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_第1页
现代西方哲学_第2页
现代西方哲学_第3页
现代西方哲学_第4页
现代西方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西方哲学导论一、哲学的起源(1)“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这一点,即便从早期哲学家们的历史看,也是很明白的。因为人们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过去就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他们起初是对一些眼前的问题感到困惑,然后一点一点前进,提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例如日月星辰的各种现象是怎么回事,宇宙是怎样产生的。一个人感到诧异,感到困惑,是觉得自己无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爱神话的人就是爱智慧的人,因为神话也是奇异的的事情构成的。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是为了实用。这一点有事实为证。因为只是在生活福利所必需的东西有了保证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寻求这类知识。所以很明显,我们追求这种知识并不是为了别的好处。我们说一个自由的人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了伺候别人而活着;哲学也是一样,它是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I.2,982b“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正义·序》(2)希腊神话和宗教所包含的世界观是希腊哲学的土壤和母胎A.万物的起源:海洋之神俄刻阿诺(Oceanus)、黑夜(尼克斯Nyx)、时间(克罗诺斯Chronus)。B.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赫西俄德的《神普》和《田工农时》、欧里庇底斯的《美拉尼珀》、阿里斯托芬的《鸟》。C.灵魂:奥菲斯教的灵魂轮回和净化说。(3)希腊城邦的奴隶制度及民主制度造就了希腊人的“自由精神”。(4)希腊在整个爱琴海地区处于中心位置,交通和文化交流非常方便(地理环境)二、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爱智慧(φιλοσοφια

狄奥根尼•拉尔修记载:“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论无生物》中所说,当毕达戈拉斯在西库翁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他第一个使用了philosophia的名称,并且把他自己称作philosophos,因为除了神,没有一个人是智慧的。”毕达戈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也就是追求智慧的人。据可靠资料,这个词最早出现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第三十五中:“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事物”。(2)哲学是追寻最终的本原和原因的学问

泰勒斯:水阿纳克西米尼:无定阿那克西曼德:气毕达哥拉斯:数赫拉克利特:火巴门尼德:存在恩培多克勒:四根(土、气、水、火)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德谟克利特:原子柏拉图:理念亚理士多德:神(3)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哲学的任务是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先天证明阿奎那:后天证明安瑟伦阿奎那(4)哲学是探求知识的起源和普遍真理的学问经验论: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唯理论:笛卡儿、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5)哲学是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当我考虑到我这短暂的生命将被前前后后的永恒所吞没,甚至我看见我占据的这块小小的空间将被无限巨大的空间所席卷而互不相知,我就害怕,我对自己是在这里而不是在那里以及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当时非常震惊。”(帕斯卡)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6)印度哲学在古代称哲学为[见],是关于探究的学问.这个看法也同样蕴涵关于哲学的智慧的看法.印度人还称智慧为[明].佛教中的般若学就专门对智慧的哲学研究做了较为详尽的解说.般若是六度之一,一般的世俗人物是不能获得的.般若分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种.实相般若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认识智慧.观照般若是对人自身的或自我认识的智慧.文字般若是对符号--文字的认识智慧.虽然印度哲学和佛教对智慧都有解说,但也同我们中国,西方一样,什么是智慧的问题同样是一个简单而棘手的问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新华字典》);

“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体”(又称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辞海》);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一般教科书);哲学乃科学之母(延自近代哲学的理解);《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无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乃是与存在的应和(ent-sprechen)马丁海德格尔Wasistdas——diePhilosophie?(这是什么——哲学?描述)“哲学是什么”(über,关于存在者之本质、定义的知识)否定的规定,只能说哲学不是什么冯友兰的“负的方法”:不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是什么,而只说它不是什么。

哲学乃是追根究底的学问,是无尽的追问(动词意义上的“哲学”,做哲学)。哲学没有定义,对定义的寻求反射出的是近代理性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的内心深处不愿面对的痛楚:无依无靠、无意义。三、哲学有无用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德经》四十一章“哲学即是人们本质上无所取用而婢女必予取笑的那一种思”

——海德格尔:《追问物的问题》“哲学的一切根本性问题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哲学或者远远超出它的当下现今,或者反过来头来把这--现今与其先前以及起初的曾在联结起来.";"哲学活动始终是这样一种知:这种知非但不能被弄得合乎时宜,倒要把时代置于自己的准绳之下.哲学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因为它属于那样极少一类事物,这类事物的命运始终是不能也不可去在当下现今找到直接反响.....然而,这种无用的东西,却恰恰拥有真正的威力.....哲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开端都有自身的法则.人可以说的,只有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能作什么.”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英语中的“哲学”一词出现于1340年,用来解释“智慧之爱”一词。“智慧”是英语本有之词,但“对智慧的爱”或“获得智慧的渴望”也来自古希腊,但经过了拉丁语和法语的中介。中国古代典籍中没有“哲学”一词。西周(日):哲学。晚清学者黄尊宪将此译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

[zhé]<形>

1.(形声。从口,折声。本义:聪明,有智慧)同本义[wisesagacious]2.又如: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哲子(贤明的人);哲艾(指明达的老人);哲母(贤明的母亲);哲匠(指明达而富有才能的大臣);哲明(贤明的宰相、辅臣);哲夫(足智多谋的人);哲思(精深敏捷的思虑);哲妇(多谋虑的妇人);哲圣(才德超群的人)<名>1.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sage;wiseman]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书·大诰》2.又如:先哲;哲人其萎(哲人萎,哲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今亦常用作慰唁之词)3.哲学的简称[philosophy]。如:文史哲4.对别人的尊称、敬称[your]。如:哲兄(对兄长的尊称。后多用以称他人之兄,犹言令兄,贤兄);哲昆(对他人之兄的敬称);哲嗣(敬称他人之子)说文解字:哲

[zhe2]知也。从口折聲。

——《新华字典》四、现代西方哲学(一)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背景1.科学技术上的巨大突破导致思想观念剧烈变化①第三次数学危机②相对论③量子理论2.西方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灾难和矛盾,引发了思想观念的危机①经济危机频发②社会矛盾激烈:国内矛盾(政治分化、内部动乱、失业犯罪)、国外矛盾(两次世界大战)③生态危机加剧: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④精神危机严重:信仰危机(上帝死了)、道德沦丧(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嬉皮士)3.传统哲学的缺陷和矛盾①对理性的片面化、绝对化的信仰,思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②主客二元分立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理论立场③哲学远离了活生生的现实和个人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根基被动摇了,对普遍、绝对、永恒、无限、必然之物的信念瓦解了,事物的具体性、相对性、暂时性、有限性、偶然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强调,人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被凸显了出来。(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唯意志主义(克尔凯郭尔、尼采、叔本华)新康德主义(柯亨、文德尔班)马赫主义(马赫、阿芬那留斯)生命哲学(柏格森、狄尔泰)新黑格尔主义(布拉德雷、鲍桑葵、克罗齐)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实在主义(哈特曼、怀特海)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现象学(胡塞尔、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萨特、雅斯贝尔斯、加缪)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哲学(舍勒、卡西尔)结构主义(斯特劳斯、阿尔图塞、拉康、巴尔特)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哈贝马斯)解释学(伽达默尔、利科)科学哲学(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库恩)宗教哲学(马利坦、鲍恩、蒂里希)后现代主义(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罗蒂)(三)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放弃了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以及把哲学当作“科学的科学”的企图;企图排除作为近代认识论基础的二元分立倾向;对传统的理性万能和理性独断倾向进行了猛烈的挑战;倡导人文精神。

第一章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第一节帕斯卡一、生平

布莱兹·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

二、代表作三、主要思想(一)人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1.人是伟大的在于他会思想,即他对自身、生与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境况、目标和使命有自觉的认识。而且,人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可以凭借思想不断超越自己的渺小(皈依上帝,找到永恒)2.人是渺小的在于不仅他的血肉之躯是脆弱的(疾病、自然灾害、突发事故),而且他的思想也受到外界条件和自己身体的束缚和制约。“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地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地卑贱啊!”“既是宇宙的光荣,又是世界的垃圾”(二)既伟大又渺小的人是悲惨和不幸的1.真理2.善良3.幸福“当我考虑到我这短暂的生命将被前前后后的永恒所吞没,甚至我看见我占据的这块小小的空间将被无限巨大的空间所席卷而互不相知,我就害怕,我对自己是在这里而不是在那里以及为什么是现在而不是当时非常震惊。”

(三)消遣是恶,快乐是罪,因为它们妨碍人们认识自己走向上帝。(四)人的不幸来自原罪,来自于有限的人对无限的追求。(五)直觉心灵高于数学心灵。(六)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终究要皈依上帝。第二节克尔凯郭尔一、生平

索伦·阿拜·

克尔凯郭尔(Sφren

AabyeKierkegaard,1813~185)二、主要著作

《非此即彼》、《恐惧与颤栗》、《恐惧的概念》、《人生道路上的诸阶段》、《<哲学片段>一书最后的非科学性附言》。三、主要思想(一)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的批判1.批判黑格尔以理性压制非理性。2.批判黑格尔以必然性压制可能性。3.批判黑格尔以普遍性压制个性。“问题在于找到一个对我来说确实的真理,找到一个我能够为它而生为它而死的观念。”(二)开创了新的哲学方向1.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人的生存取代了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作为哲学的出发点。2.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情绪(厌烦、绝望、恐惧)代替了外部世界和理智认识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三)孤独的个人1.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体验世界,拥有相对于每个个人的主观真理。2.个人之为个人在于他的情感和意志(而非理智和身体),不受外部条件,也不受理性和逻辑规则的制约,有根据自己的意愿做出决断的绝对自由。3.个人摆脱了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的依赖。4.个人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体验,是理性、逻辑所不能把握的。5.个人是为恐惧、颤栗、绝望等情绪所支配的,他必须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个人的生存乃是无尽的斗争。6.个人只有信仰上帝才会发现自己是真实的存在。恐惧上帝是智慧的开始“恐惧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四)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1.审美阶段:人的生活被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沉溺于感性的享乐之中。莫扎特歌剧中的唐璜是典型代表。2.伦理阶段:人的生活被理性所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欲,遵守普遍的道德准则和义务,甚至愿意为了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苏格拉底是典型代表。3.宗教阶段:人的生活被信仰所支配,之为上帝而存在。亚伯拉罕是典型代表。对克尔凯郭尔来说,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个人,或者说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第三章唯意志主义第一节叔本华一、生平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二、主要著作1813年《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dievierfache

Wurzeldes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1816年《论视觉和颜色》(dasSehenunddieFarben),181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Weltals

WilleundVorstellung),1836年《论大自然的意志》(denWilleninder

Natur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dieFreiheitdesmenschlichen

Willens),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dieGrundlage

derMoral),1851年《附录与补遗》(ParergaundParalipomena)。三、主要思想(一)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世界一方面是意志,一方面是表象。其中,意志是世界的本体,而当人以意志直观意志活动时,意志就成了直观的对象,这就是表象。因此,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1、世界是表象①经验和思维到的事物都是人的表象中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②任何认知都离不开主体,客体以主体为条件,也只为主体而存在,任何客体都是由主体运用其固有的先天表象能力和相应的充足理由构造的。表象能力

客体充足理由律经验直观物理世界生成的充足理由律(物理因果律)抽象思维概念、判断认识的充足理由律(逻辑规则)先天直观(感性想像)数学对象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数学原则)行动意志主体(自我)行动的充足理由律(动机律)“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1、世界是表象③主体和客体都是表象,都不是独立的实体。④人的认识是相对的,主观的。叔本华并不认为世界是由我创造的,也不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只是说它对我们呈现,或被我们表象是我们关于它的一切论断的前提,世界就是它对我们表象的那个样子。

2、世界是意志①人的本质是意志A.主客体相对而在,对它们本身的认识必须超越主客分立的模式,超出表象世界,寻找自在之物。B.人的身体像其它东西一样是客体,是更复杂的机器,人的本质是意志,身体是意志的外在表现或客体化,人的行动服从于目的、愿望。C.意志把自己所意愿的东西当作对象,因而主客合一了。

2、世界是意志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作为宇宙之一部分的人的本质是意志,由此类推可知,整个世界的本质都是意志。意志是世界的终极本体,是真正的自在之物。

3、意志是生存的意志和生殖的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是“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是原始的生命力,它总是寻求得到满足,其根本目的是保持生存,所以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为了永恒的生存,就需要生殖。

4、理性是意志的工具“认识从根本上看来,……只是从意志本身产生的、作为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一种器械。认识和身体的任何器官一样,也是维系个体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工具之一。”——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认识意志只能靠直觉,不能靠经验和理性思维,它们只能达及现象。(二)悲观主义伦理学

1.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这是人生的本质。2.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意志。3.否定人的生命意志才能成为自由的人。①研究哲学②进行艺术直觉,直观理念③涅槃(二)叔本华思想的创新

1.提出主客分立只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不应将之本体论化,不应把主客体割裂开来当作独立的存在。2.不把实体(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当作哲学的出发点,而是代之以非理性的意志,强调人的自由活动。3.强调了非理性直觉的作用。第二节尼采一、生平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1900)二、主要著作《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Geburt

der

Tragödie

),《人性,太人性的:自由灵魂之书》(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朝霞:道德偏见之反思》(Morgenröte.Gedanken

überdiemoralischen

Vorurteile

),《快乐的科学》(Diefröhliche

Wissenschaft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AlsoSprachZarathustra,Ein

Buch

für

AlleundKeinen),《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vonGutundBöse.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道德谱系学》(Zur

Genealogie

derMoral),偶像的黄昏:如何以一支铁槌进行哲学思考》(Götzen-Daemmerung,oder

Wiemanmit

demHammerphilosophiert),《瞧!这个人》(EcceHomo)

三、主要思想(一)重估一切价值价值:生命的条件。重估的标准:是否增强生命力。批判被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做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成为创造价值、制定善恶、肯定自我的人。(二)酒神哲学日神(阿波罗,Apollo):代表了希望、理想、健美、快乐、自由、力量。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代表真实、本能、破坏、疯狂。“我宁愿做一个酒色之徒,而不愿做一个圣者”(三)人和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1.人的本质是权力意志:①肉体:追求食物、财产、工具、奴仆;②精神:陶冶、同化。2.整个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①物理学:引力与斥力;②化学:分解与化合,表现了一种侵占、征服的倾向。“世界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同样,你本人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

——《权力意志》,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700页。(四)永恒轮回含义:权力意志的总量不变,只有局部的变化,而宇宙的时间是无限的、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都会一再重复出现。目的:排除理性主义哲学对绝对的、彼岸的世界的追求,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在永恒的轮回中,权力意志创造意义,也给自己以意义。“各种力量浪潮合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流转易形,永远在自流,无穷多的回流,以各种形态的潮汐相间,从最简单的勇向最复杂的,从最静、最硬、最冷的通向最烫、最野、最自相矛盾的,然后再从丰盛返回简单,从矛盾的纠缠回到单纯的欢悦,在这种万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状态中肯定自己,祝福永远必定回来的东西,这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痛苦的迁化。这就是我所说的永恒的自我创造、自我摧毁和迪奥尼索斯世界。”(五)超人超人:是生命力得到充分发扬的人,冲破了一切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束缚的人,是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创造力的人,是有着超群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激情的人。超人是对人自身的要求,人要克服自己。末人:个性泯灭、缺乏创造性和自由性、庸庸碌碌、浑浑噩噩。(六)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主人道德:超善恶,自己就是价值标准(充满激情、积极创造、刚毅、坚强、冒险、勇猛、高傲、高贵、猎取、战斗、征服、统治)。奴隶道德:把获得功力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顺从、勤劳、节制、谦虚、热心公益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当作恶人,害怕、嫉妒、仇视怨恨强者,要求强者抑制自己的情感意志,怜悯弱者。第一,我否认以往被认为最高者那种形态的日,即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人;第二,哦否定普遍承认所谓道德本身的那种道德,既颓废道德,或者用更不好的名词来说,基督教的道德。”

——《瞧!这个人》“生命本质上就是掠夺、伤害、对陌生者和弱者的压迫、压制、严酷,把自己倾向加于人,吞并和剥夺。”

——Nietzshce

Werke,Vol,II.“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的东西,强力意志及本身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力量增长和阻力被克服的感觉。”

——《上帝之死(反基督)》(七)知识与直观对真理的追求是生命意志的表现,真理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理性无法把握变动不居的权利意志。理性(瞎子)是非理性(瘸子)的工具。任何真理不过是有用的、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神话虚构。“真理是一种如果离开了它某种生物便不能生存的错误,归根到底,生命的价值起决定作用。”(八)尼采思想与叔本华思想的区别反对把意志当作现象之外的自在之物,认为它就在人的具体活动之中。以权力意志代替了生存意志。以积极的悲观主义代替了消极的悲观主义。第四章生命哲学第一节概述生命哲学(PhilosophiedesLebens,philosophyoflife):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期流行的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并进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W.Dilthey)、奥伊肯(R.Eucken)、西美尔(GeorgeSimmel),英国的怀特海(A.N.Whitehead),法国的柏格森(HenriBergson)。生命哲学的特征不把生命看作是物质或精神、感性或理性的实体,而是看作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领悟,即心灵的非理性的内在冲动、活力和过程;生命哲学的中心点是“生成”(Becoming),它的意义是过程,是创造;反对机械、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机械的决定论,主张以运动、创造和进化的观点来看待生命和世界;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理性和经验的超越,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但又不完全否定理性和经验在一定范围内的作用,因而并非纯粹的反理性主义;生命哲学的类型生物学倾向的生命哲学(柏格森)历史文化倾向的生命哲学(狄尔泰)。第二节柏格森一、生平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

二、主要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1896)、《笑的研究》(1900)、《形而上学导论》(1903)、《创造的进化》(1907)、《生命与意识》(1911)、《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1932)三、主要思想(一)时间柏格森认为,传统哲学把时间和空间置于同一层次,模仿科学用,用研究空间的理智方法来研究时间,用空间的语言来谈论时间,而且这种语言又为常识的习惯所支配,因而常常谈及的是时间的量度,而不是流动的时间本身,目的是为人们构造一个固定不变的、可以牢靠地把握的世界。柏格森认为,对于生命来说,时间是真正的本质,是意义之所在,哲学必须从生命内部,即从时间里把握生命,他称这种哲学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一)时间柏格森认为,应当区分两种时间:①真正的时间、纯粹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即“绵延”(duration)。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因素。它是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是绝对内在的心理的过程,即它只在意识之中存在,它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没有任何人为的量的因素,是纯粹异质性的,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企图去测量它,我们就是在用空间来代替它。②科学的时间(物理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它受空间概念影响,是理智为人们生活的目的需要而构造出来的。它是量的积累,是无限可分的、外在的。(一)时间柏格森认为,运动就是时间的绵延,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过程,与空间无关。因而实证科学试图借助于符合的统一性和无限可分性来表达时间的做法,以及从运动外面看运动的哲学家,是不能把握真正的运动的。人们内心体验到的纯粹绵延就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进,连绵不止。绝对的运动、真正的时间或纯粹绵延,是一回事。我们在外在世界里不可能把握它,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凭借直觉才能把握它,因为它本身即是心理过程、意识之流。(二)自我两种自我:①与环境有关的、广延性的自我,它是一般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②通过内省达到的内在状态的自我,它是内心体验到的处于真正时间里的自我,也即绵延。传统哲学总是追问在我们的情绪、感性知觉背后是否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自我实体,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它意味着把我们的情绪状态等等看做一些可以分离的,因而可以度量的东西。(二)自我柏格森强调,自我的意识状态是一股持续不断的流,只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才使它凝固和分开,使其中某些东西突出起来。自我意识状态之间没有过渡,没有因果关系,每一状态都伸展、渗透到别的意识状态之中,它具有本原性、创造性、新奇性,是五彩缤纷但又不可名状的。自我就是活生生变化着的、在内省中达到的这种心理状态本身。真正的自由就是不可预见的、不可重复的、纯粹的自我创造。(三)生命真正的绵延是我们在自己身上体验到的生命,因而真正的实在也就是生命。生命是一种本原的冲动力。这种“生命冲动”(élanbital)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推陈出新的最深刻根源。生命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创造自身和新的东西,因而是不断进化的。这种进化不是从同质向异质的过度或单纯同质的相加,而是纯粹的质的创造过程,是质的不断飞跃,因而是“创造的进化”,它坚决排斥机械论和目的论的进化论。(三)生命整个宇宙的创造都是由于生命冲动促成的。生命冲动产生万物的两种方式:①生命冲动的自然运动,即生命冲动的向上喷发,它产生一切有生命的形式;②生命冲动的自然运动的逆转,即向下坠落,它产生一切无生命的物质事物。物质和生命势不两立而又相互抑制。在生命冲动受坠落的物质牵制发生“停顿”而与物质交接的地方,产生既有生命形式又有物质躯体的生物有机体。“整个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以排山倒海的强大攻势,横冲直撞,能推翻一切阻挡,消除最坚固的障碍,甚至还包括消除死亡。”

——《创造的进化》,第271页(三)生命植物生命、本能生命和理智生命是生命进化运动在同一个活动中分裂出来的三个不同分叉方向,它们之间不无递次上升的关系,理智并非高于本能,二者只是把握实在的不同方式。理智具有抽象性和固定性,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起固定的作用,所以根本不适用于认识以绵延为本质的生命。理智的抽象性和固定性与它借助于语言来活动有关。人的语言总是要把事物作为间断的、可分割的东西来表达,使之变成了僵死的东西,而且总是用同一个概念来称呼许多心理状态。思维越是用概念进行抽象活动,它离开生命的本质就越远。理智和以理智为基础的科学只是在实践范围里是有用的。哲学如果要成为一种严肃的精神工具,就必须超越概念,达到直觉。(四)直觉真正能够获得关于实在的内在知识的方式是直觉,理智由于其空间性和功利性,所得到的知识是相对的,“它只能在生命的周围打转,从外部对生命提出尽可能多的看法,把生命拖到自己这边来,而不是进入到它里面去”。要达到直觉,必须超出感性经验、理性思维的范围,抛弃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甚至不用任何语言符号。就其与生命同一来说,直觉是一种特殊的本能,而本能与生命冲动向上散发的方向一致,所以直觉能够把握生命;就其与时间而不是空间有关而言,直觉是当下的内心体验,它是一下子置身于具体绵延历程中的那种努力,总是有机地把握而不是分割事物。直觉来自于记忆。当保存在我们记忆里的千万往事和当前的经验彼此渗透、不断堆积时,就会最后缩约成一个单一的直觉。(五)社会柏格森把科学与哲学、理智与直觉的对立引申到道德和人生领域,区分出两种社会:封闭的社会和开放的社会。封闭的社会是静态的,其最高理想是忠顺和服从,特征是以法律、权威为准绳,思想根源是理智。开放社会是动态的社会,它的道德理想是自由创造,它以英雄与圣者的行为为特征,它的思想根源是直觉。第五章实用主义第一节概述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19世纪末以来在美国流行的一个哲学流派,也是对美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实用主义的主要特征公开宣称要超越和改造近代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反对主客二元分立的理论立场,拒绝对本体论问题做出回答,要求抛弃各种声称具有普遍和绝对意义的哲学体系,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于制定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把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限定在现实生活和经验所及的范围内。强调经验的融贯性和连续性,肯定经验中包含了各种非理性的内容,认为理性归根结底服从于人的情感和意志。强调这些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主张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手段,把获得效果作为最高目的,认为实践和行动概念在哲学中应具有主导地位。第二节詹姆士一、生平威廉·詹姆士(WilliamJames,1842-1910

)二、主要著作《心理学原理》(1880)、《信仰意志》(1897)、《宗教经验种种:对人类本性的研究》、《实用主义:古老思想方法的新名称》(1907)、《真理的意义》、《多元的宇宙》(1909年)和《几个哲学问题》(1911年)、《彻底的经验主义》(1912年)。

三、主要思想(一)心理学和意识流理论1.心理学詹姆士把人的心理意识解释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机能,而不是由孤立的和单个的知觉或观念结合而成的心理事实。他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心理学中所谓机能主义的先驱。詹姆士心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从人的生物学活动来说明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志),反对把意识活动神秘化,认为它们是大脑的机能。2.意识流詹姆士心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反对所谓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而提出的意识流理论。构造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用原子主义来看待意识活动,认为各种心理现象和事实是根据联想律由原子性的“知觉”、“观念”构成的。詹姆士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不能被分析为简单的、不变的观念,它们总是流动的、混一的。2.意识流在詹姆士的心理学中,意识流又叫做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因为他把思想当作一个与整个意识(甚至包括潜意识、下意识)相应的概念,而这就是主体的全部心理活动。它具有如下的五个特征:2.意识流①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各人之间的意识是不相通的。②思想永远是变化的。③思想总是连续的。④思想必有不以思想为转移的对象。⑤思想总是有选择的,总是与人的利益和兴趣有关。(二)反形而上学和彻底经验主义1.反形而上学先天的形而上学、理性形而上学:脱离经验和科学,企图用理性思辨概念来构造世界,对科学和人的实际生活都无所助益。后天的形而上学、科学的形而上学:科学应扩大自己的理论应用范围,使之具有越来越完整和广泛的意义,从而获得实际效果。(二)反形而上学和彻底经验主义2.彻底经验主义①彻底经验主义像休谟及其后继者的经验主义,认为必须撇开经验之后是否存在物质或精神实质的问题,应把哲学、科学以及人的全部认识局限于经验和现象范围。②包括休谟在内的传统经验主义将经验等同于感觉或知觉,静态单面地看待经验,因为它从认识论的角度,把人当做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去认识或经验一个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2.彻底经验主义③彻底经验主义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当作经验对象,把被拆散的、七零八落的经验联成一个统一整体,使整个对象世界成了一个统一的纯粹经验世界,因而克服了休谟、穆勒等人的经验主义以及黑格尔主义为代表的理性派唯心主义的片面性,特别是客服了心物独立等二元论的局限性。2.彻底经验主义④彻底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所谓纯粹经验或直接经验,而这正是意识流、思想流的别称。这里所谓的经验不只是感官所接受的感觉,还包括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甚至包括潜意识和下意识的心理本能活动,它们是不确定的、无以名状的,而且后者还是经验的根本内容。⑤彻底的经验首先不是一个认识过程,而是一个生活过程,是当下的生命之流,是人与世界相遇的方式,是反思前之前的经验,使主客身心的共同基础,超越了物质与精神的区分。纯粹的经验显然无法用理性来说明和解释,只能和依靠本能的、非理性的体验来把握。“只有新生的婴儿,或者由于从梦中猛然醒来,服了药,得了病,或者挨了打而处于昏迷状中的人,才可以被假定是具有一个十足意义的对于这的‘纯粹经验’。”

——《心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节译本,第93页

(三)方法和真理1.实用主义的方法“实用主义的方法,不是什么特别的结果,只不过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页1.实用主义的方法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方法把能够导致所追求的效果的东西当作行动的指南,排除了客观实际和确定的理论,可能导致是非不清,允许任何形式的折中主义和诡辩。他正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取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思维和宗教信仰、真理和谬误、事实和谎言等等之间的原则界限的。詹姆士力图使实用主义的方法称为各种持形而上学立场的人都接受和利用的方法,消除一切矛盾和对立。“实用主义在我们的各种理论中就像旅馆里的一条走廊,许多房间的门都和它通着。在一间房间里,你会看见一个人在写本无神论的著作;在隔壁一间房里,另外一个人在跪着祈求信仰的力量;在点三间房里,一个化学家在考察物理的特性;在第四间房里,有人在思索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体系;在第五间房里有人在证明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但是,那条走廊却是用于他们大家的如果他们要找一个进出各个房间道路的话,那就非经过那条走廊不可。”——《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页

(三)方法和真理2.真理①真理只能是观念和思想的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属性。②真理是相对于人、相对于人的变化着的经验而存在的,真理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作为尺度。③真理就是对确定的信念、注意有实际效果的观念,对满足人的需要、愿望有用的观念,是能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有效、有用、成功是真理的根本标志。④真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方便工具、权宜手段,是纯粹相对的,没有任何普遍的、抽象的和绝对的意义。“要是真观念对人生没有好处,或者真观念的认识是肯定无益的而假观念却是唯一有用的,那么……我们的责任就会是逃避真理。”——《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2页“实用主义愿意承认任何东西,愿意遵循逻辑和感觉,并且愿意考虑最卑微的纯粹是个人的经验。只要有实际效果,实用主义还愿意考虑神秘的经验。实用主义愿意承认那生活在污浊的私人事务里的上帝”——《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4页

(四)道德和宗教道德上的善如同真理一样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没有绝对普遍的道德规范,每一道德原则都是独特的、没有先例的,是相对于某一独特情境中的人而存在的。任何宗教观念都出于人们的情感的需要,即满足自己某种欲望的需要,并以获得这种满足的程度为尺度。詹姆士信仰的上帝不是作为造物主或某种绝对的精神力量的上帝,而只是能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精神寄托的上帝。“有没有上帝’等于说‘有没有希望”第六章分析哲学第一节概述一、分析哲学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实证主义、心理主义思潮的挑战威胁着哲学的生存权利的时候,一些哲学家从数理逻辑的成功看到了哲学的出路。分析哲学(analyticphilosophy)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思潮之一,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剑桥,中叶以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流传,在英语国家长期居主导地位。分析哲学的基本特征分析的方法。分析哲学家都关心如何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他们都肯定: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论证我们能否获得知识,而在于澄清获取知识的条件和工具——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无论这种表达式是属于逻辑的语言还是日常的语言。反心理主义。分析哲学家明确地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中分离开来,不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而重视逻辑,即重视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推理能力、概念思维能力和理性探究的能力。抛弃形而上学。分析哲学家反对先天综合真理的可能性,否认纯理智能单独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把哲学研究归结为语言研究。二、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世纪的头十年,是分析哲学的形成时期,以弗雷格的逻辑思想、摩尔与罗素等人反叛绝对唯心论和提出哲学的分析方法为标志;第二阶段:20世纪20-40年代,是分析哲学得到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以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维也纳学派的形成为标志;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分析哲学从欧洲大陆转移到美国之后的发展阶段,主要以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为标志。三、分析哲学的影响分析哲学在当代哲学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哲学的“语言的转向”,使哲学研究从认识论的内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从心理概念转向了语言形式,使哲学的任务成了揭示逻辑和语言的本质。分析哲学所提倡的分析方法和追求语言精确意义的精神,对文学、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分析哲学推动了对经济状况的分析、计算机科学的推进以及一些自然科学中的理论学科的发展。第二节弗雷格一、生平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戈特洛布·弗雷格(FriedrichLudwigGottlob

Frege,1848-1925)二、主要著作《概念演算--一种按算术语言构成的思维符号语言》(1879)、《算术的基础--对数概念的逻辑数学研究》(1884)、《算术的基本规律》(l卷1893,2卷1903)、《函项和概念》(1891)、《论概念和对象》(1892)、《论意义和指称》(1892)。三、主要思想(一)数学哲学的主要原则①数学不来源于经验,数学真理具有先天性;②数学真理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奠基于数学的非经验的基础;③一切数学最终都可以划归为逻辑,数学概念可以定义为逻辑中普遍要求的概念,数学公理可以从逻辑原则中得到证明。(二)反心理主义弗雷格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以做出判断的人为转移;思想不是思维的主观活动,而是思维的客观内容。弗雷格强调必须把词语的意义和与此相关的观念区别开来,把判断的内容和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判断区别开来。前者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思维活动为转移,并是公共的,可以为不同的个人所掌握;后者是主观的,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人那里是不同的。(二)反心理主义弗雷格的区分使逻辑研究摆脱了传统的心理学的影响,使逻辑学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其独立的地位。弗雷格的区分保证了思想内容的可理解性,也为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提供了先决条件。承认思想内容的客观性,意味着确认了数学和逻辑对象的客观性,这为分析哲学、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试图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哲学的理想提供了思想前提。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为这些研究确立了新的起点,即对语言的逻辑形式的研究才是哲学的真正开端,因而研究语言表达的形式或对逻辑的探讨,本身就成了哲学的重要内容。(二)反心理主义弗雷格认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逻辑有两个明显的缺陷:根据判断者的主观地位决定判断内容的真实性;把主谓形式的判断看作一切判断的形式。前者基于传统哲学中的心理主义的影响,后者出于传统逻辑未能摆脱主谓词区分,从而不能处理表达关系的判断,也无法解释两个命题经过主谓词互换后的逻辑内容。现代数理逻辑就是根据弗雷格的思想,先是构造命题演算系统,然后再构造谓词演算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地发展起来。(三)语境原则语境原则:“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孤立的词语中,才能找到词语的意义”。语境原则强调在逻辑推理中占据首要地位的是判断而不是概念,在确定意义的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句子而不是词语。概念或词语没有独立的意义,我们只能在判断或句子中分析和确定它们的意义。(三)语境原则在后来的《算术的基本法则》中,弗雷格又提出了“完全定义”概念,作为语境原则的补充。“完全定义”是指每个谓词、关系词或函项词都应当可以用来定义一个对象。弗雷格把能够包含这种完全定义的语言称作“逻辑上完善的语言”,并认为应当用这样一种人工的理想语言来代替自然语言,这样就可以避免自然语言由于自身的缺陷(无法形式化、不具有严密性和精确性)而无法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做出逻辑的分析和推理。(四)意义(含义)与意谓(指称)弗雷格认为,在一个命题中,除了名称及其所指的对象以外,还有第三种因素,这就是名称的意义,从而明确地把名称的意义与它所指称的对象区分开来。意义和意谓的关系: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意义;相应于这种意义,又有某一意谓;而相对于一个意谓(一个对象),不仅有一个符号。这表明两个具有相同意谓的专名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一个代表专名的词语也可能只具有意义,而没有意谓。(四)意义(含义)与意谓(指称)弗雷格认为,句子表达的思想是句子的意义,而句子的意谓则是句子的真值。弗雷格指出,对于一切表达事实的句子来说,它们都具有意义和意谓。但有些句子,特别是神话和文学作品中的句子,可能只具有意义而没有意谓。弗雷格认为,追求句子的意谓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五)概念与对象弗雷格把句子成分分为专名和谓词。专名表示对象。谓词表示概念和关系,它对对象进行表述,但它表述的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结构,或者说是一个有待充实的函数,填上专名之后就可得到一个真值为真或为假的句子。因此,决定句子真值的不是对象,而是概念的包含关系。专名和谓词(概念)不同于语法上的主语和谓语。第三节罗素一、生平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1970)

二、主要著作《论几何学的基础》(1897年)、《莱布尼茨的哲学》(1900年)、《数学原则》(1903年)、《数学原理》(3卷,与怀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间完成)、《哲学问题》(1917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1914年)、《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至1919年)、《数理哲学导论》(1919年)、《心的分析》(1921年)、《物的分析》(1927年)、《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1940年)、《西方哲学史》(1945年)、《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1948年)、《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哲学大纲》(1927年)。三、主要思想(一)逻辑分析方法日常语言的词汇和句法模糊不清,一个名称可有很多意义,经常把人引入歧途。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即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着重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建立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以获得准确的哲学结论。强调命题意义的精确,推理过程的严密,最后结论的坚实可靠。(一)逻辑分析方法实在定义法:被定义的对象是非语言的或不以语言的使用方法为转移的复合物或事实,它涉及的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它们的某些特征及其关系。这种定义具有真假特性,它们由经验的综合命题来表达。语境定义法:被定义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它是用一组语言符号取代另一组语言符号。它没有真假可言,是由先天的分析命题来表达的。(二)逻辑原子主义布拉德雷的外在关系说:任何一个表示关系的事实,都是一个所涉及的词的性质的事实,因而关系不具有任何独立存在的意义。罗素的外在关系说:关系是独立于关系项而存在的。根据外在关系说,实在是由多元的事实组成的,它们互不依赖,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世界。这种多元世界观就是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二)逻辑原子主义世界是由无数事实构成的,事实是使命题或真或假的东西;最简单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与复杂事实相对应的分子命题;分子命题是由原子命题构成的,这些原子命题的真假决定了分子命题的真假;原子命题之间相互独立,既不相互推论也不相互矛盾;(二)逻辑原子主义原子命题是由命名了个体的专名和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谓词构成的,它所包含的词是通过与经验的事物相关联而获得意义的,而且它所涉及的事物不可再分为其他更简单的事物,它是其他一切命题的基础和根据;原子命题与简单事实、分子命题与复杂事实具有同构关系;整个宇宙就是建立在原子事实之上的逻辑构造,而与它相对应的则是一个理想的逻辑语言体系。(二)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原子主义的原子命题理论,无法判断陈述普遍事实的句子(“所有的柠檬都是黄的”),以及表达信念和意向的复合句(“我相信今天要下雨”)的真假值。逻辑原子主义忽略了句子的真假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的。(三)罗素悖论弗雷格用“类”的概念定义自然数,类也就是集合。弗雷格的定义从0开始,这一定义的前提是这样一种逻辑区分:一切事物都可被分为“与自身相等同”和“与自身不相等同”这样两类。如果把这一逻辑标准应用于“类”或“集合”,那么,一切集合也可被分为“与自身相等同”和“与自身不相等同”两大类。悖论就出在“一切与自身不相等同的集合组成的集合”这一概念。试问:这一集合与自身相等同,还是不与自身相等同呢?如果它是与自身相等同的集合,就是说,它与组成自身的集合相等同,也就是“与自身不相等同的集合”;如果它是与自身不相等同的集合,那么根据“一切集合不是与自身不相等同的集合,就是与自身相等同的集合”这一逻辑区分标准,它就是与自身相等同的集合。(三)罗素悖论罗素后来发现了一些与集合论悖论相似的语义悖论。相传古希腊的克里特岛的哲学家爱比米尼说:“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那么,他这位克里特人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言?相传有一个乡村理发师,声称他除了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之外,给所有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有一天他突生疑问:他是否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连“集合”这一概念都不能符合逻辑,如何能用这一概念来定义自然数呢?(四)类型理论罗素发现,一切悖论都来源于自我指示的恶性循环,即:用已经蕴涵着整体规定性的个体定义反过来规定整体。比如,把一切事物分成“与自身相等同”和“与自身不相等同”是用以规定个体事物的分类标准,不适用于包含一切类的总类,因此,“一切与自身不相等同的类所构成的类”是自我指示的恶性循环。同样,爱比米尼以整体名义说“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是对每一个克里特人所做的判断,不适用于他所代表的整体;理发师所做的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声称,也不适用于他所代表的整体。(四)类型理论一般来说,n+1级类型由n+l级谓词和n级以及n级以下变元构成。这就是罗素简单类型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一个谓词只有用来表述较低级对象才是有效的,如果用来表述自身(或同一级对象)和较高级对象,则是无效的,就会产生悖论和无意义的表述。如一个俱乐部是个人的类,它不能是自身的成员,但它可以是另一个类,如俱乐部协会整个类的成员,后者是一种类的类。但无论是类,还是类的类,都不能是它自身的一个成员,并应区分类型的等级。(五)摹状词理论个体词:专名、摹状词。摹状词:不定的摹状词(“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一位内阁大臣”)、限定的摹状词。限定的摹状词:带有定冠词的表达式(“那个穿蓝色衣服的人”、“43加34的和”)。3.摹状词理论专名必须指称一个对象。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能成为命题或句子的主词,它的逻辑作用和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它的意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有时它不指称任何实在的东西。限定摹状词不是名称“《威弗利》的作者”是一个复杂符合,其意义须由组成它的四个词的意义来确定;“司各脱”是专名,其意义不由这个词来确定,而是由其指称的对象来确定。如果“《威弗利》的作者”是专名,那么“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这个命题就是一个重言式或同义反复。摹状词理论的起因1.同一律是否普遍适用(1)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2)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是《威弗利》的作者。(3)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摹状词理论的起因2.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失效(1)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2)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两个命题都为假。摹状词理论的起因3.虚拟事物存在的问题,即自然语言中句子的主语是否都表示逻辑命题的主项。(1)金山不存在。(2)独角兽不存在。摹状词理论的解决方案通过改写出现摹状词的句子,使之不出现,或使之成为谓词,而不是主词,就可以消除摹状词的实在性。“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有一个x,那个x写了《威弗利》,对于所有y,如果y写了《威弗利》,则y与x等同,并且x就是司各脱。威弗利和司各脱都成了谓词,乔治四世想知道的当然不是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而是有没有一个常项x同时满足这两个谓词,既x既写作了《威弗利》又是司各脱。“当今法国国王是秃顶”“至少有一个x是当今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个x是当今法国国王,x是秃头”。法国现在实行共和制,所以有一个个体x是当今法国国王显然是假的,从而合取命题“x是当今法国国王,x是秃头”也是假的。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的否定式就不是或至少不是“有一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但他不是秃头”,而是“没有任何人是当今法国国王”。“金山不存在”就x的一切值而言,“x是金的且x是一座山”这个命题函项是假的。“金的”和“山”都从主词的位置变到了谓词的位置上。3.摹状词理论摹状词不能做命题主词,只能做谓词。只有专名才能做主词,其指称物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在严密的逻辑句法中,“存在”不能与专名联在一起,即“存在”不是谓词,它根本不表示一种性质或动作。第四节维特根斯坦一、生平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1889-1951)

二、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论确定性》《哲学语法》、《蓝皮书和褐皮书》、《关于数学基础的议论》、《关于心理哲学的议论》、《片断》。三、主要思想(一)图像论逻辑是世界的一面镜子:逻辑所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具体形态、特殊性质和变化状态,而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所有事物必然联系的总和,就是世界的逻辑结构。世界的逻辑结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先天性。(一)图像论世界不是事物(thing)的总和,而是事实(fact)的总和,即逻辑中可能世界中的一切。构成一个事实的要素为该事实所处的众多状态,即“事态”(stateofaffaris)或基本事实。构成事态的终极单元是“简单对象(object)”,它是一个逻辑元素,包含着所有基本事实的可能性。简单对象的组合就是原子事实,即把对象联结起来的逻辑形式。(一)图像论任何事物都必须存在于原子事实中,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原子事实。但原子事实不只是简单的对象,而是对象的逻辑结构。这逻辑结构在逻辑中就成为一种图像。图像描述原子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反映原子事实的真与假。图像与对象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图像的本质是逻辑形式,而不是对事实的精确复制。图像论是一种以逻辑形式构造世界的逻辑理论。(一)图像论作为逻辑图像本质的逻辑形式表达了事实的逻辑结构,即简单对象在事实中的联结关系,即”思想”。作为逻辑图像的思想必须是可以在逻辑上加以思考,或者说,是必须在逻辑中被表达的,而在逻辑中被表达的思想就是命题。命题是事实或事态的逻辑图像。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式,每一命题都是描述一个事实的图式,语言是一个由无数小图式按照逻辑结构组合而成的大图式。语言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一)图像论逻辑命题以图像的形式描述事实组成的世界,命题就是事实的逻辑图像(即思想)。这是因为:第一,构成命题的语言符号和构成事实的要素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者说,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图式关系。第二,构成命题的语言符号与构成事实的要素具有同样的逻辑结构,或者说,两者具有相同的图式形式。把命题看作关于事实的逻辑图像,通过分析命题来最终揭示世界的逻辑结构。(一)图像论维特根斯坦通过图式论建立了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现实世界是由事实、事态(基本事实)和简单对象这样三个层次组成的事实总和。语言也相应地包括了命题、基本命题和简单名称这样三个层次的命题总和。世界不仅仅是包含现实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包含一切逻辑上的可能世界,现实世界只是所可能世界中的一种而已,从而可以用逻辑的标准来确定语言表达的界限。语言的序列世界的序列名词事实(对象)原子命题原子事实分子命题复合事实(事态)语言世界(二)可说与不可说避免自然语言的误导,建立理想的人工语言:每个对象只有一个名称,它的意义由它在其中出现的命题中的关系来确定。一切能够被表达的东西都能是够用逻辑的形式描述的东西。维特根斯坦指出,自我是语言的主体,也是限定这一语言所描述的世界的主体。它自身不可能是这个被限定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也不是由客体所构成的复合体。所以他说:“主体不属于世界,反之,它是世界的界限。”或者更确切地说,主体是他所理解的语言和他所观察的世界的界限。构造不合逻辑的语言是不可能的。(二)可说与不可说我们的语言只能描述世界中的事实,而不能描述世界的界限,更不能描述世界界限之外的领域。逻辑形式有限度(无法表达自身),存在着不可说之物(逻辑形式、哲学的本质、伦理学的原则【生命的意义】、审美的感情和宗教的信仰等)。不可说之物通过显示(show)而为我们认识。神秘的直觉和体验却可以将它们在意志和感情中明白地显现出来。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思想的转变维特根斯坦逐渐认识到,世界并非“本来”就是按照某一特定方式组织而成,然后再把它的结构用语言正确或错误地描述出来,而是有多少种描述世界的方法,就有多少种把世界分解为个别事态的方法。语言并无本质,概念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之中才有意义。日常语言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生存的基本条件,使我们一切语言活动的基本条件。语言的功能也并不只在于描述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转变1929年重返剑桥之后,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哲学的任务、性质、作用等都提出了与前期完全不同的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抛弃了用逻辑的分析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从对命题意义的静态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法的动态的、语境的分析,不再追求共同的本质、普遍性、绝对精确性,而是强调个体性和差异性。(三)语言游戏说语言图像论: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是事物的名称,句子是这些名称的组合。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和这个词具有对应关系,而意义就是这个词所代表的对象。维特根斯坦认识到,语言图像论不能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五个红苹果)。(三)语言游戏说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对事实的描述,而是在于它们在实际中的运用,而语言的运用像游戏那样遵守规则。语言游戏一词无法定义,只能在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语言游戏自身也只能被描述或显示,而不能被解释或说明。我们使用的语言是具体的、个别的,没有适用于一切语言用法的共同的东西。理想的人工语言完全是一种幻想,日常语言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本条件。语言游戏的特征①具有自主性,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对象,语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实践中的用法;②不需要用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而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之加以反思(前逻辑的“生活形式”);③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将之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语言游戏之间只有“家族相似性”;④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的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的语言用法。(四)遵守规则的悖论悖论:我们是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语言游戏的,而我们又只能是在遵守了规则的情况下去从事这种游戏。该悖论指出了理论解释在实际的语言活动面前的苍白无力,强调实际参与语言游戏的重要性。我们只能在语言游戏中才能感受到规则的存在,才谈得上遵守规则,规则也不是我们预先习得的,而是在游戏中显示出来的。(四)遵守规则的悖论遵守规则的过程看作是“盲目的”,即无需引导也不能任意理解规则,我们往往是在不了解规则的前提下遵守规则的。遵守规则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习惯,是一种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的社会实践。(五)私人语言论证私人语言:只有说话者个人才能使用和理解的语言,它记录的是说话者当下的感觉,因而无法交流,甚至说话者本人在不同场合也会对相同的感觉有不同的理解。语言游戏的规则是公共的,遵守规则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私下的行为,而一定是一种能够得到普遍理解和接受的公共行为,否则人认为自己在遵守规则就会同遵守规则是一回事了。因此,语言也不可能是私人的,任何语言游戏都是一种公共可理解的活动。所有,私人语言是不可能存在的。(五)私人语言论证第一,我们无法判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感觉是否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进入他人的心灵,而只能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语涉及的心理内容,主观感觉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语言的规则。感觉可以是私人的,但表达感觉的方式绝对不是私人的。第二,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把使用第一人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了存在可以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的看法。(五)私人语言论证第三,肯定私人语言存在以肯定私人对象的存在为前提,但任何人都无法知道他人的私人对象是什么,不可能有一个公共的标准来判定不同的两个人所拥有的私人对象,甚至也不能判定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或空间所拥有的不同的私人对象。第四,私人语言不具有交流、理解和概括的功能,因而不是真正的语言。(五)私人语言论证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的论证向我们表明:人的内心活动只有与其发生的行为、环境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理解,而且它们还受到体现在日常语言中的公共性的制约,离开这种公共性,它们就失去任何表达。由此,主客二元分立的笛卡尔传统失去了其基本前提。第七章现象学第一节概述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开创的一种广泛的这些思潮,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和法国哲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1874-1928)、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1908-1961)、伊曼努尔·莱维那斯(EmmanuelLevinas,1906—1995,甚至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都可归属于广义的现象学传统。现象现象学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