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脑病上课讲义_第1页
海绵状脑病上课讲义_第2页
海绵状脑病上课讲义_第3页
海绵状脑病上课讲义_第4页
海绵状脑病上课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又称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朊病毒共同特征:潜伏期长;感染后不发热、不产生炎症、无特异性免疫应答;不诱生干扰素,也不受干扰素影响;不破坏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不受免疫调节剂影响;不影响其他病毒,也不受其他病毒影响。临诊特征:进行性共济失调、震颤、姿势不稳、知觉过敏、痴呆和行为反常。病理特征:神经元空泡化、脑灰质海绵状。朊病毒病的疾病谱

病名发现年代证实年代实验动物发生机理克·雅氏病1920-19211966黑猩猩、猴、水貂、猫、(CJD)仓鼠、小鼠、豚鼠

散发性(spCJD)体细胞突变或PrPc自发转变为PrPsc

家族性(fCJD)PrP基因种子突变

医源性(iCJD)因接受污染的硬脑膜、角膜移植物或手术器械污染

库鲁病19511965黑猩猩、猴、水貂、雪貂、山羊

因食库鲁病死者脑而感染格·斯综合症19281961猩猩、猴PrP基因种子突变(GSS)致死性家族19861995小鼠PrP基因种子突变性失眠症(FFI)新型克·雅氏病19941995猴、小鼠BSE朊病毒感染(vCJD)病名发现年代证实年代实验动物发病机理痒病

17301936小鼠、大鼠、仓鼠、沙鼠

具有遗传性易感性(Scrapie)

水貂、猴、黑猩狸

绵羊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水貂19471965仓鼠、雪貂、绵羊、山羊

被绵羊或牛的朊病脑病(TME)

黑猩猩、猴、浣熊、臭鼬

毒感染动物慢性消耗19671982猩猩、猴、雪貂

不明性疾病(CWD)牛海绵状脑病19851988小鼠、水貂、绵羊、山羊通过朊病毒污染的(BSE)猪、猴肉骨粉感染猫海绵状脑病19891984鼠

通过朊病毒污染的(FSE)肉骨物(MBM)感染被囚禁野生

1986-19931992小鼠

同上,或种间自然动物的海绵垂直或水平传播状脑病(SE)驴跑病、搔痒病,主要是成年绵羊,偶尔发生于山羊的一种缓慢发展的传染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潜伏期长、剧痒,肌肉震颤,衰弱、萎顿、运动失调,瘫痪终归死亡。痒病病原本病病原是一种特殊的传染因子,称之为prion,即富含蛋白质的传染性颗粒,朊病毒蛋白(PrP),PrPc和PrPsc为异构体,分子质量均为33-35Ku,PrPc和PrPsc在mRNA和氨酸酸水平无任何差异,但理化特性和二级结构显著不同。正常动物仅有PrPc,痒病感染动物则两者兼备。PrPcPrPsc形态不聚合为大分子纤维或短杆结构大量聚合为SAF(痒病毒相关纤维)蛋白酶K高度敏感,完全消化,无感染性部分消化,移去N末端67个aa残基,PrPsc和PrP27-30均有感染性存在位置细胞表面细胞内半衰期短长二级结构а螺旋42%β片层3%а螺旋38%β片层43%对物理化学因素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高压蒸气134~138℃18min不能使之完全灭活;37℃、20%福尔马林18小时不能使之完全灭活;室温下,10~12%福尔马林中可存活28个月;对紫外线,离子辐射,超声波抵抗力均很强。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见不到病毒颗粒,但可检出痒病相关纤维(SAF);不形成包涵体;不含非宿主蛋白;不诱生干扰素,对干扰素不敏感,不干扰其它病毒诱生干扰素,也不受普通病毒干扰;至今未能证明其含感染性核酸;免疫抑制和免疫增强剂不能改变TSE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破坏宿主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机能;也不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病毒的形成机制

蛋白质XPrPcPrP*PrPsc(PrPsc—PrPsc,PrPsc—PrP*)①

外源朊病毒,作为模板促使PrP*转变为PrPsc②

散发性,无外源朊病毒参与,PrP*蓄积至自发产生PrPsc。野型PrP转基因过度表达转基因的老龄小鼠自发地发生痒病样疾病。③体细胞突变可使PrPc失稳转变为PrP*,进而形成PrPsc。④

遗传性朊病毒病,突变PrPc(△PrPc)结构的随机不稳定性比PrPc,易产生△PrP*,从而产生△PrPsc流行病学不同性别、品种的羊均可感染,但种间差异很大,怀疑与垂直传播有关。2~4岁的羊多发,绵羊、山羊可以接触传播。病羊的血液、脑脊液接种易感动物,可复制本病。实验动物也可人工感染。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5年或以上,病初期,精神沉郁和神经敏感、易惊、癫痫等,当有刺激时易兴奋。跑动时高抬腿姿态跑步,容易摔倒,共济失调。头、颈部的随意肌颤动,在兴奋时肌肉颤动更加剧烈,在休息时肌肉颤动稍微缓和。临床症状病中期在颈、臀等部位呈现被毛断裂和脱落,尾巴和臀部皮肤剧烈发抖,低声鸣叫;病羊搔痒,向墙壁或其它物品磨擦背部、体侧、臀部等,或者用嘴啃咬其发痒部位。病后期由于视力丧失,病羊与固定物相撞。共济失调、步态蹒跚、并经常跌倒。病理变化病羊除尸体消瘦和皮肤损伤外无眼观可见病变。特征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组织变性及空泡样变化,且无炎症反应,以延脑、中脑、脑桥、丘脑和纹状体等部位明显,病变常为两侧对称性。病理变化神经细胞的空泡化表现为胞浆内有一个或多个空泡,空泡大小不等,形圆或椭圆,界限明显,胞核被挤压于一侧或消失。严重时,病变部神经组织形成海绵样病理变化。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因这种变化而不断加重,病羊经过漫长的病程以死亡告终。神经元中有大小不一的空泡,核被挤压于一侧丘脑内的神经纤维网有大小不等的空泡,呈海绵状星形胶质细胞在局部大量增生并形成结节。诊断根据典型的临诊症状:潜伏期长、双亲中有痒病病史、不断擦痒、反射性咬唇舔舌和运动性共济失调。特征性病理变化:神经元空泡变性与皱缩、灰质海绵状疏松、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确证需要实验室诊断动物感染试验PrP免疫学检测痒病相关纤维(SAF)检查单克隆抗体防制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防制本病。一般的综合性防疫措施基本无效。引进种羊时,要严格进行检疫。如果发现本病,应立即扑杀。对疫区内健康羊要隔离观察42个月。对隔离场所要定期清毒,消毒时用5%~10%氢氧化钠溶液作用1小时或用0.5%~1%次氯酸钠溶液作用2小时。病羊及疑似病羊的尸体用焚烧的方法处理。牛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特征:是牛大脑呈海绵状病变,引起大脑功能退化,精神状态失常,共济失调,感觉过敏和中枢神经系统(CNS)灰质空泡化。特点:潜伏期长、病情逐渐加重、终归死亡。牛海绵状脑病病原本病是美国于1985年发现的一种新病,于1954年首次报道。其病原至今仍未确定,有文献认为该病原类似于绵羊痒病病毒,是“痒病相似病原”跨越了“种属屏障”引起牛感染。电镜可查到类痒病纤维蛋白。BSE的PrPsc在病牛体内分布仅局限于病牛脑、颈部脊髓、脊髓末端和视网膜等处。流行病学BSE平均潜伏期约为5年,发病年龄多为4~6岁,2岁以下和6岁以上牛很少发生。牛的概率寿命为3年,大多数牛于2~3岁即被屠宰食用,实际发病率远高于统计。乳牛发病率显著高于肉牛,性别、品种和遗传因素与BSE的易感性无关。临床症状病牛临床表现为精神异常、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精神异常:主要表现为不安、恐惧、狂暴等,当有人靠近或追逼时往往出现攻击性行为。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颤抖或倒下。病牛步态呈“鹅步”状,四肢伸展过度,有时倒地难以站立。感觉障碍:最常见的是对触摸、声音和光过度敏感,这是BSE病牛很重要的临床诊断特征。和痒病相似,无大体解剖病变,大多数病例以脑组织呈海绵状空泡变性为特征。病理变化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只能做出疑似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确诊需依靠临床症状和病死牛脑组织检查。脑组织切片检查时,对诊断有意义的剖位是延髓脑闩,即第四脑室尾部中央管起始处。此处可见到弧束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99.6%的病例可在这两个核区发现空泡变性,神经纤维网呈海绵变样。免疫印迹:病料经蛋白酶K水解,SDS电泳后,转至硝酸纤维素膜,与Pr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反应,可见分子质量在17~27kDa具有蛋白酶抗性的特异性蛋白质条带,从而做出判断。免疫组织化学:原理同免疫印迹动物感染试验PRNP基因序列测定电子显微镜检查防制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应采取以下措施,减少TSEs病原在动物中的传播。(1)根据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的建议,建立BSE的持续监测和强制报告制度。(2)禁止用反刍动物源性饲料饲喂反刍动物。(3)禁止从BSE发病国或高风险国进口活牛、牛胚胎和精液、脂肪、MBM(肉骨粉)或含MBM的饲料、牛肉、牛内脏及有关制品。(4)一旦发现可疑病牛,立即隔离并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力争尽早确诊。确诊后扑杀所有病牛和可疑病牛,甚至整个牛群,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一步采取措施。库鲁病仅发生于大洋州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地福尔(Fore)人聚集地。从1956年以来已记录病例约2600个,发生和传播是与食用死亡亲属脑组织所致,最初的库鲁病可能是食用克-雅氏病病人脑细胞引起,潜伏期4~30年。革除此陋习,发病迅速下降,现几乎消灭。克-雅氏病最常见的人朊病毒病,全球分布,年发病率为0.5-1%。我国1989首次报道。散发性(spCJD):占总病例85%-90%,平均年龄65岁,怀疑源于痒病,但无可靠证据。PrP基因无突变,PrPc自发转变或体细胞突变。家族性(fCJD):10%-15%,40岁发病约1%,50岁发病80%,50岁以上100%,PrP基因突变约有10多种。医源性(iCJD):1%医疗诊断器械(脑波电极、脑手术器械),组织移植物(角膜、硬脑膜),脑垂体生长激素或促性腺激素,PrP基因突变。临床表现为急性进行性痴呆,多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潜伏期长达数年至30a。症状有视觉模糊,言语不清,肌肉痉挛,坐立和行动困难,最后因大脑组织溶解而死。克-雅氏病新型克-雅氏病vCJD是一种新型的人朊病毒病,1994年首次发现于英国。至1997年已报道22例,主要发生在英国。vCJD于BSE发生和流行后约10a出现,且集中分布于英国,在时间和空间上与BSE一致。vCJD与典型克-雅氏病不同,主要发生于青年,以常吃牛肉馅汉堡包的人最易感染,发病年龄多为14~40岁,平均为26.3岁;病程9~53个月,平均14个月。新型克-雅病临床上大部分病例以精神异常为主要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孤僻、萎靡和其他行为异常。在病程早期均表现肢体和脸部的感觉障碍及进行性小脑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记忆力障碍、肌阵发性痉挛,后期出现痴呆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