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之新时期小说_第1页
中国当代文学之新时期小说_第2页
中国当代文学之新时期小说_第3页
中国当代文学之新时期小说_第4页
中国当代文学之新时期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之新时期小说孟念珩第三讲

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使新时期小说创作格局在短时间内变得复杂起来的是各种具有实验性作品的出现,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先锋小说出现了。它标志着一种充满创造欲望的前卫艺术姿态,既具有艺术创作的自觉意识,又具有对既成社会规范和艺术传统的叛逆或超越企图。第一节先锋小说一、“先锋小说”概念

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先锋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教材92代表作家作品代表作家有刘索拉、残雪、马原、苏童、余华、洪峰、格非、孙甘露等。作品《你别无选择》、《苍老的浮云》、《黄泥街》、《冈底斯的诱惑》、《褐色鸟群》、《在细雨中呼喊》等等。二、先锋小说的主要特点及发展阶段

(一)主要特点: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放弃了对生活的象征、转喻,以及本质的抽象和形而上的把握,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2.在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使读者由对人物和意义的关注,转向对叙述过程的关注。4.在创作姿态上追求自娱写作,追求“语词的快乐”,存在“文本自恋”倾向,具有反主流反启蒙倾向。(二)、发展阶段1、“新潮”小说阶段: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2、“后新潮”小说阶段:表现虚无,对许多现存的东西进行颠覆和解构,从事语言和形式的变革参考教材P93三、先锋小说的艺术特色a充分展示了汉语小说写作的丰富可能性。西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各样文本操练方式都被新潮作家置于他们的文本中。有效地促进了汉语小说在叙事和形式层面上与西方先进文学的接轨,改变了中国小说对于西方文学长期以来的隔膜状态;同时,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作家和中国读者新的审美经验和阅读经验的生长。

b对于西方先进叙述方法的大规模引进和出神入化的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汉语小说的叙事水平。不啻是一次中国小说史上的“叙事革命”。c其关于文学观念与文本形式的革命、反叛、探索、创新,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作家的文学想象力与主体创造性。自身矛盾:a、反叛与这反叛对他们的制约。形式和技巧的极端化,构成对其自身写作自由的限制。b小说观念上对个性的张扬,实际创作中陷入一定的模式化。c形式与语言的创新与实验,负面是文本的游戏中语言的膨胀和消解。d以“历史”为保护伞巧妙隔开意识形态而获得一个相对自由的审美空间,但另一方面,又多少回避了当下的生存真实,造成对当下的“失语”。四、马原马原(1953-),辽宁锦州人。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中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马原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等剧本。马原小说特点1.马原的“元小说”和“叙述圈套”。“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马原的元小说惯用的就是作者直接在作品中露面,使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位一体。马原混居在小说内部参与故事、接触人物。与“人物”交朋友。“马原”分身:大元经常是个孩子,是“马原”的过去;陆高是强壮智慧的化身,是“马原”的理智状态;姚亮是人欲化的“马原”,是“马原”的潜意识的存在。使故事显得仿佛真实,同时又拆穿其真实性。马原小说中常出现的一句话: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

2.马原的作品是通过小说的构成方式表达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的。

在故事和叙述的关系上,马原看重的是叙述,在他看来故事不过是叙述的产物。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叙述叙述过程(叙述此刻正在进行叙述)。边叙述边发生故事。叙述召唤故事。所谓“叙述崇拜”。唤起整个小说界文本意识的觉醒。小说中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更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一切相关过程。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

例《虚构》炫耀性的自白,故事的结尾处返身叙述:由经他虚构出来的小说人物之口,反过来叙述马原本人。例〈西海无帆船〉:插入人物姚亮的自我辨解和对马原的指控——抗议他的主人马原对他的任意描写,并将马原写小说的某些惯用手法抖露出来。马原的小说还试图表明,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去把握,真实的世界存在于虚构之中。读者迷失在作者、叙事者、以及主人公的错位中.

3.马原的小说尝试把现代写法与传统写法结合起来的叙述方式。

方法一,提供可信的故事细节,制造真实感,然后又将它们打碎。方法二,沿用谋杀破案、寻觅珍宝、性爱奇遇等通俗小说的故事框架。

五、格非(1964-),原名刘勇,江苏丹徒人。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格非善于制造“叙事迷宫”。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迷舟》《唿哨》,长篇小说《敌人》《人面桃花、《边缘》、《欲望的旗帜》。

格非的先锋小说特点1、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而格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格非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善于把故事讲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格非的小说显然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2、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叙述空缺”比如:《褐色鸟群》“棋”、“栗树色靴子的女人”,“水边”的公寓附注:《去年在马里安巴》:阿伦·罗伯-格里叶编剧,是对电影叙事的一种挑战,观众始终不知道男主角所说的事是他的臆想?还是真实的存在?

我第一次看到你是在七、八年前。我说。

七、八年前?

我在企鹅饭店的门外遇见你。

企鹅饭店?

后来我跟着你来到大街上。

什么大街?

后来你在一个卖木梳的老人前面站住了。

卖木梳的老人?

你在我脚边的街道上捡起了一枚靴钉。

靴钉?

你随后上了一辆开往郊区的电车。

你说什么?

那天雪下得很大,我租了一辆自行车追赶那电车。

我不明白。

你下车后天已经黑了。

你喝醉了。

后来你上了一座木桥就消失了。

你喝醉了。

你喝醉了。——女人温存地对我说:在我们这儿没有什么企鹅饭店,没有大街,也没有卖木梳的老人。你喝醉了,要不你是记错人了?

我说我是在城里遇见你的。

女人笑了一下,她伸手端起我面前的茶杯呷了一口茶将茶叶末轻轻吐掉:

我从十岁起就没有去过城里。

六、余华

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余华迷恋于对暴力、苦难、阴谋、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叙述。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主要的作品: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爱情故事》《鲜血梅花》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余华的先锋小说特点

1、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2、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3、散发着某种发人深省的历史宿命的意味。叙述上的冷漠与简略有着深刻的观念上的策略。余华声称自己追求的是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一种作家眼中的真实。

余华: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余华: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了装饰。七、苏童

(1963-),江苏苏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据说在那里度过了最令他难忘的四个年头。苏童喜欢“新潮”,曾在其中尽情畅游。他也喜欢“传统”,喜欢琢磨中国的历史风云。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由此而蜚声海内外。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红粉》《1934年的逃亡》《罂栗之家》《离婚指南》《平静如水》,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后宫》。

在先锋小说中,苏童也以死亡、暴力和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但其中不无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他也采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法,但却不排斥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意境,有时甚至还刻意追求一种古典韵致。集中体现苏童的才气和智慧的小说是“枫杨树系列”和“妇女生活系列”。《1934年的逃亡》:祖母蒋氏、祖父陈宝年、地主陈文治满怀深情地想从故乡从祖先身上追寻出荣光,但更多感到的是野蛮与愚昧。叙事特点:套层结构,回忆套回忆,故事里有故事,层层递近。《妻妾成群》:女性悲剧命运的“另类”书写:1、生存的选择:嫁人不要名分要生存。2、女性欲望的压抑:3、女人之间的争斗与暗害。4、疯癫与死亡。女性悲剧命运。5、新一轮历史循环。6、男性:权力、金钱、女人的拥有者与女性悲剧命运的制造者。《红粉》:妓女命运书写及对权威叙事的反叛:反叛权威叙事之一:妓女改造给妓女带来了幸福吗?

反叛权威叙事之二:妓女是妓女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阶级压迫所致。第二节新写实小说

一、概念:在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处于低落状况之时,刘恒《狗日的粮食》(1986)、池莉《烦恼人生》(1987)、方方《风景》(1987)等小说,以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格。这几篇作品后来被人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新写实小说创作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新写实小说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庸常生态,注重在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在对生活琐事的极端关注与对故事情节的相对淡然中,突出了对生活真实性的热情和强调。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的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总体上仍划归现实主义大范畴,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减退了过去伪现实主义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色彩。”既真切地展现一个个生活画面,又立足于呈示一种文化心态的积淀;既展示生活的原状态和生命的体验冲动,又不会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探寻。参考教材P95-96作家作品

刘恒:《狗日的粮食》《力气》《四条汉子》《陡坡》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纸婚年》《黑洞》刘震云:《一地鸡毛》《塔铺》《单位》《官人》《新兵连》二、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

1.新写实小说大多描绘卑微小人物的卑琐人生,突出他们窘困的生存状态。人物塑造上,反英雄化,反典型化。2.新写实小说在对芸芸众生庸常生活的描写中常常突出其中执著的生命状态,或在平凡的婚恋生活中感受与体验生命的存在,或在变通的人生历程中突出生命的顽强与挣扎。3.展示人们灰色的精神状态。三、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色

1、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3、世俗化的平易语言。4、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新写实主义强调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绝少作家的情感投入和主观想象、反对人为地粉饰和拔高现实。

四、刘恒刘恒(1954—)原名刘冠军。北京人。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及中学。1969年人伍,在海军部队服役6年。退伍后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当装配钳工4年,1979年调北京市文联,任《北京文学》编辑。1977年发表处女作《小石磨》。1986年发表小说《狗日的粮食》开始引人注目,获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黑的雪》、《逍遥颂》、《苍河白日梦》等,中短篇小说《伏羲伏羲》、《白涡》、《虚证》、《教育诗》等,已出版小说集《虚证》、《连环套》、《白涡》等。《狗日的粮食》这类作品关注最低的生活欲求,成为80年代未:“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现为著名编剧,有《本命年》、《菊豆》、《秋菊打官司》《漂亮妈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导演《少年天子》。创作特点代表作品《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作品偏重写实,对中国农村情况与农民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但描写中时带现代主义的色彩,擅长心理分析。以各种人物灵魂的骚动展示人性的本相,从原始欲望出发探求人的命运。1、注重表现人的原始欲望。2、冷峻奇崛的文风。3、对生存欲望的追求导致生存欲望的丧失。五、池莉1957年生,湖北沔阳人。曾做过知青、乡村小学教师,并从事医务工作多年。毕业于冶金医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等,已出版小说集《烦恼人生》。其作中篇小说《烦恼人生》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小说月报》第三届百花奖。中篇小说《太阳出世》获本刊第四届百花奖。中篇小说《你是一条河》、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获《小说月报》第五届百花奖,《你以为你是谁》获《小说月报》第七届百花奖。《来来往往》、《小姐你早》、《口红》,长篇小说《来来往往》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其作品有多种文字的译本,获多种文学奖,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2000年,任武汉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篇小说《烦恼人生》分析:此作被誉为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她也被公认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高级技工印家厚一个工作日的种种烦恼。池莉的小说大多表现女性视野中的武汉都市生活,人物往往是带有世俗气的芸芸众生,远离英雄主义的凡夫俗子;同时,在现实主义的描写中不闪避自然主义,人物事件均被一层生活原色所笼罩,给人以更为自然、逼真的艺术感受。创作即重视发挥故事的功能,又不排斥各种现代新手法。小说语言善于吸收武汉地域的方言俚语,或幽默俏皮,或质朴凝重,有着独特的风格中西哲学和宗教共同关心的人生“烦恼”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把“烦恼”看作人生乃至人类无法摆脱的一种生存的困境,认为造成人生“烦恼”的根源是人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和需求。池莉小说特点

池莉的小说突出人生的过程,它强调过程本身的含义和意境,强调还原生活,回避理性概括的阴影,避免各种习惯的“深度模式”。让我们自己“观看”,“告诉”的东西总是有限的,而在如实地追踪生活的过程中,却能激起我们复杂的、难以言叙的人生感受,统一起历史与人生的秘密。池莉更擅长于表现市民家庭生活,反映世态人情,下层人民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心理;沿流溯源,又映射起和包含了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意味。其他:王朔1958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自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创作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很多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和冯小刚合作电影若干。现从事自由写作。《我的千岁寒》(2007)《致女儿书》《看上去很美》(2000)《永失我爱》(1994)《消失的女人》(1993)《痴男狂女两世情》(1993)《无人喝彩》(1993)《青春无悔》(1992)《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9)《顽主》(1988)《轮回》(1988)《浮出海面》(1985《空中小姐》(1984)等等。

王朔作品的大众文化特征,包括消费与娱乐、批量与复制、利用大众媒体等。王朔在文学个人化时代,将文学对传统的宏大叙事的反叛推向极致,主要是指他将一切正经的事情都"调侃化"。调侃式的语言,就是小说最重要的特征。一方面,他把我们(也包括他自己)所熟悉的各个时期的流行话语(包括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与民间的话语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喜剧效果,对当代文学一惯采用的宏大叙事起到了"消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附合了文学发展的潮流,也成为了王朔小说独有的"商标"。另一方面,他又将道德、理想、人生、意义、正义等一切有价值的高尚的东西,变得滑稽可笑,一钱不值。90年代文学面临的新局势1、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发展时期。2、文学由社会话语中心走向边缘。3、商业主义大潮突起,精英文化受挫。90年代文学的格局和走向1、商业化思潮的胜利进军和人文主义思潮的悲壮抵抗。2、雅俗文学的对立共存与互补。3、市民话语和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互渗和互拒。4、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发展和后现代主义的东方化蜕变。第四讲晚生代小说新生代作家,当代评论界也被称作晚生代作家,是指在90年代开始在文学领域崛起的一批年轻作家,他们大多数是60-70年代出生,在"文革"结束后开始接受教育,他们不像50年代的作家那样亲历了政治运动的迫害;也不像知青一代作家在上山下乡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对他们来说,"文革"的灾难像一场童年时代看过的恐怖电影,只是流露出不自觉的童年记忆。他们接受教育的时代,正是社会发生大变异的时期,一切固若金汤的传统价值观念都将重新接受实践的检验,教育与怀疑几乎并存;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社会已经像神话里的魔杖一样变出了无数欲望,足以让他们感到无奈和沮丧。所以他们本能地将主流文化视为陌路,即不认同也不关心,他们自觉把自己定位在远离政治生活中心的文化边缘,表现他们自私自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欲望。他们中间也有个别人出生于50年代,并在80年代已经开始写作,只是由于他们比较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在"共名"的文化状态下他们的创作特点完全被遮蔽,直到90年代的"无名"文化状态出现,才显露出自己的头角。为了抗拒时代的"共名",宁可采取极端的态度,强调用自己的生命来"直接面临"写作。有时候他们采取童年视角或对少年时代的回忆,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消解意识形态关于时代的诠释。一、韩东、朱文新生代作家的小说表面看来充满了个人生活的琐碎、无聊的内容,但内心深处却仍然充满了与生存环境对立的紧张感。朱文是新生代中经常受到批评、或者引起争议的一个作家,他的小说如《食指》、《去赵国的邯郸》、《我爱美元》、《尖锐之秋》等,都描绘了当代人的"焦虑、空虚与绝望,既是纯粹个人化的话语,但也含纳着真正是人性的声音,所有这些感受组合在一起,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精神状态。"韩东的短篇小说《掘地三尺》作家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文革"中的事件,当时中国与前苏联为领土争端而交恶,中国政府积极准备战争,强迫性地动员老百姓挖地道和防空洞,这对成年人来说无疑是沉重而厌倦的负担,但在纯真无知的孩童视点来看,挖地道和防空洞却充满了撒野的乐趣,结果,那个时代的重大主题仅仅表现为孩子们一场有滋有味的"战争"游戏。这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用看似偏离现实逻辑的方式来再现时代,但在还原出个人日常生活记忆的同时,也含有对时代以及有关时代解释的嘲讽。二、邱华栋邱华栋,男,当代作家。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祖籍河南西峡县。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1988年被破格录取到武汉大学中文系。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在《中华工尚时报》工作多年,现为《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

小说《夏天的禁忌》、《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花儿花》、《猎户星》、《单筒望远镜》、《黑暗河流上的闪光》《贾奈达之城》、《骑飞鱼的人》等等。作品特点1、主人公多是闯入城市者和最终征服者。2、常常交织着欲望受挫时的焦虑和欲望实现后的迷惘两种情绪。3、充满对现代城市的旺盛的青春热情。邱华栋没有像以前的中国知识分子那样以人民或正义的名义来谴责财富和社会不公正,恰恰相反,他毫不忌讳因为个人得不到财富而对城市发泄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对向往物质的欲望的描写了主动进取精神,写出了人在物欲面前的灵魂的厮杀搏斗。他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只有在90年代才可能会出现,所展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也只有在90年代才可能会是真实的。流浪艺术家们不能不在机会与欲望之间作出选择:他们寻求表现艺术才华的机会与寻求财富的欲望,都转换成对这个城市的一种关系:宣战或者屈服,由此表现出一切流浪在大城市底层为追逐财富而付出惨重代价的穷人的焦虑、无奈和仇恨。三、毕飞宇著名作家,1964年生于江苏,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等,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哺乳期的女人》)。冯牧文学奖(奖励作家)三届小说月报奖(《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两届小说选刊奖(《青衣》《玉米》)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奖励作家《青衣》《玉米》)。作品特点关注人物心灵.对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而从容,对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