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江苏南京古城名胜文化景观探讨_第1页
宋才发:江苏南京古城名胜文化景观探讨_第2页
宋才发:江苏南京古城名胜文化景观探讨_第3页
宋才发:江苏南京古城名胜文化景观探讨_第4页
宋才发:江苏南京古城名胜文化景观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宋才发:江苏南京古城名胜文化景观探讨江苏南京古城名胜文化景观探讨宋才发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100081)一南京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南京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光辉灿烂,从“汤山古人类文明”到“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乃至当代文化,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脉络,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这座城市全部的精髓所在。早在6000多年前,南京这一带就有人类从事渔猎稼穑活动。南京在春秋时期属吴国,相传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此建立冶铁作坊,铸造兵器,故取名“冶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看中了位于现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即召见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名“范蠡城”。越城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仅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这是南京军事城堡建筑的最早历史记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筑城——金陵邑,这就是南京金陵的来历。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将其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秦时南京的称谓),并改秣陵为建业(即南京)。次年在清凉山麓金陵邑的旧址上兴建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李晨:《巍峨城墙悠悠史迹——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魅力》,《光明日报》2004年4月8日,第A3版。。东吴大帝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的都城。其后继东吴在南京建都的有东晋、宋、齐、梁、陈,史称“六朝”,长达323年之久,“六朝都城”建筑大体都沿袭东吴旧制。南齐以前唯有土墙篱门,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改建砖墙。全城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设置宫城,南部设置中央和地方各级衙署。宫城以北为皇家苑囿;居民大多住在南城以外,秦淮河和青溪两岸人口最为稠密。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即南京)改名应天府。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正式建都称帝,成立大明王朝。朱元璋17岁时入皇觉寺当和尚,后来参加“红巾军”并立功,再到定都南京称帝,无不体现出非凡的治国才能和军事能力,从而造就了明朝276年的统治。明代南京都城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八月,建成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十二月,历时20年零4个月,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时期。朱元璋既是在南京登基的,死后也安葬在中山门外的梅花山麓。明朝建造的南京都城,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圈城墙。现存的“南京城墙”即是明代的第三圈城墙——“京城”。它东傍钟山,南依秦淮河,西据石头(即清凉山),北控后湖(即玄武湖),不仅包容了孙吴的石头城、六朝建康都城、南唐金陵府城,而且将南唐都城之外北面的狮子山、鸡笼山、覆舟山、富贵山、马鞍山诸山,统统圈入城内,形成了三大功能区,城的东部为新建的皇城区、城中部和南部李晨:《巍峨城墙悠悠史迹——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魅力》,《光明日报》2004年4月8日,第A3版。南京古城墙是明代朱元璋亲自督建的军事防御工程。南京古城墙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一段古城墙在南京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综合反映了当时封建王朝各方面的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大量的铭文、城砖,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数量最多、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建筑物构件。可以说,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它是明太祖朱元璋采纳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称为朱元璋的九字真经。朱升,休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初前后在世,年72岁。元末(公元1367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明初召为翰林学士,与修女诫。请老归,卒。升于五经皆不旁注,于易尤详。著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的建议后,经过3年准备、4个阶段共花20多年时间才建成的。古城墙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5.67公里,周长35.267公里,比周长29.5公里的巴黎城墙还要长记者徐星瀚:《组图:见证历史的南京古城墙》,《人民日报》2004年3月30日。。现存的明城墙为应天府城即京城,我们通常所说的南京古城墙、南京明城墙指的就是京城墙。城墙以花岗石为基、巨砖为墙、规格一致。为了建造牢固的南京城墙,朱元璋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每块砖都打上了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凡不合格的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砖的总数约为3.5亿块。城墙填土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的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朱元璋还亲自检查工程质量,使得古城墙屹立数百年仍巍然无恙。城墙高度一般为14—26米,顶宽为2.6—19.75米,底宽为11—21米。有城门13座,水关2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杨新华:《南京明城墙科学保护抢险维修》,《中国文物报》2007年10月3日,第6版。。城墙的建筑结构是依不同地势地形设计的,这在中国筑墙史上十分罕见。城门保存得比较好的有城南的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等。应天府的正南门中华门是南京城墙上最大的一座城门,也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城堡。建筑形体像瓮(又称“瓮门”),它是专门为抵御敌军攻城而设计的。瓮城工程雄伟、结构复杂,城分两层,门有四重,建有27个藏兵洞,能藏兵3000人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由于京城防务的需要,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又下令建造南京都城的第四圈城墙,即在京城的外围西北据山带江,东南阻山挖野,营建一重周长约60公里的外城郭,将雨花台、钟山、幕府山等重要山丘都包括在内,依山带岗,连绵环绕,形势宏伟,俗称“石城头”李晨:《巍峨城墙悠悠史迹——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魅力》,《光明日报》2004年4月8日,第A3版。。外郭有城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称为朱元璋的九字真经。朱升,休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正初前后在世,年72岁。元末(公元1367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明初召为翰林学士,与修女诫。请老归,卒。升于五经皆不旁注,于易尤详。著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记者徐星瀚:《组图:见证历史的南京古城墙》,《人民日报》2004年3月30日。杨新华:《南京明城墙科学保护抢险维修》,《中国文物报》2007年10月3日,第6版。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李晨:《巍峨城墙悠悠史迹——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魅力》,《光明日报》2004年4月8日,第A3版。古城墙的兴衰是六朝古都南京兴衰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南京清凉山西麓有座石头古城,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转引自徐敏等:《石头城在四望山不在鬼脸城?》,《南京晨报》2007年11月13日。据史书记载,石头城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朝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城”观察山川地形。当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周艺文等主编:《江南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都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开始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就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最终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石头城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唐代以后长江水道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石头城开始废弃,故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宋展云:《<神韵金陵>再现南京历史渊源》,《南京晨报》2005年5月14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成为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儒林外史》所载的“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郑幼明:《清凉山畔城门在寂寞江滩成大街》,《扬子晚报》2008年11月17日。,是按逆时针方向排列了京城13座城门的顺序。自清朝末年开辟“草场门”之后,又于1909年开辟“丰润门”(今玄武门),1921年开辟“海陵门”(今挹江门),1926年开辟“雨花门”,1929年开辟“武定门”,1931年开辟“汉中门”和“新民门”,1933年开辟“中央门”,1952年开辟“解放门”,共计增设9重大门。现存的明代城门只有聚宝门、石城门、神策门、朝阳门(重修过)和清凉门等5座;清末以后新开辟的城门只剩下玄武门、挹江门、解放门,及1991年新开的集庆门4座。现存的瓮城只有城墙的南门即中华门最为坚固,该城堡东西宽118.57米,南北进深128米,高20.45米,总面积达15163平方米。城堡有一道主城、三道瓮城,共设4道城门和4道千斤闸,城内有两条蹬道和一条马道。城堡顶部原建有重檐庑殿顶的敌楼一座可供瞭望,可惜于1937年底被侵华日军的炮火摧毁。据说“台城”在东晋、南朝时就是宫城,台城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称为“台城”。说起“台城”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唐朝诗人韦庄的诗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韦庄(公元863—910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末五代诗人,唐代乾宁年间考中进士,后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又任西蜀安抚副使,力劝王蜀称帝建立蜀国,以功拜相。韦庄诗风清丽飘逸,近体诗尤为后人所称道,又是唐末五代时期重要词人,与温庭筠齐名,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这首诗写出了台城附近的景色,由六朝故地联想到唐末的时势,不禁生出诸多吊古伤时之情。1982年之后的10多年间,南京市人民政府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对中华门、台城至太平门、台城至玄武门、清凉门等地段的城墙进行抢险维修,先后建成了以古城墙为背景、护城河为依托的“月牙湖公园”,建造了能够传递历史信息的“水西门遗址广场”和以瓮城、城墙为主题的新建筑群体,“汉中门市民休闲广场”和“明城垣史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张永恒:《南京古城墙今犹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4月23日,第2版。。1996年南京市出台《南京古城墙保护法》,对古城墙遗迹的保存、保护做出一系列明确的规定。为此,2005年南京市政府又一次性投入6000万元维修城墙4.2公里,用于城墙周边环境改造的资金超过3亿元,维修城墙的长度和资金超过以往50年的总和。根据“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南京在城墙维修中,对原状保存较好的城墙采用“转引自徐敏等:《石头城在四望山不在鬼脸城?》,《南京晨报》2007年11周艺文等主编:《江南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宋展云:《<神韵金陵>再现南京历史渊源》,《南京晨报》2005年5月14日。郑幼明:《清凉山畔城门在寂寞江滩成大街》,《扬子晚报》2008年11[唐]韦庄(公元863—910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唐末五代诗人,唐代乾宁年间考中进士,后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又任西蜀安抚副使,力劝王蜀称帝建立蜀国,以功拜相。韦庄诗风清丽飘逸,近体诗尤为后人所称道,又是唐末五代时期重要词人,与温庭筠齐名,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张永恒:《南京古城墙今犹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4月23日,第2版。张永恒:《南京古城墙今犹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4月23日,第2版。杨新华:《南京明城墙科学保护抢险维修》,《中国文物报》2007年10月3日,第6版。二历史名胜古迹南京明故宫。南京明故宫既是北京故宫的蓝本,又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王朝的皇宫。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今南京)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朱元璋“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地当“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征发军民工匠20万人,移三山而填燕雀与改筑新城“相吻合”。在南唐皇城的基础上,明都城向东、北面多有大规模扩展,不仅东连石头城,南到聚宝门,北带玄武湖,将历代都城都囊括进来,而且还在城东造出规模巨大的明代宫城见《木刻版老地图展现南京千年变迁》,《金陵晚报》2005年11月1日。。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1年建成,宫城壮丽巍峨盛极一时。朱元璋的宫殿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据今学者考证,皇城范围东起今南京机电学校与南京博物院以西一线,西至竺桥、逸仙桥以东,南到光华门,北至佛心桥一带。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开有6道门:正南为洪武门,对着都城的为正阳门(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又称“大内”(旧称“紫禁城”),也开有6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由皇城南端的洪武门到承天门中间的御道上,有5座石桥旧称“外五龙桥”,桥下就是外御河;在洪武门至外五龙桥之间的御道两侧是明朝中央官署区。御道西侧是高级军事指挥机构,包括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及太常寺、通政司、锦衣卫、旗手卫、钦天监等;御道东侧是中央高级官署,包括宗人府、史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以及翰书院、詹事府、太医院等。在承天门与端门之间的御道两侧是庙社区,东边设置了祭祀皇帝祖宗的太庙,西边则是祭祀神灵的社稷坛,再向北走就是午门。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奉天、华盖和谨身三大殿。三大殿的东侧有文华殿和文楼,西边有武英殿和武楼,统称为“前朝”五殿。“奉天殿”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即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后来北京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就是模仿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建造的。三大殿之后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名叫“后廷”。处在中轴线位置上的是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有柔仪殿(东宫),右有春和殿(西宫),两殿相对;东北角为东六宫,西北角为西六宫。在春和殿的西侧还有御花园,“前朝”与“后廷”相结合共同组成“朝廷”。整个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户千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它曾经是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其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见《木刻版老地图展现南京千年变迁》,《金陵晚报》2005年11月1日。六朝古都遗存的重要文化古迹。朝天宫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万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文庙建筑群。相传在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曾在此设立冶炼作坊炼制兵器,故名“冶山”。其后历代帝王均在此建寺庙宫殿,名称更迭历经兴废。明朝建都南京后在此建“朝天宫”,作为朝廷举行盛典前练习礼仪的场所,也是官僚子弟袭封和文武官员学习朝见天子的地方。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筑物分为两层,东西长44.04米、南北长22.60米、高8.8米。南北两面各有拱门3个贯穿前后供人行走,中门券高6.5米,宽6.35米;左右二门券皆高5.28米,宽4.70米。两边拱门内侧又各有2个藏兵洞能驻百人。清康熙皇帝曾在1684年南巡时登临四望,次年在楼上竖一巨碑,改“鼓楼”为“碑楼”,但当地人仍习惯称其为鼓楼,故有“明鼓清碑”之说双生:《鼓楼,南京的标志》,《南京日报》2004年10月16日。。在南京鼓楼公园施工中发现一处古代遗迹,经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发掘考证,此遗迹为明初铸钟遗址。该遗迹位于鼓楼西侧约100米处的一高冈上,距地表约3米保存较完整。遗迹内出土了大量炉渣、铜渣、烧土块、木炭灰、板瓦,以及各种陶、瓷器碎片。从出土的文物看,这处遗迹建于明代早期,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明代钟楼在鼓楼西侧(今鼓楼东侧的大钟亭为清代迁移),与这处遗址位置完全相符。南京唯一现存的唐碑“明征君碑”,全称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孙友田:《我与栖霞古碑的情缘》,《扬子晚报》2007年11双生:《鼓楼,南京的标志》,《南京日报》2004年10月16日。孙友田:《我与栖霞古碑的情缘》,《扬子晚报》2007年11农民革命的历史遗迹太平天国天王府。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农民革命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用了3年时间席卷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6省,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破南京,洪秀全于3月28日入城,随后将南京改为“天京”,自此“天京”便成为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中心。现南京城东长江路292号,就是当年明清王府官邸,太平天国天王府的遗址,明代称此地为“煦园”。“天王府”原为朱元璋所建的“汉王府”,清王朝时期把这里辟为“两江总督署衙门”。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天京,5月开始在原两江总督衙门的基础上扩建天王府罗亚蒙等编著:《中国名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8—79页。。11月因不慎失火而夷为平地,1854年2月再次破土动工,在海拔267米的天堡峰峦顶和该峰西北麓龙脖子上,用当地坚硬的虎皮石修筑成壁垒森严的“天堡城”、“地堡城”两座军事要塞。作为太平天国的战略要地,它控制着东北方向尧化门,岔路口等以及东南方向麒麟门,上坊门等入侵之敌。南京城西堂子街108号,太平天国时期曾经作过东王杨秀清官衙署,是一所坐北朝南的五进庭院。每进的东、西、北壁原都有壁画,均是绘在墙壁或板壁之上。现存壁画共有18幅,其中既有表现山水风景的“江天亭立图”、描绘花鸟动物的“柳荫骏马图”、寓意吉祥的“鹤寿图”,又有表现军事斗争的“江防望楼图”,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这些壁画是了解太平天国艺术、军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天王府分为太阳城和金龙城两部分,周围长约10里,有“宫垣九重”。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与湘军对垒,湘军于1864年首先攻破“天堡城”,然后才攻陷南京城。7月湘军曾国荃[清]曾国荃(公元1824—1890年)湘军主要将领之一,清朝大臣。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的九弟。部在攻陷天京后放火烧了天朝宫殿,中心建筑五间八架的“金龙殿”与西花园内的石舫等幸好保留了下来。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清廷又在此重建两江总督署,有正宅、厅楼、亭阁等1189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此处又成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总统府所在地;1948年改为国民政府蒋介石的总统府,直至罗亚蒙等编著:《中国名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8—79页。[清]曾国荃(公元1824—1890年)湘军主要将领之一,清朝大臣。字沅甫,号叔纯,湖南湘乡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的九弟。民主革命的历史遗存中山陵。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孙中山生前十分喜欢钟山(紫金山),早在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登山游览打猎时,看到这里山水相依、气势雄伟,他就有了长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这一夙愿,再三叮嘱左右。为了尊重孙中山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儿子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通过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中山陵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动工,1929年春竣工,耗资220余万银元。孙先生的灵柩是1929年6月1日从北京运抵中山陵的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整个陵区的面积达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台和墓室等组成。整个陵区平面呈“警钟”形,给人以“警钟长鸣、发人深省”的启迪。中山陵作为一座陵墓,它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的建筑风格,如依山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中国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筑格局,但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属于封建糟粕一类的东西,如摒弃用于显示古代帝王威严的石人石兽,同时吸取西方建筑的一些先进技艺。中山陵广场位于中山陵的正南端,为陵墓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势。四周苍松挺立,树大荫浓,恰似革命事业万古长青,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广场南面的高台上矗立着孙中山的全身铜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广场南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八角形石台上的紫铜宝鼎,高4.25米,腹径1.21米,重约5000公斤,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这尊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师生和校长戴季陶捐赠,鼎的一面铸有中山大学的校训“智、仁、勇”三个字。鼎内还刻有戴母黄氏手书《孝经》全文,所以叫“孝经鼎”。在墓道的入口处有一座冲天而立的花岗岩牌坊,高12米,宽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横帽上刻着“博爱”二字。“博爱”是中山先生的手迹,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铭,故此牌坊称为“博爱坊”。该牌坊建于1930年,采用花岗岩仿木结构,建筑格局为四揽三闭门冲天式。陵墓的正门坐北朝南,设有三个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镂花铜门。陵门平面为长方形,高16.5米,宽27米,进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岗岩建成,屋檐为单层歇山式。门楣上有孙中山亲笔所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陵门之后是一座方形的碑亭,边长12米,高约17米,全部用花岗岩建成。亭中的一块高8.1米、宽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谭延闿在民国时期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是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手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镏金大字。字为颜体,遒劲有力。祭堂前有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的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用花岗岩砌成。祭堂的三拱门楣上,从东到西分别刻着“民族”、“民生”、“民权”6个篆体大字,系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手书。居中的“民生”门楣上端,还有孙中山所书“天地正气”4个金字直额。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四周有12根黑色石柱,直径为0.8米,“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12个月,“4”代表的是一年中的4个季节。大厅两侧的护壁上还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祭堂正中是一尊石雕孙中山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宽2.1米,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孙中山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放着一本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显示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深沉和睿智。坐像是由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郎特斯基雕琢而成的周艺文等主编:《江南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它于1930年雕成后从法国巴黎运到中山陵,据说总造价150万法郎。坐像底座四侧的六幅浮雕,再现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生动画面。正面一幅为“如抱赤子”,画面上孙中山正在精心地为一个患病的幼儿治病。东面两幅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表现了孙中山早年奔走革命和创建同盟会的情形。背面一幅为“国会授印”,再现了辛亥革命后议会向孙中山授大总统印的场面。西面两幅浮雕,一幅是“振聋发聩”,表现了孙中山为唤起民众,正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另一幅是“讨袁护国”,内容是孙中山发表演说,号召人民讨伐倒行逆施的袁世凯。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墓门分为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楣上刻有“浩气长存”横额,系孙中山亲笔所书。第二道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7个篆字。整个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室内圆形,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用妃色人造石贴面。墓室的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墓壁上装有日光灯,顶上装有8个反光镜;使室内保持柔和而充足的光线。墓室的中央是安葬孙中山灵柩的大理石矿,直径约4.3米,石矿深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谭延闿在民国时期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是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周艺文等主编:《江南风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参见《江苏南京中山陵导游词》。三紫金山的世界遗产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非常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5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展开,结果5人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明孝陵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开始筹建,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当要迁走三国吴王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璋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资料源自《南京明孝陵导游词》。才没有被迁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之时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璋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柩葬入陵墓并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侧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时23年的建陵工程才告结束。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当时在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而且朱元璋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陵寝两大部分。进入明孝陵的第一个石牌坊叫做“下马坊”,石坊上刻着“诸司官员下马”,该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明孝陵的正门为大金门,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棣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的碑文。全文长达2746字,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赑屃”,高2.08米,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特别能负重的动物。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最大的一块古碑。过御河桥转向西北为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分别为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譬如,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镇魔避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长250米,过华表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俗称“翁仲路”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镏金曾国藩所题的“明孝陵”3个大字,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系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建。文武坊正门内有一座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的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最为醒目的一块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的康熙如此诏示天下,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同时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每次均行跪九叩大礼。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建成、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重建的,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方城前高16.25米,后高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方城的后面是宝顶(也叫“宝城”),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1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依据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3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又将南京的“明孝陵”和“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资料源自《南京明孝陵导游词》。刘耀编著:《中国绝色风景》,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扬文:《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包括南京明孝陵》,《扬子晚报》2008年7月9日。人文底蕴深厚环境优美的玄武湖。玄武湖位于南京东北面,三面环山、一面紧靠古老的南京城垣,湖周长约15公里。湖水来自钟山北麓,汇入青溪故道流至秦淮河,湖光山色景致迷人。玄武湖原只是一块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沼泽湿地,三国时吴王孙权引水入宫苑后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态。东汉末年秣陵尉蒋子文死于中山之阴,葬于湖畔。孙权为避祖父孙钟名讳,改“钟山”为“蒋山”,玄武湖为“蒋陵湖”;又因孙权常在此训练水师而被称为“练湖”。南宋元嘉初年(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对玄武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把挖出来的湖泥堆积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岛。其中,最大的为“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岛,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的梁洲、环洲和樱洲的前身。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因湖中两次出现“黑龙”(可能是现在的“扬子鳄”),遂改称“玄武湖”。“玄武”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通常是指北方之神,与代表东方的青龙、代表西方的白虎、代表南方的朱雀并称为“四神”。在玄武湖的历史上曾两度遭遇浩劫,一次发生在隋文帝时,另一次则发生在宋神宗在位时。隋文帝灭了南陈之后曾下令“夷平南京城”,玄武湖首度消失了200多年。李白就曾有“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州”[唐]李白:《金陵三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