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1页
第十章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2页
第十章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3页
第十章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4页
第十章市场运行法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市场运行法律制度第一节反不正当竞争法概念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由国家制定的,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秩序,制裁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一、反不正当竞争概述调整对象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营者违反竞争原则,进行不正当竞争活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规范经营者的竞争行为,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经营者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必须具备以下特征,见图:不正当竞争行为(一)欺骗性交易行为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使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不正当竞争行为(二)限定专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不正当竞争行为(三)以权经商和地区封锁行为该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以及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四)商业贿赂行为该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不正当竞争行为(五)虚假的广告宣传行为该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以及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六)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表现为4方面: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上述各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品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面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不正当竞行为(七)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低价销售的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季节性降价。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不正当竞争行为(八)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销售行为该行为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违背购买者的意愿,强行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不正当竞争行为(九)违反规定的有奖销售行为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为扩大商品销路、吸引顾客,通过把售出商品所得全部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设立奖金或奖品进行推销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的有奖销售行为表现形式:一、经营者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十)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商业信誉:是指经营者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法,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通过诚实劳动所取得的“精神成果”。商品声誉:是指经营者通过诚实劳动,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道路,从而使生产出的商品质量高,价格合理,性能齐全,用户信得过。(十一)通谋投标的行为该行为是指投标者和招标者为排挤对手,相互勾结、串通投标,故意抬高或压低标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监督检查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职权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相关资料。查询、复制与相关的协议、账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检查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营者依法给予处罚。监督检查被监督检查的当事人的义务和权利(一)当事人的义务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二)当事人的权利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有以下两种救济途径:12申请复议

不服,15日内提起诉讼

直接提起诉讼

监督检查社会监督: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以及各种形式的舆论督促。国家对上述社会监督予以鼓励、支持和保护。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宣布行为无效。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行政处分。吊销营业执照。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方式内容停止侵害经营者正在实施不法侵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经查出,首先责令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办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或是实施假冒商标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他人信誉,以及以其他方法进行不正当竞争,损害了他人的商品声誉、商业信誉,应承担消除影响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经营者违法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法律责任刑事责任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违法实施商标侵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贿赂销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明知有违法构成犯罪的行为的经营者故意包庇不使其受追诉第二节反垄断法一、反垄断法概述:1、垄断:经营者对相关市场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排他性控制或对市场竞争进行实质性的限制妨碍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和状态。2、特征主要方式-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效果-限制或排斥了竞争-违法-危害社会3、垄断的分类市场占有情况:独占垄断、寡头垄断、联合垄断。垄断的原因:经济性垄断、国家垄断、行政性垄断、自然垄断。4、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联系与区别二者联系:都违反市场竞争的公平、平等、自愿原则,破坏市场交易秩序和公平竞争机制,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区别:性质不同,是否属于竞争;主体范围不同,广泛还是特定;行为的方式不同;直接后果不同,破坏竞争秩序导致竞争过度与有效竞争不足、损害竞争活力5、适用范围:境内经济活动;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不适用领域:1)经营者按法律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但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反垄断法;2)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协同行为,不适用本法防止市场上出现垄断,并对合法的垄断企业进行监督。垄断行为包括:(1)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2)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4)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二、垄断行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规则以及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1)经营者通过公平、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2)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3)公用企业、依法实施专营专卖的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对其商品后服务价格实施监管,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4)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垄断协议1、概念垄断协议,指经营者之间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从订立协议的目的、协议产生的后果或影响来判断是否限制竞争)2、分类:(1)横向协议:指竞争者之间的限制竞争协议;(2)纵向协议:不同经济阶段的经营者订立的限制竞争协议(生产商对销售商或销售商对生产商的限制)3、横向协议(1)概念: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同类产品的生产商或经营者串通订立限制竞争的协议(2)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A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B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C分割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对这些对市场竞争损害严重又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好处的垄断协议,适用本身违法原则;D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F联合抵制交易;G企业集团和行业协会制定的具有排除、限制竞争影响的决定以及竞争者之间的协同行为,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被禁止的垄断行为;若几个经营者存在着一致的行为(涨价或涨幅相同)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合作的行为,即被认为违法。4、纵向协议(买方与卖方之间订立的)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横向协议与纵向协议的区别:横‘是竞争者之间的协议,是为了共同限制竞争;纵’不是竞争者之间的协议,不是为了限制商品数量或抬高价格。5、垄断协议的豁免经营者之间达成下列协议的不仅不会严重限制竞争,而且可以使消费者受益的,可以得到豁免:(1)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2)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3)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4)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5)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下降或生产明显过剩的;(6)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正当利益的6、违法垄断协议的法律后果1)经营者违法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关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的1%-10%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处以罚款50万元以下;2)行业协会组织达成垄断协议的,处以罚款50万元以下,严重者可以依法撤销登记;3)经营者主动报告达成的垄断协议,可以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4)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1、概述禁止滥用市场地位,不禁止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市场支配地位的取得或是由于政府授权取得、或是因自身经济效益而取得2、相关市场界定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相关因素:相关产品、相关地域和相关时间相关市场的界定,目的是确定相关企业实际的竞争对手,即确定哪些企业有能力约束这个企业并阻止它因不受有效竞争压力而为所欲为的行为,因此才能计算市场份额相关产品:产品的特性、价格和用途,消费者认为他们具有相互可替代性的所有产品,既要考虑需求替代,又要考虑潜在(涨价时)替代相关地域:这些具有可替代性的相关产品所活动的地理范围3、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概念: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上能够控制商品的价格、数量或其他交易条件,或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的一种能力,反映企业与其竞争者、消费者、市场竞争的关系,即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不受竞争的制约,自由定价或经营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1)经营者的市场份额(一个经营者达到市场份额的1/2,两个合计达到2/3,三个合计达到3/4)和相关市场竞争状况;(2)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3)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4)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性;(5)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关于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制度,下列哪些选项符合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的?A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1/2的,推定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B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份额合计达到2/3的,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1/10的,不应当推定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C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3/4,其中有两个经营者的市场份额合计不足1/5的,不应当推定该两个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D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答:ABD4、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交易价格的不公平、滥用目的在于排除竞争对手)(1)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商品或以不公平低价购买商品;(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4)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或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5)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在交易中附加不合理的条件;(6)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控制经营者集中1、概述经营者集中与企业并购相同含义,企业无限制的互相并购,会消灭市场上的竞争者,导致垄断性的市场结构,需要制止市场上的过度集中,保护市场竞争2、经营者集中方式与分类(1)经营者合并(新设和吸收合并)(2)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能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的影响合并分类:(1)横向合并:竞争者之间的合并;如果合并会扩大企业的市场势力、提高企业滥用市场优势的可能性,影响竞争,直接减少甚至消灭市场上的竞争者;(2)纵向合并:不同经济阶段企业间的合并;(3)混合合并:生产经营活动中相互没有关系的企业间的合并。3、经营者集中申报经营者集中达到申报的标准(法律未规定具体标准),应事先进行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可以不向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的情形:(1)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资产的;(2)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拥有(实际是企业集团的内部并购)申报提交资料:(1)申报书;(2)集中对相关市场竞争状况的说明;(3)集中协议;(4)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未报告实施集中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处50万元以下罚款4、经营者集中审查在申报后,一定期限内进行审查(1)初步审查:收到经营者提交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审查,做出是否进一步审查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营者。作出不实施进一步审查决定的,或逾期未做出决定的,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2)实施进一步审查的,自决定之日起90日内审查完毕,做出是否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营者,符合规定情形时可再延长60日,未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的,视为同意经营者实施集中5、经营者集中实质性审查审查集中应否禁止考虑的因素:界定相关市场、认定合并是否产生市场支配地位或导致市场的过度集中、市场支配地位或导致市场的过度集中是否对经济和竞争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经营者的集中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应做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即决定禁止与不禁止集中的依据是竞争政策,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的市场份额及控制力、市场的集中度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对消费者和有关经营者的影响,还要考虑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6、经营者集中的豁免经营者能够证明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可以做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豁免理由:一是集中有利影响大于不利影响,即有利于对相关市场竞争结构的改善;二是公共利益,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行政性限制竞争1、概念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称为行政垄断。它既不属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而实施的经济管理,又不属于为实现宏观调控而采取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是一种滥用权力的行为反垄断法第8条: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主体:行政机构(不应包括中央政府)、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的组织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及其地方政府机构违反国家的法律或基本政策实施的行政行为导致市场参与者的不公平待遇,或导致对某些企业、行业或地区的不公平歧视而又没有明确的法律或政策的允许,则被视为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2、行政性限制竞争的表现1)强制交易:限定或变相限定单位或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2)妨碍商品自由流通:(1)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2)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3)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4)设置关卡或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将进入或本地商品运出;(5)其他妨碍商品在地区间自由流通的行为(3)限制跨地区的招标投标活动: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评审标准或不依法发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的招标投标活动(4)排斥或限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采取与本地经营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5)强制经营者从事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6)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3、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反垄断执法机关可以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的建议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是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之一。关于这种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不限于行政机关;B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不包括中央政府部门;C《反垄断法》对这种行为的规制,限定在商品流通和招投标领域;D《反垄断法》对这种行为的规制,主要采用行政责任的方式答:AD六、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1、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研究拟定有关竞争政策、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发布反垄断之难、协调监督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2、地方反垄断执法机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授权政府相应机构依照本法负责执法。三、对垄断行为的调查第三十九条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进入被调查的经营者的营业场所或者其他有关场所进行检查;(二)询问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三)查阅、复制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有关单证、协议、会计账簿、业务函电、电子数据等文件、资料;(四)查封、扣押相关证据;(五)查询经营者的银行账户。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应当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书面报告,并经批准。第四十条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为,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执法人员进行询问和调查,应当制作笔录,并由被询问人或者被调查人签字。第四十一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第四十二条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拒绝、阻碍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调查。第四十五条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调查。中止调查的决定应当载明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的具体内容。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中止调查的,应当对经营者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监督。经营者履行承诺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恢复调查:(一)经营者未履行承诺的;(二)作出中止调查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发生重大变化的;(三)中止调查的决定是基于经营者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不真实的信息作出的。四、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是指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

——《现代汉语词典》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产、分配、交换的目的和归宿。

——经济学范畴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对各种有形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耗,即生活消费。

——现实生活

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该权利受到保护时给消费者应得的利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国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立法宗旨: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基本原则:

(1)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给予特别保护的原则

(2)公平交易原则

(3)社会监督原则二、消费者权利和经营者义务消费者的权利: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生活消费的需要,依法具有的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及要求经营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要求赔偿权依法结社权获取知识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消费者的权利经营者:是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生产经合活动并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经营者的义务:是指经营者依法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义务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义务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出具凭证和单据的义务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义务不得以格式合同等方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义务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利的义务经营者的义务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国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立法机关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行政机关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司法机关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社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舆论监督

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三、消费者权益保护四、消费争议解决消费争议:是指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因消费者权益而发生的争议。发生的原因:由于消费者认为经营者的行为侵犯了其自身的合法权益。由于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就与消费者权益有关的问题具有不同的认识。消费争议的特点:(1)在消费领域或消费过程中发生。(2)争议的内容或是消费者权益或是经营者的义务。(3)具有民事纠纷的性质,属于民事性质的法律关系。赔偿责任主体

1.生产者、销售者的赔偿责任

2.服务者的赔偿责任

3.经营者组织变更后的赔偿责任

4.营业执照使用人或持有人的赔偿责任

5.展销会的举办者、参展单位、柜台的出租者、承租者的赔偿责任

6.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广告经营者的赔偿责任(一)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1、与经营者协商解决;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二)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2、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3、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若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消费者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4、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消费者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5、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若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则消费者可以直接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6、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7、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第四节产品质量法产品的概念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各种制成品。

初级农产品(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产品)狩猎品原始产品建筑物建筑材料建筑配件设备

产品不包括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社会需求所具备的质量特性的总和。

产品的质量特性内部特性外观特性结构特性技术特性可靠特性经济特性产品质量的社会要求使用性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性要求加强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产品质量法的立法宗旨产品质量法的概念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包括关于产品质量责任、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损害赔偿及争议处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产品质量法的原则(一)贯彻“质量第一”的战略方针的原则(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原则(三)不阻碍生产发展的原则产品质量标准国内产品质量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国际标准

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二、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的体制

二、产品质量的宏观管理

1、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3、产品质量检验制度4、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三)产品质量社会监督产品质量监督的渠道产品质量监督的三种渠道:国家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团体监督消费者、用户监督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生产者责任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三)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第二十七条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一)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二)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三)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的名称和含量的,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四)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五)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裸装的食品和其他根据产品的特点难以附加标识的裸装产品,可以不附加产品标识。第二十八条易碎、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第二十九条生产者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第三十条生产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第三十一条生产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第三十二条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者责任第三十三条销售者应当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第三十四条销售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第三十五条销售者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第三十六条销售者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第三十七条销售者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第三十八条销售者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第三十九条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四、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责任1、民事责任(1)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是指不影响产品正常使用、也不会产生严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