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不完全信息与经济激励_第1页
第10章 不完全信息与经济激励_第2页
第10章 不完全信息与经济激励_第3页
第10章 不完全信息与经济激励_第4页
第10章 不完全信息与经济激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观经济学

不完全信息与经济激励不完全信息与保险1逆向选择2道德风险3不对称信息与经济激励4第一节不完全信息与保险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例如,消费者花钱购买了一件产品,该件产品有可能是合格品,也有可能是不合格品;厂商投资进行研究与开发,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不成功,等等。如果经济行为人不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的结果,还知道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概率,我们就称这种不确定性为风险。假设某消费者手中有100元钱,他面临是否购买一张彩票的选择,彩票的价格是5元。如果购买彩票,有1%的可能性中奖,消费者可以得到200元钱的奖金;有99%的可能性不中奖,则消费者将损失掉5元钱。对于该消费者来说,如果他不购买彩票,则他可以确定地保有100元的收入;如果他购买彩票,则他的期望收入是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消费者购买彩票时所面临的两种不确定的结果,第一种结果发生的概率为,此时,消费者拥有的财富量为W1;第二结果发生的概率为1-p,此时,消费者拥有的财富量为W。于是,我们可以将这张彩票表示为一、期望效用与期望值的效用在分析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时,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是两个经常要用到的概念。1.期望效用如同在确定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效用一样,在不确定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但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由于消费者事先并不知道哪种情况实际会发生,所以,他在事先做出决策时,只能以最大化期望效用为目标。对于一张彩票来说,消费者从中获得的期望效用为

(10-1)上述期望效用函数也可以简写为(10-2)期望效用函数也被称为冯·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由上述二式可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就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加权平均数。显然,期望效用只能用基数效用理论来加以分析。有了期望效用函数,对不确定条件下消费者面临风险的行为的分析,就成了对消费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的分析。2.期望值的效用对于一张彩票来说,彩票的期望值为

(10-3)由(10-3)式可知,彩票的期望值是彩票不同结果下消费者所拥有的货币财富量的加权平均数。相应地,彩票期望值的效用为:(10-4)

二、消费者的风险态度对于同一个具有不确定结果的事物,不同的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也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他们的行为选择也是不一样的。以购买彩票为例,有的消费者可能害怕风险,他们一般不会去买彩票,而是稳妥地保持自己现有的货币财富量;有的消费者可能喜欢冒险,他们总是去买彩票;另一些消费者则在风险面前采取中立的态度,觉得买或不买彩票都是无所谓的。而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进而又影响到消费者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行为决策。一般地,根据消费者在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之间的比较,我们可以将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类:风险厌恶者、风险偏爱者和风险中立者。具体地,如果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则该消费者为风险厌恶者;如果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则该消费者为风险偏爱者;如果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则该消费者为风险中立者。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的特征来判断。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u(w),其中,W为货币财富量,且该效用函数是增函数。风险厌恶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凹的,如图10-1所示;风险偏爱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凸的,如图10-2所示;风险中立者的效用函数是线性的,如图10-3所示。图10-1风险厌恶者的效用函数图10-2风险偏爱者的效用函数图10-3风险中立者的效用函数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理论上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可以分为以上三类,但一般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风险厌恶者。三、保险现实生活中风险是无法避免的,而人们又都是厌恶风险的。厌恶风险的人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以摆脱风险,这就形成了对保险的需求。假设厌恶风险的消费者甲有100元钱,但他有50%的可能性丢失这100元钱。图10-4给出了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曲线。当他拥有100元时,他的效用为u(100);他失去这100元后,效用为u(0)。他的期望效用为0.5u(0)+0.5u(100),由图中的C点表示。从C点画水平直线与效用曲线相交于B点。B点表示甲肯定地拥有元。对甲而言,肯定地拥有元与拥有100元但有50%可能丢失效用水平是相同的。或者说,甲最多愿意支付元钱以保证余下的钱再不会丢失。我们将称作随机报酬的可定性等价量,即

(10-5)图10-4该例表明,消费者的期望损失是50元,但他愿意支付更多的钱来排除风险,这多付的钱就是保险费。本例中,甲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保险费是元。保险只是转移风险而已,风险本身并没有消除。司机买保险只是用钱出让风险,车祸还是会发生,不同的是,购买保险之后,损失由保险公司来承担。那么,谁又愿意接受风险、提供保险呢?假设乙是风险中立的,甲就可以要求乙来提供保险,通过向乙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要求乙保证甲可以肯定地获得

元钱。由于乙是风险中立的,他只关心期望收入,在这笔保险交易中,乙的期望收入是显然,乙会接受这笔交易,从而成为保险的供给者。事实上,如果保险供给者是风险中立的,则任何大于零小于的保险费都能使保险双方得到利益。而且,如果乙是偏好风险的,则他将会更乐意提供保险。但是,并不是人们的风险态度不同才能建立保险市场,即使风险态度相同的人也可以互相保险,合伙分担风险,或称自我保险。假设消费者丙和丁都是厌恶风险的人,他们约定不论发生什么事,两人都平分他们俩所有的财富。假设两人丢钱的概率是相互独立的,那么两人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两人都丢了钱,财富为0,这一情况发生的概率为0.5×0.5=0.25;一人丢钱而一人没丢,此时,每人的财富都是50,这一情况发生的概率为0.25+0.25=0.5;两人都没丢钱,财富完整无损是100,这一情况发生的概率为0.25。于是,每人的期望效用都是0.25u(0)+0.5u(50)+0.25u(100)在图10-5里,这一效用水平由D点的纵坐标表示,显然高于C点的效用水平。由此可见,厌恶风险的消费者丙和丁同时成为保险的需求者和保险的供给者。

图10-5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参加自我保险的人越多,每人承受的风险就越小。将上例中每人的收入看作随机变量Xi,分别以50%的概率取值100和0,其期望值为50,方差为:把自我保险推广到n人,那么每人的收入就是集体收入总和的平均值,即。我们知道,的期望值也是50,但它的方差在所有的Xi都是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则是。n越大,方差越小,风险也越小。当趋向于无穷大时,方差趋于零。也就是说,每个人几乎总能得到其期望收入50元,风险几乎消失了。在上述分析中,假设各消费者发生风险事件是相互独立的非常重要,否则,一人丢钱另一人也丢钱,消费者就无法相互提供保险了。事实上,我们可以将保险公司看作是这种自我保险方式的组织管理者,它经营着大量独立的保险事务。由于保险公司报酬的方差很小,即几乎总是接近于期望报酬,因此,保险公司的效用函数一般可假设为线性的。那么,在保险市场上,风险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被保险人又是如何决定其最优的保险量的呢?假设某消费者的初始财富为一幢价值为W的房子,他面临着房子遭受火灾的风险,火灾发生的概率为P,损失为L。如果该消费者以购买保险的方式来减少自己可能遭受的火灾损失,则在火灾发生以后,保险公司会支付给他q的赔偿费,但他必须事先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其中,为购买每一元保险的支出。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在购买保险的情况下,消费者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的行为可以表示如下

(10-6)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10-7)其次,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如果发生火灾,保险公司的收入为;如果不发生火灾,保险公司的收入为。假定保险公司的成本为零,则保险公司的期望利润为假定保险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每个保险公司的长期利润为零,则有这意味着,即保险公司所规定的每元保险的价格等于火灾发生的概率p。最后,将代入(10-7)式有(10-8)通过上述分析,可得以下两点结论第一,作为厌恶风险的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保险数量,应该使火灾发生时货币财富的边际效用等于火灾不发生时货币财富的边际效用。第二,根据(10-8)式还可知(10-9)这意味着q=L,即厌恶风险的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保险数量应该等于他可能遭受的全部货币财富损失量。也就是说,他的最优保险就是全部保险。这样,无论火灾是否发生,他都可以确定地保有自己的货币财富量。

第二节逆向选择

在上一节的模型中,风险问题通过保险被妥善解决了。但那里的不完全信息是对称的,即保险双方都知道损失的大小和发生的概率,任何一方都没有信息上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问题是分摊或转移风险,而保险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交易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或知道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此时,交易双方不仅要解决风险分摊问题,还面临着互不信任的问题。掌握信息的一方会利用对方的无知在交易中为自己谋利,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则处处设防以免被欺骗而受损。这样,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就难以达成,或者即使达成,效率也不高。一、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kerlof)以二手车市场为例,指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假设在二手车市场上有三种不同质量的旧车,分别是好、中、差。只有卖方知道自己所出售车辆的质量,买方单靠简单的检查或试车无法辨认出质量的好坏。不妨假设对卖方来说,好、中、差三种旧车的价值分别为11000元、8000元和5000元;对买方,价值分别为12000元、9000元和6000元。假设二手车市场上质量不同的三种车所占的比重是一样的,因此,对于买方来说,任意挑选一辆旧车,该车质量好、中、差的概率都是1/3。从以上给出的数据来看,每一种车辆给买方带来的价值都高于其对卖方的价值,所以,如果交易达成,买卖双方都能获利。但是,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却阻碍了这种互利交易的实现。从买方来看,由于买方不知道车辆的质量,他有1/3的概率买得一辆好车,价值为12000元,1/3的概率买得一辆中等质量的车,价值为9000元,1/3的概率买得一辆差车,价值为6000元。于是,买方在二手车市场上购得一辆旧车的期望价值是也就是说,旧车的价格不能超过9000元,高于这个价格是无人问津的。但是,如果车价不超过9000元,拥有高质量旧车的人就不会出售他的旧车,因为旧车对他来说至少值11000元。所以,当旧车价格为9000元时,只有中等车和差车的主人才愿意出售他们的车。买方虽然在购车时分辨不出旧车的质量,但这并不等于说他没有分析能力。买方知道,当价格设在9000元时,好车的主人是不会出售他们的旧车的。所以,那些出来兜售的旧车,不是质量为中等,就是质量是差的。于是,买方对旧车的期望价值也会相应做出调整。在市场上只剩下中等车和差车时,买方购买一辆旧车的期望价值为此时,买方最多愿意出7500元来购买一辆旧车。但是,拥有中等质量旧车的人是不会愿意在这一价格水平上来出售他的旧车的,因为他对中等车的评价是8000元。也就是说,现在只有差车的车主才会愿意出售他的车。买方又会重新调整他的期望价值,他知道,当价格为7500元时,只有差车才会被出售,因而他对购得车辆的期望价值又会降为6000元,从而买方的最终出价是6000元。在这一价格上,市场上最终只有差车才会被交易。二手车市场的例子表明,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市场失灵,甚至使某些市场趋于消失,如本例中的高质量和中等质量的二手车市场。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经济学里一般把不对称信息分成两类,一类称为事先不对称(exantiasymmetry),即在签订合同或从事交易之前就存在的不对称信息。例如,产品的质量、雇员的能力、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等,在购买、录用、贷款时,交易双方有关这类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这类不对称信息问题又称为隐藏特征,或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另一类是事后不对称(expostasymmetry),即合同签订以后才产生的不对称信息。例如,有了保险以后开车就不谨慎了、律师拿到钱以后就不努力打官司了、教师上岗后不认真备课了,等等。由于这种不对称信息往往涉及签订合同后的不可观察的行为,所以又称为隐藏行为。这种情况所产生的问题又叫做道德风险(moralhazard)。当存在隐藏信息时,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会想办法得到信息,即所谓的甄别(screening)。在二手车市场上,买方要动脑筋将好车和差车区分开来。掌握信息的一方也可能有意愿公开他的信息,这叫做发信号(signaling)。在二手车市场上,好车的车主卖不出好价,自然要想方设法向买方证实他的车的质量。本节下面的内容将主要讨论有关逆向选择的问题。对付隐藏行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监督对方的行为,但这样做往往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并且有些情况下还难以奏效,因为有些行为是很难观察到的。例如,对于律师是否在努力打官司,你即使整天盯住他也难以判断。另一种方式是提供激励,通过设计适当的合同条款,使得处于信息优势一方行为的预期报酬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预期目标相一致,从而行为自动符合信息劣势一方的要求。这是下一节要讨论的内容。三、甄别和发信号上面二手车市场的例子告诉我们,当交易的一方掌握着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该信息又将影响后者的利益时,价格就不能反映决策所必需的信息。缺乏信息的一方便无法做出买卖决定,于是价格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在对称信息下,提高价格将使那些从商品中得到较低价值的顾客退出市场,即留下了“好”顾客,挤出了“差”顾客。可是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提高价格的作用恰恰相反,留下了“差”顾客,赶走了“好”顾客。这就是为什么这类问题又被称为逆向选择。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以一定的成本收集与隐藏信息有关的信息以改善自己在交易中所处的信息劣势,这叫做甄别。例如,在医疗保险业务里,保险公司通常要对申请人进行健康检查;招工单位在挑选雇员时也会采取各种甄别手段,最简单的是看文凭,还可通过考试、试用期等来发现雇员的能力。反过来,掌握信息的一方有时也有积极性将信息暴露出来。优秀特性因为低劣特性的假冒而无法得到承认,为了不被埋没,优秀特性会设法向交易对方标榜自己的优越性,从而得到较高的报酬。例如,优质产品可以通过提供保修保退而与劣质产品区分开来,能力强的人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较高的学位来向雇佣单位表明其能力,等等。这些行为叫做发信号。发信号与自我吹嘘不同,发信号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自我吹嘘则是不需要成本的,如果劣质产品能很容易地发出与优质产品一样的信号,则所发信号就无法取得区分优劣的作用,所以,优质产品所发的信号应使劣质产品无法模仿或者模仿也是得不偿失的。这也就是说,发信号能有效地区分优劣的必要条件,是优质产品发信号的成本比劣质产品效仿行为的成本低。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分析发信号机制。假设市场上有优质、劣质两种产品。对于消费者,优质产品的价值为60元,劣质产品的价值为20元,但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区分产品的质量。且假定消费者认为市场上的产品好坏参半,这样,他买到的产品的期望价值为0.5×60+0.5×20=40因此,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是40元。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劣质产品沾了优质产品的光,因为,如果消费者能区分质量的话,劣质产品的价格不可能超过20元。劣质产品的存在不仅危害了消费者,也危害了优质产品的生产者。一般说来,优质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劣质产品,如果产品的售价都是40元,那么生产优质产品所获的利润将低于生产劣质产品的利润,这样,厂商就没有了生产优质产品的积极性,从而发生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逆向选择。优质产品生产厂商为了对付劣质产品的浑水摸鱼,决定向消费者发出信号。为了向顾客证明产品的质量,厂商保证在若干年内对售出的产品实行保修保退。假设,对于优质产品而言,免费修理的成本每年每件为5元,而对于劣质产品,这一成本高达20元。那么厂商将提供多少年的保修呢?优质产品要想通过发信号成功地与劣质产品区别开来,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即优质产品的信号劣质产品无法模仿,劣质产品的信号优质产品也不愿模仿。否则,一方模仿另一方的信号,顾客就无法区分两种产品。设优质产品保修X年,劣质产品保修Y年。劣质产品假冒优质产品,每件可售得60元,但厂商必须提供X年的保修,对劣质产品来说,这一成本为20X;不冒充优质产品,所得价格为20元,提供Y年保修,其成本为20Y。假设产品生产成本为零,那么劣质不冒充优质的条件为(10-10)同样,优质不冒充劣质的条件为

(10-11)上述两个不等式也被称为自我选择或激励相容条件。优质产品愿意区别于劣质产品的另一个条件是,优质产品在被区分后所得的净收益要大于其被劣质产品混同时的收益,也就是说有

(10-12)如果能找到满足上述三个不等式的非负的X、Y值,那么优质产品就能成功地通过发信号来区别于劣质产品。显然,如果优质产品的信号成功,那么Y一定为零。因为保修乃是一种信号,只要劣质产品所提供的保修年数少于优质产品的保修年数,那就暴露了其劣质产品的真面目,既然无法假冒,提供保修只能增加成本而无其他利益,不如干脆不提供任何保修,所以Y=0。将Y=0代入10-10式,可得;由10-12式可得。由10-12式可得

。可见,如果优质产品能提供两年保修,就能区别于劣质产品。此时,优质产品的净收益为50,高于混同状态的40。尽管如此,优质产品仍然受到了劣质产品的危害,因为如果没有劣质产品,或者顾客具备完全信息,优质产品的收益本该是60。发信号要能成功地区分优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优质产品发信号的成本必须比劣质产品发同样信号的成本低得多。不然,劣质产品模仿优质产品的行为便不会太困难。在上面的例子里,如果劣质产品的保修成本为每年8元,那么,发信号要能成功地区分优劣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前面已说明,如果发信号能成功地区分优劣,那么Y=0。从不等式解得,而从不等式

解得。显然,满足自我选择条件的解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优质只能混同于劣质。发信号能成功的第二个条件是,相对于信号成本,优质产品区别于劣质产品后所获得的利益必须足够大,否则,优质产品宁可混同于劣质产品。现假设优质产品的比例为80%,而不是50%。这时,如果消费者无法区分优劣,他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52元(0.8×60+0.2×20)。前面我们解得,即要区别于劣质产品,优质产品至少得提供两年免费维修,此时优质产品的净收益为50元,少于52元。那又何必发信号将自己区别于劣质产品呢?一些经济学家用信号理论来解释人们对受教育程度的选择。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受教育程度是其能力的一个信号。雇主很难观察某人的能力,但教育程度(文凭、证书等)则是显而易见的信号。雇主在无法直接确定雇员能力的情况下,只得以教育为甄别标准,受教育程度越高,工资也越高。而就业者也就相应以教育向雇主发出关于其能力的信号。那么,能力低的人不也可以模仿能力高的人取得同样的学位吗?教育作为信号是有成本的,能力低的人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能力高的人的成本。比如,能力低的人得花更多的时间复习、练习、准备考试。这样,根据前面的信号理论,能力高的人将选择接受较高等的教育,而能力低的人则只能达到较低的教育水平。信号理论中的自我选择原理也可以运用到甄别过程中。主管人(雇主、经理等)可以根据自我选择的原理设计合适的机制,诱导代理人(雇员、下属等)透露各自的隐藏信息,让他们“对号入座”。下面以推销员报酬的制定为例,说明有效的甄别制度的设计原理。推销员的报酬往往与其所达到的推销量成正比,如果销售量为s,那么推销员的报酬便是a+bs,其中a>0,是每月的固定工资,0<b<1是推销员的佣金率。显然,b值越大,推销的积极性越高。但b值越大,雇主得到的收入份额越小(雇主得(1-b)s),因此,雇主会降低固定工资a。在a比较小、b比较大的情况下,推销员的收入主要来自佣金,他们所承担的风险比较大,因为推销量除了取决于推销员的努力程度之外,还取决于推销员所不能控制的因素,如市场需求及产品质量等。那些经不起收入波动的雇员,如有家庭负担的,便难以接受这种报酬制度。如果公司不愿意雇用那些只求稳定平安的人,那么提高佣金率、压低固定工资正可以排除那种人,而吸引愿意为高收入而拼命干活的人。报酬制度的设计达到了甄别的目的。公司也许愿意同时雇用这两种类型的人。那么,公司可以设计两套报酬制度,

和。第一套制度固定工资比较高,a1>a2,但佣金率比较低,b1<b2,两套制度与销售量s的关系如图10-6所示。面临这样的报酬制度,那些雄心勃勃、精力充沛、有把握使销售量超过Q的人便会选择第二套方案,而那些精力有限、不图发财但求平安的人便会选择第一套方案。这样的激励制度也达到了甄别的目的。这种甄别是通过“对号入座”的自我选择来达到的,雇主并不必去刺探每个雇员的特性。图10-6

第三节道德风险

根据本章第一节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保险统计是公平的,那么回避风险的人的最优保险是全额保险。但是,在现实的保险市场上,完全保险、以及被保险一方不承担任何风险的保险几乎找不到。供给是为了迎合需求,如果人们要求完全保险,保险公司为什么不提供这一业务呢?原来,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设风险是独立于保险双方的行为的。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都知道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但双方都无法操纵或改变风险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风险的性质并非与保险双方无关,而且,保险双方对风险的了解也并不一样。汽车出事故的概率与开车人即被保险的一方有关。如果保险公司提供完全保险,任何事故损失都会百分之百地得到赔偿,那么,开车人很可能改变开车习惯,如不那么谨慎小心、闯红灯等,反正出了事故他并不遭受损失。但这样一来,发生事故的概率就提高了,保险公司赔钱的机会就多,它当然不干。或者,保险公司考虑到被保险人的行为,可以把全保的价格提得很高,以至没有人愿意保险。这里,被保险人因为有了保险而改变其行为的现象就叫做道德风险。这一术语出自保险业务,事故的发生,如火灾,有其物质的祸因,如电器漏电、易燃物着火等,但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如被保险人疏忽大意、不采取适当的防火措施、坏了的电器不及时修理、乱扔烟蒂等,这些则是精神祸因或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产生是因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另一方的行为,因此又称隐藏行为。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监督或者难以奏效、或者成本过高。要保险公司每时每刻监督每个被保险人的开车行为、每家每户检查被保险房屋的防火措施,显然不切实际。同时,隐藏行为无法被对方或第三方所观察或证实,合同的条款便不能建立在隐藏行为上,也就是说,隐藏行为不受合同约束。这样,控制隐藏行为的一方自然会为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相应的行动,不能观察隐藏行为的另一方意识到这一点,会要求在合同里加上更多的限制性条款,或者根本不愿成交。因此,隐藏行为的存在降低了交易双方的福利水平。下面,我们以实例说明当有道德风险时,完全保险业务不可能存在,并分析为什么大多数保险合同都包含抵扣条款。一、道德风险下的保险合同——一个实例个体户、小食品店用的食品加工器常常出故障。每出一次故障,修理费和停工损失共计200元。据统计,这类机器在妥善维护的条件下故障率为10%,但若只使用而不维护,故障率则高达40%。假设维护成本每周为40元,小食品店的利润每周为320元,店主的效用水平取决于其获得的利润,具体如下U(80)=28U(120)=45U(170)=65U(210)=81U(240)=90U(260)=94U(270)=96U(280)=97U(300)=99U(310)=99.5U(320)=100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店主会妥善保养机器。保养机器,每周耗费40元,净利润就降为280元(320-40)。这时,故障率为10%。一旦出了故障,每周的净利润只有80(320-40-200)。因此,在保养机器的情况下,店主的期望效用为0.9×U(280)+0.1×U(80)=0.9×97+0.1×28=90.1而对机器不加保养时,店主的期望效用为0.6×U(320)+0.4×U(320-200)=0.6×100+0.4×45=78两相比较,显然,店主会妥善保养机器。某保险公司发现市场上有许多小食品店使用这一类食品加工器。经过市场调查,该公司决定推出新业务,为这类机器提供保险。假设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该保险公司提供了全保险业务,即只要机器出现故障,保险公司就补偿全部损失200元。由于这类机器的故障率为10%,所以保险公司期望的赔偿费为0.1×200=20元。只要保险费在20元以上,该保险公司就愿意提供相应服务。再来看小食品店主是否愿意投保。先假定保险费为,在全保险的情况下,店主的效用为,只要

,即效用高于没有保险时他所能达到的期望效用,他就会申请保险。根据上面的数据,有u(240)=90,所以只要保险费低于40元,店主就会投保。这样,只要保险费在20元和40元之间,保险双方都将有利可图,因此,保险市场应该存在。现在,使用食品加工器的人都投了保。在全保险条件下,机器故障的损失将全部得到补偿,那又何必花成本保养机器呢?这就是道德风险:被保险人因为有了保险而改变了其行为。结果是大家都不维护机器了,机器的故障率不再是10%,而是提高到了40%。为了使保险业务不赔本,保险公司将重新调整保险费的水平,保险费不能少于新的期望赔偿,即0.4×200=80元。可是,当保险费为80元时,店主的效用为U(320-80)=90,小于90.1,这样,店主就不会再参加保险了。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市场无法提供全保险业务。幸运的是保险公司不必完全放弃这项保险业务。上述保险市场无法存在的原因在于保险公司提供全保险,有了全保险,被保险人不再为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任何责任。如果设法让被保险人承担故障造成的一部分损失,他们就会“检点”行为,努力降低故障的发生率。一个办法是在保险合同里明文规定被保险人必须妥善保养机器,否则保险公司拒绝赔偿损失。但要使这一条款有实际意义,保险公司必须能监督被保险人的行为,而且,当存在争议时,第三方(法庭)必须能够验证被保险人的行为。我们知道,这一做法即使不是不可能的,其成本也一定高得令保险双方都无法接受。另一种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合同中加入抵扣条款。二、保险合同中的抵扣条款凡事故发生,被保险人自己先承担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直到某一规定量,即抵扣,超过抵扣部分的损失再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现在,保险公司经过研究之后又推出了新的方法:凡事故发生,被保险一方自己承担100元的损失,余下的100元由保险公司赔偿,保险费为10元。先来看店主的行为,在保了险并妥善维护机器的条件下,店主的期望效用为0.1×U(320-40-10-100)+0.9×U(320-40-10)=0.1×65+0.9×96=92.9如果只保险而不妥善维护机器,店主的期望效用为0.4×U(320-10-100)+0.6×U(320-10)=0.4×81+0.6×99.5=92.1两相比较,即使店主保了险,他仍然会认真保养机器的。而且,保险并维护机器的效用高于不保险但维护机器的效用(92.9>90.1),因此,店主一定会申请保险。因为被保险人一定会维护机器,所以机器故障率为10%。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期望赔偿为0.1×100=10元,恰好等于保险费。保险市场又重新开张了。抵扣使被保险人承担行为的一部分后果,因而限制了他们的道德风险行为。几乎所有的保险都有抵扣条款。出了车祸,最先的几百元由被保险人自己付;一年中的医疗费用,最初的一两百元总是病人自己付,其余的部分才由保险公司承担。中国以前的公费医疗可算是全保险了,但病人还得付几毛钱的挂号费。只是挂号费太低,对道德风险的限制作用不大,因此滥用公费医疗在那时非常普遍。抵扣虽然改善了保险的效率,但跟没有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理想状态相比,还是有效率损失。如果保险公司能够不费代价地观察、监督被保险人的行为,而且第三方也可以毫无成本地观察和证实被保险人的行为,那么保险合同中可以规定:若被保险人不妥善维护机器,保险公司可以拒绝赔偿损失。这时,没有不对称信息,全保险是分担风险的最优合同。保险公司的期望赔偿为0.1×200=20元。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保险费为20元,店主的期望效用是0.1×U(320-40-20)+0.9×U(320-40-20)=94高于在有道德风险条件下保险所提供的效用92.9。可见,不对称信息给交易造成了效率损失。隐藏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中。雇主很难知道雇员是否努力工作,病人很难判断医生是否作出正确诊断,客户不知道他们所雇用的律师或咨询机构是否在努力为他们辩护或作调查分析,学生和学校领导不清楚教师是否在认真讲课、做研究┅┅在这种交易环境里,交易双方必须签订适当的合同,以诱导掌握信息、控制行动的一方采取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这就是激励合同。第四节不对称信息与经济激励前面的分析表明,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价格机制失去了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拥有不对称信息的交易双方得通过别的机制来达成协议。交易关系因信息不对称变得十分丰富复杂,信息结构成了决定交易方式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一方控制着某个决策变量,而该变量又无法为他方所督察时,他方就无法命令决策者采纳某特定的决策,除非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样,当一方拥有他方所不知且难以验证的信息时,他方也无法逼迫知情者真实地透露这一信息,除非给以适当的激励。因此,任何经济关系,任何经济组织——计划、市场、合同、租赁、协作、雇用,等等,相关的经济个体都必须互相提供适当的激励,以诱导出真实的信息,激励出适当的行为。在不对称信息交易里,激励是关键,所以,信息经济学又称激励经济学。本节,我们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框架内研究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一、委托人、代理人与委托——代理合同经济学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关系,交易中没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cipal),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agent)。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依不同的交易环境,可以是企业主和经理,经理和工人,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上级部门和下属单位,等等。委托人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但是,委托人的效用需要通过代理人来实现,而代理人所追求的目标不一定与委托人相一致,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了解代理人的真实意图和行为,代理人由此可以利用信息优势采取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因此,委托人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应尽量为代理人提供激励,以诱使代理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所以说,激励机制也可以看作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一个合同。委托人要代理人提供精力或智力,并按其贡献给予报酬。但由于精力或智力的投入是不可观测、不可验证的,报酬便只好与能观测、能验证的某一指标,如产量或利润,挂起钩来。合同只有建立在可观测、可验证的条款上才有法律意义。当合同双方发生争议时,法庭可以根据共同观测得到的产量或利润来判断报酬是否符合合同条款。若合同建立在第三方无法验证的变量上,如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那么,当双方发生争议时,法庭就无法凭客观依据做出判断,因为它观测不到努力程度。当然,不能观测的投入与能观测的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确定的,而是带有随机因素,因为指标还受到其他非代理人所能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如果产量和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是确定性的,那么观测到产量便可以确定无误地推算出努力程度,也就不必存在激励了。由于能观测的指标与不能观测的投入之间的随机关系,当我们以前者推测后者并将报酬与前者挂钩的时候,我们给代理人增加了风险。例如,经理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一年,但因市场不景气,利润仍然很低,在激励机制下,经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适当的报酬。让代理人承担风险是有代价的,如果代理人是厌恶风险的,让他承担风险,就降低了他的效用。为使代理人接受合同,委托人得补偿代理人因承担风险而遭受的损失。代理人承担的风险越大,这种补偿也就越大。反过来,代理人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报酬制度是毫无激励作用的。比如,在中国的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厂长、工人每月拿固定的工资,产量高低都不会影响他们的报酬,在这种缺乏激励的体制下,当然没有多少人愿意努力工作。所以,最优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在提供激励和分担风险两方面作出权衡。例如,雇员的报酬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固定工资和奖金。固定工资可以看作为合同的保险部分:雇员为雇主干了一个月,不管生意好坏,雇员的投入该有一定的报酬;而奖金部分则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雇员干得越好,产量或利润越高,奖金也越高。当然,随着激励作用的增长,风险也提高,因为奖金不同于固定工资,它是没有保证的。雇员的报酬构成里,奖金比例越大,激励作用也越大。普通工人的劳动投入比较容易监督或度量,一般可以根据工人加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算出他们的努力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激励不是个主要的问题,因此,工人的奖金相对于基本工资的比例可以小一些。而厂长经理的努力程度就很难监督和度量,以适当的激励机制来诱导他们就比较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厂长经理的奖金是报酬结构中相当可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奖金的构成也比较复杂,有与当年利润挂钩的,也有与长年指标如股票增值挂钩的。二、激励机制设计激励机制或代理模型的设计一般都比较复杂,因为这里涉及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双重优化。给定某一合同或报酬制度,代理人将采取最优对策,这是代理人的决策问题或优化问题。委托人则要选择最优合同,使得这一合同以及其所激发的代理人对策对委托人是最优的。具体地,委托——代理合同或激励机制的设计应满足以下两个约束:第一个约束是参与约束,又称个人理性约束(individualrationalityconstraint),是指交易双方从接受合同中所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也就是说,合同的设计应使交易双方有积极性愿意参与合同;第二个约束是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compatibilityconstraint),该约束是指在代理人有多种行动可供选择的条件下,委托人所设计的合同应使代理人从最大化自身利益出发所选择的行动同时也能使委托人预期目标最大化。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具体的委托代理合同,来说明最优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假设委托人委托代理人做生意。代理人可以采取两种态度:努力工作或不努力工作。以e=1和e=0分别表示代理人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两种不同的努力程度。这笔生意的收益可能是10,也可能是20。如果代理人努力工作,那么收益为10的概率为0.25,受益为20的概率为0.75;如果代理人不努力工作,那么低收益的概率为0.75,高收益的概率为0.25。收益可以是产量、利润或其他可观测的产出,用R来表示,它与努力程度e的关系如表10-1所示。概率收益100.250.75200.750.25表10-1显然,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是能够影响收益的,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委托人无法从能观测到的收益来确定无误地推算出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假设委托人是风险中立的,他的目标函数是最大化净收益V,即最大化生意所得减去付给代理人的报酬V=E[R-W]其中,W是付给代理人的报酬。代理人是厌恶风险的,他的努力有一定的成本。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为其中,是代理人在努力程度为时的成本。委托人希望代理人努力工作,但委托人无法观测代理人的努力程度e。所以,合同只能建立在可观测的变量R上。合同规定,如果R为10,代理人的报酬为x;如果R为20,报酬为y。在这一报酬制度下,如果代理人努力工作(e=1),他的期望效用为

(10-13)如果代理人不努力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