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益林管护与资金管理_第1页
(周)公益林管护与资金管理_第2页
(周)公益林管护与资金管理_第3页
(周)公益林管护与资金管理_第4页
(周)公益林管护与资金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益林保护与管理

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周子贵2010年9月第一讲

生态公益林管理体系建设

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全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全面构筑我省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重大决策。

浙江省是一个典型的集体林区,分山到户的比例占70%以上,这与生态公益林实行全面保护、规模经营的矛盾比较突出。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公益林管理体系,确保建设管理工作有序落实实施。一、突出政府主导,建立生态公益林组织保障体系。政府主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态公益林的认定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二是各级政府通过层层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来促使监督责任的落实。把森林生态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绿色GDP”考核体系,作为对政府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四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来保障工作的实施。要建立起生态公益林省、县、乡三级管理组织体系,配备专职人员。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要建立或明确专门的公益林管理机构,其他县(市、区)则要设置专职人员,生态公益林分布重点乡(镇)要设立乡级管理站,二、实施生态补偿,建立生态公益林投入保障体系。

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者的政府是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的主体,应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进行补偿。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因禁止商业性采伐而使生态公益林经营者造成投资经营收益损失的补偿,即“机会成本”;

二是对生态公益林实行造林、改造投入及实施管护的费用支出;

三是对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根据目前经济水平,补偿主要限于前二部分)。

积极探索全社会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途径和办法,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支持为补充的生态公益林投入机制。创建补偿资金管理“一卡式”发放的新模式,即:“指标统一下、资金一户管、服务一站办、补贴一卡发、收支一本帐”。建立起由林业部门建档造册、财政部门资金监管、金融部门设立银行帐户、补偿对象校准签收的补偿资金发放及管理机制。

三、加强封禁管护,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网络体系。

生态公益林管护要采取“护林队伍、监管责任、封禁措施”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建立一支生态公益林护林队伍。其次,要设立生态公益林监管责任区。最后,还要落实生态公益林封禁管护措施。严格按照“五个一”要求,即一个封禁规划、一份管护合同、一套封禁措施、一支管护队伍、一块封禁标志牌,落实封禁管护措施。

四、开展成效评价,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体系。

生态公益林面广量大,社会公众对其的直观性较强,关注度高,尤其是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后,公共财政投入的成效如何?可以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这些问题都是各级政府和社会所关注和期待的。

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评价体系主要建立四个监测系统。

一是固定样地调查系统。

二是生态定位监测系统。

三是专项调查系统。

四是县级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系统。

监测主要内容:①生态状况②灾害状况③资源状况④功能状况五、实行依法管理,建立生态公益林法律法规体系。

生态公益林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建设内容十分复杂,涉及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迫切需要制订法规或规章来规范操作程序,明确管理内容。《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促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基金管理办法》等对补偿基金(资金)建立和使用作出了明确规定规定。

《浙江省重点公益林变更调整规范》、《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监测实施办法(试行)》、《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考核办法(暂行)》、《浙江省公益林档案管理规范(试行)》等促进了公益林管理的正常开展。六、促进科学经营,构建生态公益林质量建设体系。

全省森林林分平均郁闭度仅0.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树种单一,以马尾松林为主,针叶林分占林分面积的82%。全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尚处于较脆弱阶段,从总体上看,必须要对我省的生态公益林在一定时期内实行严格的封禁措施,以尽快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功能。

确立以封育为主、结合改造的方式,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采用人工造林、补植造林、抚育改造等多种方式,逐步把生态公益林建设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社会效益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确保全省4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如期建成。

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经营及合理利用模式,以保护为基础,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产业功能,达到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共赢互补。七、强化成效宣传,建立生态公益林效益宣传体系。

一是要大力宣传《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二是在交通要道、城镇周围、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人为活动频繁区域竖立大型宣传牌,直观宣传生态公益林建设效果。

三是设立生态公益林村级公示牌、乡级上墙牌,宣传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措施。四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各种媒体和渠道,向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广泛宣传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及时反映各地好的经验和建设成果。

五是建立林业公共教育制度,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保护生态的自觉性。

六是要建立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公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八、依托现代科技,建立生态公益林信息管理体系。

1、公益林小班地籍信息系统。建成省、市、县三级公益林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生态公益林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目前全省60多个县已基本建成公益林小班地籍信息系统。

2、建设林业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提高对林业灾害的防范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和管理水平,减少灾害损失,建设林业灾害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十分必要。目前全省已有35个县(市、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已设监控探头201个,有效监控面积236.68万亩。

3、建设护林员GPS定位巡更体系。护林员GPS定位巡更体系,具有实时监控、历史轨迹回放、护林员信息管理、工资管理、报表管理等高科技信息管理功能,

强化对护林员野外作业的实时、动态管理和考核;应用该系统对护林员巡查活动进行日常管理、考核成效明显,能有效提高护林员出勤率,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

九、规范管理程序,建立生态公益林行政监管体系。

1、公益林建设管理规范管理队伍健全、资金运行安全、档案资料完整、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手段现代、管护标识明晰、森林经营科学、保护成效显著。

2、公益林采伐管理

重点公益林只准进行更新、抚育性采伐和实施林分改造。(1)、明确禁止采伐、更新性采伐、抚育采伐原则要求;(2)、明确公益林采伐申报审批程序、采伐监督管理、采伐档案管理等程序和要求。3、公益林变更调整(1)、明确调整条件和范围。(2)、明确调整申报审核程序,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逐级审核批准。(3)、明确调整申报材料、调整后界定新的公益林相关材料等。

4、公益林考核制度

(1)考核对象及内容:资金管理、管护质量、日常管理、建设与建成面积情况。(2)考核时限:每年年终组织一次考核。(3)考核方法:考核采取县级自查、市级检查、省级抽查的方法进行。(4)考核量化标准(略)

5、公益林项目资金绩效评价

(1)绩效评价类型:绩效评价按评价阶段的不同分为项目实施过程评价和项目完成结果评价。(2)绩效评价指标。(3)绩效评价的方式及程序。(4)评价结果应用:编制项目资金分配方案的重要依据;建立项目资金支出绩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为项目验收的前置条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落实意见;依法追究违法违纪行为。

6、公益林档案管理

(1)档案要求:

归档内容要齐全:2001年开展区划界定以来所形成的有关公益林建设管理的文件资料、数据必须全部归档;归档资料要规范:对归档文件材料应按内容和保存价值进行系统整理,分类归档;管理制度要健全:建立健全公益林档案管理制度和保密制度;

硬件设备要到位:公益林档案管理应配备专门的档案柜和电脑服务器,所有文件资料、属性数据、图形数据应单独存放、集中管理。

(2)档案内容:

凡在公益林日常管理、建设、管护和资金管理等工作中形成的、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会议材料和记录、各种统计报表、图表、计划、总结、调查材料、影像资料等均应及时归档,公益林档案归档类目设置表(略);第二讲生态公益林管护

一、

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混乱

有的以乡镇管理为主,有的以村管理为主,有的以县管理为主,有乡镇政府管理的,有乡镇林业站管理的,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对策,没有统一的标准;

(2)、监管不到位

除余姚、诸暨、鄞州等十余个地方设立专门监管队伍,对护林员实施有效监管外,大部分地方监管人员设置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监管能力不足,监管不到位;

(3)、管护工作不到位

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管理地域分散等多方面原因,致使护林员管与不管一个样,上山与不上山一个样,管护工作不到位,只要不发生重大事项,一年不上山护林工资也照样拿;

(4)、护林员责任心不强

有的不上山巡查管护,有的发生案件不敢管、不制止,有的发现问题不汇报,有的巡山不做记录等;

(5)、护林员待遇低,责任无法落实

有的地方护林员的工资每年只有1000元,甚至只有七、八百元,这样的待遇,如何能使护林员尽心尽责管护?如何能将管护责任落到实处?把护林管护费作为乡镇、村的扶贫资金来使用,大家发一点,息事宁人;

(6)、违规使用护林资金

目前在公益林四项资金中,最难管理、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护林员资金(其他都已较为规范),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管理。从2008年对各地公益林资金审计结果看,护林员资金使用问题主要有:

有的县护林员工资过低,实际用于护林员劳务费的只占19.7%,有的滞留护林经费没有支出(山林面积多,人员少),有的移用、挪用护林经费,如用于扑火队资金、用于发放乡镇工作人员福利(夜宵、误工补助等)、有的用于发放村干部工资,有的将结余的护林经费直接用于村集体其他建设;(7)、村主要干部担任护林员

一些地方为照顾干部,用村长、书记担任专职护林员,造成山上无人管,形成不选干部有意见,任用干部无人管的现象。有的村干部与护林员比待遇,认为护林员不能高于村干部,这也是形成户可以待遇低、护林责任未能落实的原因。如果管护责任真正落实了,村干部还会与护林员攀比吗?

(8)、有的地方(乡镇、村)管护资金不足(面积少而管护难得大),较难落实管护责任。

(9)、形成了一个管理误区。

很多地方认为,护林费是以乡镇为单位的,一定要按面积拨付到乡镇(形成了面积多的护林费用不了,面积少的无资金的局面),造成护林费是我的是他的之争。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那群众是否也可认为护林费应直接发放到户,由各家各户管护?资金管理办法是这样规定的:“护林人员劳务费,已建立公益林管护责任区,实行乡(镇)、村或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统一管护的,县级财政部门将护林人员劳务费拨入各管护责任单位的专用账户。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编制各乡(镇)村、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专职护林人员和专门护林组织人员名册以及护林人员经费安排计划,送达县级财政部门。”这里没有说按面积拨付到管护责任单位,而是按建立的管护责任区数量拨付,并且要由林业部门编制护林人员经费安排计划后拨付。

因此,管护资金的拨付,要由林业部门统一按照管护责任区的划分和护林员的数量来安排。管护责任单位是管理护林员的,可以通过管护责任单位发放护林员工资,以利于其更好地管理护林员。二、管理机构省、市、县人民政府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省、县、乡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办公室、管理站);村、国有单位生态公益林护林组织。三、公益林管护管理网络公益林管护实行双层管理机制

1、政府责任机制

省、市、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护林员,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各级职责;

2、部门监管机制

省、市林业厅(局)→县林业局→乡镇监管员→护林员,签订管护协议,落实监管、管护责任;

(县林业局→GPS定位巡跟系统→乡镇监管员、护林员)四、护林员选聘

发布招聘公告

村委会推荐报名

乡镇政府面试考核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核

聘前公示

上岗体检、培训

乡镇政府签订管护合同等程序。要求:熟悉当地林情、民情,有高度责任心和一定威望,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身体健康的村民,一般年龄要求在60岁以内。五、签订责任书(简称三书一合同)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工作,逐级签订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省人民政府→与市人民政府→与县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及其管辖的有公益林管护任务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森林经营单位;乡(镇)人民政府→与有公益林管护任务的村民委员会或其他经济组织;

◆村或各有关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根据公益林的分布特点、保护等级和管护难易程度等因素,按一定面积划定管护责任区,配备专职护林员,并与其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协议)。六、护林员职责

主要有十大职责:

按时巡山检查;强化政策宣传;参与生态建设;

牢记森林防火;注重疫情观测;

制止四乱现象(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挖滥采、乱征滥占);

记好巡山记录;

定时报告情况;

协助处理案件;

做好其他(林业)工作。具体职责要求:(1)向群众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及有关林业政策,宣传生态建设的作用与意义,提高群众护林防火、防病虫害、防盗及保护生态公益林的意识。(2)对管护的生态公益林进行每日巡查,在巡查时应穿好护林员服装、佩戴护林员红色袖章标志和携带必备工具,每日巡山要做好巡山记录,及时记录、报告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活动情况。(3)督查并制止野外违章用火,一旦发生森林火情,及时报告并组织扑救。(4)预防、发现和阻止乱砍滥伐林木、乱采滥挖植物、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征滥占林地、毁林开垦、砍柴烧炭等破坏生态公益林行为的发生。(5)发现病虫害及可疑病死木、枯死木现象,及时报告。(6)及时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及村两委和监管员报告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等情况,协助做好有关森林火灾的处理和毁林案件的查处。(7)保护公益林内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协助参与资源生态监测、造林抚育等生态建设工作。(8)因生病、出差等特殊情况,暂时不能履行护林职责时,必须提前提出申请,由乡镇监管单位审核后,报县林业局批准。(9)做好管护合同规定的其他林业工作。如何做好护林员

1、热爱本职工作,牢记职责,有责任心;

2、要善于学习,初步了解林业基础知识;

3、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

4、要认真细致,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

5、要善于与群众交谈沟通,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

6、要认真记录,及时向林业部门报告护林情况;

7、要敢说敢干,不怕得罪人,坚决与破坏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七、护林员考核1、乡镇和林业部门每年根据护林员工作业绩,按照百分制法进行考核(供参考)。(1)做好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法律、法规及各项林业政策、生态建设的作用与意义的宣传工作,计5分。宣传工作不到位的,酌情扣分。(2)、台帐记录完整、清楚,记载内容真实可靠,计5分。记录不完整、内容不实的,酌情扣分。(3)、全年出勤率100%(雨天除外)计10分。每查到未出勤一次扣2分。(4)、协助完成责任区内年度规划的火烧迹地更新、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疏林地改造、未成林地抚育,计5分。未尽到应有责任的,完不成一项扣1分,缺项记满分。(5)、严格野外用火管理,责任区内全年无火警(灾),计30分。发生一次火警扣10分,一次火灾扣20分,发生重(特)大火灾一票否决,取消其考核资格。(6)、协助做好林木采伐管理,责任区内全年无滥(盗)伐林木、乱挖野生苗木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的计15分。发生一起扣3分。(7)、协助做好林地征(占)用工作,对非法征占用林地的事件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林业主管部门,计10分。对隐瞒不报的,发现一起扣2分。(8)、责任区内全年未发生非法采矿、毁林开垦、砍柴、烧炭、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计10分。发现一起扣1分。(9)、协助做好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报告责任区内森林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情况,计5分。对隐瞒不报的发现一起扣1分,对不配合森防部门工作的扣5分。(10)、协助做好生态公益林效益监测,配合专业监测人员上山采集数据计5分。对不配合工作,扣5分,没有监测点的记满分。

2、护林员工资发放:

乡镇监管单位按照林业和财政部门规定标准及护林员考核分数,发放护林员工资。(1)、得分在90分(不含)以上的,发放全额工资。(2)、得分在86-90分的扣发全额工资的10%。(3)、得分在81-85分的扣发全额工资的20%。(4)、得分在76-80分的扣发全额工资的30%。(5)、得分在71-75分的扣发全额工资的40%。(6)、得分在61-70分的扣发全额工资的50%。(7)、得分在60分(含)以下为不称职,扣发全额工资。3、护林员表彰和奖励:

护林员在聘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人民政府或县林业主管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1)模范履行《管护合同》,管护森林资源取得显著成绩。(2)制止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使国家和集体森林资源免遭重大损失。(3)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法规,预防和扑救措施得力,在森林防火责任区保持无森林火灾五年以上的。(4)拯救和保护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有功的。(5)依法制止或者检举非法侵占林地和破坏林地、乱占滥用林地直接责任人有功的。(6)为保护国家和集体森林资源与犯罪分子英勇搏斗的。

4、护林员处罚或解聘:

护林员在聘用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处罚或解聘:

(1)因玩忽职守,不履行管理职责,造成本责任区森林资源损失的

(2)对盗伐和滥伐森林行为不制止、不报告,致使森林资源遭受损失的

(3)擅自同意违法用地单位和个人进入林地施工、或者不制止、不报告造成林地破坏的

(4)在本责任区有森林火灾隐患,不报告又不采取措施消除,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

(5)以权谋私,监守自盗,弄虚作假,致使森林资源遭受损失的

(6)年度考核得分在70分(含)以下的。七、护林员队伍管理

1、护林员装备“五个一”要求:一份护林员名册(证);一本护林员手册;一本巡山记录本;一套护林员服装;一个护林员考核办法。

2、管理要求:

加大工作管理力度,促进“护林队伍、监管责任、封禁措施”三落实。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林护林队伍建设,实行规范管理和年度考核制度。二是林业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公益林的检查督促和业务指导,自上而下层层监管。三是要落实公益林封禁管护措施。严格按照“五个一”(即一个封禁规划、一份管护合同、一套封禁措施、一支管护队伍、一块封禁标志牌)要求,落实封禁管护措施。

3、管理模式:

护林员队伍要求实行县级统一管理,乡镇和较大的村可以设立公益林护林员管护组织,协助林业部门管理护林员。管理模式具体要求:(1)统一设定管护责任区

即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管理难易程度、地理位置、管护要求等不同,先行设定管护责任区及其数量;(2)统一选拔护林员

即按照管护责任区数量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制订的护林员选拔条件,统一实施招聘,统一实施上岗培训,并由乡镇政府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协议;(3)统一确定护林员待遇

即专职护林员待遇标准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其标准不得低于管护1500-2500亩面积的水平(按2.5元/亩标准计算),确保管护责任到位,确保利益待遇到位;

(4)统一使用银行卡发放工资

即与补偿性资金发放一样,通过银行系统发放护林工资。护林工资可分为基础工资和考核工资,基础工资按规定时间发放,考核工资根据考核结果按实际所得发放。同时,统一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等,确保护林员的劳动保障利益;(5)统一护林员服装

即要求各地统一使用省厅设计生产的公益林护林员服装,强化护林员形象宣传与职责要求;(6)统一实施GPS定位巡更监督

即要求各地全面实施对公益林护林员GPS定位实时巡更记录监督,确保管护工作真正落实到责任区的山头地块,确保管护工作的有效性。省厅从2009年起落实资金启动GPS巡更系统建设,要求各地务必在今后三年内建成;(7)统一实施考核

即县林业主管部门制订林护林考核办法,每年(季)对护林员巡护情况、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管护成效差的予以相应处罚直至解聘,对管护成效优异的予以物质与精神的奖励。第三讲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资金管理一、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重大意义

2004年,中央和省全面启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标志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已经确立,结束了森林生态效益无偿使用的历史,实现了森林生态资源有偿使用的突破,这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实行分类经营改革,是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使我国林业经营思想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发生历史性转变。

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质上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维护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关键所在,使公益林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得到应有的利益,调动他们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为持续经营管理好生态公益林,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为加快我省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为我省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二、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结构

补偿基金由补偿性支出和公共管护支出构成。

补偿性支出包括损失性补偿和管护人员管护费用支出;

公共管护支出包括公共管护费用和管理费用支出。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途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主要用于:

(1)公益林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的损失性补偿;

(2)管护人员的劳务报酬、培训、劳动保障等管护费用;

(3)森林防火、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公共管护费用;

(4)公益林范围划定、宣传、培训、管理系统建设、检查、验收等管理费用。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偿范围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为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划定,经批准公布的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对受益对象明确的风景林,按照受益者补偿的原则,由所处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履行补偿职责。

4、公益林补偿标准

公益林补偿执行省政府公布的标准,2010年省补偿标准为17元/亩*年(其中国有林场为19元。含中央财政对国家级公益林集体林补偿标准为10元;国有林为5元);其中:管护人员管护费用每亩2.5元(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不低于4元);

公共管护支出每亩1.5元(其中省统筹安排0.6元);

其他为损失性补偿13元。

县及县以下各级公共管护支出的分配比例由各县(市、区)确定。中央和省补助资金不得用于管理费用支出。

5、公益林补偿对象

补偿基金的补偿对象,按资金的不同用途和山林权属、经营管理主体不同确定。

(1)损失性补偿的对象:

A.山林权属归林农的承包山、自留山,补偿对象为农户。

B.山林权属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统管山,补偿对象为相应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应采取“分利不分山”的原则,将大部分补偿资金分配落实到本集体的农户。

C.国有林场(含苗圃,下同)、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国有山林,补偿对象为相应的国有林业单位;划入自然保护区的集体统管山或林农的承包山、自留山,补偿对象为相应的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委托其他单位经营管理的零星国有林,补偿对象由委托和受托双方协商确定。

D.个人(或单位)通过山林流转方式、签订流转合同(或协议)获得山林经营管理权的,在合同(或协议)约定期限内,补偿对象为流转受让人,但流转合同(或协议)签订时间在省或县(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以前的,由双方协商确定。

E.依法签订了租赁合同,租赁经营的山林,在合同规定承租期内,补偿对象是承租人,但租赁合同签订时间在省或县(市)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以前的,由出租和承租双方协商确定。

F.公益林发生调整变化的,相应的补偿资金应调整用于新增补的公益林,确保公益林建设任务与资金补偿面积保持一致。

(2)管护人员管护费用的补偿对象:

为对公益林实施管护的护林人员。

(3)公共管护费用的补助对象:

为在公益林区内从事森林防火、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益林管护能力建设和主导功能提升等公共管护项目的实施单位。

(4)管理费用的补助对象:

为承担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宣传、培训、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的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或林业工作站)。

6、补偿资金使用

补偿性支出,用于因认定为公益林,禁止商业性采伐而造成公益林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收益损失的补偿和公益林管护人员的管护费用支出。其中: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补偿资金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用于植被恢复。

(1)损失性补偿:

用于公益林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的损失性补偿支出。

其中:国有林的损失性补偿资金主要用于补植、抚育、林相改造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集体统管山的损失性补偿资金,大部分发放给农户,留用部分用于本集体组织公益性事业。(2)管护人员管护费用:

用于管护人员的劳务报酬、劳动保障、培训等管护费用支出。

管护人员包括公益林区护林组织的专职护林人员和兼职护林人员。

管护责任区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划定。

专职护林人员管护费用按每人管护1500—2500亩公益林规模核定,劳务报酬和劳动保障支出不得低于百分之八十;

兼职护林人员管护费用,应按相应的工作量核定,用于支付劳务报酬。管辖区内兼职护林人员管护费用总额不得超过管护人员管护费用总额的百分之十。(3)公共管护费用:

用于公益林区的森林防火、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益林管护能力建设和主导功能提升等公共管护费用支出。

其中:

森林防火支出用于扑火器具购置和护林员考勤系统等护林防火能力建设;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支出用于资源和生态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监测仪器设备购置、档案建立等;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支出用于药剂、药械购置和除害处理等;

公益林管护能力建设支出用于县级管理机构办公设备购置、乡村护林基础设施、公益林界桩界碑、大型宣传牌建设等;

主导功能提升支出用于公益林森林经营示范等。

(4)管理费用:

用于公益林范围划定、宣传、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检查、验收、考核等管理费用支出。

公共管护支出中的政府采购项目,应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补偿资金申报、核算和发放

1、补偿资金申报

(1)补助资金申请:

县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1月底之前联合向省财政厅、省林业厅上报本考核年度的总结报告和下一年度中央和省补助资金申请报告。

总结报告包括:对公益林管护制度和补偿基金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以及重点公益林护林队伍建设、补偿资金发放、森林资源消长、林地征用占用、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控制等情况。

申请报告包括:中央和省补助资金(不含省统筹资金)申请数额及县级补偿资金落实情况说明,同时强调各地要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年度补偿标准,对地方补偿资金到位情况作出承诺。

(2)省级统筹的公共管护费用申报:

实行项目申报制。每年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省编制的项目建设规划和申报指南进行申报。

2、补偿基金拨付与发放

中央和省补助资金按预算级次下拨,实行专户拨付。

设区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必须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户”(以下简称“专户”),对补偿基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专账核算。

县级财政部门应按补偿基金的支出构成分别拨付,

其中:补偿性支出资金每年应于中央和省补助资金到位后的一个月内与本级补偿基金一并拨付至补偿对象专用账户内。

(1)损失性补偿:

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拨入为农户、集体或国有单位统一开立的个人或单位银行存款账户。

(2)管护人员管护费用:

由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林业主管部门提交的管护人员名册及管护经费安排计划,审核后拨入各管护责任单位的专用账户。

专职护林人员劳务报酬由管护责任单位拨入其个人银行账户;

兼职护林人员劳务报酬的拨付由管护责任单位确定。

(3)公共管护费用支出:

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至项目实施单位。(实施单位不能是林业局,只能为下属事业单位或其他实施单位)

(4)管理费用支出:

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至承担相应公共管理任务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等单位。

3、补偿资金发放程序

补偿资金实行“一卡式”发放模式,即:“指标统一下、资金一户管、服务一站办、补贴一卡发、收支一本帐”。

发放程序:

(1)林业部门以村为单位(护林员以乡为单位)编制发放清册;

(2)资金发放与面积数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由经营者(护林员)签章确认;

(3)县财政部门进行复核;

(4)县财政、林业部门联合发文下达发放资金到开户银行(或农村信用社);

(5)开户银行(或农村信用社)按照发放清册,直接将补偿资金存入经营者存折或信用卡中。(6)发放时间要求:要在省级补助资金到达后一(2)个月内发放到户。

4、补偿资金核算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各国有单位、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等补偿对象应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对各级补偿资金分别设置专账,独立核算;

设立“中央补偿基金”、“省补偿基金”和“县补偿基金”二级收入科目;相应设立“损失性补偿”、“管护人员管护费用”、“公共管护费用”、“管理费用”二级支出科目,及时和正确反映补偿基金的收支、结余、使用情况。

四、公益林分档补助与分类补偿

1、分类补偿目的、意义

通过实施公益林分类补偿,使生态区位重要、林分质量好、生态效益高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林分得到较高补偿,实现分级管理与分类补偿,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效率。

通过分类补偿的实施,积极引导、鼓励经营者改造现有林分质量,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面积进一步扩大,林分质量进一步提高,物种更加丰富,最大地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

2、公益林分类(目前仅在试点探索阶段)

按照公益林所处不同的森林生态功能区位、林分质量、区块规模和管理要求,将公益林区分为一、二、三类公益林,执行分类补偿标准。

一类公益林

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特殊保护区域内的重点公益林。

二类公益林

(1)生态区位:

以八大水系源头、钱塘江和瓯江干流两岸、海岛及沿海一面坡、县级自然保护区、大中型水库库区、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公益林为主。

(2)林分质量和规模:

阔叶林:要求已封育10年以上;

针阔混交林:要求阔叶林比例占50%以上,林分郁闭度在0.7以上,混交方式为自然混交或株行间混交,林分平均胸径达

cm、树高达

m、蓄积达

4

m3以上;

(3)区块规模:要求集中连片500-1000亩以上,可跨行政区域。

三类公益林

其他区域的公益林为三类公益林。包括一般保护区位内的水源涵养林、护路林、护岸林和村庄风景林等。

3、分类补偿标准

一类公益林:

逐步推行由政府租赁特殊保护公益林的办法,对划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等的非国有山林优先租赁。一类公益林补偿一般要求高于最低补偿标准的15-20元补偿。目前开化、临安试点对保护区非国有山林租赁的标准为36、27元/亩

二类公益林:

二类公益林要求相对拉大补偿档次,体现优质优价的目的,一般要求按高于最低补偿标准的10-15元补偿。目前开化、临安试点对二类公益林实施的补偿标准25、22元/亩

三类公益林:

根据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情况,按省政府确定的最低补偿标准补偿。

4、公益林分档与补助

根据200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中五类转移支付系数划定标准和2008年省政府《关于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的通知》要求,将公益林补偿资金省级财政补助部分分为三档。

(1)一档地区包括:

淳安县、永嘉县、文成县、泰顺县、苍南县、洞头县、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常山县、江山市、开化县、武义县、磐安县、莲都区、云和县、景宁县、龙泉市、青田县、遂昌县、松阳县、缙云县、庆元县、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定海区、普陀区、嵊泗县、岱山县在内的共30个欠发达地区县(市),省级补助标准为省政府公布的分类补偿标准的90%。(淳安县、安吉县、永嘉县、文成县、泰顺县、苍南县、洞头县、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常山县、江山市、开化县、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武义县、磐安县、莲都区、云和县、景宁县、龙泉市、青田县、遂昌县、松阳县、缙云县、庆元县、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嵊泗县、岱山县和平阳县、兰溪市、黄岩区)

(2)二档地区包括:

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长兴县、安吉县、嵊州市、新昌县、诸暨市、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永康市、东阳市、浦江县等14个经济较发达县(市),省级补助标准为省政府公布的分类补偿标准的60%(70%)。(桐庐县、建德市、长兴县、浦江县、临海市、嵊州市、新昌县、永康市)

(3)三档地区包括:

上述之外的其他县(市),省级补助标准为省政府公布的分类补偿标准的40%(50%)。

五、补偿资金使用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截留、移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督查方法与主要内容:

1、地方补偿资金到位情况督查;

2、补偿资金发放到位情况检查,发放情况报告制(半月一次)、发放情况通报制、实地抽样检查(到县、到村、到户);

3、财政部门资金抽查;

4、年度考核检查;

5、审计部门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6、法律监督。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等公益林建设、保护的监督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挪用、截留、移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

未按照规定拨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

第四讲生态公益林采伐管理

一、采伐林分及其原则要求

重点公益林只准进行更新、抚育性采伐和实施林分改造,禁止在重点公益林区域内实施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采伐。

1、下列重点公益林禁止采伐:

(1)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2)自然保护区中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林木;

(3)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采伐的。

法律、法规规定禁止采伐的情型:

①上年度采伐后未完成更新造林任务的;

②上年度发生重大滥伐案件、森林火灾或者大面积严重森林病虫害,未采取预防和改进措施的;

③易造成水土流失或者采伐后难以恢复植被的陡坡、险坡地上的林木;

④未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采伐和采集的珍贵树木和具有特殊价值的植物资源;

⑤在下列林种或区域内采挖林木的:

A林地土壤石砾含量大或容易引起泥石流的区域;

B坡度大于35度;

C土层瘠薄、采挖后植被难以恢复的地类;

D灌木林地。

2、公益林更新采伐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重点公益林林木可以进行更新性采伐,但采伐强度不得超过伐前林分蓄积的25%,且一次连片采伐(指皆伐)面积不得超过1公顷(以小班为单位,实施采伐蓄积和采伐面积双控制):

(1)主要树种平均年龄达到成熟林的:

◆马尾松、国外松、黄山松:51年以上;◆杉木、柳杉:31年以上;◆硬阔:天然林101年以上;

人工林61年以上;◆软阔:天然林61年以上;

人工林41年以上;

(2)濒死木超过30%的;

(包括枯死木。以小班为单位,应进行林分濒死木调查设计)

(3)树种结构单一,需要进行改造的针叶纯林;

(主要指松木、杉木5CM以上的株数占80%以上的单层林。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制订针叶林改造规划,并按规划实施)

(4)对生态保护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等低效林分实施改造;

(疏林这里指郁闭度在0.3以下的针叶林,残次林指多年造林不见林的林分)

3、公益林抚育采伐

下列重点公益林可实施抚育采伐,但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定:

(1)林分过密、生态保护功能衰退的重点公益林。

采伐强度不得超过伐前林分蓄积的15%,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7;

(主要指郁闭度在0.9以上的松、杉木为主的中幼林,以采用砍小留大、砍差留好、砍针留阔等原则实施抚育)

(2)竹类重点公益林。

采伐量不得超过当年新竹量,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7,竹林中的林木不得采伐;

(3)实验林、母树林。

因实验目的采伐实验林、母树林的,应当采用相应的采伐方式和强度;

(实验林、母树林应有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确认的文件,并有相应实验林、母树林的试验设计或实施方案)

(4)遭受自然灾害的重点公益林

因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需要采伐的,应当采用必要的采伐方式和强度伐除受害木:

①下列情况原则上不予清理采伐:

A、特殊保护的重点公益林区,除影响电力、交通和房屋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外,禁止清理采伐;

B、轻度受灾的林分(受损木株数比例少于10%),除松材线虫病死木外,原则上不予清理采伐;

C、海拔较高、坡度较陡、人工补植或更新造林难度较大的受灾林分,原则上不予清理采伐。

②受灾林分的清理方式

A、松木、杉木林清理:◆中度受灾林分(受损木比例在10%~30%),可进行抚育性质采伐;◆重度受灾林分(受损木比例在30%~70%),可对受损木进行适当采伐,以利于补植改造;◆强度受灾林分(受损木比例在70%以上),可进行更新性质采伐;◆受灾林分中的断梢木(有二轮以上活枝的受损木)原则上应予保留;断干木可实施采伐。B、阔叶林清理:

已经断裂的枝梢材允许清理利用;残留主干应予保留,以加快林分萌芽恢复。

③应有遭受自然灾害林分的调查设计,说明林分受灾程度及相应采取的措施。

(5)实施防火设施建设的重点公益林

因建设护林防火设施和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需要采伐的,应当采用必要的采伐方式和强度。

(应有护林防火设施和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规划或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书;应有实施林分的造林调查设计。)

二、采伐申报审批程序

1、公益林林木采伐,由公益林经营者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采伐申请,填写《浙江省林木采伐申请表》。

2、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接到公益林采伐申请后,按林木采伐管理规定权限,由资源林政部门对申请采伐资料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包括:采伐林分地点、面积、采伐量、采伐作业设计内容以及是否符合《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规定的公益林采伐原则要求等;

公益林管理机构协助查验采伐地块是否在公益林范围以及公益林的事权等级等,并将查验公益林小班的《重点公益林采伐小班基础信息》(见附表)表抄告资源林政部门。

3、资源林政部门审核符合采伐要求同意的,按林木采伐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不同意采伐的,书面回复理由。

三、采伐监督管理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对重点公益林采伐,要严格按照《浙江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做好伐前公示和审批管理工作,切实防止滥伐公益林林木现象,并督促公益林经营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更新。

对违规采伐或不及时更新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规定,作出严肃处理并督促公益林经营者及时予以纠正。

重点公益林采伐后,有关部门要及时填写采伐验收单及更新造林验收报告,并抄告县级公益林管理机构,便于及时掌握采伐情况并更新公益林小班数据库。

四、档案管理

·

1、县级公益林管理机构要加强公益林采伐档案管理,及时将采伐材料及执行情况予以归档,并及时更新相关的公益林小班属性资料。

公益林采伐管理档案包括:

①公益林采伐申请表。

②采伐前的《重点公益林采伐小班基础信息》表。

③公益林采伐作业设计和更新造林设计文件。

④林木采伐许可证复印件。

⑤公益林采伐验收单、更新造林验收报告。

⑥采伐后的《重点公益林采伐小班基础信息》表(伐后数据)

2、各级公益林管理机构要及时统计公益林采伐有关情况,并按季度将上述档案资料汇总后,报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

3、对公益林采伐林分发生变化的小班属性数据,应及时录入公益林小班地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更新,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

第五讲

生态公益林调整

一、调整条件和范围(浙林造〔2006〕15号)

1、确因市级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征占用重点生态公益林地的变更;

2、在重点公益林区内开展森林旅游开发、划建森林公园等保护性利用项目确需征占用用林地的变更;

3、县(市、区)批准立项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需调整的;

4、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林种划分中的国防林、海防林外,因原区划不合理等原因确需调整的;

5、其他特殊情况确需重点生态公益林调整的。

※调整条件和范围的具体审核

(一)以下项目建设需要使用公益林,涉及将国家级、省级公益林(合称重点公益林,下同)调整改变为非公益林的:

1、国务院批准或同意的建设项目,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计划单列企业、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国防、交通、能源、水利、农业、林业、矿山、科技、教育、通讯、广播电视、公检法、城镇等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原则上可以调整改变各类重点公益林。

2、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计划单列企业、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原则上可以调整改变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范围以外的重点公益林。

3、省级(及宁波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原则上可以调整改变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范围以外的重点公益林。◆与上述规定的建设项目紧密相关需整体实施,并有原立项批准(复)文件或原立项机关相应文件明确指定的附属项目,参照执行。◆根据上述规定的建设项目要求或经省级(及宁波市)相关部门按照矿产资源规划要求,批准同意实施的采矿项目,不得在城镇、河流、道路等两侧可视公益林范围内。

(二)、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的以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原则上可以调整改变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范围以外的重点公益林。

1、供水、供电、供气基础设施项目;

2、城市道路、乡村公路(包括康庄工程)、林区道路工程项目;

3、防洪、防火、防地质灾害等防灾、抗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修建学校、医疗卫生、公共体育、文化教育、广电通讯、公共安全等设施及建立科研基地、修建生态公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5、兴修水利、灌溉设施项目,因修建水库、下山脱贫、旧城改造等工程实施的移民、安置建设项目,乡镇、村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直接为林区、林业生产服务的建设项目;

6、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在重点公益林区内开展森林旅游开发、划建森林公园或者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内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确需使用少量重点公益林地建设的新(扩)建保护性利用项目。

◆上述(一)、(二)、(三)类建设项目调整重点公益林的,按使用重点公益林规定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除上述(一)、(二)、(三)类规定的建设项目外,其他建设项目不得使用、调整改变重点公益林。

(四)、以下城乡建设规划及社会生态发展需要,涉及将除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以外重点公益林调整改变为非公益林的:

1、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城建、国土、发改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并按有关审批权限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批准(或批复同意)的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产业带建设发展规划、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等规划或初步规划,在规划中涉及确需将重点公益林调整改变为非公益林的;

2、根据实际发展需要,由国土、城建、发改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原有规划实施相应修订,并按有关审批权限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批准(或批复同意)的修订规划(并有相应的原规划文本),在修订的规划中涉及确需将重点公益林调整改变为非公益林的;

3、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制订,并按有关审批权限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批准(或批复同意)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在规划中涉及确需将重点公益林调整改变为非公益林的;

(五)、其它调整

1、根据全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工作发展变化需要,或者发生重大事项可能影响某个地区乃至全省公益林管理全局工作等特殊情况,经省政府或省林业厅研究、部署,确需将重点公益林调整改变为非公益林的。

2、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部署调整公益林的。

3、根据重要生态区位不断增多和社会对生态需求的不断增强,国家和省对重点公益林建设规模作出增量调整的。

二、申报审核程序

1、重点公益林调整申请:

重点公益林调整,由拟调整经营单位(个人)提出,填报《重点公益林调整申请审批表》相关内容,提供相应的依据资料,报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2、现场实地核查:

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拟调整的重点公益林进行现场实地核查,以小班为单位填报《调整重点公益林小班现场查验表》,同时征求重点公益林经营者意见。

3、提写请示文件:

经现场实地核查后,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符合条件的,提写请示文件,填报《重点公益林调整申请审批表》,由县级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同时选择调查拟调入林分,填写《拟调入重点公益林林分状况表》,征求拟调入林分经营者意见,一并报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调整,并书面说明理由。

4、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的调整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同意调整的,签署意见后报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调整,并书面说明理由。

5、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的调整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调整条件的办理重点公益林调整批复文件;不符合条件的,不予调整并书面答复;需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向国家林业局报送申请报告。

◆(如调整重点公益林面积在100亩以上或生态区位较重要及有其他特殊需要的,省级公益林管理部门应当或者指定所在市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整重点公益林所在区位生态影响评价专家组(专家库建设另行规定),进行现场调查核实评价,提出调整地块对重点公益林生态状况的影响程度和调整可行性评价报告。省级公益林管理部门再根据专家组评价报告,确定是否同意调整重点公益林)

6、国家和省对重点公益林建设规模作出的增量调整。

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对符合变更调整条件第1、2条的项目,在征占用林地审批前或审批后,仍须严格按上述程序申报调整审核(浙林造〔2006〕15号)。

三、申报材料

1、拟调整经营单位(个人)书面申请;

设区的市或者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请示文件。

2、重点生态公益林调整申请审批表。

3、调整文件依据:

相关项目立项文件(附属项目原立项单位的证明文件);

城建、国土、发改、旅游、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制订或修订相应规划的请示文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对已制订或修订相应规划的批准(或批复同意)文件;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规划(或初步规划)或修订的规划文本,相关的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规划文本;

省级产业带、省市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设批准文件;

国家林业局、省政府或省林业厅议定调整的文件等。

4、调出林分相关材料:

调整林分的《调整重点公益林小班现场查验表》及林分示意图;

《重点生态公益林界定书》或《公益林保护管理协议书》;

林权证复印件及经营者意见书;

公益林所在地公示意见;

调整林分的林相照片。

5、拟调入林分相关材料:

《拟调入重点公益林林分状况表》及林分示意图;

拟调入公益林林分林权证复印件及经营者意见书。

拟调入林分的林相照片。

6、涉及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的,具相关管理部门签署的意见或文件。

7、国家和省对重点公益林建设规模作出的增量调整,报送县级人民政府的请示文件及县级重点公益林增量面积区划界定成果报告。

8、10公顷以上调整地块对重点公益林生态状况的影响程度和调整可行性评价报告或环评报告。)

上述材料一式三份,装订成册上报。四、调整使用后上报材料

公益林同意调整使用后改变为非公益林的面积,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按照《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的“调一补一”原则,以及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程序和要求,界定新的重点公益林及时予以补足,并将以下材料在一个月内函报省、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①调整重点公益林批复文件复印件;

②原《拟调入重点公益林林分状况表》复印件;

③调入重点公益林的《公益林保护管理协议书》(必须有县级政府印章)复印件;

④调入重点公益林的《生态公益林小班基础信息》表;

⑤调整后的全县重点公益林数据库(电子文档);

⑥重点公益林小班地籍信息系统调出、调入地修改信息打印件;

⑦被调整《重点公益林界定书》撤销书或终止《公益林保护管理协议书》复印件;调出、调入地资金发放变化清册。

五、其他要求

1、调入重点公益林林分的条件:须为阔叶林或以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郁闭度在0.5以上(海岛地区0.3以上),区位符合国家和省重点公益林界定标准。对拟调入林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予批准。

拟调入林分由县级林业部门在辖区范围内集中通盘考虑,尽量避免零星分布。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规划设置重点公益林“后备资源库”,集中将林相较好且具一定规模的阔叶林或以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作为重点公益林的补充基地。

2、未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授权的单位)批准同意,擅自将重点公益林改变为非公益林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收回经营者所获取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并处所获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倍以下的罚款;

同时责令重新恢复被擅自改变的重点公益林,并按《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处理。

六、公益林变更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调整理由不充分

如:工业企业建设;改田造地项目;采矿项目;林农不愿意或林业部门错划;流转承包、林木成熟拟采伐等要求调整。这些理由都不符合相关规定。

(二)、提交的依据、材料不全

有的无相关文件或文件规格不够;有的附属项目无原重点项目相关依据;有的立项文件缺规划文本;有的规划文本无政府或相关部门批文;有的修订规划无原规划文本;有的只有几张附图没有规划文本;有的规划内容与实施项目不符;有的无相关部门(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签署的意见或文件。

材料的提交要根据《浙江省重生态公益林变更调整规范》的要求上报图表、图片,查验表,拟调入表,相关文件、文本等。审核一定要仔细。

(三)、意见签署不全

有的无经营者意见,有的无县级政府意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