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重生:马口窑陶艺的文化意义_第1页
面向未来的重生:马口窑陶艺的文化意义_第2页
面向未来的重生:马口窑陶艺的文化意义_第3页
面向未来的重生:马口窑陶艺的文化意义_第4页
面向未来的重生:马口窑陶艺的文化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向未来的重生:马口窑陶艺的文化意义胡兰凌(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马口窑陶艺作为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已然被赋予新的意义,它与国民经济建设、文化产业密切结合,形成强劲的动力结构[1]。马口窑陶艺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除了有地域性的空间范畴,还具有历史上的时间范畴。马口窑陶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由马口窑陶艺予以物化,否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就会因为中国为数众多的乡村城镇以及各不相同的地域性特色而成为过于宽泛和无法界定范围的研究主题。

一、现代社会的危机与审美心理重建

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与工业文明,已经改变了世界的文化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强大的物质影响力使高科技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心理认知。海德格尔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之为“现代思想框架”,认为源于欧洲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把存在当作一种认识对象,把人抽象为与之对立的孤立思维主体,并最终把思维理性推演为本体论的存在。克拉威克写下:

“宗教曾经是一个环抱着人类生活的结构,提供人类一个完整的意向和符号,使他能表达自己心灵至善的企望。但随着这一精神框架的逐渐消逝,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间已经成为一种零散的存在”[2]。

这是对现代物质文明世界和人类社会潜在危机的深刻揭露。现代社会似乎正在不断增进着这种意识和经验:不再有任何外在的价值体系可供人们表达他自己对心灵完整的企望;不再有一处场所能够安置人们的精神之偶、归寄人们的生活之魂。今天的社会生活,尤其在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到处存在着一种对感性世界遮蔽、主体性遗失和神性隐匿的现实,普遍焦虑的心理情绪已经构成人文批判和反省的社会现实基础。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一批激进的人文批判者成了这股思潮的前卫代表。

在宗教已渐渐隐遁的时代,该如何确立一个能够凝聚、安寄人们精神与灵性的观念中心?依靠怎样一种力量,采取怎样一种方式来实现人性的全面复归?似乎只能从自身的可能性和创造性中寻求所需要寻求的一切。于是审美的艺术跃然出现在人们能够提供的解决方案中。唯有审美的艺术不仅可以容纳和肯定人们的感性需求,还能够赋予它们以现实的形式。美使人的精神价值得到升华[3]。艺术与审美成为人们释放与寄托感性心理需要的对象。

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继承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和美学传统,并把弗洛伊德关于在现代文明中欲望受到压抑、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对立的观点,与马克思关于劳动被异化和人的本质要求解放的观点相结合,发起对现代资本主义压抑文明和现实原则的全面批判。他们以叔本华和尼采所代表的哲学逆流,冲击以理性逻辑规定人的本质的传统本体论,代之以意志和快乐等非逻辑语言表达的存在概念[4]。通过感性的解放来建设一个在本质上是快乐存在,其现实原则为快乐原则的“非压抑性文化”。作为想象力的自主表现和感性缩影的艺术,正是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

艺术对社会变革的主要作用还体现在另一个层面。人的感性被视为社会文化的基础,这意味着在社会文化基础上的变革首先能够在主体感官上接受非压抑性世界的潜在形式,构成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意识倾向。因此,“本应在艺术中心的范畴里变革实践的一切,却要求被承担为未来的解放实践中的必然因素,艺术并不能改变世界,但有助于改变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们的意识和倾向。”[5]这应该作为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思想原则,文化自信的战略目标不是颠覆或者摧毁现行社会的文化系统,而是对它进行富有成效的改善。

日益深入的文化研究表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许多值得发扬光大的积极因素。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的倾向并非出于对民族主义的自恋,而是对文化原有认识格局的历史性突破。对中华文明的认同,甚至也构成当代文化艺术领域既富有诗意又具有实践意义的新思潮。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以及受其影响和支配的民间艺术活动的全面考察和分析,已经把一种具有广泛民众基础、贴近现实人生的审美形式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在眼前。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饱含乡土气息、富于生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大众审美以怎样一种“活的灵魂”和“有意味的形式”,以及它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种把握现实世界、开掘生活意义的方式。这一切都足以被看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和文化价值。而就历史情形而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在审美调节机制中所发挥的社会文化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二、马口窑陶艺的文化意义

作为被收录在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马口窑陶器艺术,从传统的集体审美意识在饱含有历史痕迹的成分里演化出一些极具象征意味的艺术符号,汇聚成了一套完整社会化的符号系统,也是集体的契约,并体现为感性、需求、意愿、兴趣和理想。生活在荆楚大地上的马口窑工匠们借助集体意识建立起的这套符号系统,最终被创作成为马口窑陶器表面生动鲜活的装饰纹样,无论是十八学士、八仙、戏剧人物、喜鹊、兰花、诗词等等。这些源自民间的艺术符号已经自然而然地传达到每位社会个体的意识中,并在他们相互认同的行为和活动中表露出来。可以说,这些马口窑陶器工匠们与荆楚大地上的全体群众一起共用着同一套艺术语汇,尽管每个社会个体的喜好和习惯不尽相同,但所有个性化区别的底层总是贯穿着同一条精神之链,也就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中华文脉。

这种文化基因让马口窑艺术从诞生之初就以广泛的认同与群众基础摆脱了个人主义的藩篱,成为一种属于社会大众的“共享意识空间”。其中包含着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个人心智系统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开放,它认同和承受着文化的历代传递。现实和历史、个体与社会没有绝对的冲突和疏离,由一条牢固的文化精神纽带把它们紧紧联结在一起,被这种无形的文化脉络与审美形式维系在一个充满责任和义务、信念与理想以及困苦和幸福的文化统一体中,这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功用。

另一层意义则是个人对现实文化社会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对广大接受主体的开放。尽管马口窑艺术最大程度体现了荆楚人民的自主创造,但这种自主并不意味着它有任何机会等同于“审美个人主义”。个人追求的独立艺术风格是所谓“学院派”艺术所追求的状态,艺术家必须具备独立的人格,创作的作品也必须是独一无二的风格,呈现的是某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辨,以至于每个艺术家都打造构筑了仅属于个人的象牙塔。但是民间审美创造的自主性都产生于非个人主义的基础,这种特殊性使民间艺术不仅没有因为大量使用社会共性的观念符号而削弱或者丧失它的审美价值,反而更将它的审美效应推广到广大的社会群体之间[6]。例如、观众们在解读和赏析马口窑艺术的时候已经扫清了个人主义的任何障碍,这也极大程度地增强了后者的可解读性和审美激发的效果。在这些艺术符号被不断传承和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完满而充分地实现了艺术的崇高使命——抚慰心灵、寄托愿望、美好祝愿和集体欢庆。这也让马口窑艺术拥有了最广大的创作群体和欣赏群体。从这个角度说,可以肯定它们的社会作用与文化功能显然要超越那些由个体艺术家创造的“高雅艺术”。由此我们坚信,只要这种优势和价值被普遍认知,就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民间艺术已有的态度和看法,也会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高雅艺术”及其艺术哲学。

哲学和文化批判者对人类未来文明建设的思考,启发我们不仅从美学的角度,而且也从文化学的宏观视角去审视和发掘马口窑陶艺的价值。这也是旨在调节两种不同价值取向之矛盾的文化战略所要求的:一方面激进的文化哲学主要改造文化压抑本能、理性压抑感性的现实社会;另一方面,新型文明制度的建构迫切要求强化或者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规范,以抑制那些有可能破坏自由社会之根基的人类本能冲动。

理性与价值取向的矛盾,实在是现代社会无法摆脱的二律背反,这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辩证运动和永恒张力。因此任何“形而上学”式的“非此即彼”主张,注定不可能是有助于文明建设的良药。艺术以其独特的品质担负起调节上述矛盾的使命,而完成这种使命的希望,将首先维系在艺术补偿机制的强化上。

马口窑艺术引导大众直面内心的能力可谓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它以夸张而富有张力的艺术形式,倾听、激发、释放那些发自心底的呐喊,这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心理系统,由此也可以肯定它们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更重要的文化价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口窑艺术可以理解为湖北民间哲学生命化创造力的图形化体现,它的自主性品质是审美主体和现实世界创造性关系的体现,是显示在审美创造过程成果上的内心转换。这种艺术品源自民间文化观念,也源自民间特定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态度。诚如民间艺人在马口窑陶罐上自如地表达思想见解那样,他们说:“飞禽走兽人喜欢,谁知走兽心中来。”让那些感性认识包括:幻想、热情、浪漫和神话,以一种如此朴素的贴近人生现实的方式适合并鼓舞着广大民众。处于本真的艺术表达:飞驰的想象力、高度的自由度,它们完美地实现了理想艺术所应该具有的文化心理调节功能。恰如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言,这正是“生命的形式”和“情感的赞歌”[7]。

如果确定马口窑艺术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求生、趋利、增寿、祝福等观念是其具备的重要艺术特点,那也应该确定这些文化观念产生的另一层重要特征:艺术风格与结构的开放性。因为民间文化观念的特定性质,民间艺术要在作品在接受主体的过程中发生互动作用,也明显具有集体审美共性的特征。马口窑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远的文脉传承,而且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人民群众无论男女老幼都热情地参与到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来,这种品质从根本上说是由影响和支配民间艺术的观念结构特性所决定的。

三、马口窑艺术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9]。文化自信的大旗恰如其时的号召着文化工作者们携手共进,坚定文化自信的国家决策也正全方位深刻彰显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先进性。”

在21世纪的新时期,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对设计学科提出更高的要求,武汉市在202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评选为“世界设计之都”,以及遍布武汉市众多高校中相继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这都意味着湖北武汉的设计产业迎来了极好的发展契机。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设计师一定要做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同理,作为武汉本土的设计师,在设计中运用和发掘荆楚文化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就成为由内心触发的文化自觉。

湖北艺术家与设计师们对荆楚文化的热爱是发自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而不只是简单借用和照搬荆楚文化艺术符号。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湖北艺术家们就已经立足于脚下这片热土开始探索荆楚文化在艺术创作领域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理论研究者,如:周韶华、尚扬、唐小禾、陈犁、刘一源、刘依闻、刘寿祥、徐勇民、陈孟昕、皮道坚、陈池喻等等。他们就像艾青先生在诗里吟诵的那样:“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批艺术家们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富有充满创新意识的勇气、饱含对国家无限的热爱。恰同学少年时,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伴随他们挥洒青春的是为之付诸心血的画作。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创作出极为优秀、又具有鲜明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

马口窑陶艺所映射的楚文化诚如李泽厚先生谈及:这是多么鲜艳又深沉的缤纷世界啊,从《楚辞》到《山海经》,从庄周到“宽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