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教材重点知识(必考字词文化常识知识建构)梳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必修上册教材重点知识(必考字词文化常识知识建构)梳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必修上册教材重点知识(必考字词文化常识知识建构)梳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❶天姥连天向天横()❷我欲因之梦吴越 ()❸熊咆龙吟殷岩泉 ()❹仙之人兮列如麻 ()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烟涛微茫信难求古义:今义:消息

❷云霞明灭或可睹古义:

今义:熄灭、消灭❸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义:

今义:抽出、拉出三、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列缺霹雳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对此欲倒东南倾 ()❷熊咆龙吟殷岩泉 ()❸栗深林兮惊层巅 ()❹云青青兮欲雨 ()❺訇然中开 ()❻虎鼓瑟兮鸾回车 ()❼古来万事东流水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❶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❷对此欲倒东南倾 ()❸一夜飞度镜湖月 ()六、文化常识检测。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与之相似的有“歌”“行”等。B.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分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形式。C.李白,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诗歌常常借助奇妙的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感情。D.这首诗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现实主义绝世名作。[答案]一、1.遮蔽;2.梦游;3.震动;4.排列;5.伺候,侍奉。二、1.确实、实在;2.暗;3.超出。三、列,同“裂”,分裂。四、1.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2.使动用法,使……震响;3.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4.名词用作动词,下雨;5.名词用作状语,从中间;6.名词用作动词,打鼓;7.名词用作状语,向东。五、1.省略句,正常语序是: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省略句,正常语序是:(天台山)对此欲倒东南倾。3.省略句,正常语序是:(我)一夜飞度镜湖月。六、D[解析]“现实主义”说法有误,应该是“浪漫主义”。琵琶行并序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明年秋古义: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❷因为长句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❸曲终收拨当心画古义:今义:小心,留神

❹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

今义:使紊乱的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❺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

今义:色彩❻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❼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

今义:表示方位,朝前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言①感斯人言()❷为①因为长句()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❷商人重利轻别离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❶送客湓浦口 ()❷本长安倡女 ()❸转徙于江湖间 ()五、文化常识检测。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右迁”“迁谪”。B.文人的文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C.“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答案]一、1.第二年;2.因此创作,是由连词“因”和动词“为”构成的两个词;3.在……中间部位;4.整理;5.容貌;6.年纪大了;7.以前。二、1.①名词,话②名词,字③动词,说2.①动词,读“wéi”,写,创作②动词,读“wéi”,弹奏③介词,读“wèi”,替、给三、1.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2.重、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得重、把……看得轻。四、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同时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2.判断句。3.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五、B[解析]《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的,因编撰出版于唐穆宗长庆年间,故名。劝学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❶以为轮 ()❷虽有槁暴 ()❸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❹君子生非异也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❷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❸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❹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

今义:指传说中的阴间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古义: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❷假①善假于物也()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❷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❹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❺用心一也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❷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❸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文化常识检测。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宗庙。B.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又称“韩昌黎”,是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C.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被人称为“战国四公子”。D.古代称人行走时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答案]一、1.“”同“煣”;2.“有”同“又”;3.“知”同“智”;4.“生”同“性”。二、1.广博地、广泛地学习;2.特指长江、黄河;3.此处指爪子和牙齿;4.地下的泉水;5.指寄居、存身。三、1.①向远处看②盼望③名望、声望④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日2.①借助②假装③给予④借四、1.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2.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3.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4.上、下,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5.一,数词用作动词,专一。五、1.状语后置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的更深。2.判断句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3.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骨。六、B[解析]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师说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❷或师焉,或不焉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❸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❹今之众人古义:今义:大家,许多人

❺小学而大遗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❻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❼年十七,好古文古义: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❷传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❸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吾从而师之 ()❷吾师道也 ()❸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❹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❻小学而大遗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❸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文化常识检测。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C.“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礼》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D.“笞刑”,以竹板、荆条打犯人的臀部、腿部、背部的刑罚,是古代“五刑”之一。[答案]一、1.“受”同“授”;2.“不”同“否”。二、1.求学的人。2.用来……的。3.是两个词,从,跟从;而,表承接。4.一般人。5.小的方面要学习。6.不一定。7.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三、1.①风尚②道理③道路④正确的方法2.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招待宾客的馆舍③传授④流传3.①却②是,就是四、1.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3.下,名词用作动词,不如;4.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6.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五、1.宾语前置句不知道怎么断句,不能解决疑惑。2.介词结构后置句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3.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被时俗限制,来向我学习。六、C[解析]应为“《乐》久已失传”。赤壁赋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❷山川相缪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白露横江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❷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❸凌万顷之茫然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❹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

今义:美貌的女子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之①哀吾生之须臾()❷下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❸于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歌窈窕之章 ()❷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❹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❻侣鱼虾而友麋鹿 ()❼不知东方之既白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❸而今安在哉? ()❹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六、文化常识。❶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❷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❸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❹壬戌: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方式进行纪年的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为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答案]一、1.“冯”同“凭”;2.“缪”同“缭”。二、1.白茫茫的水汽;2.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3.旷远的样子;4.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三、1.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无义③代词,它们④动词,往2.①名词,与“上”相对②动词,攻占3.①介词,从②介词,被③介词,在④介词,引出地点⑤介词,从四、1.歌,名词用作动词,吟诵;2.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3.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4.西、东,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5.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6.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7.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明亮。五、1.状语后置句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2.被动句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3.宾语前置句然而如今在哪里呢?4.判断句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登泰山记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❶自京师乘风雪 ()❷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❸崖限当道者 ()❹戊申晦()❺极天云一线异色 ()❻绛皓驳色 ()❼其远古刻尽漫失()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❷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阴①其阴,济水东流()❷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❸望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❹坐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❺视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❻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❷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阳谷皆入汶古义:今义:阳光,表面上

❷至于泰安古义:

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❸多平方古义:

今义:数学用语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❶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❷余始循以入 ()❸余所不至也 ()❹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❺多松,生石罅 ()七、文化常识检测。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古称“岱山”“岱宗”,被视为道教名山,是中国五岳之长,古代很多皇帝前去封禅。B.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山水游记盛行于各朝各代,《水经注》是开创先河之作。C.桐城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姚鼐等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将他们及其追随者称作“桐城派”。D.“乾隆三十九年”,是一种年号纪年法,另如《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戊戌变法的“戊戌”等。[答案]一、1.这里是“冒”的意思;2.停留;3.挡着,横着;4.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5.天边;6.杂;7.模糊或缺失。二、1.“采”同“彩”;2.“圜”同“圆”。三、1.①山之北,水之南为阴,这里指泰山的北面②阴暗③暗中2.①开始②当初③才3.①远看②阴历十五日4.①坐在②座位③犯罪④因为5.①看②比较③看待6.①介词,在②介词,按照③因为四、1.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名词用作动词,照。五、1.山南水北谓之阳;2.由“至”和“于”组成,到达;3.方方正正的。六、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正常语序是:余始循(之)以入。3.判断句,“也”表判断。4.省略句,正常语序是:(吾)与子颍坐(于)日观亭,待日出。5.省略句,正常语序是:(山上)多松,生(于)石罅。七、D[解析]戊戌变法的“戊戌”,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文言文知识梳理(二)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❶鼓瑟希 ()❷莫春者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以吾一日长乎尔古义:今义:一天

❷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古义:

今义:什么伤❸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义:

今义:儿童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如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❷方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可使有勇 ()❷如会同,端章甫 ()❸鼓瑟希 ()❹浴乎沂,风乎舞雩 ()❺三子者出,曾皙后 ()❻赤也为之小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不吾知也! ()❷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❸可使有勇。 ()[答案]一、1.“希”同“稀”,稀疏;2.“莫”同“暮”,晚。二、1.一两天,引申为年纪稍长。2.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3.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三、1.①连词,如果②介词,至于③连词,或者④动词,往⑤动词,依照,遵照⑥动词,像,如同⑦动词,比得上2.①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②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③名词,方形④副词,正,才四、1.形容词用作名词,勇气。2.名词用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3.名词用作动词,弹奏。4.名词用作动词,吹风。5.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6.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小相”。五、1.宾语前置句,“不知吾也!”不了解我!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3.省略句,“可使(之)有勇”可以让他们有勇气。齐桓晋文之事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❶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❷为长者折枝()❸刑于寡妻 ()❹盖亦反其本矣 ()❺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❻是罔民也 ()❼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吾何爱一牛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❸至于兄弟古义: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❹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

今义:男女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❺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❻然后从而刑之古义: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❷无以,则王乎 ()❸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❹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❺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❼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❽刑于寡妻 ()❾危士臣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朝秦楚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 ()树之以桑 ()谨庠序之教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臣未之闻也。 ()❷莫之能御也。 ()❸何由知吾可也? ()❹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❺牛何之? ()❻将以衅钟。 ()❼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❽是乃仁术也。 ()❾夫子之谓也。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百姓之不见保。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是折枝之类也。 ()构怨于诸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及陷于罪。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❷之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❸舍①舍南舍北皆春水()❹诚①诚有百姓者()六、文化常识检测。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B.《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尚书》。C.仲尼,孔子的字。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D.“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面被海环绕,合称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答案]一、1.同“悦”,高兴。2.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指折取树枝)。3.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4.同“盍”,何不。5.同“途”,道路。6.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7.同“斑”,头发花白,常用来比喻老人。二、1.吝惜,舍不得;2.从而推广到;3.推广到;4.妻子和儿女;5.指中原地区;6.接着就。三、1.使动用法,使……听到。2.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3.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4.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5.形容词用作名词,视力。6.第一个“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第二个“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7.第一个“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第二个“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孩。8.“刑”同“型”,名词用作动词,做榜样。9.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10.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味的食物。11.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2.使动用法,使……来朝见。13.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国家;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国家。14.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形容词用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名词用作动词,处罚。17.“罔”同“网”,名词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18.名词用作动词,种。19.形容词用作动词,慎重办理。四、1.否定句中代词用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译文: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事。2.否定句中代词用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译文:没有人可以抵御他。3.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译文:从哪儿知道我可以呢?4.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为: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译文: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5.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牛之何?译文:牛去哪儿呢?6.省略句,省略代词“之”,正常语序为:将以(之)衅钟。译文:将用它来衅钟。7.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译文:我不是吝惜钱财才以羊换牛的。8.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是仁道。9.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10.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然则不举一羽,为不用力焉。译文: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11.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百姓没有被保护。12.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以何异?译文:不可做和做不到的表现,怎么区分?13.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是为长者按摩肢体之类的事啊。14.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译文:与诸侯结怨。15.省略句,正常语序为: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译文:将用它来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16.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译文: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在大王的朝廷中做官。17.省略句,正常语序为:及(其)陷于罪。译文:等到他们犯了罪。18.省略句,正常语序为: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译文:一定使他们上能侍奉父母。19.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译文:把桑树种上。20.否定句中代词用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译文:没有这样的事。五、1.①谈论②道路③道德学问2.①的②往③助词,无意义3.①房屋②释放③停止④住宿⑤舍弃,放弃4.①的确②究竟③真诚④果真,如果六、B[解析]四书应该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庖丁解牛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❶砉然向然 ()❷技盖至此乎 ()❸批大郤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依乎天理,批大郤古义:今义:天然的道理

❷虽然,每至于族古义:今义: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❸虽然,每至于族古义: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另提一事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❷乎❸然❹于①合于《桑林》之舞()四、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❷技经肯綮之未尝。 ()❸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答案]一、1.“向”同“响”,声响;2.“盖”同“盍”,何、怎么;3.“郤”同“隙”,空隙。二、1.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2.虽然这样;3.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三、1.①介词,替,给②动词,解③两个“为”同义,因为④两个“为”同义,因为2.①疑问语气词,呢②介词,相当于“于”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④表感叹语气,啊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①拟声词词尾②代词,这样③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①介词,引出对象②介词,从③介词,对于四、名词用作状语,每年,每月。五、1.判断句我所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2.宾语前置句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不曾拿刀去尝试(指没有碰着刀)。3.代词“是”做“以”的宾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烛之武退秦师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❷失其所与,不知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❷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❸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劳

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妻子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鄙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❷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❷越国以鄙远 ()❸既东封郑 ()❹既东封郑 ()❺与郑人盟 ()❻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❷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❸是寡人之过也。 ()❹夫晋,何厌之有? ()六、文化常识检测。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C.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陛下”是对皇帝的尊称,古代臣子不能直接同皇帝交谈,就告诉站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答案]一、1.“共”同“供”;2.“知”同“智”。二、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外交使者;3.缺少的资粮;4.那个人,本文指秦穆公。三、1.①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②边境③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④自谦之辞2.①疑问代词,哪里②兼词,在那里③兼词,从哪里四、1.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3.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4.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5.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6.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边远的地方,此处指郑国。五、1.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亲附于楚国。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3.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4.宾语前置句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六、B[解析]“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晋侯比秦伯高一等。鸿门宴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❶距关,毋内诸侯 ()❷张良出,要项伯 ()❸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❹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❺令将军与臣有郤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沛公居山东时古义:今义:山东省

❷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今义:副词,很

❹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❺而听细说古义:今义:详细地解说

❻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义:今义:又一次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顾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❷道①道芷阳间行()❸为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沛公军霸上 ()❷沛公欲王关中 ()❸此其志不在小 ()❹素善留侯张良 ()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❻项伯杀人,臣活之 ()❼吾得兄事之 ()❽籍吏民,封府库 ()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范增数目项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 ()刑人如恐不胜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拔剑撞而破之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❷大王来何操? ()❸沛公安在? ()❹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❺吾属今为之虏矣! ()六、文化常识检测。❶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B.“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C.“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D.“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❷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与北宋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排在最末的。C.古人通常表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字,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字。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D.“跽”,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项王按剑而跽”。[答案]一、1.“距”同“拒”,“内”同“纳”;2.“要”同“邀”;3.“倍”同“背”;4.“蚤”同“早”;5.“郤”同“隙”。二、1.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2.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3.意外的变故;4.黄河以北、黄河以南;5.小人的谗言;6.两次。三、1.①顾及,考虑②回头③拜访④不过、只是2.①取道②方法,措施③说,谈论④主张3.①第一个“为”,介词,替,读wèi;第二个“为”,动词,出,制订,读“wéi”②动词,以为,读“wéi”③动词,做,读“wéi”④两个“为”同义,动词,是,读“wéi”⑤句末语气助词,呢,读“wéi”四、1.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3.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4.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善、交好。5.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6.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7.兄,名词用作状语,用侍奉兄长的礼节。8.籍,名词用作动词,造册登记。9.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10.目,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11.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刑,名词用作动词,施刑。13.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14.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五、1.被动句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2.宾语前置句大王来时拿了什么礼物?3.宾语前置句沛公在哪里?4.判断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5.被动句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六、1.B[解析]“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2.C[解析]古人通常表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谏逐客书一、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遂散六国之从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西取由余于戎 ()❷西并巴、蜀 ()❸使之西面事秦 ()❹使之西面事秦 ()❺强公室 ()❻蚕食诸侯 ()❼娱心意、说耳目者 ()❽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❾故能明其德 ()却宾客以业诸侯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❶窃以为过矣 ()❷窃以为过矣 ()❸移风易俗 ()❹举地千里 ()❺拔三川之地 ()❻包九夷 ()❼制鄢、郢 ()❽遂散六国之从 ()❾功施到今 ()杜私门()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服太阿之剑 ()树灵鼍之鼓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昭》《虞》 ()非秦者去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今逐客以资敌国 ()不可得也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西取由余于戎。 ()❷东得百里奚于宛。 ()❸遂霸西戎。 ()❹国以富强。 ()❺百姓乐用。 ()❻东据成皋之险。 ()❼江南金锡不为用。 ()[答案]一、“从”同“纵”,合纵。二、1.名词用作状语,向西。2.名词用作状语,向西。3.名词用作状语,向西。4.名词用作动词,侍奉。5.使动用法,使……强大。6.名词用作状语,像蚕一样。7.使动用法,使……娱乐。8.使动用法,使……愉快。9.使动用法,使……显明。10.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三、1.私下。2.错误。3.改变。4.攻克,占领。5.攻取。6.吞并、囊括。7.控制。8.拆散。9.延续。10.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11.假使。12.拒绝。13.获得。14.佩带。15.陈设。16.采用。17.摒弃,不要。18.离开。19.策略。20.丢弃。21.形成,实现。22.同“借”,借给。23.送给、付与。24.来,表目的。25.能,可能。四、1.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西于戎取由余。译文:在西边从戎收用了由余。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东于宛得百里奚。译文:在东边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3.省略句,省略“于”;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遂(于)西戎霸。译文:于是在西戎称霸。4.省略句,省略“之”。正常语序是:国以(之)富强。译文:国家因此富强。5.被动句。译文:百姓乐于被用。6.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东据险之成皋”。译文:在东面占有成皋这样的要隘。7.被动句。译文:江南出产的金锡也不会被使用。与妻书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❶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❷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❶与①与妻书()❷竟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❸身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❹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❺余①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❻书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❼当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❽卒①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❶其①助天下人爱其所爱()❷所①助天下人爱其所爱()❸所以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❹相①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❺为①故遂忍悲为汝言之()❻以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❼而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❽即①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称心快意 ()❷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❸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 ()❹瓜分之日可以死 ()❺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 ()❻当哭相和也 ()❼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❽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❾汝幸而偶我 ()卒不忍独善其身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意洞手书 ()当尽吾意为幸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古义: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因此

❷吾家后日当甚贫古义:今义:后天,明天的明天

❸汝泣告我古义:今义:控告、告诉等

❹汝可以模拟得之古义:今义:模仿

❺钟情如我辈者古义:今义:感情专注(多指爱情)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❶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❷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❸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❹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❺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❻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❼天灾可以死。 ()❽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❾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爱汝至。 ()[答案]一、1.“彀”同“够”,能够。2.“念”同“廿”,二十。二、1.①动词,给,给予②介词,和,同,跟③连词,表并列,和、同④连词,表选择,与其;2.①动词,完成②副词,全,整,终;3.①名词,自身,自己②名词,身孕;4.①动词,推广到②介词,等到;5.①副词,以外②动词,剩下,留下③数词,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④代词,我的⑤形容词,遗留的,剩下的;6.①名词,信②动词,写;7.①副词,应当②介词,在③副词,会,将会④副词,会,将会;8.①副词,读zú,最后②名词,读zú,兵③动词,读zú,死④副词,读cù,同“猝”,仓促。三、1.①代词,他们。②副词,表婉商语气,可,希望。③副词,表期望语气,应当,一定。④代词,指鬼。⑤代词,指心电感应。⑥代词,指腹中胎儿。⑦代词,自己的。⑧副词,表测度语气,大概,或许。2.①助词,与动词“爱”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所(爱)的人”。②名词,处所,地方。③助词,与动词“志”(名词用作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所(追求)的志向”。④助词,与动词“未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未写完的话”。3.①复音虚词,表结果,因此。②复音虚词,表原因,……的原因。4.①指代性副词,我。②指代性副词,你。5.①介词,对,向。②动词,当作。③介词,替。④动词,表判断,是。⑤副词,加强语气,(更)是。⑥动词,是。6.①介词,拿。②介词,凭着。③介词,用。④第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修饰,可译成“着”。第二个“以”,介词,从。⑤介词,因为。⑥介词,把。7.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②连词,表转折,可是。③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也可不译。8.①副词,就,就是。②连词,即使,纵使。四、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动词用作状语,小声哭着。4.瓜,名词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死,动词的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之”),使……死。5.动词用作名词,远行的事情。6.动词用作状语,用哭声。7.名词用作动词,告诉。8.名词用作状语,用数字。9.名词活用作动词,婚配,嫁给。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善、好。11.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写尽;万千,数词用作名词,指很多的话。12.名词用作状语,用手,亲手。13.尽,形容词用作动词,领会尽,领会透;幸,形容词用作名词,幸事。五、1.……的原因。2.以后的日子。3.请求。4.想象、揣摩。5.感情丰富,多情善感。六、1.判断句。2.主谓倒装句,几家能彀,称心快意?3.固定结构,“与使……无宁……”表选择,与其……不如……。4.省略句,谁知吾卒先(于)汝而死乎?5.判断句。6.省略句,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妾愿随君行。7.省略句,天灾可以死(之)。8.省略句,吾辈处(于)今日之中国。9.定语后置句,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之天下人,不可数计。10.固定结构,“奈……何?”表疑问,把……怎么办,对……怎么样,拿……怎么办。11.定语后置句,如我辈钟情者,能忍之乎?12.省略句,吾今与汝无言(可说)矣。13.省略句,吾居(于)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14.省略句,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15.状语后置句,吾至爱汝。促织一、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❶手裁举 ()❷翼日进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顾①顾之则气断声吞()❷责①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❸靡①靡计不施,迄无济()❹然①然睹促织()❺售①久不售()❻益①死何裨益()❼故①此物故非西产()❽逼①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岁征民间 ()❷试使斗而才()❸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❹昂其直 ()❺辄倾数家之产 ()❻成然之 ()❼早出暮归 ()❽旬余,杖至百 ()❾大喜,笼归 ()蟹白栗黄()取儿藁葬 ()成以其小,劣之 ()日与子弟角 ()而高其直 ()成述其异()益奇之 ()裘马扬扬 ()仙及鸡犬 ()四、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古义:

今义:行侠仗义之人。❷操童子业古义:

今义:指男孩子,泛指儿童。❸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古义:

今义: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❹日与子弟角古义:

今义:指弟弟、儿子、侄子等。❺振奋作声古义:

今义:指(精神)振作奋发。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❷问者爇香于鼎。 ()❸掭以尖草。 ()❹既得其尸于井。 ()❺覆之以掌。 ()❻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❼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答案]一、1.“裁”同“才”;2.“翼”同“翌”。二、1.①看②看,环视③但2.①责令②索取③责任,差使④责罚3.①无,没有②败退③倒下4.①连词,表转折,然而②……的样子,副词词尾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5.①动词,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②动词,买6.①名词,益处②副词,更加7.①副词,本来②连词,所以8.①副词,非常②动词,逼近三、1.名词用作状语,每年;2.名词用作动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3.名词用作状语,用笼子;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尽;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7.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8.名词用作动词,打板子;9.名词用作动词,用笼子装;10.形容词用作名词,白肉,黄粉;11.名词用作状语,用草席裹着;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劣;13.名词用作状语,每天;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15.形容词用作名词,非凡本领;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17.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马;18.名词用作动词,成仙。四、1.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2.指童生。科举时代,还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3.年轻人。4.年轻人。5.指振动(翅膀)。五、1.被动句,“为”表被动于是被狡猾刁诈的乡吏报到县里,让他担任里正一职。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问者于鼎爇香”询问的人在鼎里点燃香。3.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尖草掭”用尖草轻轻地拨动。4.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既于井得其尸”不久,就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5.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掌覆之”用手掌去罩住它。6.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村中好事少年驯养一虫”村里一个好事的年轻人,驯养着一只蟋蟀。7.省略句,“又试之(以)鸡”又让它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谏太宗十思疏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❶必浚其泉源 ()❷人君当神器之重 ()❸承天景命 ()❹能克终者盖寡 ()❺虽董之以严刑 ()❻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❼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❽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❾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简能而任之 ()二、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振之以威怒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❷信①信者效其忠()❸求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❹当(❺以①必竭诚以待下()❻哉①亏无为之大道哉()❼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❽盖①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❾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❷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❸弘兹九德 ()五、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❷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今义:尽情

❸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今义:认为

❹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❶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❷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答案]一、1.疏通水道;2.主持、掌握;3.大;4.保持,坚持;5.督察;6.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7.养;8.慎;9.排斥;10.选拔。二、振,同“震”,威吓。三、1.①形容词,安定;②疑问副词,怎么;③疑问代词,哪里;④动词,有“养”的意思。2.①形容词,诚信;②动词,信任;③名词,信用;④动词,相信。3.①动词,追求;②动词,探求;③动词,请求;④动词,追求。4.(1)①动词,对着,面对;②处在某个时候;③动词,掌握、主持;④动词,适应;⑤动词,判罪;⑥副词,应当。(2)①动词,当作;②形容词,适合,得当。5.①连词,表修饰;②介词,用;③连词,表目的,来;④介词,把。6.①语气词,表反问,呢;②语气词,表反问,吗;③语气词,表反问,呢。7.①助词,用在动词“加”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所施加的……”;②介词,“为……所……”,表被动。8.①副词,表示推断,大概;②语气词,不译。9.①连词,表示转折;②连词,表示递进;③连词,表示假设。四、1.使动用法,使……稳固。2.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3.使动用法,使……光大。五、1.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2.放纵情感。3.“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4.使心虚。六、1.判断句。2.介宾短语后置句。答司马谏议书一、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不复一一自辨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向上级汇报

❷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今义:多次重复

❸故今具道所以古义:今义:连词,表结果

❹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古义:今义:连词,表结果

❺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连词,表结果

❻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今义:指小或少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以膏泽斯民 ()❷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❶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❷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❸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❹至于怨诽之多 ()❺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❻胥怨者民也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❷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❸以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❹为①不为侵官()[答案]一、“辨”同“辩”,分辩。二、1.写回信。2.书信往返。3.……的原因。4.用来……的。5.因而招致。6.小,用于自称的谦辞。三、1.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惠。2.名词用作动词,办(事)。四、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4.定语后置句。5.宾语前置句。6.判断句。五、1.①第一人称代词,我;②动词,看见;③动词,拜见;④动词,接见;⑤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同“现”,出现。2.①动词,修正;②动词,修建;③长,这里指身高;④动词,学习;⑤动词,修养。3.①动词,认为。②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③介词,把;④介词,把;⑤介词,表原因,因为;4.①判断动词,是;②介词,替,给;③动词,当作;④名词,作为;⑤动词,做;⑥动词,变成。阿房宫赋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❷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❸可怜焦土古义:今义:怜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一①六王毕,四海一()❷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六王毕,四海一 ()❷骊山北构而西折 ()❸廊腰缦回 ()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❺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❻辇来于秦 ()❼朝歌夜弦 ()❽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❾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❷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❸函谷举。 ()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❻秦人不暇自哀。 ()[答案]一、1.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2.天气(雨雪阴晴);3.可惜。二、1.①统一②数词③一旦④全,都⑤专一⑥一体2.①喜爱②爱护③吝惜④喜欢三、1.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西;3.名词用作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4.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了龙;5.名词用作动词,出现了彩虹;6.名词用作状语,乘辇车;7.名词用作动词,吟唱、弹奏;8.动词用作名词,都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9.名词用作动词,把宝鼎当作……,把美玉当作……,把黄金当作……,把珍珠当作……;10.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四、1.判断句一个人的想法其实也是天下千万人(百姓)的想法。2.介词结构后置句让那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3.被动句函谷关被人攻下。4.判断句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5.判断句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6.宾语前置句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六国论一、写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暴霜露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❶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古义: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❷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古义:今义:父亲的父亲

❸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❹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件事❺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古义: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❻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兵①非兵不利()❷亡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❷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❸以地事秦 ()❹义不赂秦 ()❺始速祸焉 ()❻李牧连却之 ()❼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❽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❾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❷斯用兵之效也。 ()❸洎牧以谗诛。 ()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❺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一、“暴”同“曝”,暴露。二、1.它的实际数量。2.泛指祖辈、父辈。3.这样以后。4.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于”“以至”。5.智谋与力量。6.旧事。三、1.①名词,兵器、武器②名词,军队2.①失去的②灭亡③逃亡的败兵四、1.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2.名词用作状语,按理来说。3.名词用作动词,侍奉。4.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5.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7.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8.名词用作动词,礼待。9.名词用作动词,吞下。10.名词用作状语,日,每天;月,每月。五、1.判断句原因是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2.判断句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3.被动句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4.被动句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5.判断句这是又比六国还要差了。

文言文知识梳理(三)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❶敏于事而慎于言 ()❷就有道而正焉 ()❸君子喻于义 ()❹质胜文则野 ()❺文胜质则史 ()❻士不可以不弘毅 ()❼死而后已 ()❽虽覆一篑 ()❾知者不惑 ()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请问其目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二、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知者不惑 ()三、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

今义:①男孩;②对男性的一种含轻蔑意味的称呼。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❷事①远之事君()❸而①敏于事而慎于言()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朝闻道,夕死可矣 ()❷见贤思齐焉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❶如礼何? ()❷不亦远乎? ()七、文学常识。❶《论语》: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的。全书20篇,共492章。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本书首创语录之体,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❷“四书五经”:《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二者总称“四书五经”。❸十三经: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一般来说,《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尔雅》《论语》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因而有“十三经”之说。[答案]一、1.勤勉。2.到匡正。3.知晓,明白。4.质朴、朴实粗野、鄙俗。5.华美、文采虚饰,浮夸。6.志向远大。7.停止。8.盛土的竹筐。9.迷惑。10.约束。11.称赞,称许。12.条目,细则。13.聪慧。14.实践,从事。15.实践。16.施加。17.指激发人的感情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指讽刺时政。18.近。二、“知”同“智”,聪明。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四、1.①勤勉②聪慧2.①侍奉②实践,从事3.①表并列,可不译②表假设,如果③表顺承,就五、1.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2.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六、1.“如……何”,固定句式,表疑问,译为“把……怎么样”或者“对……怎么办”他怎样对待礼呢?2.“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译为“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不是很遥远吗?大学之道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❶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❷先齐其家 ()❸先正其心 ()❹先诚其意 ()二、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修①先修其身()❷本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答案]一、1.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二、状语后置句,即“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三、1.①动词,修养②动词,修建③动词,修正④动词,修理⑤形容词,身高2.①名词,根本②名词,树木的根③形容词,原来的④动词,考察,探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二、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❶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❷若火之始然 ()[答案]一、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二、1.“内”同“纳”。2.“然”同“燃”。《老子》四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❶埏埴以为器 ()❷凿户牖以为室 ()二、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❶其脆易泮 ()❷起于累土 ()三、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强行者有志古义:今义:强制进行。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胜①胜人者有力()❷知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答案]一、1.和泥(制作陶器)。2.门窗。二、1.“泮”同“判”,分离。2.“累”同“蔂”,土筐。三、勤勉而行。四、1.①动词,战胜②动词,禁得起③动词,超过④形容词,美好2.①动词,了解②同“智”,见识③动词,知道④动词,熟识五石之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❶则瓠落无所容 ()❷世世以洴澼为事 ()❸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二、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三、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❶其坚不能自举也 ()❷请买其方百金 ()❸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五、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多义词。❶举①其坚不能自举也()❷使①吴王使之将()❸以[答案]一、1.宽大空廓的样子。2.漂洗。3.卖。二、龟,同“皲”,皮肤冻裂。三、名词用作动词,种植。四、1.宾语前置句,即“其坚不能举自也”。2.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请(以)百金买其方”。3.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何不虑以(之)为大樽而乎江湖浮”。五、1.①动词,承受②名词,成就③动词,发动④动词,攻下2.①动词,派遣②连词,假设③名词,使者3.①介词,用②动词,认为③介词,因为④连词,来⑤介词,把兼爱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❶焉能治之 ()❷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❸盗爱其室()❹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❺交相恶则乱 ()二、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❶当察乱何自起 ()❷故不孝不慈亡 ()❸故盗贼有亡 ()三、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兄之不慈弟 ()四、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义。爱人若爱其身古义:

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五、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❶治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❷察①察此何自起()❸恶①恶得不禁恶而劝爱()❹焉①焉能攻之()七、文学常识。《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的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的政治思想,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