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1页
第五章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2页
第五章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3页
第五章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4页
第五章新石器时代考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新石器时代考古第1页,共84页。第一节概论一、基本概念

第2页,共84页。1.新石器时代(Neolithic)◆法国考古学家提出,石器时代早期称“打制石器时代”,晚期称“磨制石器时代”。

◆1865年,英国人约翰·卢伯克建议将这两个阶段分称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第3页,共84页。

◆有的学者主张以陶器作为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分标准,将新石器时代称为陶器时代。◆有的学者(柴尔德)认为,农耕和畜牧业的发明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将这一转变称为“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第4页,共84页。在一段时间内,磨制石器、陶器、农业和畜牧业都被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第5页,共84页。

西亚和爱琴海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农耕文化没有陶器。提出“前陶新石器时代”、“有陶新石器时代”。说明:在有些地区,陶器的有无已不能作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

第6页,共84页。后又发现,在一些出现了明显农业迹象的遗址中也并不见磨制石器。如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说明:在有些地区,磨制石器的有无不能作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

第7页,共84页。究竟是什麽原因促使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

第8页,共84页。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不同地区,由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过程可能并不相同。但“导致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即生产性经济的出现。第9页,共84页。2、中石器时代年代上介于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特征:石斧制作技术的改进、细石器和复合工具的使用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是否所有地区都经历“中石器时代”,尚有疑问。第10页,共84页。3、铜石并用时代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红铜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铜器只用来制作小型的手工工具和饰物。第11页,共84页。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第12页,共84页。1、从经济类型上看大部分地区开始从渔猎采集为生的攫取型经济转变为生产型经济,产生了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第13页,共84页。2、从技术发展水平看①普遍使用了磨制石器,早期多刃部磨光,后发展为通体磨光;②发明了陶器;③玉器在数量上由少到多,器类由简到繁,加工由粗而精,性质多为非实用的礼器和装饰品;④中晚期一些文化中见到铜器和铜锈,数量很少,主要是小型制品,经化验有红铜、黄铜和青铜。后两种为原始合金铜。⑤大量流行骨、角、牙、蚌器,普遍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第14页,共84页。3、从居住方式上看★这一时期普遍开始了定居生活,有房屋和村落。★房屋主要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和干栏式三种。★村落内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如生活区、生产区、墓葬区、祭祀区等第15页,共84页。4、从埋葬方式上看★开始流行土坑墓和瓮棺葬等形式,出现了成片的墓地。★土坑墓多长方形竖穴式。★既有单人葬又有多人葬,晚期还有男女合葬。★葬式既有一次葬又有二次葬。多数无葬具,有的有石质或木质葬具第16页,共84页。5、从社会发展阶段看新石器时代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期和整个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第17页,共84页。三、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页,共84页。(一)考古学文化的区分及时空框架与谱系关系研究

时空框架:指不同考古学文化在时间上的编年序列和空间上的分布关系所构成的一种结构。谱系关系:指不同考古学文化在内涵上的亲缘关系。包括时间上的渊源与流变和空间上的交往与渗透。

第19页,共84页。(二)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研究

文明形成的标准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成于何时第20页,共84页。(三)生产技术与经济的研究1、石器与玉器的制作、形态与功能。2、陶器的发明与制作技术的演进。3、冶金技术的研究。4、农业的起源与发展。5、家畜饲养业的起源与发展。第21页,共84页。(四)宗教与社会性质的研究宗教遗存

母系氏族制的繁荣阶段,经父系制阶段,逐渐向文明社会过渡第22页,共84页。四、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划分第23页,共84页。严文明先生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中原、山东、燕辽(东北)、甘青、江浙、长江中游和四川等七个文化区。

第24页,共84页。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第25页,共84页。新石器早期阶段:约BC10000-6000新石器中期阶段:约BC6000-3000新石器晚期阶段:约BC3000-2000第26页,共84页。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约BC10000—BC6000年第27页,共84页。可细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前陶新石器时期,后期为陶器的萌芽时期。第28页,共84页。前陶新石器时代遗址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县黄岩洞、广西柳州白莲洞第二期文化、陕西大荔沙苑、青海贵南拉乙亥、山西怀仁鹅毛口等。第29页,共84页。陶器萌芽时期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翁源青塘的几处洞穴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等。第30页,共84页。湖南道县玉蟾岩位置:湖南省道县寿雁镇20世纪90年代前期发掘两次,揭露面积46平方米第31页,共84页。遗迹:主要是一些烧过火的灰堆遗物:包括一些石、骨、角、牙、蚌制成的工具,动物遗骨及植物遗存,陶片。最重要的发现:少数陶质器皿和稻谷遗存石器全都以砾石为原料,制作方法基本是直接砸击,经第二次加工的不多。第32页,共84页。两次发掘共漂洗筛选出四枚稻谷壳,经鉴定分析,其兼具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被称为“玉蟾岩古栽培稻”。第33页,共84页。新石器早期主要特点1、石器仍以打制为主,出现少量刃部磨光的石器。出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谷物加工工具。如砍伐器、磨盘、磨棒等。第34页,共84页。2、陶器从无到有。火候较低,质地粗疏,吸水性强。器形多为简单的圜底器和平底器。第35页,共84页。3、农业推测属于一种“砍倒烧荒”式的“火耕农业”。特点:不翻耕,撒播或点播。第36页,共84页。4、居住方式,在南方主要是穴居,北方尚不清楚。未见大片的房屋和墓地。第37页,共84页。二、中期阶段:BC6000—BC3000年第38页,共84页。可分为前后两期:前仰韶时代BC6000-5000仰韶时代BC5000-3000第39页,共84页。(一)前仰韶时代典型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后李文化、彭头山文化、兴隆洼文化等。第40页,共84页。裴里岗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命名第41页,共84页。贾湖陶壶第42页,共84页。贾湖石铲石镰第43页,共84页。贾湖F33、半地穴单间式第44页,共84页。贾湖第45页,共84页。前仰韶主要特点

1.石器中磨制石器的比重增加,但通体磨制的石器仍然不多。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增加。开始流行石锄和石镰。第46页,共84页。2.陶器有所进步,但仍有一定原始性。器物均为手制,有泥圈套接、泥片贴塑和泥条盘筑三种。陶质多夹砂而少泥质,火候仍不高。器类除圜底器、平底器之外,出现了圈足器和实三足器。第47页,共84页。3.农业由“火耕农业”发展为“锄耕农业”。粮食颗粒发现较多,说明农业在生活来源中的比重显著增加。第48页,共84页。4.猪和狗成为重要家畜。5.出现大型定居性聚落,有了连片的墓地。第49页,共84页。典型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中期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红山文化等(二)仰韶时代第50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命名: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的发掘。碳十四测年一般约在BC4200-2500年之间。第51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黑陶镂孔高柄杯、陶豆第52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石斧第53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石锛第54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石刀第55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渔猎、纺织、缝纫工具第56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骨镖第57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骨针、骨梭形器第58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玉器、象牙器第59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玉铲第60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镂孔象牙梳第61页,共84页。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第62页,共84页。第63页,共84页。枕骨人工变形与拔掉上侧门齿习俗。第64页,共84页。

仰韶时代主要特点:1.石器中流行磨制石器。农业生产工具种类继续增多,出现了石耜、石刀等。钻孔技术比较发达。红山文化石耜第65页,共84页。2.陶器制作技术明显进步。部分陶器的口沿经慢轮修整。器形规整,纹饰多样。彩陶发达。泥质陶的比重增加。造型上圈足器、三足器比较流行。在中原地区开始流行尖底器。第66页,共84页。3.农业和家畜饲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业。4.由居住址和墓地构成的大型村落比较常见。较晚的时期又出现了城及专门的祭祀中心和手工业中心。第67页,共84页。三、晚期阶段:BC3000—BC2000年第68页,共84页。又称龙山时代,属新石器文化的鼎盛期。可细分为前、后两期。

第69页,共84页。前期典型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小河沿文化等第70页,共84页。客省庄文化、陶寺类型中晚期、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等。

后期典型文化:第71页,共84页。良渚文化根据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1959年12月,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第72页,共84页。红土台灰土沟土台石坎第73页,共84页。常州寺墩M3平面图及出土玉琮第74页,共84页。第75页,共84页。玉器出土玉器很多。多见礼制化的璧、琮、钺、冠状饰以及璜、管、珠等小件装饰品。第76页,共84页。良渚文化玉璧第77页,共84页。良渚文化玉琮第78页,共84页。良渚文化玉钺第79页,共84页。生产工具:石器发现有石“耘田器”、石犁、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