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一上册7-15 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1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一上册7-15 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2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一上册7-15 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3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一上册7-15 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4页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一上册7-15 我与地坛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15.1《我与地坛》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文学常识一、作者档案【简历】史铁生(1951~2010),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评价】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二、人物颂歌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三、背景链接史铁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基础梳理一、认读字音(一)单音字(1)坍圮(tān)(pǐ) (2)亘古(ɡèn)(3)截瘫(tān) (4)窸窸窣窣(xī)(sū)(5)颓墙(tuí) (6)窥看(kuī)(7)荒芜(wú) (8)猝然(cù)(9)蝉蜕(tuì) (10)剥蚀(shí)(11)炫耀(xuàn) (12)焦灼(zhuó)(二)多音字(1)闷eq\b\lc\{(\a\vs4\al\co1(苦闷(mèn),闷热(mēn))) (2)稍eq\b\lc\{(\a\vs4\al\co1(稍微(shāo),稍息(shào)))(3)捋eq\b\lc\{(\a\vs4\al\co1(捋胡子(lǚ),捋虎须(luō))) (4)稽eq\b\lc\{(\a\vs4\al\co1(滑稽(jī),稽首(qǐ)))(5)宿eq\b\lc\{(\a\vs4\al\co1(宿命(sù),星宿(xiù),一宿(xiǔ)))二、辨识字形(1)eq\b\lc\{(\a\vs4\al\co1(xún(循)着,逃dùn(遁),矛dùn(盾))) (2)eq\b\lc\{(\a\vs4\al\co1(cáo(嘈)杂,马cáo(槽),cáo(漕)运))(3)eq\b\lc\{(\a\vs4\al\co1(pì(譬)如,荒pì(僻),pǐ(癖)好)) (4)eq\b\lc\{(\a\vs4\al\co1(熨tiē(帖),tiē(贴)心,zhēn(砧)板))三、积累词语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四、辨析词义1.荒芜荒僻课本原句“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巧辨巧析二者都有荒凉的意思。“荒芜”指(田地)因无人耕种或管理而杂草丛生的样子,侧重于因没有人管理造成的。“荒僻”指荒凉偏僻,侧重于距离繁华处较远。2.以致以至课本原句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巧辨巧析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形成某种结果”的意思。不同点:“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比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比如,他非常专心地写生,以至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整体感知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哪一个要素?答:[明确]母亲2.找出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答:[明确]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3.分别概括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要点。答:[明确]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4.行文图解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的含意?答:[明确]生病之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我家”为中心。突至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他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然以“地坛”为中心。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答:[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是在颓废、迷惘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3.作者在第五段中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解释“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含义。答:[明确]“一个世界”指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另一个世界”指“我”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4.作者在第六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明确]这是“我”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对生与死有了答案,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挫折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因而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再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5.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明确]景物特点作用第三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古老、荒芜、冷落、沉寂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片刻不息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第七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充满生命的激情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6.在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这个“难题”是什么吗?答:[明确]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7.作者在第二部分第八段中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明确]“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也对别人提出诚恳的告诫。8.课文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只是指现实中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答:[明确]不是,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象征意义的。作者通过在地坛的长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一个活到最疯狂的年龄而突然残废了双腿的人,像一头突然被关进笼子里的狮子,焦躁、暴怒、绝望,甚至想到自杀,在走投无路、失魂落魄时走进了地坛,从那里寻求到了生命的真谛,重新找回了自我。史铁生的事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什么启迪?[我的理解](观点一)我们要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宁静的港湾,需要一个透视灵魂的湖泊,需要一份千古永恒的关照。长期生活在忙忙碌碌中,奔波在名利仕途上,戴着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心灵之窗沾满灰尘的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生才会变得真实,变得有价值。(观点二)我们要学会在自然中寻求生命的宁静。史铁生在古园里不仅悟到了自己生命的卑微和美丽,也悟到了人的生和死是自然的安排,人的命运同样也是自然的安排,人生的关键是怎么活的问题。自然给了我们一片宁静,那天空中的落日,那高歌的雨燕,那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还有那雨后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的心灵宁静的慰藉。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这是忘却繁杂和纷乱的另一个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里才能找到千古的宁静,才会找到自我。一、语言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身临其境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B.两年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C.能像城里人一样看病报销曾是几亿农民的梦想,是亘古不变的新鲜事。如今实行“新农合”,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D.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使得他的精神空间高度开阔。B.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C.尽管从官方到民间都意识到了垃圾问题的严峻性,但多年来,垃圾分类依然迟迟难以推行,一些地方政府建设的垃圾焚烧厂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马蜂窝”。D.据最新消息显示,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对“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正式立项,今年将出版其中10本。由于翻译量大,目前已有近30位译者参与其中。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⑤史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⑥而后他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特别的感动。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4.阅读下面的文段,在①②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句子,使文段语意连贯,语句通畅。(5分)21岁瘫痪,30岁患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史铁生59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近40年与病魔抗争,一生与轮椅和医院相随相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紧握“生命”之笔,饱蘸“心血”之墨,书写了一篇篇坚强的“生命之歌”。直到离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捐献自己还有用的器官,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在这物化与浮躁的当今,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今中外,有很多像霍金一样的人,他们勇于克服巨大的困难,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备选人物中选出两个进行仿写。(5分)示例:霍金勇于同病魔抗争,用生命的顽强书写了科学史的奇迹。备选人物:伽利略海伦·凯勒史铁生答: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能揭示图片的内涵。(不少于45个字)(6分)答:二、阅读提升(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7~9题。故乡的胡同史铁生①40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儿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②奶奶带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了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③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④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⑤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⑥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⑦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后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⑧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⑨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B.第⑦段中的“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这句话,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C.作者以“故乡的胡同”为题,选取了与胡同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生活场景,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抱怨之意。D.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8.请分析第③段的含意和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9.阅读第⑨段,请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作者认为“命运的构造”与“密如罗网的胡同”有什么关系。(6分)答:参考答案1.解析:选B。A项,“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此处应用“设身处地”。C项,“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此处应改为“亘古未有”。D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极其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2.解析:选C。A项,主语残缺,应该在“几乎……”之前加“他的作品”。B项,语序不当,“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与“再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