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复习之第三册第一章_第1页
会考复习之第三册第一章_第2页
会考复习之第三册第一章_第3页
会考复习之第三册第一章_第4页
会考复习之第三册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主要特征①区域的概念②区域的主要特征ab▲2.区域空间结构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②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ab▲3.区域产业结构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A1.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2.区域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界限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明显,区域之间差异性显著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1.区域空间结构乡村地域城镇地域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区域的发展阶段▲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①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aB▲5.工业化阶段①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6.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①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2.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很少。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经济差异较小,现代化交通线路较少,分布稀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较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二、工业化阶段区域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空间结构:出现一系列大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发展速度快通事带动区域的发展,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三、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出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较高水平。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区域发展状态:区域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区域发展差异▲7.东、中、西差异①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图示③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acB▲8.南方与北方①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ab▲9.西部大开发①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b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范围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9个川、渝、黔、滇、藏、陕、陇、宁、青、新10个划分依据自然条件优越较优越较差经济基础雄厚较薄弱薄弱发展水平较高较低低对外开放程度高较低低2.南方北方的差异见课本21页表格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级行政区+内蒙古+桂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意义①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②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西部大开发,④可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3.西部大开发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回答16—17题。16.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②③①17.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自然条件不同(B)资源配置不同(C)劳动力素质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经济联系▲10.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①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b▲11.资源跨区域调配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③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bcB▲12.产业转移①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②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bb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三大工程的图示和具体方案调水线路东线中线西线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线路走向见课本可调水量较大较小较大源地水质差较好最好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黄河以南需梯级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虽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地形复杂,工程量大现有可利用的配套设施好,有京杭大运河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差,可利用的设施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矛盾,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缓解地下水资源枯竭,减缓地面沉降。调节局部气候。 不利影响:某些地区会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起点和终点;跨越的省区和地形区;跨越的河流;输送方式西气东输

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终点:上海通过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陕西省(陕)、山西省(晋)、河南省(豫)、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跨越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跨越的河流:三跨黄河,一跨长江输送方式:管道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哪些影响?对东部改善东部能源结构(煤——天然气)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促进能源生产,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减轻东部铁路运输的压力对西部开发西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善大气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西北西南中南西电东送源地目的地北线中线南线黄河上游的水电晋、陕、内蒙的火电 京津唐地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 长江三角洲红水河流域的水电 珠江三角洲地区西电东送三条通道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迁移的原因: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迁移的影响: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

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转移的原因:①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大陆的意义: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地产业集群效应形成原因: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③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许多地区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积极影响:加速了广东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消极影响:可能给广东边远地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1.荒漠化的含义①荒漠化的含义②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ab▲2.荒漠化的危害①荒漠化的危害b▲3.荒漠化的防治①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与可行性措施c1.荒漠化的含义:土地生产下降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人为原因人口问题、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2.成因3.荒漠化的危害风沙危害沙尘暴沙源植被破坏地形破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荒漠▲4.“地球之肾”①湿地的概念②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特点③湿地的重要价值aab▲5.湿地资源问题①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b▲6.保护湿地①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c1.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2.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3.湿地的重要价值: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3.湿地不合理利用的后果: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灾害能力下降。4.保护湿地制订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建立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湖改变湿地利用方式保护湿地的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河流上中游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近年来由于受生物入侵的影响,浙江省许多湖泊、河道水葫芦疯长。据此回答17~18题。17、该现象的主要危害是(A)破坏生物多样性(B)污染土壤(C)排放有毒物质(D)腐蚀建筑物18、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A)组织大量人员进行打捞(B)喷洒农药(C)引入天敌以维持生态平衡(D)禁止农产品进口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7.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①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成就②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措施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aA1.田纳河流域优势源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主汛期上游山地丘陵、下游冲积平原水汽来源:加勒比海、墨西哥湾资源丰富2.田纳西河流开发核心:水资源综合开发功能: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3.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成就内河航运网:大坝、运河电力系统:水电、火电、核电综合性工业基地:电子、高耗能工业、旅游4.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措施设置专门开发机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发度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8.美国农业生产条件①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a▲9.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①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②美国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及原因ab▲10.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①美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b1.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自然条件气候:美国本土地处北纬25.~49.,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适宜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形:本土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密西西比河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土壤:黑土,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科技1.纬度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牧草生长。2.接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拥有巨大的市场地势地平,土壤肥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因降水量较少,比较适宜种植小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无霜期长,年降水量为500~600mm,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11.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①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a▲12.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①鲁尔区衰落的原因b▲13.鲁尔区的新发展①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和措施c1、煤炭丰富4、交通便捷2、铁矿较近3、水源充足5、市场广阔鲁尔区的繁荣衰落的原因综合整治环境污染,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消除污染,美化环境,调整工业布局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煤炭和钢铁工业部门数量剧减,生产规模扩大,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生产效率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a▲15.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①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