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质量研究面临的问题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当前社会质量研究面临的问题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当前社会质量研究面临的问题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当前社会质量研究面临的问题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当前社会质量研究面临的问题获奖科研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社会质量研究面临的问题获奖科研报告摘要:社会质量在西方国家也属于一个相对年轻的概念,并且引入中国后也是刚刚起步,并未很好地与中国的知识系统很好的融合,那么在移植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所以,在对研究社会质量相关问题的同时,关注社会质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问题,甚至该理论本身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社会质量;自足性;适用性

社会质量研究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社会学研究分支,它为人们观察社会、理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特别是对社会质量进行测量、分析和研究社可以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这使得社会质量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社会质量是一个很新的概念,虽然我国有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相关概念,如王沪宁于1989年在《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中国:社会质量与新政治秩序》;吴忠民1990年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论社会质量》等文章。但其真正受到重視其实是要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并且是在西方国家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当时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大等相关背景下,学界从社会质量这个视角观察社会和政治,也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结果。

在西方国家广受欢迎之后,中国也很快地接受了社会质量这一概念,特别是近十年,社会质量研究在我国从方兴未艾逐渐地变为一个很受欢迎的概念。这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而来的,随着GDP的不断增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显着。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对于社会公平的渴望便逐渐地显现出来,当然党和政府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政策制定和政府行为等方面开始加大对于相关问题的投入和关注。在这一社会事实下,学术界也紧跟社会发展,开始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时,学术界从两个方向展开探索,一是吸收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一是提出本土概念。对于国外相关成果的吸收,主要是先引进相关成果和最新进展,逐渐消化,进而在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作出适度的修正。提出本土概念则是,直接扎根中国实际情况,从理论、概念、应用、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不过,这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理想类型,真正的实践大多是即吸收了外部的理论、也结合了本土的实践,也就是说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学者、不同的研究中各有所偏重而已。社会质量这一概念或研究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因为中国也面临着可持续的问题,以及人们对自己出了经济生活以外的其它领域也开始有所关注,所以学术界必然也会随之关注这些问题。而西方国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前也恰恰面临过类似的问题,进而他们提出的社会质量理论和相关概念便自然而然的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从而开始在学术界的努力下开始大力引进相关研究的成果,并与国际学术界有所交流和合作。

不过社会质量终究在西方国家也属于一个相对年轻的概念,并且引入中国后也是刚刚起步,并未很好地与中国的知识系统很好的融合,那么在移植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所以,在对研究社会质量相关问题的同时,关注社会质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问题,甚至该理论本身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一、西方社会质量理论的理论自足性问题

其实在社会质量被提出的时候,欧洲学者们本身也意识到了该理论的自足性问题。这要从这一理论的建立说起,西方的学者在构建这一理论的时候是把它当做一个体系来看的,也就是说其本身能够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他们讲社会质量看做是“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这体现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唯实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社会是一个实体,人是生活在社会中并受到社会制约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通常会从结构、功能等角度切入某一社会问题,结构之间,各功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就像是社会有机体的那种比喻,社会质量理论也继承了这一点。那么,正式的、官方的社会系统与相对独立的、个人化的系统便自然会有所相互影响,并且正式的系统的影响力会更大。于是学者们便从三个角度对理论进行创造:一是建构性因素,这是在横跨上述两种重要紧张关系中,自我实现过程与各种集体认同形成过程互动的结果;二是条件性因素,社会质量理论强调的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的条件性因素是衡量社会质量高低的关键;三是规范性因素,在将建构性因素和条件性因素连接起来的基础上,规范性因素被用来判断社会质量的适当性和必要性程度。那么这必然会让然在两个个方面产生联想。

首先,既然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唯实论的基础上的,那么自然要接受来自唯名论的审视。特别是在社会学发展到21世纪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传统社会学的那种浓厚的唯实论味道,从各个角度对这一范式进行批判。无论是符号理论还是建构理论,各式各样的新理论纷纷诞生,这都使帕森斯所代表的那一时代被人们抛弃。从而,社会质量在出发点上便受到了质疑。

其次要是对社会质量的三个角度进行超越。在这个问题上,要跳出单纯关注条件性因素的藩篱,透彻解析三组因素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二、社会质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于中国来说,社会质量理论本是以一个外来的西方概念,并不是诞生在中国的土壤上。最主要的问题是它本不是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既然不是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现实的情境下诞生的,那自然就从源头上不能对其照搬照抄。

林卡等学者认为从和谐社会和西方流行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角度看,二者是具有某种共通的,所以,用社会质量理论的相关概念和指标(特别是一些国际通用指标)对中国进行衡量是有着相对来说共通的基础。但中西方模式的差异还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存在已久,即西方社会学理论和范式的中国化问题。也就是说,社会质量理论和现存的测量指标是否适应中国的现实,这本身已经不是这一具体问题的独立状况了,是一个社会学(或者社会科学)的中国化问题。

对于该理论的适用性的探讨其实也并非仅存在与中国,因为即使是在西方国家内部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如在欧盟内部,欧盟东扩后纳入的东欧国家与西欧、北欧国家都不同,西欧和北欧国家也有差异。

要解决这一问题是需要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努力的,也非短时间就能解决。首先,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各学科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各个学科之间都应该保持交流,发现最新成果,转而为自己的学科所用。其次社会质量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虽然总体是探讨社会,但是各种指标和各个维度也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心理等多个领域的基础上的,这也需要在不同学科内发现最新的中国化成果,进而引入社会质量的研究,对社会质量指标的测量进行不断地修正。

三、社會质量的类型问题

张海东认为不同社会之间,甚至统一社会内部也存在着高低差异,这既是一个历时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共时性的问题,用同相同的尺度测量有差异的社会是存在问题的。虽然西方学者并未注意到这一问题,但是中国的社会质量研究者很早就关注到了这个现象,并且进行了类型划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本文开篇提到的两位作者的两篇文章。

所以,关于社会质量的类型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理论的适用性问题,二者是同源的。适用性问题从不同国家的角度提出问题,强调的是文化、政治等大方面差异导致适用性问题。而类型问题关注的是社会之间的区别、或者社会内部可能由于地域、经济、群体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也会导致同一指标或者同一测量的适应性存在问题。

四、社会质量理论发展的可能方向

首先,社会学基本范式的宏观和微观的取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或争论,两方中的任意一方都没有能彻底地说服对方或战胜对方。现在的情况是,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思考的诸多社会学理论范式在国际上处于强势地位。而中国的现状是社会理论多为由外引进,所以必然会有所滞后,这个滞后大概会有二三十年,所以现在中国国内宏观视野下的社会学范式比较流行,这一情况的具体表现是对于定量研究的执念。那么基于社会唯实论的社会质量理论必然会在国内有着较好的市场,因为其体现出来的是对于指标的分析,表现形式是定量的,会产生出量化的研究结果,这与现在的学术界是相符合的,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比较流行。不过,也希望学术界的有识之士能够从质性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能够产生另一种范式下的社会质量研究成果,这对于深入理解社会质量问题,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第二,要引导社会质量研究、社会质量指标体系与我国的现实相适应。社会质量的研究,最终体现出的是对于指标的描述,那么建立一个好的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的。这种测量指标要符合中国的现实,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不同文化、不同经济、不同群体等等之间的差异,建立不同的指标或者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的指标。这有这样才能如实地测量出有意义的结果。前提是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在理论上本土化和中国化。现在社会质量研究主要是从四个维度着手,但这四个维度的分类法显然就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这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质量所应关注的问题,才能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