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西县三河镇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实施方案总体实施方案肥西县三河镇人民政府2013年11月目录TOC\o"1-2"\h\z\u1. 综合概况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稳妥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决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根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示范镇编写执行期2-3年的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总体实施方案与专项实施方案。本方案为《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示范总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综合概况1.1地理位置三河镇位于安徽省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属合肥市)、舒城(属六安市)、庐江(属巢湖市)三县交界处。空间地域上与西南的舒城杭埠镇、南面庐江同大镇、肥西丰乐镇和清平乡毗邻接壤,地理位置独特。两大河流——丰乐河和杭埠河环绕四周在此交汇,东流15公里入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三河镇北距合肥40公里,距肥西县城24公里,南距庐江县城32公里,西距舒城县城3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4ˊ——117°16ˊ,北纬31°30ˊ——31°32ˊ。辖区面积72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省道合铜(合肥至铜陵)公路从镇区纵贯而过,是合肥—黄山—九华山以及巢湖旅游风景线上的重要旅游城镇,距沪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设在肥西境内的出入口——吴岗2公里,离合九铁路舒城站7公里。1.2地貌及土壤三河镇区内西高东低,地势起伏较大,冲圩相间,以冲圩地形为主,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原古街区内绝对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9.1~11.6米之间,占三河镇辖区面积的20%,圩区内绝对高程在6.0~7.0米之间,约占辖区面积的75%左右。三河土壤肥沃。土壤属于典型的河流冲积物下属黄土,以细纱、泥土为主要成分,主要土壤类型为黄白土田、马肝田以及薄层白土田。1.3气候气象三河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历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015小时。历年平均温度为15.4℃,历年平均最高温度为16.6℃(1961年),历年平均最低温度为14.8℃(1980年)。年降水量800~1200mm。1.4水文条件三河镇地表水系丰富,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三河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水成为三河的灵魂。丰乐河长105公里,口宽30~50米,水深12.7~5.5米,流量300~350立方米/秒。杭埠河长10.2公里,口宽350米,水深5米,流量2700立方米/秒。小南河口宽10~20米,水深5~2米。各河流水质较好。地下水水位:山丘在10米以下,圩区在0.5~2米以下,日产水量分别为5吨/日,20~100吨/日。水质较好,可以作饮用水。1.5历史沿革三河镇是一个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自隋、唐至清代,三河皆属庐州府合肥县管辖。辛亥革命后,废庐州府成立县。合肥县设立三河区属,所辖范围包括今肥西县丰乐镇、庐江县同大镇和舒城县杭埠镇等地。1949年1月,三河解放后建市(县级)直属皖北巢湖专区,市辖东、西、南三镇和杭埠、梅林、牛河、林楼、汪湾、韩桥六乡。同年7月将杭、梅所辖六乡镇35000余人分别划给舒城、庐江两县;1950年撤市设区,隶属肥西县,1956年撤区设镇迄今。1.6行政区划与人口三河镇现辖19个村,7个居委会,总人口7万人,其中镇区人口2.9万人。1.7经济发展三河镇是以工商业为基础,并向旅游业发展的生态水乡古镇。2010年末财政收入8169万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5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8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150元,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4亿元,其中完成工业投资3.58亿元;实现招商引资5.47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营销收入3.8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亿余元。1.8城镇建设近年来,三河镇大力开展了人居环境和古镇保护建设。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原则指导下,以“晚清时期、皖中徽派”的建筑风格,三河镇先后实施了合铜路三河段道路改造及镇区房屋立面改造,改造面积50.2万平方米,基本恢复了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新建、复建城镇道路10余条,铺设青石路面近6万平方米;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了近2000多米长的古西街、古南街、古东街,完好地保存我镇历史传统建筑群和历史街区。同时,镇区环境保护步伐加快。实施“三水贯通”工程,完成了小南河、杭埠河、丰乐河及内圩水系的水循环建设,实现了生态换水。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污水处理厂及小南河截污管网工程。目前镇区管网配套完善,城镇自来水入户率98%,绿化率32%,亮化率100%。同时加大城镇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城镇网格化管理机制。人居环境现状评估2.1社会经济发展三河镇工业起步较早,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十一五”规划期末,财政收入能力实现年均增幅25.5%,工业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26.6%,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3%,各项指标均比“十五”期末大幅度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在安徽省及合肥地区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有能力也有实力支持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同时,三河镇坚持“以旅游业为中心、以工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点”的发展战略,以“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文化繁荣,群众生活殷实”为发展目标,在巩固现有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工业区建设,积极开拓新领域、新市场,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其村镇发展定位准确、务实,适宜大力推广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并且,合肥市计划于“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新材料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三河镇顺利开展绿色低碳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设备保障。2.2规划建设管理三河镇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各级政府历来高度注重规划建设管理,规划与保护力度逐步加强。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引领。首先,古镇保护专家、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编制了《安徽省三河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保护等级与范围、建筑高度控制、历史街区保护、绿地系统和生态环境规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控制保护;其次,设计景区Logo,编制5A提升规划、Vi(50项)延展设计等;三是制定了小南河、护城河、古街区以及三汊河生态湿地等旅游专项规划;五是按照“晚清时期、皖中徽派”风格,实施了50.2万平方米的镇区房屋立面改造,基本恢复了千年古镇的历史风貌;六是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修复了近2000多米长的古西街、古南街、古东街,完好地保存古镇传统建筑群和历史街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草案)》,并获合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和省人大批准,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肥西县定期召开由县领导牵头的三河工作协调会,由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集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在重点工程上给予大力支持,聚集全县力量推进三河镇相关工作进程。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机构。成立“肥西县三河镇规划管理办公室”,专人集中办公,由镇领导直接负责城镇日常建设管理。2.3建设用地布局三河镇现状镇区建设用地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约2.9万人,人均面积109平方米。根据安徽省规划建设标准,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按100平方米计,三河镇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三河镇区用地发展较快,随着经济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充分挖掘城镇内部用地潜力,合理置换镇区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节约用地。图2-1三河镇城镇建设现状2.4资源环境与节能减排2.4.1可再生新能源利用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促进政策的实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三河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的主要应用方式为太阳能热水技术,已广泛应用在行政、酒店、餐饮、住宅等各类建筑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目前仅应用于路灯、景观照明等市政工程上。生物质能目前主要应用的是沼气技术,主要应用在农村住宅中。浅层地热能应用正逐渐兴起,地质勘测表明合肥地区浅层地热资源储量巨大,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的应用逐渐兴起。2.4.2建筑节能现阶段,三河镇建筑节能措施推广进展相对缓慢,建筑能耗相对较大。不仅公共服务设施尚未采用节能技术,且新建建筑的节能改造也未达到现行国家节能或绿色建筑标准,镇区内三河古镇与镇新区的节能现状不容乐观。三河古镇为本镇最具历史特征的区域,建筑呈现住宅与商铺混杂的自发形态。现状居住建筑用地布局相对集中,居住条件还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卫生条件,由于历史悠久,大部分住宅的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普遍远低于建筑节能标准,急需解决。新建住宅分布于城镇东部新开放地区及防洪堤坝上。受造价和设计建设程序、居住习惯等影响,新建住宅在节能方面参差不齐,需要在节能层面上适度提高标准,达到国家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此外,大量公共设施(包括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建筑等)至今未能实行有规模的节能改造。虽然国家在2005年颁布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强制约束公共建筑设计建设遵循国家标准,但三河镇仍没有节能示范建筑和绿色建筑,并且辖区内也未出台相关节能技术标准和节能政策,建筑节能管理体系尚未形成。2.5基础设施与园林绿化2.5.1排水设施三河镇污水管网铺设相对集中、范围狭窄,覆盖率仅为19.6%。三河镇水系发达,地下水位较高。由于管材质量及施工等原因导致管道接口密封不严,检查井与截流井也没有防渗措施,大量地下水渗入污水管道加大了污水处理总量。污水量约为1300立方米/日,而实际日平均污水量为3000立方米/日~4300立方米/日,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无形中也加大了能耗和碳排放量。随着污水管网铺设的不断扩展,三河镇工业集中区的日趋成形,实际污水处理量将远超现有设施的最大承载力。2.5.2垃圾设施三河镇尚未形成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短时间内大批游客涌入在某一景区高度集中,产生大量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丢弃的杂物,超过镇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同时,旅游相关企业未被严格管理,如餐饮店等排放的水、气、渣对三河镇的旅游环境造成一定影响。2.5.3环卫设施目前,公共厕所覆盖率已达50%以上,三星级标准公厕厕位120个,并新建四星级公厕一座,但镇区周边结合部,仍然存在坑式厕所和粪便直排入河道和坑塘的现象。旅游景区内环卫设施配置较多,安装完成风格相统一的垃圾桶312只,并新增流动垃圾车50辆,街区卫生24小时维护。2.5.4园林绿化2010年,三河镇实施“三水贯通”工程,完成了小南河、杭埠河、丰乐河及内圩水系的水循环建设,实现了生态换水。同时加强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及修复,镇内绿化率达到32%,亮化率达到100%。2.5.3人居环境现状小结监测数据显示,三河镇主要地表水体丰乐河和杭埠河2010-2011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丰水期水质情况较好,属于Ⅲ类水体,但在枯水期水质恶化严重,为Ⅴ类或劣Ⅴ类,水体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丰乐河属于轻度到中度污染的Ⅳ类水体,杭埠河属于轻度到中度污染的Ⅲ类水体,主要污染物为CODCr、氨氮和总氮。三河镇对工业污染企业所排放的废水安装了废水处理设施进行了处理,实现了废水达标排放,但是部分生活污水由于管道铺设等原因不能进入污水处理厂而成为污染三河镇地表水体的主要污染来源。同时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相对较低,排放量大,其排放的COD、氨氮等总量更是远高于工业废水的数量。因此需要增加生活污水收集的管道,提升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排放标准。2.6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建设三河镇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古镇的建设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为主的徽中水乡特色,重点是传统建筑、传统风貌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图2-1古镇内小南河河岸景观三河镇在以三县桥为中心半径500米左右的范围内集中了古石桥、古街、古城墙、古城河、古庙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同时,古街区内传统民居、特色街道也展现明、清两代传统民居建筑、社会氛围、文化民俗风貌的特征,体现居民生活特色和生活情趣,弘扬了三河镇的传统文化。总体思路和目标3.1实施范围对应执行期为三河镇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阶段,实施范围为《安徽省三河镇总体规划》(2011-2030)确定的2015年近期建设用地范围。3.2实施年限实施方案时限为我国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时段,与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执行期一致,即2-3年。为此,三河镇实施方案年限为2012-2015年。3.3总体思路2011年9月,安徽省三河省被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七个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之一。按照“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总体要求,“方案”实施期间,坚持按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指标体系要求建设,重点实施社会经济管理、建设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特色塑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六大方面工作,使三河镇符合试点示范要求;二是按照“绿色、低碳”的要求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完成一批道路、市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工程,吸纳人口到城镇集聚;规范城镇管理,提高居民素质,赋予城镇文化内涵,提高城镇文明程度。3.4总体目标根据《安徽省三河镇总体规划》(2011-2030),《安徽省三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建村[2011]144号)》的评估情况,按绿色小城镇建设相关要求确定三河镇绿色重点小城镇2012-2015总体建设目标如下:努力把三河镇建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协调、规划建设管理有序、空间布局集约紧凑、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绿色重点小城镇,形成以文化旅游为主,集商贸物流、现代制造业、人居休闲于一体,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绿色低碳小城镇,为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示范经验。表3-1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目标一览表类型项目指标现状值目标值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分)1、公共财政能力(1)可支配财政收入水平(%)25.572、能耗情况(2)单位GDP能耗-低于合肥市平均值3、社会保障(3)社会保障覆盖率(%)-100二、建设用地集约性(10分)4、建成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4)现状建成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人)1091005、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注:无工业园区此项不评分)(5)工业园区平均建筑密度32.7532.75(6)工业园区平均道路面积比例(%)37.5437.54(7)工业园区平均绿地率(%)32.1232.129、道路用地适宜度(8)主干路红线宽度(米)3540三、资源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26分)10、镇区空气污染指数(API指数)(9)年API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数(天)18030011、镇域地表水环境质量(10)镇辖区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比例(%)-<5012、镇区环境噪声平均值(11)镇区环境噪声平均值(dB(A))昼间62.1,夜间53.356~6013、节能建筑(12)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建筑)采用节能技术无有(13)新建建筑执行国家节能或绿色建筑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并实施无有14、可再生能源使用(14)使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且可再生能源使用户数合计占镇区总户数的15%以上-≥1515、节水与水资源再生(15)节水器具普及使用比例(%)-100(16)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10016、生活污水处理与排放(17)镇区污水管网覆盖率(%)19.692(18)污水处理率(%)3390(19)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100%是是(20)镇区污水处理费征收情况是是17、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21)镇区生活垃圾收集率(%)-100(22)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23)镇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小区比例(%)-≥15四、基础设施与园林绿化(18分)18、园林绿化(2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2≥45(25)建成区街头绿地占公共绿地比例(%)-≥50(26)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米/人)1.26.0五、公共服务水平(9分)20、商业(集贸市场)设施(27)建成区至少拥有集中便民集贸市场1座,且市场管理规范无有21、公共文体娱乐设施(28)公共文化设施至少1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场(所)、影剧院等达到22、公共厕所(29)建成区公共厕所覆盖率(%)50100总体实施规划4.1提升社会经济管理水平4.1.1提升公共财政能力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之年,也是三河镇被列为首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之一的起始年,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是:财政收入增长7%;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引进市外资金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4.1.2构建“和谐城镇”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引导失地农民积极参加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低保”服务网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并实施动态管理;大力进行农村敬老院建设,解决农村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推进农村医疗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二是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权益;三是做好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扶持、制度保障,稳定扩大就业水平;四是结合发展旅游和创建国家卫生镇,加大文明创建力度,不断强化居民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五是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高标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稳步推进“平安三河”建设。4.1.3做强主导产业目前,三河镇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已形成口杯、汽车配件、铸造、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企业外向度高,产业延伸至长三角,具备了广阔的招商领域和发展空间。在“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期间,将重点打造以安徽富光塑胶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口杯及其配套产业集群,以皖安汽保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以飞虎机械为主的铸造产业集群,以中和祥食品为主的旅游产品产业集群。除主导产业外,大力开拓新兴绿色产业。旅游业以“水乡古镇”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品牌,融入省内外旅游市场;进一步发扬巩固传统商贸业、现代商贸流通产业、饮食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等。4.1.4降低单位GDP能耗方案实施期间,三河镇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单位GDP能耗。一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有效降低能源使用的碳排放,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形成以绿色、低碳为主的增长方式;三是提高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生产、消费的管理水平。通过上述三方面措施,力争将三河镇单位GDP能耗降低至安徽省平均值以下。4.2增强建设用地集约性4.2.1加快总体规划修编,加强城镇规划管理一是高标准完成《安徽省三河镇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以及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等,将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指标要求有效落实在各层次规划编制过程中,并在规划编制与实施中建设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二是完善建设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架构,配备专职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制定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三是建立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镇容秩序、街道管理、防灾、交通停车等管理制度,提升镇容镇貌。4.2.2工业园区建设集约节约,严格遵守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河镇拥有三河镇工业集中区一处,目前一期1.9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并在不断完善中,园区的自来水管网已铺设完毕,修建了园区景观大道部分段及纬八、纬九路基工程,架设了园区专用高压线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已入驻企业30余家,其中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的达9家,初步显现了园区的积聚效应。方案实施期间,即将启动三河跨河工业园区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对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进行统计,总占地面积为191.07公顷,平均建筑密度为20.46%,平均道路面积比例为37.54%。工业项目绿地率均控制在20.06%。三河镇工业集中区的建筑密度、道路面积比例和绿地率指标较为合理,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建议引导企业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扩建时优先考虑利用自有土地。4.3有效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节能减排能力4.3.1道路交通实施市政道路建设,拉大道路框架,继续实施修建1500米长的南京路和1600米长的界河路工程;振宁路向东延伸至杭埠河大堤;争取市里建设环湖南路至三河,打通合肥-三河主动脉;4.3.2排水系统由于现有污水管网覆盖率低、污水处理效率不高、污水处理量逐年增大等现状,三河镇政府将针对现有污水管网系统进行改造建设:(1)改造破损管网,对破损的检查井和截流井进行修缮;(2)规划期内在主镇区新建污水管网覆盖16条街道,共18490.5米;(3)工业集中区内新建5000m3/d的污水处理厂1座,并新建污水管网7492米,覆盖6条街道。4.3.3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包括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小南河故道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设施设备和环境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具体包括:(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沿杭埠饮用水水源地上下游设置保护水源警示标志牌20块、取水口沉淀拦污池1座、隔离防护栏200米。(2)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垃圾分类中转站1座,垃圾处理站1座,垃圾堆肥厂1座,挂钩式自卸垃圾清运车2台、挂臂垃圾箱50个、双桶式垃圾收集桶50个。(3)小南河故道环境污染防治项目:①沿小南河故道设置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座,对周边小区的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式处理;②对小南河故道河道进行清淤,护坡;③对小南河故道进行生态恢复;④引入杭埠河水,改善小南河故道水质。(4)环境监管设施设备:移动式环境监测站1台,其内包括空气中SO2、NO2、PM10等快速检测设备,地表水和生活污水中pH、SS、BOD5、CODCr、氨氮、总氮、总磷等快速检测设备,饮用水中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铁、耗氧量、氨氮、氟化物、砷、硝酸盐氮、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快速检测设备。(5)环境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开展饮用水源地监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地表水环境整治宣传及培训。开展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治理设施后期运行管理人员培训等配套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镇、村环境监管机构,年度不低于3场环境监管人员和治理设施后期运行管理人员培训,不低于3次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其中1次大型活动)。4.3.4可再生能源在古镇修缮建设中,主要的工程包括民居修缮工程、旅游接待中心、旅游配套的酒店餐饮类工程。这些工程中选择的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形式不得破坏古镇风貌,可优先选择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技术。在新镇区的建设中,将主要建设行政办公建筑、工商业设施、保障房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在酒店、餐饮、医疗类建筑中,将大力推广太阳能集中热水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土壤源热泵技术;在行政办公、学校类建筑中,将大力推广应用水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土壤源热泵技术;在新建的居住建筑中将大力推广太阳能集中热水技术,可配合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热水技术;在居民聚集区可推广沼气集中供应技术和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暖技术。表4-1三河镇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类别及范围类别范围“集中集热-集中供热”太阳能热水系统酒店宾馆、公共浴室“集中集热-分户供热”太阳能热水系统低密度多层住宅太阳能光伏发电公共建筑的公共照明部分太阳能照明工程市政照明、景观照明浅层地热源热泵系统公共建筑、酒店、宾馆、医院沼气技术集中供气站生物质气化技术集中供热站4.3.5建筑节能对新建的旅游服务中心、三河镇护城河公园、三河市场,严格参照国家建筑节能规范约束项目设计、施工,以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三河镇当前社会民生住房建设,将新建保障房三河新埂家园作为建筑节能及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实施项目,遵循“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性能,实现以节能为主体,包括节材、节水、环保全方位绿色住区。4.4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准4.4.1改善镇区居住条件突出宜居优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住房的需求;优先保证安置用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疏解旧区居住人口和改善居住环境。方案实施期间,重点完成安居苑三期和新埂家园两项回迁安置工程进度,继续开展护城河及部分街巷房屋立面改造。4.4.2扶持农村综合发展结合三河自身优势,以工业理念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依托主打品种和特色产业,对现有种养基地统筹规划,发展城郊型、观光型农业,完善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按照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的标准和要求,一是完成新农村的村庄规划布局,继续完善木兰村新农村建设,建设一到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二是结合新农村村庄规划,加大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乡村道路平坦、林网优美、沟渠畅通;三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带,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四是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主动参加三产开发与服务,有效提高收入。努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580元、家禽85万只、苗木花卉1000亩、菜瓜果1.8万亩、花生1000亩、水产1.5万亩、培育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4.4.3提升商业设施品质结合城镇建设改造工程,改善镇区人居环境,加大商贸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建设三河古镇和村庄“二大”商业和商品交易、商业服务、旅游服务和现代物流“四大”功能区:(1)“二大”商业层级镇级农贸市场体系:三河农贸市场片区、杨婆农产品批发市场、茶棚滨湖集贸市场、渔港码头鱼市;商业入口:美化西街入口处和鹊渚文化广场入口商业;古镇风情街:美食街、文化娱乐街(万年街)、购物街(西街和中街)。村级针对农民消费、农资销售和农产品流通等问题,不断完善以“日用品便民放心店”和“农资便民放心店”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流通体系,实现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点,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便利、实惠、安全的服务。同时结合乡村旅游,培育特色“农家乐”。(二)“四大”功能区包括商品交易功能区,商业服务功能区,旅游服务功能区四大功能区。具体方案见附表所示。4.4.4增加公共文体娱乐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图书阅览活动,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促进文化、教育、卫生、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4.4.5合理布局公共厕所为提高整体环境卫生质量,改善现有硬件设施,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河镇政府将新建生态型公厕10处,总建筑面积预计达到1000平米以上,并配以三格化粪池10座,对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同时配备吸粪车1台。4.5彰显城镇徽中水乡文化特色古镇内沿河风貌带保持原特有的水乡传统特色,所有该范围内的建筑为坡屋顶,色彩为黑、白、灰色调,功能以居住及公共建筑为主。河水流畅、洁净,河岸布置驳岸、栏杆、休息座椅等具有水乡传统特色的小品,沿河绿化的设计也与水乡古镇风貌协调,树种选择符合历史环境。图4-1古镇老街新城的建设在古镇特有的景观环境下,建筑的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该与保护对象相适应,建设活动内容应该服从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遵循“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绿化带”的原则,其建筑形式在不破坏古镇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新建筑鼓励低层,建筑高度执行“三河古镇历史街区高度控制规划”,一切修建需在城建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比较大的建设活动、环境改变要经专家评审。图4-2新区建设4.6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4.6.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河镇拥有十分深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庐剧的发源地,素有"庐剧之乡"的美誉。同时,三河镇传统工艺技艺:羽毛扇、三河米饺、桂花汤圆、杆秤;民间舞蹈:闹花船、河蚌舞;民间美术:剪纸、指书;民间消费习俗:中和祥糕点、包心粑粑等10个项目先后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1月1日起实行的《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中对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定了详细而明确的保护措施。从保护、利用、延续等各方面入手,努力保持其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4.6.2各级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保护三河镇现存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为33处。其中古墓1处、古建筑32处。三河太平天国城墙及古民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县桥、辛福桥、朱氏旧宅、中和祥老字号、三河城隍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4-3太平天国城墙图4-4三县桥表4-2三河镇现有历史风貌建筑一览表序号历史建筑名称建设年代现状位置1三河太平军城墙(省保)清代三河古城区东街一小2三县桥(县保)民国三河南街居委会小南河上3辛福桥(县保)60年代滨湖村与龙安村交界4朱氏旧宅(县保)清中、晚期三河西街居委会小月埂5中和祥老字号(县保)清代三河中街居委会中街6三河城隍庙(县保)民国初年三河南街居委会万年街7杨振宁故居民国三河南街居委会南街中段8刘秉章旧居清代三河南街居委会下横街9孙氏旧居清代三河南街居委会下横街西街10万年禅寺宋至现代三河南街居委会11森园酱坊民国三河东街居委会东街中段12黄水井清代三河东街居委会东街中段土地庙院落中13仙姑楼清代三河中街居委会东街中段中和祥院中14刘同兴隆庄清代三河中街居委会西街东段15小月埂古民居清中、晚期三河中街居委会小月埂16三河老电动稻米加工厂民国三河西街居委会三河中学对面17郑善甫旧居民国三河西街居委会西街18李鸿章粮仓清晚西街居委会小南河西岸19孙大郢古井清代木兰村孙大郢内20青王人墩占墓葬汉代木兰村木棚郢北200米21木棚郢古井清代木兰村木棚郢西40米22罗斩新庄古井民国木兰村罗斩新庄北250米23建设石板桥清代建设村与滨锋村交界处24陈大郢古井清代建设村程大郢中姚则夫家西侧10米25郑大郢古井清至民国茶棚社居委郑大郢郑传玉家门前26王郢古井清代茶棚社居委王郢中27魏家小庙清代太华村魏大郢28张大郢古井清代滨湖村张大郢东5029河口王郢古井民国河口村王郢与孔小郢南100米30大董郢古井清代河口村大董郢中张宗照家门前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相关规定,结合《合肥市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中的相关内容,将三河古镇保护区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三个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在核心保护区中的保护项目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及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包括:古街、传统民居区、沿街风貌带(北起三杭路,西起小南河,南至中街,东至城河;古城墙外10米地环线以内部分;北起三县桥-南街,西起万年路,南至杭埠河故道,东至小南河);三河大捷遗迹(太平天国城墙、英王府即太平天国军大本营);古民街(包括故刘同隆公庄);一人巷古宅群、郑善甫故居等。核心保护区中不能随意改变现状,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它任何有损环境、观瞻的项目。在必须的情况下,对其外貌、内部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内部装修、损坏部分的整修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其它有关法令、法规所要求的程序进行,并保证满足消防要求。在建设控制地带即协调文物古迹及古城主要风貌带的完好所必须控制地段,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管理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能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以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功能应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对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除必须搬迁及拆除的之外,近期都应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环境的统一,远期应搬迁和拆除。在此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批准,审核后才能进行。环境协调区内的建设应与古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保护三河古镇外围完整的景观环境,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4.7建设项目汇总与空间布局三河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项目分为可分为道路、公园绿化、公共服务设施、新能源、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污水管网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和商贸流通服务业等共八大类,主要针对政府财政投资项目,根据总体实施方案及五个专项实施方案进行汇总,方案实施期限内,拟建设项目共59项,建设项目内容、投资估算、实施进度具体参见附表,空间布局具体参见附图。年度计划上述总体实施规划中所涉及的项目均在2015年前完工,期限与目标一致,具体参见附表。实施保障6.1配套政策各级主管部门的配套行政措施、政策、条例等为三河镇建设绿色低碳重点镇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对小城镇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的探索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是财政支持政策,在中央财政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地方财政切实加大投入,制定配套资金投入政策,形成以市、区、镇三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省级政府财政投入、中央财政支持为辅的政府财政投资体制。二是小城镇建设政策,三河镇是合肥市卫星城镇和18个重点镇之一,同时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省级试点镇建设倾斜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及时研究解决小城镇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推进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小城镇建设社会投入,通过制定金融政策,鼓励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6.2组织机构为保障绿色低碳重点镇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强相关项目的监督、审核、推动工作,三河镇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绿色低碳重点镇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职责和工作要求:负责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工程监管、制定绿色低碳相关的地方条例及政策。在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协调各部门工作、敦促项目实施、解决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监督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学习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三河镇自身特色、区位特点、区域优势,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绿色低碳小城镇。6.3资金概算三河镇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项目总投资金额约为32540.98万元,申请国家补助约为18311.49万元。其中:环境污染专项防治2200万元,申请国家补助1400万元;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12200万元,申请国家补助7500万元;建筑节能5800万元,申请国家补助5800万元;基础设施污水管网铺设与改造3810.98万元,申请国家补助1905.49万元;商贸流通业务8530万元,申请国家补助1706万元。除国家补助资金外,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渠道为项目融资,例如地方财政拨款、银行信贷(投资收益较高项目)、公司合营等方式。资金投入具体见附表。附表:三河镇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一览表大类技术类型及功能定位工程名称建设规模总投资(万元)申请国家补助(万元)实施进度环境污染专项防治生态治理技术小南河故道环境污染防治项目2km10006002014垃圾收集处理技术三河镇垃圾中转站1000m³2001502014三河镇垃圾处理站(焚烧)400㎡1501002013三河镇垃圾处理站(堆肥)400㎡1501002013垃圾分类收集项目全镇100802013饮水水源地保护警示牌设置,拦污池和防护栅栏自来水厂取水口100502012粪便无害化处理镇区生态公厕建设10*100m22001002013镇区三格化粪池建设10*50m3100802013环境监管设施设备建设移动式监测车1辆1501202012环境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宣传、培训、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后期运行管理培训等50202014小计22001400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专项实施方案太阳能集中热水与地/水源热泵综合应用新镇区新建居住建筑、保障房工程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毕马威数据资产运营白皮书
- 镇江外国语重点名校2026届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苍姓氏研究报告
- 2025年建筑工程类考试-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实务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100题合集单选)
- 机械行为异常检测-洞察及研究
- 2025夏季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招聘1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公务员考试-公安消防-经济警察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100题合集单选)
- 2025福建省三明市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导管癌复发机制-洞察及研究
- 英语思政课教学课件模板
- 2025护士条例专题培训
- 运用PDCA循环规范麻醉精神药品管理
- 《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课件
- 购买山地做墓地合同协议
- 绍兴市2025届小升初必考题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防酒驾课件模板
- 自来水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 2025年高级人工智能训练师(三级)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航空航天与国防材料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室外消防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PE管施工方案
- 控制室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