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政治备考策略探讨□覃遵君
覃遵君简况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1996年)中学特级教师(1997年)政府专项专家津贴获得者(2000年)教育部“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2000年)公开发表论文和教研文章近400篇专著、主编、参著共130多本(部)主编或合作主编教科书、教学用书等20多种教育部新课程教师培训专家团成员《中国考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特聘编委姆潘巴效应的启示……一杯冷牛奶和一杯热牛奶,同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是同时结冰?还是有一杯先结冰?这似乎是一个生活常识,凭借我们的经验很快会给出一个似乎是不容置疑的答案。坦桑尼亚初中生姆潘巴…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姆潘巴效应的启示……经验的东西、表面的现象往往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如果只是浮于事物的表面,可能获得的只是感性的东西。其实,复习备考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对学科规律、自身经验、学生特点进行具体地深入地分析,既找到适合多数学生的一般方法,更要寻求适合个别学生的特殊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备考的效率。研讨提纲第一部分
分析试题特点把握命题趋势第二部分
整合模块知识强化重点考点第三部分
解密题型模板提高运用能力入手——把握命题方向策略探讨的途径与目标功坚——着力强化重点钥匙——解密题型模板目标——提高备考实效第一部分分析试题特点把握命题方向(一)近3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基本特点
概述——近3年高考文综测试卷政治试题的命题,坚持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正确方向,体现能力测试的目标与要求,呼应新课程教学与改革实践的要求,充分发挥了考试评价的功能。从整体上讲,稳中有变,不乏新意,在继承与创新中更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特点1:实现命题指导思想与课程价值追求的统一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让学生树正确的“三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公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政治科命题的指导思想与政治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可见,两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以2012年全国文综试卷为例——一是关注国家、政府价值——13题政府如何实施宏调,14题中国并购的作用,15题中国外贸态度。二是关注各种权利——16、17、18、38等关注民生、政治与经济权利、出境安全等。三是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19题名言、20题匡衡、21题文化交流、39题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等。四是关注科技创新的价值——22题深海生物研究、39题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等。五是关注科学理论的价值——23题科学发展观。特点1:实现命题指导思想与课程价值追求的统一特点2:体现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1)试题保持相对稳定性第一,题型、题量、赋分稳定。在近3年全国文综政治试题中,选择题(12道)48分不变;非选择题(5道)52分不变;经济模块、政治模块总分保持不变(经济30分,政治24分)。第二,模块考查构成相对稳定。近3年全国新课程卷,都考查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这四个模块,都没有把选修作为考查范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试题的构成基本回归为2010年的状况。2010—2012年全国文综卷政治试题比较比较选择题非选择题全卷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小计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小计2010分布4314121112517赋分1612416481412818521002011分布4305121121517赋分16120204814121412521002012分布4314121112517赋分1612416481412121452100特点2:体现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第三,试题难度相对稳定。从选择题来看,近3年试题中,单纯考查识记或者以考查识记为主的试题都只有1道。2010年第17题考查行政权力的内部监督部门;2011年第18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党的性质、党加强自身建设);2012年第23题考查先进社会的作用(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主观性来看,近3年试卷中,都没有出现单纯考查对某一知识点识记的试题。而是要求从背景材料中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问题,突出考查较高层次的能力。特点2:体现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第四,试题的综合程度相对稳定近3年试卷中的政治主观性,都集中在38题(2问)、39题(3问)这两道试题上,都属于学科内的综合,没有象北京、江苏、山东等自主命题的文综试卷,在一道大题中跨历史、地理、政治三大学科,甚至还穿插时事政治的相关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控制试题的跨度和难度。(2)试卷稳中有变、颇有新意这3年全国文综新课程卷,在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有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主要是:
第一,模块题量及赋分有一些调整。一是文化模块在2011年没有出选择题。二是文化模块总分三年间逐年提高,从12分到14分,再到16分。可见,试卷对文化的关注度加大。三是哲学部分总分逐年下降,从2010年34分下降到2011年32分,2012年再下降为30分。使哲学部分所占的比重更加趋于合理。特点2:坚持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2)试卷稳中有变、颇有新意
第二,2012年取消了计算式选择题。2010年、2011年试卷,都在第12题出了一道计算式选择题,要正确有效的运算,运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超出教材,加之综合性较强,因而难度偏大。2012年全卷中,政治试题没有出现计算选择题,意在避开年年考的怪圈,也旨在舒缓试题难度。特点2:坚持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2)试卷稳中有变、颇有新意
第三,试题更加关注国际交往与合作2010年试卷中,有4道试题涉及国际交往与合作的相关内容;2011年只有1道题明显涉及到国际方面的内容。2012年有7道题涉及国际方面的内容。更加广泛地关注国际经济(政府调控、贸易、并购、分配比较等)、国际政治(公共外交、对外交往)、世界文化(宗教、建筑、习俗等)。特点2:坚持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2)试卷稳中有变、颇有新意
第四,更加重视国际范围科技交流与创新。2010年有5道题涉及科技创新,只有1道属于国际范围的材料。2011年有4道题涉及科技创新,但都是以国内科技创新为背景材料。2012年虽然只有4道题的材料涉及科技创新,但其中有3则背景材料都是国际范围的话题。特点2:坚持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2)试卷稳中有变、颇有新意
第五,首次采用折线图考查经济知识特点2:坚持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2012年全国卷第39题: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8、图9所示
(2)试卷稳中有变、颇有新意
第五,采用折线图呈现材料,考查经济知识2012年全国卷第39题,提供了两则折线图背景材料: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图8);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在再分配中的比重(图9)。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采用图式(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提供信息,便于对经济进行定量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也应当成为经济学试题的基本呈现方式。特点2:坚持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第六,设问定位准确,难度适当降低。2010年全国第39题(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评析”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要求,思维发散性十分明显,让学生难以把握,况且高考试题所提供的都是新材料、所设置的都是新情景、所提出的都是新问题,往往会让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导致得分率较低。特点2:坚持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
第六,设问定位准确,具体明确,难度适当降低。2012年试卷中的主观题,不仅取消了“评析”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且试题设问具体明确、定位准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比如:38(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从知识上,考查分配有关知识;从能力上,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比较和概括能力、功能分析能力。特点2:坚持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 第六,设问定位准确,具体明确,难度适当降低。38(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显然,考查的是政治生活关于政府工作宗旨、原则和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从能力要求上,主要考查因果分析的能力。39(1)考查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功能分析能力。39(2)考查辩证否定观及方法论;同时考查演绎思维方法。39(3)考查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同时考查演绎思维方法。特点2:坚持相对稳定与不断创新的统一第一,具有时代特色[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收购德国股权、新能源、告别暂住证、公共外交、海底生物研究、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科学发展观、中医文化创新]第二,关注民生问题[暂住证、出境安全、收入分配]第三,凸显价值取向[政府宏调、中国并购、贸易摩擦、民生问题(暂住证、出境安全、收入分配)、优秀文化传承、中西文化开放与包容、科研改进生活、科学理论引领]特点3:体现课改理念与命题方向的统一第四,突出人文精神
[公平正义、公共外交、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名言、匡衡)、中西文化开放与包容、中医药文化]第五,显现开放特点
[知识内容(纸币职能)、材料的开放性、答案的开放性]第六,增强探究特征
[38(2)政策建议、38(2)政治生活、39(3)方法论]特点3:体现课改理念与命题方向的统一(二)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命题方向
1.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为核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和重要追求,在试卷中有充分反映。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国家意志。(2)正面展示党和政府的形象,坚信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信人民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自觉履行政府的职能。(二)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命题方向
1.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为核心(3)坚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坚持改革开放的新理论、新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5)发挥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并加以发展和创新。(6)推进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为主导高考命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和难题,而且以中等难度为主,主要考查考生所学文综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做到:第一,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第二,努力提高基本技能。(二)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命题方向
3.以综合运用能力测试为重点能力立意是近年文综高考试题的突出特色和主导方向。所谓能力立意,就是在命题中把考查的着眼点放在能力上。对能力的考查,概括地说,就是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命题发展的基本思路:
以知识立意为主——知识能力并重——以能力立意为主——以问题立意为主(二)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命题方向
3.以综合运用能力测试为重点能力立意是近年文综高考试题的突出特色和主导方向。所谓能力立意,就是在命题中把考查的着眼点放在能力上。对能力的考查,概括地说,就是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以能力立意的试题,一般具有下列基本特点: ①以实际问题立意,设置问题新情景; ②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确定考查的知识; ③突出考查主干(核心)知识; ④提问内容是对实际问题的认识; ⑤要求运用有关知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对问题的全新阐释; ⑥答案编制和论证探究要求体现思维过程。(二)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命题方向
3.以综合运用能力测试为重点(续)高考大纲对文综能力测试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并明确了具体的目标要求,这些目标与要求都必然在试题中得到反映。毫无疑问,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计算能力、读图能力、判断能力、辨析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都基本上包含在上述四个能力目标与要求之中。因此,各种具体的能力也必然在试题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二)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命题方向(三)近3年文综政治试题给我们的启示第一,对考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从知识的整体、综合上加以把握,为有效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作好准备。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中,可以选择一些重大热点专题,以专题形式为依托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对各学科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既注重微观切入与宏观整合相统一,又做到主干知识渗透与思维方法运用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习惯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和认识问题,切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三)近3年文综政治试题给我们的启示第二,强化主干(核心)知识,选定重点考点和主观性试题命题预测点,结合重大热点问题,加以训练和强化。第三,从宏观与微观结合上准确把握重点考点,以备运用时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找准对应的层次与角度。第四,按照考试说明提出的能力目标与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种思维能力,特别是把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第二部分
整合模块知识强化重点考点一、整合知识与强化重点概述二、必修模块的知识整合与重点强化模块1:《经济生活》 模块2:《政治生活》 模块3:《文化生活》 模块4:《生活与哲学》1.整合考点,构建知识专题按考点逐一进行整理和复习,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全国考纲规定的考点仅必修模块就多达252个(北京卷必修模块考点231个,选修模块两个规定考点79个,共计310个考点),如果逐个进行解析,显得知识有些零乱。新课程注重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因此,在复习方式上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是对考点进行重新整合,以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这样,更便于考试时从知识专题中有效地调地动和运用相关知识。一、整合知识与强化重点概述2.适当补充,拓展知识空间(1)拓展知识,决不能倾盆大雨、泥沙俱下;决不能“韩信用兵,多多益善”。(2)只能在重点考点上作文章,作必要的适量的拓展。有时甚至是“点到为止”,完全没有必要去“深挖洞、广积粮”。(3)在拓展的内容上,一是教材理论知识本身;二是与之相关的时政知识。一、整合知识与强化重点概述实例分析——2005年,考查认识论要点的拓展。2011年,考查文化影响的知识时,却提到文化的功能。2011年北京卷考查互补品、替代品时,涉及需求交叉弹性(甲商品需求量变动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比,大于0替代关系;小于0为互补关系)2010、2011年考查的计算题,都有知识拓展。涉及到“若其他因素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提高或降低),但商品价值总量不变”。实例分析——2011年全国卷第39题(1),说明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实际上意在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从教材来看: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影响人们实践与认识活动及思维方式、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参考答案只涉及影响中的两点(红色),却另外补充了“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这两层意思,显然,在教材关于文化对人的影响中是没有的。从文化交流来讲,教材主要讲国际性文化交流;“民族凝聚力”这个作用,却只是在“文化创新”部分提及。这都体现了对知识的活用与拓展。第39(2)在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结合背景材料分析时,分为两层:一是社会意识(妈祖文化世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性;二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积极作用)。这两种概括,在教材上都没有现成的说法。实例分析——2012年全国卷第12题:纸币之所以能取代金属货币,是因为: ①纸币容易产生,且同样具有充当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使用纸币能够有效降低货币制作成本 ③纸币的使用范围更广 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单凭教材知识,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具体分析)3.整合知识专题的基本方法层级式(序列式)——把知识专题分成层级清晰地展示出来。这种方法让人感到层次分明,便于把握要点和层次。表格式——采用表格方式,可按原理(观点)一列(原理包括几个要点时,可分成几个小栏)、对应的方法论(意义)一列、举例一列展示出来。这种方法让人感觉一目了然,做成挂图,便于随时浏览。结构式——对于知识专题中包括多个考点、而且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采用结构图形式将其内在联系展示出来。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在于,能揭示知识专题内部各个概念或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知识专题。总之,这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可以灵活选择和运用。一、整合知识与强化重点概述 模块1:《经济生活》知识整合与重点强化模块2:《政治生活》知识整合与重点强化模块2:《文化生活》知识整合与重点强化 模块4:《生活与哲学》知识整合与重点强化二、四个必修模块知识专题的整合模块1:《经济生活》知识整合与重点强化我们知道,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有着重要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的最终目的和动力。《经济生活》的主要是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问题。因此,在总复习中,可以按照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来串联和把握必考点。《经济生活》:以社会再生产四环节为依据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决定决定决定影响相互影响相互影响最终目的动力反作用影响(一)生产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的制度背景(1)是什么——(2)为什么、怎么样——(3)怎么办——“两个毫不动摇”命题预测:提供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公有制仍然居主导地位的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供我国近年某地或某行业非公经济迅速发展、贡献率迅速提高的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一)生产2.企业和劳动者——生产活动的主体(1)企业含义直接目的公司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 A.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B.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和现代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C.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命题预测:提供某地区、某行业各种所有制发展的相关数据,要求分析说明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一)生产2.企业和劳动者——生产活动的主体(2)劳动者地位和作用:重要性:措施:A党和政府;B.企业;C.劳动者个人命题预测:提供我国就业形势严重的相关数据或资料,分析说明就业的重要性及扩大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一般要求从政府、企业、劳动者三个不同角度谈措施。)(一)生产3.生产追求的效果——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重要性(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个转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命题预测:提供某地经济良性运行的数据或资料,考查该地是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二)分配在“分配”这部分,重点阐释三个必考点:1.个人收入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 2.投资理财的选择——通过投资理财参与二次分配。3.财政与税收——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下面依次具体阐释:(二)分配1.个人收入分配(1)决定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的含义、原因、意义。(3)其他多种分配形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5)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6)两项举措——保证在GDP、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命题预测:提供某家庭收入的各种来源,区分属于哪种分配形式,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二)分配2.投资理财的选择(1)投资理财,是一种参与二次分配获得收益的行为。(2)个人储蓄存款,购买股票、基金,投资债券、保险等,都是投资理财的方式。(3)一般来说,上述投资风险越大,收益可能越高;反之亦然。命题预测:设置生活情景,让考生安排家庭投资方向。(二)分配3.财政和税收(1)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一,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第二,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第三,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命题预测:提供我国或某地财政具体支出的相关数据或资料,分析说明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二)分配3.财政和税收(2)税收的作用税收和本质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作用: 第一,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二,增值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命题预测:以2011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小型企业增值税降低为背景,分析说明税收的作用。(三)交换在“交换”这部分,重点阐释四个必考点: 1.货币——商品交换的媒介 2.价格——价值在交换中的表现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4.对外开放——国际经济交流与国际贸易下面依次具体阐释:(三)交换1.货币——交换的媒介(1)货币的含义、本质(2)货币的基本职能(3)纸币发行量的影响(4)纸币与通货膨胀(5)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人民生活的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命题预测:面对人民升值的巨大压力,中国政府坚定不移保持本国的立场,维护国家利益。(三)交换2.价格——价值在交换中的表现(1)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2)影响价格的因素:决定因素——价值影响因素——供求(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供需理论;对不同商品影响不同:必需品、互补品、替代品)(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命题预测:结合实例分析,某商品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影响。(三)交换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命题预测:以某企业的市场运作的实例,分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说明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三)交换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主体地位、根本目标、宏观调控)必要性、重要性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调控手段及关系命题预测:提供我国财政、货币、税收、分配、产业、价格等政策的具体事例和相关措施,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三)交换4.对外开放——国际经济交流与国际贸易(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必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3)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4)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化经营,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层次。(5)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实现互流有无、平等互利。命题预测:以近年来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事例,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战略的正确性。(四)消费在“消费”这部分,重点阐释两个必考点: 1.关于消费——消费类型、消费结构、影响消费的因素。 2.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下面依次具体阐释:(四)消费1.关于消费(具体分析见下一张)(1)是什么——A.消费含义;B.消费类型;C.消费结构。(2)为什么——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行为的原因(消费心理)。(3)怎么办——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四方面)命题预测:结合不同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分析消费类型和结构的合理性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四)消费1.关于消费(具体分析)(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居民的收入——物价总体水平——(2)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分、按消费对象分(有形、无形或劳务)、按消费目的分(3)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及意义(4)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攀比、求实(5)消费原则——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勤俭节约。(四)消费2.生产与消费(1)是什么——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为什么、怎么样——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原因或表现:A.对象;B.方式;C.质量和水平D.创造动力);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的表现(原因):A.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有导向作用;B.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C.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高素质的劳动力。(3)怎么办——①大力发展生产的意义,解决主要矛盾,满足人们消费需求;②鼓励消费、剌激消费特别是不断扩大内需。命题预测:结合实例分析——我国社会生产迅速发展,决定消费快速发展。特别新的消费热点(如平板电脑、3G手机、网购、物联网、“农家乐”休闲旅游等)的出现,带动了一个个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模块2:《政治生活》知识整合与重点强化《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国家性质(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在履行对外职能时,主要是处理外交关系,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延伸。因此,我们把我国的“四项政治制度”,作为把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主线。对对老师四项政治制度为主线(示意图)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外交政策决定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我国政府的宗旨、原则和职能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内容、形式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政体(人代会制)(1)国家的定义、根本属性(2)国家性质:(3)最大特点:(4)本质:(5)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6)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重要性、新的要求)特别提示: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各种政治制度和内政外交政策。我国四项政治制度都是由我国国体决定的,反过来,这四项政治制度都体现和反映我国国体。命题预测:提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数据或资料,要求分析其根本(制度)原因,说明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政治制度(1)国体与政体关系;(2)含义;(3)最重要的特点(4)职权;(5)基本内容;(6)优越性;(7)人大代表特别提醒:①严格区分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政治制度(政体)。②人代会的四项职权不同于人大代表的四项权利。它们之间既区别又有联系。比如制定或修改法律,从人代会来说是行使立法权,而人大代表参加修改、审议和表决,则是行使的审议权和表决权。命题预测:提供人大会议的相关材料,要求辨析人代会或人大代表分别行使什么职权,或者分析说明体现了什么原则等。(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政府的宗旨、原则和职能——由人大赋予职能(1)宗旨;(2)原则;(3)职能特别提示:①一些职能的内容有交叉和重合,比如,经济职能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显然带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性质,只是侧重从经济建设角度而言。又如,组织和发展文化事业,属于文化职能,但在组织和发展过程中,投资兴建文化设施,则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命题预测:这是个常考点。特别是政府职能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出现。一般都是提供我国政府或地方政府履行职能、关注民生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背景材料,要求分析说明怎样体现政府的宗旨、原则和职能。(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人代会监督政府(1)政府坚持依法行政是什么——含义为什么——A.必要性;B.重要性怎么办——命题预测:提供政府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法、制定法规、合理合法行政的事例,要求分析说明政府是如何做到依法行政的。(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人代会监督政府(2)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为什么——A.必然性;B.必要性;C.重要性怎么办——A.建立健全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关键(民主、法制)B.建立全面的行政监体系(内部、外部)C.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透明度)命题预测:第一,这个考点,往往与政府宗旨、原则、职能、权威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命题。第二,对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则容易以选择题方式命题。(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国际关系及决定因素(国家履行对外职能)(1)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主要成员主权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主权国家享有的权利国际组织含义、分类、作用(2)联合国(含义;宗旨和原则;作用;中国与联合国)(3)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4)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含义;内容)命题预测:提供外交、外贸等方面事例,分析说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履行对外职能(1)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含义原因解决途径命题预测:提供国际上有关和平、发展的具体事例,要求指出材料是如何体现两大主题的,并指出解决的途径。(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履行对外职能(2)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表现:影响:意义:趋势:竞争的实质:命题预测: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竞争的事例,要求指出经济和科技是国际竞争的重点,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国际竞争的实质。(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履行对外职能(3)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的决定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命题预测:提供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事例,要求分析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二)我国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A.原因;B.执政方式;C.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A.重要地位;B.主要内容(特征)C.优越性特别提示:A.正确认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党际关系上,通力合作友党;政治上,领导被领导;组织上相互独立;法律地位上平等。B.我国虽然只一个执政党,但不是一党制;多党并存,但不是多党制。命题预测:提供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具体事例,主要考查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要内容、优越性等知识点。(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效地保证了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地生活在统一、安定、繁荣的大家庭中。显示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政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本部分虽然只列出1个重点考点,但实际上包括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涉及的具体内容仍然比较多。下面进行具体阐释。(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含义设置核心内容优越性——“四个有利于”(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新型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三原则的关系命题预测:提供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事例,说明民族政策和原则的正确性、优越性。(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的宗教政策(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办——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要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要树立无神论思想,树立科学“三观”,弘扬科学精神,成为“四有”公民。命题预测:本考点多以选择题命题,主要涉及“怎么办”相关内容。也可采用简答和辨析题型命题。比如,既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那么他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内容、形式(1)原则(2)内容(3)形式(四个民主)命题预测:A.提供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相关材料,要求从公民权利和义务角度进行分析说明。B.辨析权利与义务关系。(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基层民主管理最有效途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1)自治制度的地位(2)村民自治:A.含义;B.形式;C.作用(3)居民自治:A.含义;B.形式;C.作用:命题预测:提供村民或居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事例,要求分析概括所涉及的基层自治制度的含义、形式、作用等知识。(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特别提示:比较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文化生活》核心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决定》,主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我们准确把握《文化生活》的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先要了解文化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同时要知道为什么文化需要传承、发展和创新,进而知道怎么看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懂得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么办”,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我们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线,来串联《文化生活》全书内容和核心考点。模块3:《文化生活》知识整合与重点强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示意图)文化及其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是什么)文化的作用及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发展大众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文化及其作用1.文化的作用及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含义和特点(2)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3)文化对人的影响途径——表现——塑造人生——特点——A.潜移默化;B.深入持久;C.“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命题预测:提供人们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表现的实例,要求分析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文化及其作用2.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相互影响——A.文化与经济;B.文化与政治②不同影响——A.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B.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C.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一)文化及其作用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A.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C.文化产业崛起、文化消费扩大,文化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A.文化与民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B.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2)文化与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命题预测:提供科技推动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或资料,要求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原理加以分析说明。(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的多样性世界上的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标志。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此外,语言、文字、建筑、文学、艺术等都呈现多彩多姿。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态度: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意义:A.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B.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2)文化传播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的传播。一般来说,传递知识、信息、观念、信仰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是文化传播。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种社会活动等。手段——各种传媒。意义——拓展文化的价值,实现文化的创新。命题预测:提供世界文化遗产或申遗的相关材料,要求分析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应当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表现——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等的继承。特点——A.相对稳定性;B.鲜明的民族性。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4)文化创新含义——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括着文化创新和含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作用——A.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途径——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立足社会实践是其根本途径。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充分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海纳百川,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命题预测:A.提供文化创新的实例,要求分析说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B.辨析:尊重外来文化,就是要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汉字、史书典籍等为例,从古至今…博大精深——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2)中华文化具有特点的原因——包容性包容性的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命题预测:提供中华文化的具体材料,要求概括出体现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2)为什么——重要意义:A.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B.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C.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D.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3)如何做——A.最重要的是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作用;B.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C.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命题预测:提供现实生活中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事例,要求分析说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方面。(四)发展先进文化1.发展大众文化(1)正确理解大众文化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是就其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并没有对其性质和内容进行界定。本教材所倡导的大众文化,特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内容上,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2)加强文化管理国家—— A.对于落后文化,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B.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C.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多种类型、风格多样的文化产品,奏响主旋律。 D.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四)发展先进文化1.发展大众文化经营者——要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切实履行传承文化的义务。个人—— A.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B.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C.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法制意识; D.提高文化辨识能力,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特别提示:注意区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命题预测:提供社会生活或学生生活中请客、礼赠、交往等具体事例,要求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辨析。(四)发展先进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1)是什么——发展先进文化含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为什么——重要性——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的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3)怎么办——①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E.社会主义荣辱观。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体地说: A.根本目标——培养“四有”公民。 B.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C.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命题预测:提供党的十七届六全《决定》的有关论述或相关资料,分析说明如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发展先进文化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 A.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B.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灵魂)。基本要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五爱”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进行“四个基本”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三观”。(四)发展先进文化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①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④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接受先进的文化陶冶,使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②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③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特别提醒:A.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才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B.两者之间只存在可能性,但并不具有必然的。命题预测:A.提供社会生活存在着的一些倾向,比如只关注学习成绩,不关注思想道德品德现象,分析说明应当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B.采用辨析式命题。《生活与哲学》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帮助我们: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我们按照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价值观)四个部分,从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两个角度来把握必考考点。模块4:《生活与哲学》知识整合与重点强化《生活与哲学》总复习的思维线索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价值观)(世界的本质)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2.辩证唯物论
1.社会历史观2.人生价值观(世界的状况)(探寻认识)(认识社会)1.唯物辩证的联系观2.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和辩证否定观3.唯物辩证的矛盾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关系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区别定义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形成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对世界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认识由世界观决定联系A.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一)辩证唯物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关系哲学具体科学区别揭示整个世界揭示某一领域联系A.从基础、发展看B.从指导看◆特别提醒:A.两者的含义、研究对象不同;B.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辩证唯物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A.它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B.也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C.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一)辩证唯物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基本形态基本观点共同点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原是物质,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为本原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看做本原(一)辩证唯物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派别(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命题预测: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分析说明其哲学依据。(一)辩证唯物论2.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基本原理方法论①世界的物质性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起源、生理基础、内容意识的作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略)①坚持唯物主义物质观。②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命题预测:提供实例,要求考生运用物质与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意识能动作用等原理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进行分析说明。(一)辩证唯物论2.辩证唯物论(2)运动是有规律的基本原理方法论①物质与运动的关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A.两者的含义;B.两者的特性;C.两者的统一D.反对“不变论”和“诡辩论”。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A.规律的含义;B.规律是客观的;C.规律是普遍的①坚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②坚持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③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命题预测:运用规律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的联系观◆命题预测:互联网、物联网、3G手机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们的联系更加紧密,要求运用联系观进行具体分析说明。基本原理方法论(1)联系的普遍性:A.联系的含义。B.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C.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D.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2)联系的客观性:A.含义。B.分类。C.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1)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避免用孤立的眼光看问题。(2)把握事物真实的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的联系观◆命题预测: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都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求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系统优化理论分析说明。基本原理方法论(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A.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B.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5)系统和要素的关系: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B.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优化趋向(4)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优化;同时搞好局部,推动整体发展。(5)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优化组合(二)唯物辩证法2.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和辩证否定观◆命题预测:提供我国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材料,要求考生运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分析说明。运用量变和质变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原理方法论(1)发展的普遍性(特征和实质)(2)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趋势)前途是光明的:A.从新事物看;B.从旧事物看;C.从社会历史领域看道路是曲折的:A.新事物发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B.认识新事物也有一个过程;C.旧事物总是极力扼杀新事物。(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状态)
A.含义;B.关系(1)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促进新事物。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接受考验。(3)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二)唯物辩证法2.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和辩证否定观◆命题预测:提供我国对待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事例,要求运用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加以分析说明。基本原理方法论(4)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是“扬弃”。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根本不同。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因而,辩证否定,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4)A.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B.把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二)唯物辩证法3.唯物辩证的矛盾观◆命题预测: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当前经济运行中应如何把握“稳中求进”中的“稳”与“进”的关系。基本原理方法论(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两种基本属性。关系:A.相互依赖,相互贯通(渗透、包含、转化);B.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1)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夫妻共同合同离婚范本指南版B版
- 二零二四年度高校实验仪器购置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房地产开发项目3篇
- 2024版股权激励合同:员工股权激励协议3篇
- 2024版铜门项目投资合同3篇
- 2024年度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某品牌与授权方的商标使用协议2篇
- 2024年度智能物流系统解决方案合同
- 2024年度影视作品制作及发行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工程量清单与付款计划3篇
- 2024年度环保行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合同
- 光伏发电项目技术标投标文件
- 教师企业实践心得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计算题大全
- 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 第9课 鱼的纹样“黄冈赛”一等奖
- 助老活动方案
- 《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 1343P
- 《城市中心区规划》课件
- 医学伦理学案例分析
- “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解析)
- 会展经济与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