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1页
第3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2页
第3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3页
第3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4页
第3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早期的贸易思想第二节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第三节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第四节要素禀赋理论第五节里昂惕夫之谜第一节早期的贸易思想一、分工交换的贸易思想二、重商主义三、重农学派一、分工交换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柏拉图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而不得不有待于互助,他还进一步指出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早期国际贸易的思想还从宗教神学中产生。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一个部分,他把礼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上帝使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这些果实是从何处产生的。”利巴涅斯和他的追随者提出了地理位置不同造成产品不同的观点。这种观点在17世纪以后被扩展为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能以及偏好的不同产生不同优势。到了20世纪,则进一步发展成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1、重商主义关于重商主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说它是“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商人和政治家的经济哲学”,[1]有说它是“风行于16-18世纪的欧洲”的“一种经济学说和经济实践”,[2]还有说它“是指在1500-1750年这一时期存在于欧洲的一个经济思想集合”。[3]

2、重商主义的基本主张

其一,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式,一国握有货币的多寡代表着该国的富裕程度;其二,对外贸易是获取额外贵金属或货币的主要源泉,因而是增加一国财富的重要途径;其三,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乃至不买。3、重商主义的发展的两个阶段①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

其贸易政策主张的鲜明特征是,强调限制进口甚于鼓励出口,禁止金银输出。

“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②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其鲜明特征是,强调鼓励出口甚于限制进口,为着扩大出口的目的,赞成适当输出金银。“贸易差额论”

4、重商主义主要观点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少买多卖,力争顺差,吸收外国货币,增加财富,增强国力认为利润或利益来自流通领域,而非生产过程

5、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1)出口退税(2)奖励出口(3)关税与非关税壁垒(4)进口替代

出口退税即当商品出口时,国家全部地或部分地退还商人原先缴纳的税款;当进口商品经过本国加工后重新输出时,国家则退还这些商品在进口时所交付的关税。奖励出口即国家颁发奖金,奖励出口本国商品的商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出口补贴。晚期重商主义者还积极鼓励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扶植和保护本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即对输入本国的外国商品课以高额关税或者禁止进口本国不需要的商品,以达到保护本国工业和保持贸易顺差的目的。进口替代通过扩大国内耕地面积来自己生产原来需要进口的作物等等。其中,不少政策迄今仍被许多国家使用。

三、重农主义学说: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1、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2、重农学派的主要观点轻视贸易,认为贸易并不能带来财富的增加,重视农业的发展。主张“自然秩序”,也就是不应以人的意志来转移客观规律,即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引子假如在一个贫瘠的海岛上,有个渔夫拥有一条船,并有丰富的捕渔经验,但一直没有衣服穿。同时,在海岛的对面,有个农夫擅长于种麻织布,不会造船也不会捕鱼,但又十分喜欢吃鱼。你认为要使两者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最经济的办法是什么?

第二节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a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1776年亚当·斯密写出了经济学巨著《国富论》(TheWealthofNations)。一、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其中前者的作用尤其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主要取决于分工。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在各自占有优势的自然禀赋中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2、分工的原则

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用本国比较擅长生产的产品与别国擅长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即“以己之所长,换己之所需”。四、绝对优势贸易模型(1)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3)模型小麦布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法国10012001英国20011001总计30023002

分工前表两国的生产成本

分工后

小麦布劳动天数产量劳动天数产量

法国300300英国003003总计30033003交换后小麦布法国3-1=2单位1单位英国1单位3-1=2单位五、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结论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两个国家都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部门。2、双方进行贸易,可以用本国劳动率高、成本低,也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换取本国劳动率低、成本高,处于劣势的产品。3、双方进行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国际专业化分工,双方都发挥了本国的绝对优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六、绝对优势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了国际贸易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局限性:只说明了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从中取得利益。第三节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引子假如贝克汉姆踢足球每小时能赚10000英镑,同时他剪草坪的技术也很好,比他的邻居(草坪修剪工)快1倍,每小时能赚100英镑,他邻居每小时能赚50英镑。请问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小贝是否应该自己修草坪?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年),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一国即使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都高于另一国,但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不仅可以增加社会财富,而且可以使贸易双方获得利益。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三、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两个国家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2、贸易双方,将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处于劣势的产品。3、双方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两国进行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发挥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三、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假定A国生产1单位F商品需要耗费2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C商品需要耗费1单位劳动;B国生产1单位F商品需要耗费10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C商品需要耗费2单位劳动。A国B国F商品210C商品12

比较优势2×2贸易模型

分工前

毛呢酒劳动日(天)产量(匹)劳动日(天)产量(吨)葡萄牙901801英国10011201从表可知,在毛呢和酒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占有优势地位,而英国都处于劣势。

分工后

毛呢酒劳动日(天)产量(匹)劳动日(天)产量(匹)葡萄牙0080+90=170170/80=2.25英国100+120=220220/100=2.200

交换后

毛呢酒葡萄牙1单位1.25单位英国1.2单位1单位四、比较优势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论证了各国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都可按“有利取重,不利择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局限性:

缺乏动态分析通过分工获得的比较利益不一定体现一国的长远利益未能揭示支配国际交换的规律

讨论:我国与美国相比,农业生产效率是美国的1/3,工业生产效率是美国的1/8。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是否应该放弃工业生产,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为什么?

习题

1、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思路:

B国由于每人能生产16吨大米,而A国每人仅生产10吨大米,所以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从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看出A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为0.2,而B国为0.125,所以B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或相对成本低于A国,B国生产大米具有比较优势。2、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总劳动为800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2)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为100/4=25,加拿大为60/3=20(2)因为加拿大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就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计算机小麦中国100小时4小时加拿大60小时3小时第四节要素禀赋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的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1879-1952)和俄林(B·Ohlin,1899-1979)的。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俄林,接受了其师赫克歇尔的观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际和国际贸易》一书,并因此获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赫—俄理论(H-0理论)。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要素禀赋理论可以分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也称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不仅包括要素供给比例理论,还有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一)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

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不同国家的同种商品用同一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不同的。商品总是由价格低的国家向价格高的国家流动。当两国的价格差额大于运输成本时,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利益。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2、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尽管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但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赫—俄理论认为,交易双方国内商品价格(成本)的比例不同(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国际贸易才会发生。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所谓要素价格,是指要素的报酬,即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所获得的相应工资、利息、地租的货币收入。假定各国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但各国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由于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价格乘以相同的生产函数,因此各国的商品价格比例则不同。

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的要素供给不同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要素供给丰富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低廉,要素供给稀缺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昂贵。

有关进出口商品的重要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国际贸易使生产要素的国际价格趋向于相等,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Samuelson,1915年-)在1948、1949、1953年先后在三篇论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化作了数学证明,指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故这一理论合称为赫-俄-萨(H-O-S)原理。主要内容: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国际间要素的流动,从而抵销了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

比如,甲国的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故利息率较低、工资较高;乙国的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故工资较低、利息率较高。在自由贸易中,甲国扩大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减少生产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就使甲国的资本需求量增加,而劳动需求量减少,从而使甲国的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跌。

相反,乙国扩大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减少生产并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使得劳动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资本需求减少、价格上涨。由于同一种生产要素价格在两国的反向运动,最终导致两国的同一要素价格均等化。

在现实生活中,国际贸易并不能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收入相等,比较符合实际的说法是,国际贸易减少了同质生产要素如工资和利率的国际差异,而不是将其完全消除。三、要素禀赋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它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局限性:资源禀赋并非国际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强调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进步等许多实际情况;对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五节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代新发展的转折点,它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一、里昂惕夫之谜的代表人物里昂惕夫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代表作是《投入产出经济学》。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法并将其运用于经济学之中。正是以此突出贡献,他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基本思想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这一结果恰与俄林的要素赋予论相悖,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要量173.911951年1951年1951年出口进口替代出口进口替代1947年182.313170.004173.91167.8113991181841297713726资本(美元)劳动(人/人平均年资本量上表的分析和结论:从上表可见,美国进口替代品比出口商品需要单位劳动的资本数高出30%。里昂惕夫的结论是:“美国参加国际分工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非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也即该国利用外贸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众所周知,美国为资本丰富国,按H-O定理,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成为悖论。其他人也实证了各国的情况,有与H-O定理一致的,也有和里昂惕夫之迷一致的。所以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H-O命题。但我们可以认为,该命题不够完善,或命题的假设太严格,离现实有差距。

⑴劳动效率的差异

⑵人力资本的差异

⑶关税结构

⑷要素密集度逆转⑸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⑹自然资源稀缺⑺竞争和垄断的程度⑻要素禀赋论本身的缺陷二、里昂惕夫之谜各种解释⑴劳动效率的差异里昂惕夫本人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质的差异来解释该谜。

里昂惕夫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其中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的3倍,在计算美国的工人人数时,就应该把实际人数乘以3,这样,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就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所以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谜”就不存在了。⑵人力资本的差异克拉维斯(Kravis)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在计算资本时只考虑了物质资本,忽略了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所有开支,如教育投资、工作培训及保健费用等等。人力资本应该追加到有形资本当中。因为美国劳动比国外劳动包含更多的人力资本,所以能够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但是,由于人力资本很难进行准确地测算,因此这种解释并未得到普遍接受。

3.关税结构

英国经济学家鲍德温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可以用美国的关税结构来解释。他指出,里昂惕夫在的进行实证时,并没有考虑到美国关税的倾向以及其他贸易限制的影响。4.要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