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人口与地理_第1页
专题六人口与地理_第2页
专题六人口与地理_第3页
专题六人口与地理_第4页
专题六人口与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学1专题六人口与地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第1页/共50页人口分布: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又称为人口地理分布或认可地域空间分布(spatialdistributionofpopulation)无论从动态还是静态来考察,人口分布意味着人口在一定地域的聚集与扩散,因此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区域性。人口分布的区域性表现在地带性上。一般而言,人口分布的变动总是聚集在生活比较优越的地带,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比较优越的地带。第2页/共50页

各洲人口分布,欧洲、亚洲人口密度大,而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稀疏。第3页/共50页人口分布的特征之一:区域性从水平地带来看,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大约有90%的世界人口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即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而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0%左右。人口随着局海岸距离的延长而逐渐减少,有偏集在沿海、近海地带的趋势。第4页/共50页人口分布的特征之二:不平衡性从全世界人口分布状况来看,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的面积还不到世界土地总面积的10%。各大洲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亚洲人口最多,第5页/共50页从国家看,人口大国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a、人口分布的邻海性b、城镇指向性c、低地指向性第6页/共50页第7页/共50页人口分布特点

东密西疏第8页/共50页松嫩平原增长极大京津冀增长极北疆增长极从当前我国人口区域增长态势来看,影响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因已从自然增长转为区域间的迁移变动第9页/共50页衡量人口分布状况的指标1.人口的地域别比率这一指标反映了各个领域人口在全部地域人口中所占的比重。2.人口集中系数系数越小,则人口相对于土地分布越均匀第10页/共50页人口的密度和经济密度国名土地面积总人口万人口密度GDP百万人口经济密度美国936.4273132988795000.3日本37.81266534040545450.3德国35.7820923021038040.4加拿大997.1304936140030.5中国959.712668413297989412.9印度328.79866130044183422.3印尼190.52074410912504316.6巴西854.716537195102123.2俄罗斯1707.5145949人口密度虽然被广泛使用,但缺乏可比性,不能真实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弥补这一指标的不足,通常可以采用人口经济密度指标,以便比较各国或各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第11页/共50页人口经济密度指一定时点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PED=P/aa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在综合比较两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时,以采用综合指标为宜,如GDP或GNP农业国或农业国的人口经济密度比较。第12页/共50页使用人口经济密度这一概念比人口密度更能反映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地区差异。从人口经济水平密度来看,密度越小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越高,其经济规模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经济发展潜力较小。反之则反是。第13页/共50页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口分布;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人口分布。(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海拔高度。(3)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4)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5)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14页/共50页2、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人口分布。(2)生产发展与布局影响人口分布。(3)经济发展水平。(4)交通运输条件。(5)其它。

如科学技术进步,开发历史,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人口经济政策、疆域变动、战争等政治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第15页/共50页人口迁移第16页/共50页第四节人口迁移人口移动(PopulationMovement):泛指人们为了某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住所可不变更(空间位置移动)。如购物、郊游、度假等。人口迁移(PopulationMigration):人们变更住所(或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故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一、世界人口的迁移概况1、近代社会以前的人口迁移(中世纪结束之前)

人口迁移规模小,迁移仅在相对独立的大的地理单元内进行。如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的迁移。第17页/共50页2.近代社会人口迁移

资本主义兴起,交通工具的进步,人口迁移规模扩大。主要路径:(1)欧洲人向新大陆、非洲南部、澳大利亚迁移。(2)非洲人口作为奴隶被贩运到南北美洲。(3)中国人迁移到东南亚、北美洲。中国劳工迁移到东南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和美国西海岸。

亚洲还有:印度人向东南亚、东非、南非迁移;日本人向夏威夷群岛、美国、拉丁美洲等地迁移。第18页/共50页第19页/共50页

3、现代人口的迁移

二战后人口迁移以经济性原因为主,其次有社会性、政治性原因。

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接近尾声;

(2)外籍劳工逐渐成为国际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5)农村向城市迁移。

其他,如生存条件差的地区向生存条件好的地区迁移等。第20页/共50页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二、人口迁移类型1、根据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1983年,埃塞俄比亚,饥荒中的难民缺衣少食。阿富汗难民第21页/共50页永久性迁移定期迁移季节迁移临时性迁移2、按移民在迁入区定居时间的长短分荒漠化与移民第22页/共50页3、按有无组织和计划性分有组织移民自发移民4、根据迁移人口的数量分集团迁移个人迁移第23页/共50页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

一般地,人类总是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条件比较丰富的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火山、地震等)、生态环境变化(如大干旱等)造成人口大规模迁移。2、经济因素

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出率高。第24页/共50页(2)生产布局的变化和新区的开发常常使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发生变化。(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3、社会文化因素(1)政治因素(2)文化教育因素(3)宗教活动第25页/共50页四、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人口迁移改变了区域人口分布和人口构成。2.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3.移民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4.人口迁移促进了种族、民族的同化和融合。第26页/共50页第27页/共50页第五节人口移动的理论与模式不同学者(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人口迁移和成因,机制及运动规律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和模式。人口为什么要迁移?第28页/共50页一、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7条迁移法则,分别是:(1)大部分的移民是短距离迁移,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结果;(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迁移女性居多,长距离迁移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青人;(7)主要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迁移的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第29页/共50页二、引力模型(1)美国社会学家吉佛1946年提出的:Pi,Pj表示i,j两地的人口数量;Dij表示i,j两地间的距离;Mij迁移总人数;k为常数含义:两地人口迁移总数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a次方成反比。第30页/共50页(2)美国人口学家罗理提出的模型Mi-j从I到J地的迁移人口;Li,Lj表示i,j地非农业劳动力人数;Ui,Uj为i,j地失业率;Dij两地间距离。Wi,Wj为两地每小时制造业的工资:含义: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是:从农业劳动力较多的地区流向农业劳动力较少的地区;从工资低的地区流向工资高的地区。第31页/共50页三、“推—拉”理论

迁移的原因: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推力”;迁入地必有积极因素形成“拉力”。推力因素:迁出地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失业率高)、经济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差等;拉力因素:迁入地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文化设施、交通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等。

第32页/共50页

迁出地的引力:如家人团聚的欢乐、熟悉的社区环境、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迁入地的排斥力:如竞争激烈、单身生活的苦恼、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迁移者总是在两地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的比较、权衡中作出是否迁移的抉择。本模型解释人口迁移是由于各种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相对比较贴切。第33页/共50页四、流转理论

美国地理学家泽林斯基1971年提出,他把人口迁移和人口转变理论结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把人口迁移划分成五个阶段,并对其特点作了分析: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缓慢,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率很低;第二阶段,早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死亡率下降,人口迅速增多,出现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第34页/共50页

第三阶段,晚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城市间迁移和其他来回迁移增多;

第四阶段,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时期。低死亡率和低生育率,国际人口迁移增加,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引起的周期性人口迁移和流动增加;

第五阶段,未来超先进社会时期。是一个尚未形成的未来社会,人口迁移的非经济成分增大,大多数迁移是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类似旅游的流动大量增加。

第35页/共50页五、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人口迁移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即移民对迁移流向、距离和区域的决定是经过选择的、而非随机的。(1)性别与迁移(2)年龄与迁移(3)文化程度与迁移(4)人口迁移“近邻优先”。第36页/共50页

国外学者在研究国际移民行为时发现了移民在关键特征方面的选择性。第一,年龄和性别影响迁移。[[[]Sjaastad.LarryA..TheCostsandReturnsofHumanMigra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2,70(5):80-93.]]年轻人因迁移的回报期更长因而更易迁移;[[[]Mincer.Jacob.Schooling,ExperienceandEarnings[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4.]]一项针对墨西哥移民的研究指出,1990年处于15-24岁年龄段的人口,截止到2000年时,已有1/4迁离了墨西哥农村地区;而且男性移民率比女性移民率高(分别为27%和21%);[[[]Buck,Steben,etc.PatternofRuralPopulationMovementsinMexico,Brazil,andZamia,BackgroundPaperfortheWDR2008.2007.]]第二,人力资本水平影响迁移距离。[[[]Becker.G.S..HumanCapital.2ndedition[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5.]]承载高水平人力资本的移民的迁移距离更远;[[[]Taylor.J.Edward.UndocumentedMexico-U.S.MigrationandtheReturnstoHouseholdsinRuralMexico[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87,69:626-38.]][[[]Massey.DouglasS..LuinP.Goldring.andJorgeDurand.InternationalMigration:TheNorthAmericanCase[J].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994,20(4):699-751(December).]]受教育程度方面,移民往往是高技术劳动力。例如,美国关于抵达时间的普查数据表明,55%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和40%来自中国和印度的被雇用高技术移民是在美国获得大学学位的,有博硕士学位的人员的比例更高。[[[]Ozden,Çaglar.TheBrainDraininLatinAmerica[C].IntheExpertGroupMeetingonInternationalMigrationandDevelopmentinLatinAmericaandtheCaribbean.MexicoCity,30Novemberto2December2005.]]第37页/共50页第三,迁移者与未迁移的国际移民在身体健康方面显示出选择性。[[]Scribner,R.ParadoxasParadigm-theHealthOutcomesofMexicanAmericans[J],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1996,(86):303-305.]]美国的一项国民健康调查显示,居住在美国的国际移民慢性病发病率较低;[[[]Jasso,G.,andM.R.Rosenzweig.Self-selectionandtheEarningsofImmigrants:Com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0,(80):298-304.]]英国移民的死亡率较迁出国的未迁移劳动力更低。[[[]Marmot,M.G.,A.G.Adelstein,andL.Bulusu.LessonsfromtheStudyofImmigrantMortality[J].Lancet,1984,(30):1455-1457.]]第四,迁移的家庭特征也常常显著地影响迁移行为。[[[]Schultz.T.P..HeterogeneousPreferencesandMigration:Self-Selection.RegionalPricesandPrograms.andtheBehaviorofMigrantsinColombia[J].ResearchinPopulationEconomics,1988,6:163-181.]][[[]Stark.Oded,J.EdwardTaylor.RelativeDeprivationandInternationalMigration[J].Demography1989,26:1-14.]][[[]Stark.Oded,J.EdwardTaylor.MigrationIncentives.MigrationTypes:TheRoleofRelativeDeprivation[J].TheEconomicJournal,1991,101:1163-78.]]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家庭迁移网络或土地所有这些变量。[[[]Rosenzweig.M.R.andK.Wolpin.S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