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皖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皖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皖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皖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皖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皖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是俗人和雅人在人情上的交点。⑤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1.下列关于“雅俗共赏”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B.从唐宋的诗文演变情况看,“雅俗共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语言的变化,白话文进入文学领域,但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C.《西厢记》《水浒传》是“雅俗共赏”的佳作,它们满足俗人和雅人共有的相通的快感趣味的条件,得到了所有俗人和雅人的肯定。D.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分雅俗,只谈共赏的局面,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知识阶层融入了更多的来自民间的分子。2.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录体这种文体来自于中唐时期的禅宗,和尚在传道的过程中把大师的话用口语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看懂,便于传道。B.宋代的词被称为“诗余”,后来的曲又被称为“词余”,大抵是因为二者做到了“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C.“雅俗共赏”其实是“士”与“民”的文化的磨合,是“雅”对俗的迁就,也是“俗”对雅的学习和效仿。D.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B.孟子认为口耳目感受的美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文学作品雅俗共赏的基础也是共同的人情,因此描写感官的体验,就能做到雅俗共赏。C.作者认为新旧调整,传统就会变质,这变质的传统就会一直传递下去,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传统丧失的无奈。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参考答案:1.C2.B3.D1.试题分析:C项,第四段提到的是“俗人”和“一部分的雅人”。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B项,第二段,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A第一段只表明战乱是分界线,但并没有说是必要条件;B描写体验就能共赏过于绝对;C对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有误。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阅读下文,完成6-8题高新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包括健全其抗御“灾害”的功能。但迄今为止,高新技术进步并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因此,频频出现难以预料的尴尬局面。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命中率并不是100%,美军启用的高新技术武器竟然演出过误伤多国部队的“悲剧”。80年代初日本地铁总线ATS自动停车装置因失控机率不为零而发生撞车事故,之后又有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至于一位患关节炎的病人在接受微波治疗时,因干扰使他的心脏起搏器程序出现问题而致死,更迫使人们正视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

这种负效应还表现在,导致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的“巴洛克化”上。附加在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上的许多理想化的机能派不上什么用场,最多不过是未来成功的早产儿。

高新技术的“绿色化”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地球及其大气层是有限空间,容纳生物及平衡生态的能力存在极值。高新技术所带动的现代工业化极大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同步缩小了宝贵的有限空间,“极值”再也不是想像中的数值了。诚如人言:“以马达和电子线路为武器的‘灰色技术’指挥人类向地球宣战,地球赂以干旱和酸雨;只有当‘绿色技术’升帐后,才可能中和酸雨时代。”

人类走向航天空间30多年了,3600多颗人造星体为太空添丁,这是人类的骄傲。但“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至今外空间的残骸、失效的整体装置、飞行物残片、宇航员丢弃的工具等,已多达10亿余个,这无异于开辟了太空垃圾场。

高新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已作为跨世界的课题等待人类攻克。6、就第一段来说,对文中“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高新技术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B、高新技术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C、高新技术系统进行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对其再发展带来障碍。D、当今高新技术系统的抗御“灾害”功能不够健全使其在实施中出现危害。7、对文章中“太空垃圾场”一词的比喻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技术的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B、高新技术的负效应造成了环境污染。C、航天技术必须尽快克服负效应

D、高新技术的负效应在航天领域的表现。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新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效应,人类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B、只有努力提高可靠性,提高使用价值,减少公害,才能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C、追求“巴洛克化”,将缺乏实用价值的理想化机能附加在高新技术产品上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不景气。D、克服高新技术的负效应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考答案: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感念祖先李汉荣①记得童年时,我家的堂屋里是供着先人的灵牌的,每当逢年过节,比如除夕、父母亲的生日、中秋夜,我们兄弟姐妹都要在父母带领下,向先人们跪拜、叩头、献祭。那时我还未上学,也不识字,不懂得辈份的排序,更不理解这里面的宗教的、伦理的奥秘,但隐隐觉得一种神秘,一种对时间的畏惧,一种生命传递的深奥秩序。我常常望着排列整齐的先人们,想象着,倘若他们真的能活过来,从他们的姓名里走出来,忽然站在我们面前,他们会说些什么?②不等我上学读书,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大地,也毁掉了被指责为“封建遗物”的先人牌。先人们从此失踪了,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当时还隐隐觉得痛快:这样至少解放了膝盖,从今再没有祭礼,再不用叩头下跪,再不用吃先人们“吃”剩下的东西。从此,我们不再有先人,我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谁的后人。③多年后我才知道,先人失踪的那一刻,我们也失去了仅有的一点仪式化的生活;先人彻底死去的那一刻,寄存在时间中的那点不死的灵性和记忆,从此也彻底死去;先人退出了我们的时间,我们也退出了古今相连的时间。从今,我们活在时间的碎片里,记忆的线索被一把揪断,时间和生活,从此变成碎片。先人失踪了,从此我不知道我是谁的后人。④我的曾祖父的有关说法,已近于传说了。据说他当过土匪,有一次大雪封山,他与土匪兄弟们失去联系,躲在山洞里险些冻饿而死,一个猎人救了他,为了报恩,他就拜猎人为兄弟,并从此成为勤劳的良民,后来发家致富,娶猎人妹妹为妻,为了纪念这深山的缘分,他自己为自己另改了名字:缘山。⑤我的这位祖先,他扑朔迷离的身影,他波浪迭起的生平,使线形的时间充满了曲折,使平常的、农业的家谱,有了峰峦般的悬念。⑥我的祖先仅仅就是这位祖先吗?不,那位猎人也是我的祖先,那饥寒中的搭救,不仅搭救了一个土匪的性命,而且搭救了灵魂,也顺便搭救了——遥遥地搭救了我,使我有可能成为他的后人,使我的语言能对他进行隔世的诉说,此刻,我知道,比起我的祖先,有一个人更像我的祖先,他搭救了我的祖先,也把我从虚无中搭救出来,使我成为我祖先的后人。⑦生命作为整体看似顽强,而具体的生命极其脆弱。孕妇的一个猛烈喷嚏,可能断送一个生命;路人的一缕善念一个援手,可能搭救某个陷于绝境的命运。⑧我常常想象,在世世代代不停传递的血脉到达之前,一路经历了几多凶险、几多不测、几多火情、几多潮汛?这血脉如同火把,穿过黑夜又进入黑夜,然后又穿过黑夜。风吹、雨浇、悬崖、深谷、天灾、人祸,举火把的那些手,稍有闪失,都会使火把熄灭,火种失传,都会使一线血脉中断,一座庙宇倒塌,一个家庭绝灭。而终于,血脉穿过时间的千山万水,到达了此刻,到达了我。细想想,这怎能不是一种奇迹。⑨我当感念,怎不感念:激流中的那只船,搭载了我下沉的祖先;黑夜里的那盏灯,抚慰了我迷路的祖先;那只可敬的大白狗,惊醒了熟睡的家族,斥退了行凶的恶人,营救了我那安分守己的祖先;还有,那只灰母鸡,以它温顺的死,它宿命般的牺性,营养了虚弱的孕妇,那清香的鸡汤,那清香的渐渐红润的黎明。我们总是不得不在世界的柔弱部位,索取别的生命的温热,以减少我们自身的寒冷。此刻,我不能不说,我的生命与几百年前的那只灰母鸡有关,在那个早晨或夜晚,当雄鸡开始第二次啼鸣的时候,那只灰母鸡,它温存地(多么值得同情和感恩)帮助了我的祖先……⑩是的,我常感念,怎么不感念?情到真时,思到深处,我发现——时间深处那些渐行渐远的人,都是我的祖先;这涵纳我的天地,这环绕我的万物,都是我的祖先……(选自《散文》2005年第6期,有删改)14、文章第四、五段,作者叙述了自己曾祖父的生平。联系全文看,这两段有什么作用?(6分)答:

15、(1)作者在第二段中说:“先人们从此失踪了,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请问“失踪”一词的含义是什么?(2分)答:

(2)文章以“感念祖先”为题,请联系全文,概括“祖先”一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答:

16、文章第九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外?(4分)答:

17、作者在文章开头回忆了儿时“在父母带领下,向先人们跪拜、叩头、献祭”的情景,联系全文来看,你认为作者对这种仪式的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你认为在当下社会里应该怎样来感念祖先?(7分)答:

参考答案:14、内容上:①以曾祖父为例,说明祖先已经渐渐被我们遗忘。(2分)②以追忆曾祖父的生平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感念。(2分)结构上:引起下文,表达对搭救过我祖先的陌生人的感念。(2分)15、(1)①祖先牌位被砸,祭祖仪式终止。(1分)②祖先被我们遗忘。(1分)(2)①真正与我血脉相连的祖先。(1分)②曾经搭救过我祖先的毫无血缘关系的人。(1分)③天地万物。(1分)16、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方法。(2分)

①拟人:将对象人格化,使天地万物具有了生命,诚挚地表达了对它们的尊敬和感怀,同时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1分)②排比:增强气势,将感情抒发得更加浓烈。充分表达了对万物普遍的感念。(1分)17、①情感:怀念(2分)②态度:作者认为这种仪式是一种以祖先很好的纪念方式,很有意义,表示赞同。(2分)③略。(3分)(言之居理皆可得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刺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有乘间言于帝曰:“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相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B.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C.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D.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辅,古代指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文中说安童“公辅器也”,是说他有辅佐天子的才干。B.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劳动者),到元代成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C.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做“薨”.从汉朝开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童少年老成,受到器重。他十三岁为官,闲暇时多与老臣们交流,不与年轻人接近;在如何处置阿里不哥党羽一事上,其见解合乎皇上心意,受到皇上器重。B.安童谦虚谨慎,不贪名利。朝廷封他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到四千户,他推辞说自己年轻,难当重任,他关心的是朝廷在天下四方的名望威信。C.安童秉公执法,严格选官。陕西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杀一两个盗贼,以示惩戒,他则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只有犯死罪的才能上报处死;在选官问题上,他坚持原则,从严把关。D.安童对待宗室,用心良苦。那些因受牵连而入罪的宗室成员,经安童审查而被平反,他们对安童怀感恩之心,但安童故意不理睬他们,有人便在皇上那里说安童坏话,皇上批评他们品质恶劣,人格低下,不理解安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2)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参考答案:10.C

11.D

12.D

13.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招抚、招引、招致)还没有归附的人呢?(“甫”、“遽”、“怀服”)(2)那些根本没有先例的规定,我常常废除不执行(或:那些尤其没有作为的官员,我常常废弃不任用),考虑到(因此)他们之中有说我坏话的,希望陛下您详细审察。(“事例”、“废格”、“短”)11.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D项,从汉朝到清朝,皇后的死都叫“崩”。死后追封的不算,被废的也不算。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那些……被平反”不符合文意,是“多所平反”;对“小人”意思理解错。13.本题考察句子翻译。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甫”:刚、才;“遽”:就;“怀服”:招抚、招引、招致。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事例”:先例;“废格”:废除;“短”:说……坏话。试题分析:参考译文: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中统初年,世祖皇帝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长宿卫,这时安童才十三岁,官位已在百官之上。他的母亲是弘吉剌氏,昭睿皇后的姐姐,随便出入禁宫。世祖有一天看见她,问到安童的事,她回答说:“安童虽然年纪小,但是是辅佐皇帝的人才”。世祖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她回答说:“每次退朝时,他一定和老臣们讲话,从未亲近一个年轻人,我是通过这个知道的。”世祖很高兴。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以法处置。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候,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至今未归附的人呢?”皇帝很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说的话如此老道?你说的正合我的意思。”因此特别器重他。至元二年秋八月,官封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食邑增加至四千户。安童推辞说:“如今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以这么重的任务(或:错误地承受重任),恐怕各个地方会轻视朝廷。”皇帝深受感动,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考虑成熟,没有人比你合适。”至元八年,陕西省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由于他那里连年饥荒,盗贼横行,如果不公开杀他一两个,不能显示对他们的惩罚。皇帝下诏书至中书省让他们详议,安童上奏说:“把强盗、窃贼均处死,恐怕不合适,犯了死罪的应该按照旧例上报待批(处死)。”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二十三年夏,中书省奏拟漕司官员的名单,皇帝说:“像平章、右丞等这样的官职我亲自任命,别的你们就定吧,这是你们的职责。”安童上奏说:“最近听说皇帝您希望依靠近臣为您的耳目,我不才而接受任命,如果近臣行为不法,听从人们举报,罪的大小,请皇帝您裁定。我认为所谓的甄选官吏的方法,自有明确的规定,那些根本没有先例的规定,我常常废除不执行,(另一种翻译:那些特别没有作为的官员,我常常废弃不任用),考虑到(因此)他们同党之中有说我坏话的,希望陛下您详细审察。”皇帝说:“你说得对。今后若再有像近臣那样徇情枉法者,不要任用;有妄自上奏的,就来告诉我。”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武训兴学

武七,名训,堂邑人。家贫,乞食村落间,长而有力,恒为人转磨负绳。以己不识字,每伺儿童入学,随其后,群儿争厌侮之,于是发大愿,欲广立义学。行乞所得钱,积不用,数年,得二百余串。有黠者为谋曰:“汝蓄钱无利,盍放母生子?他日不可胜用也。”武难其人,黠者乃自荐,愿为代。武尽以予之,仍作苦自食,不用一钱。黠者以其朴拙,从而干没之。武屡索不得,愤极而病。同邑岁贡生杨树坊哀其诚,谓曰:“义学非可赤手办,此后有钱,我为代存,决不负汝,毋听匪人言,一再误也。”病痊,仍日行乞,且为人佣。又数年,积钱数百千,悉付杨,兼收子母,其数日增。杨劝令娶妇,为嗣续计,武不可,曰:“吾所志未一刻忘,今将以此钱设义学也。”杨议令设于本庄,武庄距柳林尚数里,武嫌本庄涉于私,且虑奸人侵蚀,不如柳林庄大,乃购腴田,建学舍。近庄闻其义举,皆捐助。储蓄既富,租粒出纳,均有定章。次第设经、蒙二席,蒙童延诸生训之,经席请举人主讲,修丰隆,礼待尤优异。入学日,武先向塾师叩头,次徧拜诸生童,具盛馔,请邑绅陪塾师饮,自立门外,屏息以俟燕罢,而啜其余沥,自以乞人不敢与塾师抗也。既开塾,武来往塾中,一日,见塾师昼寝,长跪床前,久之,塾师醒,见而惊起,自是不昼寝。或遇学生嬉戏,亦向之长跪,学生遂相戒不敢出位。人有乐施,无多寡,必叩头谢,口喃喃为祝词,俚而有韵,盖天籁也。邑令闻而义之,呼至署,问之,不言,与之食,不食而去。武之首常蓄发一握,蓄左则去右,蓄右则去左,貌寝身肥,蠢蠢然乡愚也。行乞,与之蒸饼,食碎者,留其整卖之,以助学费。延之入坐,不可。或命至明伦堂小憩,从之,俯仰四顾,逡巡出。所设义学,始于柳林,次临清、馆陶,凡四所。远近皆呼为武善人,年五十余卒。邑人感其义,为立祠于柳林,祀之。此光绪庚子以前事也。

(选自《清稗类钞》)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邑岁贡生杨树坊哀其诚

哀:悲伤B.从而干没之

干:求取C.自以乞人不敢与塾师抗也

抗:相当D.貌寝身肥,蠢蠢然乡愚也

寝:丑陋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己不识字

申之以孝悌之义

B.长跪床前,久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塾师醒,见而惊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D.此光绪庚子以前事也

回也不改其乐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训“兴学”作为的一项是:①长而有力,恒为人转磨负绳

②行乞所得钱,积不用③于是发大愿,欲广立义学

④见而惊起,自是不昼寝⑤或遇学生嬉戏,亦向之长跪⑥行乞,与之蒸饼,食碎者,留其整卖之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13.请把文中言文材料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①汝蓄钱无利,盍放母生子?他日不可胜用也。②自立门外,屏息以俟燕罢,而啜其余沥。③邑人感其义,为立祠于柳林,祀之。参考答案: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大定岁丙午冬仲月,予由侍从出守汝南。既视事之明年,即州之北,得败屋数楹,旁穿上漏,不庇风雨,乃命枝倾补罅,仍其旧而新之,公余吏退以为燕息之所。两檐之外,左有笋石,屹然而笔卓;右有仙榆,蔚然而盖偃。每佳夕胜日,予幅巾杖屦,徜徉乎其间。至于倚苍壁而送飞鸿,藉清阴而游梦蝶,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心如坚石,形如槁木,陶陶然,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为乐可胜计耶?予自是与木石有忘年莫逆之欢,因榜其轩曰“三友”。客有过而问焉,曰:“窃闻吾子杜门屏迹,交亲解散,其所友者谁欤?”予指以告。客仰而叹俯而笑曰:“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所谓笋石者,鳞皴枯燥,不任斤凿,此固无用之石也。所谓仙榆者,离奇卷曲,不中规矩,此亦不材之木也。人且贱而弃之,曾不一顾,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予曰:“嘻!若知其一,未知其二。向有牛奇章之嘉石,钱吴越之大树,则第以甲乙,衣以锦绣矣。予虽欲友,其可得乎?今以予谬人,与夫顽石散木,皆绝意于世,而世亦无所事焉,此其所以为友也。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如谢康乐之山水,陶彭泽之琴酒,嵇康之锻,阮孚之屐。然必先得之于心,而后寓之于物,故无物不可为乐。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子意以为何如?”客曰:“是则然矣,奈何木石无情,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予曰:“不然,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幸无忽。”客愧予言,茫然自失,宜其有会于心者,乃相顾一笑而去。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时丁未夏,四月望日。三槐王元老记。

取材于王寂《三友轩记》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不任斤凿

任:承受

B.曾不一顾

曾:竟C.仍其旧而新之

仍:仍然

D.奚足以知子之区区如此

区区:拳拳之心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予因以是言而刻诸石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B.予虽欲友,其可得乎

其可怪也欤C.屹然而笔卓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子恶取而独友于是哉

彼且恶乎待哉18.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是:A.作者认为人情嗜好“虽其所寓不同,亦各适其适也”,这与王羲之“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所见略同。作者以木石为友,苏东坡则“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可谓各适其适。B.作者说,夫人情之嗜好,而在乎适意而已,在议论中体现道家推崇无为超脱、随意自适的思想和独特的人生旨趣。C.《三友轩记》生动地再现了作者贬官以后“心如坚石,形如槁木”的情状,记述了甘与顽石、散木为友的心理。表面故作旷达,实则难掩郁郁不平之气。D.全文语言朴素,物我两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于一体,意蕴深刻。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曩吾以子为达,今子之鄙至此乎!(3分)②夫人情之嗜好,固不在乎尤物,而在乎适意而已。(3分)参考答案:16.C

17.D

18.D19.人之遇物/但患不诚/果能以诚/则生公之石/可以点头/玄奘之松/亦能回指20.①从前我认为您很通达,(没想到)现在您竟见识浅薄到如此地步!(3分)(重点译出“曩”“达”“鄙”)②人的情感喜好,原本就不在于寄托的是否为珍奇之物,而在于是否能称心合意罢了。(3分)(重点译出“尤物”“适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语段中与主旨无关的两句删除。(只填序号)(4分)①中国人是吃惯了“大锅饭”的。②后来发现这样吃下去弊病太多,便来了个奖优罚劣。③古人是颇注意赏罚严明的。④这一改革使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⑤然而就时下而言,有些单位的领导往往愿意赏善而不愿意罚恶。⑥何故?⑦诚然,思想政治工作应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但这不等于只奖不罚。⑧他们认为赏善多,矛盾少;罚恶多,生是非,丢选票,甚至还会丢掉乌纱帽。⑨由于只赏不罚,结果使企业涣散。应删除的两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③⑦8.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无论怎样成功的艺术家,必有他的短处。泰戈尔也逃不出这条公例。哲理本不宜入诗,哲理诗之难于成为上等的文艺正因这个缘故。许多的人都在这上头失败了。泰戈尔也曾拿起尤利西斯的大弓尝试了一番,他也终于没有弯得过来。国内最流行的《飞鸟集》,作者本来就没有把它当诗做,便是那赢得诺贝尔奖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样著名的《采果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诗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还不曾通过情感的觉识。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泰戈尔的文艺的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把捉到现实,便是形而上的诗也是生命的表现。形而上学惟其离生活远,要它成为好的文学,越发不能不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表现。泰戈尔虽然爱好自然,但他爱的是泛神的自然界。人生也不是泰戈尔的文艺的对象,只是他的宗教的象征。诗人的“父亲”“主人”“爱人”“弟兄”“朋友”都不是血肉做的人,实在便是上帝。泰戈尔记载了一些自然的现象,但没有描写他们;他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泰戈尔也摘录了一些人生的现象,但没有表现出人生中的戏剧;他不会从人生中看出宗教,只用宗教来训释人生。在艺术方面泰戈尔更不足引人入胜。他是个诗人,而不是个艺术家。他的诗是没有形式的。我讲这一句话恐怕又要触犯许多人的忌讳。但是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泰戈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哲学,他在欧洲的声望也是靠他诗中的哲学赢来的。我们要估定泰戈尔的真价值,当保持一种纯客观的、公正无私的态度。(选自《闻一多全集·泰戈尔批评》,有改动)

24.结合材料,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学观。(4分)答:

25.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答:

26.请结合材料,从泰戈尔“记载”的自然“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的角度,评析以下《飞鸟集》中任一诗句。(6分)①群星不怕显得像萤虫一样。②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答:

参考答案:24.诗是情感的表现;诗是现实人生(社会、生命、现实)的表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并重。(4分。一点1分,三点4分)25.诗人在诗歌中主要要表达情感,不须反映哲理;虽然不必刻意拒绝哲理,但也不能刻意反映哲理;至于在诗中以哲理来取代情感是万万不行的。(5分。第一点1分,第三点每点2分)26.结合任一诗句,具体分析诗句没有“官觉的美”,得3分;具体阐发该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灵性的美”给3分。

略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美国深泉学院十分神秘,几乎与世隔绝,自创办至今已近百年,一直特立独行。它坐落于加利福尼亚州东边深遂的沙漠之中,被称为“世界优秀学生的乌托邦”。目前全校师生加起来不足40人,学制只有两年,每年招收不超过l5名学生,且是实至名归的男校,女生禁止入内,牛仔式的校园生活是它最大特色。这所学校的学术声誉也毫不逊色,每年平均都有学生获得美国国家级学术奖。

①“实至名归”这个成语用的不当,应该改成成语

。(1分)

②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错别字:

应改为

(1分)

③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应该把词语

调到词语

的前面。(1分)参考答案:10.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主持人介绍来校讲学的专家:王元教授是我校杰出校友,他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B、张老师给原来同事打电话: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您的家父,几年不见他还是精神矍铄。

C、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D、校庆前夕某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因近日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到达贵校参加庆典,对此深表歉意!参考答案:A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识付费”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趋势,众多知识付费平台如新浪问答、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吸引了大批网友,愿意付费获取知识内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知名答主的付费用户多达10余万,影响力不可小觑。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优质内容的生产。但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即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付费直接把观点、结论呈现给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结果。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我看‘知识付费’”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知识付费”还需扬长避短近年来,随着移动阅读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