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析说课材料_第1页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析说课材料_第2页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析说课材料_第3页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析说课材料_第4页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析说课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析ADDYOURTEXTHERE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辽中南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演进进程分析辽中南城市群基本概况132从城市群规模、人口数量、所包含的城市等级等方面进行比较。基本状况比较从经济发展程度、人口聚集程度、城市竞争力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综合经济实力比较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比较;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的比较。空间组织及分工合作体系比较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城市群是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特征,目前我国成形的十大城市群,有的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有的成为了区域经济中心,都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比较强的拉动作用。我国的三大城市群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大城市群无论从城市群规模、人口数量、所包含的城市等级等方面都优于作为辽中南地区,因此区域影响力也大于辽中南城市群。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含18个城市,而且除中心城市上海之外,其中的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都是实力较强的城市,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群。——基本状况比较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竞争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地区。它们已完成了由个别城市点扩大并影响到一系列城市的历程,分别在各自的区域内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1.从GDP总量、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科技支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等方面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都远远高于辽中南城市群。由于长三角城市群包含城市多,且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各项指标均最高。2.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辽中南城市群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因为这两大城市群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群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3.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看,辽中南城市群与三大城市群差距明显。——综合经济实力比较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从城市发展的进程看,城市群或者都市经济圈是目前最有效率的空间组织形态。一般来说,城市群中都有一个以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最集中的中心城市,它与周边城市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分工合作关系,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对周边地区经济要素的吸纳功能,也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了带动和辐射功能。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同时具有“极化”和“辐射扩散”两种效应。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两种效应的大小,也就是对周边地区城市作用的大小。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接近这种经济学意义的都市圈。虽然作用效果不如上海强大,但珠三角的广州和深圳以及京津冀中的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也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E代表经济首位度,它反映的是城市群中首位城市的经济规模及其对其它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S代表城市首位度,它反应的是城市群中首位城市对于周边发展要素的集中程度——空间组织及分工合作体系比较ADDYOURTEXTHERE辽中南城市群基本概况辽中南城市群发展中存在问题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演进进程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辽中南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等城市。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最高。辽中南城市群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境内,西临京津冀城市群,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与吉林省接壤,东侧与朝鲜相邻;南临渤海和黄海,是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重要出海口;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可至俄罗斯、蒙古等国,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占有重要地位。辽中南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东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在国内也是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城市群地区。同时辽中南城市群是东北地区开放度最高的地区,金融业等服务业相对来说也是东北地区较发达的区域。可以说,辽中南城市群既是辽宁省经济发展核心区,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是整个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城市群。辽中南是东北人口最集中的区域,2012年群内总人口为3124.8万人,占辽宁省的73.6%,占东北地区的28.9%,而辽中南的土地面积仅占东北地区的12%。辽中南城市群是东北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地区域,目前区内拥有普通高校94所,在校生人数达82.24万人,分别占辽宁省的84%和88%,其中沈阳地区有普通高校43所,大连有29所,这两个城市集聚着辽中南大多数的高等教育资源,科技和教育水平在群内遥遥领先。城市群概况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教育与科技辽中南城市群基本概况辽中南城市群基本概况——辽中南城市群区位分析东北亚核心、大陆桥东端位于东北亚经济合作重点——环黄渤海经济圈辽宁省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交通中心,我国沿海城镇带北段、东北亚跨国城市带、哈大城镇发展轴交汇于此。东北地区目前已形成“一纵三横”的区域空间格局,未将形成“三纵三横”的空间格局。一纵指沿“哈尔滨-大连”铁路、公路网而形成的东北三省核心城市带,它是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轴心;三横指分别以各省的省会城市为核心而形成的城市带,连接各省的主要大中城市。发展城市群是辽宁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低下是辽宁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尽快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具有较大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城市网络体系是加快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必由之路。在辽宁建立和发展城市群正是基于这样种考虑。发展城市群是辽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经济体系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经济体系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才能更好地运用国际国内有利条件,抓住机遇,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辽中南城市群基本概况——发展城市群的必要性辽中南城市群基本概况——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ADDYOURTEXTHERE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分析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辽中南城市群基本概况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辽中南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辽中南地区是新中国建成最早的重工业基地之一。辽中南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得到加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使得区域内部各城市间联系变得更为紧密。提出“五点一线”沿海开发开放战略。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暨沈阳经济区,和以大连为中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五”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世纪快速发展时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辽中南城市群发展历程231辽中南城市群中有特大城市2座,大城市5座。在一个省级区域范围内,密集地分布着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辽阳和盘锦9座大城市,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从各规模等级城市总人口和非农人口的占比情况来看,辽中南城市群内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对人口的聚集作用最强,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对人口的聚集能力较弱。规模等级高辽中南城市群内城市体系完整,包括从小城市到超大城市的所有规模等级类别,城市体系较为均衡,是较为理想的金字塔式结构;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分布也较为合理。城市体系均衡辽中南城市群从形成之时一直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高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分析——辽中南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群规模分布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辽中城市群规模结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阶段(1949—1957)这是辽中地区工矿业和城市发展的高潮时期.“一五”期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和重工业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辽中5市市区非农业人口骤增。同时“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形成了据点式的大城市和缺乏生机的小城镇。2.波动与停滞阶段(1958—1977)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及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城市化发展困难重重,小城镇建设停滞不前,城市非农人口逐渐下降。3.市场经济条件下快速发展阶段(1978—2000)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作用和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辽中城市群进入快速稳步发展阶段,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村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源于乡镇企业的推动,小城镇迅速发展,城市非农人口也逐渐上升。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群规模分布的人口空间结构特征1982—2005年,城市群的城市等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规模<10万的小城市数量由18个减少到13个,10~20万人的小城市和50~100万的大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并且从图2可以看到,城市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人口规模发展较快的城市大都位于哈大交通线上,较远的地区城市发展较为缓慢。从发展速度来看,3个人口规模在百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增长占到所有城市人口增加总数的45.1%,其中仅沈阳市人口增长就占到所有人口增加总数的30.9%,因此,其他中小城市发展速度相对于这3个大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慢得多。1982年以来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城市人口重心总体上向西南方向移动。1982—1985年重心向北偏移了;1985—2000年重心一直向西南偏移;2000—2005年又开始向北稍偏西移动。重心位置大致在沈阳市沙河堡和林盛堡之间移动。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分析由图表可以了解辽中南城市群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比例逐渐降低,小城市的比例基本不变,但是大中城市的比例明显增加,而且规模越大的城市非农人口所占的比重越大。——城市群规模演进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化水平分析由图表可以看出,从1995—2008年近十五年间辽中南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城市化率的变化。人口城市群内的城市化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45.68%。而辽中南城市群中,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盘锦等城市化率保持在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较快;丹东、营口、辽阳城市化率在40%以上,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保证稳定增长;而铁岭市城市化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为止该市城市化率为32%。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率的变化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辽中南城市群内全部为资源型、工业型城市,经济结构一直以工业为主导,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非常高。1985年,鞍山、抚顺、本溪、盘锦市第二产业产值比均超过70%,鞍山市的产值比高达79.0%;大连、丹东、营口、辽阳市第二产业产值比均在60%左右。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挤占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期沈阳、大连第三产业产值比分别为30.7%、27.1%,丹东、铁岭为21%左右,其余城市都在20%以下,第三产业产值比最低的盘锦仅为10.1%。经过27年的发展,城市群的三次产业按照城市产业层次演进规律发生变化:各城市第一产业的产值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除丹东和铁岭市外,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产值比从建国初期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到1985年,多数城市达到最高值,从1986年开始下降,到2011年,除工业化发展滞后的铁岭市外,其余9城市第二产业都出现下降趋势;同期第三产业则处于持续上升态势。尽管如此,城市群内各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其城市化水平相比,仍然是滞后的。目前,辽中南城市群的整体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7.9%,第三产业的产值比却在45%以下,尚未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辽中南地区近代工业主要集中于几个中心城市建设工矿产业城市基本形成了“一带一群”的产业布局体系,“一带”是以大连为中心,以安东、营口、锦州为两翼的沿海城市重化工业带,“一群”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辽阳为外围的中部城市重化工业群。建设地域生产综合体辽中地区和辽南地区分别以大连、沈阳为中心,形成了两大城市密集区产业布局体系,城镇产业网络化特征日趋突出,产业空间结构逐渐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建设城市产业(带)群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分析——产业空间结构形成演化轨迹运输方式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对外交通1234拥有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海运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拥有长大、京沈、沈丹、沈吉、沈承、沈大6条铁路和公路干线建成沈大高速公路,联系南北两大中心城市沈阳与大连辽中南城市群已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陆路及航空枢纽,以大连为副中心的海运及航空中心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群空间联系程度分析ADDYOURTEXTHERE辽中南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化演进进程分析辽中南城市群基本概况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城市群整体职能不突出,城市职能分工不合理,中心城市集中了过多过重的职能,周围城镇所承担的职能份量少,城市群整体经济结构偏重,除沈阳、大连外,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城乡结构,城市建设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目标不够明确。小城镇建设缺少资金,统一规划和特色,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企业设备陈旧落后,技术力量短缺,污染环境,破坏性开发资源。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区的人口和工业集中在城市中,造成一定程度的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紧张,供水、供电、供暖等市政基础设施的负荷过大,住房紧张,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严重,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诸多不便。随着改革开放与国家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政策性倾斜,辽中南城市群的生产要素流动日趋市场化,城市群内部7大城市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但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