组成成分。氟:100—SOOppm,防龈齿和老年骨质疏松TOC\o"1-5"\h\z钙: 2800-5600微克 /g镁: 1200-2400微克 /g铁: 80-2600微克/g锰: 200-1100微克 /g糖类和蛋白质类糖类:占干物质 10-12.5%,属多聚糖类,可防糖尿病。蛋白质:20%,溶于水者仅1-2%。生物碱2-5%,包括: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其中咖啡碱占主要地位。具有兴奋作用,益思、去疲劳、醒脑、强心、利尿解毒、助消化。茶多酚类又叫单宁、鞣酸。占干物质 20-35%,其中 70%属儿茶素类,此类物质中的EGCGECEC宙I起了医学界广泛重视,它们具有抗癌作用。此类物质还有抗氧化性、防衰老、降血脂、血糖作用。粗纤维占干物 10-20%,有助消化、降血脂。3、茶的保健功能《本草纲目》:“火为百病,茶最能降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寓代理销售合同范本
- 冰淇淋套餐合同范本
- 出售文明公寓合同范本
- 中药加工合同范本
- 公寓阁楼买卖合同范本
- cps推广合同范本
- 农户斗鸡养殖合同范本
- 事业物业合同范本
- 住家阿姨用工合同范本
- 与单位停车合同范例
- 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2025中国烟草/中烟工业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 2025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汇编(配套新教材)
- 天津2025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辅导员岗位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2025年春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课件 第六单元 数量间的加减关系 第2课时 求比1个数多(少)几的数
- 语文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研究
- 民用无人机操控员执照(CAAC)考试复习重点题库5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