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魏晋南北朝 绪论.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1页
02魏晋南北朝 绪论.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2页
02魏晋南北朝 绪论.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3页
02魏晋南北朝 绪论.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4页
02魏晋南北朝 绪论.电子教案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第三篇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文学自觉的标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一、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有三个标志:一、文学自觉的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二、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乡党评议的风气。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人物品评的风气更加兴盛。人物品评在汉末多带有预言成败的意味,偏重在识鉴人才、拔擢俊彦,所以品评的重点在政治、道德方面。魏晋以后的人物品评有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的评议外,增加了许多审美的成分,对已享有盛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加以品题。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自序。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主要的贡献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三首和《古诗十九首》,共七百馀篇。三、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从萧统所选诗歌可以看出,他带有较大的宽容性。在标举第一流的诗人这方面,萧统的眼光并不是第一流的;但在推崇被忽视的优秀诗人这方面,他却有极高的眼光。《文选》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它在文学史和文献学上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四、新的文学思潮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四、新的文学思潮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与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互动中展开的,它既受这种文艺思潮的影响,也为之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一、乱世与乱世文学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一、乱世与乱世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二、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三、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三、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三、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郭璞的多首《游仙诗》,使游仙主题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了。三、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隐逸主题的兴起与魏晋以后士人中希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直接关系,而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一、士族与庶族的对立早在东汉后期,士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特殊地位的阶层。士族的势力在曹操掌权时一度受到抑制,到了魏和西晋重新兴起。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进入东晋,士族门阀的势力更加强盛。这种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到了南朝,士族势力衰微,遂又回到皇权政治。一、士族与庶族的对立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二、文学家族的出现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例如:三曹,三张、二陆、两潘等等。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与门阀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力一起世代相传。三、宗族与伦理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在魏晋南北朝的诗中,有一些追述或炫耀自己宗族门第的作品,在那些表现伦理关系或规诫子弟的诗中也往往带有追述先祖功德的内容,以及绍续家风、重振家业的愿望和使命感,而且多用典雅的四言形式写成。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一、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一、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烦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一、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二、自然与真“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不是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就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二、自然与真“真”也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界定,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自然而然的。圣人谨慎地守住这个精神境界,不受外物的干扰。不受礼教约束的、没有世俗伪饰的、保持其天性的人,就是“真人”。二、自然与真“真”和“自然”有相通的地方,它们不仅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于道德的范畴。玄学中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陶渊明的作品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三、言意与形神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言不尽意论对创作论有所启发,得意忘言论对鉴赏论有所启发。三、言意与形神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认为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指出了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以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三、言意与形神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只要得到象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只要得到意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存意的象。如果不忘象就不能真正得到意,不忘言就不能真正得到象。要想真正得到意必须忘象,要想真正得到象必须忘言。四、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身外的功业荣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身后的一切既然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足。四、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这一代新人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那个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魏晋风流是在乱世的环境中对汉儒为人准则的一种否定。四、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则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如果再加以概括,则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说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四、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魏晋风流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了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五、从玄言到理趣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就是玄言诗。玄言诗不只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者借着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诗歌虽不宜成为玄理的枯燥注疏,但也需要理趣以构成点睛之笔,这理趣被宋代诗人发挥到极致。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一、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起了震动,其震动所波及的领域(思想、政治、经济、文学、绘画、建筑、音乐、风俗等)和阶层(从帝王到平民)极其广泛。仅从佛寺的修建情况,就可以看出佛教影响之大。一、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方面来看,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东晋名僧慧远与许多权要都有来往。北朝虽然有禁佛事件,但总的看来历代帝王还是扶植佛教的。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二、文人与佛教文人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也值得注意。三、佛教与文学的关系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维摩与观音的形象在这时建立起来,并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三、佛教与文学的关系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唐代的俗讲与变文,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的产生。三、佛教与文学的关系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而反切欲求准确,就自然会发展到对汉字声调的注意。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转读有关。三、佛教与文学的关系词汇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来。其中有的是用原有的汉字翻译佛教的概念,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有的是外来语的音译词。三、佛教与文学的关系文学观念的多样化。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也丰富了文学观念。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当然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从公元196年到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4年。一、建安、正始文学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一、建安、正始文学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一、建安、正始文学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一、建安、正始文学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