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教学设计 (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插秧歌》教学设计 (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插秧歌》教学设计 (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插秧歌》教学设计 (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插秧歌》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两首诗歌的动作描写、场景描写。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学体会劳动的价值。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从字源上去理解汉字的意义。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吟诵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教学难点:学会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三、过程与方法:诗歌教学重在把握意象和意境,因为诗歌环境大多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因此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营造的境界、从中感受诗人的情思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劳动之行”、“听劳动之声”、“临劳动之境”三个环节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和想象逐渐进入到是个创造的欢快的劳动境界当中,当然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也不能脱离文本和新课标规定的语文活动,因此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品动词、朗读、写作三个活动展开。四、教学方法: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在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古老的歌谣——《插秧歌》。二、预习检测1.作品简介《插秧歌》,传为五代时期的僧人契此所作。契此俗姓张,又称"布袋和尚",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善缘。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言讫,溘然而逝。人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关于他的传说颇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2.介绍背景五代后梁时期,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一个叫张重天的平民。一日打夜鱼归家,望见大桥岳林寺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水打冻的大冷天,身上只系个兰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没儿子,见到后心里喜欢得不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取名契此。转眼十年,小契此逐渐长大。相貌也交关有趣,光额壳,凸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喜欢帮助人,村里人都喜欢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这年春插,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一天,李四,赵五、王六统统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也一一应承。几天后关秧门,种田人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是想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蛮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3.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三、课文链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1.预习检查:①选自《杨万里集笺》卷十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②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③胛:肩胛。④渠:他。⑤半霎:极短的时间。⑥莳(shì)未匝:意思是,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⑦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2.朗读提示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3.基本内容理解布袋和尚出身农家,插秧自是本行。关于他插秧之事,亦有故事。据说有赵、钱、孙、李四家同时请他帮忙插秧,他全都答应。至晚,各家来请吃饭,他亦分身赴席。各家的田均已插好。众人始识他身具神通,法力无边。有人问插秧感想,他随口吟出一诗,即此题插秧歌。此歌看似浅白平易,却富含哲理,饱蕴禅机,生动活泼,饶有情趣。五、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明确: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明确: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明确: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5.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六、拓展延伸问题: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提示: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七、主旨归纳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八、群文阅读,感受劳动之美(一)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南溪早春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1.诗题中的“早春”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简要分析。2.这首诗被刻在杨万里家乡湴塘廊桥的墙壁上,请结本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原因。解析1.①颔联描写景物细腻人微:柳枝从下垂的枝条末梢开始返绿,桃花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开放,照应题目“早春”。②尾联写“更入新年”点“早春”,“新雨”指初春的雨,点出“早春”。【解析】先审题,题目问诗题中的“早春”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那就要先读懂全诗,看诗中哪些词句写了早春,如何表达早春的。然后分点整理。诗歌颔联通过柳枝柳叶返青、桃花始放来具体表现早春;尾联的“入新年”“新雨”也点出“早春”的特点。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对百姓生活的关切。被刻在墙壁上,的是教育湴塘的子子孙孙,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也表现了乡亲们对诗人永远的怀念。【解析】题目要求从诗歌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这首诗被刻在家乡廊桥墙壁上的原因。先读诗歌,理解情感,前三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最后一联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被刻在”说明不是本人刻,应是乡人所刻,原因自然是乡人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怀念,同时借他的诗来教育后代子孙要爱自己的家乡。点睛:做题前一定要仔细审题,审清问题的方向,答题的角度。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如果审题马虎,匆匆下笔,很可能会答非所问。比如本题,要求回答这首诗被刻在家乡廊桥墙壁上的原因,有个前提,“结合本诗表达的感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好事近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注】“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1.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试作简要分析。2.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九、总结写法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十、课堂总结劳动是一曲欢快的歌;劳动是一首优美的诗;劳动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劳动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让我们在《诗经·芣苢》的优美旋律中,传承传统文化,赓续劳动精神。十一、作业布置:1.基础要求:请再搜集几首写劳动、劳动者的古诗词,仔细阅读,品味其中的情感与意蕴。2.提升要求: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他们的劳动场面(可参照《芣苢》《插秧歌》的内容),请你写一篇报道,要求既要有场面的描写,又要有记者的评论。教学反思本节课从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角度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反复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