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与胸腺增生课件_第1页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课件_第2页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课件_第3页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课件_第4页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1胸腺概述胸腺位于前纵隔为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可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类物质出生时胸腺重约10-12g,青春期重约30-50g,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萎缩,淋巴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仅1.5g。

胸腺概述胸腺位于前纵隔2正常CT表现9岁以下多呈方形或梯形,10岁以后随年龄变化较大。正常CT表现9岁以下多呈方形或梯形,10岁以后随年龄变化较大3各年龄组胸腺4个月1岁10岁15岁各年龄组胸腺4个月1岁10岁15岁420岁25岁30岁40岁20岁25岁30岁40岁5胸腺瘤胸腺瘤6胸腺瘤概述居纵隔肿瘤第三位,次于畸胎瘤和神经源性肿瘤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40-60岁,平均发病年龄44岁,20岁以下少见,儿童罕见无性别差异胸腺瘤被认为是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胸腺瘤概述居纵隔肿瘤第三位,次于畸胎瘤和神经源性肿瘤7胸腺瘤分型演变胸腺瘤分型演变8WHO胸腺肿瘤国际肿瘤学分类(2015)类型按其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而分类,以上皮细胞为主的胸腺瘤预后最差。A型梭形/卵圆形细胞、缺乏核异型,核分裂活性低(<4个/2mm),缺乏或仅有极少量(容易计数)的TDT阳性T淋巴细胞非典型A型即A型胸腺瘤伴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AB型同义词是混合型胸腺瘤B1型和正常胸腺组织极其相似,髓质岛持续出现B2型肿瘤性上皮明显增多,呈多角形,散在或呈簇状(一般>3个细胞)分布于丰富的未成熟淋巴细胞中B3型以片、巢状排列的上皮细胞为主,上皮细胞轻~中度异型,混杂有少量非肿瘤性未成熟T淋巴细胞C型胸腺癌,细胞结构不再像胸腺,而像胸腺外的其他恶性肿瘤注:所有胸腺瘤均有潜在侵袭性,均为恶性肿瘤A、非典A、AB、B1型为低度恶性,B2、B3、C型为高度恶性WHO胸腺肿瘤国际肿瘤学分类(2015)类型按其上皮细胞和淋9修正Masaoka胸腺瘤病理分期方案I期:肿瘤局限在胸腺内,肉眼及镜下均无包膜浸润IIa期:镜下超出胸腺包膜IIb期:侵犯或大块紧邻周围脂肪组织,但未穿透纵膈胸膜或心包膜III期: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包括心包、肺及大血管IIIa期:未侵犯大血管IIIb期:侵犯大血管IVa期:广泛侵犯胸膜和(或)心包IVb期:扩散到远处器官修正Masaoka胸腺瘤病理分期方案I期:肿瘤局限在胸腺内,10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无症状胸痛、咳嗽、呼吸困难重症肌无力:约30%-50%胸腺瘤患者出现重症肌无力约15%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瘤,大部分为胸腺增生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无症状11影像学表现非侵袭性胸腺瘤01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多数密度均匀,可发生囊变大部分肿瘤生长不对称,居于前纵隔的一侧直径<2cm的胸腺瘤可仅表现为正常胸腺边缘局部隆起侵袭性胸腺瘤02不规则轮廓边缘毛糙/不清密度多不均,可囊变纵隔脂肪层模糊/消失淋巴结肿大纵膈结构包绕胸膜或心包种植转移、跨膈肌扩散不均匀强化瘤体较大,>8cm以上应考虑注:钙化与胸腔积液均可存在,在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呈浸润性生长的胸腺瘤均归为侵袭性胸腺瘤影像学表现非侵袭性胸腺瘤01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侵袭性胸腺瘤12非侵袭性胸腺瘤AB型胸腺瘤非侵袭性胸腺瘤AB型胸腺瘤13侵袭性胸腺瘤B2型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B2型胸腺瘤14不同分型之间的区别A型边缘光整,呈圆形B型多见钙化C型边缘不光整,分叶,明显脂肪浸润,血管侵犯不同分型之间的区别A型边缘光整,呈圆形15胸腺增生分为真性胸腺增生和淋巴滤泡样增生胸腺增生分为真性胸腺增生和淋巴滤泡样增生16真性胸腺增生:胸腺大小超过同一年龄段正常胸腺上限,不涉及任何病理性质的胸腺改变。常继发于放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及烧伤等应激事件,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常合并内分泌异常,如特发性甲状腺肿、格雷病(甲状腺中毒)和肢端肥大症CT表现:胸腺弥漫性增大,仍维持正常形态,两缘对称,光滑不分叶真性胸腺增生:胸腺大小超过同一年龄段正常胸腺上限,不涉及任何1729岁,女,合并Grave’s病A.胸腺体积增大,边缘略膨隆B.经治疗3年后,胸腺体积缩小如正常29岁,女,合并Grave’s病18胸腺淋巴滤泡样增生:也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胸腺炎”,较真性胸腺增生多见好发于青壮年,多为15-35岁女性常见于重症肌无力(MG)患者,约65%左右重症肌无力病人可出现CT表现:25%-50%的病例在CT上胸腺的大小正常;如有增大则可表现为弥漫性增大,使原略内陷的外缘变为隆突;有的则出现局灶性结节或大至5cm的肿块注:CT诊断胸腺淋巴样增生有一定的限度胸腺淋巴滤泡样增生:也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胸腺炎”,较真性胸腺1936岁,女性患者。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胸腺轻度增大,边缘稍隆起。36岁,女性患者。20鉴别诊断胸腺癌胸腺囊肿淋巴瘤畸胎瘤精原细胞瘤鉴别诊断胸腺癌21胸腺癌少伴有重症肌无力一般较大,轮廓多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内可见陈旧性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侵犯邻近胸膜、心包及血管,引起胸膜及心包增厚,产生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特点与侵袭性胸腺瘤非常相似,而淋巴性及血源性转移几乎仅见于胸腺癌胸腺癌对纵隔结构的压迫移位症状更明显,病程进展更迅速,部分病例于诊断时已有胸腔外转移男,74岁胸腺癌少伴有重症肌无力22胸腺囊肿30-60岁多见边缘清楚、密度不均匀、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囊内可含有胆固醇结晶等物质增强囊内容物不强化女,64岁,发现前纵隔占位3天胸腺囊肿30-60岁多见女,64岁,发现前纵隔占位3天23淋巴瘤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20-30岁及50岁左右,男多于女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而成一般无钙化,治疗后可出现粗糙钙化增强轻度强化,程度常较胸腺瘤低多伴双侧淋巴结及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主要是包绕纵隔内结构,并少引起周围结构位置改变淋巴瘤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20-30岁及50岁左右,男多于24男,26岁2015.10.15P033392016.07.04P01993男,26岁2015.10.152016.07.0425畸胎瘤前纵隔多见混杂密度、多种成分(软组织、脂肪、钙化、骨化等)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可强化女,19岁,胸痛1天畸胎瘤前纵隔多见女,19岁,胸痛1天26精原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位于20-40岁,男多于女实验室检查可发现LDH及β-HCG特异性升高肿块较大,部分呈灌注生长,心脏及大血管明显受压平扫密度多均匀,较大者可伴钙化、坏死、出血、囊变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男,11岁,胸痛2天β-HCG:44.76↑mIU/ml精原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位于20-40岁,男多于女男,11岁,胸27MRI动态增强及PET/CT的诊断价值YabuuchiH,MatsuoY,AbeK,etal.Anteriormediastinalsolidtumoursinadults:characterisationusing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iffusion-weightedMRI,andFDG-PET/CT.[J].ClinicalRadiology,2015,70(11):1289-1298.注:该文得出结论ADC在胸腺区肿瘤间没有统计学差异MRI动态增强及PET/CT的诊断价值YabuuchiH,28图例:低级别胸腺瘤边界清楚最大径3.6cmADC0.59*103mm2/s增强快进快出曲线:流出型SUVmax=4图例:29图例:胸腺癌边界不清最大径5.6cmADC1.67*103mm2/s增强早期不高,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曲线:高水平稳定型SUVmax=11.8图例:30图例:淋巴瘤边界不清最大径7.4cmADC1.06*103mm2/s增强快进慢出曲线:高水平稳定型SUVmax=22图例:31MRI化学位移成像应用价值原理:胸腺增生的胸腺内的微小脂质(CT上不可见)多于胸腺瘤结果:胸腺增生的CSR(化学位移率=(tSIop/mSIop)/(tSIin/mSIin))明显低于胸腺瘤,即胸腺增生反向位上信号明显减低胸腺增生胸腺瘤Tsutomu,Inaoka,Koji,Takahashi,etal.Thymichyperplasiaandthymusglandtumors:differentiationwithchemicalshiftMRimaging.[J].Radiology,2007,243(3):869-76.MRI化学位移成像应用价值原理:胸腺增生的胸腺内的微小脂质(32小结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40-60岁,20岁以下少见,儿童罕见,无性别差异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部分胸腺瘤患者可出现重症肌无力密度可均匀/不均匀;可伴囊变、出血、钙化;轻中度强化胸腺增生分为真性胸腺增生和淋巴滤泡样增生,胸腺增大但仍维持正常形态MRI和PET/CT对于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小结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33THANKSTHANKS34胸腺瘤与胸腺增生

胸腺瘤与胸腺增生35胸腺概述胸腺位于前纵隔为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可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类物质出生时胸腺重约10-12g,青春期重约30-50g,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萎缩,淋巴细胞减少,脂肪组织增多,至老年仅1.5g。

胸腺概述胸腺位于前纵隔36正常CT表现9岁以下多呈方形或梯形,10岁以后随年龄变化较大。正常CT表现9岁以下多呈方形或梯形,10岁以后随年龄变化较大37各年龄组胸腺4个月1岁10岁15岁各年龄组胸腺4个月1岁10岁15岁3820岁25岁30岁40岁20岁25岁30岁40岁39胸腺瘤胸腺瘤40胸腺瘤概述居纵隔肿瘤第三位,次于畸胎瘤和神经源性肿瘤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40-60岁,平均发病年龄44岁,20岁以下少见,儿童罕见无性别差异胸腺瘤被认为是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胸腺瘤概述居纵隔肿瘤第三位,次于畸胎瘤和神经源性肿瘤41胸腺瘤分型演变胸腺瘤分型演变42WHO胸腺肿瘤国际肿瘤学分类(2015)类型按其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而分类,以上皮细胞为主的胸腺瘤预后最差。A型梭形/卵圆形细胞、缺乏核异型,核分裂活性低(<4个/2mm),缺乏或仅有极少量(容易计数)的TDT阳性T淋巴细胞非典型A型即A型胸腺瘤伴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AB型同义词是混合型胸腺瘤B1型和正常胸腺组织极其相似,髓质岛持续出现B2型肿瘤性上皮明显增多,呈多角形,散在或呈簇状(一般>3个细胞)分布于丰富的未成熟淋巴细胞中B3型以片、巢状排列的上皮细胞为主,上皮细胞轻~中度异型,混杂有少量非肿瘤性未成熟T淋巴细胞C型胸腺癌,细胞结构不再像胸腺,而像胸腺外的其他恶性肿瘤注:所有胸腺瘤均有潜在侵袭性,均为恶性肿瘤A、非典A、AB、B1型为低度恶性,B2、B3、C型为高度恶性WHO胸腺肿瘤国际肿瘤学分类(2015)类型按其上皮细胞和淋43修正Masaoka胸腺瘤病理分期方案I期:肿瘤局限在胸腺内,肉眼及镜下均无包膜浸润IIa期:镜下超出胸腺包膜IIb期:侵犯或大块紧邻周围脂肪组织,但未穿透纵膈胸膜或心包膜III期: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包括心包、肺及大血管IIIa期:未侵犯大血管IIIb期:侵犯大血管IVa期:广泛侵犯胸膜和(或)心包IVb期:扩散到远处器官修正Masaoka胸腺瘤病理分期方案I期:肿瘤局限在胸腺内,44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无症状胸痛、咳嗽、呼吸困难重症肌无力:约30%-50%胸腺瘤患者出现重症肌无力约15%重症肌无力患者有胸腺瘤,大部分为胸腺增生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无症状45影像学表现非侵袭性胸腺瘤01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多数密度均匀,可发生囊变大部分肿瘤生长不对称,居于前纵隔的一侧直径<2cm的胸腺瘤可仅表现为正常胸腺边缘局部隆起侵袭性胸腺瘤02不规则轮廓边缘毛糙/不清密度多不均,可囊变纵隔脂肪层模糊/消失淋巴结肿大纵膈结构包绕胸膜或心包种植转移、跨膈肌扩散不均匀强化瘤体较大,>8cm以上应考虑注:钙化与胸腔积液均可存在,在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呈浸润性生长的胸腺瘤均归为侵袭性胸腺瘤影像学表现非侵袭性胸腺瘤01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侵袭性胸腺瘤46非侵袭性胸腺瘤AB型胸腺瘤非侵袭性胸腺瘤AB型胸腺瘤47侵袭性胸腺瘤B2型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B2型胸腺瘤48不同分型之间的区别A型边缘光整,呈圆形B型多见钙化C型边缘不光整,分叶,明显脂肪浸润,血管侵犯不同分型之间的区别A型边缘光整,呈圆形49胸腺增生分为真性胸腺增生和淋巴滤泡样增生胸腺增生分为真性胸腺增生和淋巴滤泡样增生50真性胸腺增生:胸腺大小超过同一年龄段正常胸腺上限,不涉及任何病理性质的胸腺改变。常继发于放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及烧伤等应激事件,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常合并内分泌异常,如特发性甲状腺肿、格雷病(甲状腺中毒)和肢端肥大症CT表现:胸腺弥漫性增大,仍维持正常形态,两缘对称,光滑不分叶真性胸腺增生:胸腺大小超过同一年龄段正常胸腺上限,不涉及任何5129岁,女,合并Grave’s病A.胸腺体积增大,边缘略膨隆B.经治疗3年后,胸腺体积缩小如正常29岁,女,合并Grave’s病52胸腺淋巴滤泡样增生:也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胸腺炎”,较真性胸腺增生多见好发于青壮年,多为15-35岁女性常见于重症肌无力(MG)患者,约65%左右重症肌无力病人可出现CT表现:25%-50%的病例在CT上胸腺的大小正常;如有增大则可表现为弥漫性增大,使原略内陷的外缘变为隆突;有的则出现局灶性结节或大至5cm的肿块注:CT诊断胸腺淋巴样增生有一定的限度胸腺淋巴滤泡样增生:也被称为自身免疫性“胸腺炎”,较真性胸腺5336岁,女性患者。胸腺淋巴样(滤泡性)增生胸腺轻度增大,边缘稍隆起。36岁,女性患者。54鉴别诊断胸腺癌胸腺囊肿淋巴瘤畸胎瘤精原细胞瘤鉴别诊断胸腺癌55胸腺癌少伴有重症肌无力一般较大,轮廓多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多不均匀,内可见陈旧性出血、坏死及囊变,增强不均匀明显强化侵犯邻近胸膜、心包及血管,引起胸膜及心包增厚,产生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特点与侵袭性胸腺瘤非常相似,而淋巴性及血源性转移几乎仅见于胸腺癌胸腺癌对纵隔结构的压迫移位症状更明显,病程进展更迅速,部分病例于诊断时已有胸腔外转移男,74岁胸腺癌少伴有重症肌无力56胸腺囊肿30-60岁多见边缘清楚、密度不均匀、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囊内可含有胆固醇结晶等物质增强囊内容物不强化女,64岁,发现前纵隔占位3天胸腺囊肿30-60岁多见女,64岁,发现前纵隔占位3天57淋巴瘤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20-30岁及50岁左右,男多于女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而成一般无钙化,治疗后可出现粗糙钙化增强轻度强化,程度常较胸腺瘤低多伴双侧淋巴结及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主要是包绕纵隔内结构,并少引起周围结构位置改变淋巴瘤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20-30岁及50岁左右,男多于58男,26岁2015.10.15P033392016.07.04P01993男,26岁2015.10.152016.07.0459畸胎瘤前纵隔多见混杂密度、多种成分(软组织、脂肪、钙化、骨化等)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可强化女,19岁,胸痛1天畸胎瘤前纵隔多见女,19岁,胸痛1天60精原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位于20-40岁,男多于女实验室检查可发现LDH及β-HCG特异性升高肿块较大,部分呈灌注生长,心脏及大血管明显受压平扫密度多均匀,较大者可伴钙化、坏死、出血、囊变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男,11岁,胸痛2天β-HCG:44.76↑mIU/ml精原细胞瘤发病年龄多位于20-40岁,男多于女男,11岁,胸61MRI动态增强及PET/CT的诊断价值YabuuchiH,MatsuoY,AbeK,etal.Anteriormediastinalsolidtumoursinadults:characterisationusing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iffusion-weightedMRI,andFDG-PET/CT.[J].ClinicalRadiology,2015,70(11):1289-1298.注:该文得出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