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制度经济学 何自力课件 第十章_第1页
比较制度经济学 何自力课件 第十章_第2页
比较制度经济学 何自力课件 第十章_第3页
比较制度经济学 何自力课件 第十章_第4页
比较制度经济学 何自力课件 第十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经济体制目录第一节经济体制的含义与构成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第三节经济体制内的制度移植第一节经济体制的含义与构成一、经济体制的含义二、经济体制的构成三、经济体制的评价一、经济体制的含义经济体制是对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执行这一决策的一整套组织安排。经济体制作为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安排,是由所有的法律、规则、正式程序以及习惯组成的,他们对经济决策活动进行制约或约束。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区别: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基本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则是指一个社会中资源配置的组织安排;前者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根本的经济利益关系,后者涉及的是一定社会中经济运行的问题。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联系: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任何经济制度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形式来为自己服务。

二、经济体制的构成

张仁德教授认为,经济体制的构成包括五个部分:

财产关系系统决策系统协调系统动力系统开放系统

三、经济体制的评价指标1.经济增长2.效率3.公平4.经济稳定三、经济体制的评价指标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指标。它是经济体制绩效最集中的表现,是其他各项指标的基础。衡量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NP)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静态效果采用已达到的绝对量表示,动态效果采用增长率指标表示。

三、经济体制的评价指标2.效率效率是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计量效率的方法通常采用投入一产出率公式,同量投入而产出多者为高效率。反之,则是低效率,同一时点上的投入产出率只是表示静态效率,而动态效率则用一定时期不同时点投入产出率的变动来计量。经济增长率和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指标。一种经济体制的产出,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而增加(即以相同的资源获得更好的成果),或是在经济效率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追加生产要素而增长。前者通常被称为“集约增长”,后者被称为“粗放增长”。效率比增长率具有更深的意义,只有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持久性和可靠性。三、经济体制的评价指标3.公平公平是人们对于财富分配状况的一种主观判断。它受到各种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的制约,各有各的公平观。但是,在现代社会,就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看,公平的分配应当是同人们给予社会的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这种分配观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准确计量公平程度是很因难的,在西方经济学中用来衡量收人分配情况的主要工具是洛伦茨曲线图和基尼系数。三、经济体制的评价指标4.经济稳定经济稳定与否也是检验经济体制效果的指标之一。经济增长而不稳定,不可能有持续的增长。所谓经济稳定就是指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秩序和均衡。具体来说,就是没有严重的经济波动,恶性的通货膨胀和大量的失业现象。衡量经济稳定程度的数量指标,通常采用经济波动系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目录第一节经济体制的含义与构成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第三节经济体制内的制度移植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一、经济体制的多样性二、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进化系统三、经济体制的自我约束的体制四、经济体制内部各制度间的互补性和体制的进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性五、经济体制转轨的渐进式道路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一、经济体制的多样性比较制度分析(ComparativeInstitutionalAnalysis)主要是通过将市场经济体制看作各种制度的集合来分析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和活力。也就是说,比较制度分析主要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二、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进化系统

青木昌彦认为,经济体制并不是有谁设计出来以后突然实行的,它是由一定的历史所造成的,而且体制与体制之间相互不断地作用从而实现了进化。与此同时,在一个经济体制内部各式各样的制度也相互作用着,从未停止过变化。世界经济中能出现如此众多的经济体制正是这一复杂进化过程的结果。这些制度构成迥异的各式各样的经济体制在保持了各自一定自主性的前提下共存,并且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比较制度分析所关注的正是这一方面。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三、经济体制的自我约束的体制

各经济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更新改造的同时,也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自律性,正是因为经济体制中的个人在构成体制的各个制度的框架内一直采取了维持这些制度的行动。这样,经济体制就成为了自我约束的体制。

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四、经济体制内部各制度间的互补性和体制的进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性构成经济体制的诸项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对已有制度进行修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这大大提高了制度间的互补性。由具有互补性的各项制度构成的经济体制在进化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显示出路径依赖特征。

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五、经济体制转轨的渐进式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必要,但真改革起来却要面临许多困难

第一、经济体制作为一个自我约束的体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尽管有大大小小的震荡,但仍能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发挥它的机能。第二、由于制度间互补性的存在,因此仅改革一种制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形成协调一致的经济体制,还必须不断进行多项配套制度改革。第三、尽管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已无需多言,但是我们期望的转轨后的体制到底是什么样子,一般来说还很不明了。即便事先已经勾画好了体制转轨的蓝图,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却往往出乎我们的预料。第四、在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利用集团,对抗利益集团的压力而进行体制的变革会带来政治上的困难。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五、经济体制转轨的渐进式道路

面对这些困难,如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呢?对此,青木昌彦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办法:1、个别经济主体所进行的创造性革新以及通过学习和模仿向全社会普及。2、国家的介入和政府对于革新、学习及模仿的协调。3、通过和不同的经济体制的接触来促进革新、学习和模仿4、找出经济体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制度结构,从它入手进行改革。这样可以使各项制度间的互补性为我所用。只要首先改革关键性的制度,其影响就会波及到周围的其他制度,从而使改革顺利地进行。目录第一节经济体制的含义与构成第二节经济体制的特点第三节经济体制内的制度移植第三节经济体制内的制度移植一、制度移植的含义和原因二、制度移植的制约因素三、制度移植过程和衡量标准一、制度移植的含义和原因制度移植指的是某个制度或一组制度从其原生地转移到其他环境并被实践的过程。制度移植有两种类型:自主型和强制型。

制度移植的原因有三个:示范效应

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

存在普适制度

二、制度移植的制约因素与本土环境以及既有的制度的“耦合”

问题既有的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

二、制度移植的制约因素1.与本土环境以及既有的制度的“耦合”问题对于制度采纳者来说,移植的制度是外生的,必然遇到与本土环境以及既有的制度如何“耦合”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这些制度就无法被有效实践,难以成为规范相关行为者活动的规则及其认同的价值。移植的制度充其量也只会停留在各种法律文本上,无法成为“活的”制度。

二、制度移植的制约因素2.既有的制度安排

从制度互补性的角度来看,制度移植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既有的制度安排。一项移植过来的制度是否有效取决于其能否与既有的制度相适应。某一制度在国外可能很先进,但引进本国可能并不适用。制度移植可能比技术移植更困难,因为一个制度安排的效率极大地依赖于其他有关制度安排的存在。

二、制度移植的制约因素3.非正式制度

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由于内在的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其可移植性较差。非正式制度本身的性质规定了它不仅取决于所移植国家的技术变迁状况,而且更重要的取决于后者的文化遗产对移植对象的相容程度。三、制度移植过程和衡量标准移植过程:1.理论化。一项制度的理论化程度越高,越能够被移植到更多的环境下。理论化既是对制度合理性的证明,也是制度移植过程的指导;2.法律化。移植的制度都是正式的制度,需要通过法律文件获得效力。把一项制度用法律规定下来是制度移植的象征性仪式,但并非移植过程的结束,因为这样的制度还没有有效地运行;3.实践化。制度必须被实践才能发挥其激励-约束功能。实践必须是普遍的,应该为所有相关主体所接受。实践过程往往是对移植来的制度进行调适的过程,是制度从规范形式到多样形态的过程,更是实践者掌握“意会知识”的过程。同时,同一种制度可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下衍生出多种表现形态;4.理念化。当制度成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信念的时候,就实现了自我维系,并具有了真正的权威。理念化使制度成为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准则,并大大减少了制度执行和监督的成本。三、制度移植过程和衡量标准

衡量标准:

1.被移植的制度是否能和现有的制度环境产生必要的“耦合”

2.被移植的制度是否能被所有相关利益者普遍遵守,甚至成为某种程度的共识或价值观

四、制度移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预防性原则

:不同时进行多项政策移植,而是逐项进行移植

根据本地环境与外地环境的可比性,对于任何单项政策,在完全移植、部分移植之间进行选择

就困难的政策移植选择,通过在局部地区进行实验的方法获得政策移植绩效的数据,然后决定是否予以推广

四、制度移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提高决策者素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