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_第1页
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_第2页
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_第3页
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_第4页
第三章 土地资源与地质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衣食住行之本,也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枢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天然植被减少以及某些自然因素的作用,土壤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必须保护土地,才能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和农业生态地质已成为目前环境地质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1.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土层。它具有独特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这些成分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共存。土壤具有两个独特的功能:①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②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1.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⑴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土壤物质成分中有粘土矿物和腐殖质胶体,它们有着巨大的表面积,因此能吸附各种离子和某些分子,对进入土壤的物质具有蓄积作用。⑵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土壤中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其他土壤动物,它们能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起着土壤环境的净化作用。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1.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⑶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土壤是各种植物和一些动物赖以生存栖息的地方,是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供应地。因此,进入土壤的外界物质,通过植物和动物的吸收或吞食又输出到环境中,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1.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

2.土地及土地资源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热状况等自然要素,是由上述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后者包括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地势高低等。在土地资源评价中,土地的地理分布常常起着很大的作用。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1.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

2.土地及土地资源土地一旦被人类利用后,它就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就变成了土地资源。因此在土地概念中,应该将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在内,这就是说,在土地的属性中除了自然属性外,又增加了社会经济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因素有机地组合而构成的总体。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1.土壤及其组成与功能特性

2.土地及土地资源土地和土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土壤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除了个别土地类型外,绝大多数土地表层发育有厚薄不一、组成各异、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壤层。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具有下列特征:

1.位置的固定性固定的空间位置是土地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每一块土地都具有固定的三维空间(长、宽、高)位置和一定的外表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等。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具有下列特征:

1.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土地的面积是固定的、有限的。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一种土地类型的利用面积增加了,另一种土地类型面积必然减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与土地的矛盾愈来愈尖锐。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具有下列特征:

1.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的不可替代性主要是指土地的功能不能为其他物质所代替。土地是植物生长的母体和动物的栖息场所,也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一切经济活动的场所。这是任何其他物质不能替代的。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具有下列特征:

1.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

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不断地经历着淋浴、迁移、转化等循环过程;土地上的植物、动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等,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也处于周而复始的自然动态平衡中。所以,一般来讲,土地具有可更新性的特征。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一)土壤与土地的基本概念

(二)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具有下列特征:

1.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

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但是,当人类活动破坏了土地的自然动态平衡,土地的可更新性特征将随之丧失。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引起沙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等土地退化现象。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二)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具有下列特征:

1.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

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

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土地的性质和形态也发生同步变化。季节不同,太阳辐射能量有异,地表接受的热量不同,降水的丰寡变化也很大。因此土地表面的侵蚀与堆积、土壤营养元素的淋洗与聚集、土壤水分的多少以及土地上的生物生长,均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二)土地的基本特性土地具有下列特征:

1.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

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

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

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被广泛用于农业、牧业、林业、交通、城乡居民点以及军事活动等。可以说,人类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由于人类与土地矛盾的日趋紧张,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这是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土地资源的上述特征,是其固有的自然属性,人类必须严格遵循,否则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二、土地资源状况(一)世界土地资源状况

据统计,在全球5.10×108㎞2的总面积中,包括南极大陆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土地在内的全球土地面积为1.48×108㎞2,无冰陆地面积为1.34×108㎞2。对于地球的全体居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颇为巨大的数字。按60亿世界人口计,平均每人占地约25hm2。但是,考虑到土地质量这个属性,则陆地总面积中有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20%处于山坡陡坡上,还有10%岩石裸露缺乏土壤。以上四项,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0%属于不宜利用的山地。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环境”,其余30%才属于“适宜地”。全世界总土地面积中,耕地仅占10.8%,在各种土地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小。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二、土地资源状况(一)世界土地资源状况(二)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中国地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为960×104㎞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仅次于俄罗斯(12.8%)、加拿大(7.5%),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0.777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hm2,不足世界人均数43%。由于气候、地貌、土壤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以及5000多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截至96年10月31日,中国土地调查总面积95067.62×104hm2。据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02年全国耕地为1293×104hm2,1996比年减少了约410×104hm2。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二、土地资源状况(一)世界土地资源状况(二)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牧草地、林地比重大;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显著,耕地分布不均衡、土地垦殖指数低,林地、草地生产力低下;未利用土地中,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第一节土地资源与土地(壤)环境问题三、土地(壤)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原先局部的、次要的土地退化现象已转化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全球共有20×108hm2的土地资源受到退化的影响,即全球农田、草场、森林与林地总面积大约22%的土壤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是由人类活动诱发或加速的一种自然过程,主要因素是草原垦荒种地、超载放牧、乱伐森林、陡坡开荒、围湖造田、粗放灌溉、土地重用轻养等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土壤生产力的大幅度下降,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许多土地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许多影响,有的属于有利影响,如植树种草可使土地免遭侵蚀和沙漠化等,我们把这种有利影响称为正环境效应;有的土地开发活动则对地质环境造成种种破坏影响,如因滥伐森林和乱垦草地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等,我们把这种有害影响称为负环境效应。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的正环境效应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如人造防护林带可以防风固沙,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质荒漠化;同时具有吸收烟尘和净化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地区防护林体系和太行山防护林体系是当代中国五大生态工程,必将产生巨大的正环境效益。人造梯田、山地丘陵区建设梯级小型水库和塘坝,是山区减少水土流失、解决山区灌溉、增加农业产量的有效方法。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负环境效应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严重。通常所说的土地环境问题就是指的这种负环境效应,如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砖红壤和土壤板结、土地污染和耕地减少等。正环境效应多属水土保持问题,本节仅论述土地开发利用的负环境效应。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土壤侵蚀是从土地表层侵蚀率的角度描述土地退化的,而水土流失是从土地表层土壤流失总量角度来描述土地退化的。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全球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750.0×108t的耕地表土流失,其中美国每年流失土壤40.0×108t,前苏联约23×108t,印度约66.0×108t,中国约50.0×108t。全世界80%的耕地面积面临中度乃至严重的水土流失。在诸如欧洲和美国等土地利用得好的地方,每公顷农田每年流失17t表土。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371×104㎞2占国土面积的38.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82.6×104㎞2,比20世纪50年代的116×104㎞2增加了57%,风力侵蚀面积为188×104㎞2。全国每年流失的表土在50×108t以上,随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营养元素相当于全国每年的化肥生成量。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5×104㎞2,约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83%,每年流失土壤22×108t,其中,16.0×108t输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每年约有4.0×108t沉积在下游800㎞长的河床上,使河床年平均增高10cm左右,形成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据调查,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74×104㎞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41%,每年流失土壤超出20.0×108t。如果不加以积极治理,长江有变成中国第二条黄河的可能。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二)水土流失的原因目前一般都把水土流失的成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物质基础,人为因素诱发并加剧了水土流失的过程。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土壤结构等。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度低、降水多且强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结构决定了土壤的吸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结构松散、渗水性差、抗冲力小的土壤极易被迅速形成的地表径流所分散和冲走。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二)水土流失的原因目前一般都把水土流失的成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物质基础,人为因素诱发并加剧了水土流失的过程。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加速陆地开垦、毁林毁草开荒以及乱砍滥伐和矿山等工程建设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动力源;耕地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二)水土流失的原因(三)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作为一种环境地质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水土流失是造成山穷水恶,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的根本原因。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全国每年有50×108t沃土付之东流,损失耕地约6.67×104hm2,造成北方土地的“沙化”和南方土地的“石化”。水土流失能把原来的森林、草原和耕地冲刷得支离破碎,从而降低其利用价值。石化现象在陕西、湖南、湖北和贵州等省的山区丘陵区十分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面积迅猛扩大,不仅使粮食产量滞长,还因土地耕作中增加化肥使用量而加大了粮食生产成本。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二)水土流失的原因(三)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作为一种环境地质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水土流失是造成山穷水恶,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的根本原因。1.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全国每年有50×108t沃土付之东流,损失耕地约6.67×104hm2,造成北方土地的“沙化”和南方土地的“石化”。水土流失能把原来的森林、草原和耕地冲刷得支离破碎,从而降低其利用价值。石化现象在陕西、湖南、湖北和贵州等省的山区丘陵区十分严重。由于水土流失面积迅猛扩大,不仅使粮食产量滞长,还因土地耕作中增加化肥使用量而加大了粮食生产成本。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二)水土流失的原因(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营养元素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并最终导致农作物、牧草产量和树木生产力下降。3.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水土流失还使河、湖、库和海港海湾发生淤积,直接影响水体的调洪能力和农业灌溉、水路航运等。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重点水库因淤积已报废22座,黄河干流7个大型水库淤积达库容的40%;长江流域的湖泊因淤积致使面积减少1×106hm2,调蓄能力损失35.0×108m3。因河道淤塞、海湾面积致使积缩小还使通航里程缩短、码头功能减弱。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二)水土流失的原因(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3.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4.污染水体被污染的水体携带含大量养分、重金属和化肥、农药的泥沙,大多流入河、湖、库、海,使水体混浊,水质下降,富营养化程度加重,严重影响水体的利用功能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二)水土流失的原因(三)水土流失的危害(四)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作为一种地质灾害,其发生原因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治理水土流失不仅涉及自然地理系统、经济系统,还与社会系统相关。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应遵循水土流失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和堤防工程建设;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提高江、河、湖、库拦蓄洪水的能力,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土地利用是水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要素之一,土地覆盖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一)对水资源量的影响水文过程与陆地表层系统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密切相关,特别是对农业开发、都市化等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相关性。大面积的森林开采、过度放牧、开荒、草地转为半荒漠、水田改作旱地、围湖造田和建设用地不透水面积的增加等土地覆盖变化,使地表反照率、粗糙度、透水性发生变化,地表径流系数增大,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下游地区洪水泛滥的频率和程度增强,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地表水分的循环状态。土地覆盖变化还导致流域上下游水量空间分布和产流持续时间的变化。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土地利用是水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要素之一,土地覆盖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的变化。(一)对水资源量的影响(二)对水质的影响

土地覆盖变化对水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以及河流人工改道、湖泊围垦,使天然水系遭到破坏,丧失或改变了原有的生态功能,影响了水系之间正常的水分和养分交换,降低了天然水体的环境容量及其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间接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沙质荒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引发的土地退化,结果导致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降低,甚至基本丧失。沙质荒漠化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蚀、风沙沉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列的过程和现象,又称沙漠化。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

(一)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现状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当今世界沙漠化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5%。当今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的8.5×108人口受害最为严重,因沙漠化而被迫迁居的人数每年约有300万。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和沙质荒漠化土地较多的国家之一,戈壁、沙滩和沙漠化土地共有164.6×104㎞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7.2%,其中沙质荒漠化的土地约17.97×104㎞2。中国沙质荒漠化灾害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部分湿润、半湿润地区,在农牧交错地带尤为严重。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之间的内陆盆地、高原,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南北宽约600㎞的沙漠带,最严重的土地沙质荒漠化地区是东起吉林白城,西至宁夏盐池的农牧交错区;沙质荒漠化涉及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和西藏等12个省区。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二)沙质荒漠化的原因沙质荒漠化是人类强烈经济活动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变化是造成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都分布在降雨少、气候干燥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垦殖、采樵以及工矿与城市建设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类活动诱发并加速了荒漠化进程。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二)沙质荒漠化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人口猛增是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增加,大大加重了对土地环境的压力,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和沙化。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土地破坏的重要因素,为了生存,贫穷的人们不得不对自然资源进行盲目开发,对土地进行超负荷利用,导致生态平衡破坏,形成恶性循环。人为因素叠加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使植被破坏,加剧风沙活动,导致沙质荒漠化景观迅速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1.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沙质荒漠化的危害主要是侵吞农田、牧场,丧失可利用土地资源,使可供农牧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减少。沙质荒漠化使耕作层内细粒物质损失造成地表粗化和沙丘堆积,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1.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2.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量减少由于风蚀作用,使土壤耕作层变薄、土壤粗化、有机质和养分被大量吹蚀、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土地质量逐渐下降,农牧业生产能力降低和生物生产量减少。由于沙质荒漠化灾害,农牧交错地带旱作农田与开垦初期相比,产量平均下降50%~60%。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土流失二、水环境恶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三)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1.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2.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量减少3.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

据估计,全国有2000㎞铁路、30000㎞公路和50000㎞引水灌渠由于风沙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沙质荒漠化严重影响了边疆地区与内地交通大动脉的正常运行。如2002年8月、2003年3~4月间,兰新铁路上的近百千米长的风区多次刮起12级以上大风,迫使乌鲁木齐市发往内地的火车停运或停靠在兰新线沿途车站避风,每次停运时间均达20h以上、滞留乘客几千人次。分布在毛乌素沙地及周围地区的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神府煤田和平朔煤田也受到风沙的危害,每年因沙质荒漠化而增加的开发成本约9000万元。风沙淤积渠道,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沙质荒漠化(四)沙质荒漠化的防治

防治沙质荒漠化的根本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采取农业、林草、水利和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林草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沙林带、封沙育草、造林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方法。对严重沙化耕地,要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采用林网保护下种植饲草或引进灌木恢复植被。农业耕作措施包括覆盖耕作、粮草结合耕作以及调整农业结构,不同作物间作等措施。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沙质荒漠化(四)沙质荒漠化的防治发展水利、建设基本农田,彻底改变广种薄收的轮荒耕作制是防止沙化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利用灌溉水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颗粒的固结力,可减少风沙危害。工程固沙即设置沙障防止流沙的措施,它是干旱沙区生物治沙不可缺少的先期辅助措施。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四、土壤盐渍化盐土、碱土和脱碱土统称为盐渍土。土壤盐渍化系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过程,称为次盐渍化,其形成的盐渍土,称为次生盐渍土。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四、土壤盐渍化(一)盐渍(化)土发育状况盐渍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带,有时呈带状分布,通常呈小块状分布于其他土壤带之中。美国、埃及和印度灌溉地的盐渍化和沼泽化面积占全部灌溉面积的一半以上。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的英波里尔河谷地区,由于使用曾被盐类污染的科罗拉多河水,导致25×104㎞2

耕地严重盐渍化。中国盐渍化土壤分布广泛,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土外,大多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地区,如华北平原、河套地区、西北地区。全国盐渍土总面积达1016.82×104㎞2,有潜在盐渍土约17.33×104㎞2

,即如果不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就会使土地发生盐渍化。盐渍化耕地粮食损失达207×104㎏/a。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四、土壤盐渍化(一)盐渍(化)土发育状况(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盐渍化问题实质上就是土壤中盐分的蓄积过程。当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或排放后,盐分就在土壤表面或土壤中蓄积起来。在盐渍化严重的情况下,盐分的淀积往往呈白色盐结皮出现在土壤表面,成为不毛之地。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盐分的富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含有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水流流程较短,所带盐分集聚在地表;二是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盐分逐渐积累,含盐浓度增加,这种水渗入地下,再经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造成地表盐分富集。沿海地带由于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经过蒸发,盐分残留地表,形成盐渍土。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四、土壤盐渍化(一)盐渍(化)土发育状况(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平原地区由于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的盐渍化。灌溉渠道附近,地下水位升高,也会导致盐渍化。干旱气候是发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蒸发量与大气降水量的比值和土壤盐渍化关系十分密切。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引起盐渍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灌溉用水管理不善造成的。在大型水库和引河灌区建设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灌区次生盐碱化问题,缺乏环境影响评价,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导致灌区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四、土壤盐渍化(一)盐渍(化)土发育状况(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三)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土壤盐渍化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植被生长并间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采用盐渍土填筑路基时,会使基床强度降低、膨胀松软、翻浆冒泥。1.恶化生态环境盐渍化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盐渍化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问题。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衰亡即盐渍化所致。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四、土壤盐渍化(一)盐渍(化)土发育状况(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三)土壤盐渍化的危害1.恶化生态环境2.影响农牧业生产土地盐渍化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一般轻度盐渍化土壤,作物减产25%,中度盐渍化土壤减产50%,重度盐渍化则减产75%以上。牧区盐渍化,使草场生产力下降,牧草质量降低,从而影响畜牧业的发展。3.毁坏道路路基硫酸盐盐渍土随着温度变化,本身体积也产生变化,引起土体变形松胀。结果导致路肩坍塌、路基下陷,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由于降雨淋溶造成的退盐作用,会使路基变松、透水性减弱、膨胀性增大,从而降低路基的稳定性。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四、土壤盐渍化(一)盐渍(化)土发育状况(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三)土壤盐渍化的危害1.恶化生态环境2.影响农牧业生产3.毁坏道路路基4.腐蚀建筑材料,破坏工程设施盐渍土中的易溶盐,对砖、钢铁、橡胶等材料有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硫酸盐含量超过1%或氯盐含量超过4%时,对水泥将产生腐蚀作用,使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疏松、剥落或掉皮。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四、土壤盐渍化(一)盐渍(化)土发育状况(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三)土壤盐渍化的危害(四)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对策

土地盐渍化的防治应以盐渍化土壤的综合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采取水利措施与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途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渠道防渗、防漏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对盐碱地和盐渍化土地进行改良,排除土壤中过多的可溶性盐类,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空气、水分状况,使有益的微生物活动增强,提高土壤肥力,以减轻土地盐渍化程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五、土壤污染

各种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土壤质量下降,抑制农作物(或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某些污染物质甚至在植物体内积累,降低产量和质量,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施用化肥和农药是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其次,垃圾、废渣、污水都以土壤作为处理场所,包括不合理的污灌,例如,大气中的SO2

、重金属,可以经“干降”和“湿降”而进入土壤,使土壤“酸化”,造成重金属污染。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五、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人类健康和植物的影响两个方面。土壤中的污染物超过植物的忍耐限度就会引起植物的吸收和代谢失调,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遗传变异;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实现的,被病原菌污染的土壤可直接传播疾病;土壤污染还可以引起和促进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污染。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六、湿地减少

河流漫滩、沼泽红树林地以及其他形式的湿地只占世界土地面积的3%~6%。但这些地方对野生生物的保护极其重要。湿地是鸟类的繁衍场,并分布有世界上最富饶而多样的生态系统。湿地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在干旱区可作为水源积蓄地,并可大大地增强自我净化的能力。湿地对调节、保护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全球湿地面积正在迅速消失。约有一半面积的湿地变作农业用地。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七、耕地日趋减少

耕地减少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吃饭问题,归根结底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已引起全球的关注。城市建设、工业、交通和采矿的发展占用大量的农业用地。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而且城市扩大的速度比人口增长的速率还要快,这是人类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结果。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全国耕地面积已由1996年的13003.92×104hm2减少到2002年的12595.0×104hm2,7年间净减少耕地408.92×104hm2;若按13亿人口计,人均耕地不足0.1hm2。第二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七、耕地日趋减少导致中国耕地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