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广告深度调查报告前言
移动广告一直维系着众多开发者的利益,作为盈利模式较为清晰的领域一直倍受关注,为此,雷锋网邀请移动广告领域的一众从业者就移动广告的话题做多角度的分析。
之前若是提起移动互联网营销,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只会想起“短信营销”。这种方式虽然较为成熟且能带来一定效果,但过度使用也让消费者开始厌倦。随着移动终端性能的不断提升、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和AR(虚拟现实)技术的日渐成熟,给移动互联网营销带来无限可能,也为广告主带来新的惊喜。其中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潜力不可小觑。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9亿,渗透率达到53.4%。如此广泛的受众,将会让移动营销成为最重要的营销手段之一。
移动互联网营销的趋势
本文作者为有米传媒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李展铿。2010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年4月与陈第共同创办广州优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即有米传媒)。
“之前若是提起移动互联网营销,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只会想起“短信营销”。这种方式虽然较为成熟且能带来一定效果,但过度使用也让消费者开始厌倦。随着移动终端性能的不断提升、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和AR(虚拟现实)技术的日渐成熟,给移动互联网营销带来无限可能,也为广告主带来新的惊喜。其中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潜力不可小觑。
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优势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9亿,渗透率达到53.4%。如此广泛的受众,将会让移动营销成为最重要的营销手段之一。
营销传播的本质是对消费者时间的“抢占”,移动广告恰好在碎片时间出现在人们的眼中,这些碎片时间连在一起,构成整体时间,移动互联网营销价值在碎片时间得到充分体现。
对于移动营销而言,一台手机只代表一名受众,移动设备的“唯一性”是精准营销的前提。透过用户行为分析和数据挖掘,广告主与消费者可以达到一对一的沟通效果。
移动设备具有其他广告载体所不具备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广告进行观看视频、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浏览网页、下载程序等行为。
移动设备的屏幕相对较小,这一特性决定了受众更容易专注于广告信息,反而得到更佳的营销效果。
手机APP成为品牌广告传播的重要渠道
随着智能机的发展,手机APP(即手机客户端,包含手机软件或手机游戏)已成为品牌广告主传播的新渠道。在国外,数百家品牌广告已开发了自己的APP,并且进行了推广运营。例如杜蕾斯宝贝计划APP,安装应用后,你将体会到照顾一个baby是一件多么费劲的事情,而且他将会告知你Facebook上面的好友—你当爹/妈了;要让baby停下来的唯一方法就是购买一盒杜蕾斯产品,并且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这个极具创意的应用很好的阐释了产品的价值。
在国内,大众汽车、农商银行等也在合作伙伴的帮助下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在国内提供品牌移动营销服务的机构中,有米拥有产品设计和创意团队,将传播讯息与用户喜好结合,为广告主订制专业的品牌APP,协助广告主占领手机桌面,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沟通。以农商银行为例,有米曾联合一家广告公司,为广州农商银行订制一款《拍摄笑脸》的应用,用户可以使用这款手机应用拍摄微笑表情,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可以自动给出“幸福指数”的评分。用户笑得越可爱,APP给出的分数则越高;此外,用户可以分享到微博、空间来比较幸福指数。这款APP充分与消费者互动,让消费者体验广告主产品–太阳信用卡“购物幸福”的品牌理念,消费者与广告主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收集幸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G时代移动营销传播的趋势
SoLoMo是当今最热门的词汇之一,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整合而来的六个字母SoLoMo概念风靡全球,被认为是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样,移动营销的大方向也正在朝着“互动”和“与地理位置结合”的方向发展。
“互动”是指消费者接受广告主传达的信息并作出反馈的过程,是与广告主之间达成一对一的沟通,除了此前提到的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外,还有达成某项任务、玩游戏等方式。
对区域类广告主,例如需要同城团购、区域促销的客户,帮助他们找到区域目标受众并且定向投放则显得非常重要。从传统的IP定位到运营商基站定位再到GPS定位,广告投放的精度从几千米缩小到几十米,大大提升了营销效果。
广告主如何进行更有效的移动营销
基于我们积累的营销经验,建议广告主从几个方面加强,进行更有效的移动营销:
制作富有创意的APP。与消费者沟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进驻用户的桌面,企业可以制作富有创意的手机客户端,通过广告平台等渠道进行曝光,让用户下载并且持续使用。对于部分不希望单独开发应用的企业,使用米汇APP定制平台,可低成本快速创建企业应用,从而可以与广告平台无缝对接,达到有效的移动营销效果。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的互动、分享功能。移动设备的一大特性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互动和分享,消费者一旦认可广告方案,就会主动地分享给好友。广告主达到病毒式营销和口碑营销的目的。让用户获得真正的实惠。在参与营销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实惠,才会更好地激发用户互动、分享的欲望。以天翼院线通为例,用户使用院线通订购电影票,不仅以优惠的价格购票,还可以免去排队购票的麻烦,甚至能够使用APP选择座位。目前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肯定移动营销的价值,把预算放在移动营销上面。有米作为服务平台,将在构建更全面的广告数据库、用户行为分析、数据挖掘方面做得更为深入,协助广告主进行更精准、更有效的广告投放。
中国移动广告的出路在哪里
本文作者欧阳军波,芒果移动广告优化平台运营经理。拥有6年运营推广工作经验,历经从传统门户到电子商务的转型。
移动广告行业的春天似乎已经来临。在最近的一年时间里,有近60家大大小小的移动广告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相继诞生。这其中不乏根正苗红的名门望族,也有不少靠资本支持的新兴权贵;有所谓专攻精准投放的技术派,也有号称实力超强的市场派。数据或许能反映移动广告行业的巨大潜力。据DCCI在一份报告中预测: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广告规模将达57.2亿元,增幅为92.6%;而明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亿元。
不过,尽管如此,移动广告行业仍然备受争议。
一方面,移动广告蓬勃发展,但开发者收入依然较低。据芒果移动广告优化平台此前发布的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移动广告行业报告显示,移动开发者9月份在各广告平台上平均的eCPM仅为0.78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同期国外移动广告的eCPM。除此之外,各家移动广告平台eCPM阶段性的时好时坏也直接影响到了开发者的实际收入。
另一方面则来自一些广告主们对于移动广告行业的担心:
手机屏幕太小、移动端转化率不高、App良莠不齐、效果难以监控、数据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等等。而由于品牌广告主的参与较少,中国移动广告行业的成长也就处于一个“营养不良“的状态,算不上一个真正独立健康发展的行业。因此,这个时候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移动广告的出路在哪里?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明而喻。广告主们无论是对于移动广告市场不规范、APP参差不齐的异议,还是对于广告形式不丰富、有效率转化不高的担心,这都是部分广告主们在与移动广告行业打交道时的第一印象。这些不好的印象造成一大部分广告主对移动广告行业驻足观望,不愿迈出第一步。而扭转这些广告主对这个行业的不利认识,我认为除了在宣传介绍方面不遗余力外,关键在于我们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并建立行业规范和第三方移动广告监测体系。
从广告形式来说,美国移动广告市场比较成熟的视频音频等富媒体、全屏插页、个性定制、HTML5等各种互动性强的广告形式都是可以借鉴的。而建立行业规范甚至是标准,那就需要各平台分工合作,相互服务相互制衡。如从广告的创意到投放效果的统计;从受众行为的分析到RTB系统的研发;从专门服务广告主的DSP到专心服务媒体端的SSP,等等。这样也就打消了部分品牌广告主的疑虑。
当然,建立第三方移动广告监测体系不仅会促进移动广告市场的繁荣与爆发,也为移动广告GRP体系的建立和打通跨媒体评估体系提供了数据基础。据了解,目前秒针等企业已经推出了移动广告效果监测体系,包括宝洁、可口可乐、妮维雅、福特、索尼、香奈儿、百胜餐饮集团等知名品牌广告主已对采用第三方SDK监测产品表示出极大兴趣。这无疑会使整个移动广告行业如虎添翼。
二次“进宫”
二次“进宫”是指移动广告行业特别是各平台为适应行业新发展新特性下的“回炉再造”。
众所周知,目前困扰着国内广告主的一个问题是:投放在移动市场上的广告并不是很精准,造成的用户有效转化率也就偏低。如此一来,广告主们担心自己的投入是否值当,移动广告企业也对白白浪费的流量倍感惋惜。因此,我认为以下三种方法可值得借鉴:
1、数据挖掘,精耕细作。如分析出用户移动上网浏览行为,分析出手机终端、APP使用习惯、浏览兴趣内容、使用地点、时间段、历史行为等,从而建立起不同的用户行为模型。这对于广告的投放无疑会大幅提升精准度。
2、实时竞价,买卖公平。Adfonic的CEO表示实时竞价会成为移动广告买卖的最佳渠道,但需要一套适合的透明的拍卖系统。对于多数广告商而言,因为有许多竞标者在为自己的广告存货竞价,实时竞价让他们对于广告存货有更佳的把控,同时获得更高的收益(eCPM)。这就对移动广告行业提出了一个要求:既然要建立拍卖系统,那如何保证这个系统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3、擅用LBS,垂直细分。高精度匹配用户习惯,包括用户的移动路线、兴趣、位置停留、时间节点、APP类别等。通过LBS以及数据技术,LBS广告可以把适当的广告投放到适当的人群,让用户及广告主皆得益。当然,涉及到隐私的地方,前提是需要获得用户的许可。
广告平台的完善,更多广告主的参与,这不仅会大幅提升移动开发者的收入,也会促使整个移动广告行业高速发展。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移动广告行业也是如此。在线广告用了10年时间成就了今天的规模,站在在线广告肩膀之上的移动广告也许用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关键是我们需要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经验,探索一切可以探索的方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相信并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移动互联网广告现状:是什么为什么
“移动互联网广告”这个词,在两年前大概是一个非常有生机和诱惑力的说法。但如今,这个概念似乎已经变成了“乱”的代名词。
这是怎么发生的呢?
今年9月,金山和360先后在手机客户端推出了拦截广告的功能,并无一例外遭到了移动广告代理商和部分广告主的抵制。此事纷纷扰扰闹了两个月,最终也没有了下文。
事实上,原本就不会有下文。正是没有标准使得“渠道为王”的“潜规则”在移动广告业界横行;也因为没有标准使得金山和360所提出的恶意广告规则不被普遍认同;也正是没有标准,才有业者希望去主导一些标准。
移动广告到底是怎么回事?乱究竟是乱了什么?这个问题,随便找一个移动互联网业者都能说上个一二。但是一直没有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这正是这篇文章所要做的,并希望能通过这种梳理,找到乱象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移动广告淘金热
移动广告的淘金热潮,无疑是谷歌和Facebook两大巨头所掀起来。在移动互联网还不够普及,或者说移动智能设备还未形成用户基数的时代。他们在互联网上已经成为了广告巨头,无疑,在向移动互联网进军时,他们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无论是广告客户、广告技术、广告形式,乃至广告效果的控制,这都不是后来者一朝一夕能够赶上的。
如果追溯的再早一些,在谷歌和Facebook的广告营收还没有那么惊人时,再上次的广告热潮无疑是江南春的分众传媒所带来的。那是一次纯渠道的胜利,或者说“媒体购买统治一切”。分众开发出了楼宇电梯这个往常没有被发现的黄金广告渠道,先发优势成就了江南春的资本帝国。而后分众于2007年收购了当时最大的互联网广告公司好耶。最后的结果是,在分众的驱动下,互联网广告与户外广告的业务逻辑得以统一,都是依靠渠道的膨胀来享受整个国民经济和热钱投资带来的宏观增益。
而也正是此时,Facebook在大洋彼岸启动了第一个分类广告的项目。从此Facebook走上了与渠道整合完全相反的广告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Facebook与谷歌一样,执着于数据挖掘,并在广告形式上付出了数倍于谷歌的心思。被证明最有效的是Facebook广告是插入用户timeline中的产品广告,这些广告沿着好友关系链传播,按照用户偏好进行精准投放,并且能直接实现购买。
这两大趋势同时冲击了移动广告的先行者。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壮大和产业规模膨胀成为必然趋势的时候,广告和媒体无疑是最容易分享这种增长所带来的受益的行业。
那么这些先行者怎么做呢?
是的,渠道整合和数据挖掘——这是一切乱象的起源。
二、乱象:渠道整合
即便是现在,移动互联网也只能说是处于萌芽状态。无疑,它将改变这个世界,但到目前为止,改变得还不够。无论是软件硬件还是消费应用习惯,还有很长一段的增长之路。
这就意味着,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所有的移动广告入局者也并没有十足的经验和策略。
几乎每个移动广告公司,都是从渠道立身的。而且,目前还没有特别大的渠道——包括移动网络的运营商。
以早年SP的经验,绑定运营商与设备终端将占据较多的用户。但在移动互联网的实际操作中,这两项并不是足够的强势。因为在购买手机和使用手机的中间,移动互联网加入一个“应用与服务”的环节。而大部分的移动互联网消费者,都把消费诉求和运营流量放在了这里。
于是,如果需要获得更多的广告受众,手机应用和操作系统是必须突破的关键。
所有的移动广告公司都在努力争取更多的应用开发者使用自己的产品来发布广告——这是谷歌的玩法,然后对广告主宣称自己是渠道最广泛最坚挺的代理公司——这是分众的玩法,最后从来自装有自己插件的手机中获取机主信息并向其推送相应的广告——这是Facebook的玩法。
如果仅仅是三种玩法的杂糅,那么移动广告恐怕还称不上乱,只是“红海”而已。
但国内的移动广告在这三个方面,都开始以“拓展渠道”为目的导向来操作这些业务。
1、自己旗下的开发者和APP数量不够多怎么办?自己造!
对于移动广告公司而言,足够多内置自己广告插件的应用是业务流畅运行的保证。当自己旗下应用和开发者不够多时怎么办?最快的办法并不是去向开发者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直接拿开发者的成果来进行二次打包,并自己发行。
这种二次打包主要集中于安卓市场,事实上,一些移植自其它平台的应用和游戏,完全无法得知其在国内繁多的第三方市场上究竟有多少个版本。即时是官方市场googleplay中,也有许多被加入插件的二次打包应用与原版同时存在,有趣的是,有可能多家广告公司,每家打包了包含不同广告插件的应用上传至应用市场,与原版同名称同图标,至于用户会下载哪个,完全只能看运气。
二次打包可以算还比较有节操的。这种操作可以通过自动处理程序完成。而那些移动广告公司的自动打包程序,处理的最多的还是盗版书籍——这无疑是最方便的,每一本书,尤其是热门书籍,都有人会去下载单独的应用来阅读。书籍内容可以通过网络盗版获取,使用工具插入自己的广告插件,打包成若干个版本上传即可,比对应用和游戏的二次打包更加省时省力。随手打开一个安卓或者苹果的应用市场,搜索一下曾经热门的《盗墓笔记》、《甄嬛传》或者最近热门的莫言,看结果就知道盗版图书打包是一件多么热门的生意。
当然,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实上,还有许多拓展移动广告公司旗下APP数量的办法。其中最为等而下之的是利用工具自动生成毫无功能的应用。简而言之,就是这个应用可能只有一张图片或者别的什么简单素材,里面主要的部分就是移动广告展示的插件。这些应用大部分被包装以色情等元素。此前行政主管部门若干次整顿,主要就是针对这种应用的发布和传播。有趣的是,即便是移动广告业者,也说不清现在是否还有公司采用这种办法操作,但无一例外都不会承认自己这么干过。
2、面向广告主的移动广告数据造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几乎所有的移动广告公司都会声称自己拥有庞大的数据库,且在此方面深耕细作已致可以实现足够精确的用户展示策略。
但事实上,结合上述所说的二次打包现象,其实几乎所有移动广告公司的数据库都有至少一半的数据来自于人为的干涉。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和效果显得非常暧昧。
有趣的是,并不是每个移动广告从业者,尤其是广告销售都明白这一情况。在实际的访问中,有些人士声称“宣传册的数据确实并不完全可靠”,但有些却坚信自己公司的的业务数据是健康且完整的。
无论是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移动广告公司在整理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时,都不介意得出一个更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更没有节操的做法就是索性闭门造车,根据大环境的情况总结一份看上去很漂亮又不会引起惊奇的数据报告呈现给广告主看。
这些问题广告主是否知情呢?实际情况也是对半开。有些广告主,尤其是移动应用的开发者会很认真的研究各家移动广告公司的资料,并得出一个自认为有优势的决策;有一些则完全不在意。较为成熟的广告主,尤其是操作过传统的户外广告投放的成熟企业,会通过最后的转化率来考核评估在各种移动广告平台的平衡。但无法获知这些广告,是否真的给那些广告主带去了满意的用户和消费。
三、乱象:数据挖掘
几乎所有的移动广告业者都会对“数据挖掘”或是“精准营销”的概念奉若神明。不幸的是,这些从业者是真的信仰数据,虽然国内这方面的业务水平极为落后。
那么,广告主究竟需要哪些用户数据?移动广告公司又制造了哪些数据?
为精准营销服务的广告用户数据库,就好像一座倒立的冰山:浮在最上面的,是最为庞大繁杂的,但最为有效的核心,却在海底的最深处。
几乎所有移动广告插件,都会首先获取安装手机的识别码。这一数据通常被认为是有些意义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哪些手机安装了这些广告渠道的应用或者广告主的应用,并不能告知广告业者更多的信息。而且其中有些识别码如同PC中的肉鸡一样,除了一个数字外,毫无意义。
再往下,通常这些广告插件会试图获取用户的通讯录以及通话记录。这些数据构成了“精准营销”的的数据基础。有些广告公司试图在数据库中把这些通讯录互相关联起来,形成一个可监控的“传播网络”。但这个传播网络所呈现的,只是一个信息有可能到达的路径和范围,却不是必然——当然在宣传中这一点会被有意识的忽略掉。
下一步是手机中的短信内容和其他应用的输入内容。事实上,到这一步有许多手机已经将不再授予这些插件获取信息的权限。但在许多手机中,广告插件想获知一台手机所输入的所有内容,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包括其浏览器主要发起访问的目标,用户在短信和网络消息中常用的关键词等。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在正规的操作下,这一项应该是在用户使用内置广告插件的应用时,根据用户的使用偏好来在应用内推荐相关的内容和广告。但是目前没有哪家移动广告公司会介意把这种“偏好”收集拓展到自己的应用之外,深深植根于手机系统的底层。
最不幸的情况,莫过于监听通话内容和其他应用发往网络的数据包。这几乎等同于黑客行为,也可以说严重到违反了计算机安全法律。但这事是在发生的,虽然案例不多,但确实存在。幸运的是,这类隐私是用户可以自我保护的,但现实是还有许多用户不知道怎么摆弄自己的智能手机。
从搜集的案例来看,这些广告插件表现得比早年互联网的那些底层软件更加活跃,更加贪婪。曾经的一些底线已经在互联网时代被打破了,那么在移动互联网开局之后,很难让这些体验过快感的业务再把节操拣起来。但有趣的是,遭到投诉和被查处最多的,倒不是技术上特别严重的隐私窃取行为——真正需要隐私的人,会注意自己设备的设置;而对设备完全不懂的小白,他们的信息并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而是,识别码和手机通知权限。
这很有趣,但在移动广告从业者的描述中,这主要是由于广告主太外行造成的。很多急于求成的广告主,非常乐于看到大量手机上强制弹出自己的广告。这些广告停留在通知栏、弹出遮盖应用的主界面,甚至于直接让手机访问其广告到达页面。
对于用户而言怎么办呢?懂行的会全面封杀这些应用,仅从原生开发者那里安装。不懂行的就只能看见一个删一个。并不是说移动广告一定没有效果,但不得不说,没有任何一个是赢家。
移动广告公司及他们的客户,究竟需要什么数据?
抛开复杂的模型和公式,不去管中间的过程。完成最终转化的关键,是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这几乎是废话,随便一个高中生都知道让正在需求某物的消费者看到某物的广告是最有效的,但是近三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颁发给了解决需求与供给匹配问题的学者。所以这真是一个最容易又最困难的问题。
现实是,移动广告公司并不能完全实现这样的匹配,具体的效果,匹配度的比例,也没有谁能完全说上来。移动终端的“精准营销”其实是在碰运气,但正如现代广告业鼻祖约翰·沃纳梅克那句极其著名的话:“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白花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可是,“精准营销”和“数据挖掘”,到底挖什么了?
移动广告公司在同时试图延长用户在广告页面的关注时间以及广告本身的传播。但不得不说,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悖的。
就像导弹一样,先得把这个导弹发射到指定的位置,然后再让它爆炸。现在的状况是移动广告公司或者广告主希望这枚导弹一路从发射筒炸到目的地。
这个比喻具体到现实中数据挖掘的案例是,移动广告公司从原始的数据库中找到尽量多的展示位置和有可能触发传播的关系链,分别做了重展示和重传播的方案,结果最后执行变成了在所有的展示位置出现并触发用户终端的传播——那就像骚扰或者垃圾短信一样可怕。
此外,更多的所谓“数据挖掘”只是简单的关键字段的搜索。移动广告公司会把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匹配广告模式囫囵吞枣地移植到自己平台上,简单的向出现字段匹配数据的终端去推送广告,并称之为“精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如吞尾之蛇一般的行业生态
存在矛盾的,不仅仅是展示广告与营销传播的毫无策略性。本质上,目前国内移动广告的生态环境就是一个悖论。
对于最广大的普通移动应用开发者而言,推广的需求更甚于广告分成的需求。于是为了服务这些渠道的后端,通常移动广告公司都会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渠道来帮助自己旗下的开发者和应用做推广。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型品牌客户的广告单并不好拿,移动广告公司为了生存,又在向生存状态较好的应用,主要是游戏开发者拉广告订单。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循环:
移动广告公司和应用开发者就像两条蛇互相咬住了对方的尾部,然后开始吞食,最终这个奇怪的圆环将无限循环下去。
移动开发者要推广自己的应用,在移动广告中进行广告投放,并以下载安装考核ROI;然后再为了获得营收来加入广告联盟,在自己的应用中加入各个移动广告公司的插件,变成了推广其他应用的“渠道”。
这里有一笔账可以算,移动广告目前应用类的实际执行价格大约为8元一个CPM,即1000次展示,其中实现下载平均不到两个,新增单个用户的安装成本CPR在5元左右,而这些广告收入的分成是移动广告公司与开发者3:7。最为极端的情况是一个开发者的应用完全是依靠广告联盟推广的,那么他自己要先为每千个用户付出5000元的成本,然后再销售自己的这些用户,每千人每轮广告自己可以拿5块六毛钱,那么他需要执行893轮广告才能收回购买用户的成本——猜一猜,用户看了多少轮广告后删他的应用?
这就是移动广告业界的现状,一方面依靠传统大广告主的外部输血,另一方面在应用本身的层面把这些资金在循环中消耗完毕,再期待下一步输血。
不做改变的话,咬住对方尾巴的两条蛇,最终会只剩下两个头垂死挣扎。
五、破局之道
以上总结了目前在移动广告业中,可以轻易获知的主流信息。
广告主不够专业,移动广告公司自己刷数据,应用开发者为了广告竭泽而渔。这些大家其实或多或少都知道。
但更进一步的信息,为什么以及怎么办,并没有谁提出了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对于目前的移动广告业者来说,攘外必先安内。几乎所有移动广告公司都认为自己首先能够在业务规模上赢得竞争对手,才谈得上为业界建立良好的规范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这是一个囚徒困境,当所有人都这样想的时候,这个行业就没指望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看把握最底层命脉的苹果、谷歌和微软。事实上,它们都有推出广告相关的工具。但即便是谷歌或者facebook的广告,也是订单被层层转包,最后执行之时已经完全走了样。
移动广告的破局是一个极为宏大的命题,不仅仅与移动互联网或者科技行业相关。它的破局甚至于会动摇目前的金融业务格局。
因为,正如国外媒体所言,目前最优秀的科技人才,都在Google或者Facebook中研究算法,研究如何把广告推送到用户面前能够发生购买和消费。而二十年前这类人都在试图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或者创造新的设备。这些人架起的门槛和标准,会使得后来者一直在跟随的道路上,从未有超越或者更换路线的机会。
在广义的互联网经济领域,如果依然是靠游戏和广告来获得利润,这件事就不会终结。移动领域的大部分机会是交易性的,利润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价值的增长。而当真正开始务实求利润时,大家都会认为这家公司失去动力了——比如现在的苹果。
移动广告的破局,几乎只有两种可能——在这种近乎野蛮的丛林淘汰中,产生一批有实际用户价值的巨头,比如微博和微信,让它们来引导移动广告的主流,当他们教育了广告主之后,广告主在其他广告投放渠道上,也会专业得多;另一种,就是广告联盟的消失,广告平台与广告主客户直接对接,互相挑选与自己匹配的项目,不得不说,在这个方面,《捕鱼达人》干的不错——是的,这不是一个游戏,只是一个广告平台而已。
目前可以看到的进化,无非就是这样。稍微激进敏锐些的移动广告业者指出,横幅广告这种占99%绝对多数的广告形式,应该在移动广告中消亡。
也许有一天,有一种理想化的的广告平台会这样诞生:智能手机免费发放给用户,并反过来补贴运营商,在多屏显示中有一屏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推送的广告,而广告平台通过实际发生的消费来获得收入……如果有这样的手机,你会用么?
那些“价格战”没教你的事
眼看快到“神棍节”,各大电商已然摆好干架的态势准备再战一场。看客们准备好钱包,全然不顾上次口袋里的钱是省了还是又多消费出去了?我们都知道所谓的“降价”其实只是一种营销的噱头。
有人在微博上说要降价,有人就立马接口说零毛利……火拼虽然精彩,但要兑现惠利的承诺就不光是练练嘴皮子那么简单了。尤其是对于还在市场夹缝中求生的电商们来说,他们可能还握着手里所剩无几的资金犹豫,是降呢?还是降呢?价格战是商战中弱肉强食的直接体现,罗斯柴尔德家族最早用这种方法让对手损失惨烈。在国内做电商,无论产品价格再怎么降低,都避不开17%的天朝税。况且,这种“割肉”式的价格战能换来多少用户的忠诚呢?其实,对于电商来说,与其以价格战扰乱市场,不如转化为提升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这样整个市场才有增值的空间,而不是市场越做越小,大家越做越累。
回归到目前的移动广告市场,其实也面临大同小异的问题。无论是广告平台、开发者还是投资人的表现都相当狂热。从09年开始,国内涌现的大大小小广告平台不下于50家,获得风险投资的项目不胜枚举。资本介入新兴市场开始一系列的运作,比如广告平台烧钱吸引开发商、开发商增加曝光吸引用户……平台同质化的竞争结果就是,广告单价越来越低,扣量问题越来越严重。广告平台不仅要警惕被同行挤压的利润空间,还要担心自己本身在这个行业的生存空间。当然,并不是所有资本运作下的市场发展就会四肢不齐,关键是如何运用资本“活水”盘活市场。大家可以回顾去年的市场环境,在资本支持扩大市场曝光的公司今年还有几家持续在市场上有作为的。比起先发制人,Vpon威朋更倾向于厚积薄发。深耕移动互联网是个持久战,Vpon威朋不希望把有限的资金浪费在几声“吆喝”上。刺激市场良性发展的方式很多,比如重视用户体验,提高广告平台协作效率,建立统一的监测环境和标准……这些务实的做法会比粗暴的价格厮杀对广告主更有吸引力。
Vpon威朋CEO吴诣泓之前接受采访时说道:“经营公司好比长跑,融资需要有节奏感。到目前为止,Vpon只进行过首轮融资,我们不希望去跟对手拼烧钱的速度,因为烧出去的钱换不来开发者的忠诚。在去年完成首轮融资之后,我们的开发团队比率占到整个公司的50%,相信很少有移动广告公司会有这样的人员配备。因此,Vpon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客户、开发者、投资商信心。”Vpon威朋目前通过LBS精准定位和3S海量数据分析的组合打造“移动情景广告”营销模式,以期帮助广告主做出更有效的广告投放决策,找到真正对广告有兴趣的用户进行投放,这会大大降低广告主的投放预算,优化广告投放效益。一般来说,在这种投放模式下,广告效益能提高15%~40%。另外,“情景广告”的营销模式已经得到众多广告主和代理商的理解和认同,「Vpon威朋」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卖广告的公司,而是真正拥有海量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的广告平台。所以,Vpon威朋并不需要效仿电商在公众面前“放炮”自残,也不需要用“割肉”的方式获得短暂的盟友。我们不比谁走得快,而比谁走得更远。
吴诣泓—Vpo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简介:
曾担任IBM高级系统工程师一职,负责包括荷兰银行、美国ING金融集团、瑞士银行等金融产业客户。现任Vpon首席执行官职务,负责公司战略、运营以及跨区域管理等工作,领导精英团队提供客户移动广告解决方案,并深入于LBS的广告模式。
2012前三季度国内移动广告行业的5点观察
日前,芒果移动广告优化平台()发布了“2012前三季度国内移动广告行业的5点观察”报告。芒果作为国内领先的移动广告聚合平台,与40多家国内外移动广告平台合作,为超过3万个iOS、Android和WindowsPhone应用提供日均3亿多次的广告聚合与收入优化服务。
该报告以2012年前三季度芒果优化的507.2亿次广告请求为数据基础,从广告平台的媒体规模、开发者收入水平、市场构成和近期发展趋势等角度对国内移动广告行业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总结。
一.稳中有变的“第一集团”
众所周知,成功的广告靠的是规模效应,无论一个广告平台的销售、创意、和投放技术有多么强大,没有一定的媒体规模就不可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第一集团”是指移动广告行业中,媒体规模相对较大的几家平台,其在芒果上的”热门度”指标长期保持在10%以上。(芒果的“热门度”是指各移动广告平台在单位时间内通过SDK所收到的国内请求数占芒果国内总请求数的百分比,该指标是衡量各移动广告平台间相对规模的重要依据。)这些平台未必是广告销售能力最强的,也未必是媒体分成最高的,但却由于各种原因掌控了较多的媒体资源,从而对整个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代表性。经历了2011年国内移动广告平台井喷式的诞生潮,从今年初到现在国内的移动广告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第一集团。
从2012年前3个季度的数据来看,多盟和安沃的“热门度”较为稳定的保持在了第一集团的阵容里。虽然多盟的“热门度”从1月份29.53%降到了9月份的16.59%,但其大多数时间依然排在各平台的首位,并继续以较小的差距领跑。同时间段内,安沃的热门度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起伏,从1月份的19.43%到9月份的13.75%,几经起伏、稳中有降但幅度却并不算大。
长期稳居第一集团的AdMob从第二季度起热门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而几乎与此同时,艾德思奇的热门度出现了较大幅的增长,使其暂时替代Admob进入第一集团的阵容。
除上述平台外,一些新生的移动广告平台也曾短暂的进入第一集团的阵营,如人人旗下的艾德尔平台凭借上线初期的超高的媒体分成在7月份获得了仅次于多盟的16.01%的热门度,但终究随着媒体分成价格的下降9月份渐渐回落到了4.11%的水平。
“第一集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内移动广告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对其他移动广告平台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据观察,一些“第一集团”的成员近期已渐渐将工作的重心从媒体积累转向品牌建设和广告主培养,这也预示着移动广告行业已悄悄迈出向下一个阶段过渡的步伐。
二.逐步缩小的平台间差距
与2012年初相比,“热门度”指标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各平台之间的差距有逐月缩小的趋势。当然,这种趋势对众多移动媒体来讲并不是坏事,因为这反映出各移动广告平台之间对媒体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了,大家都会更加用心的去去提升媒体的收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也说明市场上出现了更多有一定实力、较为成熟的移动广告平台,移动广告行业的整体实力比以前增强了,这对品牌广告主的引入以及移动广告行业的成熟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依然较低的媒体收入
eCPM(每千次展示实际收入)是衡量一个广告平台给媒体实际分成水平的重要指标,无论一个广告的投放方式是CPM、CPC、CPA甚至CPS,我们都能将其换算为eCPM来比较各移动广告平台与媒体的实际分成水平。虽然每一个应用每一天在每一家广告平台上的eCPM都不尽相同,但目前国内移动广告的收入水平总体来说可以用“低迷、不稳定和分化”几个词来总结。
收入较低依然是大多数开发者普遍的感受。根据芒果的统计,移动开发者9月份在各广告平台上平均的eCPM仅为0.78元人民币,低于同期国外移动广告的eCPM。除此之外,各家移动广告平台eCPM阶段性的时好时坏也直接影响到了开发者的实际收入。当前,各家移动广告平台都还无法大量的获得高价优质的广告主,这就造成了少数几个广告主的去留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平台的eCPM水平。当然,随着整个移动广告行业的发展和更多优质广告主的参与,这个问题将会逐步缓解。
开发者收入的分化也是今年以来的一个明显现象。越来越多的移动广告平台开始采取各种方式来区别对待不同的媒体,移动开发者在收入方面也开始出现了分化的趋势。普遍来讲,iOS应用比Andriod应用的eCPM要高一些;名气大或展示量大的应用比长尾应用的eCPM要高一些;某些类型的应用eCPM要高一些等等。这种分化相对于过去的”大锅饭“是一种明显的进步,毕竟是为广告主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精准投放。但同时,这种分化也说明国内的移动广告行业还未发展到更有效的按受众购买阶段,广告主在移动广告上依然延续的是传统的按媒体购买方式。
四.大公司和海外巨头陆续进入市场
从2011年底开始,一些有一定实力的大公司开始陆续进入国内移动广告市场,这个趋势在2012年变得更加明显。
目前在移动广告市场中活跃的“高帅富”既包括百度、腾讯、人人等传统互联网巨头,也包括好耶、易传媒、互动通等大型互联网广告公司,还包括admob、inmobi等全球移动广告行业的大鳄。这些大公司与众多的创业型企业展开竞争,但同时也将更多来自社会和广告主的目光吸引到了移动广告行业上,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也许精力分散是所有大公司的通病,也许是因为还没有看到移动广告的盈利希望,目前这些巨头在移动广告市场上都仿佛有些心不在焉,投入的精力和资源都明显较少。
五.广告形式明显增多,精准投放依然匮乏。
经历了早期的千篇一律,一些较为成熟移动广告平台无不在今年将目光投到了广告形式的多元化和创新上面。除了传统的横幅广告外,越来越多的移动广告平台开始支持富媒体广告、积分墙广告、甚至有巨大争议的推送广告。多样的广告形式加强了移动广告对广告主的吸引力,也让媒体增加了盈利方式的选择,还提升了最终用户的体验和新鲜感。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广告形式增多并不代表创新能力的加强,这些新增的广告形式大多是在海外流行后被引入中国,相对于美国市场近期不断涌现的一些全新的移动广告商业模式,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更适合中国的移动广告形式。
与广告形式多元化这种显而易见的进步相比,“精准投放”这项投入大产出慢的工作还处在更初级的发展阶段。虽然早在年初就有一些移动广告平台宣称要在精准投放甚至RTB方面发力,但迄今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鲜有看到实用的案例。
小结
移动广告是一场长跑,现在距离看到成功的曙光还很远,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能让整个行业腾飞的品牌广告主也还未热情的拥抱这个新兴事物。但总体来说,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移动广告行业发展迅速,整个社会对移动广告的关注度明显上升,各平台在技术、品牌和销售层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整个行业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接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一场更精彩的表演!
6成安卓用户遭恶意广告袭击每天在为广告流量买单
手机每天收到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和短信,已经够令人头疼了。而现在,恶意广告插件作为一种新的威胁开始浮现,其骚扰和危害程度已经超过了垃圾短信,成为智能手机安全的第一大威胁。占据国内智能机主流的安卓手机,首当其冲成为恶意广告的攻击对象。
恶意广告插件是由不良开发者或广告商,在手机软件中植入的广告程序。根据手机毒霸公布的恶意广告判定标准:来源不明、无告知或无法清除的通知栏广告,窃取隐私、甚至恶意吸费的广告等毒瘤可以被直接判定为恶意广告。
开发者为了盈利,在免费使用的手机软件里植入广告,本来很正常。据手机毒霸安全中心统计,94.71%的安卓手机上有含广告的软件,平均每部手机上存在11.68款含广告的软件。但是,由于行业监管和自律的缺失,以损害用户利益为手段进行牟利的恶意广告插件已经泛滥成灾。63%的用户手机里存在至少一款恶意广告。恶意广告已经成为安卓手机安全的首要威胁。
恶意广告的危害集中体现为影响手机操作体验、耗费流量、窃取隐私。手机毒霸安全中心经过长时间的监测和计算,成功量化了当前恶意广告的危害,将其归纳为三宗罪:
骚扰次数是垃圾短信的4倍
据公开数据,2011年末,中国手机用户人均每周收到垃圾短信12条,平均每天不到2条。
而平均每个安卓用户每天被恶意广告骚扰8.4次,这个频率已高达垃圾短信的4倍。特别是恶意通知栏广告,具有不知来源、无法清除的牛皮癣特征,令用户更加苦不堪言。
恶意广告更新一次消耗45KB流量
用户不仅要忍受恶意广告的频繁骚扰,还得为广告下载的流量买单。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恶意广告插件每更新一次需要消耗平均45KB的流量,而更新的频率从2小时一次到10分钟一次不等。
这意味着,一个重度安卓手机玩家,每天因恶意广告而引起的流量损失就可高达1.3MB。对于长期处于非WIFI环境下的安卓用户,无节制的恶意广告很容易导致手机流量超支。
7成恶意广告会窃取用户隐私
手机毒霸安全中心在分析了国内所有广告插件代码后,发现恶意广告对安卓系统权限的滥用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有73%的恶意广告会试图获取用户地理位置信息。这意味着用户每时每刻所处何地,在哪条街道,都会被恶意广告后台收集。
47%的恶意广告试图获取用户手机号,用于向用户发送垃圾短信或其他非法目的。
20%的恶意广告试图获取手机中所安装软件的列表,以此了解“用户喜好”从而针对性的推送广告。
手机毒霸作为国内首款主打拦截恶意广告、杀病毒、护隐私的手机安全软件,自问世以来坚持打击恶意广告,并于今年9月率先发布了恶意广告四大标准。迫于压力,部分恶意广告商主动整改了自家的恶意广告代码。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深入关注和支持,手机上的恶意广告之害,必将得到清除。
移动广告:是服务还是产品?
【编者按】本文来自MIX智游汇,针对手机游戏打造的交叉推广平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他们的博客。
在过去的几个季度中,关于移动广告的讨论似乎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一是对移动媒体自身价值的怀疑,一些观点认为移动设备屏幕尺寸小,用户使用习惯碎片化,品牌广告价值低,进而诟病目前大量来自移动互联网行业内的应用推广类广告投放只是在烧VC的钱;
二是不断下滑的点击率和转化率使得广告主越发怀疑移动广告和移动媒体的广告价值,这样的怀疑不仅仅是对类似AdMob等移动广告平台,也包括对Facebook或百度、新浪这样的需要对华尔街证明其移动产品的盈利性的平台。
两种质疑分别指出了移动广告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何设计适应移动互联网用户习惯的广告产品,从而为品牌和效果广告主创造真正的价值。果合团队在过去的一年中在这两个方向都有一些不错的尝试,借助对开发者关系资源和对移动媒体以及广告产品的深入理解,我们最早在国内推出了全面支持富媒体广告形式的移动广告管理产品,帮助移动应用更容易完成品牌广告主的营销任务,我们联合街旁、Weico、商业价值、四叶新媒体等优质应用为星巴克中国呈现的移动营销案例获得了MMA中国2011年度最大的奖项,成为品牌营销与移动媒体结合的典范。三个多月前,我们针对当下移动游戏推广的强烈需求,再次推出了MIX智游汇这个强调高转化效果的全新移动广告产品。
下面我打算围绕这个产品的设计来谈谈我们对移动广告的一些看法。
MIX智游汇不是一个传统的移动广告平台产品。我们发现过去的几个季度中,移动应用和游戏推广的成本一直在升高,一方面是市场竞争所致,另一方面更是由于缺乏创新的广告形式,使得单位成本的推广效果越来越差。根据果合聚合平台的数据,banner广告的点击率在过去的24个月中从3.1%下降到了0.6%(其实,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移动平台上,PC互联网在过去的数年中,广告点击率的下降更为严重)。这些数据正好对应了广告产品的两个要素:广告形式和交易模式。
发现更有效的广告形式
在发掘更为有效的广告形式的过程中,开发者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很多游戏开发者出于自身的推广运营经验,利用果合的广告管理平台创造了大量的自定义广告形式,并且通过实际的投放效果数据帮助我们验证了各种广告尺寸、展示频率、展示位置、出现时机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这些试验如果按照产品开发的流程一个一个去尝试,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资源消耗是难以估计的。我们很幸运的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数据,并由此总结了国内常见的一些广告形式的转化数据。与此同时,很多开发者开始从banner广告形式转向积分墙:这对传统的展示广告形式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很快看到积分墙这种游戏化的激励广告形式的一些问题。总结起来,我们已经基本确定了一些产品要素:
采取全屏插播的形式,给广告主所推广的游戏最大化的展示空间,并鼓励广告主自行设计符合游戏画面风格的广告物料、创意和文案给展示广告的媒体游戏以充分的定制空间,包括弹出广告的时机(不要让广告打扰用户体验),广告橱窗的设计风格等谨慎而有序的增长平台规模,努力创造一个纯粹的游戏推广平台(游戏推广游戏的转化率显著高于其它类型的应用推广游戏)这还是一个经典的展示–点击–转化的广告模式,没有加入积分奖励的概念。平台上线后的三个月内,我们看到了非常稳定的点击率(20%–30%)和转化率(iOS平台3%–5%),已经达到了我们对这个产品的初步预期。
移动媒体的分化产生新的交易模式
广告产品的另一个方面是交易模式。最常见的模式是广告网络(AdNetwork,又称网盟),也就是广告主进行“黑盒”投放,媒体(即开发者的应用)被动接受并展示广告。这种模式很容易形成规模,因为交易双方都仅需要和广告网络打交道,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MIX智游汇的交易模式包括了这种模式,也包括在果合移动广告管理平台上引入的直接交易模式(即开发者和广告主直接进行广告交易),以及交叉推广(即不同开发者的多个应用互相推广)的模式。这些模式的设计全都来自于我们日复一日的用户运营工作:当游戏或应用团队反复提出直接交易或交叉推广的需求的时候,我们就希望能作为平台保障交易双方或多方的利益。从中,我们提供了交易管理的服务,并也为我们的广告网络提供了稳定的流量来源。
未来,交易模式会发生进一步的创新,一方面是如何给广告主及媒体主更多的控制权和透明度,另一方面是通过数据和算法实时自动的安排交易,提高交易效率。
移动广告行业应更注重产品和技术创新
移动广告,特别是追求效果的广告类型,不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专业服务(ProfessionalServices),而更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产品。当广告被固化为一种产品的时候,它就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规格和标准。创意、策划、设计都是在这个规格和标准的框架内进行拓展和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广告产品对广告主产生的价值也是可以通过效果数据进行衡量的,从而帮助广告这样一种融合了大量创意和人工服务的事物形成规格,公允定价,产生实时竞价的交易模式。
中国的移动广告还在早期,很多工作需要以专业服务的形式完成,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从文字链、banner到富媒体、积分墙和交叉平台的产品迭代不断替代早期的专业服务让整个行业的效率和质量越来越好,这是我们愿意在长期中看到的演进方向,一是果合移动广告的长期愿景。
简昉:手机营销全世界都在看
本文由掌握传媒总经理@简昉投稿雷锋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永远不可改变的就是手机随时随地随身这种特性本身所带来的优越性。手机是一个随时随地随身且alwaysonline的,这两个特质使得其媒介特性要高于其他媒介。当然,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大小来评判,拿大牌所展示的面积来与手机相比,你会觉得手机的广告载体很小。但是作为传媒的第一特征,如果大它就不能随时随地随身;正是因为它小,所以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它的媒介方式是我们正在探索的。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入口,一个就是所谓的APP应用,另外一个是WAP,未来我们认为很大的一个入口是HTML5,能够读取HTML5的唯一方式应该还是自带的浏览器,因为不会有人刻意去下载一个优化的浏览器。对于这个渠道,我们非常期待广告与之天然的结合。此外,原本就是互联网的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在手机上做得比较好的,包括异军突起的360都在抢入口。但万变不离其宗,第一,消费者的眼睛在哪里,营销就在哪里,广告客户就在哪里。第二,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随身,作为一个媒体的自由度很大。新闻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让受众知道,现在第一时间让你知道一件事情的是什么媒体?毫无疑问是手机,或者说是微博、微信社交媒体。无论你是WAP、APP、HTML5还是什么新的名词,永远不可改变的就是手机随时随地随身这种特性本身所带来的优越性。
移动LBS广告,怎么做?在七、八年前手机营销就是促销广告。腾讯的手机QQ很早就进行了试水,当年整个移动互联网三分之一的流量都来自于这一家公司。当时它一条文字链才九个字,就可以开始卖广告位,这是非常惊人的。今天,手机营销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移动互联网的网民结构,广告对象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来自大中城市的流量成为主流。我们去客户那边尤其是4A公司,几乎人手两台基本标配就是iPhone和安卓或者是三星GalaxyNote。可能一台iPhone要比上十台非智能手机带来的流量和评论数还要多。我们不再像三四年前那样,就“手机能上网吗?”“那你搞一个网页给我看看”“哎哟,怎么那么慢”来做基础教育。今天的移动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什么Facebook现在股价下跌,因为它百分之三十的流量是来自于移动手机,人的社交是随时随地的,冲动是随时随地的。但是它的手机运营做的不是很好,虽然流量流向了手机,但是还没想好怎么在手机上来挣钱。
就像在十几年前互联网刚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说搜索引擎排名,后来有谷歌这样领先的企业,它把广告的模式定义为实时竞价的模式,使得搜索广告成为现在一个非常互联网的广告形式。那么,手机的广告形式是什么?我们会联系到LBS、动力感应技术、AR等一些非常手机特性的形式。互动通现在有个非常新的产品叫MoCity,Mobilecity就是手机上面的分众传媒。分众传媒是论地域来圈人,其广告是按照一套A级、B级或C级写字楼设置不同的价格,影响的是以中信泰富或者恒隆广场这样不同写字楼为中心拼在一个套餐里面的人群。手机也是如此,在我们的媒体库,有很多很多的合作伙伴,我们能够把他们的LBS信息和我们的数据编码挂接。我们五秒钟就可以读取一次,更新这个数据库,精准到比如以徐家汇为代表十个商圈的LBS出现的人有多少。广告主无需投整个上海市,而可以选择投相应的点,这就是一个手机上面的分众的概念。所以,互动通做的是差异化的媒介产品,而不是小一号的互联网广告。后者大家都在做,包括5、6年前的WAP广告联盟。
传统广告主认可并规模化使用移动营销平台,才证明这个平台站起来了
营销的两个P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在数字上有融合的倾向。如果只拿这个来考评媒体,就好比让迎宾做了厨子的活。对于客户而言,只要你带给我生意,我不管你给我曝光多少。听上去好像客户是划算的,但事实上如果一个饭店里面,厨子做得好不好你不管,客人买不买单全靠迎宾,你觉得这个公司会长久吗?肯定不会。第一迎宾做假,来的都是假客。第二厨子没有应该做出的反馈,他没有做到科学的反馈。曝光做到位了,CPM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还没人下单。就需要好好思考网站是否建得好,你的产品够不够好。
现在行业里面充斥着一些不良的习气,存在严重内循环的问题,并最终导致左欺骗右扣粮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首先客户不相信你,它觉得你在做假,而实际上你也在做假。大家都把这些风险考虑在内,就会发生系统性做假不信任和系统性扣粮不给钱,坏账。你说你做了一千个,客户说你只做了三百个,只给三百块钱。这不是一个客户,一个供应商发生的事情。而是整个体系都如此。有可能下载是假的,也有可能激活都是假的。但是客户也急着要这个东西,第一因为低价,第二激活权是甲方客户说了算,他说能激活多少就能激活多少,你说一千个,他只给你三百个的帐。整个信用体系滑坡,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单子能赚到多少钱,这样的生意已经到了一个不太健康的状态。当你玩游戏的时候,突然跳出来一个广告叫你干些什么,你想你会去点吗?很难!而且还不是一键下载。要输入ID号,还要用流量,所以下载的艰难程度非常不经济。一个东西不经济是走不远的。比如,在猫扑,会弹出一个广告,上面还有一句话,如果你点击两次,广告就不会再出现。这是对客户非常不负责任,点击是为了不想看到广告而不是对这个广告感兴趣,完全扭曲了click的价值。那你说这种负面的点击有意思吗?
如果移动互联网广告没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通用、大众等传统广告主的加入,并且能够长期的接受,那就只能说是一个行业内部的资源交换,自己是媒体,要求下载,然后自己把媒体卖掉买别人的浏览。大家普遍认为,只要有用户自然会有钱,至于钱是来自投资人还是来自真正的广告收入,谁都不知道,现在关键先抓用户。比如现在比较出名的陌陌,你完全看不到它的商业模式,就是拼命抢用户这块蛋糕。
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互动通的DNA就是服务品牌广告主,我们思考的不是怎么样做更多的下载。未来是真正的传统广告主的天下,他们对广告的需求是不会变的。他们永远在寻找更有效的媒体,所以我们致力于为品牌广告主提供最大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价值,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估计移动互联网广告在2012年要超过500亿。
以可口可乐为例,它绝对不会做CPA,它不会卖一瓶可乐分给你一毛钱。可口可乐的快乐是充满创意的快乐,是永远走在前面的快乐。可口可乐一直从事永远不会放弃的品牌内涵的传播。毋庸置疑,这样的广告主才能成就全球第一。可口可乐成立了一个很大的部门来管理数字类广告,每年都在探索新的东西。其中,展示类广告占10%左右,数字广告占到20%左右,在数字广告里面有20%以上是展示类广告。
要把移动媒体当成媒体来做,流量不等于媒体
互动通的创意分成两块,第一块是整个活动的创意。比如手机怎么来参与活动,和其他手机如何沟通,后台的数据库怎么打通,怎样和杂志,和户外结合?第二块是执行创意。利用富媒体做华丽的展示,有视窗类的,有浮层类的,有超载类的,很漂亮很动感。一个公司如果对创意不理解不尊重不认可,就会搞不懂早上不上班,晚上夜猫子利用公司电脑打游戏的创意人。其实他打游戏的时候也在思考怎么做创意的东西。因为不理解,彼此就会很难相处。互动通的创意团队有80多人,那么多人在一起群策群力为可口可乐,NIKE,阿迪达斯这些最杰出的广告主服务,此中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一个IT公司即使找两三个创意人员做创意,仍旧是一种IT的思维,因为公司老板对创意性和传播性并不理解。目前业内普遍存在的状态是,要么创意做得好,技术一塌糊涂,要么就技术强劲,搭建了一个极其顽强的平台,但是做出来的东西毫无美感,不懂客户需要什么。互动通是非常难得的技术与创意比翼齐飞的公司。人要知道自己擅长在哪里并且专注在上面,成为这个领域绝对的专家。首先,对媒体的理解,媒体不止是流量,不是你有PV你就是媒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手电筒的APP下载量非常大。你安装好之后,iPhone就是你的手电筒。你觉得这是媒体吗?你觉得这个PV有意义吗?这个手电筒是拿来照的不是用来看的。看的时间也不会久,就是调一调颜色光度。所以把什么样的流量都归入到媒体的流量这是有严重问题的。其次,我们对媒体都是有选择的,不是有流量就来投放,“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脚手架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模具法规订购协议书
- 放心选购品质保
- 保证书撰写注意事项
- 大型设备运输合同范本
- 直播主播合同要点讲解
- 房产回购合同协议
- 饲养员与养鸡场的合作协议
- 食品仓储合同协议模板
- 家电经销商独家合同
- 2024年新高考全国1卷第16题说题课件
- 《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第四版-上-U10 Company Performance
- 智慧传承-黎族船型屋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海南师范大学
- 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 医疗器械合作意向书(2024版)
- 专升本英语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 《冷机群控系统》课件
- 多媒体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武汉工商学院
- 2024年高级调饮师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广东省公需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考试答案
- 虫害防治年终报告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