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五 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优化_第1页
单元五 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优化_第2页
单元五 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优化_第3页
单元五 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优化_第4页
单元五 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五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新课程产生的背景及其理念二、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

一、新课程产生的背景及其理念(一)课程的涵义

1.词源中国--最早出现在唐朝。西方--Lesson:一节课

course与subject:学科的同义词

curriculum:“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及“学习的进程”。

2.涵义概括而言,课程是指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WTO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WTO与教育观念转变(2)WTO与教育体制改革(3)WTO与课程设置

2.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3.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4.新课程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与发展潮流相一致――顺应时代潮流5.新课程是对现行课程的改进与完善――自善自身(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1.目标定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核心理念(1)存在问题(2)基本内涵①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②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结构调整: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1)基本概念课程类型:课程设计的种类。课程结构P198: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主要涉及不同类型课程以及具体科目在总的课程安排中所占的比例。(2)原有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P198):●类型单一●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缺乏整合(3)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基本内涵综合性: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所谓综合课程,就是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课程。选择性:新课程改革将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国家课程占据绝对优势的状况。

均衡性:各种课程类型、科目和课程内容的合理比重。

3.内容选择:面向学生、面向生活、

面向社会语文教育的八大问题

政治性多了一点,文学性、文化性、人文性少了一点;统一性、标准化多了一点,个性、多样性少了一点;学院气多了一点,生活气息、地方味少了一点;

官僚气、中央味多了一点,民间气息、地方味少了一点;对崇高追求、牺牲精神的歌颂多了一点,赞美生活的美好、品味世俗生活的乐趣少了一点;强调文笔写法(形式)多了一点,对文章情感(内容)的关注少了一点;强调阅读能力的训练多了一点,关注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对阅读热爱的培养少了一点;对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强调多了一点,对其他评价方法的使用少了一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是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三大因素。

4.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

旧的学习方式:动机与态度--机械接受学习;教学方式――死记硬背;学习环境――独学而无友。

新的学习方式:动机与态度――主动参与;教学方式――强调探究;学习环境――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并行。

5.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

6.管理策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概念:P205-206二、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一)教学的涵义

1.词源中国:甲骨文最早出现教学二字。西方:TeachingInstruction教

Learningstudy学

2、涵义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三个要点:(1)教学是教与学的综合或统一,即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2)教学是一种沟通与交往的活动,即教学是平等的独立主体间的思想交流。(3)教学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建构过程。●教学与课程、教育和智育的关系:(1)教学与课程教学与课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2)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3)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意避免三种倾向:

(1)教学智育化,人为割裂各育协调发展。(2)教育途径单一化,忽视其他教育途径的综合运用。(3)教学与课程同一化,把教学仅仅作为促进学生自然生长与社会化发展的艺术而忽略教学的其他功用。(二)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

1.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是其本质,没有交往的教学只是一种假教学。

3.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主要是指学科的探究结果与学科的探究过程、探究方法二者的统一。(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P212-213

4.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三、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一)教学的基本理论

1.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强化有意注意

(3)理解教学材料

――引发学生进行思维和推理(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2.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个别教学制(2)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大力推广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道尔顿制

1920年在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4)分组教学制针对班级教学步调划一的弊病,20世纪初出现了分组教学。即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5)特朗普制美国教育学教授特朗普提出。试图把大班教学、小班研讨和个人学习三种形式结合起来。(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

(1)效率思想(2)整体思想(3)学生全面发展思想(4)主体思想

(三)教学的基本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设计策略)P218-227(1)教学目标概念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它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

培养目标亦称教育目标,是不同类型与不同级别的学校自己特定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图:

教育目的--普遍的要求

(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学校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特殊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要求

(课程或教学的)

(2)教学目标分类★国外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认知领域目标:强调心智工作的学习。

情意领域目标:强调个人对于人与事物的感觉、情绪、态度兴趣、鉴赏等方面的学习。

技能领域目标:强调心理及动作联合的学习,以发展操作或动作的技巧。★我国关于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探索

“三基一个性”:授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我国新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中(P220),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对这三个目标进行有机的整合。(3)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P220-222(4)教学目标的陈述①行为目标的陈述包括四个要素,简称ABCD。

行为主体(Audience)--学习者。

行为动词(Behavior)—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行为条件(Condition)—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

表现程度(Degree)—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的表现水平或标准。例:

学生

在学习完教学原则一章内容后,找出

以下案例中所用教学原则,并作具体分析。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③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法④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陈述

2.教学实施策略(P227-238)(1)教学模式的优化选择①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指(P227-228)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五个要素:理论基础:教学思想或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模式的教学结果操作程序:教学步骤实现条件与策略:模式发生效力的各种条件教学评价:评价的方法、标准②教学模式的特点(P228):简约性—便于掌握,便于交流;整体性—五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操作性—可供操作;发展性—相对的稳定,是变化的;优效性—抽象理论的具体化。③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

●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概括出四类20多种教学模式(P230)。

●我国依据师生活动的关系水平将教学模式分为三类:以教师活动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综合型模式(P231)。★教学模式运用的要求(P232-233)

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2)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性策略

①课堂教学中的提问A.问题类型按二级分类体系可以将问题分为敛聚性(封闭性)问题与发散性(开放性)问题。按多级分类体系,可以把问题分成多种类型。B.怎样进行课堂提问

一是恰当的提问第一,提问要富于启发性。第二,提问要明确、具体。第三,提问要具有思考价值。

二是创设对话情境

首先,桌椅的不同摆放会影响教学对话的开展与效果。

其次,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也可以创造很好的对话情境。

三是运用提问技巧

一般来说,提问的技巧主要有转移、启发、追问、等待四种P242-244。

②课堂讨论的策略第一,明确讨论主题。第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3.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的种类:(1)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评价①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估。②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的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③总(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性水平较高的测试和成绩评定。

(2)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评价

①相对性评价

它是指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团中(班级、学校、地区或国家)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即常模),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集团中每一个成员所处的相对位置,以达到在这个集团中对每个个体进行评价的目的。

②绝对性评价

它是指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团之外预先确定一个基准,这种基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逐一与客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