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3-旅游者3_第1页
旅游学3-旅游者3_第2页
旅游学3-旅游者3_第3页
旅游学3-旅游者3_第4页
旅游学3-旅游者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旅游者

本章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第一节旅游者的定义及统计标准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第三节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

本章教学重点:1、我国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的界定2、旅游需要产生的根源3、实现旅游活动的条件4、旅游动机和旅游者类型

第一节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1、1937年,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定义“外国旅游者”: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访问旅行超过24小时的人。列为四种人:①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②

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学、管理、外交、宗教、体育等会议或公务③

为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④

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前来访问的人员,即使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亦视为旅游者(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应分开作为一类,必要时可不管其常居何处。)

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2、1963年,联合国罗马召开的“国际旅游会议”提出对所有类型旅游者使用“游客”(visiter)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召集的专家小组采纳了此定义,并建议各国采用。1968年,正式确认。游客:除为获得有报酬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去访问的任何人。

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1、1937年,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下列几种不属于国际旅游者:①抵达某国谋求职业或长期居住的人,均不能列为旅游者;②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③凡属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④临时过境而不做法律意义上的停留的人,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旅游者。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分类:①“过夜旅游者”: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消遣型、事务型)②“短程游览者”(EXCURSIONIST)或“当日往返旅游者”(DAYVISITOR):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逗留不足24小时的游客(包括海上巡游旅行者)。注:排除在法律意义上并未进入所在国的过境游客(如:没有离开机场中转区域的航空旅客)

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特点:①以来访者的停留时间划分——是否超过24小时②以旅行目的区分,排除定居和谋求职业③根据定居地,非所属国籍来区分,吻合旅游的“异地性”二、我国对国际旅游者定义

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第一节旅游者的概念界定二、我国对国际旅游者定义

不包括以下八种人:①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的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②各国驻华使馆人员、外交人员及其随行人员;③在我国驻期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新闻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④乘国际班机直接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的中转旅客⑤边境地区往来的边民;⑥回大陆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⑦在我国已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我国定居的外国侨民;⑧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

第一节旅游者的概念界定第一节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三、我国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是指任何一个在他居住国内到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旅行,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的获取报酬的人。三、我国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不包括以下七种人:①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长以上官员;②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③调遣的武装人员;④到外地学习的学生;⑤到基层锻炼的干部;⑥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⑦无固定及驻地的无业游民

四、旅游理论中的旅游者的定义离开常住地以寻求改变精神状态、寻求审美和愉悦达到精神愉快过程的人。

1、

旅游者产生在动态过程中,过程一旦结束,旅游者就立即成为非旅游者;

2、离开常住地,包括离开常住地和暂住地,当把旅游者的行为视为主动行为,离开住地是旅游者必备的条件;四、旅游理论中的旅游者的定义3、“寻求改变精神状态”有两点:一是“寻求”:表示旅游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旅游;二是改变精神状态,改变作为非旅游者的精神状态,在紧张的工作之后,通过旅游,精神得以放松,4、“精神愉快过程”

单项选择题以国际联盟1937年对旅游者的定义,下列____不属于旅游者。()BD在海上巡游中停靠一国的人B寄宿在校的学生C为商业原因而旅行的人A参加国际会议的人1、当人“饿了”的时候,满足其“吃”的需要的途径只有给他食物;当人“无聊了”的时候,满足其“快乐”的需要的途径却很多,你获得快乐的途径有哪些??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一、旅游需要的产生(一)旅游需要: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而出现的个体对旅游愉悦行为的自动平衡倾向和择取倾向,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二)美国心理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

是对食物的需要,一个还没填饱肚子的人是不会对其他需要有所奢求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人类作为生物的人需要

一个饥肠辘辘和受到威胁的人是不会对美丽的风景感兴趣的

人类需要远离痛苦和恐惧,需要规律性的生活从而感到世界是恒常有序的,从而导致了对秩序的要求

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现在这个人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友谊,他会为达到这个目标而不遗余力,他会把这个看得高于世界任何别的东西,他甚至会忘了当初他饥肠辘辘时曾把爱当作不切实际或不重要的东西而嗤之以鼻”

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自信、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成就、接收、关心、名誉、声望、地位和赏识

超越性需要——自我实现

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欲望:包括个人自由意志、探求真理和审美需要想要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三)旅游需要的产生1、积极的产生造就具有丰富感觉和深刻思想的人旅游是享受学习的积极的休闲2、消极的产生旅游是医治精神无力的最好途径:在实现生存空间转换中调节人的心理环境消除生存的烦恼使人类从一系列规范、程序、重复、单一的现实活动中得以解脱“望一望远方碧绿的海面,浪涛汹涌澎湃,永不停息,阳光从无数闪烁的镜子中反射到你的眼里,碧绿的海同蔚蓝的镜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阳熔化成美妙的色彩,于是你的一切忧思,一切关于人世间敌人及其阴谋诡计的回忆就会烟消云散,你就会融化在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骄傲的意识中”(恩克斯:《风景》1942年)二、旅游动机(一)旅游动机:由旅游需要所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准则所影响、直接决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部动力源泉二、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分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思乡之心交际之心信仰之心治疗需求保养需求运动需求知识的需求见闻的需求欢乐的需求买物目的商用目的(二)旅游动机的分类

1、美国学者约翰·A·托马斯提出“18种旅游动机”:1)观察异国人民的生活状态;2)游览风景名胜;3)了解新鲜事物;4)参加一些特殊活动;5)摆脱例行公务;6)过一下轻松愉快的生活;7)体验某种浪漫生活;8)访问自己的出生地;9)到亲属或朋友曾经去过的地方;(二)旅游动机的分类

1、美国学者约翰·A·托马斯提出“18种旅游动机”:10)避寒、避暑;11)有益健康;12)参加体育活动;13)参加冒险;14)取得一种高人一筹的本事;15)追求适应性(不落人后);16)考察历史;17)社会动机(了解世界);18)经济因素(低廉的旅游开支)2、美国学者罗伯特·W·麦金托什把旅游动机分为四类①身体健康的动机:通过与身体健康有关的旅游活动,达到松弛身心的目的②文化方面的动机:了解异国他乡的异域文化的愿望(历史文化传统、文物古迹、学术交流)③人际方面的动机:探亲访友、摆脱家庭纠纷或人事纠葛④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通过旅游引人注意,赢得名声,结识要人名人,得到某种承认我国学者马勇把旅游动机分为六类①健康或娱乐动机:以身体健康为目标②猎奇或冒险动机:寻求刺激、调节情趣③民族或家庭动机:探亲访友、寻根祭祖④文化动机:了解异质文化、求知欲⑤社会和自我表现动机:学术会议、考察、朝圣、修学⑥经济动机:公务、商务,包括商业目的和购物目的旅游的偏好可以从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去研究A年龄。人的个性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在不断发展变化。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特别对游乐设施感兴趣。青年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新鲜感较强。老年人沉着老练,活动量不如青年人,喜清静之地。B职业。旅游者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学校的师生,有公务人员、干部、军人,还有退休闲居者。由于职业的不同,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人们爱好的差异。旅游的偏好,往往和人的专业或职业有密切关系。C学历。不同的学历反映旅游者所受的教育不同,大学、中等学校和小学三者在影响人的个性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旅游愿望与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成正相关。高学历的人基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他们对去哪里、看什么目的性较强。中等学历的人产生旅游的愿望更多地受大众媒介的影响,对于去哪里、看什么没有前者主动。

旅游的偏好可以从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去研究我们以学历(受教育水平)为例来考察不同受教育水平者在目的地的选择偏好上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西安碑林和华山是两个相距不远的高等级旅游目的地,但一个是历史文化目的地,另一个是山景目的地,二者相比,碑林游客的文化程度高于华山。碑林游客中,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游客就占到67%以上,而华山游客中大专以上文化的被访者为47%。两地其余层次都是自上而下依次递减,但华山游客大专以下各文化程度的比例都高于西安碑林,说明碑林游客的受教育程度总体上高于华山,而且这些游客出游前受报刊书籍介绍影响的比例也较高,为24%

西安碑林和华山游客的受教育程度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旅游是人类各种需要中的一种。旅游的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内动力即人的旅游动机;中间条件是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外动力则是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作用。第三节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一)旅游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核心旅游产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与在这些价格水平上,潜在旅游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行为旅游体验新的需要新的动机一、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二)旅游需求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关系1、个人收入的概念:是社会劳动者个人通过向社会提供劳务和智能而换取的经济报酬2、可自由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全部纳税-社会消费(健康和人寿保险、退休金预支、失业补贴的预支)-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可随意支配收入:个人收入扣除上述之后所余下的部分(二)旅游需求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关系恩格尔曲线(Engelcurve)

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它是以19世纪德国的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

(二)旅游需求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关系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二)旅游需求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关系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二)旅游需求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关系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收入变动百分比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二)旅游需求与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关系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三)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价格的关系1、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一般情况下,普通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对于旅游产品,总体上这个规则依然适用3、但有时这一规律被打破

附加利益部分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核心部分的需求量与价格附加利益部分和核心部分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三、旅游需求实现的障碍(一)时间约束

(二)空间隔障(三)文化差异

(四)社会责任(五)身心障碍

(六)旅游点的社会治安(一)时间约束1、可自由支配时间:又称余暇或闲暇,是指个人在扣除了用于劳动、满足生理需要、参加必要的社会交往、活动等之后剩下的可自己随意支配的时间注意:一切从事与谋生有关活动的时间都不是自由时间2、可自由支配时间与旅游需求

每日余暇、每周余暇——外出短期旅游公共假日——中、短途旅游带薪假期——外出长途旅游旅游在使用自由时间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其要求用于旅游的自由时间具有相对完整性3、不同社会状态下自由时间的结构

3、不同社会状态下自由时间的结构(二)空间隔障自由时间的概念自由支配时间与旅游需求尽管现代交通手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旅游者面对的空间障碍是永远不会消除的(三)文化差异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一方面文化差异构成可以满足人类好奇心的一种推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差异又成为滋生人们不安和恐惧心理的原因(四)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对工作、家庭所负有的责任可能使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和金钱也难满足旅游的心愿(五)身心障碍

身体虚弱者行之不远,心智控茫者悟之不深,对这些人旅游难以构成实在的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