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总结课件_第1页
汽车理论总结课件_第2页
汽车理论总结课件_第3页
汽车理论总结课件_第4页
汽车理论总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结1.汽车动力性的基本概念;2.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指标;3.汽车的驱动力;(1)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的外特性、部分负荷特性、使用特性曲线(2)机械效率(3)车轮半径自由半径、静力半径、滚动半径(4)汽车的驱动力图1第一章总结1.汽车动力性的基本概念;第一章总结4.汽车的行驶阻力;(1)滚动阻力滚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弹性迟滞损失滚动阻力产生的表达式:Ff=fG滚动阻力影响因素:路面、车速、轮胎类型、胎压、切向力(2)空气阻力空气阻力的表达式:降低空气阻力的主要途径:降低空气阻力系数空气阻力的组成:压力阻力(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诱导阻力)、摩擦阻力2第一章总结4.汽车的行驶阻力;第一章总结4.汽车的行驶阻力;(3)坡度阻力(4)加速阻力坡度阻力表达式:道路阻力表达式:加速阻力的组成:平移质量产生的惯性力、旋转质量产生的惯性力偶矩加速阻力的表达式:3第一章总结4.汽车的行驶阻力;第一章总结5.汽车的行驶方程式;6.利用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进行动力性分析;(1)什么是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2)动力性分析4第一章总结5.汽车的行驶方程式;第一章总结6.利用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进行动力性分析;5第一章总结6.利用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第一章总结7.动力特性图(1)动力因数(2)利用动力特性图进行动力性分析6第一章总结7.动力特性图(第一章总结8.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C2≤

附着率是表明汽车附着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汽车驱动轮在不滑转工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所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1)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2)附着率的含义(3)等效坡度令,理解为包含加速阻力在内的等效坡度(4)两种工况的附着率—加速上坡、高速7第一章总结8.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C2≤第一章总结9.利用汽车的功率平衡图进行动力性分析;10.了解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1)汽车的功率平衡图(2)后备功率8第一章总结9.利用汽车的功率平衡图进行动力性第二章总结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基本概念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一定载荷、最高挡)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百公里燃油消耗量、一定燃油消耗量所行驶的里程循环行驶试验工况的燃油消耗量3.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9第二章总结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基本概念第二章总结4.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1)使用方面汽车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Qs正比于行驶阻力F和燃油消耗率b,反比于传动效率ηT。行驶车速、挡位的选择、挂车的应用、正确地保养与调整(2)汽车结构方面总尺寸与总质量、发动机、传动系、汽车的外形与轮胎10第二章总结4.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第二章总结5.高效率节能汽车的研究为了达到高效率节能汽车的要求,其途径为采用复合动力的电力驱动装置、制动能耗回收利用装置和降低行驶阻力及附属设备能耗。6.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的试验11第二章总结5.高效率节能汽车的研究第三章总结2.发动机功率的选择(1)利用预期最高车速选择发动机功率(2)利用汽车比功率来确定发动机功率3.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结论:i0选择到汽车的最高车速相当于发动机最大功率时的车速时,最高车速最大;i0减小,动力性降低,燃油经济性较好;i0增大,燃油经济性较差。1.什么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参数12第三章总结2.发动机功率的选择(1)第三章总结4.最大传动比的选择确定最大传动比应考虑的问题(1)最大爬坡度(2)附着率(3)汽车最低稳定车速13第三章总结4.最大传动比的选择确定最第三章总结5.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1)相邻两挡比值≤1.7~1.8(2)各挡传动比的选择汽车传动系各挡的传动比大体上是按等比级数分配6.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C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14第三章总结5.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第四章总结1.汽车制动性的基本概念2.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3.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汽车的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但同时又受地面附着条件的限制。15第四章总结1.汽车制动性的基本概念2第四章总结4.附着系数与滑动率之间的关系5.附着系数的影响因素6.滑水现象7.制动效能制动距离分析(制动过程、制动距离的影响因素、制动器起作用时间对制动距离的影响)主要决定于道路的材料、路面的状况与轮胎结构、胎面花纹、材料以及汽车运动的速度等因素。16第四章总结4.附着系数与滑动率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总结8.制动效能的恒定性9.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跑偏、后轴侧滑、转向能力丧失的原因后轴侧滑是一种危险工况(1)制动过程中,若是只有前轮抱死或前轮先抱死拖滑,汽车处于稳定状态,但汽车丧失转向能力;(2)若只有后轮抱死或后轮比前轮提前一定时间先抱死拖滑,且起驶车速超过某一数值时,汽车在轻微的侧向力作用下就会发生侧滑。17第四章总结8.制动效能的恒定性第四章总结10.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11.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12.同步附着系数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的条件同步附着系数说明,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只有在一种附着系数,即同步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时才能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18第四章总结10.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第四章总结14.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用来说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合理性,用来描述地面附着条件的利用程度。13.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制动过程分析

<0时,前轮先抱死,>0时,后轮先抱死,=0时,前后轮同时抱死,汽车的最高制动减速度19第四章总结14.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第四章总结为了防止后轴抱死发生危险的侧滑,汽车制动系的实际前、后制动力分配线(线)应总是在理想的制动力分配线(I曲线)下方;为了减少制动时前轮抱死而失去转向能力的机会,提高制动效率,线应越靠近I曲线越好。同样,若按利用附着系数曲线图来考虑,为了防止后轮抱死并提高制动效率,前轴附着利用系数曲线应总在45°对角线上方,即总在后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上方,同时还应靠近图中的对角线(=z)。15.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20第四章总结为了防止后轴抱死发生危险的侧滑,汽第五章总结1.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概念2.汽车曲线行驶的时域响应和频域响应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稳态转向特性——不足转向、中性转向、过多转向瞬态响应的特点3.轮胎的侧偏特性FY=kα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有外倾角时轮胎的侧偏特性21第五章总结1.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第五章总结4.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稳态响应三个表征稳态响应的参数(前后轮侧偏角绝对值之差、转向半径的比值、静态储备系数)

K>0,不足转向,特征车速

K=0,中性转向,

K<0,过多转向,临界车速汽车应具有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22第五章总结4.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第五章总结5.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考虑到垂直载荷与外倾角变动的弹性侧偏角、侧倾转向角、变形转向角侧倾力矩的组成侧倾角刚度对稳态响应的影响垂直载荷的重新分配对稳态响应的影响外倾角的变化对稳态响应的影响变形转向对稳态响应的影响23第五章总结5.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第五章总结7.汽车的侧翻侧翻阈值6.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侧倾干涉转向、变形转向转向系刚度小,增加汽车的不足转向24第五章总结7.汽车的侧翻第六章总结1.汽车平顺性的概念2.“路面-汽车-人”系统输入路面不平度车速振动系统弹性元件阻尼元件车身车轮质量输出车身传至人体的加速度悬架弹簧动挠度车轮与路面间动载评价指标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撞击悬架限位概率行驶安全性“路面-汽车-人”系统框图3.人对振动的反应4.路面的不平度25第六章总结1.汽车平顺性的概念第六章总结5.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6.车身单质量振动系统的振动振动模型、运动微分方程、频响函数、幅频特性车身单质量系统参数的选择26第六章总结5.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第六章总结7.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振动模型、运动微分方程、振型分析、传递特性、幅频特性8.“人体-座椅”系统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系统参数的选择

“人体-座椅”系统参数的选择车轮单质量系统的振动27第六章总结7.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第七章总结1.汽车通过性的定义2.支承通过性的评价指标4.汽车通过性的几何参数3.间隙失效牵引系数、牵引效率、燃油利用指数28第七章总结1.汽车通过性的定义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29第一章总结1.汽车动力性的基本概念;2.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指标;3.汽车的驱动力;(1)发动机的特性发动机的外特性、部分负荷特性、使用特性曲线(2)机械效率(3)车轮半径自由半径、静力半径、滚动半径(4)汽车的驱动力图30第一章总结1.汽车动力性的基本概念;第一章总结4.汽车的行驶阻力;(1)滚动阻力滚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弹性迟滞损失滚动阻力产生的表达式:Ff=fG滚动阻力影响因素:路面、车速、轮胎类型、胎压、切向力(2)空气阻力空气阻力的表达式:降低空气阻力的主要途径:降低空气阻力系数空气阻力的组成:压力阻力(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诱导阻力)、摩擦阻力31第一章总结4.汽车的行驶阻力;第一章总结4.汽车的行驶阻力;(3)坡度阻力(4)加速阻力坡度阻力表达式:道路阻力表达式:加速阻力的组成:平移质量产生的惯性力、旋转质量产生的惯性力偶矩加速阻力的表达式:32第一章总结4.汽车的行驶阻力;第一章总结5.汽车的行驶方程式;6.利用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进行动力性分析;(1)什么是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2)动力性分析33第一章总结5.汽车的行驶方程式;第一章总结6.利用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进行动力性分析;34第一章总结6.利用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第一章总结7.动力特性图(1)动力因数(2)利用动力特性图进行动力性分析35第一章总结7.动力特性图(第一章总结8.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C2≤

附着率是表明汽车附着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汽车驱动轮在不滑转工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所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1)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2)附着率的含义(3)等效坡度令,理解为包含加速阻力在内的等效坡度(4)两种工况的附着率—加速上坡、高速36第一章总结8.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C2≤第一章总结9.利用汽车的功率平衡图进行动力性分析;10.了解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1)汽车的功率平衡图(2)后备功率37第一章总结9.利用汽车的功率平衡图进行动力性第二章总结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基本概念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一定载荷、最高挡)2.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百公里燃油消耗量、一定燃油消耗量所行驶的里程循环行驶试验工况的燃油消耗量3.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38第二章总结1.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基本概念第二章总结4.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1)使用方面汽车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Qs正比于行驶阻力F和燃油消耗率b,反比于传动效率ηT。行驶车速、挡位的选择、挂车的应用、正确地保养与调整(2)汽车结构方面总尺寸与总质量、发动机、传动系、汽车的外形与轮胎39第二章总结4.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第二章总结5.高效率节能汽车的研究为了达到高效率节能汽车的要求,其途径为采用复合动力的电力驱动装置、制动能耗回收利用装置和降低行驶阻力及附属设备能耗。6.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的试验40第二章总结5.高效率节能汽车的研究第三章总结2.发动机功率的选择(1)利用预期最高车速选择发动机功率(2)利用汽车比功率来确定发动机功率3.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结论:i0选择到汽车的最高车速相当于发动机最大功率时的车速时,最高车速最大;i0减小,动力性降低,燃油经济性较好;i0增大,燃油经济性较差。1.什么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参数41第三章总结2.发动机功率的选择(1)第三章总结4.最大传动比的选择确定最大传动比应考虑的问题(1)最大爬坡度(2)附着率(3)汽车最低稳定车速42第三章总结4.最大传动比的选择确定最第三章总结5.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1)相邻两挡比值≤1.7~1.8(2)各挡传动比的选择汽车传动系各挡的传动比大体上是按等比级数分配6.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C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43第三章总结5.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第四章总结1.汽车制动性的基本概念2.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3.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汽车的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但同时又受地面附着条件的限制。44第四章总结1.汽车制动性的基本概念2第四章总结4.附着系数与滑动率之间的关系5.附着系数的影响因素6.滑水现象7.制动效能制动距离分析(制动过程、制动距离的影响因素、制动器起作用时间对制动距离的影响)主要决定于道路的材料、路面的状况与轮胎结构、胎面花纹、材料以及汽车运动的速度等因素。45第四章总结4.附着系数与滑动率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总结8.制动效能的恒定性9.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跑偏、后轴侧滑、转向能力丧失的原因后轴侧滑是一种危险工况(1)制动过程中,若是只有前轮抱死或前轮先抱死拖滑,汽车处于稳定状态,但汽车丧失转向能力;(2)若只有后轮抱死或后轮比前轮提前一定时间先抱死拖滑,且起驶车速超过某一数值时,汽车在轻微的侧向力作用下就会发生侧滑。46第四章总结8.制动效能的恒定性第四章总结10.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11.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12.同步附着系数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的条件同步附着系数说明,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只有在一种附着系数,即同步附着系数路面上制动时才能使前、后车轮同时抱死。47第四章总结10.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第四章总结14.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用来说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合理性,用来描述地面附着条件的利用程度。13.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制动过程分析

<0时,前轮先抱死,>0时,后轮先抱死,=0时,前后轮同时抱死,汽车的最高制动减速度48第四章总结14.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第四章总结为了防止后轴抱死发生危险的侧滑,汽车制动系的实际前、后制动力分配线(线)应总是在理想的制动力分配线(I曲线)下方;为了减少制动时前轮抱死而失去转向能力的机会,提高制动效率,线应越靠近I曲线越好。同样,若按利用附着系数曲线图来考虑,为了防止后轮抱死并提高制动效率,前轴附着利用系数曲线应总在45°对角线上方,即总在后轴利用附着系数曲线上方,同时还应靠近图中的对角线(=z)。15.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49第四章总结为了防止后轴抱死发生危险的侧滑,汽第五章总结1.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概念2.汽车曲线行驶的时域响应和频域响应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和瞬态响应稳态转向特性——不足转向、中性转向、过多转向瞬态响应的特点3.轮胎的侧偏特性FY=kα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有外倾角时轮胎的侧偏特性50第五章总结1.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第五章总结4.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稳态响应三个表征稳态响应的参数(前后轮侧偏角绝对值之差、转向半径的比值、静态储备系数)

K>0,不足转向,特征车速

K=0,中性转向,

K<0,过多转向,临界车速汽车应具有适度的不足转向特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