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儒学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儒学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儒学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儒学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儒学的形成与发展

文史教研部李素英

手机/p>

邮箱:lisy@韩国江陵端午祭《大朝鲜帝国史》上的历史地图韩国活字印刷研究及问题:《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公元13世纪末印本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最古老金属活字印刷品2005年韩国清州举办大型纪念活动。清州、庆州有“直指路”、“直指桥”;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开馆10周年庆典花费150亿韩元。奉神拜祭大奉神拜祭大关岭城隍神和女城隍奉神拜祭大关岭城隍神和女城隍官奴假面舞菖蒲洗头文化规律的五大特性:①文化传承性②文化自生性③文化生态性④文化流动性⑤文化平等性走进中国市场的重量级作品

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一、原儒时代(孔子之前)二、儒学创立(春秋战国)三、经学时代(西汉至清)四、新儒学(现代社会)儒学的分期

(以礼教性和宗教性为标志)

一、儒学创立二、经学时代三、新儒学四、儒学与现代社会

(一)原儒时代(二)儒学的创立(三)德治与法治一、儒学创立

16(一)原儒时代1.关于“宗教”的定义

日本《关于宗教定义的各种问题》一书中有104项定义。其共同点是设定一个神圣的至高无上者,以敬畏的感情,绝对地皈依于他。西谷启治说:“研究何谓宗教,就是要从深处看宗教对我们有何益处,我们为什么需要宗教。”

加地伸行:“所谓宗教,就是关于死和死后的解释。”

172.儒家关于死和死后的解释

与形而上的世界相比,中国人更关心形而下的现实世界。

把人分为精神和肉体,分别有精神的主宰(称为魂)和肉体的主宰(称为魄);以魂与魄的一致状态为生,反之,以魂与魄的分离状态为死。也就是说,肉体停止呼吸以后,原来处于一致状态的魂与魄分离,魂升天,魄入地,这就是死。从理论上说,反之,把原来处于分离状态的魂与魄唤回,使之重新一致,就能恢复生的状态。

183.招魂仪式

在忌日那一天,把保存着的头骸骨取出来,戴在活着的人的头上,扮成死者,让魂魄附着在身上。焚烧有芬芳气味的线香,招在上天的魂,把有浓郁香味的酒浇在地上,唤在地下的魄,把魂魄招到替身身上。这就是所谓招魂仪式。

后来,仪式以面具代替头骸骨,又以木板代替替身,在木板上写着死者的姓名和与死者有关的文字。这块木板叫神主或木主。中国人以此代替死者举行祭祀。后来,这种神主被佛教吸收,成为牌位。

19

20

21

22(二)儒学的创立

原儒中有“君子儒”和“小人儒”阶层存在。“小人儒”担当祈祷和丧礼记录等工作,而“君子儒”则是可称为师儒的知识阶层。古代王朝官制分为两个系列:一是负责内祭(宗教仪式)的人,称为“史”;一是负责外祭(政治仪式)的人,称为“事”。后来宗教和政治分离,其中负责内祭的“史”就成为从事祭祀仪式和记录历史的最高知识阶层——君子儒。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241.孝

从生命的来源讲,有这样一个体系:祖先……祖父母—父母—自己—子—孙……(家族)它包括(1)同祖先的关系(过去),(2)同父亲的关系(现在),(3)同子孙、家族的关系(未来)。儒家所说的孝,事实上包括了(1)祭祀祖先(过去),(2)尊敬父母(现在),(3)生育子孙(未来)三个内容。

身也者,父母之遗骨也。——《礼记·祭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生命是贯穿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整体。26孝的三个层次:(1)养亲(2)敬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3)谏亲——“从义不从父”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通忠);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荀子·子道》

272.礼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父母的丧礼是所有礼中最重要的丧礼礼制的基准。关于父母的丧礼(礼制),儒家做了最详细的规定。以丧服及服丧时间长短等具体形式,表现死者同哀悼亲属的关系。死——孝——丧礼——礼制,是联系在一起的。

28礼的分类:

(1)血缘共同体中的礼(家族)(2)地缘共同体中的礼(乡党社会)(3)政治关系中的礼(政治社会)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臣一主二”贤君必恭俭,礼下。——《孟子》子曰:“先王制礼,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及之。”子路闻之,遂除之。

——《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孟子·离娄上》3.仁仁是儒家的代表思想之一,以其行动的积极性为特点。在原儒里就有仁的说法。加藤常贤《中国古代的宗教和思想》:巫是连接神与人的人,能呼唤神,能唤回人的祖灵。这时,神灵附体,说的是神灵的话。不过,不管他们意识到没有,他们有意迎合了周围的人。大概他们是根据周围的情况来说话的。于是,他们不得不“口柔面柔”。取这样讨好他人态度的人,称为“仁人”。(1)“仁”以“智”为前提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愿),德之贼也。”

34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吕氏春秋·察微》

35

孔子见之以细,

观化远也。

——《吕氏春秋·察微》

(2)“仁”以“孝”为根本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

亲亲为大。

——《礼记·中庸》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儒家伦理的层次性

(3)“仁”以“礼”为节儒家认为仁以自然血缘情感为基础,具有自然而然的倾向性。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季孙相鲁,子路为郈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要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餐之。

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餐之?”

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请曰:“夫子疾由之为仁义乎?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餐民,其不可,何也?”

孔子曰:“由之野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41(三)德治与法治

一般说来,在孔子的弟子中,第一是曾子系统。这是重视内心反省、重视礼的内容和目的的实践派,哲学派。后来从曾子系统中出现了孟子。第二是子夏系统。这是重视知识和礼的形式的文献派,学术派。后来从子夏系统中出现了荀子。孟子和荀子分别站在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伦理立场上,发展成为儒家的德治政治同法家的法治政治的重大对立。

42

1.德治

所谓德治就是依据于道德的政治。秩序以道德(尤其是风俗习惯)为最高规范。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论语·颜渊》

对于犯罪,一般按照习惯法进行处理。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论语·为政》

432.法治

法家实行罪刑法定主义,以成文法为基础。

在历史上,夏商周三代都已经分别有了成文法。但是,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在公元前536年郑国宰相子产把刑法雕于鼎上。后来,晋国也有了刑鼎。

对于犯罪,严格按照成文法进行处理。

44儒家——道德第一(共同体)——重视习惯法——德治法家——法律第一(中央集权)——重视成文法——法治

45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乐而忘天下。”——《孟子·尽心上》46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一)经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二)经学的产生(三)朱子学(四)朱子学以后二、经学时代

48(一)经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周王朝实行封建制,即分封国境,建立诸侯国,在诸多的诸侯之上拥戴一个国王的诸侯联合体。秦王朝砸碎了周王朝的封建制,建立了一个由郡县构成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即郡县制国家。它完全不允许各共同体的地方自治性质的独立。共同体是多种多样的。有以诸侯、王为首的,像小独立国家一样的大共同体;有以名门、土豪、大地主为首,统率一门一党的中共同体;有为实现一个家族的团结而存在的小共同体。

49

西汉王朝继承了由秦王朝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他们借鉴秦王朝末期的叛乱,不得不谋求同各共同体的妥协。于是,在中小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金字塔形的官僚体系。

50

在西汉以后的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大约六百年间,中央政府同作为中共同体的地方贵族和地方门阀进行着斗争。最后,中央政府基本砸碎了中共同体,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这就是六七世纪的隋唐帝国。支持这个中央政府的是科举官僚。从此以后,直至清王朝的崩溃,大约一千三百年,就一直是建立在无数小共同体的基础上,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由金字塔形的科举官僚体系构成的中央集权国家。

51(二)经学的产生

儒学是由孔子吸收共同体意识而创立的。因此,它是同共同体共命运的。但是,在西汉以后,现实发生了变化,统一国家出现,在皇帝与各共同体之间存在着一个受中央共同体影响的官僚体系。这时,儒学为了利用这种官僚组织,完成了重大的变革,即向着经学这样一个新学问发展变化。

521.从原始儒家思想到经学

为了阐述同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汉代儒家决定对古典文献进行重新解释。对于古典进行解释的学问称为经学。经学在西汉初期就已经出现。后来逐渐完善,到汉武帝时期就很流行了。所谓经,在布上就是那条纵线,它表示的意思是:贯彻于始终,而且正确。

53

在孔子旧宅中新发现的《书》,是用西汉之前的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之为《古文尚书》;而用西汉当时通用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存活儒者背诵的《书》,则称之为《今文尚书》。称为今文的经典,实际上大体继承了周代的思想,而对今文的思想解释,却不适合于比周王朝规模大得多的西汉王朝的现状。要克服这种缺点,最好是使古典内容本身符合西汉帝国的现状。这就是伪作古文系列的动机。

54

以“封建”问题为例。诸侯的等级包括公侯伯子男等五爵。其治理领土的范围,按今文,公侯各一百里四方,伯七十里四方,子男各五十里四方;而按古文,公五百里四方,侯四百里四方,伯三百里四方,子二百里四方,男一百里四方。按今文,在国土直辖疆土内准许建国,而古文则不准许。天子视察天下,按今文,五年一次,按古文,十二年一次。总之,古文规模大,而且比较完善。

55

关于政府体制,按今文,天子手下的官员为二百四十人,按古文,一万二千人。在纳税方面,按今文,一律百分之十,按古文,则因远近而有所差异。关于古代国家的样子,今文以周王朝时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而古文则描绘了西汉帝国的情况。

56

2.《孝经》与《春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孝”不过是在同族中才具有意义的封闭的孝。而且,孔子认为父母重于君主。到了西汉时期,这种父母重于君主的思想却可能使中央集权国家的权威不能全面贯彻。《孝经》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而出现的。

57

《孝经》全面地使用了西汉社会体系中的阶层划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其中卿、大夫、士实际上是中央集权国家的官僚体系。《孝经》说各个阶层都有各个阶层的孝。在对父母的具体孝行上,天子的孝与庶人的孝是同一的。卿大夫士分别有自己的孝,但他们都是要通过顺从主君,保住一个安定的家,从而能够及时地、不中断地祭祀祖先。从而把孝与忠联系在了一起。

58

《春秋》是周王朝时代作为诸侯国之一的鲁国的历史记录。但它事实上只是鲁国历史的特定部分,即从鲁国第十四代君主开始,记录了大约二百四十年的历史以后截止。

《春秋》先记录某一事实,然后对其进行评论,以之作为这个社会事件的参考和反省材料。这种以历史作为借鉴的学问就是春秋学。春秋学在汉代特别流行的特殊原因是春秋学重视孝。

春秋学虽然把对父母的孝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上,但是它也讲了许多君臣间的道德。另外,在春秋学中,“攘夷”“尊王”的思想也很强烈。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滕文公下》

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最大意义在于,此前曾经混合在一起的礼教性和宗教性分裂开来。其礼教性作为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而得到发展,宗教性只作为普通家庭的个人行为而保留下来。换言之,礼教性分裂出来,社会化,具有了强烈的“公”的性质。宗教性依然以其“私”的性质保留下来。礼教性因其“公”的性质,在理性上被理解。宗教性因其“私”的性质,在感情上被信仰。61(三)朱子学

儒学自身的宗教性表现为各家族的祖先崇拜,并且是分散进行的,所以它没有形成教团。仪礼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儒教教徒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像基督教教会、佛教寺院等教团化宗教的宗教性。人们为了寻找宗教,一方面加强了对于谶纬的关心,而另一方面就是走向了佛教和道教。

621.宇宙论和形而上学佛教和道教都有自己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存在论),而儒学却没有系统的宇宙论和形而上学。这是儒学的一个弱点。

63

所谓宋学,就是具有宋朝时代新倾向的思想,也称新儒学。其中心人物是朱子,所以宋学又称朱子学。朱子学并非代表朱子个人的思想,而是宋学的代名词。

64

形而上学(存在论)朱子学宇宙论政治论经学时代朱子学以前的原始儒家家族论作为生命论的孝对于死的恐惧和不安原儒65

宋学宇宙论和形而上学的原型来自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朱子继承了思想家程伊川的理一分殊说的思想,在周濂溪的基础上对“太极图”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所谓理一分殊,就是理是一个,但万物同时分别有之。朱子喻之为月在天,月只有一个,但现于江河湖泊各处。即每一块水田里都有月亮,但是每一块水田并非分享天空的月亮,而是共有天空的一个月亮。按理一分殊说,太极只有一个,但万物具有太极。

66

朱子又以理气创立了宇宙论和存在论。朱子认为,宇宙之始为气,气分为阴阳。从朱子对太极图的解释来看,气相当于无极。因此,起初气(无极)与理(太极)是一致的。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

672.道德论儒家的道德,基本上以家族等血缘共同体、乡党等地缘共同体的风俗习惯为基础。但是隋唐以后,逐渐形成了科举出身的新官僚阶层。到了宋代,这个新官僚阶层完全掌握了中国社会的实权。由于出身母体不同,所以科举官僚持有不同于推荐官僚的伦理意识。其最大的差别就是对于皇帝的“忠烈”程度。

对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朱子已经意识到,在科举官僚时代,在皇帝制中央集权国家业已完成的时代,只以血缘道德——孝悌,已经不能维系扩大了的社会关系了。所以朱子特别重视敬。70(四)朱子学以后

明代的王阳明提出心学,以此来批判朱子学。阳明学,通常又称作王学、心学,是由明代大儒王守仁、又名王阳明,发展的儒家理学。王阳明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主张“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在明代之后的清代,也有人批评朱子学。这就是被称为考证学的具有实证精神的古典解释学。考证学集团详尽地研究历史事实,利用其研究成果,成功地对古典进行了解释。不过,考证学集团并不以单纯的历史考证和文献研究为自己的全部目的。而是要通过对古典的真正理解,理解圣人在古典中说的话及其含义。

阳明学和考证学作为儒学思想的发展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们最后并没有超越朱子学,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论和道德论。因此,对于科举官僚来说,作为现实的应用理论,阳明学和考证学并没有多少意义。在朱子以后的近世,真正给中国社会以影响的仍然是朱子学。

新儒学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这一学派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三、新儒学

新儒学的四个理论阶段:第一阶段:以梁漱溟、熊十力为代表,他们援佛入儒,融合陆王心学、佛教名相学说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等,建立了生命哲学的“体用不二”的心性本体论,在比较中、印、西思想文化差别的基础上,力求发扬传统儒学中的心性理论,适应科学与民主的新潮流,以创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第二阶段:以冯友兰、贺麟、张君励为代表,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但也不同意中国文化本位论,他们要承续宋明理学,贯通中西哲学,试图建立所谓的“新理学”和“新心学”或“心物平行”的心性理论。

第三阶段:以牟宗三、唐君毅为代表,他们继承熊十力、梁漱溟援佛入儒的方法,又重新引进康德的道德哲学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建立起了以“良知”价值主体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的心性学说。

第四阶段:以杜维明、刘述先为代表,他们利用现代西方哲学的新思潮诠释中国传统哲学。提出“对话”理论,在超越的层面上与基督教对话,在社会经济层面上与马克思主义对话,在深度心理学层面上与弗洛伊德对话,力图谋求人文价值与科技成果的平衡。主张发展儒家资本主义,认为儒学有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

四、儒学与现代社会

儒学作为活水流淌在传统社会里,主要有三个环节:首先是思想观念。其次是行为方式。再次是语言传递。

80陈独秀《新青年》杂志李大钊瞿秋白81“文革”图景

20世纪80年代,夏威夷文化研究中心的“现代社会的儒家价值”调查显示:汉城、香港、台北、日本、上海青浦这五个地方中,汉城最能体现儒家价值,接着是日本、香港、台北、青浦。(一)

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