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之为“学术官守”。“学在官府”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也垄断了教育活动本身。这也导致西周官学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官师合一”。2、国学与乡学西周已具备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1)国学国学设在周天子和诸侯国的王都内,主要是为贵族奴隶主子弟设立的。男童到了一定年岁后就要进人国学学习。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2)乡学乡学是指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人学对象主要是一般奴隶主和平民的子弟。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贵总的领导,其教育内容有明确规定,即所谓的“乡三物”:“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乡学中有成套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3.小学与大学(l)小学儿童进入小学的年龄因其家庭身份等级的不同,有早有晚,贵者人学的年龄早,反之则晚。最早八岁入小学,晚者到十五岁才人小学。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四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2)大学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进人大学的年龄也因其家庭身份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十五岁,有的二十岁。天子的大学和诸侯的大学不仅名称不同,还存在着规模大小和等级高低的差别。天子的国学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四面环水,总称为辟雍。诸侯王都所设的大学建制比较简单一面临水,称为伴宫。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另外。还学习《诗》、《书》。《学记》记载西周大学分别在第一、三、五、七、九学年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七年告一段落,称之为“小成“。第九年时经过考核,德行和道艺都达到要求,结束学业,称之为“大成”。对于合格的学生,可以分派官职,奖励爵位和律禄。对于不合格的学生(特别是德行上不合格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劝诫程序后,仍不改悔的,则流放远方,永远不再使用。4.家庭教育贵族奴隶主子弟在未人正式学校之前一般都要接受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家庭教育。(礼记·内则》记载了贵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争革,女攀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如取食物用右手等,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如尊敬长辈的礼节,以及确立初级的数、方位和时间观念。在男落女卑思想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5、“六艺”教育“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礼乐礼乐发源于原始社会宗教活动中的仪式(礼)和音乐歌舞(乐)。周礼的范围已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西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札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即通过礼制来标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以有效地维护奴隶社会秩序。乐教也是西周宫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乐不仅在贵族生活中融为一体,礼、乐的教育作用也是相互配合的。礼着重于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着重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2.射御西周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极重视武力建设,反映在教育上是加强射、御之教。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3,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书、数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汉字发展到西周,已经相当成熟。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时就已经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六个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称为六书。还编写了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史摘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数在西周并不单指算法,还包括历法等与数字计算有关的知识。“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成为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1)私人讲学的兴起随着春秋时期“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制破坏。这种王权衰落、礼坏乐崩的社会状况,使官学失去了政权的依托.也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学术下移”.进一步加速官学衰废,也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私学到春秋末期进人初步繁荣的阶段。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密切关系。在春秋时期,“士”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来源复杂,但大部分来源予平民的上层或没落的奴隶主,具有自由民的身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和一些贵族之家已开始争相养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士阶层脱离实际的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了条件,使得士群体的数盘不断壮大。正是由于这种需要,所以人们争相为士,出现了培养士的私学,孔子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私学大师。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2)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不仅各国执政者争相养士,私门养士亦成风气。养士之风的盛行,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人们竞相学习做士,而士又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想成为士就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再发展。“诸子百家”的‘百家’当然是虚指,乃形容学派之多。各家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方法的不同,相互斗争,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育始终是“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之一。一方面,参与争鸣的各家各派都以学校为阵地,以讲学为手段,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不同的学派往往就是不同的教育团体;另一方面,各家各派又因对教育在社会改造和人性改造等方面作用的不同认识而相互辩难。因此,“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和教育理论的发展。2.私学发展战国时期,各家各派都重视教育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各家之中,儒、墨、道、法影响最大。这四家之中,儒、墨更被称为“显学”,这不仅因为这两家的学说影响大,也因为这两家教育活动的规模大。道家和法家虽然在理论上不重视教育,但为了扩大学说的影响,也都有授徒讲学活动。(3)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由于它设立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瑙博市)的樱门附近,故称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植公当政时期(前375一前357),后来经过几度盛衰,历时150年左右。直到齐被秦所灭才停办。稷下学宫虽然由齐国提供教学活动的经费,但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凡是到齐国来游学的私学大师和聚集在大师周围的弟子,齐王都提供给他们活动经费,听任他们在稷下学宫自由讲学。如果私学师生另有其他抱负,想离开齐国,齐王挽留无效,则听其自由,不加限制。被下学宫的讲学具有学术自由的特点。先秦诸子的不少代表人物都到过稷下学宫,如孟子、荀子等人。稷下学宫起源于养士,是养士之风的一个缩影。它是战国后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以及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它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有些学派通过径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得到重大发展,对促进战国的学术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孔丘‘前551一前479),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弟子们关于孔子的言行记录,后被编为《论语》一书。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孔子创办私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经多次修订,最后形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英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后世称之为“六经”(因《乐》于秦焚书时丧失,实际存在的是“五经”)《诗》: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共扣5首,概称三百篇,分风、雅、烦三类。《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秦焚书后内容严重丧失。《礼》:内容是孔子所认为的君子应掌握的礼仪规范等。《乐》:各种美育形式的总称。内容涉及诗、歌、舞、曲等。《易》:又称《周易》,为卜兹用书,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的变化之理。《春秋》:是孔子晚年根据鲁史记、周史记等编著的一部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2.教育作用和地位(1)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思想《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奥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忍,},,曰:‘教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庶、富、教”的论述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关于“人性”与学习关系的基本观点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习”是指后天的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一般人而言,其先天素质相差不多,是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及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才导致个体发展的重大差别。3,“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l)“有教无类”的原意。“有教无类”的“类”不是指某种单一孤立的分类标准,如贵贱、贫富、地区、智愚等,而是广义的类,即是说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的对象。(2)“有教无类”的实践。孔子在创办私学、聚徒讲学的教育实践中,广收门徒。他的弟子来自众多不同的诸侯国,其中有贵族子弟,但更多的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北方的子夏,也有来自南国的子游;在弟子中,既有“闻一以知十”、“三月不违仁”的颜回,也有行事鲁莽的子路等。(3)“有教无类”的历史作用。首先。“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在春秋之前,教育是有类的,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能上学。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适应了时代潮流,打破了奴隶贵族的教育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基础和人才的来源。其次,“有教无类”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层之后,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4、“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孔子主张推行德政、仁政,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也就是君子。为了保证具备君子品格的人能够实际参与政治活动,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倡导贤人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原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异的程度就应该人仕从政。原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主要是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学而优则仕’‘在春秋时有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徐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5.教学内容据(论语》记载:“于以四教:丈、行、忠、信。”即孔子以文献、品性、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其中品性、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文”,主要指西周传统的《诗》、《书》、(丰乞》、《乐》等典籍。孔子私学主要是以西周的“六艺”作为基本教育内容,尤其是《诗》、《礼》、《乐》的学习尤为孔子所重视。’‘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于孔子所招的学生主要为成年人,所以“六艺”中的儿童学习的小艺—书、数教学不为孔子私学所注重。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在他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道德教育贯穿于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道德教育服务。孔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特点:(1偏重社会人事,其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2)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居于次要地位;〔3}轻视自然知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6教学方法(1}学、思、行并重孔子在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周t思而不学W.J殆。”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读书只是记诵一些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就可能分不清是非.导致盲从别人的观点;如果只是空想,而不通过读书等途径学习实际知识,也会疑感不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单纯的学和单纯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学与思的关系中,学是基础,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则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人和提高,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孔子还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为社会实践服务,能够行,也就证明已有学。(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主张对学生的教学应该做到:“不情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在思考了相当时间后还想不通,然后再启发他;学生思考而有所领会,想说而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比如一个方形的东西,教师已说了一个角的样子,学生尚不能类推其余三个角的样子:这说明他还思考得不够,教师则不必再多讲,应该让学生再进一步思考。(3》因材施教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论语》记载了不少孔子因材施教的案例,下面是最典型的一个: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段话的大惫是: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孔子答:“家里有父兄在,怎能自作主张就去做。”冉有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孔子答:“当然应该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谨慎些。”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他对学生个性深切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论语》的记述,孔子对其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非常了解的。如他评价“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餐、师也辟、由也哮w},u师也过,商也不及”等。7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内容“仁’和“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仁者,爱人。”“仁”是对他人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仁”是遭德的内在情感准则,“礼”是道德的外在行为准则。“仁”和“礼’.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孔子所强调的两个基本道德修养原则。从“仁”出发,强调培养人们“爱人”的情感。主要是由推己及人的逻辑路线,启发人们内在的道德自觉,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条内发的道德修养路线。从“礼”出发,强调人必须接受外在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社会行为规范即是’‘礼”,因此必须接受礼的约束.如“克己复礼为仁”.“昨礼勿视,非才L勿听.闷卜才L勿言,昨礼勿动”等。这是一条外探的道德修养路线。(2)道德修养的方法①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认为,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不要因为外来种种因素的干扰而动摇。为了实现志向,不能过多地计较物质生活。②克己。主张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观察一个人遇事如何对人对己,就可以判断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对人应采取平等的态度,给人以离度尊直,涉及相互关系时,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③力行。“力行近乎仁”,认为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提倡“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④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R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论语》记载:‘,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货?’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扰不及。’”认为做得过分或不及的情况都不好,最好是侧时辱恰到好处。⑤内省。主张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见贤忠齐件,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人有好品德,就应向他看齐,虚心学习他的善行;见到人有不良的品德表现,就要对照检查自己,引以为戒.防止存在类似的缺点错误。⑥改过。人非圣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贯正确也是不可能的。人会犯错误是客观存在,正确的态度是重视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犯错误是一时的.能正视错误,公开改正,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对别人的批评忠告,采取欢迎态度,对干自己的修养提高是有益的。8、论教师孔子热爱教育李业,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他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l)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自称好学,达到“发情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终生好学乐学,创造了终生为师的条件。(2)诲人不倦。主张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海人不倦”的精神。孔子的诲人不倦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教育.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海乎?”这种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其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3)温故知新。孔子说:“滋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夹。”“故”是古,指的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是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温故知新”这一命题的另一层含义是:巩固旧知识与探索新知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4)以身作则。主张以身作则,并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的重要原则。孔子多次论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舟不正,虽令不从。”(5)爱护学生。孔子很爱护学生,也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孔子爱护学生,也受到学生们薄敬。在学生们眼里,他的人格非常祟离。他的学识非常精深。因而威望极高。(6)教学相长。孔子已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巳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9、历史影响孔丘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树了丰功伟绩,其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莫定了理论基础。孔丘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订“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造就各类人才;重视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等。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根据自身需要来利用和改造播家思想。使之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孔丘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家,在不同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作用。(三)、孟轲的教育思想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以孟柯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的教育影响最大。1、.孟坷与思孟学派孟柯(约前372一前289),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其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孟子一生以教育为业,也以教育为乐,他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毋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炸予人。二乐也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文献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故“孟氏之播”又被称为“思孟学派”。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人,所以儒学又被称为“孔盂之道”。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见在《孟子》各篇之中,该书是其弟子所记述的他的言行录,也有说系孟子本人所著。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子持“性善论”,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是基于其“性善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四心’孟子认为,“人性”是指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性”表现为翻四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基础,是起端,所以又被称为“四端”。在“四心”之中,“侧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2)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孟子认为人们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凡同类的物种,其个体的发展潜力是相同的,人类也一样。圣人和一般人在“类”的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同样具有’‘四心”,都具有相同的发展潜力,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孟子就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3)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人性是“善’的,而人性中所具有的“四,心”包含了向道德发展的倾向和可能。要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从萌芽状态变成完善成熟的状态,就要依靠学习和教育。孟子又将学习、受教育的过程概括为“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是放任、失落。“求其放心”乃是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良知良能”,并将其“扩而充之”,发扬光大。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的教育内容包括多方面,但中心内容是伦理道德教育,即“明人伦”。‘,人伦”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从宗法制杜会的各种关系中提升出五种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即:‘’父子有亲,君巨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伦’。这五种道德规范,后世称为“五伦”。“五伦”在封建社会是重要的伦理概念。4.“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在一般的人伦关系之上,孟子又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大丈夫”的人格形象应该是充满道义感、自信心、社会贵任感和家庭义务感的,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一种“浩然之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属,此之谓大丈夫。”要达到这种理想人格,主要靠个人的内心修养。修养的方法主要有: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等。孟子在道德教育上强调内心的体察反省,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强调理性的自律道德,是中国教育史上强调“内发说”的代表人物。5“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孟子虽然肯定感知觉是接受知识的基础,但尤其重视理性的思考、内在的体认。其教学思想主要概括如下。(1)深造自得”。强调在深入钻研和思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即是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2)循序渐进。“盈科而后进”指出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科”指水道中的洼地,水流行进时要先注满洼地,然后才能继续前进。学习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孟子还用“揠苗助长”来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3)因材施教。孟子强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意为对学生,有的要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以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在孟子看来,人们学习成效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而不是其天资的高低。(四)、荀况的教育思想1.“六经”传人荀况(约前313一前238),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长期居齐国,并且是撰下学宫一名威望卓著的学者。曾“三为祭酒”,讲学“最为老师”.是公认的最有德望的先生。今传《荀子》一书,基本为荀况本人所著。祖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云集的地方,这使荀子有机会吸收各家学派的思想,成为先秦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他学说的墓本精神属于儒家。荀子虽没有成为孔子的嫡传,但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荀子的作用胜过盂子,孔子整理的“六艺”后来多经荀子传授。这一切对儒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标榜儒家‘礼治”,实际上“礼”、“法”井重,其学生韩非、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和秦代法治政治的实践者。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与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在他看来,人的自然本能和感知觉都引导人向满足自身欲望的方向发展,故人性是恶的。人类的“礼”、“义”行为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故称之为“伪”。“性”与‘,伪”是区别乃至对立的,但又是联系与统一的。“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3.培养“大播”的教育目标在一般意义上,荀子设定了教育目标的墓本层次和理想层次。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他们不仅要知礼守法,而且能推行礼、法,协助治理国家。理想层次是成为“圣人”,圣人不仅要有超凡的知性和德性,而且要能实践。从现实表现出发,荀子又将人才分成四等:俗人、俗儒、雅儒、大儒。俗人不足论;俗儒徒有儒者的外表而没有儒者之实,既无操守又无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显然不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雅儒能基本理解儒学的精神,言行合乎法度,讲原则,虽不能知类通达,但决不自欺欺人;大濡知类通达,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是最理想的人才。在荀子看来,教育应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荀子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尤其是儒家经典的学习。他认为,俗学各经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但是《礼》在诸经中处于最高地位,因此谈到学习科目的先后次序时,荀子将《礼》放在最后终结的位置。“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5.“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荀子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其基本路线是:闻一见一知一行。这一学习过程是逐步升华、提高的过程。“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荀子还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虚壹而静”。“虚”:不以己接受的旧知识(旧观点)妨碍新知识(新观点)的学习。“壹”:当多个学习对象同时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能够专注于其中之一;当不同的观点同时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能够择善而从,或将他们统一起来。“静”:排除各种杂念和胡思乱想,使精神专注于学习对象。6,论教师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荀子尊师思想有两个含义。一是从强调教育的作用出发强调尊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践师而轻傅;戏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二是从维护学术思想统一性的角度强调薄师。提出“师云亦云”,学生对老师的学术不应有丝毫违背。这虽然违背了学术民主和创造精神,但却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五)、墨家的教育思想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翟(约前468一前376)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称墨子。墨子早年曾“学铭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后来不满儒学。脱离儒家学派,自己创建了墨家学派。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被集成《墨子》一书。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期并称“显学”,但风格不同。儒学植根于贵族文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比较重视传统、情感,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墨子坚信教育对建立理想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有功于天下的事业。教育能够对改造社会发挥巨大作用。其前提是因为人是可教的。墨子以染丝的过程比喻环境和教育对人品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他的这一比喻实际提出了人性如素丝的观点,有人概括为“人性素丝说’,,在先秦“人性论”中独树一帜。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要建立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就必须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墨子称这种人为“兼士”和“贤士”。‘,兼士”和怀贤士’也是墨家私学的培养目标。墨子认为,兼士和贤士必须能够”以自苦为乐”,为天下人献身;能够发挥自己雄辩的才能“上说下教”,向社会推行“兼爱’的主张;有能力投身社会实践,为天下兴利除害。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墨家私学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兼士”展开,可归纳为以下四类。(l)政治和道德教育。主要是墨家的十大纲领,即所渭“十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2)科学技术教育。是墨家教育内容中最有特色的方面,包括科学原理和实用技术的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兼士”获得实际本领。墨家在很多科学技术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机械制造、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心理学等领域。〔3)文史教育。墨家虽不重视文史的价值,但从培养论辩和思维能力出发:.比较重视文.史方面的内容。墨子本人对播学和诸侯国的历史都有相当的造诣。(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辫乎言谈.,是墨家私学教育的要求之一,这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密切相关。因为只有思维缤密,合乎逻辑,才能战胜辩敌。墨家还提出了“察类明故”的思维和论辩法。这些都是重视培养思维能力的表现。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堵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两类上。但在后来.随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盛学基本失传了。墨学的湮没,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损失。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l)主动墨子不满孺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如果对人们持“不扣则不鸣”的态度,就将听任无知、错误甚至犯罪泛滥。兼士的职责就是主动、积极地“上说下教”,向人们宜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方法的确有缺陷,墨子想要补救这一不足,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又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的准备。(2)创造墨子批评播家的“述而不作”,认为‘,述’与“作’是有机联系的,因为投有前人的“作”,何来后人的“述”?没有今天的“作“,何来将来的“述”?主张既要继承古代的文化,又应该创造出新的文化。“述而作”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一一重创造。墨子学于儒而能自成一家,墨家在科学和逻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创造的结果。(3)实践“行”是中国古代教育方法论中的重要范礴。孔子重行,要求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人则是“听其言而现其行”。但儒家所强调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墨子则提出“合其志功而现污”。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而实际上里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墨家的实践除了道德的和社会政治的之外,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对墨家吃苦耐劳、艰苦实践的精神,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各家都十分叹服。(4)量力墨子十分注愈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量力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育.应当童其力而教。他要求对学生“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导其芬”。即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作为偏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有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所有这一切都使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六)法家的教育思想法家教育的形成,在实践上主要来自于“理官”—负责司法的官员的司法实践。最早对法家实践进行理论化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学生李悝(曾在战国初期的魏国当过宰相)。他继承了儒家”礼”的思想,“融礼人法”写了中国第一部刑法法典—《法经》。法家思想在实践中获得最大成功的是在秦国,而将法家思想带到秦国的则是李悝的学生商鞅。商鞅‘约前390一前338)在秦国主持变法的过程中,继承了先驱法家的思想,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使得法家教育思想体系逐步得以形成。商轶之后,韩非〔约前250一前233)继承了他的思想,并在跟随荀子的学习过程中融人了儒、墨、道等诸家的一些主张,发展完善了法家的教育思想体系,从而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源于荀子“性恶论”的“人性利己说”。韩非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为己”、“利己“的。具体表现在:人性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绝对的‘’性恶论”的思想,给法家施以法制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认为根本没有必要用道德教育,只要有法律教育就够了。他主张加强法制教育。若广大民众努力建功立业,则必然会得到重赏;如果好逸恶劳成性,通过正面的法制教育仍不思改侮,当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法家认为,无论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惩罚,都要依据法律高压,而不是温情的道德说教。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禁私学”、“禁诗书”一向是法家的主张。法家认为,私家学派及其诗书的存在,只会导致思想的纷乱和不统一,对国家的凝聚力、社会秩序的稳定役有一点好处。所以,为了统一天下,必须相应的要求思想的统一以及君主权力的集中和至尊,因此主张禁止私学及诗书。在禁止私学、禁止诗书之后,法家主张以各种法令政策作为教学内容,使百姓人人知法守法。教师则由各级官吏担任,以保证法律解释的标准性和权威性,这就是法家教育的基本特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1)《大学》《大学》,原是《礼记》里一篇,《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2)《中庸》《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1)性与教《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上天赐给的叫做性,顺从和发扬本性叫做道,把道家以修明和推广,使之实行这就是教。2)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两端执其中、中立而不倚、中和。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3)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二合为一。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对求知学习过程的阐述。(3)《学记》《学记》是《礼记》中论教育的专篇,全文仅12加多字,但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均有论述,故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一般认为《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作品,更具体地说是孟子弟子乐正克的作品。《学记)主要反映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成果,但不单纯是儒家某一派的思想,同时它也吸取了儒家外都的一些观点(1)关于教育作用在论述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时,《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知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在论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时,(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把教育的过程比喻成一种对人性进行加工、雕饰的过程。(2)教育制度及学校管理(学记》提出了一种大学学年制,认为大学的年限为九年,分两个阶段,前阶段七年,后阶段两年。对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学业和品德要求,每隔两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查:“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拼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其特点是逐年加深,德、智结合,强调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学记》还就学校管理的诸多环节进行了论述,如开学典礼、课堂规则、纪律、考查、视学等。(3)关于教育教学原则①“未发先豫(预)”。“禁于未发之谓像”,“发然后禁,刘行格而不胜”。这条原则强调防息于未然。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品德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应有预见性,预先防止,尽量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②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时,.含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的意思。③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记》中表述为“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节”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符合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这就叫“不陵节”。④“相观而善”。“相观而善之谓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强调“敬业乐群”,既要专心学业,又能融入集体,这也是目的之一。⑤启发诱导。启发诱导的原则在(学记》中被称为“喻”。“喻”包括三个方面:’‘道(手)而弗牵,强而韦抑,开而弗达。”即是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勉励而不强迫,启发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有思考余地。⑥长善救失。“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段话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着四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多:贪多务得;寡:求梢而所习太少;易:过分自信把学习看得过分容易;止:自信不强,畏难而止。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克服缺点。难能可贵的是,《学记》辩证地看待这四种心理倾向,认为这其中也缓含着积极的因素。“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即要努力发扬学生品格特征中的积极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⑦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所谓“藏”,即指正课。所谓“息”,即指课余。课外要为课内做好各种知识的准备;课外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⑧教学相长。“蚤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遗,伟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愈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后人将“教学相长”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4)《学记》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学记》是教育史上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从其他思想中分离出来。《学记》中提出的许多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4)《乐记》《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使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所谓的“乐”,并不仅仅是音乐,还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是仪仗、打猎等令人快乐的事。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秦朝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统一文字;严禁私学,“焚书坑儒”;推行吏师制度,即在官府中设立“学室”,以官吏为教师。以法律为教学内容。(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汉初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在文教政策方面,汉初统治者重新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并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这样,随着经济的复苏,诸子之学也开始复苏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的宏愿,变消极无为为积极有为,渴望寻求一种新的政治指导思想。为此,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儒学独尊”政策,即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采取冷淡态度,这样就可以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二)察举制度汉初官员的选拔补充,主要采取朝廷直接征聘地方社会名流或由地方官把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法,称作”征辟异才”或’贡举贤良方正”。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令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察举孝廉、秀才,明确提出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为标准来选拔官吏,不断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三〕太学汉武帝采纳蓝仲舒等人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l抖年》下诏在长安设立太学,为傅士置弟子。以后各代王朝都依例设立太学。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博士通常推一德高望重者为首领.博士首领在西汉称仆射,东汉则称为博士祭酒。太学最初来用个别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后来太学生人数增多,出现了“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尤受重视。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策’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四)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时设立的,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此名。鸿都门学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打破了汉代儒学独茸的传统,同时作为一种儒学之外的专门学校,为后代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五)郡国学汉代的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汉代地方官学的发展起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后,深感蜀地偏僻、文化落后,便选择属下聪颖吏员10余人,到京师向博士官学习,学成后回到蜀郡,给予不同的官职。与此向时,文翁还在成都设立学官.教授年青人。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十分赞赏,诏令各郡国仿效,地方官学从此在各地慢慢发展起来。汉元帝时还设立了管理地方官学的五经百石卒史。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主要有:一是培养本郡县的属吏和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6、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董仲舒(前179一前104),西汉最著名的儒家学者。其流传下来的著作主要有:《春秋繁露》、《对贤良策》等。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汉武帝统治时,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三条建议:①独尊儒术;②兴太学以养士。建议中央建立太学,直接掌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控教育大权;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这三项建议成为汉代的三大基本文教政策,其中“独尊儒术”是其核心。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董仲舒认为,‘’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来可谓未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可见,人性只有在教育的条件下才可能向道德之善和现实人格转化。,董仲舒还吸收了当时已普通流行的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将人性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有斗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教育对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3。论道德教育(l)德教是立政之本。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中,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认为教化是比刑罚更有效的驾驭人民的手段。(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即“君为巨纲,父为子纲,夫为妾纲’。此后,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与“三纲”相配合的是“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是与个体的道德认知、情感、实践等心理、行为能力相关的观念。(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提出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等。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汉代的学校制度框架,但有诸多突破,主要是表现在等级性的加强、专门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尤其是专门学校的发展开启了唐代专科教育的先河。1西晋的国子学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以后国子学制度逐步得到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国子学的创立旨在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和尊贵.加强了教育的等级性,开了中央宫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南朝宋文帝当政时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官学教育也出现了暂时的繁荣。435年,文帝征召名儒、学官等先后设立擂学馆、玄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自汉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而此时兴办的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研究辞章的文学,却与研究经术的儒学并列,这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也反映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470年,南朝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璧学士10人,其他还置正令史、书令史、门吏等吏员数人。总明观设置后,到南齐485年国学兴建方废。在刘宋后期,总明观虽是由于国学的荒废而出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而且教学任务实际上已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二)、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隋唐时期采取重振儒术,兼容道、佛的文化教育政策。隋唐虽然推崇孺术,但不是独尊,道教、佛教也被利用。唐代三教并重的政策,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在学校设旦上,有拱玄学等道教文化机构,各种佛经译场〔译坊》、佛寺都是佛学教育的场所。唐代立国以后,为了振兴儒学,先后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例如:提高孔子和儒生的地位;推崇孺学,统一经学等。其中,为了统一经学,唐太宗时颁行《五经正义》.唐文宗时镌刻“开成石经”。(l)《五经正义)。为了统一经说繁杂的现象,唐太宗诏令颜师古主持考定五经文宇,后又诏令颜师古、孔颖达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的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2》“开成石经”。唐文宗于开成二年(837年)锈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时袭北齐国子寺之名,设立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隋场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设祭酒一人,专门掌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设置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典型。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弘文馆、崇文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另外,中央的一些事业和行政事务部门也结合自己的需要办学。如太医署主办医学;司天台主办天文学;太卜署主办音乐学。唐代对各级官僚子弟所能进人的学校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如国子学要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人,太学五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入,四门学是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入。规定之外很少能够破格人学的,一般庶族子弟只能进地方官学或实科学校。相对于汉代,唐代中央官学的等级性明显增强。唐代的地方官学也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唐代的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根据其大小设立相应规模州学、府学、县学等地方官学。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制度到唐代已得到充分的实施。4私学发展隋唐时期,私学也很发达,社会上每一种专门学术都有私学传授。唐朝明文鼓励私人办学。私学和家学作为早期教育的形式,在唐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许多名流学者,一方面居官理事,一方面招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也有的博学大师隐居乡间,以招收生徒讲授知识为业。私学作为唐代教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5.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唐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国子监。唐代在教育管理的模式上也独具一格: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贵,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将一些专科性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部门对其所办的学校进行对口管理。(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唐代各级各类学校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对于开学典礼、考试、处罚及假期等制度,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3)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从学习内容来看,无论是学习儒家经典,还是学习专科性的知识,其范围和程度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如儒经就根据分量的大小分为大经、中经、小经等。又如医科类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学习《本草》、《针灸甲乙经》、《脉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五科进行学习。(4)学校类型和设段形式多样化。隋唐以前,中央、地方政府所办的本上是传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唐代则把各种专门实用教育普遍纳入国家学校教育系统中。唐代实用专门学校主要有律学、书学、算学、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兽医学。还有实践性比较强的工艺学校等。唐代的专业实科教育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唐代教育设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弘文馆、祟文馆,不仅进行教学,还从事学术研究。许多行政、业务部门结合自己的需要设立学校,培养自己部门所需要的人员。(5)教育等级性加强。唐代教育仍然为官僚阶级所支配。在官僚阶级内部,按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教育权利,对各级官徐子弟所能进人的学校等级有严格的规定,如国子学要三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入,太学五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人,四门学是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孙准入。一般庶族子弟只能进地方官学或实科学校。相对于汉代,唐代的教育等级性明显增强。(三)、科举制度建立1、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秦汉以后。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皇帝掌握了用人大权,汉代的选拔制度大致采用“征辟”和“贡举”相结合的察举制度。但这一制度到东汉末年已经流于形式,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康,父别居”就是察举制度形同虚设的真实写照。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战争频繁,地方组织遭到破坏,致使“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曹工即位以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行“九品官人法n(即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办法是:在郡置大小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贵察访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品)源流,整理其德才(状)材料,并据此作出总的评价。共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这种制度施行之初,对士人的品第还比较全面、慎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所把持,品第也由家世、德才等因素共同决定演变成家世的代名词.品评的结果往往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种制度逐渐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隋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隋场帝大业三年(607年)定十科举人,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士,正式完成了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科举制度成了知识分子人仕的基本途径。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l)科举考试的程序店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学校出身,叫”生徒”;二是由州县考送,叫乡贡。科举考试的报考步骤是:乡试(地方)一省试(中央尚书省礼部)一吏部试。具体来说:每年仲冬。中央和州县馆监通过考试挑选学业已成的学生报送至尚书省。“乡贡”则由各人自己怀碟向州县报考。试毕,长史送至尚书省。无论“生徒”还是“乡贡”,送尚书省报到后,填写姓名履历及具保结,由户部集阅后送考功员外郎考试,公元736年起移试于礼部。省试及第后再参加吏部考试,及格后才能授官。《2)考试的科目唐科举设科繁多,常设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每科考试内容虽各有特点,但差别实在不大,录取的主要是通经的俗士。在常行科目中,由于明法、明书、明算等科所选人才猫要数盒不多,统治阶级又不大重视,故不常开。秀才科因取人标准过高过难,唐初很少举贡,此科后来就停止了。唐代经常举行的是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自汉代就有,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对五经义理的记忆和解释,同时也答时务策间。进士科是隋代才开设的科目,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试时务策问,也试经义,从内容上看明经与进士没有什么根本区别,都是选拔能够通经治世的人才。不过唐代进士科备受推崇,有重进士轻明经的倾向。(3)考试方法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帖经’,是将书上某行帖上几个字,要被试者将所帖的字填写出来。“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闷答,被试者以笔答日“豆义“,以口答日“口义”(口试》。以策间’,较帖经、墨义高深,也较重要。策问的方法是设胭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题目的范围是人事政治,称方略策、时务策。“诗赋”。是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也称为帖诗。后来进士科的考试偏重诗赋,往往帖经不及格,如果诗赋好也可以放过。这对于诗赋的兴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l)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表现为:①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以及读书人积极向学风气的形成,具有积极惹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有一些冲击。(2)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消极作用。①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②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了,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知识分子的思想。③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等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霏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请托、重门第、通关节、贿赂、科场舞弊等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4.科举制的举响唐代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它总结了汉代到魏晋南北朝选士的经验与教训,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可能使一般出身低徽的知识分子有进人仕途的机会,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线,选拔某些有才干的人。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科举考试制度对日本、朝鲜和越南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四)、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531一约595)南北朝梁朝人,著名教育家。1‘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撰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族教育指导书—《颜氏家训》,用以切I诫其子孙。该书主要阐述了其关于士大夫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思想。2,论士大夫教育(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颜之推要求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首先,他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上专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其次,强调了士大夫受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士大夫子弟要保持其原有的杜会地位,只有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才能实现。再次,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2)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主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他认为,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各种专才的教育,使人专精一职才能实现。(3)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颜之推主张,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艺两个方面。在德育方面,他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关于“艺”的教育,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主张“五经”是必读之典籍。此外,还要研习百家群书。除了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他还认为,士大夫应学习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杂艺’,即琴、棋、书、画、数、医等技艺。3。论家庭教育《颜氏家训》以讨论家庭教育为主。其中.颜之推提出了儿童家庭教育应当注意的一些基本的原则,主要如下:(1)尽量早教最好从胎教开始。纵使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从婴幼儿时期就要开始进行教育。他认为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主要原因有二:儿童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可塑性大;幼年时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2)慈与严结合家长对子女不能溺爱,对子女的爱应是内在的。外在的表现应威严、严加督训等。颜之推认为,正是小时候的溺爱,形成了儿童蛮横执拗的个性,导致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对立,违背了慈爱的初衷。(3)均爱的原则颜之推指出,在多子女的家庭,不能因子女长相、性格、智愚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偏爱。并进而采用宽严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子女。他认为,偏爱是形成儿童狂妄·、偏执、自暴自弃等不良人格的重要因宋。(4)重视语言和品德教育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颜之推强调应从小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语言教育。道德教育除强调以孝梯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外,还应强调从小立定崇高志向,立志做君子。(五)、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768一824),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一生有很长时间在从事教育活动,曾先后担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及国子祭酒等,对国学进行整顿,还积极倡导恢复地方官学等。韩愈的著作被编为:《韩昌黎集》。1,“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1)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①人性是天生的:“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他将人性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性之品有上、中、下三。”②与生俱来的还有一种潜在的情感质素,这种潜在的情感质素接触到外界事物,受刺激而产生现实的情感表现,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性与情的关系是: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情,反之亦然,两者是完全对应的。(2)关于教育的作用。由于人性的差别,教育对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不同:“上之性鱿学而愈明”,“中擂者可导而上下”,“下焉者畏威而寡界”。所以韩愈认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从天生不平等性来论证教育的可能性和效果,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韩愈主张以德治天下,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人才,满足封建国家的需要,他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为此,在担任国子祭酒后,韩愈以实际才学为标准,严格选任学官,改变了以前委派学官多循资叙、不考艺能的积弊。在整顿教师队伍的同时,韩愈也整顿了教学,建立了比较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日渐荒芜的国学恢复了生气。韩愈不但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且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根据自己走科举之路的切身体会,抨击了科举选士的弊端。指出:依靠科举制选拔不出真才实学者,反而会埋没治国兴邦的大才。他要求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在他看来,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内,定有奇秀,关键在于国家能否以特别办法发现之、礼遇之。韩愈这种选才、用才思想与封建社会选人唯贵、用人唯亲的腐朽思想是对立的,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3,论尊师重道—《师说)的教师观《师说》是韩愈专门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集中论述师道的专论。《师说》主要观点概括如下。(1)“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师说》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了“学者必有师”。韩愈这一思想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第一,肯定了教师工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第二,对当时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一种“耻学于师”。羞于承认老师的恶劣风气进行了批判。“无贵无戏,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再次强调了“学无常师,的思想。主张不管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可以为师,只有“道”是做师的唯一标准。(2)教师的基本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感也”。韩愈认为教师的基本任务包括三方面:一是传道,即思想和伦理道德教育;二是授业,即传授知识;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师说》在历史上首次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师工作的基本职责。由于文字表述比较精炼,后世传为名言,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3)论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肾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明确指出,师生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学习的。把师生的关系,不再看成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这是对封建社会的“师道尊严”传统的一个突破。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一)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官学的改革1.科举制度的演变(1)宋代在科举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确定殿试制度:设孟“别头试’;建立糊名誊录制;扩大及第名额等。相比唐代而言,宋代的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备。(2)元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发展元代科举仿行宋制。元代开创以朱熹注释的《四书》及《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模本,科举考题大量出自《四书》,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答题的依据。(3)明代“八股取士制”的确立明代自洪武三年(1370年)开科取士后,科举制度经过多次改革.更为完善。明代科举考试日益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八股文的出现。八股文是一种死板的排偶文体,又称“时文”或“制艺”。股是对偶的意思。明代规定考试的答卷必须用八股文体。每篇文章由八部分构成。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第三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浙江嘉兴市海宁市中崛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池州天勤工程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工厂安全管理系统采购与实施合同2篇
- 2024版软件版权分配合作合同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组织与捐赠方之间的环保捐赠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维修服务常规销售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网络侵权一次性赔偿合同3篇
- 保健品行业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工程合同管理订购协议6篇
- 2025年度绿色二零二五年度绿色食品生产销售合同范本3篇
- 血液科侵袭性真菌的治疗
- 重点专科建设实施方案(四篇)
- 工程合同违约协议书范本
- 排列 教学PPT课件 高中数学
- 公益性岗位开发申请审批表
- 1,2-二氯丙烷安全标签
- 阳离子络合主体
- 儿科课件过敏性紫癜
- 直肠癌临床路径
- 绿化养护工作计划表
- 汉字拼写游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