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_第1页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_第2页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_第3页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_第4页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以宗教雕塑发展的特点为例【摘要】宗教与艺术同为上层建筑,都是人类深窥的情感启示。众所周知,宗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宗教精神的浸染,造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同时它也是构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宗教的比较,探究中西方宗教在发展过程的表现形式尤其在雕塑艺术方面的异同点。通过不同民族不同的宗教特色的剖析,更好地理解民族艺术和文化内涵。【关键字】中西方宗教书画艺术特色中西方宗教文化概述及历史渊源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生存、演变、发展至今。西方文化及宗教发展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其中,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过渡的转变,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世的关注使得中国宗教的超越意识在表象上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其核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信仰实践本身在民间也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宗教可以说是来源于图腾崇拜,联系某一个社会团体(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氏族)之间的特殊关系,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当我们明白了在个人以上还有社会,而社会不是名义上而是由理性构成的东西,而是充满活力的一种系统时,我们便可能有一个解释人类意识的新方法。一个社会如果信奉某种宗教,他便供应了这个社会的需求。这种宗教所崇拜的对象,虽然披上了具体神话形象,但是隐藏在形象之下的,仍是这个社会本身。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雕塑就是图腾图像的最好载体,它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其发展脉络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范,中西方宗教文化之雕塑艺术特色比较源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雕塑家也表现出差异性。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这一方面与雕塑家揭示神祗和英雄形象被视为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雕塑家在进行雕塑时对古希腊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密不可分。中西方宗教雕塑的共同之处中国和西方都有宏大的宗教艺术,它们以巨大的体量、雄伟的气势,显示了宗教性的崇高感。两者的雕塑都显示出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民心理特质和不同的信仰追求。可以说,“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中西方宗教雕塑的不同之处主题不同古希腊雕塑,它为欧洲雕塑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物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雕塑,动物雕塑,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由此可见,以人为中心的现象显示了中西雕塑的人文主义文化内涵,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以中国佛教雕塑为例,其尤其显示出阴柔美学的柔性。温静的姿势、圆润的造型、曲线的刻画,赋予这些佛教形象以和谐的品质。聚焦中国网.聚焦中国网./jjzg/bwzg/200903/t286220.htm.四川大足宝顶山大佛湾造像,以山石崖壁的自然形态取势,高浮雕的大型巨龛紧依岩势一气相贯,初看,不知是人工造物还是自然神功。它利用了一个天然凹崖开凿而成,构图跌宕于山势韵律之中。其中,饶有乡村风情画意味的《牧牛道场》浮雕,恍然使山间流水成了雕刻的一训分。那正在“调服心意”的牧人,那些猛虎、羚羊和小猴,仿佛正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在幽深的林泉中嬉戏,雕塑形象与真实景物浑然一体。不仅五代两宋的汉式雕像如此,就连元代的密宗雕像也不例外。中国佛教造像就是这样,通过把宗教世界从封闭迷狂的精神领域带到开放的大自然,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与自然和谐的宗教艺术。中国艺术对佛教艺术的成功改造之一,便是把神像从幽闭的洞穴中,从冰冷的石头房屋中请出来,让他们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让他们与自然山水体热相偎。尤其是,当禅宗兴起以后,禅的观念更加使佛教艺术演变成为贴近大自然的艺术雕塑类型不同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西方的雕塑与建筑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艺术载体大异其趣中国宗教艺术表现为雕塑的宏大;西方宗教艺术却首先表现为建筑的宏大,然后使雕塑攀附其上和立身其中。中国佛教造像动辄十米、二十米乃至几十米以上,在云冈、龙门、敦煌,我们都能见到巨大的佛像。即便佛教雕塑衰微的清代,单从体量上看,这一类巨型摩崖石刻就足以使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借助佛陀世界的形象,立刻变为人们眼中的现实。以建筑为汇聚点的西方宗教艺术,却是人的精神追求与大自然的节奏陌路而行的象征。罗马式教堂以团块式造型,使神的雕像成为禁锢在古堡中的幽灵;横跨西特式教堂则以其轻盈灵巧的造型,仿佛要带领雕像中的神祗和信徒飞升天国。价值追求不同中国古人把宗教当成生活的工具,而中世纪的欧洲人却把生活当作宗教的工具。人性的感觉、意志和愿望,都被从人的存在中抽离出来,从而把人本身也变成了宗教符号。贯穿了基督教艺术的理想艺术,不再是希腊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它的指针不是朝向美好的人生,而是朝向天国和地狱之路。中西宗教雕塑的发展历程从中西雕塑的类型来看,在二三千年间,中西雕塑都分别在自己的历程中展现了雕塑在形式上的主题性、纪念性和装饰性,也都反映出了在题材上的宗教性和世俗性。但中西雕塑在类型上的不同则体现在两点:首先,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二、西方的雕塑与建筑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黄宗贤,吴永强.中西雕塑比较[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倘若在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以石窟、寺庙为主,前者多为石刻,后者多为泥塑彩绘,而西方宗教雕塑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的室内外陈设上。在纪念性雕塑方面,中国以帝陵为主,而西方则更多的表现为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并以与建筑相统一的形式设置于广场。此外,中国的古代雕塑在彩塑方面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敦煌、麦积山,还是诸多的寺庙都留下了无数优秀的彩塑艺术,它们有的独立,有的组合,有的则与壁画、环境协调统一,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在二三千年来为中国造型艺术留下了丰硕的文化财富。产生中西宗教雕塑特点不同的原因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西方文化不断断裂,这对宗教雕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地处亚洲东部,西临太平洋,地理环境封闭,这就为中华文化自身的融汇,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确保了客观条件。从文化的形成来看,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在地理差别中培育了欧洲人不同的民族个性、不同的文化,在客观上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可以这样说,地理环境的封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元化,一元化又促使中国两千多年封建连绵不断;欧洲人的开放及形成了欧洲人的迁徙和商贸,也促发了政治的民主和国家的分化。观念意识、思维模式不同对比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而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艺术中国网./tslz/2011-11/14/content_4620378.htm.艺术中国网./tslz/2011-11/14/content_4620378.htm.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从这一点出发,促成了西方雕塑写实,而中国的雕塑写意的不同特征。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哲学品质的迥然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前者易知,后者难察。

中国哲学的道和西方哲学的逻各斯反映了中西艺术的差异。逻各斯源于希腊文,原意为"采集",后演化为"说"。采集的活动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和辨别,同时在分类和辨别上有相应的标准和尺度,所以逻各斯最初有"分理"的意思。逻各斯有言说的意思,即词或内在思想借以表达的东西,又有理性的意思,即内在思想本身。此外,源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雕塑家也表现出差异性。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这一方面与雕塑家揭示神祗和英雄形象被视为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雕塑家在进行雕塑时对古希腊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密不可分。雕塑家都是一些高层文化的思想者,不仅是艺术家,而且是精神探索的学者,他们写出了众多辉煌的雕塑理论,这些理论又服务于雕塑实践,极大的促进了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反观中国,在古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家虽然创造了商周无与伦比的青铜艺术、秦汉浩繁的雕塑作品、敦煌举世闻名的彩塑艺术,可以说,从规模、材质、工艺到造型、表现、塑造都取得了世所共见的丰硕的成果,但从来没有留下相关的雕塑理论或有关雕塑者的名字。中国古代雕塑家都从属于“百工”之列,属于工匠,在技艺的传承上,中国的“师傅带徒弟”、“面授心传”等方式也严重地阻碍了雕塑理论的发展,所谓“正宗”和“程式化”也极大的限制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进步。这都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雕塑家在社会上的卑微地位,也反映了中西文化在这一点上的巨大差异。宗教艺术内涵及其影响中国古人把宗教当成生活的工具,而中世纪的欧洲人却把生活当作宗教的工具。人性的感觉、意志和愿望,都被从人的存在中抽离出来,从而把人本身也变成了宗教符号。贯穿了基督教艺术的理想艺术,不再是希腊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它的指针不是朝向美好的人生,而是朝向天国和地狱之路。以古罗马雕塑艺术的表现及影响为例,罗马雕像在早期具有刚毅的气质,如罗马青年、布鲁达斯等雕像明显的反映这一特征。中期是写实性和理想性相结合的特点,后期由于基督教的渗入,雕像出现了丁神性化倾向,冷冰冰的面孔,僵直的眼神似乎神灵在召唤。中世纪的艺术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总的来说还是丰富多彩的,它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督教起自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尤其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过程。不能将欧洲中世纪艺术单纯地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夷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的基督教艺术。在中世纪的初期出现了艺术大破坏和大倒退的现象。但是伴随着真实的美已不为基督教所容的同时,人们对艺术的兴趣却没有从根本上被消除,只是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艺术品不再模仿现实生活而侧重于表现一种理念,常常借重于寓意象征和抽象的手法,与基督教所宣扬的人类的渺小、现实的苦难,天国的崇高、威严和神秘,来世的幸福和美好等宗教思想相得益彰,于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了。“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同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的关系一样,雕塑的发展和文化背景也是不可分割的。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内涵决定着雕塑的形式,雕塑的形式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雕塑是人类情感的物化形式,揭示着人类不同时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蕴含着人类对生命的极大热情;张德芳.佛教的传播与甘肃石窟艺术[J].丝绸之路,1995,第5期,38-40.【参考文献】[1]黄宗贤,吴永强.中西雕塑比较[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2]魏钦.公元5-6世纪中西宗教雕塑的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HYPERLINK"/searchJour?ch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