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教学文案_第1页
先秦诸子语录教学文案_第2页
先秦诸子语录教学文案_第3页
先秦诸子语录教学文案_第4页
先秦诸子语录教学文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XiānQín)诸子语录第一页,共81页。导入新课

——廖可斌两汉以前的文学像白酒,甘美醇厚,越久越有滋味;唐宋文学像红酒,浓烈(nónɡliè)奔放,时时怀有极盛时期的大度;元明清的文学如啤酒,贴近市井,温润可亲。第二页,共81页。

中国文化(wénhuà),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文化(wénhuà)思想的高度繁荣。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主张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精神,与当代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页,共81页。轴心(zhóuxīn)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600年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wèntí)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阿摩司、何西阿、以赛亚和弥迦),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时代可以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第四页,共81页。关于“轴心时代”的理论(lǐlùn)有以下几个要点1、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巧合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地理横亘,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但却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突然发生了一种(yīzhǒnɡ)飞跃,形成了现代各主要文明各自的文化轴心。第五页,共81页。2、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而使欧洲文化重新燃起新光辉(guānghuī),从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受到印度佛教冲击后,再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中国历史上多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讨论,也都可以看做对于这一文化轴心的不断回顾。第六页,共81页。按照这一理论,先秦的意义就没有终结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时代,人类文化(wénhuà)的划分就不是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是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后轴心时代(轴心辐射的时代)。今天,轴心的火焰依然没有熄灭,轴心的能量依然在辐射,这是我们依然要学习先秦经典的理由。第七页,共81页。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从而发生重大的转折,成为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但是轴心不是突然形成的,所以还要讲到春秋战国前的殷商西周之际(大约公元前1000年前后),即所谓“前轴心时代”,这个时候(shíhou)中国历史已经发生了大的转折,即从神本到人本,从君本到民本。《曹刿论战》是《左传》所记公元前684年的一次战争,正处于“轴心时代”初期,也深刻反映了这种历史的变化。第八页,共81页。《曹刿论战(lùnzhàn)》第一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我们看到,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已经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少数的统治者(“肉食者鄙”“小惠未徧”),也不是天上的神(“神弗福也”),而是人民,只有(zhǐyǒu)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可以一战”。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这种思想我们在《先秦诸子语录》中尤其是《孟子》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第九页,共81页。“轴心时代”一方面肯定了“前轴心时代”的人本主义和民本主义,一方面又有重要的超越。人本主义民本主义主要还是对于人民的一种态度,“轴心时代”的文化精英们更把目光转向人的内心世界,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种终极的真实,终极的价值,人正是在这种终极追求中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我们在孔子关于(guānyú)人的伦理道德、人的自身修养,尤其是关于(guānyú)“仁”的表述中都看到了这样的思想。其他诸子的思想精华部分也无不在于此,比如庄子的《逍遥游》,看似在追求一种永远无望的目标,其实正是暗示着人的生命发展的无限性、终极性与完美性。

第十页,共81页。一、先秦诸子(zhūzǐ)概况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fēngjiàn)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fēngjiàn)社会的基础。诸子百家出现的直接原因:“士”阶层的崛起——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代大动荡、大变革,礼崩乐坏,宗族礼法逐渐松弛以致瓦解。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职业分工被社会承认。政治条件:大国争霸,诸侯混战,国君侯王千方百计招揽人才。第十一页,共81页。“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jiēcéng)、阶层(jiēcéng)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等。诸子百家(zhūzǐbǎijiā)第十二页,共81页。二、出现(chūxiàn)“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经济(jīngjì)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wángshì)衰微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第十三页,共81页。三、“百家争鸣”主要流派(liúpài)和代表道家(Dàojiā)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mèngzǐ)荀子墨家

墨子法家

韩非子第十四页,共81页。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提倡“仁”和“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老子春秋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庄子战国乐天安命;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战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第十五页,共81页。一、儒家(Rújiā)1.代表(dàibiǎo)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第十六页,共81页。孔子(kǒnɡzǐ)孟子(mèngzǐ)荀子(xúnzǐ)《论语》(20篇)《孟子》(7篇)《荀子》(32篇)第十七页,共81页。2.儒家思想孔子(kǒnɡzǐ)核心(héxīn):仁形式(xíngshì):礼孟子仁政

性善论民本思想荀子性恶论人定胜天仁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第十八页,共81页。孔子(kǒnɡzǐ)(前551—前479)至圣先师(zhìshèngxiānshī)孔子像第十九页,共81页。各地孔庙(Kǒngmiào)第二十页,共81页。桐城文庙(wénmiào)第二十一页,共81页。孔子(kǒnɡzǐ)杏坛讲学第二十二页,共81页。孔子(kǒnɡzǐ)简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Rújiā)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第二十三页,共81页。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领域核心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

“仁”和“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礼、乐、射、御、书、数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第二十四页,共81页。《论语(lùnyǔ)》简介《论语》是孔子(kǒnɡz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kǒnɡz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kǒnɡz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第二十五页,共81页。课文(kèwén)学习子贡曰:“如有博施(shì)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héshì)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子贡(zǐɡòn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第二十六页,共81页。子贡问曰:“有一言(yīyán)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qiángjiā)给别人.”第二十七页,共81页。《大学(dàxué)》简介《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zuòpǐn),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十八页,共81页。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yìngduì)、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第二十九页,共81页。大学之道,在明明(míngmíng)德,在亲(xīn)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míngmíng)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经一章大学之道》)第三十页,共81页。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tiáozhěng)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tiáozhěng)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tiáozhěng)好家族,家族调整(tiáozhěng)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第三十一页,共81页。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bude)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bude)其正;有所好(hào)乐,则不得(bude)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bude)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心智,如果心中有怨恨,就得不到中正;有所恐惧,就得不到中正;有所喜好,就得不到中正;有所忧患,就得不到中正。如果心思不在应在的地方,那么虽然(suīrán)眼睛在看,却什么也看不见;虽然(suīrán)耳朵在听,却什么也听不见;虽然(suīrán)在吃东西,却品尝不出什么滋味。这就是所谓的修养品德首先在于端正思想。第三十二页,共81页。《中庸(zhōngyōng)》简介《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kējǔkǎoshì)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十三页,共81页。中庸之道是中国(zhōnɡɡuó)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建议:中庸是说人的道德如果能达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很难实现。为什么?因为中庸没有量化的标准,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感悟。如果将中庸进行量化处理,那中庸就容易实现了。第三十四页,共81页。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zhì)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bùxiào)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xiǎn)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这就好像(hǎoxiànɡ)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第三十五页,共81页。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xínɡqián)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谋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想好就不会语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zhīqián)事先想好就不会内心不安,法则事先想好就不会陷入绝境。……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第三十六页,共81页。3.孔子(kǒnɡzǐ)的主要思想(1)“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为政以德”案例:“马棚失火”、“苛政猛于虎”(2)“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治的同时改良(gǎiliáng)政治第三十七页,共81页。讲一讲“苛政猛于虎”的故事(gùshì)孔子过泰山(tàishān)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第三十八页,共81页。孟子(mèngzǐ)(前372—前289)孟子,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yǔlù)体散文集。后人尊称其为亚圣。4.孟子(mèngzǐ)第三十九页,共81页。孟子(mèngzǐ)有哪些思想?仁政(rénzhèng)民贵君轻(mínguìjūnqīng)性本善第四十页,共81页。孟母三迁孟母断机(duànjī)孟子受教免休妻第四十一页,共81页。讲一讲孟子(mèngzǐ)受教免休妻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yúshì)孟子自责,不敢去妇。第四十二页,共81页。淳于髡(kūn)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tiānxià)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tiānxià)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tiānxià)乎?”(《孟子·卷十离娄章句上》)第四十三页,共81页。淳于髡,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齐威王当政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淳于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极其惊讶,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振作起来,治理朝政,收复失地,使齐国又强大起来。齐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国出兵讨伐齐。齐威王命淳于髡带“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向赵国求援,淳于髡向赵王陈明利害关系。请其出兵。赵国当即(dāngjí)派“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援齐,楚国闻之,连夜撤兵。齐威王大喜,在后宫摆宴庆贺胜利。当齐威王问其能饮几杯酒时,淳于髡借机又一次讽谏说:饮酒可多可少,但“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齐威王更加相信淳于髡的话,从此罢长夜之饮,除淫靡之风。淳于髡一生机智、幽默、直言敢谏,能言善辩,出使不辱使命,属乱世贤臣。第四十四页,共81页。淳于髡说:“男女(nánnǚ)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吗?”孟子说:“是礼制。”淳于髡说:“嫂嫂掉入水中,要伸手去救援她吗?”孟子说:“嫂嫂掉入水中而不救她,是豺狼。男女(nánnǚ)间不亲手递接东西,是守礼制;嫂嫂掉入水中伸手去救,这是权宜时的变通办法。”淳于髡说:“现今整个天下都掉入水中了,先生不去救援,为什么呢?”孟子说:“天下掉入水中,只能用道来救援。嫂嫂掉入水中,是用手去救援的,你想用手去救援天下吗?”第四十五页,共81页。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dàtǐ)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dàtǐ),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卷十一告子章句上》)第四十六页,共81页。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注重身体重要部分的成为君子,注重身体次要部分的成为小人。”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人注重身体重要部分,有的人注重身体次要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sīkǎo),所以被外物所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sīkǎo)的能力,一思考(sīkǎo)就会有所得,不思考(sīkǎo)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第四十七页,共81页。荀子(xúnzǐ)(约前325—前238)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fǎnyìng)在《荀子》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秦百家争鸣中提出的一些重要哲学问题。第四十八页,共81页。荀子,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大师。崇尚刑法和权术,严刑峻法,阴谋诡计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在哲学思想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人性(rénxìng)恶”也是他的著名观点。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第四十九页,共81页。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篇十七》)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shìyìng)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第五十页,共81页。师生(shīshēnɡ)互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xíngchéng)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tǐxì)更加完备。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第五十一页,共81页。二、道家(Dàojiā)1.代表(dàibiǎo)人物:老子、庄子第五十二页,共81页。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在东周王朝任守藏室史官(shǐguān)(管理藏书)。与孔子同时代而稍前,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及周室衰,西出函谷,退隐,著《老子》。老子(lǎozi)(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老子(lǎozi)第五十三页,共81页。老子(lǎozi)简介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相传生活于春秋时期。著有《老子》,是道家学派(xuépài)的创始人。道家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地位相似。道教兴起以后,老子又被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尊称为太上老君。第五十四页,共81页。茅山(máoshān)神像第五十五页,共81页。《老子(lǎozi)》简介《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作品(zuòpǐn),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学界多认为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至战国中期已被广泛引用。今本《老子》全书共五千余言,故又称《老子五千文》。第五十六页,共81页。《庄子(zhuāngzi)》也称《南华经》(33篇)《老子(lǎozi)》也称《道德经》(81篇)主张(zhǔzhāng)无为法自然第五十七页,共81页。领域核心内容思想学说哲学思想1.“道”是万物的本源2.朴素辨证法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

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评价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zhèngzhì)主张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kànzhòng)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第五十八页,共81页。越坚强的东西(dōngxī)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小国寡民(xiǎoguóguǎmín)的社会知识点拔

小国寡民(xiǎoguóguǎmín),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五十九页,共81页。3.老子(lǎozi)的影响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唐代帝王自称(zìchēng)老子后人。被列宁誉为俄罗斯一面镜子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先秦诸子的著作颇为热爱,有人曾问他:“世界上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您的影响最深?”他却不加思索地回答,孔子和孟子“很大”,老子则是“巨大!”第六十页,共81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zìrán)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一页,共81页。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xìxiǎo)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第六十二页,共81页。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改变得了它。弱能胜过强,柔能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jūnwánɡ)。”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第六十三页,共81页。三、墨家(Mòjiā)1.代表人物(rénwù):墨子第六十四页,共81页。

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约前468—前376)第六十五页,共81页。墨家(Mòjiā):墨翟“兼相爱(xiānɡài)、交相利”主张(zhǔzhāng)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宗旨、核心思想2.墨家的主要思想第六十六页,共81页。3.墨子(mòzǐ)的影响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Mòjiā)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第六十七页,共81页。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墨子·非攻中第十八》)

所以墨子说道:“古时有话说:‘君子不在水中照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在水中照镜,只能(zhīnénɡ)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凶。’现在若有人以为攻战有利,那么何不以智伯失败的事作借鉴呢?这种事的不吉而凶,已经可以知道了。”第六十八页,共81页。智伯(前506年—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瑶,因“智”通“知”,故古书多作知瑶、智瑶,智氏出于荀氏,故又多称其荀瑶,时人尊称其智伯(同“知伯”),谥号曰“襄”,故为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领主。前475年,担任晋正卿后,带领晋军南征北战,多立功勋,为了恢复晋国霸业,主动采取削藩,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韩、魏两家也先后献出一个万户城邑,而赵氏却拒绝。智伯帅韩魏两卿,围攻赵氏于晋阳,但因韩魏临阵反水,惨败于晋阳,智氏家族也遭到韩赵魏的屠杀,两百余族人死于非命。韩赵魏瓜分了智氏领地,在晋国没有对手的情况下,三家又蚕食(cánshí)晋国领土,最终完成“三家分晋”。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第六十九页,共81页。四、名家(Míngjiā)1.代表(dàibiǎo)人物:公孙龙第七十页,共81页。名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按:“名”就是指称事物的名称(míngchēng),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概念”;“实”就是“名”所指称的事物。名家之所以被称为“名家”,就是因为他们同样是在“思以其道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播其声,扬其道,释其理,最先围绕“刑名”问题,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称;以后逐渐从“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实”研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按汉代司马谈所言,是“控名指实”,“参伍不失”,因此,虽然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第七十一页,共81页。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传说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běisònɡ)时遗失了8篇,至今只残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与他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第七十二页,共81页。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这是战国(Zhànguó)名家著名的诡辩论点。第七十三页,共81页。“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