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要学会做减法-《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_第1页
语文老师要学会做减法-《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_第2页
语文老师要学会做减法-《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老师要学会做减法——《为言语智能而教》读后感武陵区第六小学田娟10月,张老师给工作坊的小伙伴布置作业,两个月读完教育名著《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写出读后感。这一看吓一跳,一个语文老师,当把阅读与写作这两大语文学科关键能力高悬心头,穷其一生致力于学生的“吸收”与“发表”。而读在前,写在后,因此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向“读”学“写”,才能完成从“输入”到“输出”。一个成熟的语文老师,要敢于断舍离,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摒弃以往那种从头讲到尾、事无巨细的做法,现在大多数课文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不仅会做减法,也会做加法。将与这节课的“内核”相联、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选编进来,有机整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组块”。这一个个组块像强大的语言磁场,融化在学生的生活里,改造学生原有的语言结构。如同搭积木,将同色系、同形状、同元素,或相关联的积木巧妙组合,造型别致的城堡、高大威武的桥梁等不同风格的建筑便立于眼前。上个月,两位坊主手把手教我搭了一次积木。11月19日,两坊合一开展线下研修,两位大师安排我上一堂研讨课。由龙老师出创意,张老师画设计图,我来动手搭,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一课时。龙老师选取了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这个单元的目标是指导学生会写一篇游记。从本单元选编的四篇文章来看,都是经典。精读课文《海上的日出》侧重于按事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精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侧重于按游览顺序写景,且有详有略,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点写生动。习作例文《颐和园》,游览顺序清晰,景物描写生动。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顺序清楚,语言优美。龙老师先做减法,筛选出这第一课时的“内核”,就是一个技能点“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其实这个语文要素,编者在单元导语页有提示,细心的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能发现。那读哪篇课文,从读中学法呢?进一步比较龙老师发现,《记金华的双龙洞》比《海上日出》的游览顺序更清楚,学生易于发现并模仿,就用叶老的文章,第一课时解决游览顺序的问题,第二课时解决把景物写生动的问题。“内核”找到了,与之相联、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本单元有没有?有。两篇习作例文的游览顺序都清楚,都可以用;交流平台有一条有关《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顺序的归纳;初试身手第一题的植物园示意图,是对游览顺序的口头表达练习,可以供学生小试牛刀。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小语人要有单元整体意识,有大局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的优势,立足于知识的系统和连接性,可以大胆对本组教材进行合理调整、重组,有效整合课外资源进行教学。在选择相联内容整合组块时,张老师帮我反复斟酌,前后调整了几次。第一次设计是包含生字教学和两篇习作例文的,不用试讲,张老师一眼就发现容量太大,才进入中段的四年级学生,吃不透,嚼不烂。宁少而精,勿多而滥。在张老师的建议下,去掉《七月的天山》和生字教学。剔除无效的东西,为单元习作目标做最大的服务。《颐和园》和《记》是高度匹配,更典范,更能体现过渡句的价值,非常值得学生消化、吸收、学习、借鉴。张老师告诉我,习作单元不单独拿板块教授生字,不需要像教阅读课一样去教生字词。习作单元的生字教学,可以弱化,可以不按常规阅读教学逐字逐句理解,可以在随文中在学生疑难处点拨。容量适中了,开始试讲,竟然上了六十多分钟。张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两大弊病:一是穿新鞋走老路,二是一厢情愿。一厢情愿地以为在桃源上课,桃源的学生肯定都去过桃花源,介绍当地最有名的景点,说桃花源景区的游览路线,肯定轻而易举。本来还为自己大胆换掉初试身手里植物园的示意图而沾沾自喜。没想到娃娃们仅凭一张平面图,根本无法进入交际情境,就算有几个去过桃花源的同学,任凭我怎么用漂亮的桃花图片脑补那个生活情境,场景也无法立体起来。何况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没去过?再换!换成与学生生活经验最贴近的场景。初试身手的关键词是“试”。试哪里?身边的景点最具有写作的真实性。对,就是日日生活的学校。那穿新鞋走老路是有多蹩脚呢?这次,依托工作坊的研修,我接触到新理念,尝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尝试基于写作功能的单元资源整合。但穿着这双新鞋走路时,却连路都走不稳了,把生动的语言文字感受课上成机械生硬的写作知识课,多么无趣!才读一遍课文,学生找景点、理顺序、找过渡句、汇报过渡句、说过渡句特点,就硬生生地把“顺序清楚、过渡自然”塞给他,写作有提高吗?不读几个来回,不回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悟、感受,不回到源头活水,能心有触动生成新智能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