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_第1页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_第2页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_第3页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_第4页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时代特征:

政治: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统一;经济: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并最终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统一;对外交往:古代对外关系重心发生明显变化;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三大发明外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北宋的局部统一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削平南方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2.策略:强干弱枝

3.措施:

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分散禁军统领权;设枢密院掌握调兵权;更戍法;地方精壮选入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散宰相行政权;枢密使分散宰相军权;三司分散宰相财政权;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管理赋税;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4.影响:强化中央集权,避免地方分裂再现,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三冗”严重,积贫积弱三、科举制的发展

1.表现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皇帝掌握录取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实行糊名制;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2.意义为各阶层读书人入仕开辟道路,北宋政权基础扩大,加强中央集权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2.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3.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二、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改革。主要措施有:严格官吏升迁;限制“恩荫”;加强官吏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三、王安石变法

1.理财措施

①青苗法:限制地主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

②募役法:

保证农民劳动时间,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生产

④方田均税法:

增加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

限制商人对市场的操纵,稳定物价,国家收入增加

2.军事措施

①保甲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②将兵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3.教育措施

①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

按儒家经典重编教科书;考试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受官

4.变法的成效及其失败

①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耕地面积扩大

②失败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大地主、大官僚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社会危机的情况下,依靠封建国家政权而进行的改革,力图通过对封建地主、官僚的特权稍加限制,以缓和阶级矛盾,达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的目的。但此举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最终失败。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族的兴起原住辽河上游一带,过渔猎生活。唐末兴起,开始农耕

2.契丹政权的建立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称帝,都上京;提倡农耕,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创制契丹文字耶律德光得到幽云十六州

3.契丹的政治制度:“蕃汉分治”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前者由汉人、契丹人担任,沿用唐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宋太宗两败于辽,从此确立“守内虚外”政策

2.澶渊之盟

①背景:1004年,辽军南下逼近东京。寇准主战,宋真宗亲征

②内容:次年双方议和,宋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③评价: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但达成两个政权间长期的和平局面。有利于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加强彼此的交流,使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加速向边地扩展,促进民族融合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党项族为羌族一支,居住于陕甘宁地区。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

2.西夏的制度

西夏制度仿效唐宋,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3.宋夏关系

元昊称帝后与宋战争不断。1044年双方和议: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贸第五节

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居住于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完颜部强盛,统一女真各部

2.金朝的建立和猛安谋克制度

①金朝的建立

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次年建立金朝,都会宁

②猛安谋克制内容:女真的军事行政组织,壮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特点:兵农合一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金灭辽:1125年,金灭辽

2.“靖康之变”

①东京保卫战:主战派大臣李纲

②“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灭亡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赵构于应天府称帝,年号建炎,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太行山的八字军

3.岳飞抗金

①方针:连结河朔

②过程:1140年,取得郾城大捷,大败金将兀术,进逼开封

③意义:岳飞抗金对中原和南方先进的经济文化有保护作用,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正义战争;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深得人民爱戴

④结果:宋高宗和秦桧向金求和,命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141年,宋金和议;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南宋对金称臣;向金输纳岁币。后金把都城迁至燕京,改名中都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是我国古代惟一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全国王朝。其疆域空前辽阔,它开创的行省制度及其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后代都有深远影响。元朝还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外交往频繁。一、蒙古的兴起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生活于蒙古高原。铁木真统一各部。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

2.蒙古西征

①西至中亚、俄罗斯;南达印度河流域;又攻西夏和金

②被征服地区带来空前浩劫,但也给中西之间人员往来创造了便利条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格局也产生重大影响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忽必烈建立元朝

1234年,蒙古灭金。又征服吐蕃、大理。1271年,忽必烈建元。次年定都大都

2.南宋的灭亡

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完成统一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元朝的疆域

2.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汉族外迁开发边疆

②契丹、女真族同汉族加强融合

③回族的形成

④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1.中央机构: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

2.行省制度

①特点:辖区广阔,权力集中

②影响:“省”后来发展成地方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元朝对行省的划分,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

①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比欧洲早400余年

②指南针宋代航海普遍使用指南针。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③火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北宋设专门机构制造;南宋发明“突火枪”;金的火药制造业较发达。

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2.沈括和《梦溪笔谈》

总结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3.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制作多种天文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二、理学和史学三、文学

1.词的兴盛

①五代:南唐后主李煜

②宋词的繁荣原因:封建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尖锐词家:苏轼: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柳永:婉约派代表,词作反映市民生活李清照: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早期作品清新自然,晚期作品哀婉悲伤

辛弃疾:继承豪放派词风;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陆游:南宋杰出诗人;也有词作,代表作《钗头凤》2.话本的兴起

新兴的世俗文学,对后世的戏剧和小说有影响

3.元曲和关汉卿

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时代特征: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经济: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并于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民族关系: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我国今天的疆域在清朝得以奠定;对外关系:从开放逐步走向闭关锁国;文化:有独特之处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即明太祖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特点:强化君权

②措施: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政军事:设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兵部有调兵之权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

增加经济立法;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先后设锦衣卫、东西厂(宦官统领),掌管缉捕、刑狱,监视、侦查官民不法行为,均由皇帝直接控制

三、八股取士

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束缚读书人思想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建文帝继位后,采取削藩措施。燕王朱棣起兵南下,1402年攻破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位,即明成祖

2.迁都北京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改名为京师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政治腐败,屡出昏君

2.宦官专权明中期后,先后有王振、刘瑾擅权。明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揽,形成“阉党”,打击东林党人

3.土地兼并的加剧二、陕北起义

1.原因:天灾不断,政府加派三饷

2.过程

1627年,王二在陕北起义。高迎祥(闯王)、李自成、张献忠先后起事。

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1.口号:均田免粮

2.过程:先后攻克洛阳、西安。1644年于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攻克北京。明朝灭亡

3.意义推翻明王朝,沉重打击封建统治。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斗争进入新阶段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统一女真各部。他创立八旗制度,促进女真社会的发展

2.后金和清政权的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后攻打明朝,迁都沈阳。其子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二、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1644年,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进占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后陆续灭掉南明小朝廷,基本统一全国三、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清初政制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负责受命传达。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四、严酷的文字狱

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压制汉人民族反抗意识,加强专制统治。造成社会恐怖,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1.一条鞭法

①原因:土地兼并加剧;自由农民佃农化;国家赋税征收困难

②目的:缓和矛盾,增加收入

③过程:

1581年,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分担

④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刺激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更名田”

①内容: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②影响:承认土地所有权的变化,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

3.“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

①内容: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人丁数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地丁银

②影响:是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进一步简化税收的原则和手续,并取消人头税。保证国家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长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演变趋势:

1.税收标准由人丁向田亩和财产转化;

2.税收形式由实物、劳役向货币转化;

3.税种合并,税收手续简化;

4.土地税比重逐步加大,人头税比重逐渐下降直至取消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棉花种植成为全国性事业;高产农作物种植进一步推广,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经济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三、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进步的表现

①生产工具革新:丝织业使用“纱绸机”

②生产技术的提高:印刷术采用双色套印技术

③分工细密

④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高:如明朝广东冶铁业

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明中期以后地区:江南行业:纺织业现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时间:清前期

表现:规模扩大,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状态: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自然经济力量强大表现:市场狭小四、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商业繁荣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江浙地区兴起以工商业著称的城市

2.外贸状况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闭关锁国政策解析:该政策旨在严密控制中外交往(非禁绝),它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是一种具有大国思想的政策,也反映了中国历来的轻商传统。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海防;但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五节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同蒙古、新疆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朝和瓦剌、鞑靼的关系

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等部。鞑靼在东,瓦剌在西明成祖时册封鞑靼和瓦剌首领;明中期国力衰退,筑长城自卫,效果不佳,瓦剌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顺义王封号,恢复封贡互市

2.清朝在蒙古、新疆地区的统治和平叛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归属清朝版图,其余二部臣服于清朝

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强大。其首领噶尔丹占据天山南北,又攻漠北漠南

1757年,清军粉碎准噶尔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于乌里雅苏台设将军,于科布多设参赞大臣。

1757年,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清军平定。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新疆

3.土尔扈特部回归

1771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率领下,从伏尔加河下游回归祖国

二、同西藏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朝对西藏的管辖明朝称西藏为乌思藏,于当地设卫所,并建立僧官制度

2.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和设驻藏大臣顺治和康熙分别册封达赖与班禅,此后历世达赖班禅均由中央册封。雍正设驻藏大臣三、“改土归流”和台湾府的设置

1.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用土司制度。永乐年间,明朝借平叛之机设贵州布政使司。大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意义:加强中央对西南的统治,改变当地闭塞落后和割据状态,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清政府设台湾府

1683年,施琅进军台湾。次年清设台湾府。意义:加强台湾同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四、清朝的疆域

1.范围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

2.管辖

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还出现了西方在中国最早的殖民活动以及中国人民最早的反侵略斗争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过程: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意义:空前的主动外交,规模大,时间长,航程远,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二、戚继光抗倭

1.明朝中期的倭患元末明初,即有倭寇。明中期严厉限制私人海外贸易,奸商遂与倭寇勾结,走私抢掠,倭患严重

2.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于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又在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于1565年肃清倭患三、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553年,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晾晒货物权利。后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又设“自治”机构,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四、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次年收复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雅克萨保卫战明清之际,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康熙帝于1685和1686年组织雅克萨保卫战

2.《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第七节明清时期的文化

总体特点:承古萌新具体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