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第六章全身性疾病_第1页
中内第六章全身性疾病_第2页
中内第六章全身性疾病_第3页
中内第六章全身性疾病_第4页
中内第六章全身性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全身及

肢体疾病第一节血证一、概念(一)定义:由于血热、气虚、血瘀等导致全身各种急慢性出血的总称。(二)相对应的西医疾病

造血、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运动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及营

养不良、急性传染病等引起的,以

出血为主症的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饮食不节

2.情志过激3.外感六淫化火4.劳累过度5.继发于其它疾病

(二)病机:

血热

血瘀-瘀阻经络→血不归经实火虚火(阴虚)深入营血损伤血络迫血妄行(血热)气虚阳虚脾不统血肾虚不固→不能摄血※不同病机所致血证的鉴别:火热实火:起病急驟,出血色鮮紅而量多,發热,煩燥,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尿黃便秘,舌紅絳苔黃(黑)燥,脉滑数,病程较短。虚火:起病較緩,出血色深紅而量少,五心煩热或潮热,口干咽燥,顴紅盜汗,头暈耳鳴,心煩失眠,舌紅少苔少津,脉細数,病程较長。血瘀起病可急可緩,出血色紫暗挾有血块,或局部紅肿青紫,刺痛拒按,面、唇、爪、舌紫暗或舌上瘀斑,脉細涩或弦,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气虚起病較緩,出血色淡質稀,量可多可少,面色淡白或萎黄,眩暈心悸,神疲气短,食少納呆,便溏腹脹,或腰膝痠软,舌淡苔薄白,脉細弱,病程長。※不同病机所致血证的治则:火热

血瘀:活血袪瘀

气虚:益气摄血实火: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虚火: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健脾固肾久病虚证:兼收涩止血三、分型证治※鼻衄(一)热邪犯肺(多见于外感)1.辨证要点

鼻衄色鲜红,伴鼻腔干燥,或咽喉肿痛,咳嗽咯痰色黄稠而不易咯出,舌

尖红苔薄黄。2.治则:清热宣肺,凉血止血3.方药:桑菊饮加味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芦根、

杏仁、桔梗、甘草、牡丹皮、白茅

根、侧柏叶(二)胃热炽盛1.辨证要点

鼻衄色鲜红量多,口渴喜冷饮,消

谷善饥或胃脘灼痛,便秘,舌红绛

苔黄燥。2.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3.方药:玉女煎加味

生石膏、知母、生地黄、麦冬、

牛膝、黄连、栀子、牡丹皮(三)肝火上炎1.辨证要点

鼻衄色鲜红量多,头目胀痛,烦躁

易怒,眩晕口苦,脉弦数。2.治则:清肝泻火,凉血止血3.方药:(1)

肝火亢盛挟湿邪-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车前子、泽泻、当归、生地、甘草(2)肝火兼肝脾不和-丹栀逍遥散

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

白朮、茯苓、薄荷、煨生姜、甘草(四)气血不足(心脾两虚)1.辨证要点

鼻衄或兼齿衄、肌衄,色淡红质稀,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心悸,

面白舌淡。2.治则:健脾益气,养血摄血3.方药:归脾汤加味黄芪、人参、白朮、茯苓、酸枣仁、

龙眼肉、当归、远志、木香、甘草、

生姜、大枣、仙鹤草、阿胶、炒艾叶※齿衄(一)胃火炽盛1.辨证要点

齿衄血鲜红,牙龈红肿灼痛,心烦口渴,口臭便秘,或多食易饥,

舌红绛苔黄燥。2.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3.方药: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黄连、连翘、当归、甘草、黄芩、大黄(二)阴虚火旺1.辨证要点

齿衄血暗红或淡红,牙龈红肿灼痛

较轻,牙齿松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少津。2.治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3.方药:知柏地黄丸合茜根散

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

丹皮、泽泻、知母、黄柏、茜草、

侧柏叶、黄芩、阿胶、甘草※咳血(咯血)(一)燥热伤肺1.辨证要点

咽喉干痒而咳剧,痰少而粘,不易咯出,痰中带血,口、唇、鼻、眼皆

干燥,舌微红苔薄而干。2.治则:清热润肺,宁络止血3.方药:(1)轻证-桑杏汤加味

桑叶、杏仁、浙贝母、沙參、栀子、淡豆豉、梨皮、侧柏叶、白茅根、

牡丹皮(2)重证-清燥救肺汤

桑叶、石膏、麦冬、人参、阿胶、

枇杷叶、胡麻仁、杏仁、甘草(二)肝火犯肺1.辨证要点

咳嗽阵作,咯血鲜红或痰中带血,

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目赤,

脉弦数。2.治则:泻肝清肺,凉血止血3.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青黛、海蛤壳、黄芩、栀子、牡丹

皮(三)肺阴虚1.辨证要点

长期或反复咳嗽、咯血,血色鲜红,

干咳少痰,口干咽燥,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少津。2.治则:滋阴润肺,宁络止血3.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生地黄、熟地黄、百合、麦冬、玄

参、当归、白芍、川贝母、甘草、

白茅根、白芨、茜草※吐血(一)胃火炽盛1.辨证要点

胃脘灼痛或胀闷、拒按,吐血色鲜红或紫暗量多,挟有未消化食物,口臭便秘,舌红绛苔黄燥。2.治则:清胃泻火,凉血止血3.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黄、黄芩、黄连、大蓟、小蓟、

茜草根、白茅根、侧柏叶、棕榈炭、牡丹皮、栀子、荷叶(二)肝火犯胃1.辨证要点

吐血急骤色鲜红量多,常因恼怒、

酗酒等诱发或加重,胁肋灼痛,烦躁易怒,失眠口苦,脉弦数。2.治则:清肝泻火,凉血和胃3.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当归、生地

柴胡、甘草、白茅根、牡丹皮、藕节(三)气虚血溢(脾不统血)1.辨证要点

吐血迁延不愈或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质稀,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

淡苔薄白。2.治则:健脾益气,摄血养心3.方药:归脾汤加味

黄芪、人参、白朮、茯苓、酸枣仁、

龙眼肉、当归、远志、木香、甘草、

仙鹤草、白芨、海螵蛸※便血(一)大肠湿热(热伤肠络、近血)1.辨证要点

便血色鲜红,与粪便不混合,大便

干结或便溏不爽,口苦腹痛,舌红

苔黄腻。2.治则:清热化湿,凉血止血3.方药:(1)

地榆散(清热凉血力较强)

地榆、茜草、黄芩、黄连、栀子、茯苓(2)槐角丸(理气活血力较强)

槐角、地榆、黄芩、防风、枳壳、当归(二)气虚血溢(脾不统血、远血)1.辨证要点

长期或反复便血,色暗淡质稀或紫

暗有块,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心

悸失眠,舌淡苔少。2.治则:健脾益气,养血统血3.方药:归脾汤加味

黄芪、人参、白朮、茯苓、酸枣仁、

龙眼肉、当归、远志、木香、甘草、

仙鹤草、白芨、槐花(三)脾胃虚寒(阳虚失摄、远血)1.辨证要点

便血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便血色

紫暗或色黑如柏油,腹部隐痛,喜暖喜按,神疲畏寒,舌淡苔白。2.治则:温中健脾,养血止血3.方药:黄土汤

灶心黄土、附子、白朮、炙甘草、

熟地黄、阿胶、黄芩※尿血(一)下焦湿热1.辨证要点

小便色红、量少、灼热,小腹胀痛,

或伴尿频、尿急、尿痛,心烦口渴,

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腻。2.治则:清热凉血,利尿止血3.方药:小蓟饮子

小蓟、生地、藕节、蒲黄、栀子、

木通、竹叶、滑石、当归、甘草梢(二)阴虚火旺1.辨证要点

小便短赤灼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颧红潮热,舌红少

苔少津。2.治则:滋阴降火,凉血止血3.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知母、黄柏、生地黄、山茱萸、

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女贞

子、墨旱莲(三)脾不统血(气虚血溢)1.辨证要点

久病尿血或兼肌衄、齿衄,血色淡

红或挟紫暗血丝,食少纳呆,神疲

乏力,舌淡苔薄白。2.治则:健脾益气,统血止血3.方药:归脾汤加味

黄芪、人参、白朮、茯苓、酸枣仁、龙眼肉、当归、远志、木香、甘草、

阿胶、仙鹤草、槐花(四)肾气不固1.辨证要点

久病尿血,血色淡红或紫暗,头晕耳鸣,腰脊酸痛,遗精遗尿,脉沉

细弱。2.治则:补肾固精,收摄止血3.方药:无比山药丸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怀牛膝、

杜仲、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茯苓、泽泻、五味子、赤石脂

※肌衄(紫斑、紫癜)(一)血热妄行1.辨证要点

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紫红色或青紫色

斑块或斑奌,常伴其他出血,发热

口渴,心烦失眠,舌绛苔少。2.治则:清热凉血,化瘀消斑3.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

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大

黄、栀子、大蓟、小蓟、荷叶、棕

榈炭、茜草根、白茅根、侧柏叶

(二)阴虚火旺1.辨证要点

皮肤出现紫红或青紫色斑块,伴鼻

衄、齿衄,潮热颧红,或五心烦热,

口燥咽干,失眠盗汗,舌红绛少苔

少津。2.治则:滋阴降火,凉血活血3.方药:茜根散合二至丸

茜草根、黄芩、侧柏叶、生地黄、

阿胶、甘草、女贞子、墨旱莲(三)脾不统血1.辨证要点

肌衄反复发作,久病不愈,斑色暗淡,眩晕心悸,神疲乏力,食少便

溏,舌淡瘦苔薄白。2.治则:健脾益气,摄血活血3.方药:归脾汤加味人参、黄芪、白朮、茯苓、酸枣仁、

龙眼肉、当归、远志、木香、甘草、

仙鹤草、炒蒲黄、三七四、转归预后

出血伴有发热、咳喘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若气随血脱则危重,须及时抢救。五、预防与调摄1.避免情志过极,消除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2.饮食有节,宜进食清淡而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二节

自汗盗汗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阳阴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白天或夜晚非正常大量出汗。

异常出汗还包括战汗、绝汗、黄汗等,本节内容以自汗、盗汗为主。(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围绝经期综合征、风湿热、结核病、亚健康状态等出现非正常大量出汗的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体质类型:

阳虚、气虚→自汗

阴虚、血虚→盗汗

2.病后、产后体虚3.劳累过度4.饮食不节(二)病机:

阴虚或阳盛

(盗汗)

阳虚或阴盛

(自汗)阴虚火旺心血不足(心脾两虚)心火或肝火炽盛湿热内蕴卫气虚弱(脾肺气虚)营卫不和脾肾阳虚三、分型证治(一)卫气不固(脾肺气虚)1.辨证要点

自汗恶风,动则加剧,或咳喘无力,

易于感冒,气短声低,神疲乏力,

脉细弱。2.治则:健脾益气,固表止汗3.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黄芪、白朮、防风、牡蛎、麻黄根、浮小麦(二)营卫不和(卫弱风袭)1.辨证要点

汗出恶风,或为半身、局部汗出,

或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咽痒,

脉浮缓。2.治则:调和营卫,袪风解表3.方药:桂枝汤加味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黄芪、浮小麦、酸枣仁(三)心脾两虚1.辨证要点

自汗盗汗并见,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气短乏

力,舌淡苔少。2.治则:补血养心,健脾益气3.方药:归脾汤加味黄芪、人参、白朮、茯苓、酸枣仁、

龙眼肉、当归、远志、木香、甘草、

牡蛎、浮小麦、穤稻根(四)阴虚火旺1.辨证要点

盗汗严重,骨蒸潮热,或兼自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颧红心烦,舌红少苔少津。2.治则:滋阴降火,清热止汗3.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味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牡蛎、浮小麦、糯稻根(五)湿热熏蒸1.辨证要点

蒸蒸汗出,汗黄染衣,汗出而热不退,心烦口苦,小便短黄灼热,大便溏臭不爽,舌红苔黄腻。2.治则:清热利湿,凉血健脾3.方药:热重于湿:

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泽泻、车

前子、当归、生地黄、甘草、

茵陈、大黄

湿重于热:

茵陈四苓散

茵陈、茯苓、猪苓、泽泄、白术四、转归预后

单纯自汗、盗汗而无其它严重病证,一般预后良好;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五、预防与调摄1.

加强体质锻炼。

2.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三节消渴一、概念(一)定义:多种内因导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和乏力为主症的常见慢性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1.糖尿病(胰腺分泌不足)

(1)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II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尿崩症:垂体-丘脑功能失调引起,

也会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体质因素(阴虚型、阳热型)

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

4.劳欲过度5.继发于其他疾病(二)病机:

上消-燥热壅肺兼伤津↓中消-胃火炽盛兼伤阴耗气↓下消结合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肾阴亏损肾脏阴阳两虚※并发症:多挟热(火)毒、气郁、瘀血、痰湿等邪。三、分型证治(一)肺胃燥热(实热为主)1.辨证要点

口渴引饮,恶热多汗,消谷善饥,尿频量多,口干舌燥,烦躁便秘,舌红苔黄燥。2.治则:清热生津,润燥止渴3.方药:消渴方合白虎加人参汤

黄连、天花粉、生地黄、藕汁、生

姜汁、人乳、蜂密、石膏、知母、

粳米、人参、甘草

(二)气阴两虚(兼肺胃内热,虚中挟实)1.辨证要点

多食易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多尿消瘦,或食少便溏,

舌淡或红,苔少而干。2.治则:益气养阴,健脾生津3.方药:玉液汤合生脉散

山药、黄芪、知母、天花粉、葛根、

鸡内金、五味子、人参、麦冬(三)肾阴亏虚1.辨证要点

小便频数量多,混浊如膏脂,腰酸乏力,头晕耳鸣,口渴唇干,肤燥

而痒,日见消瘦,舌红少苔。2.治则:滋阴补肾,固精缩尿3.方药:

(1)

肾阴虚挟湿-六味地黄丸

(2)肾阴虚兼火旺-知柏地黄丸

(3)肾精亏虚较重-左归丸(四)肾脏阴阳两虚1.辨证要点

小便频数量多,饮一溲一,混浊如

膏脂,口燥咽干,腰酸乏力,面色

憔悴黧黑,畏寒肢冷,阳萎早泄,

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而干。2.治则:补肾益精,温阳缩尿3.方药:(1)金匮肾气丸(补肾兼泻邪)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萸肉、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2)右归丸(补肾力强而不兼泻邪)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

菟丝子、杜仲、附子、肉桂、当归、

鹿角胶

※并发症的治疗在上述各证型基础上:1.兼热毒-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

2.兼气郁-柴胡疏肝散或沉香散

3.兼瘀血-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

或身痛逐瘀汤

4.兼痰湿-平陈汤或导痰汤四、转归预后若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好的消渴病患者,预后较佳。并发症是加重病情、致残并危及生命的主要因素,故应及早发现和防治各种并发症。五、预防与调摄1.节制饮食,限制淀粉、脂肪的摄入,饮食以杂粮、蔬菜为主,配合适量豆

类、瘦肉、鸡蛋,定时定量进餐。忌

食糖类,戒烟酒、浓茶、咖啡。2.注意日常生活调摄,劳逸结合,适度增加体力活动。3.

保持情志舒畅,心态平和。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四节肥胖一、概念(一)定义:

由于先后天因素导致气虚而痰湿内停,而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

伴有头晕乏力、身重少动、气短懒言等

为基本表现的常见慢性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肥胖症单纯性继发性-由原发病引起(如继发于

下丘脑及垂体病、胰岛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等)体质性肥胖(幼年起病型)获得性肥胖(成年起病型)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体质因素(气虚、痰湿、年老体衰、产后、更年期后)

2.饮食不节3.体力活动太少

4.病后体虚

5.滥用药物(二)病机:

痰湿内停胃肠积热气滞血瘀水饮内停结合本虚-脾肾气虚(阳虚)标实三、分型证治(一)胃肠积热1.辨证要点

形体肥胖,消谷善饥,脘腹胀满,口苦而干,面红尿黄,便秘或排便

不爽,舌红苔黄厚腻。2.治则:清热通腑,消食导滞3.方药: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大黄、厚朴、枳实、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二)痰湿内盛1.辨证要点

肥胖较盛,头身重困,胸膈痞满,痰涎壅盛,呕恶纳呆,眩晕嗜卧,舌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2.治则:燥湿化痰,健脾减肥3.方药:导痰汤加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

天南星、泽泻、白朮、莱菔子、

决明子(三)气滞血瘀1.辨证要点

形体丰满,胸闷胁胀,四肢胀满,面色紫红或紫暗,精神抑郁或烦躁

易怒,舌暗红或有瘀奌瘀斑。2.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散满3.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香附、陈皮、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生地黄、桔梗、牛膝(四)脾虚湿滞1.辨证要点

肥胖臃肿,头身困重,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头面、下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

腻。2.治则:健脾益气,利湿消肿3.方药:参苓白朮散合防己黄芪汤

白朮、茯苓、人参、甘草、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砂仁、莲子、桔

梗、粉防己、黄芪、生姜、大枣(五)脾肾阳虚1.辨证要点

肥胖而虚浮,神疲嗜卧,畏寒

肢冷,腹胀便溏,面浮肢肿(下肢

尤甚),尿清昼少夜频,舌淡胖边

有齿痕,苔白滑。2.治则:温补脾肾,化气利水3.方药:苓桂朮甘汤合真武汤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附子、生姜、白芍※临床常用减肥的中药:一、通利二便药:泽泻、茵陈、防己、车前子、薏苡仁

、猪苓、桑白皮、葶苈子、芦荟、大黄、番泻叶、决明子、虎杖、绞股兰、赤小豆、冬瓜皮。二、行气活血药:枳实(壳)、厚朴、槟榔、香附、柴胡、丹参、川芎、益母草、姜黄、郁金、川牛膝、莪朮、三棱、五灵脂、路路通、螺旋藻。三、健脾化痰药:黄芪、白朮、苍朮、茯苓、半夏、荷叶、山楂、莱菔子、天南星、瓜蒌、海藻、昆布、

夏枯草、竹茹、白芥子、灵芝。四:补肾温阳药:生地黄、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

桑寄生、巴戟天、肉苁蓉、山茱萸、仙茅、淫羊藿、

附子、肉桂。四、转归预后

本病多属虚实夹杂,证型多不单一。轻度单纯性肥胖预后较好;中、重度肥胖可伴多种症状,治疗较困难;若合并消渴、眩晕、头痛、胸痹等疾病时,预后较差。因此,应及早控制体重,注意防治相关的并发症。五、预防与调摄1.控制饮食,宜三低(低糖、低脂、低盐)饮食,提倡多纤维饮食,忌暴饮暴食,忌吃零食,尤其晚餐不宜多食。2.坚持运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3.肥胖严重者,合理用药。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五节内伤发热一、概念(一)定义:

内伤病因为主,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为基本病机,而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低热为主症的慢性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功能性发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

慢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及

不明原因的发热等。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劳倦过度

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

4.继发于其他的内伤疾病(二)病机:

实证肝郁化热-气机郁滞→郁久化热血瘀发热-血瘀→阳气阻滞→化热内湿蕴热-湿邪困脾→阳气不能外达→

热为湿遏→身热不扬虚证气虚-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气滞化热血虚-阳气失去依附→阳气外浮而发热阴虚→相对阳亢→内热(虚热)阳虛阴盛格阳于外-假热(戴阳)肾阳虚衰-火不归源三、分型证治※虚证(一)阴虚发热1.辨证要点

午后或夜晚潮热,长期低热,或五心

烦热,口干咽燥,颧红盗汗,舌红或绛,

苔少或剥蚀、有裂纹。2.治则:滋阴退热3.方药:清骨散

鳖甲、知母、银柴胡、胡黄连、

地骨皮、秦艽、青蒿、甘草(二)气虚发热1.辨证要点

长期或反复低热,热势起伏,常因

劳累而诱发或加重,倦怠乏力,气

短懒言,自汗易感冒,舌淡苔薄白。2.治则:益气健脾,甘温除热3.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朮、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三)血虚发热1.辨证要点

长期低热不退或自觉发热,因劳心

过度而诱发或加重,或见于大失血

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唇、

爪、舌色淡。2.治则:益气养血,退热安神3.方药:归脾汤

人参、黄芪、白朮、茯神、酸枣仁、龙眼肉、当归、远志、木香、炙甘

草、生姜、大枣(四)阳虚发热(肾阳虚为主)1.辨证要点

低热而欲近衣,或烦躁不安,或

面红如妆,肢冷畏寒,头晕嗜睡,

腰膝酸软或冷痛,舌淡胖苔白滑。2.治则:温补肾阳,引火归原3.方药:金匮肾气丸

肉桂、附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茯苓、泽泻、牡丹皮※实证(五)肝郁(气郁)化热1.辨证要点

时发时止的低热,或午后潮热,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胀闷,口苦而干,脉弦数。2.治则:疏肝解郁,清肝泄热3.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白芍、当归、白朮、茯

苓、炙甘草、薄荷、牡丹皮、

栀子、枳壳、郁金、青蒿

(六)湿滞化热1.辨证要点

午后潮热或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解,头身重困,胸闷脘痞,渴不欲

饮,腹胀便溏或排便不爽,舌淡苔

白厚腻。2.治则:芳香化湿,理气清热3.方药:三仁汤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

半夏、滑石、通草、竹叶(七)血瘀化热1.辨证要点

午后或夜晚低热,或自觉面部发热而体温不高,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或局部红肿或青紫,疼痛拒按,舌紫暗或舌上有瘀点瘀斑。2.治则:活血化瘀,行气退热3.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枳壳、柴胡、桔梗、川牛膝、

牡丹皮、白薇、秦艽四、转归预后

大部分内伤发热经适当治疗及护理,均可治愈。若由器质性病变引起者,或兼夹多种病证者,或正气极度亏虚者,则预后及疗效均较差。五、预防与调摄1.注意休息,体温高者应卧床。2.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作适当户外活动。3.保持乐观情绪和清淡饮食。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六节痹病一、概念(一)定义:

外感病邪侵入肌表,深入经络,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闭阻,而以局部肌肉、筋骨、关节的疼痛、麻木、重着、肿胀及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反复发作的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痛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腰椎病、肌纤维炎等。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外因内因结合风、寒、湿或热邪→侵入局部肌肉、筋骨、关节→气血凝滞、经络闭塞-正气虚弱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阴虚阳亢痰浊、瘀血内生(二)病机:

正痹-外感风寒湿邪风邪为主-行痹寒邪为主-痛痹湿邪为主-着痹热痹正痹因体质阳热而致寒邪化热

风湿热邪直接侵犯经络、关节痹病而见局部红肿热痛而不化脓者虚痹顽痹(尪痹)久痹而痰浊、瘀血内生

素有痰浊、瘀血,复感外邪痹病以关节变形,活动障碍为主症久痹不止,耗伤气血

气血不足、精血亏虚之人,复感外邪痹病兼正虚三、分型证治(一)正痹(风寒湿痹)

1.行痹

(以风邪为主)

游走性的关节或肌肉疼痛或酸楚,屈伸不利,常累及多个关节,伴发

热、恶风、自汗,脉浮。2.治则:袪风通络,兼散寒除湿3.方药:防风汤

防风、秦艽、葛根、麻黄、生姜、

大枣、当归、肉桂、甘草、赤茯苓、

杏仁、黄芩

2.痛痹

(以寒邪为主)

局部关节、肌肉剧烈的强痛、冷痛不移,常因天气寒冷而诱发或加重,

遇寒痛甚,得热痛减,恶寒无汗,

脉沉紧或弦细。2.治则:温经散寒,兼袪风除湿3.方药:乌头汤

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

炙甘草、蜂蜜

3.着痹(以湿邪为主)

肌肉关节沉重、肿胀、痠痛,病位固定不移,常因阴雨天或接触水湿而诱发或加重,肌肤麻木不仁,舌

淡胖苔白腻,脉濡缓。2.治则:除湿通络,兼袪风散寒3.方药: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朮、羌活、独活、防

风、川乌、麻黄、桂枝、生姜、

当归、川芎、炙甘草(二)热痹(风湿热痹)1.辨证要点

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痛剧不可近,遇冷则舒,伴发热恶风,口渴汗出,烦躁尿黄,舌红苔黄腻。2.治则:清热通络,袪风除湿3.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

二妙散加味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黄柏、苍朮、忍冬藤、连翘、防己

(三)顽(尪)痹(痰瘀阻络为主)1.辨证要点

痹久不愈,关节肿大、变形、僵硬,

活动受限,局部肌肉萎缩,舌质紫

暗或有瘀奌瘀斑,苔白腻。2.治则:袪瘀通络,化痰散结3.方药:双合汤

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桃仁、

红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芥子、鲜竹沥、生姜汁(四)虚痹(久痹正虚)1.辨证要点

痹病日久不愈,或体虚者患痹病,关节疼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常

因劳累而发作或加重,肌肤麻木,

腰膝酸软,心悸乏力,舌淡苔少。2.治则:补益气血(肝肾),兼祛风寒湿3.方药:独活寄生汤

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人参、茯苓、甘草、桑寄生、杜仲、怀牛膝、防风、秦艽、独活、细辛、肉桂四、转归预后

痹病所需疗程较长,若证型相兼,或虚实夹杂,治疗更加困难。当疗效不显著时,可适时加入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地龙、水蛭、地鳖虫、穿山甲、乌梢蛇、露蜂房、百花蛇等。若效果仍欠佳,可酌加川乌、草乌、雷公藤、马钱子等毒性较大而镇痛力强的药,但须注意其用法、剂量及疗程。五、预防与调摄1.适寒温,避免风寒湿热等邪外袭。

2.坚持适当的健身活动,增强体质。

3.忌食生冷,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

4.加强病后护理,长期卧床者,注意患肢的功能锻炼,防止褥疮的发生。

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七节痿病一、概念(一)定义:由于脏腑内伤,气血精髓不足,或病邪侵入经络,导致五体失养,而以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瘫痪不用为主症的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中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

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癔病性瘫痪、神经感染性疾病、外伤截瘫等。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外感病邪侵入脏腑或肌肉、筋骨、经络

2.劳倦过度

3.饮食不节4.跌仆损伤5.继发于其他的内伤疾病(二)病机:

实证-经络被邪气阻滞导致五体失养热毒湿热瘀血兼痰浊虚证-五体失养脾胃气虚肝肾(精血)亏损三、分型证治※虚证(一)脾胃气虚1.辨证要点

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肌肉逐渐萎缩,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神疲气短,舌淡苔薄白或白腻。2.治则:健脾益气,补中升阳3.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朮、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二)肝肾亏损1.辨证要点

下肢萎弱无力逐渐加重,腰脊

酸软,不能站立,股胫肌肉逐渐萎

缩,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耳鸣耳

聋,舌红或暗,苔少而干。2.治则:补益肝肾(精血),强壮筋骨3.方药:虎潜丸熟地黄、龟版、怀牛膝、当归、

白芍、黄柏、知母、锁阳、干姜、

陈皮、虎骨(狗骨)※实证(三)肺热津伤1.辨证要点

发病急,常于外感病热退后突然肢体痿

软无力,不能行走,形瘦肤燥,咽干烦

渴,干咳少痰,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2.治则:清热生津,润肺养筋3.方药:清燥救肺汤

生石膏、桑叶、枇杷叶、麦冬、阿

胶、胡麻仁、人参(改用西洋参或太子参)、杏仁、甘草(四)湿热浸淫1.辨证要点

起病较缓,肢体逐渐萎软乏力,以

下肢多见,常伴沉重、麻木感、微肿胀、发热,喜凉恶热,胸闷脘痞,

口苦而干,不欲饮水,舌红苔黄腻。2.治则:清热袪湿,舒筋利脉3.方药:加味二妙散苍朮、黄柏、萆薢、汉防已、川牛膝、当归、龟版四、转归预后

本病起病急者,及时诊治,部分可治愈,预后较佳;若缓慢起病者,疗程较长,预后较差。痿病各证型间常相互转化,其重证若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则预后不良。五、预防与调摄1.

防潮湿、适寒温。2.注意调畅情志。3.突然发病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瘫痪病人,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如按摩、气功等,以防止肌肉萎缩。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八节痉病一、概念(一)定义:由于筋脉失养或肝风内动导致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较严重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膜

炎、脑炎、脑脓肿等)及其它锥

体外系疾病,或某些功能障碍、营养不良性疾病(如缺钙)、电

解质紊乱等病,而以痉挛为主症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外感风、寒、湿、热邪侵入经络

2.劳累过度

3.久病损伤气、血、津液4.情志失调5.体质因素(二)病机:

虚证(多慢性)阴虚动风(肝肾阴虚)血虚生风实证(多急性)邪壅经络(外感风寒湿)热盛动风痰瘀阻络阳明气分热盛热入营血挟痰三、分型证治(一)邪壅经络1.辨证要点

项背拘急、强直、挛痛,或兼口噤、

四肢抽搐,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

舌苔白腻,脉浮。2.治则:袪风除湿,通络缓急3.方药:(1)风湿为主-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蔓荆子(2)风寒为主-葛根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麻黄、葛根(3)风热为主-瓜蒌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天花粉(4)湿热为主-三仁汤加味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竹叶、半夏、通草、厚朴、威灵仙、地龙、丝瓜络(二)热盛动风1.辨证要点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有力,口噤,甚至角弓反张,壮热烦躁,口渴喜饮,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或

黑而燥。2.治则:清热生津,凉血止痉3.方药:(1)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气分热盛伤津)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玄参、生地黄、麦冬、大黄、芒硝(2)清营汤合羚羊钩藤汤(热入营血挟痰)水牛角、玄参、生地、麦冬、丹参、金

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羚羊角、

桑叶、菊花、白芍、钩藤、川贝母、鲜竹茹、茯神、甘草(三)痰瘀阻络1.辨证要点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舌强言謇,头部刺痛或重痛,痛有定处,舌紫暗或舌上有瘀点瘀斑,苔腻。2.治则:袪痰化瘀,通络止痉3.方药:通窍活血汤合导痰汤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麝香、老葱、鲜姜、大枣、黄酒、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制南星、枳实(四)阴虚动风1.辨证要点

温热病后期或久病后,四肢抽搐缓慢无力,或手足蠕动、震颤,眩晕

欲仆,耳聋耳鸣,舌干红少苔。2.治则:滋阴增液,养筋息风3.方药:大定风珠合四物汤

龟甲、鳖甲、牡蛎、生地黄、

白芍、麦冬、胡麻仁、阿胶、

炙甘草、五味子、鸡子黄、

当归、川芎(五)血虚生风1.辨证要点

项背拘急,四肢抽搐缓慢无力,手足震颤或麻木,眩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瘦苔少。2.治则:益气养血,柔肝止痉3.方药:圣愈汤加味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

黄芪、人参(党参)、天麻、

钩藤、葛根四、转归预后

痉病多属肝风重证,较难治愈。外感发痉若能迅速祛除外邪,则预后较好,其它痉病预后较差。若出现肝脾精竭、肾精耗损、心液外脱等病变,如戴眼、反折、神昏不醒及汗出如油等症,则属预后不良的危象。五、预防与调摄

1.居室要安静,减少噪音刺激。2.发作阶段宜给高热量流汁饮食,避免

因饮食冷热刺激引起发作或加重。3.对重证痉病患者应严密观察,注意保

持呼吸道通畅,以防止气管堵塞。

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九节颤病一、概念(一)定义:由于脑髓、气血失充而导致筋膜、肢体运动失养,虚风内动,或肝阳、痰、瘀引动肝风,而以头部动摇不止,手足颤抖不能自制为主症的顽固疾病。(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震颤麻痹Parkinson’sDisease、

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及某些代谢

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甲亢等),

而以震颤为主症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年老或久病体衰

2.劳欲太过

3.情志失调

4.饮食不节(二)病机:

标实火热痰浊瘀血本虚肝肾亏虚(精、血、阴虚)气血不足引动肝风→颤病三、分型证治※实证(一)肝阳化风1.辨证要点

肢颤头摇严重,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口苦,烦躁易怒,腰膝酸

软,或肢麻言謇,脉弦细数。2.治则:镇肝息风,滋阴止颤3.方药: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杜仲、

桑寄生、川牛膝、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赭石、龙骨、牡蛎、龟甲、白芍、天冬、玄参、川楝子、茵陈、麦芽、甘草(二)痰热动风1.辨证要点

肢颤头摇不止,重则手不能持物,

体型肥胖,胸闷脘痞,恶心呕吐,

咯吐黄稠痰,口苦而干,心烦失眠,

舌红,苔黄或白腻。。2.治则:涤痰清热,息风止颤3.方药: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胆南星、

枳实、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

白芍、生地黄、川贝母、竹茹、茯神(三)血瘀动风1.辨证要点

肢颤头摇,动作迟缓,肌肉强直拘急,头部刺痛,固定不移,或健忘

痴呆,面、舌紫暗,或舌上有瘀点

瘀斑。2.治则:活血袪瘀,通络息风3.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麝香、老葱、鲜姜、大枣、黄酒、天麻、

鈎藤、全蝎※虚证(四)肾虚髓亏1.辨证要点

肢颤头摇,持物不稳,迁延不愈,

健忘痴呆,眩晕耳鸣,失眠心悸,

情绪波动,腰膝酸软,脉沉细弱。2.治则:补肾填精,健脑止颤3.方药: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龟甲、鹿角、人参、枸杞子、鳖甲、牡蛎、生地黄、白芍、麦冬、

胡麻仁、阿胶、鸡子黄、五味、甘草(五)气血不足1.辨证要点

肢颤头摇,不能自主,迁延不愈,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动则气短,

面色晄白,表情淡漠,舌淡瘦苔薄白。2.治则:益气补血,养筋止颤3.方药:人参养营汤加味

熟地黄、当归、白芍、人参、白朮、茯苓、甘草、黄芪、肉桂、陈皮、远志、五味子、天麻、鈎藤、全蝎四、转归预后

本病属慢性顽固疾病,运用中医治疗,部分病例能缓解症状,延缓其加重的速度。若失治或调治不当,则逐渐加重,可转为痴呆、中风或其它器质性病变,则预后不良。五、预防与调摄1.保持情绪安定,切忌精神刺激。2.生活规律,劳逸适度,节制房事。3.饮食清淡,勿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4.加强患部的功能锻炼。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十节厥病一、概念(一)定义: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导致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兼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危急病证。(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低血糖昏迷、多种休克、中暑、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癔病

等以短暂性昏厥为主症的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情志过激

2.过度疲劳和饥饿3.过食肥甘厚味、酗酒

4.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

5.继发于其它严重疾病(二)病机:

虚证气衰→气脱大出血→气随血脱实证气郁血瘀痰阻外邪上干清窍(中暑、中寒、中秽浊)食积气血逆乱神机失运三、分型证治(一)气厥1.辨证要点

实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两手紧握,呼吸气促粗糙,多因情志过极而发

作,脉沉弦或脉伏。

虚证-发作前常情绪紧张、恐惧、站立或

疼痛过久,发作时眩晕昏仆,心悸

气短,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脉沉

细或微。2.治则:实证-行气解郁,开窍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固脱醒神3.方药:

实证-先用通关散或苏合香丸开窍,再用五磨饮子加味祛邪:

沉香、乌药、木香、槟榔、枳实

石菖蒲、郁金、檀香、丁香虚证-先以生脉散或参附注射液固脱,再用四味回阳饮扶正:

附子、干姜、人参、甘草(二)血厥1.辨证要点

实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面唇紫红,

常因烦躁恼怒而发作,舌暗红,

脉弦涩有力。

虚证-心悸、头昏、眼花逐渐加重而致昏厥无知,常见于大出血后,面

唇苍白,肢颤目陷,脉细弱或芤。2.治则:实证-活血祛瘀,开窍醒神

虚证-益气养血,固脱醒神3.方药:实证-先用清开灵注射液开窍,

再用通瘀煎祛邪:

当归尾、红花、山楂、泽泻、香附、木香、青皮、乌药

虚证-先用独参汤固脱,

再用人参养营汤扶正(三)痰厥(痰浊上蒙清窍)1.辨证要点

素有咳喘宿痰,剧烈咳喘或恼怒后突然昏厥,喉中痰鸣,或呕吐痰涎,呼吸气粗,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2.治则:豁痰理气,开窍醒神3.方药:导痰汤加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制天南星、枳实、石菖蒲、紫苏子、白芥

子、天竺黄(四)食厥1.辨证要点

暴饮暴食之后突然昏厥,脘腹胀满或拒按,嗳腐吞酸,呼吸急促,舌

暗苔厚腻、垢浊,脉滑。2.治则:消食导滞,理气开窍3.方药:先用盐汤探吐,继服神朮散合保和丸祛邪:

苍朮、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藿香、砂仁、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茯苓、连翘(五)暑厥1.辨证要点

发生于夏季炎热之时,或在日光下

劳作、行走,突然昏仆,或兼谵妄,

面红身热,头痛头晕,烦渴胸闷,

舌红苔黄燥。2.治则:清暑開窍,益氣生津3.方药:(1)

白虎加人参汤-暑热重而津亏较轻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参(2)清暑益气汤-津伤重而暑热较轻

黄连、竹叶、知母、荷梗、西洋参、

西瓜翠衣、麦冬、石斛、粳米、甘

上述二方均可送服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

丹。四、转归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盛衰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暑厥的转归首先在于神智能否恢复。若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继续恶化,可转为气脱、亡阴、亡阳,则生命危在旦夕。

五、预防与调摄

1.

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2.避免精神过度刺激,消除紧张情绪。3.避免过饥过饱,禁止烟酒及辛辣香燥

之食品。4.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劳累过度。

第六章全身性疾病第十一节虚劳一、概念(一)定义:是一脏或多脏的气血阴阳亏损、脏腑功能衰退所产生的多种慢性、虚损性、消耗性疾病的总称。(二)诊断要点:

1.常为一组

(多个)虚弱症状并见,而非某一个症状特别突出。2.以功能失调为主,器质性病变轻微。3.发病缓,进展慢,病程较长,或见于久病、重病之后。(三)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可见于西医的多个系统慢性消耗性及功能衰退性疾病,包括亚健康状

态,办公室综合征,空调综合征,

神经官能症,癌症手术后或放疗、化疗后等表现为全身性虚弱性的疾病。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

先天不足(体质虚弱)

2.

劳累过度

3.情志过激

4.饮食不调

5.大病久病后6.误治失治(二)病机:五脏气血阴阳不足三、分型证治※气虚: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声低懒

言,易感冒。(一)肺气虚1.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咯痰清稀而量多,气短

自汗。2.治则:益气补肺,佐以宣肺化痰3.方药:补肺汤

人参、黄芪、五味子、熟地

黄、紫菀、桑白皮(二)心气虚1.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胸中憋闷,动则加剧。2.治则:补气养心,佐以通脉安神3.方药:七福饮

人参、白朮、炙甘草、熟地、当归、

酸枣仁、远志(三)脾气虚1.辨证要点

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