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 浆膜腔积液检查_第1页
脑脊液 浆膜腔积液检查_第2页
脑脊液 浆膜腔积液检查_第3页
脑脊液 浆膜腔积液检查_第4页
脑脊液 浆膜腔积液检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脑脊液、浆膜腔积液检查漯河医专:陈红莲导入一、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脑脊液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调解颅内压力变化;供给脑和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调节神经系统碱储备,维持正常pH值等1.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水样清晰透明

无色透明脑脊液临床意义:

1)红色:主要见于脑及珠网膜下腔出血或有穿刺损伤检查内容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穿刺损伤出血观察红色是否改变前后三管红色均匀一致前后三管红色逐渐变浅离心观察上清液颜色呈淡红色或黄色无色上清液隐血试验阳性阴性

2)黄色:①脑及珠网膜下腔的陈旧出血②珠网膜下腔梗阻③重症黄疸:

新生儿溶血等疾病时,当血清游离胆红素明显升高时,脑脊液因胆红素增加而呈黄色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见于化脓性脑膜炎黄色脑脊液,伴有血球(新鲜血)(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临床意义:

①病毒性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

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

②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

③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

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

临床意义:①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②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③珠网膜下腔阻塞时,脑脊液蛋白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

呈黄色胶胨状

2.化学检查(1)蛋白质测定:

生理状态下,由于血脑屏障作用,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甚微

参考值:定性试验(-)

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见于:1)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血脑屏障受损,蛋白质易进入脑脊液

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明显增高;病毒性脑膜炎轻度增高

2)颅内和珠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可使蛋白质含量增高

3)珠网膜下腔梗阻4)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2)葡萄糖测定: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葡萄糖的60%。影响因素:血浆葡萄糖浓度、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及脑脊液

中葡萄糖酵解程度等参考值:2.5~4.4mmol/L(腰池)

临床意义:

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减低常见于:1)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各种细菌释放的酶分解葡萄糖,导致糖降低

①化脓性脑膜炎早期最明显②结核性脑膜炎葡萄糖含量减低多发生在中晚期③病毒性脑膜炎多无明显变化2)颅内肿瘤3)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3)氯化物测定: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蛋白含量较少,为维持脑脊液和血浆渗透压的平衡,正常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较血中高,称Donnan平衡影响因素:血中氯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脊液中

蛋白含量参考值:120~130mmol/L(腰池)

临床意义:①结核性脑膜炎时,明显减少②化脓性脑膜炎时减少不如结核性脑膜炎明显③病毒此行脑膜炎无明显变化④非神经系统疾病如大量呕吐、腹泻、脱水等造成血中氯化物降低时,也可使脑脊液氯化物降低

3.显微镜检查(1)细胞计数和分类:

成人(0~1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儿童(0~15)×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

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常达数千×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结核性脑膜炎细胞中度增加,但多不超过500×106/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本病的特征3)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细胞数仅轻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2)细菌学检查:

正常脑脊液无病原体诊断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可分别采用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查找病原体,还可进行脑脊液培养★化脓性脑膜炎:混浊、脓性、有凝块,蛋白质显著增加,糖明显减少,氯化物稍低,细胞总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发现致病菌化脓性、结核性、病毒性脑膜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微混有薄膜形成,蛋白质增加,糖减少,

氯化物明显减少,细胞数增加早期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可找到抗酸杆菌或

结核培养阳性

★病毒性脑膜炎:清晰或微混,蛋白质增加,糖正常,氯化物正常,

细胞总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无细菌总结二、浆膜腔积液检查浆膜腔:浆膜脏层、壁层之间密闭的腔隙。包括胸腔、腹腔、心包腔。正常有微量液体润滑。由壁层浆膜产生,脏层浆膜回吸收浆膜腔积液:病理情况下,浆膜腔内液体增多,称浆膜腔积液1.浆膜腔及浆膜腔积液2.浆膜腔积液分类及产生机理(1)漏出液:非炎症性积液,大分子物质及有形成分少。机制:

①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低蛋白血症

③淋巴回流受阻:肿瘤压迫、丝虫病(2)渗出液:炎症性积液,大分子物质及有形成分多.病因:感染性:如化脓性细菌、分枝杆菌等非感染性:①化学性刺激(血液、胰液、胃液)②恶性肿瘤③风湿性疾病等3.一般检查漏出液渗出液颜色淡黄色黄色或其他颜色透明度清晰透明呈不同程度混浊比重小于1.018大于1.018凝固性不易凝固易自行凝固4.化学检查1)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分泌粘蛋白增加临床意义:漏出液(-);渗出液(+)2)蛋白定量试验临床意义:漏出液﹤25g/L;渗出液﹥30g/L3)葡萄糖测定临床意义:漏出液含量与血糖相似;渗出液常降低4)酶活性测定

①乳酸脱氢酶(LDH):漏出液与正常血清相近;渗出液增高(化脓性﹥癌性﹥结核性)②淀粉酶:胰腺疾病增高;胰腺癌可增高③溶菌酶(LZM):结核性积液LZM﹥30mg/L,明显高于癌性和风湿病性积液④腺苷脱氨酶(ADA):结核性积液ADA活性﹥癌性﹥漏出液当ADA﹥40u/L考虑为结核性,而抗结核治疗有效时,ADA活性随之下降5.显微镜检查1)细胞计数漏出液﹤100x106/L渗出液﹥500x106/L2)细胞分类漏出液:主要为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渗出液:各种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不同:

①中性粒细胞为主:化脓性、结核早期

②淋巴细胞为主:结核性、癌性

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寄生虫病3)脱落细胞检查及寄生虫检验4)细菌学检查总结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鉴别要点渗出液漏出液

病因

炎症、肿瘤、化学

非炎症所致

外观不定(血性、脓性)

淡黄色

透明度

多浑浊

透明或稍浑浊

相对密度

>1.018

<1.018

凝固性

常自凝

不自凝

粘蛋白定性

阳性

阴性

蛋白质定量

>30g/L

<25g/L

葡萄糖定量

多低于血糖水平

与血糖相近

细胞计数

>500x106/L

<100x106/L

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

以淋巴细胞及间皮细胞为主

细菌学检查

可找到病原菌

阴性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Light标准)漏出液渗出液积液蛋白/血清蛋白﹤0.5﹥0.5积液LDH/血清LDH﹤0.6≥0.6积液LDH﹤200u/L﹥200u/L符合以上三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