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08-4)_第1页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08-4)_第2页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08-4)_第3页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08-4)_第4页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08-4)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统筹发展衢州市教育局计划财务处张小根周正才我市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理念统领全局,按照“重在基础、着眼素质、追求特色、不断创新、提高质量、适度超前、争创名市”的思路,坚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教育“两年”活动,狠抓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建设和谐校园,着力提高质量,实现“四大转变”(从重硬件建设向重软件建设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从量的增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从2007年基础教育统计数据可反映出,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建设“教育名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均衡发展1、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继续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义务教育以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抓手,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2007年全市小学招生26292人,比上年减少805人;在校生152293人,比上年减少3206人;初中招生30556人,比上年减少1861人;在校生89830人,比上年增加311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9.96%,初中阶段巩固率99.98%;初中毕业生27230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93%;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94.07%,比上年提高2.77个百分点。各地按照“高中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要求,不断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提高办学效益。2007年全市撤并小学75所、初中16所,小学、初中数量分别减少到251所、82所,小学校均规模为607人、初中1095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30人、205人。教职工和专任教师队伍保持稳定,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全市小学专任教师7660人,比上年减少62人;学历合格率99.63%,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生师比19.88:1,比上年的20.14:1有所降低。初中专任教师5276人,比上年增加123人;学历合格率99.43%,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生师比17.03:1,比上年略有降低。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7.09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1.07平方米。生均图书小学22册,初中26册,均比上年略有增加。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由上年的5.9台增加到6.7台,初中7.4台,与上年持平。初中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为96%。2007年新增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78所,总数共154所,覆盖率提高到45.7%。2、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得到保障。全市在校残疾学生834人,其中小学641人、初中160人、高中33人;在校残疾学生中视力残疾49人、听力残疾259人、智力残疾289人、其他残疾237人;“三残”儿童入学率98.58%。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317人,比上年增加43人;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比上年增加5人。另外有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392人、初中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25人。3、学前教育普及水平逐步提高,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各地全面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创建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抓手,不断推动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1089所,比上年减少113所;在园幼儿70053人,比上年增加4113人;学前三年入园率90.5%,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幼儿园专任教师3125人,比上年增加258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9.66%,比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生师比22.42:1,比上年的23:1有所降低。4、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优质资源不断扩大。2007年全市普通高中25所(其中完全中学8所),其中省一级重点中学4所、省二级重点中学5所(2007年新增2所)、省三级重点中学1所(2007年新增);招生13897人,比上年减少358人;在校生42152人,比上年减少676人,其中省重点高中在校生27241人,占64.63%。专任教师2696人,比上年增加82人,学历合格率95.8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师生比1:15.6,比上年下降0.7。生均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其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为21.01平方米、55.34元,建网学校比例达到100%。5、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加速,招生人数继续增加。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启动实施“六项行动计划”,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32所,招生15550人,比上年增加1193人;在校生42927人,比上年增加3377人。中职毕业生11747人,其中获得职业技术证书的人数为6266人,比上年增加156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3.34%,比上年提高13.96个百分点。专任教师1563人,比上年增加86人,师生比1:27.46;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0.81%,比上年提高5.25个百分点。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1.56平方米,生均图书16.46册,生均仪器设备值为1285元。全市共有省级实训基地10个、省级示范专业15个。6、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学校基本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衢州市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投入131355.9为万元,比上年增长29.74%,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25.52%,比上年增长2.34个百分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07%,比上年增长0.25个百分点。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439.10元,比上年增长23.71%,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不含校舍建设费,下同)为312.3元,比上年增长58.94%。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4217.58元,比上年增长18.62%,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426.43元,比上年增加49.94%。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467.44元,比上年增长16.26%;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80.77元,比上年下降14.44%。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615.38元,比上年增长38.07%,其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157.79元,比上年增长74.37%。学校基本建设保持稳步推进的势头,2007年全市完成投资38837.6万元,比上年增加6598.5万元;竣工建筑面积3865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9984平方米。二、基础教育亮点纷呈协调发展1、农村教育“五项工程”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从2005年到2007年完成343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改造面积32万平方米,使中心学校吸纳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服务半径得到扩大。市委厉书记专门批示:“我市农村学校“四改”工程抓得早、抓得好,得到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为百姓办了实事,也有效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希望各地继续做好后续工作,善始善终完成“四改”任务。与此同时,大力推广强弱学校结对帮扶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农村弱校教育质量。”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覆盖面逐年提高。2007年全市共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6541人次,资助金额为2252.7万元,受资助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7.69%;享受爱心营养餐共计108242人次,补助金额为1184.56万元,享受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22.36%。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计划全面完成。2005-2007年全市共有121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以“三新一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组织617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市级集中培训,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初显效益。2007年共组织拍摄优质课程282节,上网课程达到782节,网络访问量近16.3万人次,有效地传播了新课程改革理念,促进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2、职教“六项行动计划”实施顺利。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初见成效。中职学校根据我市重点发展“410”产业的需要,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做大做强相关专业,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为特色产业集群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2007年各地政府加大实训设施的投入,4个专业被确认为省级示范专业,6个基地被确认为省级实训基地。巨化职业学校的化工实训基地被教育部确认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专业课教师技能培训工作启动,“双师型”教师比例达48.3%,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2007年暑期全市选送166名教师参加省厅组织的高技能教师培训,40名教师参加省职业技能鉴定师培训,25名教师参加省厅组织的“职业指导师”培训。此外,还组织了180多名教师参加的全市中等职校专业课教师暑期培训班,培训范围涉及计算机、机电、美术等10多个专业。校企合作工作不断推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通过“订单、技术、文化、办校”,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了学校与企业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面向行业、企业办学。重点骨干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各县(市、区)按照“调大、调强、扶优、扶特”的原则,统筹辖区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重点建好1—2所骨干职业学校。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职校2所、省一级重点综合高中1所、省一级重点职校3所、省二级重点职校2所、省三级重点职校2所。助学奖学行动计划经费落实,按时足额到位,实施规范有序。2007年下半年一二年级在校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获得奖学金学生236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3、教育“创强”成效显著各县(市、区)

深入开展教育“创强”活动,提升区域教育整体实力。全市2007年通过评估的市教育强乡(镇)22个,省教育强乡(镇)23个。截至目前,全市93个乡(镇)中有省教育强乡(镇)73个,占乡(镇)总数的78%,市教育强乡(镇)79个,占乡(镇)总数的85%。继龙游县成为第3批省教育强县、柯城区和江山市成为第4批省教育强县后,衢江区、常山县在2008年初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县验收。开化县已向省人民政府提交省教育强县申报材料,各项迎检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4、“教体结合”工作特色明显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开展,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坚持“教体结合”,继续举办市级学生单项体育比赛和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实施在市级及以上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小学生在入学、转学、中考加分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2007年,衢州市新星学校等15所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体育特色学校;衢州中专被授予“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称号;衢州一中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三、保障我市基础教育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较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各地积极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努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使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地理条件、人口变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布局过散、办学规模小、设施破旧、师资力量不足的小学,已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薄弱的学校群体,急需进行调整改造。2、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偏低。新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提高到小学230元/年、初中330元/年。学校尽管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但因物价上涨等因素使办学成本不断提高,部分钢性支出(如水电费,日常维修费和必要的办公费及差旅费等)必须开支,所以生均公用经费仍然入不敷出。如按照新标准,开化县2007年将增加公用经费192万元,而原来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年仅蒸饭费一项就可收入210万元左右,取消了蒸饭费,给学生家长减轻了负担,但学校的饮事员工资、燃料费等无钱支付。所以,尽管2007年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学校正常支出的需要。3、生均图书仪器计算机数量不足。2007年生均图书小学22.58册、初中26.24册、高中27.15册、中职16.46册;计算机生机比小学14.78台、初中13.42台、高中8.66台、中职6.89台,大多处于全省靠后水平。其中初中、高中计算机生机比全省最低。尤其是农村学校起点较低,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数量不足、质量不符,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无力添置,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需要,难以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4、学校债务影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我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教育投入,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教育结构日趋合理,为今后我市教育事业在更高平台上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资金投入是靠学校自身借贷、集资筹集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7年,全市基础教育负债累计额为13亿元,其中:义务教育负债6亿元,约占46%。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贫困生入学的目标,导致基建经费减少、发展经费被挤占、挪用。据统计,2007年全市基建拨款增长为-22.98%。面对巨额债务,有的学校每年的贷款利息都已无法支付,更别提偿还本金,学校实施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四、加快我市基础教育统筹发展的建议对策1、调整改造农村小规模学校,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坚持“优布局、促均衡、提质量”的目标,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校布局,不断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对义务教育农村小学进行全面梳理,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充分考虑城镇化建设、移民建镇、下山脱贫、人口增长与流动、学龄人口变化的影响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学的原则编制农村小学调整改造规划。撤并一些布局过散、办学规模小、设施破旧、师资力量不足、质量难以保证的小学;同时对需要长期保留的学校,根据“牢固、安全、实用、经济”的原则,通过改造破旧校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配套生活设施、建设体育活动场地,使之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完成全市6个班(不含6个班)建制以下的农村小学调整改造任务,从而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教育投入是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必须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发展教育,逐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在中小学各项经费投入中,公用经费是薄弱环节。根据测算,目前衢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如按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不少于350元/生·年,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不少于550元/生·年的标准拨付,才能基本满足学校正常运转的需求。因此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必须在保工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运转的水平,争取到2010年达到中央制定的基准定额。同时,要充分改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问题,按照“谁出台政策、谁出钱”的原则将当地出台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贴、补贴、福利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抓紧推进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收入,把教师待遇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列入财政预算和统一发放。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大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正陆续进入大规模改造、维修阶段,还应保证维修经费的落实。要继续以“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等要求作为标准,把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情况作为考核党政领导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经费困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使广大校长和教师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