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查分析(2014.12)_第1页
结构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查分析(2014.12)_第2页
结构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查分析(2014.12)_第3页
结构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查分析(2014.12)_第4页
结构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查分析(2014.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张军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2014年12月

主要内容

、检查内容、总体情况、主要问题及建议、其他问题及建议、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检查内容

2011、2012年主要检查内容根据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检查表(设计部分),2011~2012年对结构设计的检查项目共计13项,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基础设计、结构类型、设计荷载、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设防标准、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结构材料、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砌体结构基本构造、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措施、多高层钢结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等。

一、检查内容

2013、2014年主要检查内容

2013、2014年对结构设计的检查内容比往年有所细化,检查内容增加至58项,涉及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及工程设计强制性标准的各个方面。包括地基基础设计、设计荷载、抗震设防、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结构材料、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计算书完整性(包括结构整体计算和特殊构件验算)、特殊构件的分析设计与构造、设计文件签章等。2014年还增加了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机构建设(机构性质、办公条件、质保体系、人员情况、培训教育、档案管理等)、审查行为(承接业务、审查时限、审查过程、不良记录上报等)、审查质量(漏审、错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

二、总体情况

检查项目情况2011~2014年全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查项目情况表检查年度(年)检查项目数(项)问题条数(条)平均问题数(条/项)严重问题数(条)严重问题占比(%)2011年22720729.13733.522012年1569676.20252.592013年502284.56135.702014年1807894.388911.30合计61340566.622004.93

二、总体情况

检查项目情况经对2011~2014年全国建设工程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检查项目情况及存在问题情况进行统计,4年检查项目数共计613项(平均每年153项),发现问题条数4056条(详见附表),每项平均问题条数6.62条(平均问题条数逐年减少),严重问题条数120条(严重问题平均占比4.93%)。通过历年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督查,总体感觉设计单位越来越注重抗震设计,设计质量稳中有升,但设计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经对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结构体系进行统计,大都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较少采用框架结构或砌体结构。

二、总体情况

2.问题统计分析我们把结构设计问题归纳为设计管理、地基基础、抗震设计、荷载确定、材料选用、设计深度等共六类进行统计(详见附表2)。每类问题一般(指设计深度、合理性存在不足,不会引起严重结构安全的问题)、较严重(指存在结构安全隐患,需经复后确定是否采取整改措施的问题)、严重(指违反强制性条文且存在明显结构安全隐患,应采取整改措施的问题)进行区分。从问题的统计可以看出,影响结构安全的抗震设计、地基基础和设计深度问题占总问题数的80%以上,说明了设计质量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二、总体情况

2.问题统计分析

地区问题条数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

地区问题条数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符合项基本符合不符合项不符合率符合项基本符合不符合项不符合率广西73531822.7%河北7566722.7%海南83671333.6%吉林5548700湖北74571700黑龙江65501411.5%河南74591500宁夏75521679.4%广东72512100青海76631211.3%湖南73591400新疆92701577.6%四川75631111.3%北京5448600云南75591245.3%陕西5646735.4%安徽7260845.6%内蒙89474022.3%浙江72591300山西82443533.6%福建72621000甘肃7353101013.7%天津5548700重庆70323268.6%辽宁55407814.6%贵州57253023.5%江苏84533011.2%山东7159668.5%上海73581500结果统计问题总条数2072条。其中:符合项1551条(占74.86%);基本符合项448条(占21.62%);

不符合项73条(占3.52%)。2011年全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查设计问题统计分析表

二、总体情况

2.问题统计分析2012年全国保证安居工程质量检查设计问题统计分析表问题类别严重程度条数严重程度占比类别占比问题类别严重程度条数严重程度占比类别占比法规一般1219.05%6.51%材料一般110.00%1.03%较严重5180.95%较严重880.00%严重00.00%严重110.00%合计63

合计10

设计缺失一般1227.91%4.45%抗震构造一般144.20%34.44%较严重2967.44%较严重30390.99%严重24.65%严重164.80%合计43

合计333

结构选型一般00.00%2.69%设计深度一般10167.33%15.51%较严重26100.00%较严重4731.33%严重00.00%严重21.33%合计26

合计150

计算一般164.80%34.44%施工问题一般333.33%0.93%较严重31393.99%较严重666.67%严重41.20%严重00.00%合计333

合计9

结果统计问题总条数967条。其中:严重问题25条(占2.59%);较严重问题783条(占80.97%);一般问题159条(占16.44%);问题中违反强制性条文14条个,占比1.45%

二、总体情况

2.问题统计分析

二、总体情况

2.问题统计分析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设计管理问题(1)建设程序不规范部分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完成时间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前,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之前,或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报告》之后,甚至施工图无出图时间,审查合格书的签发日期在工程施工许可证(开工证)之后等,不符合建设管理程序。建议设计单位和审查机构学会保护自己,在未取得规划、消防、人防、市政、地形或地质等政府批文或正式资料之前,不要出具盖章或签字的正式施工图(必要时可加盖仅供图纸报审用章或仅供图纸招标用章)。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设计管理问题(2)签字盖章不完善设计单位仅在施工图封面或目录上加盖出图专用章、技术专用章或注册师章,主要图纸没有其他专业会签,设计变更无注册师章,计算书上无设计、校对、审核人员签字及注册师盖章。现场提供检查的施工图未加盖设计专用章或审查专用章,违反相关规定(不一定是审查机构的责任)。建议建设主管部门要求承担设计责任主体的设计单位应完善签字、盖章制度,在主要施工图设计文件上加盖技术专用章或注册章(如:总说明、基础图、主要主要结构图、设计变更、计算书封面等)。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设计管理问题(3)注册管理不到位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注册执业人员应按相关规定在图纸上签字盖章,并应对设计文件负责。检查中发现注册人员普遍为施工图审定人、审核人或设计人,而不是设计负责人,甚至发现施工图签字人员与注册人员完全不一致。建议建设主管部门加强注册工程师管理,研究解决注册工程师挂靠问题,要求设计单位在图纸上盖章的注册工程师应为专业设计负责人,特别是一级及其以上的大型民用建筑工程更应严格执行,结构专业设计负责人必须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设计管理问题(4)审查管理不严格个别项目审查报告时间在审查意见之前,审查报告中无专业审查人签字,部分施工图未加盖审查专用章,未经复审签发审查合格书(所提问题没有落实在盖审查章的施工图纸上),部分审查意见与实际不符(所提问题根本不存在)。部分审查机构质保体系不健全(人员培训无记录,人员数量不满足,审查时限超规定,未按规定如实上报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等)。部分较大的设计变更图或设计变更通知单未经原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就直接用于施工,违反建设工程管理程序。应加强施工图审查管理,完善审查管理程序及管理制度。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也应加强责任意识,应当以审查合格的施工图为依据,较大的设计变更应先报送原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后方可用于施工。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设计管理问题(4)审查管理不严格较大的设计变更:(a)住建部令第13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规定的施工图审查内容的变更: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影响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绿色建筑标准(对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进行审查;部令第81号《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第三条: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是指直接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b)住建部(建市[2010]68号)《关于进一步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管理和责任的通知》要求的审查内容的变更:对住宅工程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防火、抗震、节能、环保以及厨房、卫生间等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审查;(c)政府批文或程序性的变更:如规划许可证的变更(位置、红线、功能、面积、高度、层数等),人防或消防批文的变更,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设计负责人或注册盖章人员的变更。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1)场地参数选择建筑场地属于对抗震不利地段,设计未说明采取任何不同于有利、一般地段的有效措施,如基底以下土层有溶洞且勘察未探明,设计未对建结构做避开处理,违反《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3.3.1条(强条)。

注意:《抗规》第4.1.1条将软弱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土和粉土、fak≤130kPa的填土)划入对抗震不利地段。建议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提高抗震计算或构造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抗震性,对已建建筑进行长期沉降观测等,保证结构安全。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1)场地参数选择场地特征周期、基础设计等级、基础建议型式、单桩竖向承载力取值、地基变形验算参数、地下水位取值等与勘察报告不符。如:施工图要求基础进入持力层≥300mm,与地勘报告要求基础进入持力层≥500mm不符;计算书中场地土类别为II类,与地勘报告提供的III类土不符。地下室挡土墙计算书中的地下设防水位取值与地质报告不符,设计未说明土质基本参数以及地下水情况等。地基基础承载力特征值修正时,基础埋置深度取值不符合《地基规范》GB50007-2011第5.2.4条(要点)。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1)场地参数选择关于对主裙楼一体的结构的承载力修正:见《地基规范》第5.2.4条及条文说明对于主裙楼一体的结构,主楼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宜将裙房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的两倍时(如大面积压实填土),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这里存在两个问题(规范没有具体说明):一是超载宽度是单侧,还是两侧之和?由于主楼地基总是朝最不利一侧发生滑动破坏,地基承载力应由受超载较小的一侧控制。即使一侧的超载再大,也不能考虑其对承载力的贡献,不能大于主楼基础设计埋深(朱炳寅等主编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中解释为两侧超载宽度之和是不合理的)。二是基础超载宽度C小于基础宽度B的两倍(C≤2B)时,如何确定基础埋深?建议采用线性插值法确定等效基础埋深(裙房超载折算土层厚度与主楼基础设计埋深之间采用线性插值法计算)。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2)防水防腐设计防水混凝土不满足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的要求,详见《防水规范》GB50108-2008第4.1.4条、《地基规范》第8.4.4条(要点)。筏型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抗渗等级与基础埋置深度H有关:H﹤10m时P6、10m﹤H﹤20m时P8、20m﹤H﹤30m时P10、H﹥30m时P12。防水混凝土厚度、裂缝宽度、保护层厚度不满足《防水规范》第4.1.7条要求。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地下室顶种植顶板的防水等级,种植顶板厚度不符合《防水规范》第4.8.3条要求。地下室顶种植顶板的防水等级应为一级,种植顶板厚度不应小于250mm。当有充分依据并采取可靠措施时(如掺加阻锈剂、采用阴极保护措施、增加建筑防水做法等),可适当减小混凝土厚度或保护层厚度,参见《混规》第8.2.2条。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2)防水防腐设计地下水具有腐蚀性,地下室外墙及底板未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弱腐蚀性,地下室与水土接触构件环境类别不宜确定为二a类,应适当提高耐久性要求,见《高层混规》第12.2.2条。相应的防腐措施:如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及保护层厚度,控制水泥用量、氯离子含量,采用阻锈剂、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等,参见《混规》第3.5.3及3.5.4条。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3)计算构造要求a.桩基础桩顶嵌入承台内长度不符合《桩基规范》第4.2.4条或《地基规范》第8.5.3条(要点)要求。一般为50~100mm,过大会降低承台的有效高度,使受力不利。场地有高填方的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中未考虑负摩阻的不利影响,违反《桩基规范》JGJ94-2008第5.4.2条(强条)。当桩周土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在计算基桩承载力时应计入桩侧负摩阻力。部分独立承台的形心与其框架柱或剪力墙重力合力点不重合,应复核由该偏心引起的附加弯矩对桩基承载力和承台的影响,见《地基规范》第8.5.3条第4款(要点)。遇到较厚的软弱土层(如淤泥质粘土)、液化土层时,应对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及桩身的受弯、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见《地基规范》第8.5.7条(要点)。建筑承受较大风压时(特别沿海地区的高层建筑),应进行桩的水平承载力和抗拔验算,见《地基规范》第8.5.8条和8.5.9条(要点)。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3)计算构造要求a.桩基础承台砼强度等级低于柱和桩的砼强度等级时,没有验算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不符合《地基规范》第8.5.22条规定(强条)。尚应验算柱下或桩上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桩基承台间未设基础系梁,不符合《抗规》第6.1.11-5条要求。框架单独桩基础,桩基承台之间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端承(沉管)灌注桩,钢筋仅配置在桩身上部2/3范围内,不符合《桩基规范》第4.1.1条第2款或《地基规范》第8.5.3条第8款(要点)的规定。端承型桩应对桩身进行通长配筋。承受水平荷载的桩基顶部加密区(桩顶以下5d范围内)箍筋间距大于100mm,不满足《桩基规范》第4.1.1条第4款要求。挖孔桩桩护壁详图中钢筋直径为6mm<8mm,护壁混凝土强度等级C25低于桩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不满足《桩基规范》JGJ94-2008第6.6.6条要求。护壁厚度不应小于1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护壁应配置直径不小于8mm的构造钢筋。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3)计算构造要求b.地下室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末进行变形验算,高层建筑的裙房或纯地下室未进行变形验算及抗浮计算,且未采取抗浮措施,见《地基规范》第3.0.2条(强条)。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应做变形验算;建筑地下室存在上浮问题时,应进行抗浮验算;抗浮设计水位高于底板高度时,防水底板设计应对抗浮工况进行验算。关于地下室设防水位取值:参见《北京市建筑设计技术细则》第3.1.8条。基础埋置深度不满足规范规定,详见《地基规范》第5.1.4条(要点)及《高规》第12.1.8条。基础埋置深度:天然地基≥H/15(《北京市建筑设计技术细则》且不宜小于3m),桩基础≥H/18(注意H的室外高度取值,基础埋深的确定,如管沟、窗井、车道、下沉广场的影响)。未验算地基受力层范围内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见《地基规范》第5.2.7条(要点)。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3)计算构造要求b.地下室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物无沉降变形观测要求,不符合《地规》第10.3.8条(强条)。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要求:甲级建筑物(如: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体型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连体建筑、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开挖深度大于15m的基坑工程等)、软弱地基上的乙级建筑物、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加层扩建建筑物等,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扩展独立基础底板或地下室防水板板的配筋率,不满足最小配筋率0.15%的要求,见《地规》第8.2.1条或《混规》第8.5.2条。地下室外墙钢筋布置、间距、配筋率,不符合《地基规范》第8.4.5条及《高层混规》第12.2.5条的要求。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50mm,水平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配筋率不宜小于0.3%。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3)计算构造要求b.地下室沉降带设置未贯通,未明确沉降缝的封闭时间要求。地下室长度超长且伸缩带距离过大时未补充底板的收缩应力计算或未采取有效的构造加强措施。当地下室超长(每个收缩后浇带﹥40m)时、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时(﹥C35时,水泥用量较大,混凝土的收缩量也会较大)或底板的配筋率较低时(接近0.15%),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或施工措施来释放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应力,后浇带的封闭时间需按满足主楼沉降基本完成的要求来确定,且宜补充底板的收缩应力计算,见《混规》第5.7.1条的规定。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2.地基基础问题(4)地基处理要求主楼桩基采用长钻孔灌注桩,与其相连的裙房采用天然地基或CFG桩地基,同一结构单元采用不同地基处理形式,且未进行地基变形计算,不满足《地基规范》第5.3.3条要求。设计说明中未对换土地基及复合地基处理等提出技术要求(设计仅提出承载力要求),相邻基础高差较大时未提出处理方案。为确保地基的质量,复合地基建议施工图中应提出沉降量、变形量等变形要求,增强体顶部设褥垫层材料及厚度等要求,明确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均为“强条”,见《地基规范》第7.2.7~8条)。换填土地基建议施工图中应提出压实填土地基设计质量控制要求,如填料质量、灰土均匀、分层厚度、夯实遍数、含水量、防雨防冻措施以及试验、检测、验收等要求,详见《地基处理规范》JGJ79-2012有关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周回填土为素土,不符合规范规定。应采用级配砂石、砂土或灰土,并分层夯实,见《高层砼规》第12.2.6条。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1)结构体系布置部分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存在平面凹凸、局部开洞等较严重情况,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布置存在严重不规则,属于对抗震极为不利的不规则结构,不满足《抗规》第3.4.1条(强条)及《高规》第3.4.3、3.4.6条的规定。根据《抗规》3.4.1条(强条),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建筑,对平面较不规则建筑,应补充计算或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采取加强措施。必要时报请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抗震专项审查,见建质【2010】109号《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部分结构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如设置边窗、角窗、开洞、井筒薄弱等),且未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如平面凹凸、局部开洞,最小连接尺寸较小时,建议采取增设水平支撑等有效加强措施;平面凹进部位楼板宽度小于总宽度的50%,可对薄弱部位(如细腰处)采取增设拉梁、增加板厚和配筋、双层双向配筋等加强措施;楼、电梯间、机电管井等楼板开洞较多,削弱楼板的整体刚度,应对周边楼板及相关竖向构件(墙、柱)采取加强措施。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1)结构体系布置存在很多构件布置及截面选取不合理的现象。如部分剪力墙的肢长较大,宜适当减小,使各墙段的受力基本均匀,墙高与墙长之比不宜小于3,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m,见《高层混规》第7.1.2条。剪力墙布置不在柱网上、不能形成整体性较好的联肢墙效果;剪力墙墙肢设计较短,导致大量墙间梁不能形成耗能机制连梁。如短肢剪力墙布置数量过多,产生大面积、大量的楼面框架梁,导致耗能剪力墙连梁几乎没有,剪力墙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征向框架结构退化,与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存在差距。部分框剪结构的X或Y方向剪力墙布置数量严重不足,不满足《高层混规》第8.1.5条(强条)、及8.1.7-7条的要求。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结构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剪力墙的布置宜使结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1)结构体系布置部分抗震缝宽度,不满足《抗规》第6.1.4条(要点)要求。作为重点设防类的学生阅览室采用了单跨框架,不符合《抗规》第6.1.5条规定。框架或框剪结构按抗震设计时,其较高的屋面建筑装饰造型采用砌体结构,两种结构混用,不符合《高层混规》第6.1.6条规定(强条)。部分剪力墙开洞形成的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进行计算和设计,不符合《高层混规》第7.1.3条的要求。楼面梁与抗震墙平面外连接时,连接处墙中宜设置扶壁柱或暗柱,且梁纵筋在墙内的水平段锚固长度应满足《高层混规》第7.1.6条(要点)要求。楼面梁支承在剪力墙的洞口连梁上,不符合《高层混规》第7.1.5条的要求。无法避免时建议对其安全性进行复核。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1)结构体系布置开设角窗时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参见国标《民用建筑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05SG109-3(第55页)及国标《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11G329-1)的要求。a、限制条件:仅限8度及其以下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b、计算措施:抗震设计时,电算时应考虑扭转耦联影响;转角梁负弯矩调幅系数、扭矩折减系数均应取1.0;c、洞口设置:应上下对齐,宽度不宜过大(宜≤1500mm),连梁高度不宜过小(宜≥500mm);《福建省暂行规定》阳角的角点处必须设置竖向受力构件;d、墙体设置:洞口两侧剪力墙宜采用“T”形或“L”形,避免采用短肢墙或单片墙;墙体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15;e、墙肢设计:提高洞口两侧墙肢的抗震等级,满足提高抗震等级后的轴压比限制要求,相应暗柱配筋应加强;f、角梁设计:角窗处悬挑梁应按连梁进行设计,加强转角梁的配筋及构造,梁下部钢筋应按框架梁锚入墙内而不应按悬挑梁下部钢筋配置;g、楼板设计:转角处楼板应局部加厚(宜≥150mm),配筋宜适当加大,并配置双层双向直通受力筋,同时该处楼板宜在墙肢之间设置加强板带。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未考虑陡坡情况下地震作用的放大系数,违反《抗规》第4.1.8条(强条)。当建造在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时,其水平地震系数应乘以1.1~1.6的增大系数。主楼带一层裙房,一楼裙房为斜交抗侧框架,结构计算分析未补充计算斜向抗侧力构件方向的地震作用,违反《抗规》第5.1.1条规定(强条)。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0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所检项目为多塔结构,未按整体模型计算并分析比较(仅作了分塔计算),不满足《高层混规》第5.1.4条及第10.6.3条。多塔结构宜按整体模型和各塔楼分开模型分别计算,并采用较不利结果进行结构设计,分塔模型宜至少附带两跨裙楼结构;整体结构和各塔楼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的比值:A级高度不应大于0.9,B级高度、混合结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部分项目计算模型的抗震等级偏小,如某框支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计算模型中按三级输入,不符合《抗规》第6.1.2条(强条)。且框支层地震力放大系数取1.15偏小,不符合《抗规》第3.4.4-2条(要点)。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应根据烈度高低、转换构件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不满足剪重比要求,不满足《抗规》第5.2.5条相关要求(强条)。如:7度设防底层剪重比小于1.6%,8度设防底层剪重比小于3.2%。当不满足时,不仅应对不满足楼层的地震力进行调整,同时应调整上部各楼层的地震剪力。剪力墙结构中布置有多根框架柱,框架部分的剪力未进行0.20V调整,违反《高层混规》第8.1.3及8.1.4条(要点)之规定。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部分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复杂或属于复杂高层(带转换层等),未采用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并分析比较,不满足《高层混规》第5.1.12条、《抗规》第3.6.6-3条的要求。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框支层地震力放大系数取1.15偏小,不符合《抗规》第3.4.4-2条(要点)。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应根据烈度高低、转换构件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连接薄弱部位的结构内力分析未考虑楼板的变形影响。连接薄弱部位,结构内力分析应按《高层混规》第5.1.5条考虑楼板的面内变形影响,采用弹性楼板模型。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结构整体抗震验算建模,未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计算模型,不符合《抗规》第3.6.6条。如:结构整体抗震验算未考虑坡屋面、局部错层、梁柱偏心、较大悬挑、首层拉梁等的影响。如:首层计算高度自室内地面算起,未考虑基础顶面至室内地面的高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对于框架或框剪结构,建议室内靠近地面下设置拉梁,并按嵌固于基础顶面(将拉梁层设置为一层,并定义全房间开洞)和嵌固于拉梁顶面包络设计。注意整体计算时不能遗漏拉梁上的填充墙荷载,且拉梁应按框架梁的抗震构造要求。如:砌体结构承重墙抗震计算简

图未反映机电及设备专业开

洞(如消火栓、配电箱、管

道口等),计算模型与实际

图纸不符,存在安全隐患。(附图:未考虑首层楼梯间配电箱洞口)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地下室顶板上、下的剪切刚度比大于0.5,不满足《抗规》第6.1.14条第2款(要点)规定。需补充按地下室底板作为嵌固端的计算分析,并宜作强度包络设计。计算书中周期折减系数取值偏大(甚至未进行折减)、抗震等级输入有误等,造成地震力计算结果偏小。注意:高层建筑水平荷载产生的梁端负弯矩不允许调幅(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梁端负弯矩允许调幅,见《高层混规》第5.2.3条)。带转换层高层结构,应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的侧向刚度比,转换构件(转换梁等)的计算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见《高层混规》第10.2.3条(要点)、10.2.4条。高层住宅短肢剪力墙较多,未验算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占总倾覆力矩的比例,是否满足《高层混规》第7.1.8条(要点)规定。短肢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占;短肢剪力墙设计及构造,应符合《高层混规》第7.2.2条(要点)要求(截面厚度、轴压比、调整剪力、边缘构件设置、竖向钢筋配筋率等。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不满足剪重比要求,不满足《抗规》第5.2.5条相关要求(强条)。如:7度设防底层剪重比小于1.6%,8度设防底层剪重比小于3.2%。当不满足时,不仅应对不满足楼层的地震力进行调整,同时应调整上部各楼层的地震剪力。底部加强部位个别墙体、楼电梯间临空剪力墙不满足《高层混规》第7.2.1条(要点)或《抗规》第6.4.1条(要点)的墙厚规定,未进行截面稳定性验算。如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小于200mm、小于层高或无肢长度的1/16、一字型独立剪力墙小于220mm,应按《高层混规》附录D进行墙体稳定验算;结构底部存在错层时,应对错层导致剪力墙计算高度较大的情况,补充墙体稳定性验算。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总体计算中应把握下列基本原则:1)位移比计算时,应采用刚性楼板的假定,不应采用弹性楼板的假定。弹性楼板的假定一般只用于连接薄弱部位的结构内力分析计算中。2)对一般结构可只考虑结构的偶然偏心;对不规则结构(如复杂高层建筑或超限高层建筑)还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并取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的不利值判别结构的规则性。3)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时,应以不考虑偶然偏心的楼层扭转位移比作为“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判别依据。除复杂高层建筑及超限建筑工程外,双向地震作用可只用于结构的内力计算中。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如位移比大于1.2时),应根据《抗规》第5.1.1条(强条)计入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4)周期比计算时,不必附加偶然偏心(见《高层混规》第3.4.5条文说明)。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楼层位移比和周期比是判别平面规则性的重要指标:楼层位移比和周期比要求详见《高层混规》第3.4.5条(要点)。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楼层侧向刚度比是判别竖向规则性的重要指标: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高层混规》第3.5.2条(要点)要求。1、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刚度比γ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2、对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2可按式(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计算中应注意: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指假设首层为嵌固层,首层与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值不宜小于1.5。详见《高层混规》第3.5.2条(要点)。2)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的侧向刚度比值不宜小于2.0(见《高层混规》第5.3.7条)。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框架结构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楼梯构件与主体整浇时,根据《抗规》第6.1.15条(要点),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并对楼梯构件和有关框架柱、梁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现浇楼梯(如斜梯板)兼作斜撑构件,宜进行双层配筋。楼梯构件与主体采用滑动联接时(设滑动支座,做法参见平法图集11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楼梯构件可不参与结构整体抗震计算。对框支主梁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底部框支剪力墙结构,存在多次转换情况时(如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力墙),框支主梁承受较大的剪力、扭矩和弯矩,应根据《高层混规》10.2.9条及条文说明要求,对框支主梁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框支梁上的剪力墙平面外偏心较大时,应按实际偏心距进行计算,并对框支梁采取有效抗扭措施。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2)结构构件计算对连梁超筋问题的处理:a、减小连梁的计算截面或设置双连梁b、对连梁进行调幅处理一般情况下,经全部调幅(包括连梁刚度折减和后期调幅)后的弯矩设计值不小于调幅前(完全弹性)的0.8倍(6、7度)和0.5倍(8、9度)。c、连梁的铰接处理假定该连梁在大震下破坏,对剪力墙按独立墙肢进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可将连梁按两端铰接梁计算),墙肢应按两次计算所得的较大内力进行配筋设计。d、合理考虑连梁刚度当对连梁进行铰接处理后,剪力墙往往配筋很大,很不经济。合理利用梁端塑性铰的工程特性,通过改变连梁计算截面高度(注意:实际仍采用原截面)寻求对应于连梁实际截面的最大抗剪承载力时所对应的截面弯矩设计值及与之相应的剪力墙内力和配筋。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3)抗震构造措施a.楼板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板厚取160mm,不满足《高层混规》第3.6.3条的要求。应进行调整(不小于180mm)或采取其他构造加强措施(如柱网内设置多个次梁)。主楼与车库顶板高差较大时,对嵌固端设置于地下室顶板处未进行判断,未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平力的有效传递;楼面梁支承在剪力墙平面外方向,未进行验算和构造加强。带转换层复杂高层,其转换层二级转换部位较多时,楼板配筋偏小,参见《高规》第10.2.23条。宜增强转换层楼板刚度及配筋,板厚不宜小于180mm,双向双层配筋,每层每方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25%。现浇板嵌固于剪力墙时,宜按《混规》第9.1.6条要求,设置板角构造钢筋。宜沿两个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状布置附加钢筋。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3)抗震构造措施a.楼板异形板应补充异形板相关计算分析文件,并在应力集中的阳角处采取构造加强措施。砼结构楼板最小配筋率,不符合《混规》第8.5.1条的要求(强条)。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当采用400MPa、500MPa高强度钢筋时,板类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应允许采用0.15%,见第8.5.1条附注2)。屋面雨篷悬臂板(如出挑≥1200mm)板顶负筋应根据《混规》第9.1.4条的要求(根据负弯矩图确定)伸入板内或伸至梁内侧锚固;屋面混凝土现浇板的板面配筋未按《混规》第9.1.8条要求设置拉通筋(温度影响构造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1%),或按《高规》第3.6.3条要求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坡屋面阴角部位下部钢筋钢筋未拉通,不满足折板配筋构造要求。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3)抗震构造措施b.梁、柱转换梁以下的剪力墙端柱,未按框支柱设计,违反《高规》第10.2.10条(强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框架柱(或框支柱)截面每侧纵向配筋小于地上一层柱的1.1倍,不满足《抗规》第6.1.14条(要点)要求。框架柱(含异形柱)端部单侧纵向钢筋配筋率小于0.2%,剪力墙墙长与墙厚之比小于5应按柱进行配筋,其端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小于0.2%,不符合规范《混规》第11.4.12-1条(强条)。框架柱箍筋加密区范围、箍筋肢距、体积配箍率等不满足《抗规》第6.3.9条(要点)要求。短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角柱,箍筋加密范围应取柱全高,如下部框架柱到上部楼层(如三层以上)变为角柱,箍筋应全高加密。框架柱加密区箍筋肢距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柱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一、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筋直径(如纵筋直径为18,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为200,不满足规范要求)。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3)抗震构造措施b.梁、柱框架柱柱根箍筋直径采用6mm,不符合《抗规》第6.3.7-2条(强条)、《高规》第6.4.3-2条(强条)的规定。柱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一级6d和100较小值、二级8d和100较小值)和最小直径(一级10mm、二级8mm),应满足《抗规》表6.3.7-2、《高规》表6.4.3-2的要求。如:箍筋的最大间距:一级6d和100较小值、二级8d和100较小值;箍筋最小直径:一级10mm、二级8mm。框架柱加密区箍筋肢距三级大于250mm,不符合《抗规》第6.3.9-1条(要点)的规定。部分转换梁箍筋肢数不足,400梁宽配两肢箍。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未按规定增大2mm,违反《高规》第6.3.2条第4款的规定或《抗规》第6.3.3条第3款的规定(强条);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3)抗震构造措施b.梁、柱框架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根据《高规》第8.1.3条(要点),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框架梁箍筋间距不满足《高规》第6.3.2条(强条)要求。如:框架梁加密区箍筋直径(如:一级小于10mm或二、三级小于8mm)或间距(如:大于h/4)不符合《高规》第6.3.2条第4款的规定(强条);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比小于0.5(一级)或0.3(二级),不符合《高规》第6.3.2条第3款的规定(强条)。一、二级框架梁顶面通长钢筋面积小于梁端纵筋较大面积的1/4,不满足《抗规》第6.3.4-1条规定。框架梁柱中心线之间的偏心距大于柱截面在该方向宽度的1/4,应按《高规》第6.1.7条要求采取梁水平加腋等措施,并考虑梁柱偏心的不利影响。砼梁腹板高度≥450mm时,每侧纵向构造钢筋间距大于200,不符合《混规》第9.2.13条要求。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3)抗震构造措施c.剪力墙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水平施工缝不满足抗滑移要求时,应根据《高规》公式(7.2.12)要求,加强竖向分布钢筋(fyAs)。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不符合《抗规》6.1.10条(要点)、《高规》第7.1.4及7.2.14条要求。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其相邻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带转换层高层结构的底部加强区高度和约束边缘构件设置高度均少一层,不符合《高规》第10.2.2条或《抗规》第6.1.10条(要点)的规定。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短肢剪力墙的竖向钢筋的配筋率,不满足《高规》第7.2.2条第5款(要点)要求。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三、四级)不宜小于1.2%(1.0%),其他部位一、二级(三、四级)不宜小于1.0%(0.8%)。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3)抗震构造措施

c.剪力墙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面积或沿墙肢长度lc,不符合《抗规》表6.4.5-3(要点)的规定。注意: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lc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抗震墙竖向钢筋直径8mm,不符合《抗规》第6.4.4条不宜小于10mm的要求(并不是不允许采用?《高规》第7.2.18条允许采用8mm)。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中,箍筋的无肢长度大于300mm,不满足《高规》第7.2.16-3条。构造边缘构件中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2倍。剪力墙连梁箍筋间距不符合高规《高规》第6.3.2条第4款规定(强条)。如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其连梁纵筋直径d=16,箍筋间距取100mm,大于6d=6×16=96mm。剪力墙连梁腰筋不符合《高规》第7.2.27(4)条(要点)。连梁高度范围内的墙肢水平分布筋应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的腰筋。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3)抗震构造措施d.砌体结构砌体结构局部墙段尺寸小于1m(如外纵墙开设边窗),未采取构造加强措施,不符合《抗规》7.1.6条(要点)规定。部分外墙交接处、纵横墙交接处、外墙转角处、楼梯间等构造柱设置不符合《抗规》第7.3.1条(强条)。墙体拉结筋设置及墙体构造柱配筋不符合《抗规》第7.3.2条(要点)规定;抗震墙周边暗梁和边框柱截面要求不符合《抗规》第7.5.3条(要点)的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托墙梁截面高度小于跨度的1∕10,不符合《抗规》第7.5.8-1条的规定(强条);砌体结构楼、屋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与圈梁和墙体的拉结措施不到位,不符合《抗规》第7.3.5条要求(强条)。底部框架梁不能按“平法”标注,应按框支梁的构造要求。屋盖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与圈梁和墙体的拉结措施不到位,不符合《抗规》第7.3.5条要求(强条)。楼梯间顶层墙体无抗震加强措施,不符合《抗规》第7.3.8条(强条)。顶层楼梯间及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Ф6通常钢筋和Ф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Ф4点焊网片。飘窗压梁未注明梁高及伸入墙体长度(实际施工压梁长度同飘窗宽度,未伸入墙体);悬挑阳台内部无平衡现浇板带,且未进行抗倾覆验算,不符合《砌体规范》第7.4.1条,存在安全隐患。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抗震设计问题(4)非结构构件设计(重视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较高的悬臂女儿墙(3米以上高),利用下部剪力墙伸上来作为水平抗侧力构件(剪力墙200mm厚,纵向钢筋A8@200,配筋率0.125%),小于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0.2%,违反《混规》第8.5.1条规定(强条)。较高的女儿墙仅内侧配筋,对未配筋侧没有进行水平抗风、抗震计算。按照《抗规》第3.7.1条(强条)的规定,非结构构件应进行抗震设计。如:某女儿墙位于高度60m以上,高度1200mm,厚度100,仅内侧配筋,需对未配筋侧作抗风、抗震计算。屋顶构架高度较高(≥4.0m时),受风面积较大,考虑鞭梢效应的地震力也较大,需补充计算复核顶层柱的抗风、抗震配筋。局部立于悬臂构件上的构造柱应注明与下部梁的构造锚固要求,柱顶也应采取构造拉结措施。较大悬挑钢雨棚斜的吊杆,应补充竖向地震作用、上吸风及下压风等不利工况下斜吊杆稳定性及其支座处连接承载力计算。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3.抗震设计问题(4)非结构构件设计砌体填充墙的拉筋未沿墙全长贯通,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未加强拉结(或未设构造柱)、楼梯间或人流通道的填充墙未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不满足《抗规》第6.1.15条(要点)及第13.3.4条、《高规》中6.1.5条的要求。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8、9度时应全长贯通,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宜在墙体半高处设水平系梁,应设置间距不大于层高且不大于4m的构造柱。并应明确“除加强拉结筋外,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的要求。建筑采用外墙面砖,未采取有效的措施直接在挤塑板保温板上粘贴,存在安全隐患。在挤塑板外保温上采用外墙饰面砖,应参照《膨胀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JG149-2003和国标图集的有关构造规定和要求,制定专项的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案,组织专门论证后方可实施。否则建议采用外墙涂料或饰面砂浆等轻质材料做外墙饰面材料。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4.荷载确定问题(1)楼屋面活荷载消防楼梯合用前室、通风机房、电梯机房、消防车通道等的活荷载取值,不符合《荷规》第5.1.1条规定(强条)。如:消防前室活荷载标准值小于规范要求的3.5KN/m2;通风机房、电梯机房活荷载标准值小于规范要求的7.0KN/m2;屋顶运动场地面活荷载小于规范要求的3.0KN/m2。结构整体计算时,应正确输入楼面荷载,如地下室顶板填土、消防车通道卫生间隔断墙、屋顶太阳能、屋顶构架、建筑装修装饰等荷载。传到基础荷载的折减系数取值有误(教学楼按《荷规》表5.1.2取折减系数),不符合《荷规》(GB50009-2012)第5.1.2条第2.2款的规定(强条)。设计墙、柱和基础时,楼面活荷载标准值的折减系数取值,《荷规》表5.1.2只适应于《荷规》表5.1.1的第1(1)项(住宅、旅馆、办公楼、医院病房、幼儿园等),第1(2)~7项应采用与其楼面梁相同的折减系数。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4.荷载确定问题(2)施工检修荷载未说明施工荷载、检修荷载和栏杆水平荷载的控制要求,违反《荷规》第5.5.1条(强条)及5.5.2条(强条)。建议施工荷载、检修荷载及栏杆水平荷载的控制要求,应按《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5.5.1条、5.5.2条(强条)的要求,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予以注明。地下室顶板或裙房屋面应考虑施工临时堆放建材或使用维修的活荷载(一般应≥4.0KN/m2);设计挑檐、悬挑雨棚和预制小梁时,施工或检修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1.0kN;楼梯、看台、阳台和上人屋面等的栏杆水平荷载应取1.0kN/m。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4.荷载确定问题(3)高层建筑风荷高度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风荷载未按基本风压的1.1倍取值,违反《高规》第4.2.2条的规定(强条)。设计中风荷载粗糙度类别,设计说明中为C类,结构计算中按B类考虑,存在安全隐患。风荷载体形系数的取值,不符合《高规》第4.2.3、4.2.4条要求,需按规范调整后重新计算。在需要更细致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场合,风荷载体形系数可按《高规》附录B采用,或由风洞试验确定。当多栋高层建筑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增大系数。檐口、雨棚、遮阳板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形系数不宜小于2.0。计算风荷载时,结构自振周期未按计算值进行调整,可能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见《荷规》第8.4.1条。对基本自震周期T1大于0.25的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项风振的影响。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4.荷载确定问题(4)其他荷载取值结构整体计算中,漏输楼面荷载(如:地下室顶板填土荷载、填充墙荷载、建筑装修荷载、楼梯荷载、阳台荷载等),混凝土容重取值应考虑建筑构造(如墙面构架、面砖、石材等)。填充墙作用在梁上应按线荷载考虑,不宜折算成等效荷载楼面荷载考虑。分户墙、隔墙等直接搁置在楼板上,楼板未采取加强措施,且未对相关楼板进行等效均布荷载复核验算。应将隔墙线荷载折算成等效均布荷载并与楼面其他荷载进行组合。《荷载规范》表5.1.1注6规定:对固定隔墙自重应按永久荷载考虑;非固定隔墙自重可按活荷载考虑,其值应取每沿米长的1/3,且不小于1.0kN/m。建议固定隔墙线荷载受弯计算时取墙高的1/2,抗剪验算时取墙体高度的2/3。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5.材料选用问题(1)建筑结构节能设计采用烧结普通粘土砖,违反建设部建科〔2007〕74号文件的规定。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未注明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不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第4.4.4条要求。建议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建筑节能、建筑节材及绿色建筑的宣贯及执行力度。建议设计采用高强度钢筋、高强混凝土、预拌混凝土或预拌砂浆。建议对绿色施工提出设计技术要求(如控制砼中碱、氯、氨等有害物质含量,施工中应采取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及环保等措施,见《高规》第13.13.1~7条)。根据《北京市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要点》对于6层以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满足以下任一项要求,并提供其计算书。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使用HRB400级(或以上)钢筋占钢筋总重的70%以上。2)混凝土结构竖向承重结构中采用强度等级在C50(或以上)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重比例超过50%。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5.材料选用问题(2)强度及耐久性墙体材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未明确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不应采用非蒸压硅酸盐砌块及非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不应有未切割面,其切割面不应有切割附着屑(xie),见《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第3.1.4条和3.2.1-6条(强条)。钢筋的选用未注明“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的要求,不符合《混规》第4.2.2条(强条)。设计总说明中的结构性能指标要求、钢筋材料屈强比和伸长率的要求不符合《抗规》第3.9.2条第2款(强条)的要求。如对抗震等级为三级的框架结构纵向受力钢筋,未提出“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的要求;又如设计总说明中按《混规》表4.2.4取非抗震的伸长率限值,HRB335或HRB400钢筋取7.5%,违反了“强条”。框架和斜撑构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之比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之比不应小于1.3,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5.材料选用问题(2)强度及耐久性转换层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不满足《混规》第11.2.1条不应低于C30的要求;设计采用HPB235级钢筋,但在《混规》第4.2.2-1条(强条)中已不采用此种低强度钢筋(已由HPB300代替);结构设计总说明中将卫生间、淋浴间、室内游泳池、室外阳台等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统一划分为一类,不符合《混规》第3.5.2条(要点)的规定。室内潮湿环境、非寒冷地区露天环境,环境类别应为二a类。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符合《混规》第8.2.1

条(要点)的规定。保护层厚度以最外层钢筋的外缘计算,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梁、板、柱、剪力墙混凝土等级不同,未采取有效施工措施,不符合《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05SG109)。吊环、预埋件锚筋采用冷加工钢筋,不符合《混规》第9.7.1条(要点)的要求。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5.材料选用问题(3)钢筋代换要求未在图纸中注明钢筋代换要求,不符合《抗规》第3.9.4条规定(强条)。应在图纸中注明:主体结构纵向受力钢筋代换时,应按照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如挠度、裂缝宽度验算等)和抗震构造措施(如最大及最小配筋率、保护层厚度、钢筋间距等)的要求。特别是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代替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还应注意上述替代引起钢筋延性(强屈比、塑性设计条件等)变化的影响。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6.设计深度问题(1)计算书深度不够普遍存在计算书深度不够的问题。如未注明计算程序版本及名称;计算资料未见计算简图、荷载简图、配筋平面图;未提供桩身承载力验算内容,桩检测数量不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剪力墙、连梁、框架梁等构件布置与图纸不符;大跨梁、板未进行挠度及裂缝验算;未提供剪力墙轴压比、楼层受剪承载力、塔楼结构质心与底盘结构质心的偏心距等计算结果信息;连梁超筋信息未做处理等;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但未做变形验算;缺板式阳台、雨蓬、楼梯等计算书。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6.设计深度问题(2)设计与计算不符计算模型与实际受力不符,需补充按实际受力模型分析的计算结果。结构分析采用的计算简图、几何尺寸、计算参数、边界条件、材料性能及构造措施等应符合实际工作状况,见《混规》第5.1.3条第1款。如: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厚度小于肢长4倍的小墙肢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见《高规》第7.1.3条及7.1.7条。施工图中的结构平面布置、层数及层高等信息与计算书不一致;施工图选用的材料设计强度小于计算需要的材料强度;楼面主次梁配筋与计算结果不符,构件断面或配筋小于计算截面或配筋,较小的梁高配置多排钢筋。诸多梁板布置、截面及配筋选取不合理。如十字交叉梁、大跨度梁上支撑多级次梁,短跨受力为悬挑模式的梁未按悬挑梁配筋。楼面主梁、次梁配筋及跨数与计算模型不符,存在安全隐患。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6.设计深度问题(2)设计与计算不符(附图:主梁、次梁配筋及跨数与计算模型不符)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6.设计深度问题(3)设计说明不全设计说明未注明“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违反《混规》第3.1.7条

(强条)。设计未说明结构的用途及主体结构使用阶段检测与维护要求。设计应明确结构的用途: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如超载使用、结构开洞、改变功能、环境恶化等),见《混规》第3.1.7条(强条)。设计应提出设计使用年限内房屋建筑使用维护的要求:建立定期检测、维修制度,见《混规》第3.5.8条及条文说明。为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规定的可靠度,除应进行必要的设计计算外,还应对结构的材料性能、施工质量、使用与维护进行相应的控制,见《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第1.0.10条。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6.设计深度问题(3)设计说明不全设计说明未明确基坑开挖或边坡支护对周边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基坑施工降水要求。施工期间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应采取避免影响临近建筑物、构筑物、地下设施等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有效措施;同时还应注意施工降水的时间要求,避免停止降水后水位过早上升而引起建筑物上浮等问题(应说明停止降水的时间或条件),见《高规》第12.1.4条。设计未明确试桩、工程桩检测的具体要求且未标明检测位置,不符合《桩基规范》GJ94-2008第5.3.1条及第9.4.2条

(强条)要求。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方法应根据GJ94-2008第9.4.3条(静荷载试验)或第9.4.4条(高应变动测法)确定,检测数量应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确定。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水平荷载试验确定,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拔荷载试验确定。在设计总说明中未提出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的要求,不满足《抗规》3.9.1条(强条)要求及《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0.10条要求。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分为三级,并应符合表3.0.15的规定。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6.设计深度问题(4)图纸深度不够部分施工图图面表达不清,图纸深度不够。如未注明底部加强区层数;结构与建筑不一致;遗漏节点做法;遗漏机电、设备留洞;未说明砌体结构砌筑质量等级。设计图纸说明要进行沉降观测,但施工图中未见沉降观测点布置,不符合《地基规范》第10.3.8条(强条)。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要求:见本文2(3)条。钢柱脚未包裹,不满足《钢规》GB50017-2003第8.9.3条(强条)要求。

三、主要问题及建议

6.设计深度问题(5)设计依据有误计算软件应选用与现行规范标准相对应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