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经典实验页经典心理学实验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认知失调 3儿童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 5颜色识别与语言描述无关 6橡胶手幻觉实验 6双耳分听实验 8凭直觉往往能作出好决定 8“开窗”实验 9双眼竞争中嗅觉能够影响视觉 9法国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不能同时处理超2项任务 10大脑时间相对论 11审美判断男女有别 14创造发明的难处 15只消变换一下问题 15动物的聪明 16期望效应 18盲视 19关于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实验 20人际关系认知实验 21心理旋转实验 21直棒与方框实验 22登进门坎效应 23儿童何时获得了意识? 23心理旋转实验 24人容易拔高自己 24寻找发胖的原因 25视觉悬崖 26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 26时间折扣神经机制新证据 2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28白鼠走迷宫实验 28团体公约实验 29“迟延满足” 29集体效能 30社会认同实验 31强大的动力--自信和社会的关怀 32关于服从的实验 33习得性无助实验 34罗森塔尔实验 35霍桑实验 36压力如何使人崩溃——神经科学实验 36识别说谎人的实验 40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认知失调1959年的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了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对这个实验的理解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内在动机的阴暗世界。这个无比创新的实验是由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负责的。人们总是试图解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这个实验正是提供了对于这种自我解释的重要而深刻的理解。实验中充满了巧妙的骗术,所以对它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想象自己正身临其境。那么请坐好,放松,让我们回到过去。现在的时间是1959年,而你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作为你课程的一部分,你同意参加一项“表现衡量”的实验。你被告知这个实验需要两个小时。由于你原本每年就需要作为被试参加一定数量的实验,所以这次只是多了两个小时而已。你并不知道,这个实验会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经典。在你看来似乎是实验者造成的意外事故实际上都是被小心控制的骗局的一部分。不过就目前来看,你是无辜的。准备进了实验室,他们告诉你实验是关于你的预期如何影响你在一个任务中的实际经历的。很显然,被试被分为两组。而在另外一组中,被试被告知了一个特殊的关于这次研究的预期结果。为了清楚地灌输这个预期结果,一个显然刚刚完成这项任务的学生正在给另一组被试作非正式的简要介绍。不过,在你的这组里,被试不会被告知预期结果。你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要告诉你所有这些东西。虽然如此,这样看起来似乎更加刺激,因为你现在知道了一些这个实验的背后过程。于是你开始着手于第一个任务,不过很快又发现它无比地无聊。头半个小时里,你被要求将一些线轴放到一个箱子里。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你又被要求将一些钉子放在一块木板旁边。说实话,相比这个,你宁愿看着油漆变干。在任务的结尾,实验员感谢你的参与,并告诉你很多其他被试发现这个任务非常有趣。这有点令人困惑——这个任务明明很无聊。管他呢,你就这么让它过去了。实验的疏忽然后那个实验者看上去有一点尴尬,他开始吞吞吐吐地解释说出现了一点小差错。他说他们需要你的帮助。在你之后的那个被试是属于在任务开始前就知道预期结果的那一组的。这个预期结果就是任务很有趣。不幸的是,通常负责告诉别人预期结果的那个人没来。所以,他们问你是否愿意代劳。不但如此,他们还提出会为此付给你1美元。因为这是在1959年,而且你是个学生,所以对于这么一点小事这1美元的酬劳也不算完全微不足道。并且,他们告诉你将来可能还会用的到你。这钱听起来很容易赚,于是你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真不错——起初这个实验只是作为为了完成课程的一个部分,现在倒让你捡到了一点现钱。你很快被介绍给了下一位被试,她将要去做你刚刚完成的那个任务。按照指示你告诉她,她将要做的任务非常有趣。突然间你因为给了她太高期望而感到一阵后悔。这时,实验者回来了。他再一次对你表示感谢,而且又一次告诉你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任务很有趣,也希望你同样这么认为。然后你被引导进入另一间房间,在那里你接受了关于刚才那个实验的采访。其中一个问题问你,刚才那个任务是否有趣。这让你停顿了一下,并引发了你的思考。现在这个任务看起来似乎没有刚才那么无聊了。你开始发觉即使是线轴和钉子的重复运动也蕴含了一种对称美。而且这一切都在科学的名义之下。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劳动,并且你希望实验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果。那个任务仍然不能被算是非常好玩,但是也许也没有那么糟糕。再回想一下,你发现它没有你最开始认为的那么无聊。你给它的评价是比较有趣。实验结束后你和同样参加了实验的朋友聊天。比较了一下后你们发现除了一个重要的区别外,你们两个的经历是完全一样的。她得到的赏金比你得到的多多了:20美元!这让你第一次开始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一些“阴谋”。你问她关于线轴和钉子的任务:“哦,”她回答道,“真是无聊透了,我给了它最低的评价。”“不。”你坚持反驳,“没有那么糟糕。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它还是挺有意思的。”她不可思议地看着你。到底是怎么回事?认知失调你刚刚所体验到的是认知失调的力量。研究认知失调的社会心理学家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两种矛盾的想法很感兴趣。在上面这个实验中,一开始你认为任务很无聊,然后他们付给你钱,让你告诉另外一个人任务很有趣。但是,你不是那种随便撒谎的人。所以你如何解决作为一个诚实的人的真实看法和对下一个被试撒谎的矛盾?你得到的金钱很难安抚你自己的良心——那些钱挺不错,但是还不算那么有份量。你的大脑决定认为这个研究实际上比较有趣,以此来解决这个难题。那个告诉你其他人都觉得任务很有趣的实验员帮你坚定了这个结论。与此同时,你的朋友没有必要经历这些内心的矛盾。她只是对自己说:我为了撒这个谎得到了20美元。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这是一小笔财,足以为我撒的小谎提供足够的理由了。无论实验者告诉我什么,这个任务始终都是无聊的。一个美丽的理论在这个实验之后,人们又进行了大量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并且有了可喜的成果。它的美丽在于它解释了我们每天生活中的许多行为。以下是MortonHunt在他的著作《心理学的故事》(“TheStoryofPsychology”)中提到的几个例子。当你试图加入一个团体的时候,越是难以进入,你就越珍惜你的会员资格。为了解决(1)你为了加入他们而需要越过的障碍和(2)其实那只是一家普通的俱乐部之间的矛盾,我们说服自己,这家俱乐部实际上还是很棒的。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人们对于同样的信息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当决定自己关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的看法的时候,我们为了避免冲突,就故意忘记和自己的理论相矛盾的观点,而记住所有支持自己理论的观点。即使是在明显不道德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迅速地将自己的价值体系调整到适合自己行为的标准上来。那些偷自己老板东西的人会声称“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于是他们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显得落后。或者他们会说“我的报酬太低了,所以我理应在其他方面得到一点额外补偿。”只要你去思考,人们通过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来解决认知失调的情形还有好多好多。如果你对自己是诚实的,我敢肯定你可以想起很多你自己这么做的情形。我知道我可以想起好几次。意识到这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下认知失调的一种后果最为危险的过错:相信自己的谎言。儿童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如果宇宙中的物理定律发生改变,周围发生的事情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进入了爱丽丝的梦世界。在那里,重力失去了作用,物体运动不再遵守惯性定律、物体也可以突然消失,变得无影无踪。这样的梦境之所以让人惊奇、眼花缭乱,正是因为我们太过熟悉正常的世界是怎么一个模样。对于刚刚进入这个世界的婴儿,他们可能会觉得周围的环境就像一场无厘头的梦,即使最平常的事情也会让他们新奇不已。在他们的小脑瓜里,没准会冒出这样的问号:哇哦,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这个世界会去哪儿啊?他们会不会早就有了答案:他们直觉地知道,即使自己不能直接感受到,那些东西依然存在?心理学家对婴儿一岁内对“物体恒存在”的理解进行研究,努力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什么是物体恒存在?物体恒存在是指“即使眼睛看不到,某件物体也依然存在”这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儿在12个月之前不可能具备这个概念。伊利诺伊大学的ReneeBaillargeon教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对这一观点进行挑战。实验利用了儿童会对“不可能”事件会表现出明显的吃惊,因此会更为关注这一道理,来证实孩子是不是了解物体恒存在。穿墙而过?——不可能场景实验有一项实验是让6个半月的婴儿看着一辆小车从坡道滑下去。半路有一块遮板挡住了婴儿的视线,通过遮板的时候婴儿就看不到小车,之后婴儿又可以看到小车。有一种情况是婴儿看到遮板后面放了一块障碍物,但是放开小车的时候,试验者做了一些手脚让小车可以顺利通过障碍。所以小车还能很神奇的从遮板的另一侧出现。上述“不可能”情况会和“可能”情况进行比较,也就是障碍物并没有妨碍小车的运行的情况。Baillargeon发现,婴儿观察不可能情景的时间更长。这说明他们明白即使看不到障碍物,但它依然存在。这似乎为婴儿理解恒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证据。当所有情况放在一起,剩下的解释可能就是真相Baillargeon教授在随后的实验中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情况。他用玩具兔子、玩具老鼠、玩具胡萝卜等来代替小车和障碍,并设计了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不可能”情况。每个“不可能情况”之后都会进行严格控制的“可能情况”,并逐一进行实验对比。在每项实验中,婴儿注视“不可能事件”的时间普遍更长,可能他们在想自己是不是在做梦。现在,通过这些实验发现,三个半月的婴儿可能就对物体恒存在有了一些基本认识。虽然有些人也提出其他的解释,但如果所有这些实验放在一起,那么儿童了解物体恒存在应该是最自然的解释了。天生物理学家——有时直觉就等于真理基于这些实验结果,Baillargeon等人认为,周围的花花世界对于婴儿并非毫无意思。相反,婴儿好像是个天生的物理学家,能够对例如重力、惯性、物体恒存在等进行简单解释。所以,也许在婴儿的眼中,世界并不是个无厘头的梦境。他们当然有很多新鲜事物要学、很多事情让他们吃惊,不过他们似乎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一些万物运行的基本常识,而不是对这个世界全然无知。颜色识别与语言描述无关大千世界,五颜六色,人类如何辨识各种颜色?美国研究人员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不管讲哪种语言,人类普遍倾向于将色彩按照“黑白红黄绿蓝”六种基础颜色(六基色)来识别。以前的一些研究显示,人对颜色的辨识完全取决于语言对颜色的描述。新研究则意味着,颜色的分类是基于人类普遍的感知来划定的,可能与语言无关。正常人虽然都能分辨出可见光的整个光谱组成,但对颜色的细分却存在实质性区别。比如,在不同语言中,对基色的理解大相径庭,有的认为只有深、浅两种基础颜色,有的却列出了多达十几种的所谓基色。另外,在有些语言中,蓝和绿共用一个词来表示,而有的语言却有特定的表示浅蓝和深蓝的词语。因此之前一些科学家就认为,颜色感知可能大部分甚至完全依赖于不同语言对色彩的不同分类和描述。但也有研究发现,无论讲何种语言,人们在辨识上述六基色时都能比较轻松地识别、记忆。如今,这种六基色普适理论又获得了新的支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国际计算机科学研究所的保罗•凯及其同事,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选取了2700名调查对象,这些人所讲语言多达110种。研究人员让他们对330种不同颜色的卡片进行指认和分类。然后让这些人挑选出最能代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不同色彩的色卡。结果发现,无论母语是何种语言,人们的选择基本上都集中在六基色上。比如,有的人母语中虽然蓝和绿是一个词,但他(她)选择代表颜色时,或者选蓝色,或者选绿色,而不是蓝绿色。凯解释说,这表明,人类的视觉本身可能会将色彩划分为几类,而不去考虑各自语言中对某种颜色具体如何描述。不过,有关颜色的争论并未到此结束。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心理学家迪比•罗伯逊说,她对巴布亚新几内亚某个部落的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人对凯研究中提到的六基色根本没有偏好。罗伯逊指出,凯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可能集中于六基色,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许多讲各种语言的人,他们辨识颜色的方式非常独特,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橡胶手幻觉实验一个科学家挥舞着刀气势汹汹地割向你的右手——或者这是你的手么?你看到自己面前有三只手臂,你也能感觉到自己的手心因为害怕而汗津津的。但是这把刀割的真的是你的右手么,还是一只假的橡胶右手?这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虽然听上去很可笑,但是告诉大家,154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发现他们被说服并且感觉到自己确实长了三只手臂。2月23日发表在PLoSONE网站上的一项研究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受试者们此次不可思议的经历。从十多年前开始,橡胶手幻觉就是一个著名的感知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受试者本人真实的右手被藏起来而不出现在视野中,而在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假的橡胶手。研究人员用笔刷同时轻刷视野外的真实右手和视野中的这只假手,直到受试者意识中认为这只假手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此时,在一些人大脑中,特别是在那些容易出现身体结构发育不良的人的大脑中,那只真实的手开始被忽略了。同时研究人员在被忽略的真实右手上检测到了有迹可循的温度下降状况。这一概念已被应用于帮助一些被截肢的病人利用假肢而减轻疼痛感。但是这种传统的假手幻觉实验是基于大脑倾向于保持一个正常且对称的身体结构模型的理论的:即要保持两只手臂和两只手。一项新奇的研究把这一套基于对称模型的理论扔到了窗外,或者说至少给这一理论加上了一个新的转折。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证明,这些健康的成年人可以轻易地被蒙骗而感觉到自己好像长了三只手臂。在这个感觉的花招中,研究人员把一只假的橡胶右手放到桌面上(假手仅仅与受试者性别保持一致),与受试者自己真实的右手并排放置(假手与真手的食指大约相距12.5厘米)。并且用衣服挡住受试者从小臂直到肩的部分,以此来模糊究竟哪只手是真的连接在身体上的感觉。而受试者的左手也在其视野中。研究人员用一把小刷子同时并行地轻刷两只右手。“人们会推测,受试者应该只能感觉到一只手,而且应该是感觉到其本身的那只手,”研究所大脑、身体与自我实验室的阿维德?古特斯坦,也是本论文的共同作者,在一份声明中说道,“可是我们惊奇的发现,大脑解决这一冲突的方式是同时接受两只右手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受试者们感觉到的是自己拥有了额外的第三只手臂。”古特斯坦和他的同事们进一步检测受试者能够接纳这只编外手臂的程度。在用刷子轻刷使受试者相信这第三只手确实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之后,研究人员迅速地拿起一把菜刀猛的割向其中一只右手。而在受试者左手,则固定着一个皮肤电导反应传感器,用来监测哪怕是一瞬间的因害怕这一身体威胁而排出的汗水。可以肯定的是,当菜刀割向橡胶手时,受试者汗腺变得活跃,这一反应和菜刀割向真实右手时受试者的反应是一样的。(即使当以受试者因见到菜刀而产生的普遍的恐惧反应做对照后,结果依然是这样。)这表明受试者们并没有否定他们真实的手的存在,这与传统的橡胶手幻觉实验中的现象是一致的。但新的发现不仅仅是对传统橡胶手幻觉实验的一个奇怪的补充。在传统实验中,神经系统和一生的经验相对硬性地规定了人体应该期待具备并且能够容纳两只手臂。可是新的发现指出,人体(和我们的体感皮层)可能并不是如此僵化,而是能够更加变通的去接纳感觉到的物体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正如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的身体结构可以很容易的更新自己,接纳一个额外的假肢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之前的研究也表明了,大脑开始接纳一个手持工具,比如锤子,作为自己身体结构的一部分。)相反,思维也并不完全是易于受骗的。如果把实验中第二只假右手换成一只左手——或者一只假脚——大脑就不会买这个帐了。无论用刷子刷多少次还是挥舞多少次刀,都不能欺骗受试者因一只与胸部平行的脚将要失去一个脚趾而出汗。研究人员还声称这一现象将不仅仅被局限于实验室欺骗性实验,而且还会有其他应用。“它可能在将来被应用于为偏瘫导致身体一侧不能动的中风病人提供一个能运用自如的假肢。病人可以像感受自己的手臂一样感受假肢,虽然那只瘫痪的手臂依然存在于病人的身体上。”同样来自于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并且是本项研究共同作者的亨利克?艾尔逊在另一份预备的声明中如此说道。那么我们这些只能偶尔用用额外手臂的人呢?“这也是可以想象的,比如在苛刻的工作环境中的人将能够从这只额外的手中受益,”艾尔逊说。但是即使是科学家已经指出,我们并不知道那只真实的右手是否有必要知道假右手在做什么——又或者大脑能否告诉它们去拿不同的调味品。双耳分听实验在一项实验中,彻里(Cherry,1953)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课文颠倒时,被试也很少能够发现。这个实验说明,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因此,没有被人们所接受。1960年,格雷(Gray)等人在一项实验中,通过耳机给被试两耳依次分别呈现一些字母音节和数字,左耳:ob-2-tive;右耳:6-jec-9。要求被试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声音,并在刺激呈现之后进行报告。结果发现,被试的报告既不是ob-2-tive和6-jec-9,也不是ob-6,2-jec,tive-9,而是objective。格雷的实验证明,来自非追随耳的部分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凭直觉往往能作出好决定当人们想购买一些大件物品,如房子、汽车或家具时,总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去作考虑,去作决定。许多人认为,在众多的挑选对象中作选择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被挑选对象的优点和缺点都罗列出来,经仔细分析和研究后再作决定。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遇到困难的选择时,最好先睡上一觉,然后让直觉作最后的决断。为了验证人们在作复杂选择时所持的态度以及产生的相应结果,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科学家们不久前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在第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学生们在四种不同款式的房车中作选择,并为他们提供了介绍这些房车性能与特性的清单。研究人员为一部分的学生提供了非常简明的有关这些房车性能与特性的介绍,同时为另一部分学生提供了十分详尽的介绍。在实验中,研究人员给予一些学生以数分钟的思考和作决定的时间,而让另外一些学生在作出决定前随便玩一些文字游戏。这次实验结果显示,就作简单的决定而言,学生们经过思考后作出的抉择通常比较合理。但当遇到比较复杂的抉择时,不通过思考过程作出的决定则更为合理。为了验证这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研究人员又在阿姆斯特丹的百货商店和家具店里作了实验。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到百货商店里去买衣服和炊具,然后又去家具店买家具。购物结束后,研究人员询问志愿者在购买这些东西之前是否作了大量的思考。过了几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又询问这些志愿者是否对自己购买的东西感到满意。志愿者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实验结果吻合。在百货商店里作简单购买的志愿者中间,那些在购物之前作过思考的人所购得的东西比较让自己满意。而在家具店里购物的志愿者中,那些没有经过多少思考就实施购买的人所购得的家具比较让他们自己满意。研究人员表示,这两次实验结果均说明,当人们需要作出比较复杂的决定时,如挑选房车和房子时,凭直觉作决定的效果往往比较好。虽然目前还不能准确地解释为什么凭直觉作出来的决定往往比较成功,但是科学界普遍接受一种说法,即在人的大脑中,可以作思考的部分的单次信息处理能力较为有限。这就意味着,当人们需要作出复杂决定时,启动思考过程反而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研究人员还表示,当人们需要作出复杂的决定时,不管自己是否启动了思考过程,其实人的大脑会进入一个自然的信息过滤过程,并挑选出最佳的方案来。此外,在过去的15年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直觉系统远比人们认为的要重要和复杂。许多复杂的思考过程往往是在人们不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医生或消防人员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当机立断,不容他们有更多的思考过程。而这些主要凭直觉作出的决定往往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这些人本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已不需要有意识地通过思考过程来获得正确的判断。研究人员同时告诫说,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凭直觉作决定。一般来讲,在作出一个决定前,是需要给大脑输送一些信息的,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重大人生选择,如婚姻或选择工作时,因为思考过程通常可以揭示更多的选择。当人们想买车买房时,可先作一些必要的调查和思考,然后把决定权交给自己的直觉。“开窗”实验“开窗”实验(openwindows)即字母转换实验。给被试呈现1~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等。当呈现“F+3”时,要求被试说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个位置的字母“I”,换句话说,“F+3”即将F转换为I,而“KENC+4”的正确回答则是“OIRG”,但这4个转换结果要一起说出来,凡刺激字母在一个以上时都应如此,即只作出一次反应。以“KENC+4”为例,4个刺激字母相继呈现,被试自己按一下键就可以看见第一个字母K并同时开始计时,接着被试作出声的转换,即说出LMNO,然后再按键来看第二个字母(E),再作转换,如此循环直至4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并作出回答,计时也随之停止。出声转换的开始和结束均在时间记录中标出来。根据该实验的反应时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1)从被试按键看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为编码阶段,被试对所看到的字母进行编码并在记忆找到该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2)被试进行规定的转换所用的时间即为转换阶段;(3)从出声转换结束到被试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为贮存阶段,被试将转换的结果贮存于记忆中。双眼竞争中嗅觉能够影响视觉我们普遍认为,视觉在人类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正所谓“眼见为实”。因此,当视觉和其它感觉通道相冲突时,我们总倾向于依靠视觉线索进行判断。相比而言,人类的嗅觉则被认为是一个退化的感觉,人们很难单一依靠嗅觉线索应对日常生活。已有的关于视觉和嗅觉的跨通道研究显示,当视觉信息与嗅觉信息冲突时,人们选择相信眼睛看到的而非鼻子闻到的。但中科院心理所周雯研究员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嗅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视觉。实验采用了经典的“双眼竞争”范式(即在双眼分别同时呈现两张不同的图片,此时被试主观上交替地知觉到这两张图片),以探究嗅觉在双眼竞争现象中对竞争图片主导时间的影响。实验一结果显示,给被试闻与某个图片相一致的气味时,被试知觉该图片的竞争力,即主导时间更长。经过与对照组(在双眼竞争中被呈现蒸馏水,但被告知这是与竞争图片之一一致的气味)的结果分析发现,嗅觉对视觉的这种调制并非源自主观的认知控制,而是基于视觉与嗅觉线索本身的一致/不一致性。实验二中,研究者将实验一的其中一张静态图片换为动态的强视觉噪音,来测量目标图片在不同嗅觉条件下突破眼间抑制需要的时间,以此研究嗅觉对被抑制而不为主观知觉的视觉信息是否有影响。结果证明,给被试呈现与被抑制的视觉图片一致的气味时,该图片受抑制的时间显著缩短。由此可见,嗅觉不仅能在双眼竞争中影响竞争图片的主导时间,且这种影响可以在潜意识加工中完成。法国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不能同时处理超2项任务电脑可以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人脑可以吗法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的大脑只能同时处理两项任务,“一心三用”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研究结果由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刊载。拼词测试法国一个研究团队征集32名志愿者,让他们把电脑屏幕上列出的若干英文字母组合成单词。同时,研究人员使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扫描实验对象脑部,观察大脑“驱动系统”组成部分、即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活动情况。首先,电脑屏幕上全部出现大写字母,正确拼出单词的受试者可以得到物质奖励。研究人员发现奖金额越高,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的活动越活跃。第二项测试难度加大,小写字母同时出现,受试者必须同时将大小写字母都拼成单词。结果受试者并不费力,他们脑活动的活跃性仍随奖金升高而增强。扫描显示,这时额叶会把任务分给大脑的左右半球,令两部分分别处理两项不同的任务。最后,研究人员加入一组字母,结果受试者匹配的准确性明显下降。研究项目负责人、巴黎高级师范学院的艾蒂安•克什兰说:“受试者看似总是忘掉三项任务中的一项。”一心两用人脑只有两个额叶。面对两项任务时,内侧前额叶皮质会自动划分任务,使“一心两用”成为现实。但如果试图“一心三用”,事情会变糟。“这项研究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面对多项选择时会无所适从,”克什兰说,先前研究表明人们总是乐于做出“非此即彼型”的二元选择,“当选择超过两个,人就会失去理性、不知所措。这可能与大脑只能作‘双任务处理’相关”。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神经学家勒内•马鲁瓦认为这项发现“令人吃惊”。他说,这会暗示人们尝试同时处理两件以上的事情,如写报告的同时查看电子邮箱。但是,如果邮件需要回复,大脑可能不知所措。有待商榷戴维•迈尔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多任务处理。在他看来,这项研究不能证明大脑不能同时处理三项任务。迈尔认为人在生死关头额叶会出现异常反应,从而能够执行“多任务处理”。“克什兰的研究只是用金钱作为刺激,所以结论值得商榷,”迈尔说,“但我也困惑,为什么有时人的大脑活动指令和他们的实际行为脱节。”他举例说,物质刺激的确可以提高人脑活跃度,但这种活跃度提高没有让人在处理多任务时变得更快更准确。迈尔认为研究还需要更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如果没有外在刺激,‘一心两用’是痴人说梦”。大脑时间相对论为了弄明白为什么当人面对可能危及生命的险境时会感觉时间变慢了,我们的记者在达拉斯的零重力惊悚游乐园里被从15楼的高度扔了下去。理解大脑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将帮助我们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但对时间的感知却是很难度量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古怪的办法:让人从45米高处自由落体,看他们的大脑是如何切换到慢动作模式的。对大脑对时间流逝的感知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是哲学家的课题了。在过去几十年中,医学扫描和电脑分析技术的进步让科学家已经能够以毫秒为单位来监控大脑的活动。探明大脑如何处理与时间相关的信息,将有助于揭开一些精神疾病的成因。但一些最基础的问题仍然困扰着研究人员,特别是对所谓“时间膨胀”的解释——这个理论认为当生命遇到威胁时,人就会感觉时间放慢了脚步。我所进行的这次自由落体试验,就是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大卫•依格曼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设计的一组试验中的最后一项内容。体验着:在我的手腕上戴着一个感知计时器——基本上它就是两块LED屏幕,每块屏幕上都不断随机闪烁着从1~9的数字。在我被吊起之前,这个计时器的数字切换速度被设定为我刚好无法清楚地读出上面的数字。如果依格曼的理论是正确的,也就是在遇到危险时大脑对时间的感知会减慢,那么我就应该能够以一种慢动作的状态看清上面的数字,就像是电影《黑客帝国》里面的主角可以看到飞行的子弹一样。不过前提是,我要始终睁开我的双眼。大脑中的时间旅行最近几年,科学家已经发现,我们在每天24小时中有规律的睡眠/醒来的生理节奏,是由约1万个大脑细胞所组成的视交叉上核神经元负责控制的。而依格曼的研究焦点,是要确切地找出其中的每一时刻都发生了什么。他设在贝勒医学院的感知与行为实验室,也是目前惟一专注于通过试验获得关于人们对时间感知的可靠数据的研究机构。依格曼是从视觉开始他的研究生涯的,2000年,他对“闪烁滞后效应”产生了兴趣,科学家对这种视觉错觉现象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解释。在电脑屏幕上,一个中间是蓝色的圆圈围绕一个固定的点做圆周运动,每过一会儿,圆圈中央的蓝色部分就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变成白色。有时候,你会感觉这些不停做圆周运动的白色和蓝色的圆圈看上去仿佛是重合在了一起。在对数十名学生进行了这项试验之后,依格曼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时间错觉,受到欺骗的其实是你的大脑,而不是眼睛:为了解释短暂闪现出的白色,大脑会提前假想出蓝色将在几毫秒后出现的位置,并将它与进入你的意识中的实际视觉感受叠加在一起。这是第一个证据,它能证明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我们认为是“现在”的这一时刻所发生的事。在我从空中跳下的前一天,我造访了依格曼的实验室,想要亲身体验一些他所说的时间错觉现象。依格曼现年38岁,但看起来至少要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他留着棕色的短发,身材像运动员一样健壮,待人和蔼可亲。他2009年的著作《生命的清单:关于来世的40种景象》是本一夜蹿红的畅销书。他的实验室看上去和普通的办公室没什么两样,也有一个个的小隔断和咖啡壶之类的东西,最大的特色是墙壁上涂有淡蓝色的易擦涂料,墙上从上到下都写满了他研究中用到的各种笔记和符号。不过,现在我的注意力全都被吸引到了一块电脑屏幕上,上面显示着一个快速变化的绿色方块。屏幕上显示着一个九宫格,9个蓝色的方块整齐地排列在一起,时不时地,其中会有一个方块忽然变成绿色。我的任务就是要点中绿色的方块。一开始,它以一个比较稳定的速度跳动,在我点击鼠标之后要等上200毫秒才会变换到下一个位置。但过了一会儿,变换的速度开始改变了,随着绿色方块变得越来越快,我感觉它似乎在我点中它之前就已经跳开了。“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在不断校准时间间隔。”依格曼解释说,“比如说,我们现在用拨动开关去打开一盏灯,如果每次按下开关之后都有200毫秒的延迟灯光才会亮起来,你的大脑就能识别出这种固定的模式,并自动忽略掉延迟的时间差。这样,在你拨动开关的时候,感觉就像是灯立刻就亮了起来。但如果这时把你放到另一间房子里,那里的灯光就是一按下开关马上就亮起来,那么你就会感觉好像是在你拨动开关之前灯就自己亮了。这是因为你的大脑暂时卡在了先前的思维模式中。”依格曼让几十个人玩了九宫格的游戏,并同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仪监视他们大脑中的反应。他发现,当人们体验到时间延迟的时候,大脑前扣带回皮层的活动就会明显增加,而这个区域只有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处理相互矛盾的信息时才会活跃起来。这个发现可能说明大脑中存在着至少两个不同版本的时间:一个主计时器告诉你对“现在”的感知,而另一个则在不停地对这种感知进行调整。重复进行的试验支持了他的结果,这表明——与语言功能主要由布罗卡区控制、视觉主要由枕叶负责不同——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并不是由某一个大脑区域集中控制的。因此,这一领域中的大多数科学家都将工作的重点转向了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如何相互协调才最终实现了对时间的统一认识。但他们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这套系统是否真的有能力改变解读数据的速度。依格曼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从屋顶摔下来时,时间似乎变得永无止境,而不仅仅是一瞬间就过去了。这让他想到,将人从高塔上扔下去的方法,或许能够帮他找到答案。关于新鲜感“3,2,1,去吧!”随着操作员的倒数,我落了下去。跳塔的顶端开始离我远去,我的胃开始翻江倒海,里面的东西冲向我的喉咙,就像依格曼所设想的,我感觉到时间真的变慢了。用尽全部的意志力,我将注意力集中到计时器上,尽管我能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但上面那些闪烁的数字还是很难看清。重重地,我摔到了网子上,冲击力要比我想象的厉害得多,但至少我的身体还完好无损。我有点不好意思地向依格曼报告了自己的感觉。“和我想的一样,”他说,“又一个无效结果。”在第一轮测试中,他让23个人轮流从空中落下(其中有一个不算,因为她在下落过程中闭上了眼睛),每个测试者都感觉到下落的过程要比实际时间持续得更久——他们估计的平均时间大概是4秒,而实际上只有2.6秒——但他们在下落过程中辨别数字的表现都不比在地面上的时候更强。他们的大脑好像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时间已经变慢了。起初,这样的结果让依格曼感到很失望,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个结果恰恰说明,“时间膨胀”实际上是一种记忆错误的体验。当你落下时,下坠的过程本身并没有变长,只不过你记得它好像是变长了。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结论。达特茅斯学院的神经科学家、时间研究者彼得•赛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进化的过程让我们的大脑更容易注意到新鲜的事物。比如你在丛林中发现了一片移动的阴影,它可能意味着一顿美餐,或者是你自己将变成别人的美餐——无论是哪种结果,这都是最值得引起注意的征兆。“当我们提高注意力的时候,”赛说,“大脑每秒钟就会处理更多的信息。”这是一种生存策略。当我们面对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比如从45米高空坠落的时候,你的大脑每秒钟所处理的信息量也会比平时更多,因此它会重新校准时间。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个灯光马上点亮的情况一样,你的大脑会被卡在旧的模式中。如果你觉得大脑处理了平时用4秒钟才能处理完的信息量,那么就会认为你的下坠过程的确持续了4秒钟的时间。2004年,赛做了一项试验,他在电脑屏幕上反复调出同一张照片,然后再在后面加入一张新的照片,就像是:咖啡杯、咖啡杯、花。尽管这些照片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其实都是一样的,但受试者都报告说新换的那张照片持续的时间好像要更久一些。赛认为这是大脑在接触新体验的时候拉长了时间。但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在依格曼试验中从空中落下的人,就应该能看清计时器上以更慢的速度闪烁的数字才对啊——只要减慢一点点,他们就应该可以看清数字了。(赛认为这是因为视网膜的速度没有快到足以完成对图像的处理,与环境并没有关系;但依格曼反驳说,研究表明视网膜处理画面的速度能达到每秒100次,远远超过了读出计时器上的数字所需的反应速度。)因此,依格曼对赛的试验做了一些改变,又重新做了一次。如果说引起人的注意是造成这种效果的关键,那么当人看到一个更能引起情绪波动的“新鲜事物”——比如一个人持枪对着你的照片,其他试验已经证实它要比一朵花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时,就应该感觉它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更久才对。但试验结果却发现,人们似乎并不觉得拿枪的人比一朵花更有新鲜感。为了找到其中的原因,依格曼查阅了关于大脑在观看同一幅画面时电活动会减少的研究报告。“这是一种称为‘重复抑制效应’的经验法则,”他说,“在这个试验中,它是解开谜题的关键。”依格曼指出,人们对花带来的新鲜感所做出的反应,并非像赛所认为的那样是减慢了时间;相反,其实是大脑在之前观看咖啡杯的照片反复出现的时候,提高了反应速度——大脑立刻就认出了杯子,因此在看杯子时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都被减少了。“这是一套完美的系统,大脑知道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因此不愿花费更多的能量去想它。”依格曼说,“但在这个问题上,看到反复出现的画面时减少能量只是个次要的事例。”医学中的时间旅行让我们回到现实世界。这项研究有些很有意思的分支,其中之一就是用它来找出造成精神疾病的原因。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着几乎是在瞬间就会闪现出来的“内心独白”,或者说是自己和自己说话。但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分成两步的过程:你先在心里发出一个声音,然后再听到它。“对一般人来说,这个过程几乎是同时完成的。”依格曼说,“但如果这两个步骤出现了不同步的情况,那感觉可能就像是你听到了别人的声音。”这很有可能就是很多有过精神分裂体验的人所感受到的幻听症状的根源。去年,依格曼对3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做了插入新照片的那个试验,结果发现,他们没有表现出任何重复抑制效应——对他们来说,每一次的体验都是同样新鲜的。“就像我们的大脑在九宫格试验中会去重新校正时间的机制一样,”他说,“我们也可以利用游戏来校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驱除掉他们的幻听症状。”从事时间与疾病相关研究的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家蒂娜•达瓦洛斯同意这种观点。“所谓的‘感觉门控’,也就是大脑过滤掉重复刺激的过程,正是精神分裂症出问题的地方所在。”她说,“大多数人都觉得,可能是他们抑制自己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的能力出现了问题,但依格曼的研究把焦点对准了对时间的认知功能。”从这个认识出发,依格曼正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设计一个游戏,用来重新校正病人大脑对时间认知,他希望能在未来几年中对其进行测试。目前,他还在继续研究新的时间错觉,希望能利用另一种闪烁滞后现象的研究结果揭开大脑的秘密。尽管他的研究致力于创建度量时间的科学方法,但他也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所有这一切背后的意义。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相对的的时候曾经指出,当人在太空船上以光速旅行的时候,他所体验到的时间与站在地球上所体验到的是不一样的。但依格曼发现的却是,即使两个人并肩站在一起,他们所感受到的时间也是相对的。要证明时间不像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那样是永恒客观的、每个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悟都有自己的根据,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项研究中还将发现些什么?”他说,“这个问题让人充满了期待。”审美判断男女有别美国与西班牙科学家研究发现,女性观看美丽事物时,整个脑部都活跃,而男性只有右脑活跃。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实验研究人员测试男、女志愿者各10人,给他们展示风景照片或图画,让他们判断“美”或者“不美”,同时扫描并记录这些志愿者的脑部活动。测试结果显示,男女脑部活动在最初300毫秒并无明显不同。但300至700毫秒时,若观看的是他们认为“美”的图画,则两者脑部活动差异显著。研究人员说,无论男女,接受测试时脑部最活跃的地区都是顶叶,这是大脑负责处理各类感觉讯息的部分。但是,男性只有右脑部顶叶活跃,而女性则左右脑都活跃。“众所周知,男性与女性的大脑在处理感知‘任务’时活动不同,”参与此项目的西班牙巴利阿里大学研究人员卡米洛•塞拉•孔戴问道,“但为何审美时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解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弗朗西斯科•阿亚拉的分析说,出现这样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女性做判断时既注意事物的整体特征,又注意它的局部特征,而男性往往只注意整体特征”。阿亚拉说,审美时两性脑部活动差异可能为人类独有。塞拉•孔戴也在回复给美联社的邮件中说,女性评判看到的某一事物时,倾向于找出适当的词语描述它,而男性的脑海中往往浮现的就是这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也就可以解释女性为何在语言掌握方面强于男性。“男女审美时脑部活动差异可能与他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担当的不同社会角色有关,”塞拉•孔戴说。不过他认为这一测试结果并不能说明人类的审美观念为何以及如何进化而来。差异每个人都对“美”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塞拉•孔戴说,研究人员并没有发现人们评判美丑时有性别差异。“有些人认为某处风景、某座建筑物或者某张油画美,但另外的人可能会觉得难看。这其中并没有体现出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脑部神经结构有不小差别,但是对美的判断却差不多,这很奇怪,但事实如此,”塞拉•孔戴说。在他看来,不同审美标准可能与人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塞拉•孔戴补充道:“人类世界复杂难懂。不过,借用新科技手段,我们已经开始对自身有一定了解。”创造发明的难处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是非经过不知难。"陕西省西安有一个半坡博物馆,它向人们展示着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一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半坡姑娘的雕像。只见她身披兽皮,手提一个两头尖、中间大的纺锤形瓶。乍一看,这个瓶子似乎没有什么用处,连放都放不稳。可是,你要知道,这个瓶子是用来打水的。瓶子空时放在水面上,它会自动倾倒,水就从瓶口灌入,瓶里水满了以后,它又自动恢复竖直平衡状态,单等半坡人将它提出水面。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道理太简单了。是的,道理确实很简单。但是我们六千年前的祖先为发明这种瓶花费了多少努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不仅因为原始人智力和知识都不及现代人,同时也因为创造发明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难处。我们来介绍一个实验,大家就明白了。实验是在一个普通的房间里进行的。房间里有一张书桌,天花板上挂着两根绳子,它们相距很远,抓了一根就抓不着另一根。要求想出一种办法把两根绳系在一起。现在实验开始。被试们一个一个进屋解决问题。这些被试分成3组。心理学家对属于第一组的人说:"你只能利用我给你的东西。"说着,把一把剪刀放在桌子上,以后每隔一会儿便把一个衣夹、一个小滑轮、一个小木球和一个钓鱼坠逐个放在桌子上。他对第二组的人则说:"你可以利用房间内任何东西,包括我放在桌子上的东西。"接着把上述5种物品逐个放在桌上。第三组的人走进房间时,桌上已经有摆上了5件物品。只对他们笼统地说:"房间里任何东西都可以利用。"结果,第一组的人花了2.4分钟解决了问题。他们在一根绳上系一个较重的物品(如上述5种物品),使它象钟摆那样摆动,然后将另一根绳往二者中间拉,待重物摆过来时,将它抓住,然后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第二组的人解决问题就慢了些,平均花了7.5分钟,而第三组的人平均用了15.2分钟才解决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心理学家分析说,第一组的人明确知道他们只能用实验者交给的物品来解决问题,所以一开始就能在这上面打主意、想办法,很快解决了问题。而第二组的人得到的指示比较笼统一些,但是由于强调了可以用实验者提供的物品,他们也能较快地注意到那5个物品,从而解决了问题。第三组的人得到的指示最笼统,等于没有什么指示,所以他们要想到利用桌上的5个物品是较难的,因而花的时间也最长。从事发明创造的人所面临的情况和上述第三组的人十分相似。他们事先不知道可以利用哪些物件来制作新产品,而要可资利用的物件,往往花去相当多的时间。这就是发明家们面临的最大难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以后就再也不会讥笑别人的创造发明"那么简单","连我也想得出"了。而面对祖先的即使是极其简单粗糙的发明,我们也会更加肃然起敬,佩服之至了。只消变换一下问题先请你解一道几何题。已知圆的半径为5cm。圆内有一直角三角形ABC。求△ABC的斜边AC的长。假如你一个劲儿地想找出一个现成的计算AC长度的公式,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你走入了歧途。其实,如果把△ABC当成长方形OABC的一部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时,AC成为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而另一条对角线OB就是半径。因为长方形的对角线长度相等,那么,AC长度也应该是5cm。从解上面这道题的过程可以看出,当一个问题貌似难题时,可以对它加以变换,难题常常就不难了。下面,再来看看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实验。实验者将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分成两组,向其中一组提出了下列选择题。有一个人用60美元买了一匹马,又以70美元卖了出去。然后,他又用80美元买回来,再用90美元卖出去。在这一系列交易中,他________。a.亏了10美元b.收支平衡c.赚了10美元d.赚了20美元e.赚了30美元虽然被试者全是大学生,但是解题时还觉得挺吃力,最后统计发现,得出正确答案(赚了20美元)的人数不到40%。然而,当把问题变换一下,请另一组大学生来做时,结果又怎样呢?有一个人用60美元买了一匹白马,又以70美元卖了出去,然后用80美元买了一匹黑马,又以90美元卖出去。在这一系列交易中,他________。(以下5个选择同上)这一组全答对了。显然,把一匹马的问题变换成两匹马的问题,就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以后你碰到难题,不妨在变换问题这一方面多动动脑筋,说不定也能收到迎刃而解的奇效呢。下面再出个题目,锻炼一下你变换问题的能力。3个客人住进了一家旅馆。经理告诉他们,房间租金是30美元。于是,他们每个人付了10美元。过了一会儿,经理发觉应该收25美元,就叫服务员去退还多余的5美元。这位服务员怪聪明地想到,5美元不可能三人平分,所以他留下2美元,只还了3美元。这样,3个客人每人各付了9美元。现在问题来了,每人付9美元,3人共付27美元,加上服务员手中的2美元,总共是29美元,还有1美元上哪儿去了?如果你答不上来,请看变换后的问题:服务员还钱之前,客人付了多少钱?其中经理拿了多少?服务员拿了多少?还钱以后呢?这下清楚了:还钱之前,客人共付30美元,经理拿了25美元,服务员拿了5美元,还钱之后,客人共付27美元,经理拿25美元,服务员拿了2美元。服务员手里的2美元是包括在27美元中的。看来是出题者犯了逻辑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智力游戏"、"谜语题"之类,都是有意识地控制一些条件,或故意隐蔽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一些因素,以使读者通过这样的实践,思维能力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心理学家也常常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来测定受试者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动物的聪明人是万物之灵,这话众所周知。不过,对那些比人类低级的动物,我们也不要轻视了它们的聪明。当然,各发展阶段不同的动物,其聪明程度也不一样。那么,动物有哪些聪明之处呢?聪明之一:能掌握一些简单的规律。有位名叫桑代克的心理学家用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做了一个笼子,里面装有机关,只要一碰这个机关,笼门就自动打开。然后,他把一只饿得饥肠辘辘的猫关进笼子,并且在笼外放上香喷喷的食物。这下笼子里可就热闹了。饿慌了的猫一眼就盯上了笼外的食物,可是笼门紧闭,无路可出。于是,它就在笼子里东碰西撞,乱抓乱咬,想弄开一个洞。就在它象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的时候,突然门开了!这是因为它偶然地碰到了机关。当然对这一点猫并不深究,它只是连忙冲出笼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猫吃完食物,桑代克又把它关进笼子,并再放上食物。这一次,猫还是乱抓乱咬一阵,又偶然打开了笼门,吃到了食物。这样重复十几次以后,猫在笼子里瞎扑腾的时间越束越短,最后,它一进笼子就去抓能打开笼门的机关。这说明,猫逐渐掌握了触动机关能打开笼门这一规律。后来,桑代克还用白鼠、狗、猴子做了同样的实验,都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聪明之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比较高级的动物还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这是一位名叫苛勒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的。他用猩猩做了一些实验。下面举几个例子。1.把一只猩猩关在笼子里,笼外放上水果,不过是放在猩猩够不着的地方。水果上系着绳子,绳子的一端摆在猩猩够得着的地方。猩猩看到了水果和绳子的关系,一拉绳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水果。2.关有猩猩的笼子里有两根竹竿,一粗一细,刚好能套接起来。笼外远处放着水果。猩猩先用一根竹竿划拉一阵,结果是徒劳。经过一阵踌躇和尝试,猩猩把两根竹竿接起来,弄到了水果。3.关有猩猩的笼子里有一根短竹竿,笼外有一根长竹竿,远处有水果。这一次,猩猩先用短竹竿取得长竹竿,然后用长竹竿钩到了水果。4.水果挂在笼顶,笼内有一只木箱。黑猩猩想了许久,最后把木箱移到水果下面,登上木箱,摘下了水果。从这几个实验来看,猩猩有了简单的推理能力。聪明之三:有了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在动物身上,不仅可以看到思维的萌芽,还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心理学家托尔曼和霍齐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让一群白鼠饿24小时,然后把它们放在一个迷宫的入口,训练它们找到通向出口(那里有食物)的最短的路径,即通道1。白鼠经几次试探,很轻松地学会了选取通道1走向出口。接下来,把迷宫中A处堵死,这意味着通道1走不通了。白鼠走到A处,泱泱退回,然后从通道2走向出口。但是,如果堵死的不是A处而是B处,又如何呢?心理学家们惊讶地看到,自鼠从通道1走到B处碰壁退回原处后,径直沿通道3走向出口,而不去理会通道2。这说明,白鼠已经能够比较灵活地处理它所面临的问题了。从这儿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尽管这个萌芽是那么幼小。期望效应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为现实。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在某些领域这的确是事实。早在1911年,“聪明的汉斯”的著名研究引起了心理学家波菲格斯特的注意,汉斯是一匹聪明的会算算术的马,经过研究发现,汉斯实际上是从提问者无意识的表现中获得了细微的线索,它对细微的线索形成了条件反射,利用提问者的无意识线索得出正确的数学答案。对“聪明的汉斯”的研究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即观察者经常带有某种特殊的期望或偏爱,就使他们在研究中无意识的给被试发出了某种隐蔽的信号。这些信号就可能使被试按照与观察者的偏爱相一致的方式做出反应,从而证明了观察者的预期。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实验者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和教育教学中的类似偏见和期望。下面来介绍他的一个实验研究。理论假设当出现在实验室之外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中时,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希腊神话中,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创作的女雕像。罗森塔尔怀疑,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的某些信息(如IQ分数)时,他们或多或少的会对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的对那些可能会成功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一些鼓励和鞭策,使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当然,这似乎是以牺牲那些教师对其期望不高的学生为代价的。为了检验这些理论假设,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在一所小学进行了研究(这个小学位于某个大城镇的中低阶层生活区)。实验方法研究者对1-6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IQ测验,同时还进一步对教师解释,该实验的成绩可以对学生未来在学术上是否会有成就做出预测。但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在6个年级中,每个年纪有3个班级,每个班有1名班主任,18个学生(16女,2男),给班主任一张名单,上面有测验成绩得分最高的前20%的学生。本研究的关键是:教师所得名单中的前十名学生是被完全随机分配到这种实验条件下的。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控制组)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以为他们(实验组)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发展表现。学期结束前,研究者对所有学生在进行相同的IQ测验,计算每个学生IQ的变化程度。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IQ变化差异的检验可以看出,在现实情景中是否也存在。实验结果综合全校的情况看,那些被教师以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IQ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在这项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得到了两个主要的研究发现:一是已在正式实验室情境中被证明了的,也会在非正式的现实生活情境中起作用;二是这些作用在低年级更为明显,而在高年级中几乎不存在。讨论正如罗森塔尔所预测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此外,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很重要。在本文和后继研究中,罗森塔尔提出了下面的几种可能的解释:1.低龄儿童的可塑性一般较高年级儿童更强。如果事实如此,那么研究中低年级儿童变化更大也许仅仅是由于他们比高年级儿童更易变化。2.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在教师心中形成牢固的印象。也就是说,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某种认识,那么研究者所说的期望就会产生更重要的影响。3.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他们在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响和带动低年级的学生。4.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研究意义罗森塔尔等人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教师的对学生在校表现会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它直接引起了在当今心理学和教育学中非常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即IQ测验的公平性问题。这对教育界的研究和应用意义重大。盲视以往,心理学家认为知觉一定是意识层面的。例如在视、听知觉研究中被试总是意识到自己看见、听见某些刺激,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研究中人们也是清楚地意识到空间关系和时间序列。然而,近20年以来,研究者逐渐发现大量证据,证明知觉也可以涉及无意识层面的加工,这就是无觉察知觉。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几乎同时从两个领域得到启发,开始思考知觉是否可能在意识层面之下发生,提供无觉察知觉存在证据的两个领域,分别是神经病理案例和认知实验研究。而是神经病理案例中的一个典范,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奇怪的现象:一些脑损伤患者无法知觉到某些刺激,但在一定条件下却表现得似乎仍能对这些刺激进行某些加工。换言之,那些刺激在患者本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得到了知觉加工。韦斯克兰茨(1986)报告了一例病人D.B.。D.B.十四岁时,大约每六周发生一次剧烈头痛,头痛时,伴随出现的是其左侧视野一块椭圆形的暂时失明。到他二十岁时,他头痛的次数增加,并且在某一次头痛发作后,那块椭圆形的局部区域彻底失明了。X光片显示:他大脑右侧视皮层顶端的血管增大。之后,手术切除了D.B.脑部的这部分视皮层和膨大的血管。当即D.B.的头痛停止,然而,他的左侧视野却失明了。通过动态视野程序发现D.B.在每只眼睛视野的左半部都有一个盲点。然而,奇怪的是D.B.的左视野好象并非真地失明。观察发现D.B.能够清晰定位处在他的野区内的物体。比如,尽管看不见,但他能够正确地握住别人伸出的手,而且,他能够猜出他看不见的条状物作水平还是垂直运动。不过,D.B.说在他看不见左视野中的任何东西,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完成以上任务,完全是因为猜测。进而,韦斯克兰茨对D.B.的这种无觉察情况下准确判断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测试。由于D.B.看不见在野中的物体,实验要求他对光斑是否存在及其位置作迫选猜测。另一些实验要求他猜测线条的方向。控制照明条件、D.B.头的位置和视线的方向保持不变。结果发现D.B.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位的猜测都比随机猜测的结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盲区的视觉活动几乎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但是D.B.仍不能辨别在盲区出现的物体,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他都声称看不见测试中要求他做出选择判断的目标,他还是认为他在这些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要归功于猜测或是运气。在不存在觉察的情况下,D.B.进行了复杂的知觉判断,D.B.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产生知觉。这种被试对所呈现的刺激茫然不知,并且也没有产生感觉,但是要求他猜测或迫选时却能做出精确的反应的现象就是无觉察知觉最好的证据。关于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实验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会感到痛苦?这是因为我们碰上了令人高兴的事或痛苦的事。我们千方百计做成了一件事,这满足了我们获得成功的希望,于是我们就感到欢欣鼓舞;反之,如果我们的努力受到挫折,我们就会不高兴,甚至感到痛苦。除了以上这个原因之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别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刺激脑的某些部位也能产生欢乐或痛苦的情绪。原来,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专门分管"快乐"和分管"痛苦"的情绪中枢。30多年前,有位叫奥尔兹的心理学家,用微电极技术研究老鼠的脑功能。微电极是一种极小极小的电极,可以插入脑的各个部位,而不影响动物的健康和各种功能。我们可以利用微电极向所插入的部位施加电流刺激,以观察动物有何反应。奥尔兹在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如果在某个地点对老鼠的一个叫下丘脑的部位附近进行电流刺激,那么这只老鼠以后就老爱往这个地方跑。这引起了奥尔兹和他的同事们的兴趣。于是,他们精心设计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做了一个控制电流刺激的开关装置--横杆,可以由老鼠自已掌握。只要老鼠一按这根横杆,埋藏在下丘脑附近的那个微电极就产生电流刺激,持续时间为0.5秒。实验开始了,奥尔兹等人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情景:老鼠一旦学会按压横杆来获得刺激后,就会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来刺激自己。每只老鼠都以极高的频率按压横杆,平均频率为2000次/小时,有的竟高达5000次/小时,而且要连续按压15--20小时,直至精疲力尽,呼呼睡去。但一醒来,就又去按压横杆。奥尔兹等人为了进一步搞清老鼠对这种刺激的迷恋程度,特意在老鼠和横杆之间摆上一个通有很强电流的架子。但老鼠竟不顾触电的痛苦。拼命穿过架子,扑向那根能给它们以刺激的横杆。奥尔兹通过进一步实验还发现,把微电极插入脑部的另一个重要系统:边缘系统,也能看到老鼠拚命按压横杆的情景。所以,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内存在着"快乐"中枢。老鼠之所以一个劲儿地按横杆,就是因为刺激这个快乐中枢后,可以体验到欢快的情绪。后来,这个实验在医院脑外科病人那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医生征得病人的同意之后,在动手术时顺便刺激了一下相应脑部位。他们发现,病人挺喜欢这种刺激,如果把开关--横杆交给病人,他也很乐于去按压几下。这说明人脑中也有快乐中枢。既然有快乐中枢,那么有没有痛苦中枢呢?心理学家把微电极插入其他一些脑部位,同时把开关装置改装一下,使老鼠按压横杆时能截断电流刺激。实验时,先对老鼠的这些脑部位进行电流刺激,老鼠会很不舒服,并学会按压横杆,截断电流。这些部位可能就是老鼠的"痛苦中枢"。印象形成中,中心特征的作用首先,看看阿希的经典实验。他把大学生分为两组,每人拿到一张描写一个人特征的表格,上面有七个形容词。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A、B两组形容词唯一的不同就是A组中有一个词是“热情”,另一组把“热情”换成了“冷淡”,其余六个形容词都一样,阿希让两组大学生对具有表格中所述特征的人做一简单的描述,并在另一张特征表上挑选出能够最好地描述这个人的形容词。这项研究结果发现:当表中有“热情”这个词时,塑造出来的人物是“慷慨大方”、“快活”、“幽默”的形象;当表中有“冷淡”这个词时,塑造出来的人物则是“斤斤计较”、“毫无同情心”、“势利十足”的形象。但当“热情”与“冷淡”分别被“文雅”与“粗鲁”所替换时,两组被试所描述出来的人物差别就不那么明显了。再看凯利的实验。凯利选了一批大学生做被试,他告诉一些等待上课的学生,说由于教经济学的教授有事外出,所以暂时请一位研究生代课。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关于代课教师的资料。但是资料分为两种,都是介绍了代课教师的一些基本情况,两份资料的不同之处是,其中一种资料中,告诉学生们这位代课教师是一个热情、聪明、实际而又果断的人;而另一种资料中,则把“热情”换成“冷漠”,其他文字不变。两份资料分别发给听课的两部分学生(学生并不知道资料上的这种细微的差别)。然后,该老师走进教室,并主持20分钟的讨论。下课后,凯利让学生填答问卷以表明他们对于代课教师的印象。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有很大的差别,具体说,学生对被介绍为“热情”的教师有较好的印象,倾向于较高的评价;而对被介绍为“冷淡”的教师,则印象不佳,倾向于较低的评价。当凯利用“礼貌”、“粗鲁”取代“热情”、“冷漠”,然后重复相同的实验时,则两部分学生对代课教师的印象没有多大差别。可见,“热情”和“冷漠”是影响印象形成的核心特性。人际关系认知实验塔基乌里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由10各互不相识的被试组成一个小组,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交往,自由谈论,畅所欲言,使这些被试相互之间增进了解,然后进行问卷调查:(1)在这个小组里你最喜欢谁?(2)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如果他们所选出来的人是同一对象(例如,甲指出“自己喜欢乙”,而且认为“乙会最喜欢自己”,而乙也提出“自己喜欢甲”,而且认为“甲最喜欢自己”),就有相应的一致性,这说明甲与乙两个人认识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是正确的。如果双方提出的人选不一致,那就表示对双方的关系认识不正确。(3)如果要选小组长,你打算选谁?(4)你估计谁会当选(被哪些人选)?若选出来的人与他的估计是一致的,说明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例如,甲提出“要选乙”,甲认为其他人如“丙、丁、戊、己等人都会选乙”,并且事实也是如此,那么说明甲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正确的。心理旋转实验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某人提起你熟悉的朋友名字时,即使这位朋友不在眼前,你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他(她)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表象。以心理表象为基础,会产生一种奇异的现象,这就是有趣的心理旋转。请看第一副图,你认为它们是同一物体的两个侧面呢,.还是两个不同的物体?那么第二副图这两个物体呢?现在请你回想一下,刚才两次判断所花去的时间哪个长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氟碳铝塑板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股东退出公司协议:股权转让与权益保障3篇
- 搬运服务合同范本
- 房屋置换合同范本完整版
- 苗木种植技术培训与指导合同(2024年度)
- 2024版航空器维护高空吊篮租赁合同2篇
- 联合体2024年度环保项目投资合同
- 员工培训管理分析报告
- 2024年度个人住宅按揭贷款买卖合同3篇
- 2024年度工程分包销售合同
- 巴西介绍课件
-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 国开03595-C语言程序设计机考复习资料
- 药品采购监督管理制度范文(14篇)
- 2023年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研究报告
- 2023北京交通大学非教学科研岗位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八年级上册美术-5《中国山水画》【课件】
- 深基坑土石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 高考语言运用之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分析课件28张
- 阳光心态 轻松应考-考前心理辅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